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实用

合集下载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诗词鉴赏手法及作用 2页

诗词鉴赏手法及作用 2页

诗词鉴赏手法及作用
常见表达技巧及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拟人:生动逼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夸张:增强渲染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排比:形式整齐,气势酣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列锦:杨柳岸,晓风残月)对比:突出强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通感:突破语言局限,增强文采。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顶针: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烘托:使表现事物鲜明突出
象征: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含蓄深刻
对比:突出事物本质特征,增强感染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衬托:突出形象,渲染意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虚实结合: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虞美人》
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渲染气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直抒胸臆:直截了当,酣畅淋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回味无穷
托物言志:委婉含蓄
白描:突出主体,简洁明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视觉效果——层次感,动态感,画面感;拓展了画面(意境),丰富了想象;以动衬静,以静显动
听觉效果——以动衬静,突出听觉效果
语言效果——形象生动、奇特新颖、增加韵味
感情效果——创造意境、衬托感情(为抒情做铺垫),委婉含蓄、意味深长,亲切感人、引起共鸣,奠定基调、点明主题。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一:《静夜思》《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不过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个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仅仅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不过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2020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1、(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2)。

(9分)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唐)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优诏”,看似美称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层。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伤感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情意真挚。

(2)赏析本诗颔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和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引用诗句的作用

引用诗句的作用

引用诗句的作用
引用诗句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 增强表达力:诗句通常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能够通过抒发诗人的感受来丰富文章的表达力。

引用合适的诗句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化,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传递的情感。

2. 烘托氛围:有些诗句具有特定的意象和情绪,可以用来烘托文章所要表达的氛围。

例如,引用一首诗中的柔和古典的词句,可以为文章增添一丝温馨的氛围;引用一首充满慷慨激昂的诗句,可以为文章营造一种激情奋发的氛围。

3. 引发共鸣:有些经典的诗句能够触动读者内心的共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引用这些诗句,可以与读者建立情感上的连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用诗句时,应避免千篇一律的常用诗句,尽量选择与文章内容和主题相契合的诗句,使引用更具有效果。

同时,在文中使用诗句时要注明作者和作品的出处,以显示对原创作者的尊重和敬意。

古诗词的作用 阅读理解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

古诗词的作用 阅读理解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

古诗词的作用阅读理解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由于每句诗都蕴涵着感情,增强了语势和说服力,所以古诗词可以帮助你抒情,表现出了你的文学底蕴,古诗词可以作为道理论据出现。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首先是显得有文采,就是在写不到字数限制的时候。

第二如果你写的是议论文。

最后这点其实没什么必要提了,是老师比较愿意看到的作文学习古诗文的意义与作用学习古诗文的意义与作用学习古诗的意义:第一,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

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第三,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第四,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古诗文的作用:古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古诗文的学习,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正高中语文学科中,古诗文占很大的比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养成良好文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古诗文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拓展资料: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其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格律特征古诗(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相对于近体诗,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诗词鉴赏知识归纳2、意象归纳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3、哲理句归纳(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王湾《次北固山下》(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

杜甫《望岳》(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

陆游《游山西村》(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木兰诗》(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杜牧《赤壁》(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苏轼《水调歌头》(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得高看得远。

王安石《登飞来峰》4、典故归纳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古诗词作用 古诗词作用的重要性

古诗词作用 古诗词作用的重要性

古诗词作用古诗词作用的重要性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诗词作用,以及古诗词作用的重要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引用古诗词的作用引用古诗词的作用作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

引用诗句作文题,可以起到鲜明、醒目的作用。

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以起到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的作用。

在文末引用诗句,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在文章的结尾,则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令读者掩卷深思,回味无穷。

升华文章作者的情感。

照应开头。

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

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

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炼等作用。

说明文引用古诗词可以吸引读者,引导出中心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说服性。

说明文引用古诗词可以吸引读者,引导出中心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说服性。

古诗词在教学中的作用古诗词在教学中的作用借助古诗词教学古诗词作用,陶冶审美情操。

古诗词看似难以理解,但它具有高品位古诗词作用的精神文化,对于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味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尽可能地多阅读以及积累古诗词中的佳句,对学生在模仿、借鉴美丽的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古诗词作用他们表达语言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

在学习中,要充分古诗词作用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的良好素材。

古诗词的作用

古诗词的作用

古诗词的作用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许多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古诗词的主要作用:1.美化语言: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优美的语言风格,使人们对语言产生美感。

