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流行病学
全球性常见病。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 消化性溃疡 GU、DU均好发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 DU为4.4~4.8:1,GU为3.1~4.7:1。 DU比GU多见,两者之比为1.5~5.6:1, 发生于任何年龄,DU多见于青壮年;GU 多见于中老年。前者的发病高峰一般比后 者早10~20年。 消化性溃疡者中老年人的比率5 呈增高趋势。
③ Hp在胃上皮特异定植时由于其黏附因子 与胃上皮细胞受体特异结合,Lewisb血型抗 原就是一种特异受体,O型血者细胞表面表 达更多黏附受体,提示O型血者易得DU还是 与Hp感染有关。 但遗传因素的作用不能就此否定,单卵双胎 同胞发生溃疡的一致性高于双卵双胎;在一 些罕见的遗传综合症中,如多发性内分泌腺 腺瘤I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消化 性溃疡为其临床表现一部分。
6.病毒感染 很少部分的胃窦溃疡或幽 门前区溃疡边缘可检出I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1),而离溃疡较远的组织中则阴 性,提示HSV-1局部感染可能与“消化性 溃疡”的形成有关。在肾移植或免疫缺 陷的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感染亦可能参 与。
(五)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疾病
病理
1.部位:DU多数位于球部的前壁或后壁。溃疡位于球 部以下称球后溃疡。在球部或胃的前后壁同时发生 的溃疡称对吻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溃疡称复合 溃疡。GU多数位于胃角或胃窦、胃体的小弯。组织 学上,溃疡一般发生在幽门腺区(胃窦)与泌酸区 (胃体)交接处的幽门腺区一侧。幽门腺区黏膜随 年龄增长而扩大(假幽门腺化生、肠化生),结果 泌酸腺区交接线上移,故老年患者胃体中上部的高 位溃疡较多。
刺激细胞因子释放;其脂酶和磷脂酶A降解脂质和 磷脂,破坏细胞膜完整性
(2)增强侵袭因素: • Hp感染可引起高胃泌素血症,机制:①感染引起炎症
和组织损伤使胃窦黏膜中D细胞量减少,影响生长抑 素产生,削弱生长抑素对G细胞释放胃泌素的反馈抑 制;②其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氨中和胃酸,削弱了 胃酸对G细胞释放胃泌素的反馈抑制。 • Hp感染所致的高胃泌素血症引起高胃酸和高胃蛋白酶 原的分泌。多数Hp阳性DU患者的基础酸排量(BAO) 和最大酸排量(MAO)高于Hp阴性健康者; • Hp根除后,多数患者的高胃酸分泌可恢复正常。
(1)损害局部黏膜防御/修复:
Hp的毒素、有毒性作用的酶和Hp诱导的黏膜炎症反 应均能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害。 • Hp空泡毒素A(Vac A)蛋白和细胞毒相关基因A
(CagA)蛋白是其主要毒素。 • Hp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氨除了对其有保护作用外,
还能直接和间接造成黏膜屏障损害。 • Hp的黏液酶降解黏液,促进H+反弥散;其脂多糖可
胃泌素瘤患者有大量胃酸分泌,可产生难治性消化 性溃疡;无酸情况下罕有溃疡发生,抑制胃酸分泌 的药物促进溃疡愈合。因此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 因素。 DU患者平均BAO和MAO常大于正常人,GU患者 的BAO和MAO多属正常或低于正常。 DU患者胃酸分泌增多,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壁 细胞总数( PCM )增多:DU患者的平均PCM可达正 常人的1.5~2倍。壁细胞数量增加可能受遗传因素 影响和(或)高胃泌素血症(如胃泌素瘤、Hp感染) 长期刺激的结果。
NSAIDs的肠溶制剂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药物的局部作用。 但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剂型改变并不能显著降低NSAIDs 相关性溃疡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示局部作用并不是其 主要的致溃疡机制。 有研究显示,经肠外途径给药也可引起胃溃疡,提示药 物的系统作用也可以引起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NSAIDs 的系统作用与其抑制环氧合酶,包括COX-1和COX-2,使胃 肠道黏膜中经COX-1途径产生的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内源 性前列腺素(PGE1)合成减少,从而削弱胃十二指肠黏 膜的防御作用有关。同时服用合成PGE1类似物米索前列 醇可预防NSAIDs引发溃疡是有力佐证。
