正稿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完整版实验3藻类培养201411110

完整版实验3藻类培养201411110

实验 3 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和培养一、实验目的1 藻类植物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很多,学生通过对淡水生藻类植物进行调查、采集和培养,可以增加学生藻类植物工作的经验,培养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

2 学生在课前必须大量阅读与藻类植物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淡水藻类的一些知识。

二、实验原理藻类植物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生物类群,它们不仅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在医药、食品、精细化工、环境保护、水产养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研究观察藻类不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淡水藻类以其生长环境不同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水生藻类;一类是气生藻类。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显微镜、显微图像采集系统、采集瓶、培养瓶、吸管、镊子、刀、标签、记录本、浮游生物网等,相关工具书;4%的甲醛溶液、碘液四、实验步骤1 淡水藻类标本的采集方法(1)水生藻类标本的采集水生藻类依其形体大小可分为丝状种类和微小浮游种类。

丝状种类可用镊子采集。

对固着于石块等物体上的藻可用刮刀将藻从基部刮下或连同附着物一起采集。

将采集到的标本放入标本瓶中并加入一些水,但水不要加得太满,应留有一定的空间,标本瓶盖应注意密封,防止样品流失。

标本瓶上要贴上标签,标签上须用铅笔注明该标本采集的地点、日期和采集者。

浮游种类要用专用的浮游生物网采集,如无专用工具,也可用市售的300 目尼龙筛绢对水体进行过滤,滤出的藻体可用少量水冲洗入标本瓶中。

标本采集时还应用记录本记下各标本的采集环境、气温、水温、pH值、藻的附着基质、水体透明状况、藻体的手感是否滑腻等,这些都是鉴定藻类的参考条件。

因此应注意详细记录。

新鲜的藻标本不宜久存,应尽快对标本进行观察鉴定,好的标本可用4%的甲醛溶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

(2)气生藻标本的采集气生藻类多生长在阴湿的地面、墙壁以及树干的背荫面。

这类藻可用小铲刀采集,用牛皮纸包好,风干后保存。

对气生藻进行观察时,可用镊子镊取少许藻体,放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浸润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

藻类植物实习报告

藻类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XXXX年XX月XX日实习单位:XXXX大学植物实验室实习内容:藻类植物研究一、实习背景及目的藻类植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水域的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环境价值。

为了更好地了解藻类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我参加了XXXX大学植物实验室的藻类植物实习。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藻类植物的分类及识别在实验室里,老师首先介绍了藻类植物的基本分类系统和常见藻类的特征,包括蓝藻、绿藻、硅藻、褐藻等。

然后,老师指导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藻类的形态特征,如细胞的形状、大小、细胞壁的类型、生殖方式等,并进行了实际的分类和识别。

2. 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老师介绍了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包括它们的生长环境、光照、温度、营养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光合作用、氧气产生、碳循环等。

3. 藻类植物的实验操作老师指导我们进行了藻类植物的实验操作,包括藻类的采集、培养、观察、测量等。

我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藻类计数器等工具,并掌握了藻类植物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三、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藻类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藻类植物的基本分类系统、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规范,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最后,我要感谢实验室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在实习期间,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藻类植物实验报告(3篇)

藻类植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藻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藻类植物观察和鉴定的基本方法。

3. 学习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藻类植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水生和潮湿环境中的低等植物。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生态平衡和水质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鉴定藻类植物,了解其形态结构、生长环境和生态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采集的藻类植物样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酒精灯、镊子、剪刀、解剖针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酒精灯、培养皿、蒸馏水、碘液、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藻类植物样本采集:在池塘、溪流、湖泊等水生环境中采集藻类植物样本,注意采集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藻类。

2. 藻类植物观察:1. 取一小块藻类植物样本,用剪刀剪成小块,放入载玻片中。

2. 用盖玻片轻轻覆盖样本,滴加少量蒸馏水,使样本充分展平。

3. 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细胞特征、繁殖方式等。

3. 藻类植物鉴定:1. 根据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细胞特征等,参考藻类植物分类学资料,对采集的藻类植物进行鉴定。

2. 记录鉴定结果,包括藻类植物的学名、门、纲、目、科、属、种等信息。

4. 藻类植物生长环境调查:1. 对采集藻类植物的水体环境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水质、水温、光照、底质等。

2. 分析藻类植物的生长环境与水质、水温等因素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藻类植物观察结果:1. 观察到藻类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包括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藻类。

2. 部分藻类植物具有类似高等植物的根、茎、叶结构,如水绵、丝藻等。

3. 部分藻类植物具有特殊繁殖方式,如轮藻的精囊、卵囊等。

2. 藻类植物鉴定结果:1. 采集到的藻类植物样本共鉴定出10种,包括蓝藻、绿藻、硅藻、金藻等。

2. 其中,蓝藻门的颤藻、绿藻门的衣藻、硅藻门的硅藻等是常见种类。

藻类试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藻类试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试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生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

藻类作为一种高效的光合生物,具有生长周期短、生物质产量高、CO2吸收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能源。

