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合集下载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在吸收和总结前人重民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民本思想。

在两千的年的封建社会里,这一思想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摒弃。

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这一思想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标签:孟子;民本;思想一、致富于民人民的生存需求是一切王道、仁政的基石。

孟子用水火之喻劝诫君主要满足百姓衣食住行的需求。

孟子认为圣王要了解民众的疾苦,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

关于致富于民,孟子提出了几项措施。

首先,要实行井田制。

孟子进一步描绘了这个理想的制度,各家都拥有五亩私田,在周围种上桑树,这样老人就能够穿上丝绸了,养一些鸡、狗和猪,老人就有肉吃了,家里的人都不再忍受饥饿,如果君主做到了这一点,一定能成为天下的王者。

其次,统治者要做到“勿夺其时”。

君主应该少征用百姓服劳役,少发动战争,这样才能使百姓不违农时地进行生产。

这样才能促进生产,让人们过上温饱生活。

只有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百姓才会拥护君主,社会秩序才会稳定,国家才会强大。

最后,君主要减轻赋税,要做到“取民有制”。

孟子主张“十一而税”,以此来限制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剥削。

二、育民于德孟子主张只有在具备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人民进行教化。

如果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天下皆冻馁之民,这种情况下,如何能王天下,又如何让百姓去行仁义?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了制民之产,使民众拥有稳定充足的物质生活,但这也只是孟子實施仁政的基础,推行王道的开始。

接下来就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反对仅靠刑罚来治理国家,主张减轻刑罚,宽以待民,反对暴虐百姓,不教而诛,这对于百姓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而孟子提倡对百姓进行“教化”,这是君主的职责,也是有利于其统治的。

这不仅能使君主征服人心,而且使人民远耻近义,甚至可以达到“杀之而不怨”(《孟子·尽心上》)。

三、民贵君轻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的依托。

因而,孟子认为民心是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他十分重视民心向背。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的一位,他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教育、道德等领域。

本文就从这些方面来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首先,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对社会政治的关注上。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支持,如果一个君主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他就不能稳固地统治国家。

因此,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权利和利益,努力为人民谋福利。

这一思想在孟子的“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口号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其次,孟子的民本思想还包括教育方面的思想。

孟子认为,教育是人的本性的发展过程,是人的智力、心灵、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因此,教育必须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注意培养人的本质素质,以便于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国家的发展。

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教育应该通达万物,是世界的根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最后,孟子的民本思想还包括道德方面的思想。

孟子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规则和准则的源泉,它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孟子主张要发扬和传承优秀的道德传统,培养人民的道德素质,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

孟子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道德标准,不仅要尊重自己的道德信仰,还要尊重他人的道德信仰。

综上所述,孟子的民本思想不仅表现在社会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还广泛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实践。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秩序,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使得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更加符合人民的需要和利益。

这份报告是非常小的学术研究,原文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内容。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也是儒家思想的第二位代表人物。

在当时,孟子比较风起云涌的诸子学说,他笃信只有儒家学说才是救治天下的唯一正确之道,他宣扬儒家的仁爱观、德政、王道,以安定天下。

其”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名也”。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

由此可见,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得民心,尊重人民、善待百姓,肯定人民的巨大作用和历史地位。

领导者、当权者倘若能做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为人民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戴,全国上下齐心,国家也定将日益强大。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这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一切劳动成果都是人民所创造,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取的成果与人民共享。

孟子曾说:“出乎尔者,反乎尔也”。

意思是说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这正是处理官员与群众关系之道。

为官者,善待百姓,为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相反,倘若在人民遇到困难时,政府袖手旁观、视若无物,他日,国家有难,人民也难以齐心应对。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广大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在当时,既没有先进的军事装备,军队规模也较之甚小,但正是由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全国上下齐心,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团结一心,用坚强的意志和爱国之心击退了敌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仍然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二、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一个人享受快乐不如同大家一起分享来的开心。

