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最新整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详细教案(有单元目标,课时安排)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转化”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难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图形的转化…………………………………………………………1课时量的转化……………………………………………………………1课时练习十六……………………………………………………………1课时第七单元课题:图形的转化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怎样将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学难点:运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谈话:为了迎接校庆,明明和亮亮开始学习剪纸。
瞧,这就是他们第一次的作品。
(出示教材第105页例1中的两个平面图形)他们两个为了比较谁的剪纸面积更大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们能帮助他们吗?二、交流共享1.交流解决问题的想法。
小组合作探究: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哪个大一些,你能一下子看出来吗?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活动,交流想法。
反馈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
(1)可以数方格比较它们的面积。
要让学生具体说说数方格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先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把它们转化成规则图形进行比较。
如果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进一步观察两个图形并思考:如果将图形中凸出的部分剪下来,并移到凹进去的部分,会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什么形状?(长方形)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精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案
【精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秀教案本单元教学转化的策略。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
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第1课时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图形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105~106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2.让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方格纸、水彩笔、文具等。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出示教材第105页例1的两个图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独立思考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探究新知】教学例1。
师: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学生自主交流、讨论。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生:原来的图形比较复杂,不容易看出每个图形的面积,不便于直接比较面积的大小。
转化成长方形后容易看出每个图形的面积,也就便于比较了。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学生发言,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师: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会解决的问题。
教师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巩固应用】1.教材第109页“练习十六”第1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本节课主要讲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
2. 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讲解:讲解解决问题的策略,结合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方法。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2. 板书内容: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方法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题:设计一些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
3. 拓展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辅导。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掌握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图形的问题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05—106页的例1、练一练。
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经历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转化的优越性,感受转化的内在价值。
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
情感和态度: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时的价值。
教学难点:能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总第7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比一比你们的眼力,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请看一看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出示例1的图)师:仔细观察,想一想:两个图形形状不同,怎样来比较它们的面积?待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说明:用数方格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比较麻烦;能不能用拼割、平移或旋转等方法把它们转化成一个我们熟悉的、便于比较的图形呢?再仔细观察观察,还可以跟同学讨论讨论。
揭示课题:转化二、回顾运用,感知转化师:回想一下,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作必要补充)师: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已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
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么想?三、及时练习,运用转化师: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我们就能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出示“练一练”)仔细观察图形,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师:说说看,解决这些问题时,你运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运用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肯定正确方法,及时纠正错误的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教育因落实而精彩,让教学因细节而美丽。
5
在教学之路上,你是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第 4 题,原题可以转化成 “10000+1000+100+10-4” ,得数是 111106. 第 5 题, 原题可以转化成 (75+83) x4+79, 结果是 711;也可以转化成 79x9 等等。 总结转化,深化 思想: 今天,你有何收 获?
在教学之路上,你是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课 题 课型 课时
共 3 课时 第 1 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授
1、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根 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 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 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学生认知基础:
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问 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时间分配 教法与学法 教学准备
学
12
讲 14
练 14
自学法、讨论法、展示法 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一、计算:
1 1 1 1 2 4 8 16
教师助学
谈话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例 2.
课后改进
师:像这种复杂 2、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在小组内 的 分 数 加 法 计 算,我们通常的 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做法是什么?