为了探索和优化藻类生物能源的生产技术,我们开展了本次藻类试验。

二、试验目的1. 探究不同藻类品种的生长特性和生物量积累情况。

2. 评估不同光照强度、温度、营养盐浓度等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3. 优化藻类培养条件,提高生物量产量和油脂含量。

4. 研究藻类培养过程中的水质变化,为水质管理提供依据。

三、试验材料与方法1. 试验材料- 藻类品种: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bacteria)等。

- 培养基:BG-11培养基。

- 光照设备:LED光源。

- 温度控制器:水浴恒温箱。

- 营养盐:硝酸钾、磷酸二氢铵等。

- 分析仪器:分光光度计、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

2. 试验方法(1)藻类培养将藻类种子接种到BG-11培养基中,置于光照强度为200-800 μmol·m²·s⁻¹、温度为25-30℃的条件下培养。

(2)环境因素试验分别设置不同光照强度、温度、营养盐浓度等环境因素,观察藻类生长情况。

(3)生物量测定通过称重法或体积法测定藻类生物量。

(4)油脂含量测定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藻类油脂,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油脂成分。

(5)水质分析定期检测培养液中的pH值、溶解氧、营养盐含量等指标。

四、试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藻类品种的生长特性通过对比试验,我们发现小球藻在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积累方面表现最佳,其次是绿藻和蓝藻。

2. 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越高,藻类生长速度越快。

但当光照强度超过一定阈值后,藻类生长速度反而下降。

藻类植物标本的采集与观察

藻类植物标本的采集与观察

藻类植物标本的采集与观察植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五藻类植物标本的采集与观察实验⽇期:2020年5⽉30⽇姓名:李海茜学号:201909574250 评分:⼀:⽬的要求1、以颤藻为代表植物,掌握蓝藻门的主要特征2、以⾐藻和⽔绵为代表植物,掌握绿藻门的主要特征3、了解浮游藻类与底栖藻类的区别4、学会浮游植物的采集,浓缩和定量分析⽅法⼆:实验内容1、观察显微镜下颤藻的形态结构2、观察显微镜下⾐藻与⽔绵的形态结构3、了解浮游藻类与底栖藻类4、了解浮游植物的采集,浓缩和定量分析⽅法三:实验报告1、绘颤藻丝状体结构图2、绘⽔绵丝状体结构图3、如何区别浮游藻类与底栖藻类4、简述如何开展浮游藻类的调查分析绘颤藻丝状体结构图:绘⽔绵丝状体结构图:(1)区别浮游藻类与底栖藻类的⽅法(2)简述如何开展浮游藻类的调查分析答:运⽤2.5L深⽔采集器采取任何深度的⽔样,⽤鲁哥⽒液对所取的植物进⾏浓缩,增⼤⼀定体积溶液内的浮游植物的数量,⽅便对浮游植物进⾏计数,⽤浮游植物计数框,⽤0.2ML的移液枪进⾏转移,⽤浓缩管对浮游⽣物进⾏计数。

采集⼯作:如果需要采集的池塘⾯积不⼤,那么可以选择池塘任意的⼀个地点进⾏采集,如果池塘的⾯积⼤,则可以选取上风⼝下凤⼝分别采样,使⽤深⽔采⽔器对⽔深0.5⽶的地⽅进⾏采样,采样过后,对深⽔采集器上表明采集的时间、地点、采样⼈、样品号、⽔层和⽔温,带⼊实验室后,可以使⽤量筒重新量取1000ML的⽔样,倒⼊样品瓶后,使⽤量筒量取30ML的鲁格⽒液,倒⼊样品瓶后摇匀,静置48⼩时以上,48⼩时以后使⽤制作好的浓缩管对样品进⾏浓缩,利⽤虹吸法将沉淀上层清液取出,流量和流速不易过⼤,剩下约100ML的沉淀物,摇匀,将沉淀物震荡起来,倒⼊量筒计⼊体积,记作V以备计数,计数时,将浓缩后的⽔样充分摇匀,使⽤移液枪取出0.1ML,置于浮游植物计数框内盖上盖玻⽚,计数框内应该⽆⽓泡和⽆溢出。

浮游植物密度的计算公式D=N乘以V 除以0.02 D——浮游⽣物密度(个每L)N——两⽚的平均值(个)V——浓缩后的体积(ML)0.02——每⽚计数的体积(ML)四:⾃我思考蓝藻门主要特征:①藻体结构蓝藻为原核⽣物,其细胞中没有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细胞中央,形成核区,也叫中央质。

淡水藻类实验报告

淡水藻类实验报告

淡水藻类实验报告引言淡水藻类是指生长在淡水中的藻类植物,它们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不同淡水藻类的生长情况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了解淡水藻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材料:1. 淡水藻类标本2. 青苔培养基3. 显微镜和玻片4. 无菌培养皿和试管方法:1. 准备培养基:将青苔培养基溶解于蒸馏水中,并进行无菌过滤。

2. 接种:将不同淡水藻类标本分别接种在培养皿中的培养基上。

3. 培养:将培养皿放置于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一周,观察藻类生长情况。

4. 采集标本:在培养期结束后,采集藻类标本进行观察和研究。

5. 显微观察:将标本放置在玻片上,加入一滴水,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藻类的形态和结构。

