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合集下载

走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误区

走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误区

走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误区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强调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课程本着面向成长着的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完成建构。

随着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教材的进一步使用,我不断地在探索、研究新课标教材的课堂教学。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围绕学生面临或将要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掌握知识、提炼方法中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资源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达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品德教育的高参与和德育教育功能的多重互动,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但在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深入其他教师的课堂听课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基于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

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要走出下面几点误区。

一、探究学习的深与广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学科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就是指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感受思维的发展过程。

一般来说,值得探究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深度的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

有效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

但道德与法治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

因此,有的老师就用故事、漫画、表演、活动等探究形式,层出不穷,接二连三进行探究活动,学生老跟在老师的后面,被动地去完成教科书上的内容,没有体现出思维的深广度。

有些很简单的问题,只是一句话就能解决,但是老师却用了四、五分钟的时间来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多了,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为了抢时间,老师就一讲而过,没有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所以,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认为,在备课前要充分地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更要注重探究问题的深广度,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哪些问题不值得探究要心理有数,一堂课中的探究活动次数要合理,方法要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上,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再设计自身怎样配合、组织、帮助、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把探究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才能体现出教学的目的。

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大误区

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大误区

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大误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效,表面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气氛活跃、高潮迭起,好象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

但当我们认真审视、研究、剖析我们课堂教学的某些教学行为时,不难发现存在着以下几大误区:一、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忽视“知识”目标的误区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了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填鸭式”教学。

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

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课堂教学如何使用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上,而忽略了知识目标,似乎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增加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平台,但并没有否定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活动要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让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使三维目标能有效达成。

二、为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而走“形式”的误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

例如:角色扮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初中思品论文走出思品课改的误区

初中思品论文走出思品课改的误区

走出思品课改的误区论文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不断涌现。

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使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本文就是以此为思考点,从教学实践出发去剖析思品课改的种种误区。

关键词:课程改革误区新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精心设计的各种教学环节中鼓励并倡导形式多样的各种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

它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被激活,学生得以主动而生动活泼的发展。

但是,新课改给我们带来欣喜的同时,也使我们无比忧虑。

一是因为思品教学改革的积重之躯欲进难速;二是因为思品课程改革误区重重。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思品老师,我听过和上过很多公开课。

我想,思品课程改革的误区主要源自部分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而不重视内容,盲目“跟风”、赶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

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满堂问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且是对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的根本变革。

但有的老师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思品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对话”理解成“问答”,于是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填鸭式”变成了“放羊式”,鸡零狗碎的豪无启发性甚至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

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教师总是千方百计“诱导”学生向老师的“标准答案”靠拢,甚至迫不及待地直接替学生回答。

长此以往,思品课堂只能成为思想的屠宰场,学生只会越问越笨。

我认为,课堂中的提问一定得讲究艺术。

让中学思品课走出误区

让中学思品课走出误区

让中学思品课走出误区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其重要的地位,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

在目前推行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误区和面临的问题1.1 思想品德学科面临尴尬的局面,成为被学生忽视的学科。

目前,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所带来升学方面的竞争与压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重,这给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带来了极大挑战。

学生平时应付多门科目的作业、复习与考试,真正用于阅读书籍,拓宽知识面的时间相当少,这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影响了其全面发展,更对思想品德教学设置了诸多障碍。

不仅如此,升学的巨大压力,迫使学生采取抓大头、舍小头的方法,将某些升学中分值较小,不占重要地位的学科如同鸡肋般抛在一边,置之不问,思想品德学科通常会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学生自身的轻视态度加剧了思想品德教学的难度。

1.2 社会的轻视与偏见,加剧了思想品德教学的难度。

由于应试教育与升学压力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具有主科、副科的思维定势,思想品德无疑就被列入了副科行列中,视为末流。

同时,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资源稀缺,有些学校缺乏足够专业的思想品德从教人员,不得不由其他学科教师来兼任,造成思想品德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社会的普遍轻视,势必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当然就无法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位置,也就得不到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充分的重视。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难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教学质量。

有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不善于挖掘教材的内涵,只是进行知识的灌输,随后利用“题海战术”布置大量的练习,学生忙于应付,很难领悟教学内容和提高能力。

2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2.1 创设教学情境,善用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制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

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误区分析1. 教育理念误区部分学校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过分强调理性知识教育,忽视感性情感培养。

他们认为只有传授大量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学生才能变得“懂法守法”。

这种教育理念的误区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和枯燥化,使学生产生排斥情感的心理,难以真正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内涵。

2. 教学内容误区一些学校在教授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案例教学和生活实践的重要性。

