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题ppt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点3观点推断题》PPT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题点3观点推断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667e08551810a6f424864f.png)
[典例]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能保证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相统一,也就不能实现 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B.如果消除了过大或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就会促进经济的 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C.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包括经济发展,也应包括民生改善、人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D.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吸纳先进的发展理念从 而更好地构建政策。
选项特点分析
[典例] (2018·全国卷Ⅰ,3)[文本见本专题读文示范]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1.明显增强了推断能力 选项多采用“应该”“也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 会”“要……要……”“如
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果……就”“只……有
才”“为了”“可见”“由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 此”“说明”之类的词语,
应包括……也 方式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 观点性文字的概
应包括
强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 括,概括正确。
环境改善的和谐统一。
D 项关键词: 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中国 结合全文,特别是
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2.仔细分析研究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是否成立。 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 种推理。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 是侧重于表述是否符合原意,而是侧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文 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采用把选 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比对的方式, 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 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每一个方面的中心句,往
还要求合理运用联想,会从旧知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逻辑推断、仿用句式、修辞手法 4.1 逻辑推断课件.pptx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逻辑推断、仿用句式、修辞手法 4.1 逻辑推断课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e6f7485984868762cbaed565.png)
一般情况下,这种推理根据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上的相
(3)类 比推理
同,推出这两个事物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例 如: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细胞中发 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出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
9
知道了判断的种类,使用判断的时候就要注意分清判断的类 型。如:
①我无时无刻在怀念我的父亲。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①“无时无刻”意为“没有任何时刻”,“我无时无刻在怀 念我的父亲”意为“我没有任何时刻在怀念我的父亲”,表示了 一个否定判断。实际上,这里应用一个肯定判断,即“我无时无 刻不在怀念我的父亲”或“我任何时刻都在怀念我的父亲”。② 错在一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不 少”或“大多”,或者将“都是”改为“大多”。
2
(一)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每 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对 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 范围。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并列关系、包含 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3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
10
(三)推理的分类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 过程。按推理前提数量划分,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按推理过 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推 理的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常 用“因为……,所以……”“由于……,因而……”“因 此”“由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等作为推理的系 词。这里简单介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形式。
(1)全同关系 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的首都”和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 PPT课件 图文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 PPT课件 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93c149581b6bd97f19eabf.png)
回首过去,文学是我们最深的青春记忆。因为只有钟情文学,才会让青春时代
简单而美好。坐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和馆前那一排银杏树朝夕相对,只有我才 能印证它们的成长;坐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
里,抱着厚厚的《剑桥中国文学史》,深切地体会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纷 纷扰扰的平凡生活中,有了文学,必定能使你的人生更精彩。
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 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钟情文学,才会让青春时代简单而美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不是只有我才能印证它们的成长 ③有了文学,不一定能使你的人生更精 彩
5.(2018·遵义检测)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1.抓标志词。高考考查复句关系时有非常明显的标志词,如说法比较绝对的词语。 2.掌握三种条件关系。 充分条件(A→B) 必要条件(A←B) 充分必要条件(A↔B)
【典例剖析】
【例】(2017·全国卷Ⅰ)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 处问题。(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 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
③出台严管措施
谢谢! 学妹给我打电话,说她又换工作了,这次是销售。电话
简单而美好。坐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和馆前那一排银杏树朝夕相对,只有我才 能印证它们的成长;坐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
里,抱着厚厚的《剑桥中国文学史》,深切地体会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纷 纷扰扰的平凡生活中,有了文学,必定能使你的人生更精彩。
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 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钟情文学,才会让青春时代简单而美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不是只有我才能印证它们的成长 ③有了文学,不一定能使你的人生更精 彩
5.(2018·遵义检测)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1.抓标志词。高考考查复句关系时有非常明显的标志词,如说法比较绝对的词语。 2.掌握三种条件关系。 充分条件(A→B) 必要条件(A←B) 充分必要条件(A↔B)
【典例剖析】
【例】(2017·全国卷Ⅰ)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 处问题。(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 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
③出台严管措施
谢谢! 学妹给我打电话,说她又换工作了,这次是销售。电话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理题课件21张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理题课件21张](https://img.taocdn.com/s3/m/b50bfd4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6f.png)
“定义”与“概念”密切相关,但有别于“概念”。“定义”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 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 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XXX (种概念)是XXX (本质特征)的XXx (属概念)”。比如:无理数(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 特征)的小数(属概念)。
反驳: ①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②书 店里的图书也很丰富,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 的一次宴会上,一个西方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 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 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骥才,该怎样回答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排中律
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为假,必有一真,可简述为: A或者非A。排中律要求在矛盾的命题面前,必须做出明确选择,肯定其中一个命题, 违反排中律则会在鲜明的是非面前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试分析下列例子:
例1 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分析:“全面”和“片面"是相互矛盾的,这个句子既否定了“全面",也否定了“片 面",这就违反了排中律,变得模棱两可。碰到这种情况,要么说“这个说法不能说 是全面的",要么说“这个说法不能说是片面的",两者不能同时否定。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 “类比”。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 而推断出它里尚 未发现)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的逻辑模式可以表述为: A本物具有甲乙丙等属性,B事物具有甲乙等属性,A与B是一类事物,所以B也有丙属性。
反驳: ①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②书 店里的图书也很丰富,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 的一次宴会上,一个西方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 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 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骥才,该怎样回答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排中律
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为假,必有一真,可简述为: A或者非A。排中律要求在矛盾的命题面前,必须做出明确选择,肯定其中一个命题, 违反排中律则会在鲜明的是非面前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试分析下列例子:
例1 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分析:“全面”和“片面"是相互矛盾的,这个句子既否定了“全面",也否定了“片 面",这就违反了排中律,变得模棱两可。碰到这种情况,要么说“这个说法不能说 是全面的",要么说“这个说法不能说是片面的",两者不能同时否定。
(三)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 “类比”。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 而推断出它里尚 未发现)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的逻辑模式可以表述为: A本物具有甲乙丙等属性,B事物具有甲乙等属性,A与B是一类事物,所以B也有丙属性。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题集锦ppt课件(3份)(2)全面版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题集锦ppt课件(3份)(2)全面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b3a253af1ffc4ffe47acc1.png)
①不是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就会提高。
②不是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提高就一定能考取理想的大 学。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题。(5分)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一个员 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 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 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 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② ③
(2) (3) (2)不是只要改变了学生“千人一面”的现状就
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3)不是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一定能造 就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题。(5分) 随着各地陆续将体育纳入了中考科目,并不断增加体育分 值,初三的体育课开始受到各初中的普遍重视,学生锻炼的热情也高 涨起来,体育成绩也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只有考试才是学校教育最 力的指挥棒。于是,有人提出体育也必须进高考,这样家长和学校才 会真正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重视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就能培 养起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和运动 机能。 ①并非只有考试才是学校教育最有力的指挥棒。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鲜肉霸屏不一定会影响实力派老演员演艺生涯的萎缩 ③小鲜肉霸屏不一定会造成娱乐圈市场的动荡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题。(5分) 在重大比赛或考试前去“祈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里约奥运会之前,主教练郎平曾带着女排的姑娘们去普陀山祈福,而 在这届奥运会中,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登奥运冠军宝座。可见,“祈福” 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强选手或应试者们必胜的信心,而有了必胜的信 心,势必会在赛场或考场上超常发挥,这样就一定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说,只要有好的心态,就必然能获得成功。 ①有了必胜的信心不一定就能在赛场或考场上超常发挥。 ② ③
②不是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提高就一定能考取理想的大 学。
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题。(5分)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一个员 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 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 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 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② ③
(2) (3) (2)不是只要改变了学生“千人一面”的现状就
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3)不是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一定能造 就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题。(5分) 随着各地陆续将体育纳入了中考科目,并不断增加体育分 值,初三的体育课开始受到各初中的普遍重视,学生锻炼的热情也高 涨起来,体育成绩也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只有考试才是学校教育最 力的指挥棒。于是,有人提出体育也必须进高考,这样家长和学校才 会真正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重视了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就能培 养起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和运动 机能。 ①并非只有考试才是学校教育最有力的指挥棒。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鲜肉霸屏不一定会影响实力派老演员演艺生涯的萎缩 ③小鲜肉霸屏不一定会造成娱乐圈市场的动荡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 题。(5分) 在重大比赛或考试前去“祈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里约奥运会之前,主教练郎平曾带着女排的姑娘们去普陀山祈福,而 在这届奥运会中,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登奥运冠军宝座。可见,“祈福” 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强选手或应试者们必胜的信心,而有了必胜的信 心,势必会在赛场或考场上超常发挥,这样就一定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说,只要有好的心态,就必然能获得成功。 ①有了必胜的信心不一定就能在赛场或考场上超常发挥。 ② ③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与语文学习》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与语文学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d6d06926fff705cd170aa9.png)
论述类文本第1—3小题,在2017年全国三套卷中都 涉及逻辑知识,设题类型大量采用逻辑错误。
1、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歪曲一般性原理;
2、用关联性推理的方法改变表述主体;
3、用条件关系句式错误转述原文;
4、用改变肯定(否定)的方法推出错误结论;
5、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改变句式关系造成错误; 6、用改变概念(事件)的某些内容设置错误。
2、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例如:“父亲”是“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 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 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 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
又如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 一个字的有“亡”“故”“薨”“殁”;两个字的有 “断气”“长眠”“物故”“升仙”;三个字的“回 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山陵崩”;四个字的 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驾鹤西去”;基督教 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 成“去见马克思”。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 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
一、概念:
1、定义: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 围的思维形式。 2、组成:内涵、外延
1.全同关系
如:“偷”与“窃”;“母亲”与“妈妈”
2.包含关系 如:“学校”与“中学”;“学生”与“中学生”
3、关系: 3.交叉关系
如:“教师”与“作家”;“青年”与“医
4.矛盾关系
如:“战争”与“和平”;“真理”与“谬
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 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答:
做题步骤: (1)首先要结合例句,明确归谬法的表述特点。 即先摆出要反对的观点,假设其是正确的,然后 进行推理,得出错误的结论。 (2)仿写时必须要符合例句的形式,采用以“如 果……那么”为关联词语的假设复句的形式。
1、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歪曲一般性原理;
2、用关联性推理的方法改变表述主体;
3、用条件关系句式错误转述原文;
4、用改变肯定(否定)的方法推出错误结论;
5、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改变句式关系造成错误; 6、用改变概念(事件)的某些内容设置错误。
2、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例如:“父亲”是“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 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 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 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