3.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部分DU患者的胃排空比正 常人快,尤其是胃液排空。胃液排空加快使十二指 肠球部的酸负荷量增大,黏膜易遭受损伤。部分GU 患者存在胃运动障碍,表现为胃排空延缓和十二指 肠—胃反流。 前者使胃窦部张力增高,刺激胃窦黏膜中G细胞分 泌胃泌素,进而增加胃酸分泌;后者主要由于胃 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和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所致, 反流液中的胆汁、胰液和溶血卵磷脂对胃黏膜有损 伤作用。胃运动障碍加重Hp感染或NSAIDs摄入对胃 黏膜的损伤。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
•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 自身消化所致,这一概念在“Hp时代”仍未改 变。
• 胃蛋白酶由从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经盐酸 激活而成,它能降解蛋白质分子,对黏膜有侵 袭作用,胃蛋白酶活性在pH<4时才能维持。
• 由于胃蛋白酶活性受胃酸制约,因而在探讨消 化性溃疡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时,主要考虑胃 酸的作用。
②六因素假说: 将胃酸/胃蛋白酶、胃化生、十二指肠炎、Hp感染、 高胃泌素血症和碳酸氢盐分泌六个因素综合起来, 解释Hp在DU发病中的作用。胃窦部Hp感染、遗传 因素等引起高胃酸分泌,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 后者一方面使胆盐沉淀,削弱了胆盐对Hp的抑制 作用;另一方面高酸直接损伤上皮或引起继发炎 症是十二指肠黏膜发生胃化生,为Hp在十二指肠
(3)Hp感染引起消化性溃疡机制的假说: ①“漏屋顶”假说:该假说把胃黏膜屏障比喻 成“屋顶”,保护其下方的黏膜组织免受胃酸 (“雨”)损伤。当黏膜受到Hp损伤时(形成 “漏屋顶”),就会导致H+反弥散,造成黏膜 损伤和溃疡形成(屋内“泥浆水”形成)。这 一假说强调了Hp感染所致的防御因素减弱,可 解释Hp相关GU的发生。
黏膜定植创造条件。
十二指肠Hp感染加重局部炎症(十二指肠炎), 炎症又促进胃化生。这一恶性循环使十二指肠 黏膜持续处于炎症和损伤状态,局部碳酸氢盐 分泌减少,削弱了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因素。而 Hp感染所致的高胃泌素血症刺激胃酸分泌,增 强了侵袭因素。侵袭因素增强和防御因素的削 弱导致溃疡形成。
(二)非甾体类抗炎药
②壁细胞对刺激物敏感性增强:壁细胞上胃泌素 受体的亲和力增加或体内对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 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如生长抑素减少(如Hp感染)
所致。 ③胃酸分泌的正常反馈抑制发生缺陷:正
常人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功能受到胃液pH负 反馈调节,当胃窦pH<2.5时,G细胞分泌胃泌素 的功能就受到抑制;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胃酸 和食糜刺激十二指肠和小肠黏膜释放胰泌素、胆 囊收缩素、肠抑胃肽(GIP)和血管活性肠肽 (VIP)等,这些激素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4.应激和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 性溃疡;DU愈合后在遭受精神应激时,溃疡容 易复发或发生并发症; 战争期间,本病发生率升高。应激和心理因素 可通过迷走神经机制影响胃十二指肠分泌、运
动和黏膜血流的调控。
5.饮食 酒、浓茶、咖和某些饮料能刺激胃酸分 泌,摄入后易产生消化不良症状。 必须脂肪酸摄入增多增加胃十二指肠黏膜中前列 腺素前体成分而促进前列腺素合成,消化性溃疡 发病率下降。 高盐饮食被认为可增加GU发生的危险性,这与高 浓度盐损伤胃粘膜有关。
目录1 目录2 目录3 目录4 目录5 目录6
教学大纲 引言 授课内容 小结 复习题 or 练习题 参考书籍、文献或网站
教学大纲要求
要求
内容
掌握 熟悉 了解
1、临床表现、并发症 2、诊断 3、治疗原则
1、流行病学 2、病因、发病机制
组织病理学
注:适当标记重点和难点。
学时
0.5学时 0.2学时 0.5学时 10分钟 0.5学时 10分钟
引言(课堂导入)
病例:年轻患者,慢性上腹痛,周期性,节律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念
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 酶消化而造成的溃疡
食道、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含 有胃粘膜的Meckel憩室。 胃溃疡(GU)、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最 常见。 溃疡的缺损超过黏膜肌层,有别于糜烂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是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酸、胃蛋白酶及微生物、胆盐、酒精等的侵袭作用与粘膜的防 御能力失去平衡
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
DU主要
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