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这种教学内容的误区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陷入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3. 师生互动误区在一些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导致了学生的 passiveness 和教学效果的下降。

一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策建议在面对以上的教育误区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对策建议:教师和学校应当转变教育理念,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中。

不仅要注重理性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感性情感的培养。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法律观念。

教师们应当通过案例教学和真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和道德规范在实际中的作用和应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应当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证思考。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

现实中很多学校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教育效果,还有可能引起一系列问题。

有必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误区分析1. 教师缺乏专业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的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导致他们在教学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无法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

2. 教育内容陈旧单一有些学校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育内容陈旧,单一,缺乏针对性。

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效果不佳。

3. 测试、考试主导在一些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被过度强调测试、考试,以及分数排名,导致教育变得功利化,违背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初衷。

学生可能会为了分数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

二、对策提出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充分理解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创新教育内容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创新教育内容,使之更加接地气、生动有趣。

可以引入一些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均衡教育评价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教育评价的监督力度,避免测试、考试成为主导,导致教育变得功利化。

学校应该建立全面评价体系,包括考试成绩、学生综合能力、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

4. 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应该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互动,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通过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努力。

5. 提倡社会实践学校应该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访基层法院、警察局等,使之加深对法治和社会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法律意识和素养的重要环节。

但是,在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因此,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对策分析。

一、教育方式单一许多老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而忽略了通过其他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发展。

对策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例如教师通过故事、案例、剧本、影视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了解和参与道德法律教育;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既是道德法律的学习者,也是道德法律的实践者和拥护者。

二、知识性强,实践性弱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道德法律的理论知识,面向考试和应试培养学生的“知识点”,忽视了实践性。

学生只是简单地记忆和了解道德法律知识,缺少对道德法律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探讨。

对策分析:在道德法律教育中,应该重视“知行合一”的理念,促使学生从简单的知识点到实际的问题解决。

在学习中,教师通过现实案例、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行动,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并体验道德法律素质。

三、缺少时代感许多教师的道德法律课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对法律和道德的实际需求,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外,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充斥社会,在道德法律教育中,缺乏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及时反应和引导。

对策分析: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程的时代感,考虑到当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当今社会的法制和道德问题,增加他们的反思和应对能力。

四、重教轻学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重视自己的教学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

许多教师注重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影响了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的培养。

对策分析: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

尽管这些教育在普及的同时产生了一些误区,但我们应该对这些误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对策,努力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全面、深入、有效。

误区一:道德教育就是简单的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对策:道德教育应该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学习道德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行为习惯。

学校应该通过组织志愿者服务、实施团队合作、讨论纷争解决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的具体实践,加深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

对策:法治教育应该是知法、守法、运用法的过程。

学校应该通过模拟法庭、编写法制故事、举行法制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法律的基础知识和法律精神,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掌握法律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误区三: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分开进行。

对策: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的。

在实践中,很多道德问题具有法律争议性,而很多法律问题涉及到道德伦理。

学校应该在教育中强调法律的道德基础,注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道德与法律的良性互动。

误区四:道德与法治教育只属于师生关系。

对策: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社会共同体的事情。

除了学校教师,家长、社区和社会组织等都应该参与到教育中来,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教育问题,营造全社会共同呵护下的健康成长环境。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中应该坚持知行合一、知法守法、法德并举、全社会共建的原则,从而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有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如追求形式、滥俗化、脱离现实等,这些误区既影响了教育效果,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些误区提出一些对策,旨在改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误区一:追求形式有一些老师或学校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过于追求形式,只注重一些表象而忽视真正的问题。

例如,只注重道德标准的引入,而忽略了道德建设的实践;只强调法律条文的学习,而不注重语境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训练。

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对于道德和法律的理解是片面、肤浅的,不能真正体验到道德和法治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对策一:教师和学校应该从课程设计、教材选取等各个环节侧重质量,而非数量。

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要将理论体系、实践经验和社会反馈融为一体,注重实质内容的传授和反思;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道德和法治的真正作用。

误区二:滥俗化有一些教育者在推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会使用一些讽刺、恶搞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强调性别、暴力、游戏等话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引导学生产生偏差或错误观念。

教师和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初中生,注重以传道授业为主,不以满足其消费需求为主,避免低俗、低能、低水平的教育方式。

可以通过新闻、文学、历史等途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本质,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误区三:脱离现实有一些教育者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忽视了应对当前社会的变革和挑战,没有与学生产生真正的共鸣。

例如,对于一些高科技、网络新生事物,一些传统的道德和法律标准已经不适用,而这些标准的调整和修正正是当下社会急需的任务。

忽视现实变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会离群索居,失去其存在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初中是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道德与法治教育则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误区和挑战。

