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关系,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是从感觉、知觉中获得的知识,是通过感官和感性直觉来获取的知识。
比如看到红色的苹果,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红色和苹果的存在。
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直观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直观性是指感性认识是直接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的,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直接感知。
主观性是指感性认识往往受到主观情感、兴趣、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片面性则是指感性认识只能获得事物表面的某些特征,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更高级别的认识方式,是人类通过思考、推理、归纳、演绎等方式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可以将不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概括和反思,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补充和扩展,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要进行任何理性思考,都需要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理性认识可以从感性认识中提炼出规律性和本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而感性认识则可以为理性认识提供生动、具体的实例,让理性认识更加贴近实际。
因此,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深化和扩展,只有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知识知觉认知是认知的主要阶段,是主体对物体表面现象的反映。
它包括三种形式:感觉,感知和表示。
(1)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体特征和属性。
如果说苹果是甜的,那就是感知知识和知识全过程的开始。
(2)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
像一个甜甜而坚硬的红苹果。
知觉是高于感觉的一种反射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将各种感觉聚集在一起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形成对物体外部特征的整体理解。
感知比感觉高,但是它仍然反映了事物的外部联系。
(3)图像:是人脑对过去的感知和感知的再现和回忆。
我吃了一个红色,甜而硬的苹果。
外观是根据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是感觉和知觉的重组,高于感觉和知觉。
表示是感知知识的最高形式。
理性知识理性认知属于认知的高级形式和阶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整体和内部关系的认知。
它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1)概念: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整体,并包含同一事物的共同特征和一般特征。
概念是理性认知的最基本形式。
苹果,葡萄和桃子是水果。
(2)判断:判断和判断客观事物是否具有一定的属性。
如果葡萄是水果,则白菜不是水果。
(3)推理:这是一种思维形式,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已知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
如果水果中含有维生素,橙子就是水果,所以橙子中含有维生素。
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既不同又相互依存。
一方面,知觉知识是认知的主要阶段,知觉知识需要发展为理性知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知是基于知觉认知的认知的高级阶段。
(2)感知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知觉知识是认知活动的起点,而获得理性知识是认知的任务。
另一方面,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辩证统一是基于实践的。
(3)实现从知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飞跃的条件在实践中获得丰富实用的知觉资料是实现从知觉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的基础和前提。
使用抽象的综合思维方法来处理感性材料是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的正确方法。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
”这个说法对吗?导入新课(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先请看两例:两小儿辩日之远近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①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
孔子也是这样。
①在认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贡献?第谷为什么没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为什么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为什么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③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④怎样才能具备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所必需的条件?(逐题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第①题:第谷经过连续20年的观测,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发现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准备了十分丰富和准确的感性材料。
开普勒发现了现象间的真实联系,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科学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样运动的”问题,迈入了理性认识的大门。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的问题,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doc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篇一: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区别: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如客户在用理性来对自己利益进行权衡,可以判断客户处于理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就是一个问题:“你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当客户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他的提问进行正面回答,任何的模糊化和无法准确陈述产品利益,都无法赢得客户理性的信任,同时,对于销售人员的重大挑战就在于如何运用理性思考,进行有策略的对话规划,并用感性的方式感染客户,并将客户锁定在感性状态,这当中运用的沟通能力、建立关系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无一不是考验销售人员对他人的控制力,这些销售的核心技能可以总结为――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能力。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门艺术,其美学价值体现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
音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的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情感和直观的感受来理解音乐。
音乐是一种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和情绪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的各种组合,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感性认识强调的是对音乐的感受和情感回应,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会陷入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
当听到悲伤的音乐时,人们会感受到哀愁、伤感的情绪;而当听到欢快的音乐时,人们会感到喜悦、舒畅的心情。
