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共27页
中日近代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
090800406孟祥意日中近代关系与未来展望一、近代,日本的崛起和东亚雄狮的衰落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正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和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中国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苟延残喘,正走向封建王朝的灭亡,资本主义力量薄弱且受制于外国资本家和本国官僚的压迫。
近代中国向日本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学习现代化先进知识,不稳定的政治无法提供资本主义市场和平的发展空间,中国败在日本手下的命运无法逃避。
由于日本仿效德国建立的集权统治,而且明治维新保留的封建残余使一般民众无法参与政治。
历来一个国家在走强国之路对外扩张的争霸过程无不以损害他国利益为附加条件,日俄战争的胜利,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侵占朝鲜后,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真是有野心有计划的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
这与日本传统的武士精神有密切关系。
二、二战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1947年5月日本实施新宪法,逐渐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道路,但在以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包庇部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五十年代冷战的发展使两国无法建立正常的外交,但中日民间的贸易和信息交流并未间断。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极右势力又沉渣泛起,拒不承认对亚洲各国的侵略,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又是亚洲及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实现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课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日关系既有发展又有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此后,中日交往日益增多,但并不一凡风顺。
尤其是日本教科书上篡改历史,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让亚洲受过侵害的国家不信任和警惕防范。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
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
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
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
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
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
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
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展望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初2009级12班张昕如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之交源远流长,大约从公元前600年开始,水稻种植、青铜器制造、炼铁、纺织、鞣革、造船技术陆续经由韩国从世界文明中心——中国传往日本。
若干世纪以来,日本一直是以一种求知若渴的学徒身份拜倒在文化宗师的膝下,怀有一种潜伏的自卑心态。
例如,公元5世纪日本引入中国汉字,并且原封不动地使用了四百年。
正是这种仰视强势大国不得不有的谦卑敬畏情绪长期以来酝酿成为一种强烈的出人头地欲望,并对其后的中日风云变幻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7月27日,日本首相在议会发表演说,扬言要给中国一个教训,重建亚洲新秩序。
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日军在那一年的夏季攻打上海,与蒋介石的精锐部队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军民死亡人数约为25万。
几个月后,上海沦陷,同年11月,日军炮火紧逼杭州。
从此,中国被日本推着陷入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日两国人民的关系可以说是互相仇恨。
最近这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日本是一个匍匐在中国东北海面上的呈“带状”的岛国,领土面积及中国的二十八分之一,人口及中国的六分之一,资源匮乏。
作为邻国,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有2000多年的历史。
重温历史更多的是为了现在。
在回忆历史的痛苦,庆祝以往胜利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对历史理性的思考以及对于今后两国关系的展望。
首先,对中日友好交往发展史要有一个正确估价。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
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灾难。
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二战后,日本政府曾抱着反省和道歉的态度,表示对受害国的民众感情予以理解和尊重。
中日关系正是在日本对待和处理历史问题的上述态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经过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长期不懈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了友好关系,两国关系由此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30多年来,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间往来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仅给两国带来重要利益,也对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其次,对中日关系出现的问题要有一个清醒认识。
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膨胀,政治右倾化,其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显,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动向。
日本现任主要领导人依然没有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日本还在教科书问题上,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属经济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逼我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我军售禁令等,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