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以儒家"仁学"和"人性善"为基础,提出了"民贵君轻"、"施仁政"和"与民同乐"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以及孟子本人阶级观念的约束,其民本思想有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我们应该汲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国情相结合,将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启迪。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

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

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

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

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

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

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

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以强调人性本善为核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本的思想。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让人感到亲近和温暖的情感,但这种本善的能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和修养才能发挥出来。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来保持自己的良善品性,并在社会中做出务实和善良的行为。

这种修身的理念对于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服务的。

孟子提出了齐家治国的思想,认为家庭是培养个人品质和道德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

他强调要推崇家庭伦理,尊重家长和长辈,提倡和谐的家庭关系。

只有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个人才能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形成行为和思想上的正确观念。

他认为家庭伦理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治国方面,孟子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道德和政治合理性的思考。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有德行和智慧的人,能够懂得如何正确地管理和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人民,实行仁政,使人民在和谐和稳定的社会中生活。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即人民的利益应该比君王的个人利益更加重要。

他认为君王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倾听人民的声音,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来制定政策和决策。

孟子还提出了关于民主的思想。

他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不是通过权力的力量来维持。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意见,并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便人民能够参与到政府事务的决策中。

他认为,只有充分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的民本思想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政和民主参与。

他的思想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儒家学派和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

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

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

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

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

第三个表现是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

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

这个观念,显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思想主题,民贵君轻,民心相背决定了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旨,而他的富民、与民同乐、省刑薄赋等思想是这一主旨生发、派生出来的。

这些思想不光是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其借鉴意义也十分重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这一理念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勤政廉政,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之中。

所以,当前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

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德治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借鉴。

在我国某些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相当紧张。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强调民本,主张以民为本,以民为贵,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强大稳固。

下面我们来略论一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强调民生至上。

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让人民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曾经说过:“择君而论之,则贤君能进退、能保民以治,故民劝于长安矣;君子立政从权、君子安身以安民,故民从之至也。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贤君和安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孟子一直主张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只有人民过上富足平安的生活,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

他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他曾经说过:“民无学不知,无不知试不用,无用不长久。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民教育的看法,他认为人民应该接受教育和培养,只有让人民智慧开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孟子强调民智至上,主张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

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民生至上,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他强调民权至上,认为人民应该有发言权和参与权;他强调民智至上,认为人民应该受到教育和培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得到长治久安,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借鉴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这个文章重复太多】。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被誉为“小学之祖”和“儒家思想之二程”,他是儒家学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贯穿了道德伦理、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

在孟子的思想中,社会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的利益应该被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他的“民本思想”。

首先,孟子认为国家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他认为国家建立在对人民的保护和帮助上,国家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人民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因此,孟子认为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为人民谋利益,维护人民权益,这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其次,孟子强调政治、经济繁荣的重要性,而繁荣的根本在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主张国家应该制定一系列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保护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繁荣。

同时,他还倡导爱民思想,认为政府应该关切人民的疾苦,为人民着想,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孟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并引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更要融合生产实践,以“天下为公”、“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为宗旨,让教育成为维护民本、促进民族和谐的工具。

最后,孟子主张发扬人民的创造力,让广大民众参与国家建设。

他强调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意见,充分发扬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民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感。

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让国家进步和繁荣。

综上所述,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以人民为根本,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保护人民权益,发扬人民的创造力,让国家繁荣昌盛。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任何时候,政府、社会、企业、学界等都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民本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①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学说自成一派,被誉为“亚圣”、“周孟之争”的代表人物。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他对仁政的重视上。

孟子认为君王应当以民为本,执政为民。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提到:“君有不应而使求之,臣有不敬而使来请之,民有不应而使致之。

”这句话表明孟子认为君王应当以人民的需求和意见为重,做出符合人民心意的政策。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还有一段名言:“唯仁者能以佚民,唯仁者能使治民。

