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沉淀

合集下载

絮凝沉淀絮体松散原因

絮凝沉淀絮体松散原因

絮凝沉淀絮体松散原因
絮凝沉淀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

它被广泛应用于酒水、乳制品、化妆品等领域,可以让这些物品更加稠密和美观。

然而,如果絮体松散,就会让产品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变得不可使用。

那么,为什么絮体会松散呢?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原因。

1. 原料质量不良
如果原料质量不良,就会影响絮凝沉淀的效果。

例如,乳制品中的乳蛋白质质量不好,就会导致产品出现絮体松散的情况。

同样的道理,酒水原料中的淀粉质量也会影响絮凝效果。

2. 工艺不当
絮凝沉淀的工艺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工艺不当,就会导致絮体松散的情况。

例如,温度、pH值、搅拌时间等工艺参数都需要严格控制,否则就会影响絮体的稳定性。

3. 储存条件不佳
絮体的稳定性也与储存条件有关。

如果产品保存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或者受到外界因素(如光、氧气等)的影响,就会导致絮体松散,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4. 添加剂不当
某些添加剂的添加量和添加时间也可能影响絮凝效果。

例如,有些乳制品中会添加酸味剂,如果添加量过多或者添加时间过长,就会导致絮体松散。

5. 包装材料不适宜
包装材料也可能会影响絮凝效果。

例如,使用不透气的包装材料可能会导致产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絮体松散。

综上所述,絮体松散的原因有很多,需要综合考虑。

工艺优化、原料选择、添加剂使用都需要严格控制,同时,在储存和包装过程中,也要注意产品的质量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

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压缩沉淀

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压缩沉淀

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压缩沉淀
沉淀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在重要的生态意义和工业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以及压缩沉淀等四种沉淀进行讨论。

首先,自由沉淀,即污水中悬浮物在自由状态下因重力而沉淀;自由沉淀作为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净水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用水、污水处理等领域。

由于自由沉淀的折射率越低,|沉淀效率越高。

其次,絮凝沉淀,也称“胶凝沉淀”,是指添加一定浓度的絮凝剂,利用絮凝剂与悬浮物结合形成絮凝物,并且利用重力使絮凝物沉淀。

自由沉淀结合絮凝后,称为絮凝沉淀法,具有更高的沉淀效率。

絮凝沉淀可以有效减少污水中悬浮物的浓度,因此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等领域。

再次,拥挤沉淀,也称“库仑沉淀”,是指带电颗粒悬浮在液体中,由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封闭的库仑排斥层,阻止了悬浮物移动,从而使悬浮物形成拥挤状态,从而产生沉淀现象。

拥挤沉淀可以达到较高的净化效果,有效减少污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因此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等领域。

最后,压缩沉淀,也称“压挤沉淀”,是指将悬浮物在液体中压缩,使其凝聚成团,最终形成沉淀;压缩沉淀可以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大为减少,并且能够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

因此,压缩沉淀也被用于污水处理等领域。

以上就是有关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以及压缩沉淀四种沉淀的简单介绍。

这些技术都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水中悬浮物的浓度,从而有效地改善水质,从而实现污水处理等目的。

絮凝沉淀实验

絮凝沉淀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 絮凝沉淀实验(所属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合作者: 指导教师:本实验项目成绩: 教师签字: 日期: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絮凝沉淀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实验方法,并能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淀静沉曲二、实验原理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700mg/L以下的絮状颗粒的沉淀属于絮凝沉淀,如给水工程中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

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就是一变速。

这里所说的絮凝沉淀颗粒沉速,就是指颗粒沉淀平均速度。

在平流沉淀池中,颗粒沉淀轨迹就是一曲线,而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线运动。

在沉淀池内颗粒去除率不仅与颗粒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沉淀柱不仅要考虑器壁对悬浮物沉淀的影响,还要考虑柱高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静沉中絮凝沉淀颗粒去除率的计算基本思想与自由沉淀一致,但方法有所不同。

自由沉淀采用累积曲线法,而絮涨沉淀采用的就是纵深分析法,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1)沉淀柱:有机玻璃沉淀柱,内径D≥100mm,高H=3、6m,沿不同高度设有取样口,如图所示。

管最上为溢流孔,管下为进水孔,共五套。

(2)配水及投配系统:钢板水池,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

(3)定时钟、烧杯、移液管、瓷盘等。

(4)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及用具: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皿、烘箱、抽滤装置,定量滤纸等。

