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 说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标准中对测量密度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
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已经理解质量、密度这两个重要的物理概念,知道密度的计算公式,某种物质的密度可以通过其质量和体积计算得出。
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教学设计6: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第一复习天平的使用,第二学会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第三会用两种仪器测物体的密度。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测量物体的密度。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本节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2)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3)尝试利用密度公式解决生活中普通物体密度的测量。
(4)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进而求出物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量筒及密度计算公式测量物体密度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学习使用量筒天平测量液体的密度和不规则物体的密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四、教学难点量筒的使用及数据的处理五、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启发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课前准备托盘天平和砝码、水、量筒、石头盐水细线烧杯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体积较大的铁块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出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问:要测这铁块和铜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和铜块的密度?出示盐水问怎样求出盐水的密度?(二)量筒的使用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教学方法: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教具准备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二、新课教学[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投影]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二、测水的密度.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生]三次为宜.[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师]对于一些产生数据的实验,最好是这样做,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误差微小的变化中找到很多科学知识.[师]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生]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师]如何来测水的密度?[生]测水的密度以及测液体的密度都要用量筒.[师]具体如何来测呢?[生]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师]观察示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生]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师]怎样测呢?[生]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生]有.[师]怎么测呢?[生]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师]换成量简?能不能具体说一下.[生]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2.那么水的质量M=M2-M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师]大家总结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参考实验数据:ρ铁:7.9_103kg/m3ρ铝:2.7_103kg/m3ρ铜:8.9_103kg/m3 ρ花岗岩:2.6~2.8_103kg/m3ρ水:1.0_103kg/m3《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2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介绍2. 密度计算公式的讲解3. 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4. 密度测量实验的操作步骤5.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三、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实验器材的使用和操作步骤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四、教学难点1.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应用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使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导入】(部分,您可以介绍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新课导入】(部分,您可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密度测量。
)【实验操作】(部分,您可以详细介绍如何进行密度测量实验,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您可以讲解如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如何得出准确的密度值。
)【巩固练习】(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课堂小结】(部分,您可以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部分,您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引入密度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解释质量、体积、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实验操作: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密度测量实验,步骤包括:调节天平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测量物体体积、计算密度。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多篇)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师:吴文辉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
因此实验前应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量物质密度,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器材?用什么办法来测量?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用天平测物体质量,但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整理等方面的能力训练还是不多。
在本节学习了用量筒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能力自主完成本实验。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3)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
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五、教学准备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多媒体课件六、教法与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菊花石块形成于距今约2.8亿年前,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石,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量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
现在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该怎么做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推进新课1、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出示一块不规则的石块,问:要测这是快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分析总结:由公式ρ=m/V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可算出密度,质量可用天平测量,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体积就需要用我们今天的量筒来测量。
测量物质的密度 说课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及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环节六名称
小组评估交流。实验中最可能出现错误的是哪几个环节?在哪方面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在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2.原理:据密度公式:
3.器材:天平和砝码,量筒,烧杯(2个),石块,细线,水,盐水。
4.步骤: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按实验探究课的程序组织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小组合作意识。分层次课堂练习。
不足之处: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实验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实验中没有具体测量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的活动。
复习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
温故知新。
环节二名称
引入新课。知道实验需要的器材,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
举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欲望,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环节三名称
学生自主学习正确使用量筒。
让学生观察量筒,教师引导归纳量筒的正确使用和读数方法。
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
初中理科组说课稿设计
参评序号
X
说课年级
八年级
科目
物理
课题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a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b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八年级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了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测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精确、严谨和合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2.了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密度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物质密度的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实验报告模板。