1、仔细观察算式
让教育因落实而精彩,让教学因细节而美丽。
4
在教学之路上,你是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教案)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2)-五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2)-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推理、找规律。
2. 能够通过画图、推理和找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意识。
2.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他们自学的信心。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画图、推理、找规律。
教学重点:1. 学生掌握画图、推理、找规律的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画图、推理、找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组织信息和思维、推理的能力。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解题和评价解题的意识。
教学方法:本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小组讨论、演示、反思等。
教学手段:课件、试题、图表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导入新课内容,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方法的重要性。
第二步:学习1. 介绍画图法、推理法和找规律法等方法。
2. 通过具体问题演示不同方法的应用。
3.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尝试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第三步:巩固1. 给出复杂问题,让学生通过演示、讨论等形式,融会贯通三种解题方法。
2. 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四步:评价1. 发放试卷,通过评分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应用不同方法解题的重要性。
2.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反思课堂内容,探究更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本课程共计2节课,每节课45分钟。
教学资源:1. 课件2. 试卷3. 图表等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掌握三种解题方法,并且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重要性;同时,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无锡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无锡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进行问题求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问题分析、列式计算等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策略意识,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如画图、列表等。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问题。
2.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问题情境和解决过程。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供学生练习。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问题。
如:“小明有30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呈现(10分钟)呈现更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如:“妈妈买了5千克香蕉,平均分给家里6个人,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千克香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画图、列表等策略。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挑选几组学生代表,分享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和重点题型整理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和重点题型整理——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知识点梳理(一)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1、什么是转化的策略。
转化的策略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
运用转化的策略能够使问题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
2、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
需要一格一格的数,但有些涂色部分占的不是满格,数出的结果会和实际有偏差。
(2)我们可以运用切割、拼接、平移、旋转等方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转化后的图形和转化前的图形相比,形状变了,但面积不变。
3、转化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1)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再进行计算。
(2)推导面积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把圆形转化成长方形。
(3)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4)计算小数除法时,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
(5)等差数列求和时,可以联系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特殊的计算问题。
运用转化策略,借助数形结合,从不同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可以使复杂的计算简单化。
如计算12+14+18+116,可以用一个正方形表示单位“1”,用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算式中每个加数。
如图所示:阴影部分的大小就是算式的和。
画图可以找到转化的方法,有些复杂的计算可以根据算式中数的特点,把原算式转化为简单的算式再去计算。
