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人教实验版必修5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后,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等差数列基本概念和通项公式的学习,对等差数列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数列的求和,缺乏相关经验,因此,需要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2)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2)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2、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教学资源: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故事引入: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述求和”的故事。
高斯在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1+2+3……+99+100”高斯稍微想了想就得出了答案。
高斯到底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呢?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挑战高斯。
高斯的方法:首项与末项的和:1+100=101 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2+99=101 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3+98=101 ……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50+51=101 ∴前100个正整数的和为:101×50=50502.故事引入: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是高中数学必修 5 第二章数列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是数列知识的一个重要应用,也为后续学习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以及数学归纳法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以及公式的应用。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数列运算和推理能力。
但对于如何从等差数列的特点出发,推导前 n 项和公式,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学生在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也可能会出现对公式理解不透彻、运算错误等问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2)通过公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通过数学史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一.教材剖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感化“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对前面所学的等差数列相干常识的巩固和应用,无论在常识照样才能上,都是进一步进修其他数列常识的基本.同时,在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进程中所采取的“倒序相加法”是往后数列乞降的一种经常应用且重要的办法.是以,控制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及推导为后面将要进修的等比数列的相干常识打下坚实的基本.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感化.2.目标剖析依据上述教材构造与内容剖析,斟酌到学生已有的熟悉构造和新课程尺度,我从三个方面肯定了本节课的教授教养目标:(1)常识目标:(a)控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推导进程;(b)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略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2)才能目标:(a)造就学生的逻辑推理才能;(b)造就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3)情绪目标:(a)造就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惟.(b)进步学生的数学教养.3.教授教养重点与难点为了实现上述三个教授教养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肯定为:(1)教授教养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懂得及应用.(2)教授教养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为了凸起重点.冲破难点,在教授教养中我采纳以下措施:从学生已有的常识动身,精心设计一个相符学生常识程度的具体问题,并经由过程相干的数学史,慢慢引诱学生不雅察,类比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并能灵巧应用解决相干的问题.二.教法剖析为了更好的造就学生的自学才能,在遵守启示式教授教养原则的基本上,本节课我重要采取以引诱发明发为主,演习法为辅的教授教养办法,意在经由过程特别等差数列乞降问题动身引诱学生导出一般等差数列的乞降公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给学生供给一个辽阔的摸索空间,一个充分展示创新才能的机遇.三.学法剖析在学法指点上,依据新课程尺度理念,学生是进修的主体,教师只是进修的帮忙者.指点者.引诱者,是以,在本节课的教授教养中我主如果引诱学生经由过程不雅察.类比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修积极性,从而把传授常识和造就才能有机地联合起来.四.教授教养进程1.温习常识,创始情景这一环节是全部教授教养进程的症结,它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节课的进修立场.是以,我做了相当严密的安插,起首和学生一路温习前面所学等差数列的相干常识,即:等差数列的界说,通项公式及有关性质,目标是为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 项公式做预备.