本文将从误区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更好地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

1. 教育理念偏向灌输式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常常存在着一种误区,即教育理念偏向灌输式。

教师们往往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所谓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一条一条地灌输给学生,而不去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反而适得其反。

2. 缺乏实践教育很多学校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环节。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能力,而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够的。

缺乏实践教育不仅无法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有更深入的认识,也无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情感教育。

学生们只是被要求理解和遵守道德与法律规范,却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

而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内心被关怀和安抚,他们才会更乐意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

1. 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针对灌输式教育的误区,我们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道德和法治的内在价值,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2. 注重实践环节为了弥补缺乏实践教育的不足,我们可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警察局等法治机构,让他们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可以开展校园法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法律法规。

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意义。

3. 强化情感教育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我们也要重视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的误区

思想品德教学的误区

思想品德教学的误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欣喜地发现思想品德课教学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但如果审视一下我们现在的课堂,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偏差,一些学校的一些老师正将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入误区。

误区一:过多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教师的有效指导【现象一】上课铃响后,初一年级思想品德老师走入教室,在黑板上写下课题,然后就让同学们花一刻钟的时间自学教材,5分钟的简短讲评后就发放练习题,学生花了一刻钟的时间完成练习,最后是教师评讲练习,一堂课45分钟的课就这样结束了。

现象所反映的问题就是对自主学习的误解。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在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索真理,自己去认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自己去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的兴致确实很浓,思维也很活跃。

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不少政治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弃或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把“自主式”教学演变为“放羊式”教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学生“自学”。

这种现象在初、高中非毕业年级尤为严重。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不应是学生单方面的自学行为,而应该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作用。

课堂上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有全局的驾驭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要有教师的引领、诱导、促进、指点和辅助。

现象一中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向学生展示本课自主学习学生要达到目标,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讨论等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可以检查学习情况,也可以和学生开展一些互动,诸如情境设置、讨论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5页word文档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5页word文档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课程以其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新颖性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新课程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积极贯彻,思想品德课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一些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继而引发了一系列教学行为上的偏差,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和解决。

为此,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体会,谈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四大误区及对策。

误区之一:课堂教学表演化。

滥用表演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表演是“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形式之一,符合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理念都适用于课堂表演的,是否要用表演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确定。

滥用表演,场景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看似把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课堂“活”了,实则本末倒置,滥用表演造成的繁华背后,只能是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未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认识得到升华。

误区之二:多媒体使用泛滥化。

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生动、图音并茂获得我们老师的青睐。

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而且在教学方法上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在有的情况下,如漫画的展示、图表的分析、例题的讲解,是用语言表述及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有的教师把课堂上是否使用多媒体作为区分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一个主要标志。

在这种思想意识的驱使下,课堂上大用特用多媒体;有的教师不管所教的内容是否适用于多媒体,也不去体味学生的感受,把所有的内容统统打在屏幕上,一放到底,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了。

一些公开课、优质课评选中,多媒体的应用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来一堂课的内容无须多媒体,但有的老师为了作秀,采用多媒体来搞活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学习偏离了轨道,严重地干扰了学生对教学有用信息的接收。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误区,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本文将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误区一: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教育内容在学生看来过于枯燥、乏味,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这可能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育效果。

对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方式来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与法治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注重灌输正能量,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和热情。

误区二:单向灌输,缺乏互动交流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这样会导致学生的 passivity,难以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对策:营造互动交流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自由表达,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

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误区三:脱离实际,缺乏生活化教育在一些教学中,教师可能会过于注重教材内容本身,忽视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

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产生障碍。

对策:生活化教育的实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比如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解释道德与法治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社会文明和法治建设的成果,从而提高他们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认同感和感受力。

误区四:缺乏实践教育,重视思想灌输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可能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包括刻板印象式教育和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注重个性化教育、加强实践教育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等对策。

通过对这些问题和对策的分析,我们可以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误区、对策、个性化教育、实践教育、教育观念、重要性、教育模式。

1. 引言1.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初中是学生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在这个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法律意识,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容易受到各种外部不良影响,比如网络、同龄人等,因此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防止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使他们在面对各种法律问题时能够正确处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风险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教育内容单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以讲解条文、概念为主,缺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对道德法治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是教育方式呆板,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呈现,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思考和讨论的机会。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抗拒和厌倦,影响教育效果。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初中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变得越发重要。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误区和挑战。

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误区分析1. 教育内容单一化2. 规则性教育在很多学校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局限于学生守纪律守规矩,重规则轻原则,重条文轻法治精神。