又如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 一个字的有“亡”“故”“薨”“殁”;两个字的有 “断气”“长眠”“物故”“升仙”;三个字的“回 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山陵崩”;四个字的 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驾鹤西去”;基督教 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 成“去见马克思”。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 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
一、概念:
1、定义: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分子范 围的思维形式。 2、组成:内涵、外延
1.全同关系
如:“偷”与“窃”;“母亲”与“妈妈”
2.包含关系 如:“学校”与“中学”;“学生”与“中学生”
3、关系: 3.交叉关系
如:“教师”与“作家”;“青年”与“医
4.矛盾关系
如:“战争”与“和平”;“真理”与“谬
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 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答:
做题步骤: (1)首先要结合例句,明确归谬法的表述特点。 即先摆出要反对的观点,假设其是正确的,然后 进行推理,得出错误的结论。 (2)仿写时必须要符合例句的形式,采用以“如 果……那么”为关联词语的假设复句的形式。
高考语文逻辑推理题ppt1
![高考语文逻辑推理题ppt1](https://img.taocdn.com/s3/m/a799922eb52acfc789ebc989.png)
目 录/
contents
二、明确关系——常
一、熟悉概念——推
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概念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 的思维形式。
三种形式
归 纳 推 理
演 绎 推 理
1、归纳推理
即从多个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个 是从个别到一般。它包括简单枚举 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两种。
简单枚举法往往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高考语文逻辑推理题
考点探究
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在第21题设题考查了 确”这个考点。 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要求对 种结论(推断)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 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逻辑
学习目标
探究逻辑推理题的规律和方法;(重点)
学会正确分析逻辑关系,提高解题能力。(难点)
快来测测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战演练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 外两处问题。(5分) 在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先后战胜围棋 和柯洁后,有科学家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比人类更 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不断升级换代,最终会有 面超越人类,反之人类自身进化缓慢,最终一定会 取代甚至统治。这位科学家的观点说出了不少人的
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全面分析材料具体内容
这则材料可以分为三部分: ①通过对普洱市、九寨沟县等改名后知名度获得 济发展较快的实例得出结论“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 展”; ②介绍“我市”因为“名字不响亮”严重影响了 的情况; ③材料认为只要“我市”更名就能够促进经济腾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题集锦ppt课件(3份)正式完美版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题集锦ppt课件(3份)正式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86845858fafab069dc02cb.png)
2017全国3卷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 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5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 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 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 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 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 ③ 。
2017全国2卷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 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 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 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 来城市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 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 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 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会取得好 成绩。 • ③不是有了兴趣和好成绩毕业后就一定 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因题学知
• 本题实际上考查了逻辑推理的内容。 • 逻辑,研究思维的规律规则,主要讨论概念、 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 系列的思维活动。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 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 逻辑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寻找规律
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在第21题 设题考查了“语言表达准确”这个考 点。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 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 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 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 逻辑问题。很多考生被这个新题型唬 住了,其实这只是一只“纸老虎”, 只需两步就可搞定这个拦路虎。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四逻辑推断、仿用句式、修辞手法.逻辑推断课件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四逻辑推断、仿用句式、修辞手法.逻辑推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0038f8ed630b1c58eeb5c5.png)
7
判断与语句,两者关系比较密切:语句是判断的物质外壳和 表达形式,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来表 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示判断;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 来表达,不同判断也可以用同一语句表达。除了要判定句子是否 有歧义的问题,还应注意句意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 况:一是句子如果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 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就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逻辑 错误;二是使用两组并列短语的句子,其后相对应的部分有错 位;三是因偷换主语而使前后句意不照应。
(1)全同关系 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的首都”和
“北京”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
并列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重合,具有共同的
(2)并列关系 属概念。“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的概念也属于特
殊的并列关系。如“诗歌”和“小说”。
包含关系,又称为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属种”指
(3)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如“法 律”与“刑法”;“种属”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
10
(三)推理的分类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 过程。按推理前提数量划分,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按推理过 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推 理的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常 用“因为……,所以……”“由于……,因而……”“因 此”“由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等作为推理的系 词。这里简单介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形式。
殊性的结论。
12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
的一般的结论的一种推理。如: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
(2)归 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
判断与语句,两者关系比较密切:语句是判断的物质外壳和 表达形式,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来表 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示判断;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 来表达,不同判断也可以用同一语句表达。除了要判定句子是否 有歧义的问题,还应注意句意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 况:一是句子如果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 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就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逻辑 错误;二是使用两组并列短语的句子,其后相对应的部分有错 位;三是因偷换主语而使前后句意不照应。
(1)全同关系 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的首都”和
“北京”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
并列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重合,具有共同的