二、重点题型整理(一)转化策略解决问题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2、计算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3)3、计算下图阴影部分的周长。
4、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
4、下图是一块长方形草地,长方形的长是32米,宽是22米,中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平行四边形,一条是长方形,那么有草部分(阴影面积)有多大?(单位:米)5、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6米,宽8米,菜地中间留了两条两米宽的路,把菜地平均分成四块,每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单位:米)6、下图是一个装满了水彩笔的笔架,你能求出这个笔架一共装了多少支水彩笔吗?7、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一半多6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一半少20,第三天修了30米,最后还剩14米没修,这条路长多少米?8、张爷爷说:“我今年的年龄先减去24,再除以3,然后加6,最后乘5,恰好是100岁.”张爷爷今年多少岁?(二)特殊的计算问题。
7.解决问题的策略-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讲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专题讲义-7.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归纳】1、割补法2、倒推法3、找规律【典例讲解】例1.池塘里有一块浮萍,每天长一倍,如果二十天长满池塘,那么()天长到池塘的四分之一?A.4B.5C.18D.10【分析】此题用逆推的方法解答,浮萍的面积每天长大一倍,20天浮萍长满整个池塘,所以19天长满半个池塘,18天就可以长满池塘的.【解答】解:20﹣1﹣1=18(天)答:经过18天浮萍可长满池塘的.故选:C.【点评】做这道题,要理解浮萍的面积每天长一倍,长满的前一天就是一半,再往前推一天就可以长满池塘的.例2.甲、乙、丙三人共有图书195本,甲拿15本给乙,乙拿20本给丙,丙拿30本给甲,则此时甲、乙、丙手中的图书一样多,那么原来甲有70本图书.【分析】根据题意,利用逆推法:因为最后三人图书一样多,所以每人图书本数为:195÷3=85(本);这是丙给甲30本后的,给之前应为:甲:85﹣30=55(本),乙:85本,丙:85+30=115(本);乙拿20本给丙前:甲:55本;乙:85+20=105(本),丙:115﹣20=95(本);甲拿15本给乙前:甲:55+15=70(本),乙:105﹣15=90(本),丙:95本.据此解答.(也可根据变化,只计算甲的本数.)【解答】解:195÷3=85(本)丙给甲30本后前:甲:85﹣30=55(本)乙:85本丙:85+30=115(本)乙拿20本给丙前:甲:55本乙:85+20=105(本)丙:115﹣20=95(本)甲拿15本给乙前:甲:55+15=70(本)乙:105﹣15=90(本)丙:95本答:原来甲有70本.故答案为:7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逆推法解决问题,关键根据题意求出给书之前各自的数量.例3.(□﹣30)×4+50=150,□里填55.√(判断对错)【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减去50,再除以4,最后再加上30即可求出□里填的数,再和55比较即可.【解答】解:(150﹣50)÷4+30=100÷4+30=25+30=55所以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例4.有一袋大米,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1.5kg,第二次取出余下大米的一半少2kg,最后袋中的大米还剩20kg,这袋大米原来重多少千克?【分析】根据题意,利用逆推法,第二次取出余下大米的一半少2kg,最后剩20千克大米,则第二次取之前为:(20﹣2)×2=36(千克);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多1.5kg,则第一次取之前为:(36+1.5)×2=75(千克).【解答】解:[(20﹣2)×2+1.5]×2=[18×2+1.5]×2=[36+1.5]×2=37.5×3=75(千克)答:这袋大米原来重75千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逆推原理,关键根据取之后的质量求取之前的质量.例5.四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100人,如果从一班分10名学生到二班,这时两个班的人数就相等,两班原来各有多少名学生?【分析】因为总人数不变,先用“100÷2”求出后来两个班的人数,然后加上10即一班的人数;减去10即二班的人数;由此解答即可.【解答】解:100÷2=50(人),一班:50+10=60(人);二班:50﹣10=40(人);答:一班有学生60人,二班有学生40人.【点评】抓住两个班总人数不变,求出后来两个班的人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同步测试】一.选择题(共9小题)1.池塘里某种水草生长极快,当天的水草数量是它前一天的2倍,又知10天长满池塘,则()天长了池塘.A.4B.6C.8D.92.(□﹣4)×8=64,在□里应填()A.12B.8C.63.小丁丁想了一个数,把这个数除以6再减去3后得数是5,小丁丁想的这个数是()A.12B.48C.15D.244.池塘里的睡莲每天以2倍的速度增长,经过8天就可以长满整个池塘,第()天长满半个池塘.A.4B.7C.5D.65.一个数加上7,乘以7,减去7,再除以7,结果还是7,这个数是()A.7B.8C.9D.16.()乘21,再除以21,结果还是21.A.21B.42C.637.在方框里填入适当的数.[3.6+(13.3﹣8.8)×□]÷0.36=50()A.3.2B.32C.3208.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14.7()[(1.6+1.9)×0.4]=10.5A.+B.﹣C.×D.÷9.小利从家带来鸡蛋,第一天吃了全部的一半又半个,第二天吃了余下的一半又半个,第三天再吃余下的一半又半个,恰好吃完.小利从家带了()个鸡蛋.A.10B.7C.13D.9二.填空题(共8小题)10.一个数加上8得到一个和,用和乘8得到一个积,用积减去8得到一个差,最后用这个差除以8,结果还是8,那么这个数是.11.有一篮鸡蛋,第一次取出全部的一半还多1个;第二次取出余下的一半少3个,这时篮子里还剩下20个鸡蛋.篮子里原有鸡蛋个.12.一位同学使用计算器算题,最后一步应加上11,但他却除以11了,因此得到的错误结果是10,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3.一本故事书,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一半,第二天看了剩下的一半,还有48页没看.这本书共有页.14.一袋大米,第一天吃去它的一半少2千克,第二天吃去剩下的一半多2千克,还剩下10千克,这袋大米原有千克.15.陈小明买一支钢笔用去所带钱的一半,买一本笔记本又用去2元,这时还剩18元,陈小明原来带了元.16.某人去银行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的一半多50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多100元.这时他的存折上还剩1250元.他原有存款元.17.一筐苹果,把它们三等分后还剩2个苹果,取出其中两份,将它们三等分后还剩2个;然后再取出其中两份,又将这两份三等分后还剩2个,则这筐苹果至少有个.