(5)水样:城市污水、制革污水、造纸污水或人工配制水样等。

四、实验步骤(1)将欲测水样倒入水池进行搅拌,待搅拌匀后取样测定原水悬浮物浓度SS值。

(2)开启水泵,打开水泵的上水闸门与各沉淀柱上水管闸门。

(3)放掉存水后,关闭放空管闸门,打开沉淀柱上水管闸门。

(4)依次向1~5沉淀柱内进水,当水位达到溢流孔时,关闭进水闸门,同时记录沉淀时间。

絮凝沉淀

絮凝沉淀
3. 取上清液时,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取。
六.思考题
1.简述影响混凝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 2.为什么投药量大时,混凝效果不一
定好? 3. 希望今后通过课外阅读和参观了解 工业实际混凝沉淀装置的运行情况。
DN40


回 流
降 塔


低位水箱
水泵
溢 流
沉降塔




DN15


四、实验方法与操作
1、检查实验流程; 2、准备预测水样;
3、开启搅拌装置,搅拌水样; 4、待水样搅匀后取样测定原水悬浮物浓度SS0值; 5、关闭回流阀,同时打开沉淀柱总进水阀和各柱
进水阀,调节开度,保证以相同的速度向1~4沉淀 柱内进水;

2-5
3-1
3
80

3-5
4-1
4
120

水样初始悬浮物浓度SS0(mg/L):
mg/L (平均值)
取样点有效水深 m
表2 各取样点悬浮物去除率值E
1
2
3
4
20
50
80
120
0.35
0.70
1.05
1.40
1.75
1、以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以去除率E为纵 坐标,绘制不同有效水深的E~t关系曲线
表2 最佳pH值实验记录表
原水浊度
原水温度
混凝剂
混凝剂投加量
水样编号 1






HCl投加量 4

NaOH投 加量


水样pH值
矾花形成 时间
剩余浊度

絮凝沉淀的原理

絮凝沉淀的原理

絮凝沉淀的原理
絮凝沉淀是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在处理污水中主要是利用物理和化学原理使污水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结合成絮凝物,并通过沉淀使其沉降到底部,以达到去除固体颗粒污染物的目的。

絮凝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胶凝作用:通过加入絮凝剂(如铝盐、铁盐等)使污水中的微小悬浮颗粒带电荷,使其互相吸引形成较大的絮凝团聚体,从而加快颗粒结合速度。

2. 电中和作用:絮凝剂带来的正负电荷可以与污水中的负电荷颗粒结合,使其带电量减小,从而减少悬浮颗粒的相互排斥力,促进颗粒结合。

3. 吸附作用:絮凝剂中的凝结物质可以吸附在悬浮颗粒的表面,增加颗粒的质量和大小,使其更易于形成絮凝团聚体。

4. 凝析作用:絮凝剂会形成一种凝胶状的沉淀物质,这种凝胶状物质与污水中的颗粒结合,形成较大的絮凝物质。

在絮凝过程中,通过控制絮凝剂的加入量、pH值和搅拌速度
等参数,可以实现更好的絮凝效果。

经过絮凝后,底部的絮凝物通过沉淀可以很容易地被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絮凝沉淀的原理

絮凝沉淀的原理

絮凝沉淀的原理絮凝沉淀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杂质。

其原理是通过添加絮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然后利用离心沉降的原理,使其沉淀到底部,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絮凝剂一般是由无机盐或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根据水中杂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絮凝剂。

常用的絮凝剂包括铁盐、铝盐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

絮凝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混合、沉淀和澄清。

在混合阶段,絮凝剂被添加到水中,并充分混合。

絮凝剂在水中逐渐溶解或分散,形成一系列由正电或负电带电的小颗粒,称为“絮凝核”。

这些絮凝核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杂质。

在沉淀阶段,絮凝核因为相互作用力的作用逐渐增加,导致它们聚集成较大的絮凝体。

聚集过程中主要有两种作用力:一是布朗运动引起的碰撞聚集;二是由于带电导致的静电作用力。

这些作用力使絮凝体逐渐增大,形成可见的沉淀物。

在澄清阶段,形成的絮凝物因为比水重而逐渐沉降到水槽底部。

沉降速度取决于絮凝物的大小、形状、密度和水中的流动速度。

通常情况下,絮凝物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后就会沉淀到水槽底部,并形成一个清澈的上层水体。

絮凝沉淀的原理是基于离心沉降的物理过程。

当水体中的絮凝体大小足够大时,重力作用将会超过水的上升速度,导致絮凝体向下沉降。

沉淀速度与絮凝体的大小成正比,与水的粘度和密度成反比。

因此,适当选择絮凝剂和控制沉淀时间可以实现高效的沉淀效果。

絮凝沉淀过程中,还可借助一些辅助设备提高效果,如加入絮凝剂后通过机械搅拌来促进絮凝核的形成,或使用沉淀池、沉淀池、过滤器等设备来加快絮凝物的沉淀和分离。

总之,絮凝沉淀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利用絮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然后通过重力作用使其沉淀到底部。

