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1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20 讲 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 肾的生理功能(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20 讲 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 肾的生理功能(一)

第20 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我们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肝的生理特性,讲第一个特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二、肝为刚脏。

我们现在讲第三个生理特性,叫“体阴用阳”。

前面我们讲了,“体用”这对范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

它的本义,体,指实体、形质;用,指功能、作用、属性。

体用的关系,就是指这两者的关系。

中医学将“体用”这对范畴引用到医学里面来,是说明什么的呢?体是指脏腑的本体;用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在中医学里面,讲体用关系,就是指脏腑的本体与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关系,把这个关系叫体用关系。

需要指出的,任何一个脏、任何一个腑,都有体用关系,这是一。

中医认为,任何一个脏腑本身都具有体用关系。

其二、中医学理论当中,还有一种学术观点,就脏和腑而言,在五脏叫“体阴用阳”;六腑叫“体阳用阴”。

这样一个理论,仅仅要求同学们知道有这样一种理论就可以,将来阅读古文献的时候会碰到。

至于它具体是怎样推理出来的?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将来到高年级的时候,或者有兴趣的同学,再和老师一起去探讨。

为什么在这里不深入讲还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同学们将来在阅读参考书、自学的时候,必然会看到这个问题。

因此,在这里面仅仅是打一个招呼。

其三、既然就五脏而言都有“体阴用阳”,讲其它的脏腑,上面讲心肺脾生理特性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体阴用阳”拿出来作为一个特性来讲述呢?唯独五脏当中,在肝里面讲它的“体阴用阳”呢?它的道理:一、中医理论从古至今唯独肝讲“体阴用阳”讲得多,其他问题,其他脏腑很少涉及,其他脏很少涉及“体用”的关系,这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历史的痕迹;其二、论述肝脏的生理特性的时候,强调它“体阴用阳”,它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和指导实践的意义。

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其他脏体用关系没有这样重要的意义,仅仅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理论延续到今天,唯独肝“体阴用阳”讲得清楚,仅此而已。

所以大家在学习到这一节的时候必然头脑中反映出一系列的问号,中医的理论,这个地方讲的又不平衡,不是一元论,道理是有历史的原因,有它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作用,这些原因决定了唯独在肝脏里面着重讲,以它的特性来讲,强调它体阴用阳的关系。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讲实录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

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

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

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

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

(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

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

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

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

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一、气是物质,物质说;二、气是功能(,功能)说;三、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

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

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辩证统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9 讲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五行学说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9 讲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 五行学说

第09 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现在上课了,同学们。

我们讲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第五个问题,指导疾病的防治。

用阴阳学说来指导疾病的防治,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调节阴阳,以平为期”。

“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防病、治疗当中一个核心思想。

具体说来,一、养生。

中医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说要根据阴阳的规律,从天地人三才一体整体来考察这个疾病的状态,来调节人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以平为期”。

“和于术数”,“术数”在这里不讲,不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个。

“术数”这个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术语。

“术数”也称“数术”,这两个字颠倒过来。

“术”是指方法,第二个“数”是指气数。

也就是以各种方法来观察自然现象,借以推测人类和国家的命运和气数。

这(属)中国传统文化,叫术数学,专门一门学问。

我们今天借用,比如,在我们医学里面涉及到的天文和历算,就是历谱,那属于术数学范畴。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那就用这种方法。

我们讲春夏秋冬、昼夜的变化、日月星辰的运动,它们的阴阳变化,人体也与之发生相同的节律变化,要求人体的节律和外界环境一致,要符合这个气数的变化,达到调整人体内外的阴阳,最终取得和谐状态。

这里面的具体要求,不需要大家进一步去了解,知道这个“术数”,将来在学习《内经》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解。

在《易经》里面“术数”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

二、确定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也就是说最基本的治疗规律。

那么阴阳失调大致分为偏盛和偏衰,用阴阳学说来确定偏盛和偏衰基本的治疗原则。

偏盛表现为实的证候,那么就祛邪;偏衰表现为虚的证候属性,就要扶正,就是祛邪和扶正。

用阴阳学说来说,阴盛和阳盛,说阴盛表现为寒证,就是寒者热之,寒属阴,热属阳,就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寒者热之。

阳盛,它属于实热,热者寒之,就热证用寒来治之。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

01 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①: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②: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①:气一元论:②:45.19,阴阳学说:54.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6.03,阴阳的医学意义。

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

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

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

木克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

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

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五行乘侮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

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

侮:木太旺反侮金。

乘侮必然同时存在。

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

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5-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5-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

第15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二、肺上一节我们讲了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