日本还一直把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其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急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许多国家人民的强烈不满。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由于日本既是中国的历史宿敌,又是中国的心腹大患,既是世界经济大国,又是中国的近邻,既是美国封堵中国的第一帮凶和制衡中国的重要筹码,又是企图挑起争端妄图永久霸占我国领海的罪恶国家。
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亚太地缘战略的高度分析一下中日关系。
一、日本是一个与地震共生的国家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地震在日本人的四最怕(地震、雷电、大灾和父亲)中位居第一,地震就像梦魇一样缠绕着这个樱花盛开的国家。
日本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日本海深处,有一条巨大的鲇鱼,倘若太阳女神不满人间的统治者的话,鲇鱼就会翻身,地震就会爆发。
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这个古老的传说,地震改变着日本的历史和未来:①1855年的安政(8.4级)江户(8.4级)两次大地震,使日本在恶劣生存环境的影响下走上了吞并琉球和朝鲜的对外扩张之路,同时也使日本在古老传说的影响下于1868年走上了明治维新的强国之路。
②1891年10月28日的浓尾(7.9-8.4级)大地震,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大陆野心越来越大,相继发动了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
③1929年9月1日的关东(7.9级)大地震、火灾,造成了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根据“鲇鱼翻身”的古老传说,天皇必须逊位。
对当时年仅22岁的裕仁摄政来说,他不愿背负“不孝”的罪名逼父退位,于是派人造谣:“朝鲜人暴动了”,“他们纵火、投毒、抢劫、无恶不作……”一夜之间“天皇逊位”问责政府的声浪平息了。
9月2日在裕仁的支持下,山本权兵内阁仓促宣告成立,同时宣布国家进入战时体质,结果造成6000多名无辜的朝鲜人被屠杀,另700多名华工遇害。
关东大地震造成的无数死难不仅没有激发大和名族的至善与大爱,而恰恰相反,它使日本通往了1931年的中国东北、1937年得卢沟桥和1941年的珍珠港和东南亚,一步一步滑向了法西斯的深渊。
④1944年12月7日的中部近海(7.9级)大地震,让地球摇晃了整整6个小时,并引发了9米高的海啸,横扫日本中部沿海地区。
中日关系的展望
中日关系的前景与展望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
“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
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
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
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中日关系的发展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200年以前。
公元前210年,暨秦始皇37年,徐福受秦始皇派遣,率童男童女各五百名,并百工、水手、弓箭手三千多人,从无棣东端的马谷山浩浩荡荡地入海,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徐福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开国神武天皇。
从此,中日交流不断。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志贺岛的一位名叫甚兵卫的普通农民在不经意中,却发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国宝——中国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当时倭国国王的“汉委奴国王”金印。
唐代,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到了元朝,蒙古人的铁蹄踏遍了欧亚大陆,建立起了史上最大的帝国。
自从唐代武宗灭佛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状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
于是忽必烈先后两次派大军东征,但都大败而归。
从这以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完全逆转过来,中国进入了对日屈辱史的时代。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反观中国,还处在清帝国的统治之下。
于是,日本把侵略的目光投降了中国——它昔日的恩师与友人。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台湾与琉球被日本占为己有。
之后的侵华战争,中国的大半壁江山沦陷。
1937年,日本时隔40年后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年抗战”。
在中共的领导下,我国在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两千多年的关系史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
200年间数次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二战后迅速崛起均能很好地证明该民族的两个本性——侵略性与韧性。
2000多年来,日本国力一直落后于中国,因此无法改变与中国关系的从属地位,人民的生活问题尚得不到解决,何谈开疆辟土,对外侵略。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可是,对于中日关系来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在整个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
以史为鉴,共同发展——论中日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
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
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
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最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国日本。
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良传统。
据史料记载,在各国学习唐风的热潮中,日本尤为积极。
短短几年间,日本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就有数百人,这些人在唐朝的国家教育机构学成回国后,成为了日本政治社会改革的主流人物。
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频繁,时有互派学者留学生到对方国土上求学传教。
著名的鉴真就有六次东渡日本的经历,而在唐帝国朝廷上担任官职的日本留学生也为数不少。
日本当时的社会制度,甚至是生活习俗都极力模仿隋唐,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借助中国的影响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
在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处于主要地位,是影响国,日本处于附属地位,是被影响国。
在官方和民间的交往中,和平和共同发展是主线,反映了当时中国包纳百川的大国风度和日本虚心向学的民族传统。
这种环境的形成主要是高层领导人的政治主张和初次接触的稳定过渡期。
日本是属于中国的文化圈子里的。
进入元明时期,中日关系变得复杂起来,蒙元的两次远征使日本改变了对中国的传统看法。
而中国在明朝中后期出兵朝鲜,驱除日寇,以及在日本国内战争中流散的浪人集团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掠夺骚扰,在给中国政治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同时,恶化了中日的外交关系,埋下了今后两国政治经济敌对的种子。