三.判断题(共4小题)18.一个数加上2,减去3,乘以4,除以5,等于24,那么这个数是31..(判断对错)19.一条毛毛虫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8天能长到40厘米,长到10厘米时是第6天.(判断对错)20.一个池塘种有睡莲,睡莲每天成倍生长,已知30天能长满全池,15 天能长满半池.(判断对错)21.小兰在计算24除一个数时,把被除数十位上的“8“看成“3“,结果得到的商是267,余数是22,正确的商应是270.(判断对错)四.应用题(共9小题)22.王奶奶上街卖一篮鸡蛋,第一天卖了一半还多1个,第二天卖了剩下的一半还多1个,第三天卖了剩下的一半还多1个,篮子里剩下5个鸡蛋,王奶奶的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鸡蛋?23.小明看一本课外书,每天都比前一天多看5页.第四天看了5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多少页?24.明明看一本漫画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一半,第二天看了剩下页数的一半还多10页,第三天看了10页,这时还剩5页.明明看的这本漫画书一共有多少页?25.一个数的4倍除以24,再加上20,再减去3.5等于18,求这个数是多少?26.甲、乙、丙三人共有270元,如果甲借给乙15.6元,又借给丙25.5元以后,三人的钱就一样多,甲、乙、丙三人原来各有多少钱?27.妈妈买来一些水果糖,小华吃掉一半后又多吃了两粒,第二天也是这样吃了剩下的一半再多吃两粒,第三天又吃了剩下的一半再多吃两粒,第四天打开糖盒时,里面只有4粒了,妈妈究竟买了多少粒水果糖?28.甲、乙、丙三个小朋友各有纸花若干朵.如果甲按乙现有的纸花个数给乙,再按丙现有的纸花个数给丙之后,乙也按甲、丙现有的纸花个数分别给甲、丙,最后丙也按同样的方法给了甲和乙纸花,这时他们三人都有72朵纸花.原来三人各有多少朵纸花?29.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一半多6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一半少20米,第三天修了30米,最后还剩14米没修.这条路长多少米?30.小明有一些糖果,拿出糖果的一半又2颗分给小东,拿出剩余的一半又3颗给小张,还剩下4颗,问小明原来一共有多少颗糖果?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9小题)1.【分析】此题采用逆推法解答.当天的水草数量是它前一天的2倍,又知道10天长满池塘,那么9天长到池塘的,则8天长到池塘的,据此解答.【解答】解:因为当天的水草数量是它前一天的2倍,且10天长满池塘,那么9天长到池塘的,则8天长到池塘的,故选:C.【点评】此题如果按常规来做,会很麻烦,也不易推出答案,因此一改常规,从后先前推算,很容易得出结果.2.【分析】(□﹣4)×8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乘法,运用逆推的方法,先用64除以8求出(□﹣4)的差是多少,再加上4即可求出□的数.【解答】解:64÷8+4=8+4=12□里面应填12.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先找出计算顺序,然后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加减法的互逆关系逆推求解.3.【分析】从结果出发,最后算的是减法,求出被减数是5+3=8,8是商,求被除数为8×6,得出结果,由此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计算即可.【解答】解:(5+3)×6=8×6=48答:小丁丁想的这个数是48.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注意利用逆推的方法求得结论.4.【分析】此题用逆推的方法解答,睡莲的面积每天以2倍的速度增长,8天睡莲面积=7天睡莲面积×2,8天长满整个池塘,所以7天长满半个池塘.【解答】解:因为睡莲面积每天以2倍的速度增长,从半个池塘到长满整个池塘,仅需1天的时间,所以这些睡莲长满半个池塘需要:8﹣1=7(天);故选:B.【点评】做这道题,要理解睡莲的面积每天长一倍,长满的前一天就是一半.5.【分析】从后向前来推算,①“除以7,结果还是7”,则前一个数是7×7=49;②“减去7等于49”,则前一个数是49+7=56;③“乘以7等于56”,则前一个数是56÷7=8;④“加上7,等于8”,则原来的数是8﹣7=1.【解答】解:(7×7+7)÷7﹣7=8﹣7=1;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逆推的思想,即从后向前一步步推出.6.【分析】从结果往前推算,先用结果21乘21,求出除以21之前的数是多少,再除以21,即可求出原来的数是多少.【解答】解:21×21÷21=441÷21=21所以是:21乘21,再除以21,结果还是21.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从结果向前推算即可.7.【分析】[3.6+(13.3﹣8.8)×□]÷0.36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乘法,然后算中括号里面的加法,最后算括号外的除法,根据加减法的互逆关系,以及乘除法的互逆关系,逆着运算的顺序,从结果向前推算进行求解.【解答】解:[3.6+(13.3﹣8.8)×□]÷0.36=50所以[3.6+(13.3﹣8.8)×□]=0.36×50=18因为:3.6+(13.3﹣8.8)×□=18即3.6+4.5×□=18所以:4.5×□=18﹣3.6=14.4因为4.5×□=14.4所以:□=14.4÷4.5=3.2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也可以把选项中的数字分别代入算式,然后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找出结果是50的即可求解.8.【分析】先把中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得:[(1.6+1.9)×0.4]=1.4,因为1.4×10.5=14.7,据此即可填空;【解答】解:[(1.6+1.9)×0.4]=1.4,因为1.4×10.5=14.7,所以14.7÷[(1.6+1.9)×0.4]=10.5;故选:D.【点评】先求出中括号里的得数,然后根据三个数的大小,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可.9.【分析】根据最后篮内的鸡蛋个数是0,那第二天吃完后余下的鸡蛋的个数是0.5×2,第一天吃完后余下的鸡蛋的个数是(1+0.5)×2=3,同样道理可以求出原有鸡蛋的个数.【解答】解:0.5×2=1(个)(1+0.5)×2=3(个)(3+0.5)×2=7(个)答:小利从家带了7个鸡蛋.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运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每次吃完后余下的鸡蛋的个数,由此即可得出答案.二.填空题(共8小题)10.【分析】从后向前来推算,①“除以8,结果还是8”,则前一个数是8×8=64,;②“减去8等于64”,则前一个数是64+8=72;③“乘以8等于72”,则前一个数是72÷8=9;④“加上8,等于9”,则原来的数是9﹣8=1.【解答】解:(8×8+8)÷8﹣8=72÷8﹣8=1答:这个数是1.故答案为:1.【点评】此题考查了逆推的思想,即从后向前一步步推出.11.【分析】根据逆推原理,第二次取之前有(20﹣3)×2=34(个),第一次取前有:(34+1)×2=70(个),即原来有70个鸡蛋.【解答】解:[(20﹣3)×2+1]×2=[17×2+1]×2=35×2=70(个)答:篮子里原有鸡蛋70个.故答案为:70.