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观的体验,它可以直接触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引起人们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思考、分析和理性思维来认识音乐。
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它也是一门需要理性思维来解析的艺术形式。
理性认识关注的是音乐的形式、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和理解,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音乐的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欣赏古典音乐时,人们可以通过对作曲家的创作技巧和音乐结构的解析,来理解音乐的美学价值。
理性认识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分析能力,通过对音乐的细节的分析和理解,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欣赏音乐的内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感性认识是人们欣赏音乐的基础,音乐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正是通过感性认识来达到的。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认识为人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音乐的可能性。
通过理性思维的方式,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音乐,发现其中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对音乐的审美水平。
在音乐教育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培养都非常重要。
感性认识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近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和表达来培养,例如通过演奏、合唱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中。
而理性认识则需要通过音乐知识、音乐理论的学习来培养,例如教授学生音乐的基本概念、音乐的结构和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更全面的音乐审美能力。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够触及人们内心深处,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不同的体验。
感性认识是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直观感受,而理性认识则是指对音乐的理性分析和思考。
这两种认识方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音乐审美过程中的丰富体验。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流动和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当人们聆听音乐时,他们往往会受到音乐的情感感染,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当人们听到悲伤的音乐时,他们会产生悲伤的情感,并且在心灵深处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悲伤情绪。
这种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情感化的体验,它能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音乐的美和力量,从而产生愉悦和满足感。
理性认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是一种有组织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律。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音乐的结构、旋律、和声、节奏等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
他们会思考音乐的构成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表达内容,从而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理性认识,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音乐作品的特点和美感,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欣赏水平。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在不同层面上相互作用。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先受到音乐的感染,产生情感共鸣,然后才会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
在听到一首美妙动人的乐曲时,人们可能会先被其旋律所吸引,产生愉悦和激动的情感,然后才会思考乐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而在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也会通过理性分析来加深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当人们透过理性批判性地思考音乐作品时,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音乐的内在美和情感内涵,从而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欣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受到个体心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文化修养而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可能会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因为他们在文化和情感经历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人的感官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是对事物各方面和外部关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具有意象性,其内容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在感性认识上,人脑不仅反映客观物体的个体属性,还将一个物体的各种属性联系起来,形成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还可以在记忆中对过去所感知到的形象进行重组、再现,从而能反映出没有被运用的东西感觉器官。
这是知觉知识的三种相互关联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体属性和方面的直接反映,是感性认识乃至整个认识的最初环节。
感知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在特征的全面反映。
例如,通过结合对颜色、香气、味道等方面的感知,就可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知。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是人脑在过去的知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上的客观事物的表征。
感性认识是认知发展的较低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有待发展到理性阶段。
2.理性认识人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其内容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细胞。
如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
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判断是对事物性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或关系的判明和断定。
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已知的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区别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比较主观;理性认识比较客观。
概念的意思举例
概念的意思举例概念是指对现实世界或某一事物的思维演绎和抽象概括,通过概念可以把事物进行分类、辨识和理解。
概念是人类认识、思考和沟通的基本单位,也是科学研究和学问积累的基石。
概念的形成通常有两种途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人的感官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感知和直观认识而形成的,这些感知和认识是直接针对个别事物的,具体而直观。
例如,人们对“狗”这个概念的形成是通过观察、听声和触摸等感官的直接体验,对狗的形状、颜色、体型、行为等产生认识,从而形成了“狗”的概念。
理性认识是通过人的思维、推理和抽象能力进行的概念形成过程。