”孟子强调唯有以仁治国,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

这表明孟子的民本思想深深植根于仁政之中,将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寓治国于仁政,体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体现在他对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追求上。

在《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提到:“百姓若使尽其智,乃可以保也。

”孟子认为,国家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都有发挥才智的机会,使人人有所作为。

这一观点体现了孟子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还提出:“无为而治者,天下怀之;为之法者,天下厌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主张以德治国,而不是依靠法律的严厉惩罚。

这表明孟子倡导的是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秩序,通过仁政、仁德来维护社会公正,这也是民本思想在孟子思想中的重要体现。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反映在他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关系的思考中。

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说道:“我口不能言而志在於斯,丘亦说之矣。

今者天下大乱,而晋国以能亡也。

我欲为晋国。

人皆惧国之难,而子独欲为之?”孟子在这段文字中表明他的志向是让国家实现安定和繁荣,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这充分体现了孟子的为民情怀,他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国家的安危与人民的疾苦息息相关,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内涵。

品味孟子——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_600字

品味孟子——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_600字

品味孟子——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_600字
多少年过去了,孟子的思想始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孟子的思想成为许多大学图书馆里的经典,而在他光辉的思想中,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一直都为现代人所津津乐道。

许多人甚至认为孟子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先行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民本思想呢?
许多人认为孟子有民主思想,主要是他们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君臣无常位”的体现,甚至是对皇权的挑战,这种说法是很片面的。

他作为当时的人,其思想必然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我们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周礼的维护者,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名言,即不学习周礼,就无法自立于社会。

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接班人,也同时继承了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

例如“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把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当作“世之通义”说明孟子同样也主张贵贱有“序”的,因此他不可能具有民主思想。

在由孔子编撰的《春秋》里,有这么几句话:“事君以忠,事人以义,事民以仁,事事以勇。

”“臣事君以忠”带有明显的愚忠思想。

可以说,《论语》也好,《孟子》也罢,他们的政治主张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或者说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我们之所以认为“民贵君轻”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是由于它在和平年代确实起到了安民,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使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改善,地位有所提高。

但孟子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他和孔子和当时所有的思想家一样,具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局限性。

我们在充分肯定孟子思想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落后性和局限性。

在肯定金子的光芒的同时,也要看到金子上附着的灰尘,用孟子本人的话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民本思想浅析

孟子民本思想浅析

040《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孟子着眼于春秋战国时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在继承周公“敬德保民”和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上,对“民”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并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对其做了详尽而深刻的论述。

不同层面的主张,形成了孟子民本思想独特而又全面的内涵,使孟子以民为中心的理念具有很强的时代先进性。

孟子的民本思想不仅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君主和士大夫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 键 词] 孟子;民本思想;核心观点孟子民本思想浅析毛娅妮民本思想起源于商周、先秦,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历史悠久,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战国时期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孟子在这种情况下,既继承了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又继承了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更近一步突出了“民”的重要意义。

孟子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其做了详尽的论述,这就形成了民本思想独特而又全面的内涵,使孟子的以民为中心的理念具有很强的时代先进性。

孟子的民本思想经久不衰,它不仅对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君主和士大夫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起源(一)源于古代民本思想“民为先”一语在《尚书·五子之歌》中首次体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1]这句话就是要告诉统治者,百姓是国家的基础,要重视百姓,不要忽视百姓,百姓乃一国之基,有了百姓,就有了江山,百姓安定,根基稳固,才能国泰民安。

西周时期,周公为了维持周的统治,总结夏商覆灭的经验,逐步认识到人民是一个国家安定的基础,并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治国方略。

周公主张君王应“敬德”,有了德行,就会受到天地的眷顾。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处于乱世之中,他的思想受到了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提出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政治主张。

孟子强调民生、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反对贵族专权,倡导政治以民为本,被后人称为“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奉为经典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略论一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政治权力的看法上。