结果与分析经过一周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不同淡水藻类在培养基中展示出不同的生长情况。

其中,绿藻属藻类的生长最为迅速,其细胞数量增长迅速,使培养皿内的液体呈现出深绿色。

蓝藻属藻类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但细胞的大小较大,形状呈现出不规则的片状。

另外,硅藻属藻类的细胞形态多样,呈现出丰富的立体结构。

通过显微观察,我们进一步观察到不同淡水藻类的细胞结构和形态。

绿藻属藻类的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具有细长的藻毛。

蓝藻属藻类的细胞体积较大,呈现出多样的形状,藻细胞通常以链状或片状排列。

硅藻属藻类的细胞具有细致的硅壳,壳面呈现出丰富的纹饰,形态多样且美观。

通过对不同淡水藻类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淡水藻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力。

不同藻类生长速度、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差异可能与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相关。

比如,绿藻属藻类可能适应了较为富含养分的环境,从而能够快速生长并占据优势地位。

而蓝藻属藻类可能适应了较为贫瘠的环境,通过形成链状或片状结构,可以更好地利用环境中的有限养分。

硅藻属藻类则通过形成硅壳来保护细胞,增加了其对环境的适应范围。

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淡水藻类的生长情况和细胞结构,深入了解了淡水藻类的生物学特点。

正稿_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正稿_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

正稿_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人员:2014级生物科学二班智勇1徐万飞曾庆芳 0●摘要:藻类为低等植物,藻类形态结构非常简单,是天然水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净化水质、吸收营养盐、拦截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整个有机体都能吸收营养制造有机物,其繁殖方式简单,通常以细胞分裂为主,当环境条件适宜、营养物质丰富时,藻类个体数的增长非常快。

水污染引起水体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这种改变直接影响到生活在水中的浮游藻类及其他生物。

由于藻类对水质环境变化敏感,其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现存量等指标在不同营养水平的水环境中各异,因而能够及时准确、综合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状况。

有些则有较大的忍耐力,还有些只生活在污水中,因而藻类作为生物学监测指标在水环境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们通过本次实验旨在掌握藻类采集及鉴定、群落分析方法,调查萃英山下高尔夫球场小池塘、榆中县兴隆山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的藻类,展开定性和定量实验,并根据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及群落特征推测其水质状况,并对两处的水样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藻类鉴定与分类、水质分析及比较●前言:一、材料与方法(1)仪器、材料与试剂:浮游生物网,1.5L饮料瓶两个,50mL 取样管两个,标签,记录本,鲁哥氏液,显微镜,电子目镜,笔记本电脑,250mL烧杯一个,1L敞口塑料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长颈漏斗,浮游生物计数框(计数框10mm×10mm,底部均匀100正方格)移液枪,橡皮管,洗耳球,3%的甲醛溶液(2)方法:选择采样地点为萃英山下高尔夫球场小池塘,并测得当时的水温为16.8℃,日温为14.2℃;榆中县兴隆山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并测得当时的水温为4.5~6℃,日温为17℃。

定性分析:水生藻类的采集使用浮游生物网,选择中上层水位,以“∞”字型来回捞取三分钟,将取得的40ml水样装入50ml带盖采集管,捞取工作重复三次,并加入10ml3%的甲醛溶液进行固定,编号。

水源水中藻类监测及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水源水中藻类监测及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水源水中藻类监测及水质变化原因分析上个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的增长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水源水库水体逐渐从贫营养、中营养向富营养状态转化,藻类的生长直接影响净水处理工艺及供水水质安全。

黑河金盆水库作为西安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地,水体水质由水库建成时Ⅰ类逐渐变化为部分指标超过了Ⅲ类水,藻细胞密度峰值含量超过1700万个/L。

因此,以黑河金盆水库为典型水源水库,研究水库藻类生长动态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结合现场在线监测和取样实验室监测,对黑河金盆水库浮游植物以及其它水质指标进行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1)4-5月和6-12月是藻类生长的两个特征阶段。

在前一阶段,随着水温的升高藻类数量迅速增加,水温与藻类呈现良好的相关性,优势藻种为绿藻、硅藻;而后一阶段,由于受到降水光照的影响,藻类数量先降低后增加,峰值出现在7月中下旬,优势藻种为绿藻、蓝藻。

氮磷比值在18-56之间,表现为氮过量,磷为限制因子,藻种群密度高峰值主要受到磷含量、光照和水温的影响。

监测期间黑河水库出现富营养型浮游植物指示种群,如栅藻、铜绿微囊藻、小球藻、直链藻等。

(2)黑河水库在夏季出现热分层现象,表层与底层水温相差近20℃,水深30-40米处为温跃层。

在春秋两季,水体温度分层变化不是十分显著,没有典型的“温跃层”,但是水体垂直剖面上水温“上高下低”的分层结构依然存在。

这种温度分层有效限制了上下水团混合,形成溶解氧分层,使得水体下部成为厌氧区。

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夏季库心区底层厌氧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为1mg/L,氨氮、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为表层水体的15倍、3.16倍和6倍。