该方法在水处理和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和纯度。

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絮凝沉淀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絮凝沉淀实验报告篇一: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报告颗粒自由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过实验学习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试验方法。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由沉淀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时间-沉淀率(t-e)、沉速-沉淀率(u-e)和ct/co~u 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沉淀絮凝、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

本实验是研究探讨污水中非絮凝性固体颗粒自由沉淀的规律。

实验用沉淀管进行。

设水深为h,在t时间内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vh/t。

根据给定的时间to计算出颗粒的沉速uo。

凡是沉淀速度等于或大于u0的颗粒在t0时就可以全部去除。

设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co则沉淀率=(co-ct)/c03100%在时间t时能沉到深度h颗粒的沉淀速度u:u=(h310)/(t360)(mm/s)式中:c0——原水中所含悬浮物浓度,mg/lc1————经t时间后,污水中残存的悬浮物浓度,mg/l;h——取样口高度cm;t——取样时间,min。

三、实验步骤1、做好悬浮固体测定的准备工作。

将中速定量滤纸选好,放入托盘,调烘箱至105±1℃,将托盘放入105℃的烘箱烘45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30min,在1/10000天平上称重,以备过滤时用。

2、开沉淀管的阀门将软化淤泥和水注入沉淀管中曝气搅拌均匀。

3、时用100ml容量瓶取水样100ml(测得悬浮物浓度为c0)记下取样口高度,开动秒表。

开始记录沉淀时间。

4、时间为5、10、15、20、30、40、60min时,在同一取样口分别取100ml水样,测其悬浮物浓度为(ct)。

5、一次取样应先排出取样口中的积水,减少误差,在取样前和取样后必须测量沉淀管中液面至取样口的高度,计算时采用二者的平均值。

6、已称好的滤纸取出放在玻璃漏斗中,过滤水样,并用蒸馏水冲净,使滤纸上得到全部悬浮性固体,最后将带有滤渣的滤纸移入烘箱,重复实验步骤(1)的工作。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水厂絮凝沉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水厂絮凝沉淀工艺的基本原理,掌握絮凝沉淀实验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絮凝剂对水中悬浮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厂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絮凝沉淀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方法,通过向水中投加絮凝剂,使悬浮物颗粒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加快沉降速度,达到去除水中悬浮物的目的。

实验中主要研究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自来水、硫酸铝、硫酸铁、氢氧化钠、pH试纸、搅拌器、烧杯、漏斗、滤纸、电子秤等。

2. 实验仪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秒表、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用水:取一定量的自来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调节pH值至实验所需范围。

2. 确定实验参数:根据实验目的,设置不同的絮凝剂投加量、pH值、搅拌速度等实验参数。

3. 投加絮凝剂:向实验用水中投加适量的絮凝剂,充分搅拌,使絮凝剂与悬浮物充分接触。

4. 沉淀:将搅拌后的混合液静置沉淀,观察沉淀情况。

5. 取样:在沉淀后,取上层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悬浮物浓度。

6. 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各参数及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去除率提高幅度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絮凝剂投加量过多,会导致絮体过大,沉降速度过快,部分絮体在沉降过程中破碎,降低去除率。

2. pH值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pH值对絮凝剂的水解反应有显著影响,合适的pH值有利于絮凝剂水解,提高絮凝效果。

3. 搅拌速度对絮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搅拌速度的提高,悬浮物去除率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搅拌速度越快,絮凝剂与悬浮物接触越充分,有利于絮凝反应进行。

絮凝沉淀法

絮凝沉淀法

絮凝沉淀法
絮凝沉淀法(Coag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是一种水处理技术,用于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颜色、异味、有机物、微生物等杂质。

它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杂质颗粒相互聚集形成较大的团块,然后通过沉淀、过滤来将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

通常情况下,该技术是水处理系统中的第一道工艺步骤。

絮凝沉淀法基于不同的化学原理,具有多种不同的应用方式。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氧化铁、氧化铝、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

它们可以通过电荷中性化、吸附、凝聚等机制来促进颗粒的聚集和沉淀。

这些药剂在适当的pH水平下添加,会与水中的颗粒产生反应,从而促进絮凝。

絮凝沉淀法常与其他水处理技术如过滤、膜分离、紫外线消毒等组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水质处理效果。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工业废水处理、污水处理、自来水制备等领域中。