在孟子看来,政权来自于民众,政权的正当性必须建立在民众的支持之上。

他强调君主要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要“敬天法,好人心,务民生”。

他主张君主要与民众同甘共苦,才能统治天下。

“得天下者八民,失天下者八民”。

孟子认为,君主如果能够让民众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就能够稳固自己的政权。

相反,如果君主让民众陷入贫困困苦,就会失去民心,政权就会不稳固。

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人民利益的极度关注和对政治权力的责任感。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他对民众的教育和福利关怀上。

孟子主张国家要重视教育,要为民众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使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他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有文化教育的基础。

只有文化水平高,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活力。

他说:“为政之要,唯在得民。

得民之道,在养民。

养民之道,在教民”。

孟子认为,养民的关键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增进民众的福祉。

孟子还关注民众的生活,主张国家应当关注民众的福利,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医疗、住房等基本保障。

他说:“为政不以民为本,此何以政?”,强调政治的出发点在于民众的利益,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之一。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上。

在孟子看来,社会的发展不能是少数人的富裕和多数人的贫困,而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美文品读:浅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美文品读:浅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浅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孟子·尽心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成为大夫,得到天子的欢心可以成为诸侯 .得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

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

失去了民心,天子也就不复存在了。

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 .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经济上要富民、惠民在孟子以前,孔子就主张在经济上惠民。

他说:“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富民、惠民,给人民好处,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惠民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说,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再去引导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

“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

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犯上作乱了。

所以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

若民,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于社会政治和人文道德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论体系。

在他的思想中,民本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坚持认为君王的统治应该以民为本,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本文将通过对孟子民本思想的分析和阐述,来探讨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孟子认为君权是由天赋的,但是王权的合法性却是来自于民众。

他强调君王的权力是建立在为民造福的基础上的,如果一个君王无法让百姓得到利益和福祉,他就会失去合法的统治地位。

孟子在《离娄上》中曾说:“当君人者,为民父母,因而为民父母,以百姓可乐,故天下之可畏者,是一人也”。

这表明了君王应该像父母一样关爱百姓,以百姓的幸福为己任。

只有这样,君王的统治才能得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才能保持其权威和合法性。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强调政府的权力是来自于人民,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确保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孟子提出了“民为重,君为轻”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重视民意,尊重民众的权利和利益。

他认为,君王的统治应该倾听民意,关心民生,以民为本,尊重民众的权利和诉求。

在《离娄下》中,孟子说:“人主而民从之者也,非以力而民从之也,以德”。

这说明君权的合法性来自于民意对其的认可和支持,君王应该通过德行和政绩来赢得民众的爱戴。

在现今社会中,我们也应该提倡君为民服务的理念,政府应该倾听民意,关心民生,积极解决民众的疾苦和困扰,切实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孟子强调了“天下之至公”的观念,他认为君王应该以至公的态度治理国家,不偏袒一方,而是以公平公正的姿态对待全体国民。

在《尽心下》中,孟子曾说:“恤恤恤民乎,不可以不王;惧惧惧民乎,不可以不霸”。

这表明了君王应该恪守至公的原则,以民众的利益为重,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够使国家稳定繁荣。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推崇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倡导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非常有重要影响的文集,其中,孟子的民本思想尤为值得关注。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突出的思想流派之一,思想重点在于“以民为本”,即以百姓为中心,关注百姓的利益,尊重百姓的权利,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把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安康和幸福。

孟子主张国家要以民为本,要求统治者要做到“仁”、“义”、“廉”、“智”,即利用仁义理念、廉洁作风、智慧方略,来为百姓着想,因至于有根植民心的本分统治。

孟子提出的宽容的社会政治理念表明,服从百姓和信守宫廷之间的正常变化,遵从舆论和社会表现,这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非常合适的。