然后,引入一个例子使学生发明原始盘算办法难度大并且精确性较低,现实对例子的引入就是思虑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100项的和.然后斟酌从求特别等差数列的乞降入学,并介绍德国有名数学家高斯的盘算,进一步引出一般等差数列的乞降问题,从而增长了学生的进修积极性.2.展示新知在引出等差数列的乞降问题后,我其实不是直接给出解决的办法,而是进一步把学生引诱到对问题的不雅察.剖析.归纳运动之中,不但让学生经由过程本身的测验测验运动解决了特别的等差数列的乞降问题,还经由过程师生互动协感化类比的办法,导出了一般等差数列的乞降公式.在采取对特别数列的乞降问题的求解得到了一般等差数列的乞降问题.把单纯逝世记常识转变成让学生积极介入,自动控制摸索的进程,表现了师生的互动性,在的得到了1()2n n n a a s +=公式后,我其实不是直接介绍推导前n 项和的第二个公式,而是经由过程一个特别等差数列的乞降问题动身,进而推导的公式1(1)2n n n s na d -=+.把单纯逝世记常识转变成让学生积极介入,自动控制摸索的进程,表现了师生的互动性,从而在此进程中不但获得了新常识,并且才能得到了造就,真正表现了“以造就学生才能为中间”的教授教养思惟.3.例题讲授常识重视应用.因而,当这部分常识讲授完后,我将经由过程讲授例题来强化学生对 常识的懂得.例1.在等差数列{}n a 中, 120a =,1548a =,求这个数列前15项的和?目标:使学生对所学常识的应用.因为这道题都比较基本,学生很轻易完成,如许 不单可以增长他们进修的兴致和自负念,还可以或许加深对公式的懂得和应用.例2.求等差数列2,4,6,前n 的和?目标:让学生巩固所学公式,能对公式进行简略应用. 例3.等差数列10,6,2,2,---前若干项的和为54? 目标:该标题主如果让学生来对标题标懂得和剖析,并能指出标题中的已知量和发明请求的未知量,使学生闇练控制公式,进一步进步学生的应用才能.4.教室演习依据夸美纽斯的教授教养巩固性原则,为了造就学生自力解决问题的才能,教师要让学生控制体系常识的构造,经由过程归纳总结来提见常识的内涵接洽,强化常识体系,从而形成稳固的常识构造.是以,剖析完例题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的懂得和控制,我将让学生们做书上的演习题.经由过程抽个体同窗上黑板演算,其余同窗在草底稿上完成演习的方法来懂得学生的进修情形,从而对讲授内容作恰当的填补.5.课时小结本节课讲到了这里,就接近了尾声,待对学生的演习指点完成后,先由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的答复加以勉励.学生揭橥看法完毕后,由我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较为周全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常识构造有一个清楚而体系的熟悉.6.功课安插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对功课安插分为三层,如许既让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常识能加以巩固,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成长的空间,功课安插如下:1.功课题:教材P118 的习题3.3的1.2.3题;2.预习内容:教材P117的例3.例4;3.思虑题:先生在推导公式进程采取与书上不合的办法,下来请同窗们把书上的推导办法看一下.比较这两种办法有什么不合之处.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控制所学常识,进步学生的思维才能,摸索才能.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的利害直接影响这节课的后果,是以它起着举足轻重的感化.为了使全部板面重点凸起,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第一和第二版是新课的讲授;第三版是用于书写例1和例2;第四版作副版应用,用于旧常识的温习和情景问题的提出,以及书写例3;再借助小黑板展示一部分小结,如许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总之,我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表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演习为主线,思维为焦点,才能为目标的教授教养思惟.。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1以下是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说课稿,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
B、能力目标:(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
(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
《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
三、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启发学生再自主探究,相信容易得出解法:
如何用倒置的思想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呢? 方法一:
Sn a1 a2 an1 an
Sn an an1 a2 a1
两式相加得:
2Sn n(a1 an )
n S n ( a1 a n ) 2
5000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问这个同学7天一共将跑多长的距离? 从首项、末项、项数出发,选用公式1
从首项、公差、项数出发,选用公式2
三、教学过程
例2 已知等差数列5,4,3… 求(1)数列{an } 的通项公式; 125 (2)数列{a } 的前几项和为 7 ?
二、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引起 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有助于其深刻理解和掌 握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我在本节课的公式 推导中采用引导发现法,流程主要有:1、创设 情景;2、.提出问题并采用启发式策略解决问题; 3、引导获得新知;4、变式训练促进深化;5、 系统掌握归纳总结 。
一、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
三、公式应用 四、课堂练习 五、回顾反思
三、教学过程
1 提出问题
印度著名景点——泰姬陵
你能计算出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 也即计算1+2+3+…..+100=?
三、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高斯(Gauss)(1777—1855),德 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 面的题:1+2+3+…+100=?