古诗词追求韵律的和谐,修辞的巧妙,用词的精准,因此可以让人们享受纯粹的艺术美感。

2.传承文化: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

通过阅读古诗词,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同时,古诗词也承载了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成为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3.感悟人生:古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哲理,传递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古诗词中的诗人以简洁凝练的文字,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思考,让人们在阅读中思考人生,反思自己的思考和生活方式。

4.表达情感:古诗词是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生活和情感的压力下,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吟诵古诗词来倾诉内心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情感,如爱情、离别、思乡等,让人们产生共鸣,舒缓心灵,表达自己的情感。

5.培养审美能力: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让人们提高了对美的敏感性和感受能力。

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词,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6.培养人的修养:古诗词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通过学习和阅读古诗词,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素养和修养。

7.激发创造力: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技巧,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人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发现灵感和突破。

总之,古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通过阅读和研究古诗词,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章使用诗句的作用

文章使用诗句的作用

文章使用诗句的作用
1. 诗句能让文章更有韵味呀!就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样的诗句用在描写沙漠的文章里,是不是一下子就让那片沙漠变得神秘又迷人了呢?
2. 文章里用诗句可以增添意境呢!比如说写秋天,来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哇,那秋天的美丽景色就好像在眼前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3. 诗句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啊!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在思乡的文章里,能让读者也深深感受到那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呀,难道不是吗?
4. 诗句还可以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哟!一旦用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整篇文章是不是立马就感觉高大上了许多呢?
5. 用诗句能让文章变得生动有趣咧!比如描写春天时引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春天的活泼劲儿一下就出来了,对吧?
6. 诗句可以巧妙地概括主旨哇!像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体现坚韧的品质,多贴切呀,是不是?
7. 文章有了诗句就像画龙点睛一样呢!就拿“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放在鼓励人们进取的文章里,简直太合适不过了!
8. 诗句能够增加文章的节奏感呀!想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读起来朗朗上口,多带劲呀!
9. 总之啊,在文章里使用诗句的作用真是太多啦!它们能让文章变得韵味十足、意境深远、情感共鸣、文化内涵丰富、生动有趣、概括主旨、画龙点睛、有节奏感!真的超级棒呢!。

赏析古代诗歌名句的方法及句子的作用

赏析古代诗歌名句的方法及句子的作用

赏析古代诗词名句的方法及句子的作用知识导向:杜甫有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话说明诗歌语言在诗歌意境营造,诗歌主题表现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只有精妙的诗歌语言才能准确的表达诗歌的内涵与主题。

对诗歌语言的赏析是高中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赏析诗歌中的名句实则是赏析句子的含义及其句子中的手法以及句子在全诗中的作用(或者诗句与诗歌主题、情感的关系)教学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准确辨析诗词中重点句子的类型及作用2、归纳出相应的答题思路与技巧一、诗词中赏析的重点句子分类(一)景物描写句子的赏析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问题: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诗中的作用。

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含节令,描绘出南国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说说“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残”紧扣暮春时节景物特点,渲染离别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之感。

小结:古诗词中的描写环境的句子的作用(赏析)的答题步骤:①点明时令②渲染了……氛围③烘托了作者……感情。

(二)修辞手法句子赏析法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征,诗人把满腔的悲愁和深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隔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

如: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思想感情。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共22页文档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共22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古诗鉴赏常用语

古诗鉴赏常用语

古诗鉴赏常用语(一)诗歌内容1、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分别后的思念或是对远行友人的劝勉。

2、咏史诗:感叹昔盛今衰或借古讽今;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边塞诗:建功立业或厌战思乡;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有表现诗人杀敌报国的豪情。

4、咏物诗: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5、闺怨诗:对远人怀念或对战争的不满……(二)诗歌形象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却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自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4、爱惜人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凤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三)诗歌情感惜别之情、黍离之情(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咏景之情、恋友之情。

(四)诗歌语言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
诗歌鉴赏中的诗句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主体内容。

诗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诗句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它们构成了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主体内容。

诗句的结构和内容是诗歌的核心,它们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是诗歌的精髓所在。

其次,诗句的语言特点是简洁而富有意象,它们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此外,诗句的语言特点也使它们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最后,诗句的语言特点也使它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总之,诗句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主体内容,具有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特点,能够把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引用诗句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引用诗句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引用诗句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引用诗句在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首先,引用诗句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韵味。

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华,其语言多采用修辞手法,音韵优美,能够为作品增添美感和情感。

通过引用诗句,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丰富,让读者在阅读中
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其次,引用诗句还可以起到象征和隐喻的作用。

诗歌常常以抽
象的、富有意境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引用诗句,可以借
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来丰富作品的内涵,让作品更加深刻、富
有内涵。

