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思想品德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将近一年半,在全国各地铺开实施将近半年。在这段时间里,听了校内思想品德课、优质课和教学观摩等。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乏,有的形式单调等。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误区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在表现为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既反映在个人价值方面,同时更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人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现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问题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深刻的启迪和生活的教育,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缺乏挖掘和总结。

误区三:追求互动体验,可缺乏价值引领。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于是,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课堂,越来越成了大家的行动追求。

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教师必须要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课堂气氛,纠正学生的错误说法,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思想品德课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于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不等于不加引导地让学生“乱说”,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纠正和评价,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引领”下展开的互动体验。

误区四:关注资源生成,却不够突出主题。

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地共同构建新知识模块的过程,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这种超越是远远超越新教材知识范围,是建立在新教材基础上对生活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国家、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以及学生对其生活的思考,体验和领悟而获取的新知识。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不是随便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要把思想品德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价值,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选取等加工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爱好、知识等实际出发。信手拈来,任意生成,会淡化主题,突出不了重点,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教育的生命是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反思新课程,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重塑。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的心永远飘荡着课改的激情,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