我们接下来讲肺,讲肺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肺的生理功能,一叫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由于它具有这样的作用,中医称之为肺为气之本,这也是一个原理,我们今天看它这个判断,表达一个原理,肺为气之本。

第一、讲肺主呼吸之气。

首先讲一讲呼吸的含义和调节。

中医怎么样定义呼吸?中医学怎样来认识呼吸过程的调节?换句话说,中医对呼吸的生理过程,它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呼吸是指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的交换过程,呼吸是一个动态的术语,是一个过程,是机体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呢?在中医藏象学〔说〕里面,五脏都参与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肺和肾。

肺在呼吸过程中,它有什么作用呢?叫肺主呼,称之为肺为气之主。

也就是说,肺在呼吸调节过程中占有主导作用。

仅仅完成肺的调节,还不能完成呼吸的过程,还需要肾来调节。

肾在呼吸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叫肾主纳气。

肺主呼,肾主纳。

由于肾主纳气的作用,和命门学说的肾阴、肾阳为一身诸阴诸阳之本这个理论,强调肾在呼吸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叫做肾为气之根。

根,是根本。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一个是主宰、是主导,一个是根本,到底孰轻孰重啊?中医学传统就这样来表述。

这个主和根在汉字里都有不同的意象,如果说我们把它理解为根本,那么呼吸的调节是以肾为主,而不是以肺为主。

在这里面就相对意义的比较来理解,那么呼吸的调节过程是肺肾共同参与,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前提肺为气之本、肺为气之主。

除肺肾之外,其他脏腑都参与呼吸调节过程,至少我们还应该想到脾啊。

大家将来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咳嗽,不管是喘和咳这两大系统的疾病,不管有多么复杂的临床表现,其中概括起来只有三个字,咳、痰、喘。

用中医藏象学说来说,咳是呼吸的异常,喘也是呼吸的异常,首先想到肺和肾。

所以中医治疗咳嗽,“初病在肺,久病在肾”。

那么怎么样理解痰呢?至少想到将来讲脾的时候,脾主运化水湿,就这个意义讲,中医还有一个原理,叫脾为生痰之源。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第02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第03 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第04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第05 讲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第06 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第08 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09 讲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第10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第11 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中医学的科学思维第12 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第14 讲五脏: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特性第15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第16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特性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第18 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特性第20 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肾的生理功能第21 讲五脏: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特性第22 讲六腑:胆、胃第23 讲六腑:胃、小肠、大肠第24 讲六腑:膀胱、三焦第25 讲奇恒之腑:脑、髓、女子胞第26 讲奇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第27 讲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第28 讲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第29 讲形体官窍:官窍(目、耳、二阴)脏腑之间关系第30 讲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关系第31 讲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第32 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第33 讲气:分类第34 讲血精津液:概念第35 讲津(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第36 讲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37 讲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第38 讲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循行第39 讲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第40 讲体质:基本概念第41 讲体质:形成第42 讲体质:形成、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第43 讲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第44 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第45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第46 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第47 讲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第48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第49 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失宜第50 讲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第51 讲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第52 讲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第53 讲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第54 讲病机:概念,发病机理第55 讲病机:发病机理第56 讲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第57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第58 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气血失调第59 讲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津液失常病机:内生五邪第60 讲病机:内生五邪第61 讲病机:内生五邪脏腑病机——心的病机第62 讲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肺的病机第63 讲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第64 讲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第65 讲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第66 讲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奇恒之腑的病机第67 讲疾病的传变:概念、形式第68 讲疾病的传变:形式、影响因素第69 讲疾病的转归养生第70 讲预防与治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第71 讲治则:正治、反治第72 讲治则: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第73 讲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第74 讲问题解答第75 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0 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精制内容)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0 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精制内容)

第10 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

二我们讲五行制化的规律,这个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

第一、什么叫五行制化?我们定义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五行之间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

这个规律勿须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

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平衡。

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

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也无法保证三者之间的平衡,注意制化规律是指三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它们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

这个只要同学们掌握一个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

从这个概念来联想到它的规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

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掌握到这样就可以了。

三、讲五行乘侮。

一、五行相乘。

定义,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用四个字,相克太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谓之相乘。

那么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这是第一。

但是被克者更加虚弱,加上后一句话,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规律。

五行相侮,最简单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间反克就是五行相侮。

那么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

它反向,相乘的反向,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

这个菱形图,一、它表达了五行之间乘侮是同时存在的,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

这是个经典的示意图,菱形图。

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

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

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12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12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12第74 讲问题解答上一节,就如何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学的哲学,气、阴阳、五行的问题,简单地作了介绍。