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抽离出普遍性特征,对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形成一般性的概念。
例如,人们对“动物”这个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各种个别动物的分类、比对和归纳,从而抽象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了“动物”的概念。
概念在人类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概念可以帮助人们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减少认识和思维的负担。
人类所接触的事物繁多、复杂而且多样化,通过概念的使用可以将这些事物进行分类,将其归纳为一定的类别,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通过“植物”这个概念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植物进行分类,将它们归纳为植物界下的不同门、纲、目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等。
其次,概念可以实现思维的高效沟通。
概念是思维和言语交流的基本单位,人们通过概念可以准确、简明地表达思想和观点。
概念具有抽象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可以不受具体事物的限制,从而实现了思维和沟通的高度灵活性。
例如,在交流中,我们可以用“友谊”这个概念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同事,都可以通过这个概念来进行交流,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共享友谊的意义。
此外,概念也是科学研究和学问积累的基石。
科学研究和学问的发展需要对事物的抽象和归纳,通过概念的运用可以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0
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 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思考 为什么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 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 认识,是认识的高阶段。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更深刻,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 性思维,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正确的认识
真理
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
系统化、逻辑化 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
科学理论
推动人们的 实践 活动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15
认识的 根本任务 和认 识的根本目的的不同
1、前者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后者则是由理性认识上回到实践,指 导实践,改造世界。
1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是对事物 现象的认识,是对事物 本质的认识, 区 是认识的 低级阶段 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
是以感觉、知觉、 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 表象等具体形象的 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 别 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的形式反映事物
具体、生动、形象 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联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 展到理性认识 ;它们都是人的认识,其形式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3
不定项选题
4、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作出正确反映 的有
A、感性认识 B、科学理论 C、理性认识 D、真理
24
不定项选题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有 A、前者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后者是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28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二、感性认识有对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区分为相对的,人们不能把他们截然区分开。
如果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分析事例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思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政治思想上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而经济上更加落后的德国在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上却远远超过了英法两国。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举例:传统文化。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的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12、劳动力的价值,是有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四部分: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作文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作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俩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有点深奥,其实我们生活中天天都在用。
来,咱们聊聊这俩的区别,顺便聊聊我、你,还有我那个喜欢整天做实验的朋友小明,怎么在日常中把这俩搞清楚的。
先说说感性认识。
简单来说,就是那种你看见、听见、摸到的东西,直接从感官得到的信息。
就像我昨天吃了一顿超辣的火锅,哎呀,那辣味儿简直能把我舌头烧成一片焦炭。
你说这算什么?感性认识呗!这时候我的舌头、我的味蕾就直接告诉我,这火锅辣得要命。
没啥复杂的思考,就是感官的直接体验。
然后是理性认识。
这就得靠动脑筋了。
比如说,你吃辣火锅的时候会想着,“哎,这辣椒是怎么让人这么难受的呢?”于是你开始查资料,了解辣椒中的辣椒素是如何跟你的神经系统互动的。
你慢慢把这些信息搞清楚,这就是理性认识——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
这时候,小明就忍不住插话了。
他从他的实验室里抬起头,兴奋地说:“我刚做了个实验,发现辣椒素能激活我们舌头上的痛觉神经,结果就觉得辣得要命!”小明一脸得意,显然对自己这理性认识特别自豪。
我一边点头一边笑:“小明,你这实验做得挺不错,不过我跟你说啊,光有理性认识还不够。
有时候感性认识也很重要。
比如说,我昨天吃火锅的时候,真的是被辣得眼泪都流出来了,那个感受就很直接!”“哈哈,是啊,”小明笑着回应,“可是如果你光凭感性认识,那你怎么知道辣椒为什么辣?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解释啦。
”这时候,小明的好朋友小红也过来凑热闹了。
她听了我们的话,插嘴道:“你们说的对。
不过有时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得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全面的了解。
就像我平常做菜的时候,凭感觉觉得盐放多了可能就会咸。
然后我再根据食谱调整量,这样才不会做出一锅咸到可以当盐罐的菜。
”我笑着说:“对对对,小红说得很对!所以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补的。
你先用感官感受世界,然后用理性来分析,最后形成对事物更深刻的理解。
”小明点点头,十分赞同:“嗯,这样想确实更全面。
简要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简要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一种基于个人情感体验和直觉的认知,其主要特征是能直觉感知现实,洞察到细节变化,快速而准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状态。
它是一种更快更敏感的认知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周围认知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行动或判断。
通常,我们依靠感性认识来做出日常生活中重要决定,决定是否要买一件衣服、是否要去一个地方旅游等。
由此可见,感性认识可以在快速反应和判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作出合理抉择。