【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运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每次卖蛋后余下的鸡蛋的个数,由此即可得出答案.12.【分析】利用逆推方法,一个数除以11得10,这个数为:10×11=110,正确结果应该加11,所以结果应为:110+11=121.【解答】解:10×11+11=110+11=121答:正确答案为:121.故答案为:12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逆推法解决问题,关键根据题意找对方法.13.【分析】从后向前逆推,第二天没看前有48×2=96(页);同理第一天没看前,即原来有96×2=192(页);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48×2=96(页)96×2=192(页)答:这本书共有192页.故答案为:192.【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14.【分析】从后向前逆推,第二天没吃前有(10+2)×2=24(千克);同理第一天没吃前,即原来有(24﹣2)×2=44(千克);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10+2)×2=12×2=24(千克)(24﹣2)×2=22×2=44(千克)答:这袋大米原有44千克.故答案为:44.【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15.【分析】陈小明用自己所带钱的一半买一支钢笔,则剩下的一半即是一本笔记本2元加上最后剩下的18元,所以陈小明原来带的钱数为(18+2)×2=40元.【解答】解:(18+2)×2=20×2=40(元);答:陈小明原来带了40元.故答案为:40.【点评】明确买一本笔记本用去的2元加上最后剩下的18元即是陈小明所带钱的一半是完成本题的关键.16.【分析】最后剩下的1250元是第二次取完剩下的钱数,于是可以求出第一次取完剩下的钱数,即:(1250+100)÷=2700(元);那么他原有存款(2700+50)÷.【解答】解:[(1250+100)÷+50]÷,=[2700+50]÷,=5500(元);答:他原有存款5500元.故答案为:5500.【点评】此题用倒推思想,从结果出发,向前一步步推算即可.17.【分析】根据题意,如果增加4个苹果,那么第一次恰好三等分,而且每份比原来多2个苹果.第二次,第三次也是如此.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比原来多2个苹果,又由于第二次分成的两份苹果,总数是偶数,所以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苹果数都是偶数,因此,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4个苹果.第二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4×3÷2=6(个),第一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6×3÷2=9(个),从而这筐苹果至少是:9×3﹣4=23(个).据此解得.【解答】解:如果增加4个苹果,那么第一次恰好三等分,而且每份比原来多2个苹果.第二次,第三次也是如此.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比原来多2个苹果,又由于第二次分成的两份苹果,总数是偶数,所以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苹果数都是偶数.因此,第三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4个苹果.第二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4×3÷2=6(个),第一次分成的每一份至少是6×3÷2=9(个),从而这筐苹果至少是9×3﹣4=23(个)答:至少有23个.故答案为:23.【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得出结果.三.判断题(共4小题)18.【分析】此题应从后向前推算,除以5等于24,在没有除以5以前是24×5=120.乘4以后是120,那么在没有乘4之前是120÷4=30.减去3以后是30,在减去3之前是30+3=33.加上2是33,在没加2之前是33﹣2=31,解决问题.【解答】解:24×5÷4+3﹣2=30+3﹣2=31;答:这个数是31.故答案为:√.【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算,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19.【分析】根据题意知道,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8天能长到40厘米,逆推知道7天就长到20厘米,6天就长到10厘米,由此得出答案.【解答】解:第8天能长到40厘米,第7天能长到:40÷2=20(厘米)第6天能长到:20÷2=10(厘米)所以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运用逆推的方法,不难得出答案.20.【分析】用逆推的方法解答,睡莲的面积每天长大一倍,30天睡莲面积=29天睡莲面积×2,30天长满整个池塘,所以29天长满半个池塘,由此判断.【解答】解:因为睡莲面积每天增大1倍,从半个池塘到长满整个池塘,仅需1天的时间,所以这些睡莲长满半个池塘需要:30﹣1=29(天);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做这道题,要理解睡莲的面积每天长一倍,长满的前一天就是一半.21.【分析】由题意可知:除数是24,商是267,余数是22,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求出此时的被除数,然后把这个被除数的十位上的3改为8,再根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求出正确的商,然后与270比较.【解答】解:267×24+22=6408+22=6430正确的被除数是64806480÷24=270正确的商是270,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解决本题先根据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求出看错后的被除数,再根据除法的计算方法求解.四.应用题(共9小题)22.【分析】根据题意,运用逆推原理,三天后篮子里的鸡蛋剩5个,则第三天卖之前是:(5+1)×2=12(个);同理第二天卖之前为:(12+1)×2=26(个),则原来有:(26+1)×2=54(个).【解答】解:{[(5+1)×2+1]×2+1}×2={[6×2+1]×2+1}×2=(13×2+1)×2=27×2=54(个)答:王奶奶的篮子里原来有54个鸡蛋.【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运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每次卖蛋后余下的鸡蛋的个数,由此即可得出答案.23.【分析】根据题意,利用逆推原理,第四天看了50页,则第三天看了50﹣5=45(页),第二天看了45﹣5=40(页),第一天看了40﹣5=35(页).【解答】解:50﹣5﹣5﹣5=35(页)答:小明第一天看了35页.【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逆推问题,关键根据题意,从第四天开始,向前推,直到推出第一天所看页数.24.【分析】本题运用逆推法,第三天看了10页后,剩5页,没看之前是:5+10=15(页);第二天看了剩下页数的一半还多10页,剩15页,没看之前是:(15+10)×2=50(页);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一半后剩50页,没看之前是:50×2=100(页).