1。

絮凝沉淀实验操作过程与数据处理

絮凝沉淀实验操作过程与数据处理

絮凝沉淀实验操作过程与数据处理
一、实验操作过程
1. 准备实验材料:取得所需的实验材料,包括溶液、试剂以及实验仪器等。

2. 样品制备:根据实验要求,制备待测的溶液样品。

3. 添加絮凝剂:将一定量的絮凝剂加入待测溶液中,并充分搅拌均匀。

4. 静置沉淀:将混合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待絮凝物沉淀到底部。

5. 分离沉淀:使用特定的分离方法,将沉淀与上清液分离开来。

6. 干燥沉淀:将分离得到的沉淀置于恒温箱中,进行干燥处理。

7. 记录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包括沉淀的质量、颜色等信息。

二、数据处理
1. 沉淀质量计算:根据实验记录的沉淀质量数据,计算出沉淀的质量。

2. 沉淀率计算:根据沉淀质量和待测溶液的初始质量,计算出沉淀的百分比。

3. 沉淀颜色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沉淀颜色信息,进行颜色分析和比较。

4. 数据统计分析:对多次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指标。

5. 结果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进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通过以上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絮凝剂的添加对溶液中的悬浮物质有明显的沉淀作用。

2. 沉淀的质量和颜色与絮凝剂的种类、用量以及溶液中悬浮物质的性质有关。

3. 沉淀率可以作为评价絮凝效果的指标之一。

4. 通过统计分析多次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絮凝沉淀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净化技术,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可以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些结果和分析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实验四絮凝沉淀实验

实验四絮凝沉淀实验

上海江科教学器材有限公司絮凝沉淀装置(4组实验)型号:GJK28一、实验目的水处理中经常遇到的沉淀多属于絮凝颗粒沉淀,即在沉淀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密度都有所变化,随着沉淀深度和时间的增长,沉速越来越快。

絮凝颗粒的沉淀轨迹是一条曲线,难以用数学方式来表达,只能用实验的数据来确定必要的设计参数。

通过实验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絮凝沉淀特点和规律;2、掌握絮凝沉淀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整理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1、水泵2、配水箱3、搅拌装置4、配水管阀门5、水泵循环管阀门6、各沉淀柱进水阀门7、各沉淀柱放空阀门8、排水管9、取样口(1)沉淀柱:有机玻璃沉淀柱,直径D=100mm,柱高1700mm,沿不同高度设有取样口。

(2)配水及投配系统:配水箱、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等(3)取样设备(自备):定时器、烧杯、移液管、磁盘等。

(4)悬浮物分析所需设备及用具(自备):分析天平(感量0.1mg)、带盖称量瓶、干燥皿、烘箱等。

(5)水样(自备):城市污水或人工配水等。

三、实验步骤(1)将欲测水样倒入进水槽进行搅拌,待搅拌均匀后取样测定原水悬浮物浓度(SS)。

(2)开启水泵及各沉淀池的进水阀(3)依次向1~4沉淀柱内进水,当水位达到溢流孔时,关闭进水阀门,同时记录沉淀时间。

4根沉淀柱的沉淀时间分别是20min、40 min、60 min、80 min、100 min 、120 min。

(4)当达到各柱的沉淀时间时,沿柱面自上而下依次取样,测定水样悬浮物浓度。

(5)将实验数据记入表1,计算结果记入表2表1 絮凝沉淀实验数据记录表表2 各取样点悬浮物去除率E 值计算表四、实验相关知识点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600~700mg/L 以下的絮凝颗粒,在沉降过程中颗粒之间会发生相互碰撞而产生絮凝作用的沉淀称为絮凝沉淀。

给水工程中的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淀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

絮凝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使颗粒粒径和质量凝聚变大,从而沉降速度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降实际是一个变速沉降过程。

第三章 混凝沉淀和澄清之二

第三章  混凝沉淀和澄清之二

第四节沉淀的基本理论一、分类根据悬浮物质的性质、浓度及絮凝性能,范围:1.自由沉淀:悬浮物质浓度不高,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之间互不碰撞,呈离散状态,各自独立地完成沉淀过程。

颗粒形状、尺寸、质量不变。

如沉砂池中砂粒、浓度低的污水在初沉池。

2.絮凝沉淀(干扰沉淀):悬浮物浓度在50~500mg/l,颗粒间可能互相碰撞产生絮凝作用,使粒径与质量加大,沉速不断加快。

如活性污泥在二沉池。

3.拥挤沉淀(分层沉淀):浓度>500mg/l,沉淀中相邻颗粒互相妨碍、干扰,沉速大的颗粒无法超越沉速小的颗粒,各自保持相对位置不变,并在聚合力的作用下,颗粒群结合成一个整体向下沉淀,清水与浑水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沉淀显示为界面下沉。