此外,孟子的民本思想还强调了“教化”。

孟子建议,只有培养百姓的道德,才能避免虚假和迷信,维护国家的和睦。

他主张倡导仁爱、关怀广泛,特别关注弱势群体,迁就各种宗教信仰。

在孟子看来,社会实践是改变社会的最佳途径,而民众的仁爱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从以上分析来看,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思路丰富的、贴近群众的和思想前沿的思想。

这种思想追求真理而不是无聊的、冷漠的和非人的政治体系,它的关注的是群众的需要,依据的是廉洁、公正和仁爱,把仁义、和谐作为服务社会的基本准则,这使得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今日仍占有重要地位。

孟子民本思想内容解读

孟子民本思想内容解读

孟子民本思想内容解读孟子在战国中期用其民本思想作为政治主张,对各国的诸侯君主进行游说。

所谓‘民本’,即国之有民,犹如树之有根、木之有干,民众是国家的基础。

孟子认为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在春秋无义战的大背景下,统治者大多崇尚富国强兵以称霸中原,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并没有真正的实施,但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却是久远的。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它至今仍可发挥其固有的精神,并寻找合适其生根发芽的土壤。

(一)“王道”、“霸道”孟子主张要想国家稳定,有两条道路可以走。

一条是“霸道”,一条是“王道”。

霸道是用武力解决问题,让民众屈服,用武力去讨伐其他国家,占领他国领土,使他国臣民屈服,在孟子所处战乱频发的时代,霸道是一种常态。

另一条“王道”是指君主心中存在仁义,讲理义,用良好的道德修养使民众心甘情愿的归服。

孟子极力推崇“王道”,“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以德服人一个是以力服人。

孟子认为平定天下的君王,都是以“王道”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像尧、舜、禹、商汤、武王都是实行王道的代表。

施行“霸道”的君主只能给国家带来灾难,带来战争,带来老弱病残死于沟壑的惨状。

像“霸道”的代表晋文公和齐桓公,他们所崇尚的武力并没有统一当时分裂的局面。

所以孟子强烈反对用武力的方式征服他国。

孟子写道:“以力假仁者霸……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此段论述简明扼要的表明“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假装仁义采取武力称霸,依靠的是强大的国力,而采用仁义的方式统一天下称为王,这种情况下不需依仗国力的大小。

依靠武力使人臣服,采取这种强硬的方式他人的内心并没有屈服,只是力量不足没有能力抗衡罢了。

以美德仁义服人者,大家内心对此都是心悦诚服。

当孟子看到社会中出现面有饥色的难民,荒野中有饿死的尸体时,但君主的厨房里却有肥美的肉食,马厩里有着肥美的骏马,遂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试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试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试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孟子的民本思想被认为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本思想,顾名思义,就是将人民作为国家的基础和重心,侧重关注人民的福祉、权益以及人民的自由和发展。

孟子认为,国家和政治的本质不在统治者,而在于“民生”,即人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感以及人民自身的利益。

首先,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在他的政治观上。

孟子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利益,遵循仁义道德的原则,在政治上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他强调,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政治家唯有在人民利益和意愿的基础上行使权力,才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

其次,孟子的民本思想也体现在他的社会伦理观上。

孟子认为,一个正义和谐的社会,应该是以仁爱、和睦、和谐为基础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他认为,一个好的社会就是要保障民众的根本权益,关注人民的福祉,以及实现平等互利的社会关系。

此外,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有所体现。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

他强调,教育需要注重人民的才能和个人的发展,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权益,以此来促进社会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关注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人民利益和福祉,注重人民的根本权益和个人的自由发展,强调实现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培养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体系。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今天的社会中具有着现实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管见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管见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管见
“仁者乐山,义者乐水”,这是孟子在《滕文公下》一文中提出的知行合一哲
学理念,表达了他强调“以仁乐人”的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认为,爱人就是爱民,这就是他希望每个人都乐于助人、乐于服务于社会。

孟子认为,人们应当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要从理性思维和道德思考
的角度出发去衡量一切。