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大国外交保守政策,另一方面是日本国内政治动荡,造成军国主义泛起的必然结果。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一说起日本,相信大家对它有许许多多的看法,百分之百都是仇恨的看法。
日本在中国国土上的滔天罪行也不必多说,中日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也就这样僵硬着.中国人始终认为日本是一个小偷,偷走了自己文化的精髓,却没有回报。
这种在内心深处纠结的感情是很强烈的。
如果说这些都可以成为历史,而今的日本却又对这段侵略的历史百般遮掩,因此必然会受到中国人民的仇恨,而且,这种仇恨是积怨在内心很旧的,一有风吹草动又会爆发。
日本方面:将中国一分为二地看,对古代中国尊敬,对现代中国轻视。
“不熟悉中国的日本人,很容易从自己国家的情况出发,把中国看成均值得一体,也很容易从中国的过去出发,误认为中国人现在也是一种思想、一个声音。
他们看了中国的上海、北京和广州,就认为中日之间经济上将不是无不而是互争;看了中国西部,觉得中国还如此贫穷、蒙昧;看到中国残留的‘大锅饭’体制,又觉得中国的政府专养懒人。
同样,看到网上漫天飞舞的帖子,就以为中国人都是排日主义者;看待几篇‘队日新思维’的文章,就真以为中国有了什么战略变化。
”因此,日本有必要加强对当今中国的了解,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中国。
1971年,美日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把钓鱼岛等岛屿划入归还区域。
这一交易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
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
当1978年中日谈判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日本一些敌视中国的国会议员提出要中国承认日本对钓鱼岛列岛拥有主权。
日本政府顺应右派要求,出动巡逻艇和飞机对我在钓鱼岛列岛海域作业的渔民进行监视。
翌年5月,日本政府用巡视船将人员和器材运到钓鱼岛,并在那里修建了直升机场,还向那里派出调查团和测量船。
这遭到中国政府的抗议。
中国在解决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但现在可以暂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太恰当的。
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上反思与展望
2015-2016(1)《形势与政策》作业学院:专业:姓名:课程号:学号:任课老师:年月日正文宋体小四正文行距:1.5倍题目(宋体三号加粗)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上反思与展望摘要:近百年来,中国与日本先是由和平、友好的睦邻关系转为侵略、仇恨敌对关系,二战之后中日有友好合作的趋势,然而双方争执不断。
但从历史长河中看,两国关系还是以友好合作为主。
我们要尊重历史,珍视和平,同时不忘国耻,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关键词:中日冲突,日本法西斯思想,中国崛起一、日本法西斯思想历史背景:倒幕运动胜利后,明治政府加强改革。
1871年,新政府排了使节团访问欧美国家,学习欧美先进文化制度。
使节团总结的治国以致富为先,资本主义可行;集权以达专制;文化教育极其重要;内治优先;效法德国军队制度等措施对日本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提供可能。
1889年,《帝国宪法》颁布标准着日本决定主义思想达到顶峰,而法西斯思想由此蔓延。
198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成为战胜国,并强迫懦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占领台湾。
1904年又发动日俄战争,获胜。
这两次战争不仅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了日本以财阀为中心的垄断资本,也使日本步入军国主义深渊。
一战后,北一辉,大川周明等臭名昭著的法西斯思想家煽动日本对外侵略。
因为日本统治阶级饱尝战争横财的甜头,想继续通过扩张侵略,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基本内容:日本法西斯的理论基础是日本主义论。
它包括日本精神论,日本民族优越论,天皇中心论。
政治上主张消灭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排斥政治民主。
它还有对外侵略扩张思想。
打着亚洲民族复兴和解放之幌子,鼓吹对外扩张。
主要特点:晦暗的虚无主义性质。
二、中日冲突(战争)从清末说起,鸦片战争时期日本吸取中国经验,在国内开始改革,一些人提出了脱亚入欧的主张,对于中国的态度从一直以来的重视学习逐渐变化。
日本法西斯思想蔓延,侵略扩张欲望高涨。
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对于中国的态度根本上变化了,开始用支那称呼中国,蔑视态度强烈。
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反思与展望2014年2月27日下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而随着又一个12月13日的来临,国家公祭日带来的沉痛,使得中日话题有一次火热起来。
自日本投降那一天起,我们中国人似乎就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回复,一声真诚的道歉,一句“我们错了”,可日本至始至终都没有到来。
我们中国人不断翻阅着历史,翻阅着那段百年屈辱,真的是一腔热血涌上心头。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屈辱的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冲突。
这次冲突是由日本这一方直接挑起的,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不论是国家还是人民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然而这场战争究竟谁对谁错,理性分析的话,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而此时的日本,刚刚经历了明治维新,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从一个懒散的国家变为一个凝聚力非常强大的帝国。
地理条件上,日本是一个孤岛,土地非常狭小,整个岛上面的山脉很多,真正的耕地很少。
日本人口稠密,近代之前几乎每年大概有100万人因为失去土地或者没有土地耕作而变成多余的人口。
日本并不是一个资源很丰富的国家,二次大战之前日本的石油只能供本国人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
日本是灾难频繁的民族。
所有这些相对于中国来说,当然是中国的条件好太多了,一个东北就比日本本土的面积大三倍,中国那么多的物产,可以想象日本多么羡慕中国有多么好的土地。
而且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日本都没尝到甜头,这一次自然想多占领一些殖民地来增强国力。
因此,对于这一次冲突,中国的错在于懦弱,而日本的错在于发动了侵略。
没有国权就没有政权,没有国就没有家,落后就要挨打。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中日关系浅析以和发展前景
双方就两国间的各项
问题,以及双方关心的其
他问题,认真、坦率地交 1972年9月27日,毛泽 换了意见,发表联合声明,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
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 角荣(中)、外务大臣大 平正芳
18
1978年7月,中断了两年 多的中日缔约谈判在北京重 新举行。经历多轮艰苦谈判 后,中国外交部长黄华与日 本外相园田直8月12日在 北京正式签订《中日和平友 好条约》。10月23日,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 日本期间,两国互换《中日和 平友好条约》批准书,条约正 式生效。
23
应日本政府邀请,中华人 融冰之旅
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
宝于2007年4月11日至13日