如二沉池下部的沉淀过程及浓缩池开始阶段。

4.压缩沉淀:浓度大。

颗粒间互相支承,上层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挤出下层颗粒的间隙水,使污泥得到浓缩。

如活性污泥在二沉池的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的浓缩过程。

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沉淀实际是依次进行,只是各类沉淀出现时间不同。

二、各种沉淀类型分析(一)自由沉淀低浓度离散性颗粒在水中沉淀,开始时加速下沉,水流阻力不断增加,短暂时间后达到与重力平衡,颗粒开始匀速下沉。

1.公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d y C g u yg D ρρρ-=34 粒径有关阻力系数,与液体密度颗粒密度----d C D y g Re ρρ 下面表示沉速公式及适用条件2.应用(1)已知d ,推求u=?(2)已知u ,反推d=?3.结论4.沉淀规律(去除率)(二)絮凝沉淀(三)拥挤沉淀1.外观现象和沉淀过程分析基本特征:水沉降过程中出现清浑交界面,整个过程就是界面下沉过程2.界面沉降的重要特性-相似性3.肯奇沉淀理论及应用(压缩沉降的计算)(四)压缩沉淀三、理想沉淀池(一)工作过程分析1.什么是理想沉淀池?符合三个假定:(1)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

(2)水流沿水平方向作等速流动。

(3)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被去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絮凝沉淀絮体松散原因

絮凝沉淀絮体松散原因

絮凝沉淀絮体松散原因
絮凝沉淀絮体松散的原因有多种,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原因:
1. 聚合物浓度过低:当聚合物浓度较低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足,导致絮体松散。

2. pH值过高或过低:聚合物在不同pH值下可能会失去稳定性,从而形成松散的絮体。

3. 温度变化:温度的变化会影响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导致絮体的松散。

4. 存储时间过长:长时间的存储会导致聚合物分子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絮体的稳定性。

5. 溶剂选择不当:选择不合适的溶剂可能导致聚合物分子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絮体的形成。

6. 溶液中存在的杂质:一些杂质的存在可能会干扰聚合物的稳定性,从而导致絮体的松散。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

第3节 絮凝沉淀

第3节  絮凝沉淀

第3节 絮凝沉淀(flocculent settling)
一、特点
在沉淀过程中,颗粒变大,沉淀变大。

悬浮物的去除率不仅与沉速有关,而且与深度,时间有关。

无理论描述公式,只能通过沉淀实验预测沉淀效果。

二、沉淀实验
沉淀柱高度=实际沉淀池深度
1)在时间ti ,不同深度测Ci
2) 计算各深度处的颗粒去除百分率 p =(C 0-Ci)/C 0 *100%
3)绘制去除百分率等值线
4)计算颗粒去除率
方法1:按自由沉淀来类推(参考图16-9)
方法2:中部取样法 P =(C 0-C )/C 0*100% C :h/2处的浓度 三、沉淀效率、表面负荷和停留时间之间的关系 要求一定的去除率---- 设计停留时间和表面负荷 假定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t------计算总去除率 P 得出相应的表面负荷 q 绘制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 注意:曲线与水深有关。

...)(/)(/340
02230012+-+-+=p p u t h p p u t h p
P 停留时间
表面负荷 沉淀效率。

沉淀分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特征;

沉淀分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特征;

沉淀分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特征;
1.自由沉淀。

悬浮颗粒的浓度低,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互不粘合,不改变颗粒的形状、尺寸及密度,各自完成独立的沉淀过程。

这种类型多表现在沉砂池、初沉池初期;
2.絮凝沉淀。

悬浮颗粒的浓度比较高,在沉淀过程中能发生凝聚或絮凝作用,使悬浮颗粒互相碰撞凝结,颗粒质量逐渐增加,沉降速度逐渐加快。

经过混凝处理的水中颗粒的沉淀、初沉池后期、生物膜法二沉池、活性污泥法二沉池初期等均属絮凝沉淀;
3.拥挤沉淀在沉降过程中,产生颗粒互相干扰的现象,在清水与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并逐渐向下移动,因此又称成层沉淀。

活性污泥法二沉池的后期、浓缩池上部等均属这种沉淀类型;
4.压缩沉淀。

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相互接触,靠重力压缩下层颗粒,使下层颗粒间隙中的液体被挤出界面上流,固体颗粒群被浓缩。