(3)黑河库区上游水质与库区水质对比表明,上游水质与库中水质季节变化趋势相同,但水库上游主要水质指标如氨氮、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而库区水质指标均高于上游水质,分析认为黑河水库上游水质对库中水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水库水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内源污染所致。

小河中常见藻类实习报告

小河中常见藻类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藻类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生理、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深入了解小河中常见藻类的种类、生长状况及其生态学特性,我们于XX年XX月XX日组织了一次小河中常见藻类的实习活动。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习,了解小河中常见藻类的种类和分布情况;2. 掌握藻类样品采集、制作和观察方法;3. 学习藻类分类的基本知识,提高对藻类的识别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地点本次实习地点位于我国某城市的一条小河,该河流水质清澈,生态环境良好,是藻类生长的理想场所。

四、实习内容1. 样品采集实习小组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采集一定区域内的藻类样品。

采集过程中,注意观察藻类的生长状况,记录藻类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2. 样品制作将采集到的藻类样品进行清洗、固定、染色等处理,制作成临时玻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的形态、结构等特点。

3. 藻类分类根据藻类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特征,对采集到的藻类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绿藻门(Chlorophyta):如小球藻、衣藻等;(2)蓝藻门(Cyanophyta):如蓝藻、念珠藻等;(3)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如硅藻、菱形藻等;(4)金藻门(Chrysophyta):如金藻、隐藻等;(5)裸藻门(Prasinophyta):如裸藻、团藻等;(6)甲藻门(Dinophyta):如甲藻、裸甲藻等;(7)隐藻门(Cryptophyta):如隐藻、三角藻等。

4.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采集到的藻类样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藻类的种类、数量、分布等特征,探讨小河中藻类的生态学特性。

五、实习结果1. 小河中常见藻类种类繁多,包括绿藻、蓝藻、硅藻、金藻、裸藻、甲藻、隐藻等;2. 藻类在小河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绿藻、蓝藻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硅藻、金藻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3. 藻类数量与水质、水温、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藻类分析报告

藻类分析报告

藻类分析报告简介藻类分析是一种对水体中藻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水体中的藻类群落结构和丰度数据,可以了解水质的变化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藻类是水生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水库、湖泊、河流等水体的富营养化和生态状况起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本报告将针对某水库水体中藻类进行分析和评估。

目的本次藻类分析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水库水体中藻类群落的分析,评估水库的水质状况。

根据藻类的种类和丰度数据,可以判断水体是否存在富营养化、水华等问题,并为水库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采取相应的水质改善措施。

数据收集为了进行藻类分析,我们在水库不同采样点进行了多次样品采集,并且记录了藻类的种类和数量信息。

样品采集过程中采用了标准的采样器具,避免了外界因素对样品的影响。

我们选择不同水深、不同水质条件下的采样点,以获得全面和准确的藻类数据。

分析方法我们将采集到的水样送到实验室进行藻类分析。

在实验室中,我们采用显微镜和计数板等设备进行藻类的鉴定和计数。

根据国家标准和相关文献,我们将藻类分为硅藻、绿藻、蓝藻等几大类别,并统计每个类别下的藻类数量。

分析结果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水库水体中的藻类主要分为硅藻、绿藻和蓝藻三大类。

其中,硅藻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藻类,数量较多,主要包括散藻、菱形藻等。

绿藻数量适中,主要为一些较大的绿色藻类,如细胞壁薄的浮游藻类等。

蓝藻数量相对较少,但其毒性较强,可能对水质产生一定的风险。

结论通过对水库藻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水库的水质状况相对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富营养化现象; 2. 藻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硅藻为主要类别,绿藻和蓝藻数量适中; 3. 蓝藻的存在可能对水质产生风险,需要密切关注。

建议鉴于水库藻类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水库水质监测,定期对藻类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对蓝藻进行进一步研究,了解其生长、扩散和毒性等特征,为蓝藻暴发的预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3. 根据藻类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水质管理措施,以保护水库的生态环境和供水安全。

生物藻类实验报告结论(3篇)

生物藻类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概述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采集、鉴定和分析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了解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特征,进而推测其水质状况。

实验分别对萃英山下高尔夫球场小池塘和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的藻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二、实验结果1.藻类种类组成在两个调查地点,共采集到藻类植物18种,其中浮游藻类15种,沉水藻类3种。

其中,小球藻(Chlorella)、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等为主要优势种。

2.藻类数量分布调查结果显示,两个地点的藻类数量差异较大。

高尔夫球场小池塘藻类数量较多,沉水藻类和浮游藻类数量分别为3.2×10^5个/L和1.5×10^6个/L;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藻类数量较少,沉水藻类和浮游藻类数量分别为1.0×10^4个/L 和2.0×10^5个/L。

3.藻类群落特征通过对藻类群落的分析,发现高尔夫球场小池塘藻类群落结构较为复杂,优势种较多,且数量分布较为均匀。

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藻类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优势种较少,且数量分布不均匀。

4.水质状况根据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特征,对两个地点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高尔夫球场小池塘水质较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水质较差,不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

三、结论1.本次实验成功采集并鉴定了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掌握了藻类采集及鉴定、群落分析方法。

2.两个调查地点的藻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与水质状况、环境因素等因素有关。

3.高尔夫球场小池塘藻类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水质较好;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藻类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水质较差。