GU主要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黏膜屏障 胃黏膜毛细血管网 上皮细胞更新 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
6
(一)Hp感染
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澳大利亚学者 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H.pylori, 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2.数目:多数单发,少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溃疡并 存称多发溃疡。
32
3.大小:DU直径<1.5cm, GU直径<2.0cm。巨大 溃疡(DU>2cm,GU>3cm)需与恶性溃疡鉴别 4.形态:典型的溃疡呈圆形或卵园形,亦有不 规则或线型。 5.深度:可达浆膜层 6.并发病变:深的溃疡可穿透浆膜层引起穿孔。 愈合期溃疡可见瘢痕,反复发生的同一部位球 溃疡可因瘢痕收缩引起假性憩室、胃出口梗阻。 合并大出血的溃疡基底部可见裸露的血管。
NSAIDs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机制包括直接局 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 NSAIDs在酸性胃液中呈非离子状态,可透过黏 膜上皮细胞膜弥散入细胞内;细胞内较高的pH 环境使药物离子化而在细胞内聚集;细胞内高 浓度NSAIDs产生毒性作用损伤细胞膜,增加氢 离子反弥散,后者进一步损伤细胞,使更多药 物进入细胞内,造成恶性循环
(4)根除Hp显著降低溃疡的复发率:用常规抑酸剂治疗 后愈合的溃疡,停药后溃疡的复发率为50%~70%。根除Hp 可使DU、GU的年复发率降至5%以下。此外,根除Hp还可 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出血等并发症率
2.Hp感染致溃疡的机制 Hp凭借其毒力因子的作用,在胃型上皮 (胃和有胃化生的十二指肠)定植,诱发 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伤局部黏膜的防 御/修复功能。 另一方面,Hp感染可增加胃泌素释放和胃 酸、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 这两方面的协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肠黏 膜损伤和溃疡形成。
④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后者兼有直接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刺激G细胞 分泌胃泌素的作用。
(四)其他危险因素 1.吸烟 吸烟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比 不吸烟者高,吸烟影响溃疡愈合、促进溃 疡复发、增加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 吸烟增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胰腺 分泌碳酸氢盐,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诱发 十二指肠胃反流,减低胃十二指肠黏膜血 流和影响前列腺素合成等因素有关
长期服用NSAIDs者中,内镜观察约50%的患者有胃 十二指肠黏膜出血点和(或)糜烂,5%~30%的患者 有消化性溃疡。 由于摄入NSAIDs后与其胃粘膜接触的时间较十二指 肠黏膜长,因而与GU的关系更为密切。 溃疡发生的危险性除与服用NSAIDs种类、剂量大小 和疗程长短相关外,还与患者年龄(>60岁)、既 往溃疡病史和并发症史、Hp感染、吸烟、同时应用 抗凝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因素相关
7
1.临床观察证据 (1)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中Hp检出率高:DU 患者的Hp感染率为90%~100%,GU为80%~90%。 (2)Hp感染者中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显著 增加:前瞻性研究显示,10年中约15%~20%的Hp 感染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
(3)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根除Hp而不用抑酸剂的治 疗可有效愈合溃疡;难治性溃疡在有效根除Hp治疗后, 得到痊愈;应用高效抗Hp方案治疗2周,随后不再给予抗 溃疡治疗,疗程结束后2~4周复查,溃疡愈合率可与常规 抗酸分泌剂连续治疗4~6周的愈合率相当
2.遗传因素 ①Hp感染有“家庭群集”现象,家 庭成员中分离到的Hp多为同一种菌株,提示Hp在 家庭内人—人之间传播。因此消化性溃疡的家庭 群集现象可能主要是由于Hp感染在家庭内传播所 致。 ②曾被认为与遗传相关的消化性溃疡亚临床
标志(高胃蛋白酶原血症I和家族性高胃泌素血 症),在根除Hp后大多可恢复正常,提示是Hp感 染而不是遗传起主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