三、教学过程
布置作业
1.课本14页习题1、2、3、4、5 2、思考题 某种卷筒卫生纸绕在盘上,空盘时盘心直径 为40 mm,满盘时直径为12omm,已知卫生 纸的厚度为0.1mm,则满盘时卫生纸的总长度 大约是多少?(精确到0.1m)
(完整word版)《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全面版
《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一、课题介绍二、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的第二章第三节,共有两个课时,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三、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它与前面学过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有着密切联系, 同时又为今后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数列求和等内容做好知识准备, 在整个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它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是以后继续高等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 所以本节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学情分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水平阶段, 高一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他们思维比较活跃, 具有了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和类比能力, 所以本节课我将从分析高斯计算的小故事的算法入手, 启发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 探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大纲、新课标标准, 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 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方法, 并能灵活的运用公式解决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 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类比和逻辑推理的能力.3﹑情感目标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激发探究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信心, 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四)教学重﹑难点1.由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在高中数学教学和高考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置为: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简单应用.2、由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数列中学习的第一个求和公式, 也是高中数学中第一次处理无穷项式子中求和的问题, 采用了倒序相加法, 需要构建一个倒序的, 由于学生缺乏处理经验, 不容易发现, 具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公式的逆用也具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将本节课的难点设置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灵活运用.二、教学方法分析(一)教法分析联系教材分析, 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为主, “讲练结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二)学法分析达尔文说过: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老师不是教会学生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 所以我设置如下学法: “探究性学习法”和“主动学习法”.(三)教学手段为了强调、突出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将使用彩色粉笔, 并应用小黑板、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教学过程更直观、形象、生动.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根据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念: 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所以在上课之前, 我会给同学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 这样有利于构建共同基础, 提供发展平台, 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做好知识准备.(二)情境引入情景: 高斯上小学时,有一次他们的顽皮惹恼了他们的数学老师, 数学老师决定惩罚下他们出了一道题: 计算从1到100的自然数之和. 并且说, 要做完了这道题才能回家吃饭. 老师认为,这些孩子算这道题目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他一写完题目,就坐到一边看书去了,谁知他刚坐下,马上就有一个学生举手说: “老师,我做完了. ”老师大吃一惊,原来是班上年纪最小的高斯.通过提问: 通过提问:高斯是如何计算的?高斯的算法妙在那?高斯的算法这么妙, 能不能运用它解决我们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入新课.设计意图: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从高斯的故事中寻找求和思路, 为下一步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又能让学生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同时能让学生明白高斯能有今天的成就, 和他从小培养的善于观察, 敢于思考, 从一些简单的事物当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三)探究新知1.抽一名学生起来谈谈如何运用高斯的方法计算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特例, 让学生归纳出高斯的方法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需根据项数的奇偶性确定有多少项相同的首末两项的和, 有没有单独的项, 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比较麻烦.2.公式的推导3、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新方法, 使得在结合时既能运用高斯的求和的首项加末项的思想, 又不需探讨的奇偶性. 然后引导学生给式子的右边, 加一个, 加一个, 可由等差数列的性质, 显然可知共有n项相等的 . 再引导学生将所加的数加起来, 发现是一个倒叙的 , 所以将两式加起来, 这样既能运用高斯的首相加末项思想, 又能不探讨n的奇偶性.4、 设计意图:在这一块, 我与教材处理不同, 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加强对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印像和运用, 同时可以运用高斯的思想, 构建一个倒叙的 , 自然的引出倒叙相加法, 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过程, 发现数学中的对称美, 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印象, 培养学生思维活跃性和观察分析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和已有的梯形面积公式作比较, 让公式形象化, 符合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既能方便公式的记忆又能强调和已有知识相联系.求: 这位运动员七天的运动训练总量为多少.设计意图: 借用弗莱登塔尔的基本观点: 所学知识需与实际相结合, 设计例1尝试对公式简单运用, 让学生及时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加深对公式印象. 这道题我主要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讲解, 并将详细解题过程板书在黑板上, 起一个示范作用. 同时让他们根据题意, 合理的选用有用的已知条件,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思考: 一般的, 等差数列都已知 和 , 若例1中已知的是运动员第一天的运动训练量为 千米, 此后每天增加 千米, 要求 , 应怎样计算?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思考题引导学生推导公式二, 体现公式二因需要出现.()()1111122n n a a n d n n S na d ++-⎡⎤-⎣⎦==+ (公式二)思考: 那么公式二是否也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呢? 引导学生将公式二继续化简有:()2111222n n n d d S na d n a n -⎛⎫=+=+- ⎪⎝⎭设计意图:给出公式二和二次函数的关系, 为后面运用函数的思想求解前 项和的最值问题埋下伏笔.比较两公式可知, 公式一中是已知 , , 求 , 公式二中是已知 , , 求 , 所以在平时做题时, 需根据已知适当的选用公式.设计意图:分析两个公式, 让学生学会合理运用已知条件选用公式.练习既有对两个公式的正用, 也有逆用, 这道题我会让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各做一道题, 再让他们派代表回答答案, 和解题思路.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 合理达到知识的迁移.同时练习以表格的形式出现, 形象的展现出知三求二的思想. (六)总结提炼临近尾声, 抽一两个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 说说本节课的内容和感受, 然后由老师归纳总结, 并将知识用表格的形式体现.n a +设计意图: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小结以表格的形式体现, 将知识条理化,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七)布置作业⑴根据艾滨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 学生对新知识的遗忘是先快后慢, 先多后少的, 所以我让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⑵为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熟练公式的运用, 我让同学将P46 A 组 2题, 4题做在作业本上, 第二题是对公式的运用, 第四题是一道运用题.