2.学生准备:书写工具、实验笔记本。
【教学步骤与过程设计】Step 1 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三态及粒子的运动情况。
2.提问:你了解什么是密度吗?我们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Step 2 密度概念的引入(10分钟)1.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对密度的思考和探讨,例如:为什么不同物体的重量相同,但体积不同?为什么相同体积的物质质量不同?2.解释密度的概念:密度是指物质每单位体积的质量。
3.提问:密度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密度呢?Step 3 密度的测量(30分钟)1.实验:通过一组示例实验,引导学生测量密度,并利用已学的知识计算密度。
实验步骤:a.实验设计:将物体A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测量水位的变化,得到物体A的体积。
b.实验操作:将物体A放在天平上测量质量,得到物体A的质量。
c.数据处理:计算物体A的密度(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
2.小组合作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互相监督,互相讨论,共同完成相关报告。
3.整理实验数据,上台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学生一起讨论结果的差异以及可能产生的误差原因。
Step 4 密度的应用(20分钟)1.提问:什么情况下具有大密度的物体会浮在具有小密度的物体上?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2.通过示例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船和鱼的原理及冰浮在水面上的原理。
3.讨论与应用: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密度在其他生活常见现象中的应用,并记录在实验笔记本上。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1教学目标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平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完成下面的问题:(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1mL= ____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
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密度的测量难点:密度的测量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一)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怎样使用量筒?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第六章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材分析1、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加深密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很有帮助,具有重要意义。
2、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数据,得出结果。
3、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4、教材内容“动手动脑学物理”。
二、学情分析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质量、体积、密度之间的联系,学习了密度公式ρ=m /v , 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学生练习过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知道量筒可以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主要的准备,但是对技能掌握的并不是很好,尤其学生分析误差的能力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2、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实验课的兴趣很浓厚,对测量物质的密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节课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去交流、去思考。
三、学习目标:1、通过讨论,会根据实验原理制定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
2、通过经历实验过程,熟练使用天平和量筒,会采集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3、通过交流,会正确分析实验中存在的误差,并找到减小误差的方法。
四、学习过程预设 (一)引入: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例如柏油马路的主要材料就是石头;牛奶现在基本上已经成了我们饮食的必需品,可是你们知道石头和我们喝的牛奶的密度吗?今天就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找到答案吧! (二)新课:目标1:通过讨论,会根据实验原理制定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
活动一、要想测量石块和牛奶的密度你有什么方案。
若没有思路,可以小组内讨论之后,完成学案前2项内容,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
1.原理: 间接测量法2.测量工具:含砝码天平(测质量)、100ml 量筒(测物质的体积)测量对象:小石块、牛奶Vm=ρ其它器材:、烧杯、水、胶头滴管、细线。
活动二、请根据实验原理和器材小组讨论,确定测量小石块和牛奶密度的方案步骤,设计记录的测量表格,5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分享学案3、4内容。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
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案: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测量物质的密度》。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以及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测量物质密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实验误差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密度的固体和液体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鉴别金的真假,引入密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记录实验数据。
5. 讨论与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其原因。
六、板书设计密度公式:ρ = m/V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1. 调节天平平衡,测量质量m。
2. 使用量筒测量体积V。
3. 计算密度ρ = m/V。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块铜的质量和体积,求铜的密度。
答案:根据密度公式,ρ = m/V,代入铜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计算得出。
2. 题目:比较水和酒精的密度大小。
答案:根据密度公式,ρ = m/V,分别计算水和酒精的密度,比较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板书设计,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重点加强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及单位换算的掌握。通过此类题目,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
例题:计算以下物体的密度,单位为kg/m³。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精确测量的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浮在水面上、油水分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密度概念。
2.基本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及单位,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物体沉浮的原理”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学习心得。
3.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密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介绍密度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
(3)讲解密度的单位及其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4)教师通过动画、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探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物体沉浮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物体的密度》,具体内容为第三小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本节课主要围绕密度的概念、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密度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定义、测量原理及实验操作。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演示用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天平、量筒、烧杯、水、细线、石块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一个体积较大但重量较轻的泡沫塑料块和一个体积较小但重量较重的铁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重量差异如此之大。
2. 知识讲解:(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公式: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测量密度的方法:利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
3. 实践操作:(1)实验一:测量水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水的密度。