给同学们提出问题,从总的方面,用什么思路,怎样去思考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供同学们来参考。

下面就邪正之间的关系,有同学提出来怎样来体现这个(关系)?我讲邪正之间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讲的邪正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虚实来反映,它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也贯穿在辨证论治和治疗思想的过程之中。

那么体会到了,一、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虚实的孰轻孰重,由虚实的孰轻孰重来分析邪正的盛衰。

这是一、根据客观事实,看哪脏的虚哪脏的实,来分析它们的主次、轻重,来分析邪正之间的关系。

二、我讲辨证论治的证的时候,强调辨证不仅仅是得出一个证候来,是用系统的、运动的、联系的观点看健康和疾病运动的关系,来看邪正之间的关系。

正因为这样一个观点,所以,中医在定义虚、实,是强调以正气虚为主要或者是邪气实为主要表现的病机,就规定它为虚或实。

前提(是)这样一个前提,以邪气盛为主要,并不意味着没有虚;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的病机变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实,没有邪,这就叫辨证。

中医辨证的精髓在这里,不仅仅是得出证候,在虚证当中如何来体现,在具体虚证,虚则补之,如何体现邪啊?建议大家认真地读补虚的方剂,分析那里面每一味药的作用。

虚者补之,强调偏静。

动,就举个例子,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回去念一念,川芎它有什么作用?四君子汤,参苓术草,茯苓有什么作用?你看那里怎么体现静中有动。

通过念这个方子,为什么它有这个药理作用?它体现了中医邪正交争的思想。

这个是学中医最难学的。

就像前面我们讲久病必留瘀。

久病,我们没有瘀血特征,为什么可以活血化瘀啊?辨证没有这个证啊。

如果把辨证两个字,理解为仅仅就是有客观事实,跟那个事实得出来的,来分析邪正盛衰,这仅仅是最好学的,最难学的是后者。

按照中医的理论,我们前面讲血瘀讲过,痰饮讲过,没有痰饮的临床特征,无法确定。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6-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6-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第06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我们在导论里讲到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作为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来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

我们这一章就详细的论述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讲气一元论。

第一节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第一个问题讲气的基本概念。

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气这个概念有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双层含义。

第一、我谈谈气的哲学意义。

气这个概念从常识到哲学经历过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中医的文献当中都可以表现出来。

其一、常识性的概念。

是指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

比如,在中医的古书当中,提到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它最初是作为常识概念出现的,妇孺皆知。

而这个概念表述的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的物质概念。

其二、哲学范畴。

人们从常识的概念,认识不断的深化,从具体经过抽象上升为哲学概念。

那么气这个哲学概念是什么呢?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这个概念它有几个要素:一、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物质肉眼难以看到,是极其细微的物质。

二、它具有运动的属性。

所以从哲学上讲,它是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

其三、用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因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其四、它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

大家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概念。

中国哲学这个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最后这一个要素,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同时它还有功能的含义。

用我们今天的术语表述它,就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

注意物质和功能统一绝不是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它有两个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单元,讲导论,导论的目的要求是:一、了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熟悉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四、掌握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五、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讲医学科学与中医学。

中医学属于医学范畴,那么什么是医学科学呢?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

在我们国家有两种医学体系,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体系。

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等少数民族医学,它们都属于传统医学范畴。

但是一般来说,无论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所以我们把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个代称。

现代医学通常是指西医学来说的,是指的以欧洲文化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什么是中医学呢?中医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

这个定义的内涵有几种要素:一、中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一个学科;二、它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这个学科的主体是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

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就是用上述的内涵来界定中医学的内容。

第二个问题讲什么叫做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我们首先讲一讲什么叫做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那么科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完整的体系,什么样的完整体系呢?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哪三个基本要素呢?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或者定律以及具体的科学规律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那么什么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呢?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建构的理论体系。

那么它是怎样建构的呢?是以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和生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完整的表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应该这样来表述。

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我们把上述的内容分解开。

任何一门科学体系都必须有以科学方法论作为构建理论体系的一个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这三种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自然观、医学观和方法论,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它的基本医学观念是什么呢?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基本思想,指导观念,就是整体观念。

第三,在这样的科学方法论和指导思想基础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脏腑经络的病理和生理。

第四,它的特点,是指有别于西医学的特点,那么就是辨证论治。

中医学理论体系,它的内涵就由这四个要素所构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问题,我们前面讲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自己构建理论体系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而气、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那么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形成的医学,所以那就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讲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叫文化与传统。

到现在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学术界公认的两种定义,两个内涵,一、广义的定义,一个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

