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测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现象,如运动员百米冲刺、汽车行驶等,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存在。
2.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如赛车手、运动员等,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了解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创设生活情境,如学校到家的往返路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自己的平均速度。
(二)问题导向
2.分配实验任务,明确各组成员的责任,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3.开展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与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鼓励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反思与评价的环节:本节课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承认错误、积极改进的良好品质。
5.作业小结的环节:本节课的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通过作业小结,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实验技能。此外,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有效反馈。
1.引导学生提出与速度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平均速度?如何测量平均速度?”等。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如“影响物体平均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等。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小组合作
1.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实验。
初中初二上册物理教案:测量平均速度
初中初二上册物理教案: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概念2.能够通过实验或图表识别和计算平均速度3.意识到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实验方法和计算公式2.教学难点: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清楚速度、时间、路程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1.速度概念和公式2.实验设备和方法3.实验记录和分析2. 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实验设备和方法以及与时间、路程等概念间的关系2.实验演示:经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学生将能更清晰地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实际测量方法。
3.互动答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与同学协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速度”一词及相关概念(例:匀速、加速、减速等)。
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导学生进入本次实验的主题和主要概念。
2. 实验演示(25分钟)2.1 实验设备和方法介绍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设备,包括碗、水、针管等,并介绍实验方法、步骤,确保每个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2.2 实验操作步骤1.将碗中的水倒入容量为10毫升的针管中。
2.记录首尾时间,并用针管尽量快地将水倒完。
3.记录实验中的路程和时间,并计算平均速度。
2.3 实验演示视频教师向学生播放实验演示视频,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
2.4 实验记录和分析要求学生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并且计算平均速度。
学生应根据分析结果发现平均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通用公式。
3. 总结(10分钟)结合实验结果和分析,带学生回顾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强化平均速度的概念、实验方法和计算公式。
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教师需要提供额外指导或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五、教学评估本场实验课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观察、实验数据和学习记录,以下是具体评估指标:1.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平均速度?2.学生能否从实验结果中发现平均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3.学生是否在实验中具有积极探究的态度?4.学生是否听课认真、笔记详细?六、结束语通过本次实验,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计算公式,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学生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要点梳理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测量器材: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____________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__________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3.常见机械运动的图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速直线运动二、重点解读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题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__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二、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例题2】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B.乙C.丙D.丁【例题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 sB.4 s~8 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 s~8 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 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同步练习一、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C.cd段D.de段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10分)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
初中物理-八年级实验:测平均速度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实验:测平均速度教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掌握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
1.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指物体运动过程中,速度在整个运动中的平均值。
单位为m/s。
2.计算公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也可以表示成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三、实验器材:
1.计时器、刻度尺、直线轨道、小车、电子秤。
2.注意事项:
1.实验时小车必须在直线轨道上运动,避免斜向或曲线运动。
2.需要注意测量时间的起点和终点,以避免时间误差。
四、实验过程:
1.将小车放在直线轨道的起点,直线轨道的末端摆放电子秤。
2.使用计时器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并记录在纸上。
3.将小车的质量测量出来,并记录在纸上。
4.使用刻度尺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长度,并记录在纸上。
5.通过计算公式,计算小车在直线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并记录在纸上。
6.重复以上实验,至少进行3次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
通过上述实验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小车在直线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六、实验拓展:
1.引入摩擦力的影响,分析在存在摩擦力的情况下,实验结果的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
2.引入重力的影响,分析在有斜面的情况下,实验计算的平均速度还需要如何修正。
测量平均速度初中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秒表、卷尺等)进行速度的测量。
3. 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测量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计算。
2. 测量工具的精确使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秒表、卷尺等测量工具。
3. 实际场景图或视频(如跑步、骑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实际场景图或视频,如跑步、骑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运动物体的速度?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 = 总路程 / 总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并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运动方式(如跑步、骑车等)。
2. 每组设计一个实验,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3. 学生使用秒表、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测量。
4.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平均速度。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测量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精度?4. 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强调测量工具的使用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测量精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场景的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运动物体的速度,进而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精度,并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二年级物理教学实验:测平均速度
初中二年级物理教学实验:测平均速度自觉才能自由,自由才能自尊,自尊才能自强。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
以下是本文库为您推荐初中二年级物理教学实验:测平均速度。