4.藻类作为生物学监测指标,在水环境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藻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特征的分析,可以较好地反映水质状况。

5.为改善水质,建议对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进行水质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质。

藻类实习报告

藻类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的日益重视,藻类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其研究与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藻类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环境以及藻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X月对藻类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学习藻类的分类、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2. 了解藻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应用;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 藻类标本采集:在实习初期,我们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湖泊、河流等水域采集藻类标本。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掌握了藻类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方法。

2. 藻类培养:在实验室中,我们学习了藻类的培养技术,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接种、光照、温度等条件控制。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藻类培养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藻类观察:在显微镜下,我们观察了藻类的细胞结构、繁殖方式等特征,加深了对藻类生物学特性的理解。

4. 藻类应用研究:我们了解了藻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应用,如藻类净化水质、生产生物燃料、提取活性物质等。

5. 实习总结: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撰写了实习日记,记录了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

三、实习成果通过两周的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藻类的分类、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通过采集、观察和培养,我们对藻类的分类、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 了解藻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应用:我们认识到藻类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撰写实习报告:我们撰写了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实习体会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藻类营养检测实验报告

藻类营养检测实验报告

藻类营养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藻类营养检测
引言
藻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生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食物链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藻类的营养状况可以揭示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藻类的营养检测,分析其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以及其对环境的反应。

材料与方法
实验室培养的藻类样品
营养基质(如水、培养基、氮源、磷源等)
光照设备
试管、移液器、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准备不同组的培养基质,包括正常含有各种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和去除某些特定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将藻类样品分别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中,并在恒定的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观察各组藻类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速率、细胞数量等指标。

利用显微镜观察藻类样品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了解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反应。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相应的图表以展示实验结果。

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
藻类在正常的培养基中呈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生长速率稳定,细胞数量逐渐增加。

移除特定的营养物质(如氮源或磷源)将导致藻类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止生长。

在不同的培养基条件下,藻类的形态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如细胞大小、形状等。

不同种类的藻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有所差异,这也是其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原因之一。

这些结果表明,藻类的生长和分布受到环境中营养物质的限制和供应的影响。

通过对藻类的营养检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中藻类群落的状态以及水质的变化情况。

结论
本实验通过对藻类的营养检测,揭示了藻类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反应。

观察食用藻类实验报告(3篇)

观察食用藻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藻类植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低等植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藻类植物不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还能够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

本实验旨在观察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以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2. 探究藻类植物对水质的影响。

3. 了解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水样、营养盐、二氧化碳、pH试纸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培养皿、滴管、pH计、温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采集藻类植物:在两处不同的水域(高尔夫球场小池塘和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采集藻类植物样本。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藻类植物样本进行清洗,去除杂质。

3. 食用实验:将藻类植物样本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营养盐和二氧化碳,观察藻类植物的食用情况。

4. 水质分析:在实验前后,分别对水样进行pH值、溶解氧、营养盐等指标的测定,分析藻类植物对水质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藻类植物的食用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藻类植物在食用营养盐和二氧化碳后,个体数明显增加,生长速度加快。

2. 水质变化:在实验前后,水样的pH值、溶解氧、营养盐等指标发生了明显变化。

具体如下:- pH值:实验前pH值为7.5,实验后pH值为7.8,说明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使水体的酸碱度发生变化。

- 溶解氧:实验前溶解氧浓度为8.5mg/L,实验后溶解氧浓度为10.2mg/L,说明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提高了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 营养盐:实验前营养盐浓度为0.3mg/L,实验后营养盐浓度为0.5mg/L,说明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降低了水体的营养盐含量。

3. 藻类植物对水质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藻类植物在食用过程中,对水质产生了以下影响:- 改善水质: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

实验报告:一 观察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生物苏教版八上)

实验报告:一 观察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生物苏教版八上)

实验探究一观察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
本实验以自来水、变绿的池塘水为材料,要求学生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来观察池塘水中的藻类植物,从而认识和了解藻类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时间组别合作者
目的要求:观察池塘中藻类植物的形态与结构。

材料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变绿的池塘水、自来水等。

方法步骤:
1.学生2人一组,取自来水和变绿的池塘水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观察到的藻类植物的名称、形态和结构等。

2.用放大镜观察水绵的形态,用显微镜观察水绵的临时装片。

3.针对池塘水变绿这一现象,讨论池塘水变绿的原因。

实验结果及结论:
1.将观察到的藻类植物按要求填写下表。

藻类植物名称形态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细胞结构特点
2.在显微镜下,你观察了衣藻(或其他藻类)的哪些结构?请绘制一个衣藻结构示意图,并在图上表示结构名称。

3.池塘水变绿的原因是。

4.根据你所观察的藻类植物,写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诗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中所说的“绿”是指什么生物?
2.衣藻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动,它是不是动物?为什么?
3.如果要清晰地观察衣藻的结构,滴加碘液染色处理可行吗?说明理由。