简单地说,文化,一是指能力,二是指财富。

什么样的能力和财富呢?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以及物质和精神财富两者的综合,构成了文化的定义。

狭义的文化仅仅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也就是说精神的生产能力和产品。

它包括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等等。

所谓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格、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这个传统,大家注意,传统并不意味着就是古代的东西,我们现代社会也有传统,只要它是由于历史沿传下来的,那么就构成了传统,它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方法、行为等等。

第二点讲一讲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自夏、商、周以来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

也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时间应该下延至五四运动以前,这一段时期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叫“致中和”三个字。

它具体表现为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大家注意中医学理论讲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针。

那么在强调人和社会的关系时,强调人伦和谐。

那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那么集中到一点叫做和,或者叫和谐,这个思想在咱们中医学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文化的核心精神具体表现为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第一、它表现为整体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善于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也是我们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渊源。

第二特征叫人文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就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它贯穿在哲学、宗教、文化、艺术各个文化形态之中,也就是说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根本。

其中以修身为最。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性,突出表现在它强调人要通过自己的修身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这种人文思想培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大公无私、敬老扶幼的高尚的品格。

这个思想,这个人文性,体现在我们中医学上,我们中医学的医学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医乃仁术,它是我们中医学医学观的一个渊源,和西医学是不同的。

中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人的病,这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医学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它是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制约的。

第三、承传性。

所谓承传性,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传统的继承,从有文化那天开始至今,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道统,强调继承。

我们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采取就是经学的方法进行治学,保证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不断的延续下去,传承下去。

它的特点是把先秦的典籍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这个思想,承传性也体现在我们中医学上。

我们中医学的学术思想非常强调经典著作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在培养中医药人才当中它的特殊重要地位,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性表现在我们中医的学术思想、人才培养上。

当然这种传承性它的好的地方,它的长处,就是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不断的延续下来,中医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它强调了继承,强调了传统,强调以经典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它也有它不足的地方,那么这也表现在人们过于强调对经典著作的推崇,束缚了人们科学的批判精神,(不)敢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怀疑,进行突破。

但总的来说,它的优点,它的长处,这种传承性就是使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的文化能够得以保留,延续下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到实践,渗透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二)中医学的文化特征第二我们讲一讲中医学的文化特征。

第一、它表现为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中医学我们前面讲定义的时候讲中医学它的指导思想叫整体观念,哪来的呢?受中国文化特征所制约的,中国的文化特征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善于从整体来认识事物。

具体说来,表现在中医学里面:一、中医学把人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生物的人来看待,不仅仅把人作为一个具有生物学属性,而且更重要的他有社会属性,把人放在天地自然之间来考察,中医学讲“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说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可以为医,那么这个观点就是受中国文化特征的整体观念所影响。

人是一个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这个思想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所决定的。

二、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人来说,中医学强调形与神的合一、形神合一。

形神这个概念本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讲结构,讲形体,神,是讲功能。

作为人来说强调的形神合一、那就是形体和生命现象的合一、是结构功能的合一、把这两个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那么形成了中医学把人同人,自然社会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用这样一个观点作为自己的医学观,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的医学模式,有别于西方医学生物医学的模式。

我们这个医学模式从《内经》开始,中医学它的理论形成开始,就确定了这样一个医学模式。

而西方医学直到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才逐渐认识到人不仅有生物学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属性,强调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也正因为这样,中医学具有这样一个观点,这样一个医学模式,它代表了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向,它不仅是有自己的自身价值,它对生命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会作出重大的贡献,这是第一点。

第二、就是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道观。

中医学非常强调人的生命与价值,它强调在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人是最重要的,这个观点,医道观,在《大医精诚》里面表现最突出,它成为我们中医学的医学伦理的一个核心思想。

那么具体表现为,中医学认为天地万物,莫贵于人,在《内经》反复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当中最重要的是人,所以《诸病源候论》讲人命至重,有贵天地。

那么从这一点出发强调了以人为本,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体现为重视人的伦理道德的修养。

这种思想反映在中医学上,建立(了)中医学以人为本这样一个医德观。

中医学就集这样的思想形成了中医学自身的科学伦理道德。

那么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它不仅受它自身形成条件的影响,它也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伦理道德对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也就是说科学的伦理规范。

那么中医学是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以人为本,强调人生命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把保护人类的健康、减少疾病、追求人们的健康长寿作为自己本门学科科学伦理的核心。

所以中医学强调中医是医为仁术,要求医生要不计名利,要潜心医道,要对人有恻隐之心,有爱人之心。

这就是中国的文化特征表现在中医学里面。

当然从现在来看,医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减少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那么现代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保证人类的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