一、教学目标"实验:测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2.正确观察和测量平均速度.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建议“实验:测平均速度”教材分析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钟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简单,木块、斜面和小车,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铁片上时能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总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物理计算的步骤.“实验:测平均速度”教法建议用实验法教学,观察实验仪器,看各部分的在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该物理量,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对应着哪步的测量结果.要分小组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可以有发令成员,负责使小组各位准备完善后统一进行实验.有手持小车准备实验的成员,当听到发令后进行实验,有记录成员,当小车到达铁片时,听到撞击声就记录钟表所用的时间,并记录在表格中,三个成员共同完成本实验.还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中使用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只要能完成测量平均速度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教学设计示例"实验: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实验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对于实验器材可以自行选择.将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用停表计时,可以用教材中的表格,如果用钟表计时,应当将运动时间改为三个栏目"计时开始、计时结束、运动时间",再分别计算出运动时间.对于时间的测量,应当进行适当的练习,经过几次实验,时间就会测得准确些.【教学过程分析】一.实验指导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二.表格设计提供一个表格供参考class=Normal width=54 rowSpan=2>路程class=Normal width=247 colSpan=3>运动时间class=Normal width=82 rowSpan=2>平均速度class=Normal width=82>计时开始class=Normal width=82>计时结束class=Normal width=82>运动时间class=Normal width=54>s1=class=Normal width=82>t11=class=Normal width=82>t12=class=Normal width=82>t13=class=Normal width=82>v1=class=Normal width=54>s2=class=Normal width=82>t21=class=Normal width=82>t22=class=Normal width=82>t23=class=Normal width=82>v2=class=Normal width=54>s=class=Normal width=82> class=Normal width=82> class=Normal width=82>t=class=Normal width=82>v=三.实验过程辅导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时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所以表格中的t13=t12-t11,t23=t22-t21.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决定不能认为,可以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以加深理解:1.某运动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前半程的速度是10m/s,后半程是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2.某运动过程中,前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是10m/s,后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
初中测平均速度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测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3. 数据分析及结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应用。
2. 难点: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及数据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进而引入平均速度的学习。
2. 讲解平均速度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4.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探讨实验结果。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
3. 数据分析:评价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数据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数据分析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课堂讲解方面仍有待提高。
今后教学中,要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通过身边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推进新课一、实验准备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初中物理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实验:测定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或轨道小车)、小车、弹簧片、木块、刻度尺
三.实验操作要求
1.检查器材。
2.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20o以内),将弹簧片固定在斜面底端。
3.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4.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5.重复步骤2-4,进行第二次测量
6.分别计算两次小车的平均速度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四.记录和结论:
物理量路程s 时间t
平均速度
第一次
第二次
五.反思与拓展
两次测量所取的路程不同,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初中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米尺、秒表)来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3. 能够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并能够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表达。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 精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
教学准备:1. 米尺、秒表等测量工具。
2. 实验材料(如自行车、行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情况,如骑自行车、跑步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体的速度。
2. 提问:什么是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讲解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
三、实验测量(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选择一个实验材料(如自行车、行人等),使用米尺测量其路程,使用秒表测量其时间。
2.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计算出平均速度。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数据处理和表达(10分钟)1. 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平均速度。
2. 学生用图表或文字形式表达测量结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问题:什么是平均速度?如何计算平均速度?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瞬时速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测量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在数据处理和表达环节,学生能够将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表达,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
总过程;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
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2.通过实
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过的路程,利用了 v=eq\f(s,t)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
速度。
2.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 s
这段路程或在 t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五、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 1、2 小题。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我们教师的目标。课堂要
s1= t1= v1=
s2= t2= v2=
5.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6.评估与交流 1).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 ①是受工具精度所限; ②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 ③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2)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 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 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 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b.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c.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三、典例精析: 例.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 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 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 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sAB=________cm;tBC= ________s;vAB=________ms;vBC=________ms。
初中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二、新课教学[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平均速度的测量
【解析】 (1)通过图中的“手表”,可计算出时间。(2)通过速度和时间可计算路程。
解:图甲时间 tl=1 点 20 分 图乙时间 t2=1 点 25 分
汽车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t=t2-t1=5 min= h
隧道长:s=vt=30km/h× 【答案】隧道长约 2.5km.