(2)并列关系 属概念。“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的概念也属于特
殊的并列关系。如“诗歌”和“小说”。
包含关系,又称为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属种”指
(3)包含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如“法 律”与“刑法”;“种属”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
10
(三)推理的分类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 过程。按推理前提数量划分,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按推理过 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推 理的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常 用“因为……,所以……”“由于……,因而……”“因 此”“由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等作为推理的系 词。这里简单介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形式。
殊性的结论。
12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
的一般的结论的一种推理。如: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
(2)归 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题ppt(共31张)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题ppt(共31张)](https://img.taocdn.com/s3/m/0673a10b866fb84ae45c8d27.png)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 ①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 • ②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 • ③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 • ④是一个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 • ⑤如果说成功是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自己本身 • ⑥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 • A.①⑤④⑥③② B.①⑥③②⑤④ C.②⑥③⑤④① D.⑤ ①⑥④③②
1.古诗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 《琵琶行》中写 “ , ”,表现出虽有美好景色为伴, 却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2.屈原在《离骚》中以“ , ”二句,严厉指责世 俗之人投机取巧、违反规矩。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刻苦求学并自得 其乐,所以无视物质生活的贫乏,“ ”。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 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 5.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 “ , ”两句词,描写出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烤牛 肉,奏起边疆乐曲的场景。
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
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
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
③
。
②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发生火灾 ③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环境污染
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在第21题 设题考查了“语言表达准确”这个考 点。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 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 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 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 逻辑问题。很多考生被这个新题型唬 住了,其实这只是一只“纸老虎”, 只需两步就可搞定这个拦路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 ①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 • ②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 • ③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 • ④是一个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 • ⑤如果说成功是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自己本身 • ⑥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 • A.①⑤④⑥③② B.①⑥③②⑤④ C.②⑥③⑤④① D.⑤ ①⑥④③②
1.古诗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 《琵琶行》中写 “ , ”,表现出虽有美好景色为伴, 却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2.屈原在《离骚》中以“ , ”二句,严厉指责世 俗之人投机取巧、违反规矩。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刻苦求学并自得 其乐,所以无视物质生活的贫乏,“ ”。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 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 5.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 “ , ”两句词,描写出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烤牛 肉,奏起边疆乐曲的场景。
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
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
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
③
。
②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发生火灾 ③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环境污染
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在第21题 设题考查了“语言表达准确”这个考 点。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 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 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 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 逻辑问题。很多考生被这个新题型唬 住了,其实这只是一只“纸老虎”, 只需两步就可搞定这个拦路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 ①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 • ②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 • ③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 • ④是一个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 • ⑤如果说成功是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自己本身 • ⑥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 • A.①⑤④⑥③② B.①⑥③②⑤④ C.②⑥③⑤④① D.⑤ ①⑥④③②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 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 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 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 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周国平)
寻找规律
一、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一、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 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有以下三种常见的形式: 1.归纳推理 2.演绎推理 3.类比推理
1.归纳推理
即从多个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个一般的 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它包括简单枚举法(不 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两种。 简单枚举法往往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有些推断的前提本身是虚假或谬误的,有 的遗漏了所涉其他对象而导致结论片面或偏颇, 有的则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强加因果或颠倒 因果的问题等等。
•逻辑推断题
•目标:1、明确逻辑推断题题型 • 2、注意答题思路和技巧
认识真题
2017全国1 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卷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 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 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 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 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 ③ 。 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1.古诗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 《琵琶行》中写 “ , ”,表现出虽有美好景色为伴, 却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2.屈原在《离骚》中以“ , ”二句,严厉指责世 俗之人投机取巧、违反规矩。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刻苦求学并自得 其乐,所以无视物质生活的贫乏,“ ”。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 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 5.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 “ , ”两句词,描写出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烤牛 肉,奏起边疆乐曲的场景。 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固时俗之工巧 兮; 偭规矩而改错;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海日生残 夜; 江春入旧年; 5.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②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发生火灾 ③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环境污染