活性污泥法二沉池污泥斗中、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属此类型。

絮凝沉淀

絮凝沉淀

4.2絮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絮凝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实验的方法,并能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淀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悬浮物浓度不太高,一般在50—500mg/L范围的颗粒沉淀属于絮凝沉淀,如给水工程中混凝沉淀,污水处理中初沉池内的悬浮物沉淀均属此类型。

沉淀过程中由于颗粒相互碰撞,凝聚变大,沉速不断加大,因此颗粒沉速实际上是变化的。

我们所说的絮凝沉淀颗粒沉速,是指颗粒沉淀平均速度。

在平流沉淀池中,颗粒沉淀轨迹是一曲线,而不同于自由沉淀的直线运动。

在沉淀池内颗粒去除率不仅与颗粒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沉淀柱不仅要考虑器壁对悬浮物沉淀的影响,还要考虑柱高对沉淀效率的影响。

静沉中絮凝沉淀颗粒去除率的计算采用的是纵深分析法,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121 000()()......() T T T T T T n T nH H HH H Hηηηηηηηη++++-=+-+-++-去除率同分散颗粒一样,分成两部分:全部被去除的颗粒和部分被去除的颗粒。

三、实验设备及用具1.有机玻璃沉淀柱:D ≥100mm,高H=1.5m,沿不同高度设有取样口。

管最上为溢流孔,管下为进水孔,共4套。

2.配水及投配系统:钢板水吃,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

3.定时钟、烧杯、20ml比色管、瓷盘等。

4.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及用具:有万公之一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皿、烘箱、抽虑装置、定量滤纸等。

5.水样:珠江水6.絮凝剂:硫酸铝、硫酸亚铁7.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四、实验步骤:1、取珠江水做水样,实验前取水50L。

2、将欲测水样倒入水池,用小烧杯去少量水样,投加絮凝剂至产生絮花状沉淀,按比例往水池中加入絮凝剂,并进行搅拌,待搅拌均匀后,用比色管取20ml,此即搅匀后的原污水,可测量其SS值。

测量方法:取20ml水样后,用抽滤机抽滤,用少量清水将量筒清洗2-3次,将洗涤后的水同时进行抽滤,待抽滤完成后取出滤纸,用瓷盘盛放,与下面实验完成后,一起烘干沉重,并记录下重量W23、用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准确称取21张滤纸(1张用于测量原水SS值,20张分别测定各沉淀时间下的SS值)记录下各滤纸的净重W1,并标明标号。

絮凝沉淀的过程范文

絮凝沉淀的过程范文

絮凝沉淀的过程范文絮凝沉淀是指溶液中的悬浮物或胶体颗粒由于各种原因而聚集和沉淀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化学现象,在很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比如水处理、制药工业和环境科学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絮凝沉淀的过程以及其机理和应用。

絮凝沉淀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絮凝、沉淀和固液分离。

首先,絮凝是指由于加入其中一种化学物质或物理作用而使溶液中的小颗粒相互结合形成较大的颗粒,称为絮凝体。

絮凝体的形成通常是由于两个或多个小颗粒之间的吸引力较大,使得它们结合在一起。

此时,溶液会变得混浊,可见大颗粒悬浮在溶液中。

然后,沉淀发生,即絮凝体由于重力作用而下沉到容器的底部。

最后,通过固液分离将沉淀与上清液分离,从而得到纯净的溶液或者固体。

絮凝沉淀的机理可以分为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物理机理主要涉及颗粒之间的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静电吸引力和磁性吸引力等。

范德华力是绝大多数颗粒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吸引力,它是由于颗粒表面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导致的。

静电吸引力是由于颗粒表面的电荷差异而引起的吸引力。

当颗粒表面带有正电荷时,它们会吸引带有负电荷的颗粒,从而促进絮凝的发生。

磁性吸引力是利用磁场对带有磁性的颗粒施加力,促进颗粒之间的结合。

化学机制主要涉及化学反应和化学添加剂的作用。

例如,一些化学物质可以改变溶液的pH值,从而引起颗粒之间的沉淀反应。

此外,在絮凝过程中添加一些化学添加剂,比如聚合物、凝胶或金属离子等,也可以促进絮凝的发生。

絮凝沉淀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水处理中,絮凝沉淀被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其他杂质。

通过添加絮凝剂,可以使颗粒聚集成较大的团块,从而便于后续的过滤或沉降。

在制药工业中,絮凝沉淀被用于分离和纯化药物。

通过调节制药过程中的pH和温度等条件,可以控制絮凝沉淀的效果,从而实现药物的提纯。

此外,絮凝沉淀也被应用于环境科学中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废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领域。