与感性认识相反,理性认识则是一种基于客观规律和抽象思维的认识,其主要特征是客观地观察、分析和概括认知信息,以便对其机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掌握。
理性认识以其有效而可靠的处理方式,可以在必要时帮助把握现实,预测未来,有效避免随机变化带来的风险。
通常,我们依靠理性认识来做出重大决策,如此做可以从客观的角度评估利弊,以便作出最佳的选择。
说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我们要把它们作为一种相互关联的、辩证的关系来认识,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补充和统一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感性认识具有更快更敏感的特点,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更可靠更客观的特征,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协作,从而使认识过程更有效、更准确。
另外,感性认识是直观的,而理性认识是抽象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统一的联系。
直观和抽象要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也要统一。
这样就能发挥出它们的辩证统一作用,使认识过程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总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一对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对立面,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联系与统一,二者的结合有助于更好的判断事实真相,使认识过程更全面、更准确,从而可以更好、更有效地接受并处理复杂的事实信息。
本文的讨论在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一种有机统一的、辩证联系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良好的补充关系,当这种补充关系得到表达和发挥时,可以达到更有效地认识真实事物的目的。
首先,感性认识具有更快更敏感的特点,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更可靠更客观的特性,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协作有助于更快更准确地接受、处理复杂事实信息。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Җ㊀甘肃㊀刘长平㊀㊀概念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更是把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的任务.笔者结合自身和同仁教学经验发现,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决定着学生物理概念掌握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提出几点浅薄的教学建议,望能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1㊀物理概念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先是通过感觉㊁直觉和表象来对概念进行 低级 认识,所获得的概念是直接的和具体的,即概念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剖析㊁判断㊁推理㊁假说等来对概念进行 高级 认识,所获得的概念是间接的和抽象的,即概念的理性认识.学生对所学事物产生的理性认识是依赖于感性认识的,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学生学习的最终任务和目的,只有二者相互融合和渗透,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教材中表述的物理概念通常属于理性认识,是经过科学家总结归纳的.在概念教学中,只有使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先达成感性认识,再升华为理性认识,才能实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化,理解概念的核心,进而提升概念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将教材中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以教授给学生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实现概念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后一环节更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同时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2㊀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的常见教学措施2 1㊀保证学生感性认识的完整性感性认识是学生产生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方式,保证学生对物理概念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观认识,而物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让学生对物理概念产生直观认识时应采取多种方式,如直接向学生展示物理器材(导线㊁电阻㊁电流计等)的实物直观法,采用物理模型(电流㊁磁场等)的模型直观法,直接使用形象语言描述的语言直观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实践直观法.例如,在 位移 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亲自感受 位移 路程 .教师选出两名学生,要求他们按照不同的路径把小木块移动到某点,看哪位同学所走的路径多.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直接将木块移动到某一点,小木块所通过的距离就是位移,而其他路线则为木块运动的路程.学生在小游戏中直观地感受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对两个概念产生了强烈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理解两个概念的本质打下了基础.2 2㊀创设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条件学生对物理概念产生理性认识,即掌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只会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认知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若想把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升华,需要具备十分丰富的物理知识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知进行合理加工的能力.由此可知,学生实现认识转化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扎实的物理基本功,在物理学习中努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从旁指导㊁协助.教材的编写具有阶梯性,教师要利用这种阶梯性以已知引未知,并在概念的运用中引导学生采取多种解题方式,进而巩固知识㊁锻炼能力.例如,在 电阻 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实物展示电阻对灯泡亮度的阻碍作用,并给出了电阻的定义,学生对电阻产生了 这就是电阻啊 的直观感受,教师可接着提问:电阻是否都是一定的?灯泡会不会成为电阻电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发学生思考电阻的影响因素㊁本质和应用,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全面掌握这一概念.概念本身大多是用一句话就可以描述出来的,但学生需要掌握的远远不止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的,教师的准确解读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前提,学生的知识涵养和思维能力则是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教师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深化课程改革理念,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创设高效掌握概念的教学环境.(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二中学)6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作文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作文
哎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话题听起来挺深奥的,不过咱们聊聊还是挺有意思的。
感性认识嘛,就是靠咱们的感觉、直觉来理解事物,有点像看见一只可爱的小猫咪,心里就“咕噜咕噜”地觉得它好萌好想抱一抱;理性认识则是靠头脑里的逻辑和分析来看问题,比如算数题,得想想答案才行。
我记得有次,我家小明他说感性认识就像是看电影一样,你被那剧情感动得哭成泪人;而理性认识呢,就像数学考试,得一步一步推导出结果,不然老师会抓狂。
哈哈,挺形象的比喻嘛!