h=2.5km
2. 汽车从甲城开到乙城,用了 5 小时,开始 2 小时走了 60 千米,中间休息 1 小时,后 2 小 时走了 120 千米,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 假如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途休息,在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时,将休息时间也加在总时 间内
度相加起来再取平均值。即平均速度和速度平均值不同,故 v=
已知:v1=4m/s v2=6m/s 求:v 解:设全路程为 s
为错误解答。
v= =
=
=
=4.8m/s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答案】B
4. 图中所示的为测平均速度时某次实验过程中所纪录的时间及测量的距离,则小车通过全
通讯员速度大小不变。在整个过程中队伍前进了 3L,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可以求出
()
A. 通讯员走的总路程 B.通讯员的速度 C.队伍的速度 D.通讯员用的总时间 【答案】 1.C 2.B 3.A 4.A
=36 千米/时 【答案】36 千米/时 3. 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 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
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 m/s
B.4.8 m/s
C.5 m/s
) D.6 m/s
【解析】
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应该用整个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注意:不能把各个平均速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和“测量平均速度”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3. 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从而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 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确保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准确性,减小误差等。
5. 能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过程中误差的减小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强调“测量平均速度”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测量平均速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4. 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v=Δx/Δt。
(2)掌握计算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能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问题驱动: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速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实验:测平均速度示例之一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实验:测平均速度示例之一教案
课程名称:初中物理-八年级实验:测平均速度示例之一
课程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
2.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来测量平均速度
3. 学生能够计算和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准备:
1. 实验平台和物体(例如小车、球等)
2. 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手表等
3. 实验记录表
教学步骤:
1. 引入:首先向学生介绍平均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体移动的总路程与时间之间的比值,即平均速度=总路程÷时间。
2. 实验步骤:将实验平台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将物体置于平台起点。
启动计时器并同时释放物体,用尺子测量物体到终点的距离,并记录时间。
3. 计算平均速度:将测量得到的总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 数据分析:将实验得到的数据绘制成表格和图表,分析不同距离和时间条件下平均速度的变化趋势。
5.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也能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评估方法:
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评估是否达到实验目标。
2. 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评估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课堂问答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延伸练习:
1. 尝试改变物体的质量或平台倾斜角度,看看对平均速度的影响。
2. 尝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了解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之间的区别。
3. 讨论平均速度和平均加速度的关系,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和关系。
初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题目 测量平均速度
二、实验目的
1. 练习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2. 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实验器材 长木板(斜面)、小车、 刻度尺、秒表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2.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 ,记为s;
3. 用秒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
时间,记为 t;
4.
用
v
s t
计算出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ν
。
五、实验数据表格
项目 路程s
次数
(m)
时间t (s)
平均速度ν ( m/s )
1(木板) 0.60
2(棉布) 0.60
3(毛巾) 0.60
六、实验结果
例题: 某同学利用斜槽测小球滚 动时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 其中B是AC的中点,用刻度尺 测得SAC=0.84m,图上方的秒 表每一小格代表1s,指针的转 动未超过一圈,请在图下方的 表格中填好相对应的数据。
路段
距离(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AB
0.42
BC
0.42
AC
0.84
4
约0.11
3
0.14
7
0.12
初中初二上册物理教案测量平均速
初中初二上册物理教案测量平均速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平均速度,能够计算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运动物体的移动时间和移动距离。
3.通过实验等形式,体验物理学中的实践操作和实验探究。
4.加深对速度与距离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确定实验中测量的误差来源并通过方法将误差降低到最小。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
通过速度公式v = S / t,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其中v代表平均速度,S代表物体的位移量,t代表物体移动的时间。
2.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试题:某架飞机在5小时内飞行了4500千米,求其平均速度。
解题步骤: - 首先将题目中的数据代入公式 v = S / t 中,得到 v = 4500 / 5 = 900(km/h)。
- 因此,该架飞机的平均速度为900千米/小时。
3. 测量运动物体的移动时间和移动距离在实验中,我们通常通过测量运动物体的移动时间和移动距离,来计算其平均速度。
例如,在一段平直的道路上,我们可以让一个人跑步,然后记录他的移动时间和移动距离,再代入公式 v = S / t 计算出其平均速度。
具体步骤如下: - 在道路上设置起点和终点,测量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作为物体的位移量。
- 让人在这段距离上跑步,并记录下他跑完这段距离的时间,作为物体移动的时间t。
- 代入 v = S / t 公式,计算出人在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4. 实际应用平均速度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交通运输中的导航系统中,我们可根据车辆的平均速度计算出到达目的地的预计时间。
此外,平均速度也常被用于体育运动比赛中,例如田径比赛中的百米赛跑,我们通过对选手的移动时间和移动距离的测量,计算出其平均速度并进行排名。
四、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作业。