总结起来,絮凝沉淀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涉及悬浮物或胶体颗粒在溶液中的聚集和沉淀。

絮凝沉淀的过程

絮凝沉淀的过程

絮凝沉淀的过程
絮凝沉淀是颗粒物在水中作絮凝沉淀的过程。

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其中悬浮物的胶体及分散颗粒在分子力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絮状体且在沉降过程中它们互相碰撞凝聚,其尺寸和质量不断变大,沉速不断增加。

地面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形成的矾花,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悬浮物,活性污泥在沉淀过程中都会出现絮凝沉淀的现象,即选用无机絮凝剂和有机阴离子配制成水溶液加入废水中,便会产生压缩双电层,使废水中的悬浮微粒失去稳定性,胶粒物相互凝聚使微粒增大,形成絮凝体、矾花。

絮凝体长大到一定体积后即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水相沉淀,从而去除废水中的大量悬浮物,从而达到水处理的效果。

现有的絮凝沉淀系统占地面积大,出水水质一般。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

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絮凝性使水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从而加快粒子的聚沉,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这一现象或操作称作絮凝。

通常絮凝的实施靠添加适当的絮凝剂,其作用是吸附微粒,在微粒间“架桥”,从而促进集聚。

胶乳工业中,絮凝是胶乳凝固的第一阶段,是一种不可逆的聚集。

絮凝剂通常为铵盐一类电解质。

絮状沉淀的原理

絮状沉淀的原理

絮状沉淀的原理絮状沉淀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技术,用于从水中去除悬浮固体颗粒。

其原理基于物理化学的沉淀作用和凝聚作用。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絮状沉淀的原理。

絮状沉淀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凝聚和沉淀。

关于凝聚:凝聚是指在溶液中存在的微小颗粒,通过与添加的絮凝剂发生相互作用,逐渐聚集形成较大的凝聚物。

凝聚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吸引作用、碰撞作用和聚结作用。

首先是吸引作用,絮凝剂分散在溶液中形成带有电荷的颗粒。

这些带电的颗粒与溶液中的微小颗粒发生静电作用,产生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使得微小颗粒向絮凝剂颗粒聚集。

随后是碰撞作用,当微小颗粒与絮凝剂颗粒聚集形成的较大颗粒靠近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碰撞。

由于速度的增加和角度的改变,碰撞会使得微小颗粒附着在结块颗粒表面。

最后是聚结作用,当微小颗粒附着在结块颗粒表面后,它们之间会发生引力作用,进一步促使微小颗粒沉积在结块颗粒上。

这样,逐渐形成了较大的凝聚物。

关于沉淀:沉淀是指在凝聚作用的基础上,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凝聚物向下沉降,从而实现悬浮固体颗粒的分离。

在絮状沉淀过程中,首先是分级和降速的操作,其目的是使得悬浮物颗粒及絮凝物得以分离。

这一步骤通过调节水流速度和设计合适的澄清池或沉淀池来实现。

分级和降速的过程中,水流速度降低,使得较大的凝聚物有足够的时间沉淀下来。

较小的微小颗粒由于其质量较小,会受到浮力的影响,仍然悬浮在水中。

而比较大的凝聚物,由于其质量较大,受到重力的作用,会逐渐下沉到池底。

此外,沉淀速度还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颗粒浓度、颗粒直径、浊度、水温和pH值。

一般来说,颗粒浓度和颗粒直径增加会导致沉淀速度加快;浊度和水温升高会降低沉淀速度;而pH值影响沉淀物的电荷,从而影响了凝聚作用的发生。

总结起来,絮状沉淀是通过絮凝剂与微小颗粒发生作用,促使它们聚结成较大的凝聚物,并通过重力的作用使得凝聚物向下沉降,实现悬浮固体颗粒的分离。

该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提高水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保证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进一步降低磷含量,在MBR 工艺后再设混凝沉淀池,混合和反应絮凝是混凝过程的两个阶段。

采用桨板式机械搅拌混合池
(1)混合池有效容积V
n
60max T Q V = 式中 Q max —设计最大水量,m 3/h ;
T —混合时间,min ,取T=2min
n —混合池个数; 则代入得3max m 41
60236.117n 60≈⨯⨯==T Q V 混合池的设计尺寸为2m ×2m ×1m
H H=3m
图4-2混合反应池设计计算示意图
(2)絮凝池总有效容积V
n
60max T Q V = 式中 Q max —设计最大水量,m 3/h ;
T —混合时间,min ,T=15~20min ,取18min ;
n —反应池个数;
则代入得351
601836.117n 60max ≈⨯⨯==T Q V m 3 设絮凝池高H 为3m ,池超高0.4m ,则絮凝池设计尺寸为6.2m×2m×3m ,
则混合池水深为H 1=
m 12
24=⨯,混合池的设计尺寸为2m×2m×1m 。