藻类生长报告模板

藻类生长报告模板

藻类生长报告模板1. 引言藻类是一类具有光合作用、能够在水中独立生长的微生物。

它们拥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药物、能源等领域。

本报告旨在分析藻类的生长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藻类的生长和利用。

2. 方法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种常见的淡水藻类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调整培养基的pH值、光照强度和温度等因素,观察藻类的生长情况。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适当的培养基,将藻类分装在培养皿中,并放置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

3.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调整光照强度为适中水平时,藻类的生长速度明显较快。

此外,适宜的温度对藻类的生长也有重要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均会抑制其生长。

在本次实验中,藻类的生长速率最高的温度为25。

4. 分析与讨论藻类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培养基的成分、光照强度、温度、pH值等。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光照强度和温度是影响藻类生长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较为适中的光照强度和温度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能量,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促进藻类的生长。

此外,培养基的成分和pH值对藻类的生长也有较大的影响。

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可以提供藻类所需的营养物质,而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导致培养基酸碱度失衡,从而阻碍藻类的正常生长。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并确保pH值在合适范围内维持稳定。

5.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较为适中的光照强度和温度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 培养基的成分和pH值对藻类的生长也有重要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并维持稳定的pH值,以促进藻类的生长。

6. 建议基于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藻类的生长和利用:- 在养殖藻类时,保持适度的光照强度和温度;- 在培养藻类时,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成分,并维持合适的pH值;- 不同种类的藻类有着不同的生长条件,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根据不同种类的要求进行调整。

藻类实习报告摘要

藻类实习报告摘要

一、实习背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藻类资源,提高自身对藻类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于2023年6月至8月期间,在XX海洋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藻类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操作和资料收集,加深对藻类生物学、生态学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认识。

二、实习内容1. 藻类采集与鉴定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和团队成员,在海滩、湖泊、水库等不同水域进行藻类采集。

通过观察藻类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采集到的藻类进行鉴定,共计鉴定出20余种藻类。

2. 藻类生态学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藻类生态学实验,通过分析藻类在不同水域的分布、生长状况,探讨藻类与水质、水温、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水温、光照和水质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因素。

3. 藻类资源利用研究实习期间,我参与了藻类资源利用的研究项目。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藻类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藻类多糖提取实验,成功提取出一定量的藻类多糖,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4. 藻类污染监测与治理针对我国沿海地区藻类污染问题,我参与了藻类污染监测与治理实验。

通过分析污染水域的藻类种类、数量及水质指标,评估污染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藻类学知识水平:通过实习,我对藻类生物学、生态学、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增强了实验操作能力:实习期间,我熟练掌握了藻类采集、鉴定、实验操作等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拓宽了视野:实习期间,我了解了我国藻类资源的现状,对藻类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四、实习总结本次藻类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让我对藻类学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我国藻类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藻类实习报告摘要

藻类实习报告摘要

实习报告:藻类研究实习总结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藻类研究成为了生物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

我国在藻类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对藻类的认识,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掌握藻类的分类、生理生态特征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系统地学习了藻类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藻类的分类、生理生态特征、生长环境等。

同时,我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了当前藻类研究的前沿动态。

2. 实习过程(1)采样与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藻类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观察。

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生长环境的藻类进行了采样,如湖泊、河流、海洋等。

在实验室里,我们使用显微镜对藻类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了藻类的形态特征、结构特点等。

(2)实验操作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藻类的生理生态实验,如藻类的生长曲线、光合速率、细胞密度等指标的测定。

通过这些实验,我深入了解了藻类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3)数据分析在对藻类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制图。

通过分析数据,我对藻类的生长规律、环境适应性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实习成果与反思1. 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藻类的分类、生理生态特征,了解了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同时,我学会了采样、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实践技能,为今后继续从事藻类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实习反思本次实习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对于藻类研究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我国藻类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本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还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我国藻类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稿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鉴定和水质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人员:2014级生物科学二班张智勇●摘要:藻类为低等植物,藻类形态结构非常简单,是天然水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净化水质、吸收营养盐、拦截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整个有机体都能吸收营养制造有机物,其繁殖方式简单,通常以细胞分裂为主,当环境条件适宜、营养物质丰富时,藻类个体数的增长非常快。

水污染引起水体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这种改变直接影响到生活在水中的浮游藻类及其他生物。

由于藻类对水质环境变化敏感,其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现存量等指标在不同营养水平的水环境中各异,因而能够及时准确、综合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状况。

有些则有较大的忍耐力,还有些只生活在污水中,因而藻类作为生物学监测指标在水环境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们通过本次实验旨在掌握藻类采集及鉴定、群落分析方法,调查萃英山下高尔夫球场小池塘、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的藻类,展开定性和定量实验,并根据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及群落特征推测其水质状况,并对两处的水样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藻类鉴定与分类、水质分析及比较●前言:一、材料与方法(1)仪器、材料与试剂:浮游生物网,饮料瓶两个,50mL取样管两个,标签,记录本,鲁哥氏液,显微镜,电子目镜,笔记本电脑, 250mL烧杯一个,1L敞口塑料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长颈漏斗,浮游生物计数框(计数框10mm×10mm,底部均匀100正方格)移液枪,橡皮管,洗耳球,3%的甲醛溶液(2)方法:选择采样地点为萃英山下高尔夫球场小池塘,并测得当时的水温为℃,日温为℃;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并测得当时的水温为~6℃,日温为17℃。