这种教育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对规则的盲从和机械遵守,而忽略了对法治理念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实践。

3. 缺乏情感引导因为一些老师对于教育认识的片面性,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被单纯地理解为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激发。

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难以发展出积极主动的道德情感和法治观念。

4. 教育与生活脱节部分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较大脱节,缺乏对学生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引导。

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对于社会风气、个人品德等方面的认识产生严重滞后。

二、对策建议教师应该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注重内容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和法治观念。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形成中更全面地接触到真善美的培养。

2. 实践引导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应该仅停留在规则和条文的灌输上,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品德修养和法治精神的实践引导。

通过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风气、法律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深入理解。

3. 感性情感教育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灌输,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激发。

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到道德行为和法治行为中的爱心、责任等情感价值。

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引导。

通过实际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和法治问题,并根据实际问题进行相关的教育引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错误在于单一、机械和脱节的教育模式,而对策则在于多元、实践、感性和结合的教育方式。

初中思品教学存在误区与解决策略4页word

初中思品教学存在误区与解决策略4页word

初中思品教学存在误区与解决策略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在凸显教学的主体性和课堂资源的多样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但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存在诸多误区。

这些误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益,制约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贯彻落实。

如何走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真正呈良性发展态势,是目前教学中亟待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误区寄解决策略一是课堂教学目标过于倚重认知目标或能力目标,普遍忽视情感目标的培养与引导。

如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下同)“走进青春”的教学。

新课标对该教学内容的要求是:“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二是有些教师过多强调情感目标的落实,而弱化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

这种做法其实也割裂了三维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真正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要辩证看待三维目标,整体把握和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目标,而是一个整体,是一节课中需要同时贯彻落实的一个整体教学目标。

但落实到具体每节课,则应视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等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如有些课侧重于情感目标的落实,有些课则侧重于能力的提高或知识的传授。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其次,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往往渗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是“空穴来风”。

是学生在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得以改变和提升的。

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刨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活动设计误区与解决策略新课程实施以来,思想品德的课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环节。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偏差和误区也是难免的。

本文将从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兴趣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的误区和对策。

一、教师教学能力误区和对策1、照本宣科,重点突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过于追求“重点突出”,导致课程内容照本宣科,缺乏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对策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例如生动的图片、影片、游戏等,让学生通过多种的方式感知道德法治,提高教学趣味性。

2、攀比心理过强一些教师过于追求教学效果,比较他人教学是否与自己水平相当,从而形成一种攀比的心态。

这类心态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容易压缩教学内容,让教师和学生都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应珍惜每堂课,踏踏实实教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正面引导学生。

二、学生兴趣误区和对策1、学生缺乏兴趣许多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兴趣不大,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教师要注意选取相关的案例,以感性启蒙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和法治的意义。

2、学生缺乏基本知识学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是另一个教学误区。

如果学生对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不了解,那么直接进行深入的讲解和阐述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学会基本知识,可以采取课前预习、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让学生的知识基础打牢,便于后期深入的学习。

三、教材内容的误区和对策1、教材过度严谨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富有人文情怀的学科,如果教材过分严谨,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

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意科学严谨之余,增加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案例故事,通过一些轻松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缺少实践和互动教材缺乏实践和互动是另一个教育误区。

一些教材强调理论阐述,很少强调实际情况或互动环节。

这使得教材的效益下降,让学生难以领会道德与法治的真正意义。

因此,在撰写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多强调实际社会情况和互动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思想品德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将近一年半,在全国各地铺开实施将近半年。

在这段时间里,听了校内思想品德课、优质课和教学观摩等。

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

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

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乏,有的形式单调等。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

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

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误区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如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在表现为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既反映在个人价值方面,同时更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人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

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现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

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

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问题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深刻的启迪和生活的教育,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缺乏挖掘和总结。

误区三:追求互动体验,可缺乏价值引领。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

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

于是,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课堂,越来越成了大家的行动追求。

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教师必须要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课堂气氛,纠正学生的错误说法,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思想品德课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于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

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不等于不加引导地让学生“乱说”,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纠正和评价,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引领”下展开的互动体验。

误区四:关注资源生成,却不够突出主题。

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地共同构建新知识模块的过程,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这种超越是远远超越新教材知识范围,是建立在新教材基础上对生活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国家、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以及学生对其生活的思考,体验和领悟而获取的新知识。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不是随便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

要把思想品德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价值,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选取等加工过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爱好、知识等实际出发。

信手拈来,任意生成,会淡化主题,突出不了重点,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教育的生命是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

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反思新课程,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重塑。

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的心永远飘荡着课改的激情,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