本设计中采用平流式沉淀池。

(1)沉淀区有效水深h 2
qt =2h
式中: h 2—有效水深,m ;
q —表面水力负荷,m 3/(m 2.h),q=1.0~2.0,取1.5;
t —污水沉淀时间,h ,t=1.5~2.5,取2h ;
沉淀区有效水深h 2,一般用2.0~4.0m,超高不应小于0.3m 。

则代入得m 325.1h 2=⨯==qt
(2)沉淀区有效容积V 1
t Q A V max 21h ==
式中 V 1—有效容积,m 3;
A —沉淀区水面积,m 2,2max m 24.78q
==
Q A ; Q max —最大设计流量,m 3/h ; 则代入得3max 2max 21234.72m 2117.36t h h =⨯===
=Q q Q A V ,取235m 3 (3)沉淀区长度 t L ν6.3=
式中 L —沉淀区长度,m ;
v —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mm/s,一般不大于5mm/s ,取4mm/s ; 代入得m 8.28246.36.3=⨯⨯==t L ν
(4)沉淀区总宽度
m 8.28
.2824.78===L A B (5)沉淀池总座数
b
n B = 式中 n —沉淀池座数;
b —每座宽度,与刮泥机有关,一般用5~10m ;
设n=1,即取一座,则b=2.8m 长宽比核算1:41
108.28.28>≈,符合。

长深比核算
1:81938.28>≈,符合。

(6)每日沉淀污泥容积
W ss =Q max ×24(C 0−C e )γ(100−ρ0)×1000
=117.36×24×(200−10)×1001000×1000×(100−99.5)×1000
=0.1m 3/d
式中W ss —每日悬浮污泥量;
Q max —最大设计流量,m 3/h ;
C 0—SS 浓度,mg/L ;
C 1—出水SS 浓度,mg/L ,平流式SS 去除率为60%;
P 0—污泥含水率,二沉池的含水率取99.5%;
γ—污泥容重,kg/m 3,当P 0≧95%时,γ=1000 kg/m 3。

W 混干=Q max ×1000×a
=2816×1000×2001000×1000
=563.2kg/d
式中 W 混干—按混凝剂投加量每天产生的污泥量
Q max —最大设计流量,m 3/d ;
a —设计投加量,mg/L ;
W 混湿=W 混干(1−P 0)=563.21−0.995=112.64m 3/d 式中 P 0—污泥含水率,99.5%;
W 总=W ss +W 混湿=0.1+112.64=112.74
V =W 总×T =112.74×
424
=18.79m 3 式中 T —机械排泥时间;
(7)污泥斗容积
本设计污泥斗下口采用900mm×900mm ,上口采用2500mm×2500mm ,污泥斗选为方斗,污泥斗的斜壁和水平面夹角取60°,则污泥斗的高度h 4为(2.5-0.9)
/2×tan60°=1.39m 。

)h 3
1212141f f f f V ++=(
=13×1.39×(2.5+0.9+√2.5×0.9)=2.27
式中 V 1—污泥斗容积, m 3;
f 1—污泥斗上口面积,m 2;
f 2—污泥口下口面积,m 2;
h 4—污泥斗高度,m ;
N =V V 1=3.472.27
≈2 式中 N —污泥斗个数;
(7)沉淀池的总高度
4321h h h h +++=H
式中 H —总高度,m
h 1—超高,采用0.4m ;
h 2—沉淀区高度,m ;
h 3—缓冲区高度,m ,取0.4m ;
h 4—污泥区高度,m ;
则代入得
m 2.539.14.034.0h h h h 4321≈+++=+++=H
出水区:为了能够确保池内水位和出水均匀,出水采用溢流堰式。

溢流堰采用锯齿式三角堰,出水水面位于齿高的1/2处,出水挡板的淹没深度为0.3m
①出水堰的形式和尺寸:采用堰口角度为90o 的自由出流三角堰,在池子一边设堰口,每米设5个堰口共38个堰口,中心矩L 1=0.2m ,
②堰上水头的形式和尺寸:
则每个堰口出流量:
0008.038/03.038/max ==='Q q (m 3/s)
2
514.1'h q ⨯= 式中—h 1为堰上水头,则050.04.152
1=⎪⎪⎭⎫ ⎝⎛'=q h (m)
图4-3三角堰设计计算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