定性分析:水生藻类的采集使用浮游生物网,选择中上层水位,以“∞”字型来回捞取三分钟,将取得的40ml水样装入50ml带盖采集管内,捞取工作重复三次,并加入10ml3%的甲醛溶液进行固定,编号。

放置三天后,用常规方法在显微镜下进行种类鉴定,本次实验采用胡鸿钧和魏印心编写的《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中的分类系统对所检浮游植物进行分类。

定量分析:使用饮料瓶在中上水层采集水样1L,立即加入15ml鲁哥氏液进行固定,编号。

放置约一周后,采用直接计数法,将加入鲁哥氏液的试剂用虹吸管抽去上层液体,浓缩至30ml左右,摇匀后迅速用移液枪吸取浓缩液。

将计数板及盖片擦拭干净,并将盖片斜放在计数框上,注入样品,注满后把盖玻片移正。

盖盖玻片时,要求计数框内没有气泡,样品不溢出计数框。

然后用装有电子目镜的显微镜在10×10倍下按视野法进行计数,每个样品做了七个平行实验,进行误差分析剔除两组相对误差较大数据后,对五组数据取平均值,最后换算出1L水样中浮游藻类的个体数。

计数方法:当待测细胞悬液中细胞均匀分布时,通过测定一定体积悬液中的细胞的数目,即可换算出每升细胞悬液中细胞的细胞数目。

计数时,压线细胞只计左侧和上方的。

镜下偶见有两个以上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应按单个细胞计算,若细胞团10%以上,说明分散不好,需重新制备细胞悬液。

常碰到某些个体一部分在视野中,另一部分在视野外,这时可规定出在视野上半圈者计数,出现在下半圈者不计数。

分析方法:二、研究结果1、萃英山下高尔夫球场小池塘(1)定性分析结果:经过观察所见的藻类有:A、绿藻门双星藻纲鼓藻目鼓藻科棒形鼓藻属(图一);B、硅藻门羽纹纲无壳缝目脆杆藻科等片藻属普通等片藻线形变种(图二);C、绿藻门双星藻纲鼓藻目鼓藻科新月藻属厚顶新月藻(图三);D、硅藻门羽纹纲无壳缝目脆杆藻科针杆藻属(图四);E、硅藻门羽纹纲无壳缝目脆杆藻科脆杆藻属钝脆杆藻(图五)F、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衣藻属G、硅藻门羽纹纲双壳缝目舟形藻科舟形藻属图一,植物体为单细胞,长圆柱形,色素体轴生,较狭,判断为棒形鼓藻属图二,植物体由细胞连成带状的群体,壳面线形,末段呈钝圆形,判断为普通等片藻线形变种图三,细胞为单细胞,中等大小,新月形,显着弯曲,腹部膨大,顶端背缘斜截和内壁略增厚,判断为厚顶新月藻图四,细胞为单细胞,壳面线形,末端稍圆,色素体带状,位于细胞两侧,判断为针杆藻属图五,壳面长披针形,两侧对称,中部膨大,两侧逐渐狭窄,壳面中部两侧无线纹,判断为脆杆藻属钝脆杆藻(2)定量分析结果:倒去上层清液后剩余液体体积为57mL。

每次吸取进行计数。

数值低于15,为轻污染。

其中,衣藻占明显优势,其次是钝脆杆藻。

2、榆中县兴隆山东山脚下云龙桥仙客休闲茶园前溪流(1)定性分析结果:经观察所见藻类有:A、蓝藻门蓝藻纲颤藻目颤藻科颤藻亚科颤藻属(图一);B、硅藻门羽纹纲无壳缝目脆杆藻科等片藻属普通等片藻线形变种(图二);C、黄藻门黄藻纲黄丝藻目黄丝藻科黄丝藻属(图三)D、硅藻门羽纹纲双壳缝目桥弯藻科桥弯藻属膨胀桥弯藻(图四);E、绿藻门双星藻纲双星藻目双星藻科水绵属(图五);F、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衣藻属(图六);G、蓝藻门蓝藻纲念珠藻目念珠藻科鱼腥藻属(图七);H、绿藻门双星藻纲双星藻目中带鼓藻科螺带鼓藻属螺带鼓藻(图八);I、硅藻门羽纹纲双壳缝目异极藻科异极藻属窄异极藻(图九);J、硅藻门羽纹纲双壳缝目舟形藻科舟形藻属放射舟形藻(图十);K、硅藻门羽纹纲无壳缝目脆杆藻科脆杆藻属图一,细胞短柱形,末端具帽状结构,内含物均匀且含颗粒,判断为颤藻属图二,植物体由细胞连成带状的群体,壳面线形,末段呈钝圆形,判断为普通等片藻线形变种图三,植物体为不分枝丝状体,细胞圆柱形,细胞壁由“H”形两节片套合而成,判断为黄丝藻属图四,单细胞,壳面两侧不对称,明显有背腹之分,壳缝弯曲,色素体侧生,两端呈喙状,末端宽截形,判断为膨胀桥弯藻图五,单列不分枝的丝状体,细胞圆柱形,色素体带状,螺旋状盘绕,判断为水绵属图六,细胞卵形,细胞前端中央具乳头状突起,具一个大的色素体,判断为衣藻属图七,单一丝体,细胞球形、桶形,藻丝等宽,判断为鱼腥藻属图八,细胞长圆柱形,直,两端近圆形,细胞壁光滑,无色,每个细胞具一个色素体,周生,螺旋宽带状,判断为螺带鼓藻图九,单细胞,壳面棒状披针形,两侧对称中央区略扩大,色素体侧生,判断为窄异极藻图十,单细胞,两侧对称,壳面线形披针形,两端逐渐狭窄,末端狭,钝圆,放射舟形藻(2)定量分析结Array果:倒去上层清液后剩余液体体积为43mL。