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
访日期间,温家宝总理与
安倍晋三内阁总理大臣举
行了会谈,还会见明仁天
皇,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 并与日本各界人士进行广 泛接触。
招待会上两国领 导人为中日友好 共同举杯。
24
温家宝总理与大学生 棒球队员一同打棒球。
13
日军浇上汽油焚烧尸体
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 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 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 埋者达30多万人。
14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
1、冷战对立时期(1949年—1972年)
此时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 原因是中国政府彻底摧毁帝国主义 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对日本在华财 产采取一律没收的政策。日本则坚 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态度,加入美 国的对华包围圈,拒不承认新中国。
27
2010年4月12日,出席核安全峰会的中国国家主 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会见日本首相鸠山 由纪夫。
28
2011年2月22日,装有大熊“比 力”和“仙女”的大货车,由警车 开道,缓缓驶离家乡前往日本。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学号: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
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
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
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
尤其隋、唐时代。
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
形式与政策-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未来展望:1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不可抹杀。
(钓鱼岛事件) 2 如何吸取历史教训,坚持和平发展。
3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中国观,日本观。
中日两国关系一直是世界政治热点也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自20世纪70年代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一直是波荡起伏,甚至针锋相对,近些年来,中日经贸关系也走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是每个国人都不可忘却的耻辱。
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给日本。
战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开始跻身列强行列。
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借口炮轰沈阳。
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
1933年,日军侵占热河省,并迫使中方代表签署《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100公里的“非武装地带”,为日军打开通向华北的大门。
之后日本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驻军奋起反击。
事后,中共通电全国,号召团结抗日。
日本侵华的恶行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可容忍的,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宣布准备抗战。
1938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屠杀中国平民和士兵30万人以上。
这场史称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恶行,是一场令人发指的恶行。
日本在手无寸铁的平民面前暴露出了他们真实的兽性,所以对我们来说,时刻保持对日本的警惕和战备。
时刻牢记他们是我们的仇敌,时刻牢记这些人处心积虑要推翻历史的兽行。
到2006年上半年,中日关系又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可谓是中日关系风雨飘摇的半年。
动荡原因固然十分错综复杂,但导致关系恶化、首脑互访与高层对话中断的触发点,是小泉纯一郎不顾中国反对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从而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近日,中日两国对如何解决撞船事件发生僵持,根本原因是日本想通过这一事件,确立其国内法适用于钓鱼岛海域的适用性,然而日本想用其国内法吞掉钓鱼岛是不可能的,这是中国决不可能接受的,因为钓鱼岛是中国的!。
在过去几十年来,中日关系一边发展一边不断集中爆发矛盾和冲突。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摘要:日本是中国的东邻,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
中日之间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中日自古至今以至于透着密切的联系,自秦汉时期开始中日就开始进行交流发展,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日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面对这样的矛盾变化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关键字:弧形岛国、、联系、交流、变化、解决.一、古代,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古代,日本深受先进中国文化的影响。
据日本的考古资料证实,秦汉时期,中国的水稻及其耕作方法,铁器、青铜器及其冶炼铸造技术等陆续传到日本,这是中日之间历史上最早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据中国文献记载,大致在公元前后(西汉末东汉初)中日交往逐渐发展起来。
《后汉书》载,公元57年日本曾遣使到中国通好,汉光武帝“赐以印绶”。
宋元明清时期,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仍十分密切。
从北宋末年起,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相互往来日趋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从明末到清朝前期,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但中日之间的交往仍然十分频繁。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虽然其间也出现了元朝统治者的侵日和日本丰臣秀吉的侵朝等有损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但毕竟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二、近代,日本崛起加紧对华侵略近代,日本通过推翻幕府维新自强等手段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从而迅速崛起。
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
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
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
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