【解答】解:(5+10+10)×2×2=25×2×2=100(页)答:明明看的这本漫画书一共有100页.【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算,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25.【分析】从后向前逆推,18加上3.5求出前一步计算的和,然后再减去20求出前一步计算的商,然后再乘24求出前一步计算的的积,最后再除以4即可.【解答】解:(18+3.5﹣20)×24÷4=1.5×6=9答:这个数是9.【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26.【分析】最终三人的钱就一样多,此时每个人都是270÷3=90(元),然后分别用现在的钱数加上借走的,减去借来的钱数就是原来的钱数.【解答】解:270÷3=90(元)甲:90+25.5+15.6=131.1(元)丙:90﹣25.5=64.5(元)乙:90﹣15.6=74.4(元)答:甲有131.1元,丙有64.5元,乙有74.4元.【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27.【分析】第四天只有4粒;第三天前有(4+2)×2=12(粒);第二天前有(12+2)×2=28(粒);第一天前有(28+2)×2=60(粒);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4+2)×2=12(粒)(12+2)×2=28(粒)(28+2)×2=60(粒)答:妈妈究竟买了60粒水果糖.【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28.【分析】从结果“这时他们三人都有72朵纸花”出发,逐步向前一步一步推理,【解答】解:设甲乙丙原来有x,y,z朵(1)甲给乙丙后:甲:x﹣y﹣z乙:2y丙:2z(2)乙给甲丙后:甲:2(x﹣y﹣z)乙:2y﹣(x﹣y﹣z)﹣2z=3y﹣x﹣z丙:4z(3)丙给甲乙后:甲:4(x﹣y﹣z)乙:2(3y﹣x﹣z)丙:4z﹣2(x﹣y﹣z)﹣2(3y﹣x﹣z)=2z﹣y所以4(x﹣y﹣z)=24 (a)2(3y﹣x﹣z)=24 (b)2z﹣y=24 (c)解由abc组成的方程组得:x=81;y=42;z=3即,原来甲有81朵,乙有42朵,丙有33朵.【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29.【分析】要求这条路长多少米,通过题意可知,如果第二天正好修了余下的一半,则剩下30+14﹣20=24米,用24×2则算出余下的长度;又因为第一天修了全长的一半多6米,如果第一天正好修了全长的一半时,则剩下(24×2+6)米;这样得出剩下的长度的2倍即全长;由此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30+14﹣20)×2=24×2=48(米)(48+6)×2=108(米)答:这条路长108米.【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30.【分析】没给小张之前有(3+4)×2=14(颗),同理,没给小东之前有(2+14)×2=32(颗),即原来有32颗.【解答】解:(3+4)×2=14(颗)(2+14)×2=32(颗)答:小明原来一共有32颗糖果.【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后得到的数量,从后向前进行推理,根据加减乘除的逆运算思维进行解答.。
2020—2021年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doc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
第105—111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问题。
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用画图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也是为后面学习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和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对于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数学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建议:
1、通过对比和回顾,引导学生感受转化的策略意义,体
会应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2、提供合适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逐步积累针对具体问
题的转化经验。
3、选择典型且富有变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步加深对
转化的认识,提高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比较和反思,进一步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第105~108页)1.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 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的方法。
难点:会用合适的“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动笔算算,体会体会哪儿运用了转化策略?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旨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师: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计算小数除法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的除法。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是把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
·计算83+83+83+83+83是把相同加数的和转化成乘法。
……师: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相同地方?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师:转化是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策略,为下面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准备】1. 教学例1。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哪个面积大一些?(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例1图)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合作,交流。
最新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图形的问题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05—106页的例1、练一练。