有一天,我跟小红还有大伙儿聊起这个话题,小红说她买东西就是凭感觉,看上眼的就买了,不然越想越烦。
可是我家老王跟她对着干,他就得先算一下钱够不够,还要考虑东西能不能用得上,说实话,听着也挺有道理的。
不过,有时候感性和理性也会有点互通有无。
比如,小明看见一个漂亮的摆设,他一时心动想买,可他想了一下,理智告诉他家里摆不下了,于是他就没买。
这时候感性先放炮了,但是理性最后还是霸气地打败了它!
其实,感性和理性有点像人的两个朋友,有时候一起瞎逛,有时候又在吵架。
就像我家小明和老王,感性想看电影,理性觉得得早点回去学习。
最后他们都妥协了,看了部短片,也抽了点时间学习。
总结一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就像是一对矛盾又充满默契的好基友。
有时候你得听听内心的声音,有时候你得冷静地分析。
咱们要学会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也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嘿,写这玩意儿还挺有趣的,就像跟你聊天一样!。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附例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附例题)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属性的反映。
如苹果是甜的,它是感性认识从而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2)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反映。
如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把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对对象方面外部特征的整体认识。
知觉高于感觉,但它仍然属于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
(3)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形象的再现和回忆。
如我吃过一个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和知觉的重新组合,比感觉和知觉更高级。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级形式。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全体的反映,它包含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
概念是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形式。
如:苹果、葡萄、桃子是水果(2)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
如葡萄是水果,白菜不是水果。
(3)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如水果含有维生素,橘子是水果,故橘子含有维生素。
二者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需上升到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达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任务。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在实践中获取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运用抽象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正确途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2004年分析题第34题),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
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
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4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谈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的审美过程通常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对音乐作品所产生的情感和感受的体验,而理性认识则是指我们对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技术结构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
这两者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对音乐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欣赏。
感性认识还体现在我们对音乐形象和表现力的感受上。
音乐作品往往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来表达某种情感或者描绘某种意象,而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会根据这些音乐元素的变化和表现来感受到音乐作品所展现的形象和情感。
这种形象和情感的感受不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和感觉体验。
感性认识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我们对音乐产生了情感上的投入和共鸣,从而使得音乐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音乐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我们需要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比如旋律、节奏、和声等,以及它们是如何组织和运用在音乐作品中的。
我们还需要了解音乐的结构和形式,比如交响乐的三段形式、奏鸣曲的发展部和重奏部等等。
我们还需要了解音乐的风格和流派,以及不同作曲家和不同时期的音乐特点和风格特色。
通过这些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特点,从而使得我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它使得我们能够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感受,从而使得我们对音乐产生情感上的投入和情感上的连接。
而理性认识则是对感性认识的补充和延伸,它使得我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从而使得我们对音乐的欣赏更加准确和深入。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方面,我们应该通过鼓励学生多听音乐,多感受音乐,并且引导他们从音乐的情感和感受上进行抒发和表达。
在理性认识方面,我们应该通过音乐理论和分析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要领,从而使得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刻。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bai要有概念、三方面的du区别。
一、概念不同1、感性认zhi识dao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及现实启示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及现实启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共有四点:第一点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点是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第三点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感性认识是由理性认识看到的本质。
第四点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篇一: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区别: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如客户在用理性来对自己利益进行权衡,可以判断客户处于理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就是一个问题:“你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当客户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他的提问进行正面回答,任何的模糊化和无法准确陈述产品利益,都无法赢得客户理性的信任,同时,对于销售人员的重大挑战就在于如何运用理性思考,进行有策略的对话规划,并用感性的方式感染客户,并将客户锁定在感性状态,这当中运用的沟通能力、建立关系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无一不是考验销售人员对他人的控制力,这些销售的核心技能可以总结为――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能力。
