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1 敬畏自然》研讨课教案_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畏自然》教案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教学设想:自读、讲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及体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名言导入法,重点采用品析法,点拨法,探究法等。
(2)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和资料汇编法等。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展示以下四句“名言”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进而引出严春友的一个新观点——敬畏自然。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检查预习,掌握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斥鷃(yàn) 蓬蒿(hāo) 咫尺(zhǐ) 不过尔尔(ěr)
狼藉(jí) 斑斑相形见绌(chù) 美味佳肴(yáo) 不自量力(liàng)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二) 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
作者:严春友,男,1959年5月生于山东省莒县。分别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
位。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工作。主要论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精神之谜》等。
2、文体
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明确:因为人们常把自然与人类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有合理的一面,但走向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
3、作者提出“敬畏自然”的论点后,又是通过哪些论据来论证他的这个观点?接着理清作者思路,看看他使用什么事实和道理来证明“敬畏自然”的观点。(为了更好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先来找出各段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将全班简单的分成三个小组),抛开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每一小组负责中间的各三个自然段,首先,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各段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其次, 文章分段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脉络。
4、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二部分:(2—10)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一层:(2—7)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二层:(8—10)宇宙有生命,人类处处有弟兄。
第三部分:(11)人类应当敬畏自然。
最后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四)、辩证探究作者的感情,张扬个性
选出文中几处
第五自然段: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第二自然段: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第三自然段: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这三个例子,是作者对自然的敬仰,对自我的反思,对人类前途的担忧,无数情感聚合在《敬畏自然》的文字中,让我们深深地被震撼。)
在整理作者观点,感受情怀之后,请学生课后整理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可以是对自然地看法,也可以是其他不同的观点。
建议参照何祚庥的《驳“人要敬畏大自然”》和季羡林的《人与自然要对话》,下次课再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交流。】
一、新授课
(一)品味语言,体会句中哲理(只品析其中三个例子)
1、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讨论明确:它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错误到正确,从片面到较全面,从孤立到综合,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史记载了人类在认识上所犯的错误。
2、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结合当前的环境情况,
讨论明确: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3、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理解:这说明对宇宙与自然地规律,人们远没有弄清楚,在复杂而多变的自然规律面前,人们显得那样的愚蠢和无奈。
4、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讨论明确: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人类这种有智慧的生物属于宇宙的一部分,就等于是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强调了人与宇宙是一体的,创造了人的宇宙时比人还有智慧的。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5、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讨论明确: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二)体会、理解文章写作特点。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为: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思考,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为:谁也不能断言那些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反问句的作用:反问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为: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反问句的作用: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为:你应当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