⑶为了促进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房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能力, 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 若已知等差数列前项和为, 如何求.⑷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设计意图:这样布置作业不但比较有层次, 还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四﹑板书设计为使整个版面重难点突出, 层次分明, 自然美观, 将黑板分为四版: 第一版为公式的推导, 第二版为公式, 第三版为例题讲解和巩固练习, 第四版为复习知识和情景引入.五﹑教学评价这节课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知识是学生自主构建的原则设计的.。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1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本节内容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职数学其次册第11章第2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下面先说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职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根底课,学好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列这一章是中职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是函数学问的延长,而且还有着特别广泛的实际应用;同时数列还是培育学生数学思维力量的良好题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本章的其次节,它为后继学习供应了学问根底,对提高学生分析、猜测、概括、归纳的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等差数列》作为《数列》这一章中两个最重要的数列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讨论和解决集中表达了讨论《数列》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对提高学生分析、猜测、概括、归纳的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构造特征,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学问目标:把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力量目标:1、培育学生观看、归纳、类比、联想等发觉规律的一般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情感目标:1、培育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让学生在问题中感受学习的乐趣;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已把握的学问状况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教学难点确定为:应用等差数列解决有关问题二、说教法学法教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相结合。
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大局部中职生根底薄弱、理解承受力量较差,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
学生认为数学难,枯燥理解不了。
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详细的实例引入,采纳了问题、类比、发觉、归纳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共5篇)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共5篇)第一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案【课题】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和练习【教学目的】(1)探索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2)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3)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从而理解并掌握.【重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的获得【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 a1 + a2 + a3 +......+ an=sna1 + an=a2 + an-1 =a3 + an-2 2.情景自学问题一: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1 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 100支,这个V 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思考:(1)问题转化求什么能用最短时间算出来吗?(2)阅读课本后回答,高斯是如何快速求和的?他抓住了问题的什么特征?(3)如果换成1+2+3+…+200=?我们能否快速求和?,(4)根据高斯的启示,如何计算18+21+24+27+…+624=?3..合作互学(小组讨论,总结方法)问题二:Sn = 1 + 2 + 3 + … + n = ?倒序相加法探究:能把以上问题的解法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吗?问题三:已知等差数列{an }中,首项a1,公差为d,第n项为an , 如何求前n项和Sn ?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n(a1 + an)=2Sn问题四:比较以上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类比于问题一,你能给出它们的几何解释吗?n(a1 + a n)=2Sn公式记忆——类比梯形面积公式记忆n(a1 + a n)=2S 问题五:两个求和公式有何异同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展示激学应用公式例1.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的和为-16 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思考问题】如果一个数列{an }的前n项和Sn = pn2 + qn + r,(其中p,q,r为常数,且p ≠ 0),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若是,说明理由,若不是,说明Sn必须满足的条件。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项的和的最值问题就有法可依了.主要有两种:(1)利用a n 取值的正负情况来研究数列的和的变化情况;(2)利用S n :由n d a n d S n )2(212-+=利用二次函数求得S n 取最值时n 的值.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做下面的一道练习:已知:a n =1 024+lg21-n (lg2=0.3 01 0)n ∈*.问多少项之和为最大?前多少项之和的绝对值最小?(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去板演) 解:1°⎩⎨⎧-=≥-+=+02lg 102402lg )1(10241<n a n a n n 2lg 10242lg 1024≤⇒n <+1⇒3 401<n <3 403.所以n =3 402. 2°S n =1 024n +2)1(-n n (-lg2),当S n =0或S n 趋近于0时其和绝对值最小, 令S n =0,即1 024+2)1(-n n (-lg2)=0,得n =2lg 2048+1≈6 804.99. 因为n ∈N *,所以有n =6 805.(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和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合作探究]师 我们大家再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全体正奇数排成下表:13 57 9 1113 15 17 1921 23 25 27 29…… ……此表的构成规律是:第n 行恰有n 个连续奇数;从第二行起,每一行第一个数与上一行最后一个数是相邻奇数,问2 005是第几行的第几个数? 师 此题是数表问题,近年来这类问题如一颗“明珠”频频出现在数学竞赛和高考中,成为出题专家们的“新宠”,值得我们探索.请同学们根据此表的构成规律,将自己的发现告诉我.生1 我发现这数表n 行共有1+2+3+…+n 个数,即n 行共有2)1(+n n 个奇数. 师 很好!要想知道2 005是第几行的第几个数,必须先研究第n 行的构成规律.生 2 根据生1的发现,就可得到第n 行的最后一个数是2×2)1(+n n -1=n 2+n -1. 生3 我得到第n 行的第一个数是(n 2+n -1)-2(n -1)=n 2-n +1.师 现在我们对第n 行已经非常了解了,那么这问题也就好解决了,谁来求求看?生4 我设n 2-n +1≤2 005≤n 2+n -1,解这不等式组便可求出n =45,n 2-n +1=1 981.再设2 005是第45行中的第m 个数,则由2 005=1 981+(m-1)×2,解得m=13.因此,2 005是此表中的第45行中的第13个数.师 很好!由这解法可以看出,只要我们研究出了第n 行的构成规律,则可由此展开我们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等差数列的性质,是迅速解答本题的关键.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并探究了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哪些内容?生1我们学会了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的公式研究S n 的最值的方法:①利用a n :当a n >0,d <0,前n 项和有最大值.可由a n ≥0,且a n +1≤0,求得n 的值;当a n ≤0,d >0,前n 项和有最小值.可由a n ≤0,且a n +1≥0,求得n 的值.②利用S n :由S n =2d n 2+(a 1-2d )n 利用二次函数求得S n 取最值时n 的值. 生2 我们还对等差数列中的数表问题的常规解法作了探究,学习了从整体上把握等差数列的性质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师本节课我们在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了等差数列的一些性质,并会用它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学会了一些常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从而使我们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结构特征上来更深刻地认识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是高中数学必修 5 第二章数列中的重要内容。