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经历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转化的优越性,感受转化的内在价值。
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
情感和态度: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时的价值。
教学难点:能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总第7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比一比你们的眼力,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请看一看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出示例1的图)师:仔细观察,想一想:两个图形形状不同,怎样来比较它们的面积?待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说明:用数方格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比较麻烦;能不能用拼割、平移或旋转等方法把它们转化成一个我们熟悉的、便于比较的图形呢?再仔细观察观察,还可以跟同学讨论讨论。
揭示课题:转化二、回顾运用,感知转化师:回想一下,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作必要补充)师: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已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
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怎么想?三、及时练习,运用转化师: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我们就能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学会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2.让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水彩笔、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初步交流,确定策略1.出示例1的两个图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独立思考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2.小组交流想法。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
(2)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规则图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引入:看来运用转化的方法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
师: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学生交流。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回答:原来的图形比较复杂,不容易看出每个图形的面积,不便于直接比较面积的大小。
转化成长方形后容易看出每个图形的面积,也就便于比较了。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学生发言,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师: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会解决的问题。
(板书:未知--已知)教师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经常用到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
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三、巩固运用.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揭示内容
谈话: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了转化的策略,知道转化 就是把要解决的新问题,变成已经能解决的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相应的思路 和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转化的策略,主要研究一些计算问题的转 化策略,发现一些转化的具体方法,获得一些计算的规律,使一些计算比较简 便。 二、学习策略 1.了解特点,计算结果。 出示例 2,让学生观察有没有什么特点。 提问: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说明:这个算式中作加数的分数,后一个加数都是前一个的一半。 让学生想办法计算得数,和同学说说怎样计算的。 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和计算过程)先通分实际上用了什么 策略? 2.引导转化。 (1)引导:先通分再计算,实际上是把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了同分母 分数加法,使算式可以直接计算得数。那这个算式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使 计算变得更方便呢?看看有没有办法。 (2)引导:那我们就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 , (呈现图形)大家能在正方 形里填上算式里的 4 个加数吗?请在课本上填一填,然后观察图形,想想可以 怎样转化。 (3)转化计算。 (4)回顾反思。 三、内化提升 1.做“练一练”第 1 题。 引导:如果把这个算式继续按加数的特点加上分数,可以怎样计算呢?自 己计算。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 1.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解决过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 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看看通过问题解决能学到什么新的内容。 2.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例 1 引导: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平面图形,问题是要比较哪个面积大一些。 看一看图形,能不能直接比较出面积大小?请大家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看看 能不能找到比较的办法。 二、探索获得策略 1.引导思考。 引导:我们观察这两个图形,是两个比较复杂的、不规则的图形,不能直 接比较大小。大家通过观察,找到比较办法了吗?你准备用怎样的办法比较两 个图形的大小? 2.交流呈现。 提问:能不能变成规则图形比较?怎样变化的?把你的做法介绍给大家。 