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在第21题 设题考查了“语言表达准确”这个考 点。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 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 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 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 逻辑问题。很多考生被这个新题型唬 住了,其实这只是一只“纸老虎”, 只需两步就可搞定这个拦路虎。
2017 全国 3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卷 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5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 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 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 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 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 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 卷 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 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 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的发展。我市的名字 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 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 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更名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2017 全国 3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卷 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5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 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 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 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 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 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 ③ 。
②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发生火灾 ③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环境污染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这样就可以 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这句话含有以下推理: ①限制燃放就一定能避免发生火灾; ②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 境优美。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推断的错误: ①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很多,燃放烟花爆竹是诱因之一, 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情况也会引发火灾,比如天 干物燥、吸烟、气温过高导致汽车自燃,等等。 ②环境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不光是燃放烟花爆竹,工厂 “三废”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可见,在遗漏条件信息的情况下,所得结论很可能 出现说法绝对的错误 .
寻找规律
一、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一、熟悉概念——推理是什么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 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有以下三种常见的形式: 1.归纳推理 2.演绎推理 3.类比推理
1.归纳推理
即从多个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个一般的 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它包括简单枚举法(不 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两种。 简单枚举法往往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有些推断的前提本身是虚假或谬误的,有 的遗漏了所涉其他对象而导致结论片面或偏颇, 有的则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强加因果或颠倒 因果的问题等等。
•逻辑推断题
•目标:1、明确逻辑推断题题型 • 2、注意答题思路和技巧
认识真题
2017全国1 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卷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 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 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 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 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 ③ 。 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1.古诗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 《琵琶行》中写 “ , ”,表现出虽有美好景色为伴, 却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2.屈原在《离骚》中以“ , ”二句,严厉指责世 俗之人投机取巧、违反规矩。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刻苦求学并自得 其乐,所以无视物质生活的贫乏,“ ”。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 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 5.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 “ , ”两句词,描写出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烤牛 肉,奏起边疆乐曲的场景。 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固时俗之工巧 兮; 偭规矩而改错;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海日生残 夜; 江春入旧年; 5.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②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发生火灾 ③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环境污染
2017年三套全国卷均在第21题 设题考查了“语言表达准确”这个考 点。此题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 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 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 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 逻辑问题。很多考生被这个新题型唬 住了,其实这只是一只“纸老虎”, 只需两步就可搞定这个拦路虎。
2017 全国 3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卷 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5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 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 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 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 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 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 卷 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 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 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的发展。我市的名字 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 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 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更名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2017 全国 3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卷 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5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 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 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 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 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 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 ③ 。
②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发生火灾 ③限制燃放无法完全避免环境污染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这样就可以 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这句话含有以下推理: ①限制燃放就一定能避免发生火灾; ②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 境优美。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推断的错误: ①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很多,燃放烟花爆竹是诱因之一, 并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情况也会引发火灾,比如天 干物燥、吸烟、气温过高导致汽车自燃,等等。 ②环境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不光是燃放烟花爆竹,工厂 “三废”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可见,在遗漏条件信息的情况下,所得结论很可能 出现说法绝对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