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前 n 项和公式则是等差数列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为后续学习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奠定了基础,也在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编排注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基本性质,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但对于如何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导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机械记忆;二是在运用公式时,不能准确选择合适的公式和方法,导致计算错误。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公式的两种形式。
(2)能够熟练运用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2)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通过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说课稿(通用6篇)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说课稿(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数列是刻画离散现象的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属性模型。
人们往往通过离散现象认识连续现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数列。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采用了:1、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2、倒叙相加求和。
不仅得出来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而且对以后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学习极限、微积分的基础,与数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难点: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
探索与发现公式推导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
如果直接介绍“倒叙相加”求和,无疑就像波利亚所说的“帽子里跳出来的兔子”。
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方法。
应用公式也是教学的重点。
为了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公式,可采用设计变式题的教学手段,通过“选择公式”,“变用公式”,“知三求二”三个层次来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高中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主要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2.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后面学习“等比数列及其前n 项和”的基础和前奏。
学好了本节课的内容,既能加深对数列有关概念的理解,又能为后面学好等比数列及数列求和提供方法。
同时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倒序相加法、数形结合、方程思想),因此“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无论是在《数列》这一章中还是在高中数学中都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高二年级学生已学习了数列及等差数列有关基础知识,并且在初中已了解特殊的数列求和及小高斯的故事。
2.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二学生已初步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
3. 学生特点:平行班里有不少学生基础不差且思维较活跃,能带动其它学生积极学习,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标分析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2.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体会倒序相加求和的思想方法;2. 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情感态度: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2、教学难点: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3、重点、难点解决策略: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对前面所学的等差数列相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无论在知识还是能力上,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列知识的基础.同时,在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倒序相加法”是今后数列求和的一种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因此,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及推导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目标分析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和新课程标准,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推导过程;(b)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b)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b)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3、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了实现上述三个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理解及应用.(2)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措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具体问题,并通过相关的数学史,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并能灵活应用解决相关的问题.二、教法分析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引导发现发为主,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意在通过特殊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导出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一个充分展示创新能力的机会.三、学法分析在学法指导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辅导者、引导者,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教学过程1、复习知识,创始情景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态度.因此,我做了相当周密的安排,首先和学生一起复习前面所学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即: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有关性质,目的是为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 项公式做准备.然后,引入一个例子使学生发现原始计算方法难度大而且准确性较低,实际对例子的引入就是思考怎样求等差数列的前100项的和.然后考虑从求特殊等差数列的求和入学,并介绍德国着名数学家高斯的计算,进一步引出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展示新知在引出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后,我并不是直接给出解决的办法,而是进一步把学生引导到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归纳活动之中,不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解决了特殊的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还通过师生互动协作用类比的方法,导出了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在采用对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的求解得到了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把单纯死记知识改变为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掌握探索的过程,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在的得到了1()2n n n a a s +=公式后,我并不是直接介绍推导前n 项和的第二个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特殊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出发,进而推导的公式1(1)2n n n s na d -=+.