每次吸取进行计数。

经计算得H= ,E=,判断该水质为中度污染,贫营养型,污染指数值低于15,为轻污染。

其中,异极藻属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衣藻属。

三、分析与讨论:1、藻类作为水体中生命有机体的最原始生产者,其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会影响到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般水体所受污染越严重,生物种类相对就越少,而特殊的耐污种类则生物量会有所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就是指其种群多样性的指标值,物种多样性指数越高,其群落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大,水质越好。

反之,指数值越低,群落结构越简单,稳定性差,说明水体污染严重。

2、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衣藻常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较不流动的水沟、池塘或临时的积水坑藻类,污染指数值较高。

硅藻在水体流速较快的区域,丰度小,底栖硅藻所占的比例大,反之,硅藻丰度大,浮游硅藻稍占优势。

水温不但会影响硅藻的生长和呼吸速率,而且还会影响氧的溶解度。

硅是硅藻生长发育的必要元素,除作为细胞壁结构成分外,还参与光合色素合成、蛋白质合成、合成和细胞分裂等多种代谢和生长过程;硅藻对水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由于各种硅藻对盐含量的要求有显着的区别,在近岸水体中往往用硅藻作为含盐的指示生物。

河岸( 库岸) 是藻类栖息之所,藻类大量附( 粘) 着在岸边;也是藻类繁衍之所,藻类产生和贮藏大量孢子,河岸( 库岸) 成为下一代藻类的“摇篮”。

普通等片藻为油污染的指示种。

针杆藻在贫营养水体中出现。

硅藻主要生活在硬水中,适宜在偏酸性条件下生长。

水体中,种类间复杂的竞争性抑制使最具竞争力的种类或类群在当时当地占优势,一般在贫营养和中营养程度的水体中,便于运动的、体积较小的硅藻较具优势。

3、从门的分类阶元上来看,总体上,兴隆山和萃英山处水质都属于轻污染、贫营养型,水样中都是绿藻和衣藻占优势,但不同的是,萃英山处水温高于兴隆山处水温,因而绿藻比硅藻丰富,而兴隆山的是硅藻较绿藻丰富。

从采样点来分析,高尔夫球场池塘面积小,主要有水泥砌成,水中硅元素较多,是硅藻生长的重要条件。

该处位于萃英山脚下,日照时间长,温度高,水体不流动,水中物质得不到交换。

定性实验中发现的新月藻原本代表水体清洁,鼓藻、舟藻、桥弯藻代表富营养,而衣藻属中营养藻类,总的说来,轻度污染。

云龙桥上游客来往不息,部分人随手将垃圾扔入溪中,另外,桥下水流尽管适中,但由于此次采样点选在了仙客休闲茶园前,远离溪流中心而靠近岸边,水体交换不明显,除了来自茶园的废水造成部分污染,还有大部分水中垃圾沉积在岸边,磷酸盐类、氮素等营养含量不少,藻类较丰富。

桥弯藻原本代表富营养,但数量较少,总的说来,污染程度不高。

●致谢:潘建斌老师、实验室各位小伙伴们的指导和帮助!●参考文献: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与生态》,科学出版社水利部水文局,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中国内陆水域常见藻类图谱》,长江出版社丁蕾,支崇远,(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环境对硅藻的影响及硅藻对环境的监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 24,No 3隋战鹰(广东教育学院,生物系,广东,广州) ,《浮游藻类与水质污染监测》,生物学通报 2002年第37 卷第8期周仁超(湘潭师院,生物系)《五种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及观察》●心得体会:(1)在兴隆山处取样后经过4小时才固定,使得藻类结构和数量遭到破坏和影响,观察中,由于没调好光的原因,有些结构看得不清楚由于使用的电子目镜像素过低,使得计数分析种类非常困难。

用碘液染标本是为了让细胞更明显的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来,也可以杀死细胞,预防细胞游走。

(2)实验取得的某些藻类如水绵黄丝藻体型较其他种类大,在计数时,都不能采得,对定量实验、水质分析产生了一定的误差。

(3)在计数时未采用视野法,而是采用细胞计数法。

因此为了合成一个完整小方格,使用PS将9个视野(10X10)合成为一个小方格(10mm×10mm)进行计数,但由于操作中使用的电子目镜的像素过低,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4)由于计数时未采用视野法,发现污染指数与多样性指数中只有Shannon-Weinerr多样性指数即H指数能够进行数据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