他强调把人的愿望和责任合在一起,而不仅是在寻求自己的私人利益的同时考虑别人的本身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人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今天,许多机构以及企业都倡导“以仁乐人”的理念,着奋发做出贡献,乐于
服务于社会。

在互联网时代,因特网社会给我们提供了便利平台和更多可能,而“以仁乐人”对企业社会责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众多企业都要求员工接受严格管理,不仅要侧重内部机制建设,还要注重为顾客提供便利服务,更重要的是要精神的助人为乐,为社会积极尽责。

“仁者乐山,义者乐水”,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正在在以及民众们的心中播下
美好的种子。

如今时代发展,我们要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去践行“以仁乐人”的道理,乐于服务于社会,让爱更多的发挥作用。

共同努力,我们将播下更多种子,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孟子民本思想的总结

孟子民本思想的总结

孟子民本思想的总结孟子(孟轲)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孟子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围绕人的本性、君臣关系、政治伦理等问题展开,内容丰富而深刻。

下面我将对孟子民本思想进行总结,介绍其核心观点和思想体系。

一、人的本性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

他批判了墨子主张人性恶劣的观点,坚信人性之善助长则长,抑制则亡。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表现在爱、仁、义、礼等道德品质上。

同时,他也指出人的本性需要通过后天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只有修养了人性的善良才能达到真正的完美和圣贤的境界。

二、君臣关系在孟子看来,君臣关系是一种天命,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尊敬君王,并且君王也应当保护百姓。

孟子强调君王的德行和品质是维系君臣关系的关键,君王应当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尽力使人民安居乐业。

对于臣子来说,孟子认为臣子应当以忠诚、诚实的态度侍奉君王,同时,臣子也应该有向君王提出诤言的勇气,以保障君王权力的正义性和大众的利益。

三、政治伦理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这是他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国家的发展和安宁是建立在百姓的利益之上的。

君王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君王在行使权力时必须要有百姓的支持和信任。

君主应当尊重民众的权利,并以谦虚的态度来治理国家。

此外,孟子还认为,百姓有义务和权力起来反抗暴政和不合理的统治,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

这一理念主张,个人的修养和德行是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

只有个人修身齐家,保持身心的和谐,才能够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

此外,孟子还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家庭的治理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培养出健康、道德的人才,从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五、天命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中还包含了天命思想。

他认为,天命是一种超越人类意志的力量,是武断的、不可抗拒的。

孟子“民本”思想

孟子“民本”思想

孟子“民本”思想解析一、引言 (1)二、“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1)三、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若民, 无恒产, 因无恒心”...........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易其田畴, 薄其税敛, 民可使富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国君进贤, 如不得已, 将使卑逾尊, 疏逾戚,可不慎与”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孟子民本思想的正确汲取和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问题严重, 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破坏。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 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缺乏明君、人民生活憔悴困苦的时代。

孟子的民本思想就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他到各诸侯国游说, 强调以民为本, 施仁政于天下。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 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 但其中贯穿着民本思想这样一条基本线索。

二、“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孔子说人“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 但对于人性的善恶问题, 孔子并没有明确的表达。

孟子在这一思想基础之上指出人性本善, 认为人皆有“四端”——仁、义、礼、智。

他认为这“四端”如同人的“四体”是与生俱来的, 人在后天成长中具有自觉向内心求善的优良品德, 只是由于探求程度的不同才造成了社会中人与人的差别。

孟子认为, 当一个小孩将要掉入井里的时候, 所见所闻者总有一种“怵惕恻隐”的心理感受, 人们也将不假思索地前去搭救。

这种行为并不为功利目的所驱使, 而是人的一种本能, 是人的自然本性。

在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上, 孟子还较早地提出了人性同一说。

他认为, 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 但是, 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

圣人、君主与民众同为人类,心性也就自然同善, 所不同者, 圣人和君主更负有治理天下的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关沙沙 09级思政 200902010044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