把单纯死记知识改变为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掌握探索的过程,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从而在此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能力得到了培养,真正体现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3、例题讲解知识注重应用.因而,当这部分知识讲解完后,我将通过讲解例题来强化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例1.在等差数列{}n a 中,120a =,1548a =,求这个数列前15项的和?目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因为这道题都比较基础,学生很容易完成,这样 不但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还能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例2.求等差数列2,4,6,L 前n 的和?目的:让学生巩固所学公式,能对公式进行简单运用.例3.等差数列10,6,2,2,---L 前多少项的和为54?目的:该题目主要是让学生来对题目的理解和分析,并能指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发现要求的未知量,使学生熟练掌握公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4、课堂练习根据夸美纽斯的教学巩固性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结构,通过归纳总结来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系统,从而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因此,分析完例题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我将让学生们做书上的练习题.通过抽个别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练习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对讲解内容作适当的补充.5、课时小结本节课讲到了这里,就接近了尾声,待对学生的练习指导完成后,先由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毕后,由我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对本节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认识.6、作业布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对作业布置分为三层,这样既让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加以巩固,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作业布置如下:1、作业题:教材P118的习题3.3的1、2、3题;2、预习内容:教材P117的例3、例4;3、思考题:老师在推导公式过程采用与书上不同的方法,下来请同学们把书上的推导方法看一下.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第一和第二版是新课的讲解;第三版是用于书写例1和例2;第四版作副版使用,用于旧知识的复习和情景问题的提出,以及书写例3;再借助小黑板展现一部分小结,这样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总之,我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稿11 说教材1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是等差数列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数列求和的重要方法之一,也为后续学习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以及数学归纳法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提高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
11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能力,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11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
12 说教法12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122 讲授法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
123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13 说学法131 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3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4 说教学过程14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出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公式推导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推导思路。
143 公式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公式的应用方法,包括已知首项、公差、项数求前 n 项和,以及已知前 n 项和、首项、公差求项数等。
144 课堂练习安排适量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1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说课稿共12页文档
等差数列前n 项和说课稿各位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的第5个模块中第二章的2.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第一节课。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评价分析等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是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前n 项和三大重要内容之一。
(2)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数学方法——倒序求和法。
(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知识网络交汇力极强。
通过公式,一方面可以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联系多个知识点编制出灵活多变的数学综合性问题,有利于实现考能力、考数学综合素质的目标。
2、教材处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教材我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节课主要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11()(1)22n n n n a a n n s s na d +-==+及的推导及其基本应用;第二节课主要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一些性质及其应用。
本节课是第一节课。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关键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发现倒序求和法。
应用公式的关键是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建立等差数列模型,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4、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材特点及教学大纲要求,我认为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完成认知,发现推导公式的思想与方法,并掌握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数学 必修五
一、说教材
本节是在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并能利用它求和解决数列和的最值问题。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采用了“倒序相加法”,思路的获得得益于等差数列{a n }任意的第k 项与倒数第n-k+1项的和都等于首项a 1与末项a n 的和这一性质的认识和发现,并且通过对等差数列求{a n }和公式的推导,使学生能掌握“倒序相加”数学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探究发现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 情感目标: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激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会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并且能够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深刻理解及其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体现“对比联系”的思想方法。
(3)借助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联系学习法:利用简单的数学问题联系到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求解方法。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2
)(1n n a a n S +=推导出d n n na S n 2)1(1-+= (4)联系记忆法:通过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联系记忆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五、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什么叫数列?什么叫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举例生活中存在等差数列的模型?