(2)实验二:测量石块的密度。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石块的密度。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个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道与密度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测量物质的密度2. 板书内容:(1)密度的定义(2)密度的计算公式(3)测量密度的方法(4)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质量的水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密度的计算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以下几点: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针对数据分析,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针对团队合作,实施有效的分组策略,确保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物质的物体,它们的大小、质量可能各不相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是体积相同的物体,有的质量很大,有的质量却很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密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密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公式ρ = m/V来表示,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初中科学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本课程将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测量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掌握测量密度的方法,包括测量质量和体积的实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测量质量和体积,以及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密度。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砝码、游标卡尺、待测物质样品等。
2. 多媒体资源:密度公式、密度测量实验视频、PPT等。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密度相关的故事或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教学: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质量和体积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讨论交流: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心得。
4.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密度公式和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与密度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密度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0分钟)使用PPT介绍密度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强调实验在测量密度中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本课程将进行的实验。
3. 实验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待测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物质的密度。
4. 结果分析与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心得。
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对密度测量方法的理解。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学会用悬浮法和比重法测量物质密度;3.锻炼学生观察、测量、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密度•概念: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常用符号为ρ;•计算方法:ρ= m/V,其中m为物质质量,V为物质体积,密度的单位为kg/m³。
2. 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悬浮法:将物体悬挂于秤盘上的绳子下方,通过在水中比重的原理,求出物体密度;•比重法:先测出水的密度,再将物质放在水中,利用物质的浮力和比重的关系来求得物质的密度。
3. 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来判断物质种类;•可以用来计算物质的质量;•可以用来制定合理配方。
三、教学过程1. 密度概念解释通过视频、图片、实验等多种形式展示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悬浮法测量物质密度1.教师讲解悬浮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演示悬浮法的实验过程;3.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测量。
3. 比重法测量物质密度1.教师讲解比重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演示比重法的实验过程;3.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测量。
4. 密度的应用1.通过实例演示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密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医学、工业等;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5. 总结复习1.教师将本节课时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2.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提问;3.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
四、教学评估1.在教学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2.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成果,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收集学生的调研报告及汇报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五、教学资源1.密度的教学视频;2.密度的实验设备和材料;3.密度的教学课件。
六、总结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初步明确物质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两种常用测量方法的过程和步骤。
同时,教学设计还增加了密度的应用教学环节,通过真实案例的演示,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探索新的探究方向。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平乡县职教中心张克强教学过程设计如何测量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的密度,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合作探究:一、量筒的使用:(一)观察量筒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二)使用方法:(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
V2 与V1 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2)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
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 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烧杯 【测量盐水的密度 】和盐 设计问题:(播放课件)在”用天平和量筒水的 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 甲乙两同学各提出质量了一套方案 .甲方案 : 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 然后在 (g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 ,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 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乙方案 : 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 , 测出盐水体积, 再测量筒中盐水 质量的质量 . 方案甲:测定物质密度 的是常规测量方案 空玻璃杯质量 m 1 玻璃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 2 盐水的体积 V 盐 水的 质量为 m = m 2-m 1 盐水的体积为 V 盐水的密度为 : ρ 盐水 = m 2-m 1 )/V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
初中理科组说课稿设计
参评序号
32
说课年级
八年级
科目
物理
课题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并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实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整套方法,注重实验过程和方法,增强“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的意识。
导入新课
环节二名称
量筒的使用
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所以要会熟练使用量筒这种工具,层层推进。
掌握量筒的参数,读数和用途
环节三名称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清楚实验器材,实验的过程,学生分组做实验。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实验,清楚实验的过程,测出盐水和石块的密度
环节四名称
本课小结
天平, 刻度尺
3、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密筒)
3.测量石块的密度(天平,排水法)
先测质量,再测体积
4、课堂小结
5、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因为教学的量相对较大,既有新知识的讲授,又有实验的原理、方法的指导,同时还要分小组完成实验,所以在教学中,能否抓住教学重点,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
以白板的形式再一次展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环节五名称
课后思考
1.如果该不规则固体是糖块(易溶于水),能用排水法测量体积吗?若不能,应该用什么办法?
启发学生课后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
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
刻度,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
2、测量规则物体的密度
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注重观察,但缺乏动手做实验的意识。不注重思考,测完即止。
知识障碍分析:学生对之前物理概念理解不透,对公式记忆不牢,从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应用上的困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环节一名称
复习导入
从密度的概念,测量密度需要的物理量出发,提出如何测量规则物质的密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在实验中体会到严谨的科学实验过程,体会到实验的美妙和乐趣。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学会量筒的使用,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分析:能够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质量、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后进行的,内容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盐水和不规则物体的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所以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同时也是密度知识具体应用的一种体现,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