指名学生说明方法并演示, 让学生观察、 理解: 左边图形把上面半圆向下平移, 正好拼成长方形;右边图形把 2 个半圆分别旋转 180°,也正好拼成长方形。 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所以原来两个图 形面积相等。 追问: 为什么要把两个图形都变成长方形比较?用哪些方法把两个图形变 成长方形的? 3.回顾反思。 引导:大家回顾一下上面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你从 中有哪些体会可以交流。把你的体会和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巡视、倾听、指 导)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和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通过一一列举的方法,找出问题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这一节课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五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量关系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还处于依赖直觉和经验的状态,缺乏系统的方法和策略。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一一列举的策略,并能够运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一一列举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一一列举的策略,并能够运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索,从而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策略,并能够运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等,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一一列举的策略,并通过例子演示如何运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第1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转化策略,并能够运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探究、实践,理解转化的意义,学会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学会了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也接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是会感到困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转化策略,并学会运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转化策略,并能够运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学会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转化策略,并能够运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性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激发思维,主动探究;实践性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转化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转化策略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从而引出转化策略的概念。
2.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转化策略的有效性。
3.讲解:教师讲解转化策略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理解转化的意义。
4.实践: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转化策略的优点,以及如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转化策略。
桂阳县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七 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总结 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1、运用转化的策略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转化前后图形变化了,但大小不变。
2、计算小数的除法时,可以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3、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可以把异分母分数装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
4、在进行面积公式推导时,可以把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计算。
5、运用转化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灵活的分析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8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指导】1.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
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试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在活动中出现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集中解决,如有的学生在称的次数少于至少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时,就找出了次品,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
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汇报结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2.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
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
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可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量更大时是否也成立呢?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