(2)介绍数列n 项和的概念
设计意图:
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如下程序.
(1)问题导入:
依次播放幻灯片:1+2+3=?
1+2+3+4+5+6+7+8+9+10=?
1+2+3……+98+99+100=?
1+2+3+……+998+999+1000=?
设计意图:
由浅入深,因为第一个式子是一眼就可以看到答案6,第二个式子同学们都是日常的
学习生活中的时候就经常可以碰到的问题,答案是55,第三个式子是小学数学竞赛会碰到的问题,很多同学都会通过头尾相加得到答案5050,但是第四条式子就会碰钉子打住了。
(2)讨论解决办法
对1+2+3+4+5+6+7+8+9+10=55为例进行讨论
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5个11,得到55。
可设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
S=10+9+8+7+6+5+4+3+2+1。
(倒序相加法)
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1+......+11=10*11=110
所以得到S=55,
设计意图:
从小学时候的问题入手,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又衍生出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求法,并且引入倒序相加法。
体现本节课的能力、德育目标。
(3)推导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几个式子,它们都是等差数列。
观察还得出,
2-n 31-n 2n 1a a a a a a +=+=+……
那么,等差数列{}n a 是否也可以通过这个办法求前n 项和呢? 试一下:
于是: n 1-n 21n
a ......a a a S +++= ①
121-n n n a ......a a a S +++= ②(倒序相加法) )( 2S 1n n a a n +=, 化简得到2)
( S 1n n a a n +=
又有
1)d
-
(n
a
1
+
=
n
a,让学生自己尝试着代入上面得到的式子
可以得到
d
n
n
na
2
)
1
(
S
1
n
-
+
=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体现能力目标。
(4)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记忆
引导学生观察公式
2
)
(
S1
n
n
a
a
n+
=,和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b)
n(a
S
+
=颇为类似,
于是
1
a可以看成等腰梯形的上底,
n
a看成下底,n看成高,那么这个公式就容易记多了。
再在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上作出另外一条腰的平行线,将等腰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到第二个公式的记忆方法。
设计意图
能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牢记是快捷解题的根本,学生刚刚看到两条公式的时候往往会皱起眉头,为怎么样记忆这个公式发愁,但是把这个常见的梯形面积公式辅助记忆,减轻学生的课堂负担。
3、巩固达标
计算1+2+3+……+998+999+1000的和
分析:这个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其中1
a
1
=,1
d=,1000
n=,1000
a
n
=可以使用
500500
2
)
1000
1(
1000
2
)
(
S1
1000
=
+
⨯
=
+
=n
a
a
n
500500
1
2
)1
1000
(
1000
1
1000
2
)1
(
S
1
1000
=
⨯
-
⨯
+
⨯
=
-
+
=d
n
n
na
设计意图:
反馈体验,解决引入时候设置的问题,使得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实用性,原来以前的难题可以这么简单地解决,提升学习兴趣,提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反馈练习(课本P45,练习1)
小结:(求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项数和尾项,一般使用公式2
)(1n n a a n S +=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项数和公差,一般使用公式d n n na S n 2)1(1-+= 设计意图:
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此时小结可以引导学生知道可以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选用适当的公式使得解题速度更加快捷、准确。
在教学难点上突破。
5、归纳总结
1、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倒序相加法
2、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记忆方法
3、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应用分类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回忆一节课的内容,然后抽取一位中等水平的同学来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让成绩优秀的学生补充前面同学的遗漏部分,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6、课外作业
必做:P46 A 组第一题、第二题
选做: B 组第二题
设计意图:
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进行适当地分层,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对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求法
进行掌握。
同时时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深一层地进行研究,进而提升他们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教案说明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等差数列是数列的重要分支,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求法也在以后的数列求和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本节计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推导记忆和简单的应用,第二课时是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及其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