2.利用家庭网络或者校园机房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计算平均速度,尝试编写一个计算平均速度的小程序和同学们分享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测平均速度要点精讲一、平均速度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5.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相关链接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与选定的时间或位移有关,不同时间段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必须指明求出的平均速度是对应哪段时间内或哪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不指明对应的过程的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典型分析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到达终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这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B.在这段路程内,龟兔的平均速度相等C.在兔子睡觉前一段时间内,龟兔的平均速度不相等D.无论如何,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龟的平均速度【答案】D【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兔子和乌龟的平均速度相等;因此ABC说法正确;D的说法错误。
2.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拉开帷幕。
同在N城工作的小王和小林结伴自己开车一起去看世博会。
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某一十字路口等红、绿灯后再次启动过程的频闪照片。
该车从图示起点处(车头所对的零刻度线位置)由静止开始出发,同时,摄像头开始拍照,以后车沿直线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仔细观察频闪照片,如果该车照此规律从起点运动0.8s到达D处。
填写表格中所缺的数据(不需要估读)。
位置起点 A B C D【解析】由图可知第三个0.2s到达第9格,第四个0.2s到达16格(16m);已知:s=16m t=0.8s,全程的平均速度:s16mV20m/s t0.8s===中考案例1.(2012年滨州)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 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6m/sB.6.25m/sC.6.75m/sD.7.5m/s【答案】B【解析】晓燕的百米平均速度:s100mV 6.25m/s t16s===2.(2013年烟台)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图甲所示,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答案】80km/h;80km/h.【解析】(1)图甲中速度计上的速度值为80km/h;(2)图甲中速度计上的里程数为13561km,图乙中速度计上的里程数为13601km,半小时内行驶的路程s=13601km-13561km=40km,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s40mV80km/h t0.5h===真题演练1.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2.小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5m/s,小陈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4m/s,这说明()A.上学时,小李骑车比小陈快B.小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陈家到学校的距离远C.小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陈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D.任何时候小李骑车的速度都比小陈快3.自古长江三峡雄奇险秀,滔滔江水奔腾直下.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其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中写道:“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文中所描写船的平均速度约为()A.5km/hB.50km/hC.100km/hD.150km/h4.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年轻的跨栏名将刘翔,在男子110m栏决赛中,以12.91s的成绩打破了奥运会记录,勇夺冠军.他在上述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A.7.7m/sB.8.5m/sC.10m/sD.11m/s5.一个人从甲地出发朝同一方向运动,5min后到达距甲地400m的乙地,休息2.5min后继续前进,又走了5min才到达距乙地350m的丙地.则这个人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是()A .60 m/minB .70m/minC .75m/minD .80m/min6.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7.一位同学以3 m /s 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立即又用5 m /s 的速度跑完另一半路程. 问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8.某汽车以36 km /h 的速度匀速行驶,1 h 后通过全程的一半,要想在40 min 内到达目的地,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9.一列长150 m 、以54 km /h 的速度匀速前进的火车,当它越过一列长130m 、以5 m /s 的速度同向行走的队伍时,需要多长时间?10.如图所示,斜面长2.4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6秒。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4.8秒。
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1v 和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2v 。
①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__运动。
(填“匀速”或“变速”) ②根据上表的数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米/秒。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两人跑的总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公式sV t=可知,两人平均速度相等. 2.【答案】A【解析】A 、小李的平均速度是5m/s ,小陈是4m/s ,小李的速度比小陈的大,根据速度的物理含义可以知道小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比小陈快的. B 、根据速度的公式sV t=可以变形得到:s=vt ,由此知道路程是由v 和t 共同决定的,题目中只给出了v ,没有提到t ,所以无法确定s 的大小.C、根据速度的公式sVt=可以变形得到:stv=,由此知道时间是由s和v共同决定的,题目中只给出了v,没有提到s,所以无法确定s的大小.D、小李和小陈做的是变速运动,所以平均速度只能描述出两人全程平均的运动快慢的情况,却无法判定在任一时刻的快慢情况,更无法保证每时每刻小李都比小陈快.3.【答案】B【解析】船行驶的路程s=1200×500m=600km,船行驶的时间t=12h;因此船行驶的速度s600kmV50km/ht12h===4.【答案】B【解析】已知:s=110m,t=12.91s,那么根据速度公式s110mV8.5m/s t12.91s==≈5.【答案】A【解析】从甲地到丙地的路程为s=400m+350m=750m,从甲地到丙地用的总时间为t=5min+2.5min+5min=12.5min,那么这个人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为s750mV60m/min t12.5min===6.【答案】C【解析】平均速度是用来大致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但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A选项说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肯定是不对的;B选项说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说法也是不对的;C选项说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这就是平均速度的定义,是对的;D选项说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也是不对的。
7.【答案】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3.75m/s。
【解析】有关求平均速度的问题应该弄明白,求的是哪一段路程或者哪一段时间上的平均速度,本题中要求的是全程的平均速度,必须用全程的路程除以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8.【答案】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15m/s。
【解析】已知汽车前半段的速度和前半段运动的时间,根据公式s=t,即可求出前半段的距离,进而可以求出后半段的速度。
9.【答案】火车完全越过队伍需要28秒。
【解析】在本题中,注意弄清楚列车实际通过队伍所走的距离为火车与队伍的长度之和,但由于是同向前进,速度又等于两者的速度之差。
10.变速,1。
【解析】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要注意弄清楚每一段的路程和运动时间。
如图所示,观察可以知道,斜面长2.4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1t=6秒。
因为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t=4.8秒。
由测量数据,可以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1v =2.4米/6秒=0.4米/秒,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2v =1.2米/4.8秒=0.25米/秒,由此可以知道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3v =1.2米/1.2秒=1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