作为两周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孟子、儒家学说、民本思想、经济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恒久稳固,长治久安,首先要“得民心”,“合民意”,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对于人民的需要要满足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经济上要富民、惠民在孟子以前,孔子就主张在经济上惠民。

他说:“养民也惠。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富民、惠民给人民好处,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惠民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民之产”。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

就是说,英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然后再去引导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老百姓就会很容易听从乐。

“制民之产”是使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即“恒产”。

有了“恒产”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犯上作乱了。

所以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

若民,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

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再加以处罚,这就等于陷害。

所以说,英明仁德的君主应该首先使人们有固定的产业收入,这样百姓就会有“恒心”.就可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了。

二、政治上要宽民、爱民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政”是指法制、禁令。

“刑”是指刑罚。

政和刑都是强制性的规范,只能制约民众的外在行为,不能养成内在的羞耻心、价值观。

人们虽然不违背规范,但那只是为了规避惩罚,他们并不认为违背规范是可耻的。

“道之以德”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的魅力与其德行的感召.兴起民众为仁向善的心志.在内在心志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

在这里,孔子将道德和刑罚、政令作了对比,他发现道德的社会效果更好。

很显然,他反对统治者对百姓实行严刑峻法,认为统治者应该选择道德.对百姓进行“内心统治”。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上述主张,同样反对虐政。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不甚,则身危国削。

”(《孟子·离娄上》)他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如果暴虐百姓太厉害,就会身死国亡,不太厉害,也会身危国削。

孟子反对连株,提出“罪人不孥”。

他说:“昔者文王之治歧也.耕者儿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孟子·梁惠王下》)这是说,从前周文王在治理歧周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做官的人给以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不加禁止。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对于犯罪的人,刑罚只及于他本人,不牵连到他的妻室儿女。

在孟子看来,英明的君主应该对百姓施行“仁政”.应该宽民、爱民,应该“与民同乐”。

《孟子》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经典对话: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簧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日:“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在这里举了欣赏音乐和打猎两个例子,试图告诫梁惠王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强加在人民的痛苦之上。

作为统治者,应尽力去关心人民的疾苦.努力施行“仁政”,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与民同乐”。

三、思想上要教民、化民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他认为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

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

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行好的教育。

因此,孟子主张要在“富民”的基础上,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也。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日校,段日序,周日庠;学则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学,国学也。

孟子认为教育民众不仅要有国学,更重要的是应该大力兴办“庠”、“校”、“序”等乡学。

兴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对百姓施以人伦教育.让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道德关系,以及相关的各种礼仪和行为准则。

同时,这也是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统治者教民、化民的目的就是要教导人民如何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了解这五种关系中内含的各种礼仪规范。

“明人伦”的具体要求是让百姓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认为,人们在劳动之余,在家做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子弟,出门则是忠于君主的臣民。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的社会动乱,而且百姓也愿“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就能够“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孟子·梁惠王上》)意忠心耿耿地为君主效力。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在孟子看来,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圣贤施教,当各因其材。

教育百姓的方法归纳为五种:“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教也。

”(《孟子·尽心上》)就是说道德教育中,有像及时的雨水一样滋润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惑的,还有以自己的善行来正己正人的,这五种便是君子教育的方法。

通过道德教育.孟子试图将道德规范根治于人民的内心之中。

这样,民心就会归服,人民就会认同并且自觉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

孟子的民本思想本质上还属于专制主义的王权思想,但其中确实包含了丰富的普适价值,尤其是“人民主体性”的提出在当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

孟子民本思想中的体现的政治理性和政治智慧,是古代思想家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作为两周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孟子的民本思想,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在急功近利的封建时代固然是一种“理想主义”,而这也正体现了人类价值理性的优先性和崇高性。

孟子不是立足于如何发展经济而不顾人民死活,也不是某人或其集团的利益,而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民的幸福与安乐。

这对于我们认真反省自己的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4.[2]萨孟武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