此外,引用诗句还可以与读者建立情感共鸣。

经典的诗句常常
具有普世的情感价值,通过引用这些诗句,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总的来说,引用诗句可以使作品更加富有文学气息,增加作品
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加作品的情感
共鸣。

因此,在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中,引用诗句是一种常见且有
效的表达方式。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实用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实用

诗歌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 注意。 (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 下伏笔。 (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 人深省的作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 • • •
三、尾句的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 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 味无穷
小 村
(宋) 梅尧臣
•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niè]只危 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 论[注]。 •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 论:看待。 • (2)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 分)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悠远意 境,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无限。
古诗鉴赏 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 (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 中间句) (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 (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 作用) (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 句+结构作用)
诗句作用题
•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 面去考虑答题。
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 凄迷的景象。(内容上)其作用在于 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 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结构上)
诗歌中间句的作用
• • • •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 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 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 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 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 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 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 (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
中间句) (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 (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
作用) (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
句+结构作用)
诗句作用题
•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 面去考虑答题。
• 首联描写偶遇小村,见破门残立。“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在淮河流域水灾过后, 诗人所到之处,村落被淹,一片泽国,人烟皆无。这个时候忽然看到一个村子,诗人非常惊奇。从 “忽”字可以看出诗人的惊喜之态。可是走近一看,见破败散落的篱笆墙上凑凑合合地装着一个 门。
• 颔联诗人描写村中的情况。“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寒鸡偶然寻得食物,还在呼唤 它的伙伴。用一“寒”字,既写出鸡已冷得瑟缩可怜,又点明季节已是深秋。村中的老头儿没有裹 体的衣服,却抱着孙子,用自己的身子为孙儿取暖。村里家禽很稀少,人亦稀少,诗中没有写丁壮 的人,暗示壮年已流离到外地去谋生了。这一联与首联借以“棘篱”、“寒鸡”、“野艇”、“枯 桑”等意象,突出这个村子人烟稀少、破败荒凉的情景。
答案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 “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 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 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 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 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 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
人深省的作用。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作用1、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整个环 境。
2、引起全篇,为整首诗营造了 一个幽静、清新的氛围,奠定了空 灵澄净的基调。
3、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 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赴官寿安泛汴① 张耒
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②。 开遍菊花残蕊尽,落余寒水旧痕高。 萧萧官树皆黄叶,处处村旗有浊醪。 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赴洛阳府就任寿安县 尉,途经汴河之作。②缊袍:以乱麻为絮 的袍子。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 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 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 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 江风雨”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 作用? .
•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 论:看待。
• (2)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 分)
• 1、小村:指淮河泛滥成灾后的一个贫困小村。 • 2、淮:淮河。 • 3、棘(jí)篱:用荆棘编的篱笆。 • 4、谩(màn):马虎,随便,此处指随便地、草率地。 • 5、鸟翘:像鸟尾翘起的船头。 • 6、生计:谋生的方法。 • 7、王民:臣民。 • 8、版籍:交纳租税的户籍。 • 9、论:看待。
诗歌首句或首联的作用
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
注意。 (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
下伏笔。 (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三、尾句的结构作用:
•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
结构严谨
•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 味无穷
小 村 (宋) 梅尧臣
•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niè]只危 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 论[注]。
• (1)诗歌的首联“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 新霜缉缊袍”的含意和作用是什么?
• 第一问理解句子的含意,一般应首先分析 重要词语的含义,然后整体理解句子意思。 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要看诗句的具体位置, 诗歌开篇的作用往往是:统领下文、渲染 烘托、铺垫引出、确定全诗的情感基调等。
(1)含意:秋天来了,西风瑟瑟,到处萧条一 片;昨夜下了霜,人们已经开始做棉衣了。 作用:首联描写了萧瑟的环境,营造出一 种萧条冷落的意境,暗示了诗人悲凉的心 境,(内容上)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 (结构上 )
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 凄迷的景象。(内容上)其作用在于 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 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结构上)
诗歌中间句的作用
•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 1、过渡、承上启下 、
• 2、打伏笔,做铺垫
•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 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 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 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 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 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 《梅花落》。
•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 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分析】问内容上强调了什么,我们只需 把诗句的内容梳理一下即可知。“聚散匆 匆”内容只“聚散”两字,配合“匆匆” 一词,可知说聚也匆匆,散也匆匆,极言 其短暂、仓促。问结构上的作用,我们看 句子在诗中的位置,考察上下句的内容, 就可得出结论。上句“同在京城”是写 “聚”;下句人如“孤雁”“浮萍”是写 散,显然中间的“聚散匆匆”是过渡句,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