其次,除了以上提问之外的问题,比如“我也经常购买类似的产品,你们和xx比性价比也不高啊?”、“你们公司成立多久时间了,我怎么没有听过?”、“你说你们的客户有xxx个,你怎么能知道呢?”,这些问题证明,客户处于感性状态,还未对销售人员产生信任,因为客户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你,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出于人的保护本能会防范你,对于你们见面的目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让他付钱。
客户提出这些问题的潜台词是“别骗我,别跟我绕圈子,我可不是好对付的。
”此时,客户处于感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就是:“你说的都是真的吗?我为什么要相信你?”。
在没有事前准备的面对面的沟通中,大部分人依靠经验来进行判断,潜在客户从感性状态接触销售人员,并在接触过程中凭借的是第一印象进行判断,而不是逻辑和分析,这种判断方式快速而简单。
客户通过提问刁难的问题,观察销售人员的反应,如果你能够镇定自若的进行回答,至少不心虚,他会对你代表和公司产生一定的信任。
这一阶段销售人员通过事前策划好的内容通过感性方式呈现,有效影响对方感受,加速决策过程。
在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客户的问题总结下来无非就是两大类,反应了客户处于不同的思考状态,理性或者感性,但是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销售的终极目标都是要将客户控制在感性状态,达成签约的目标,所以有效判断客户提问动机,用理性进行背后核心问题的准备,并用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终达成成交的目标。
【篇二: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小女子邂逅乾隆,很放不下这段恋情。
但是毅然决定离开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因为相处下去,一定是伤害。
乾隆的佳丽太多,她一个女子能分得多少?能拥有多久?患难时不顾生死救她的壮士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一个居高临下的皇帝。
所以他对乾隆说:“与其相互伤害,我倒愿意相互怀念!”... zhangbin963963 2014-10-23【篇三: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见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其一,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其二,必须对感性材料加以思维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
( 2 )要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
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它们各持一个方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
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不懂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条主义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犯了类似于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感性经验,轻视相关信息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犯了类似于经验论的错误。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并没有结束认识,理性认识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
因为:其一,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第一次飞跃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其二,第一次飞跃并不能保证理性认识的正确性,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只能依靠实践的检验。
在第二次飞跃中,理性认识可以得到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
( 2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其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普遍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必须服从实践。
其二,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其三,理论应当被群众掌握。
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使实践获得成功。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包括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是主导因素;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则包括两类:一类是情感、意志,包括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等,一类是认识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
在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共同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非理性因素应当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应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 2 )认识的不断反复认识之所以要不断反复,是因为:其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客观事物作为系统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客观事物存在着一个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和规律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
所有这些,使得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其二,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受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只有在不断打破限制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这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
其三,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要受到主体本身的限制。
这些限制包括:人的实践范围、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生理素质。
所有这些,也使得认识具有反复性。
( 3 )认识的无限发展就整个认识过程而言,认识的反复具有无限性。
但是,这种无限性不是简单的圆圈式的循环,而是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
( 4 )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群众路线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党的群众路线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张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实践是千百万群众的实践。
党的群众路线则主张相信群众。
因此,二者具有一致性。
其次,“从群众中来”,实际上就是把群众的感性认识能动地升华成理性认识(表现为领导者的智慧),这其实就是第一次飞跃;“到群众中去”,实际上就是让理性认识被群众所掌握,化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其实就是第二次飞跃。
再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