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管理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管理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管理史(知识点)教育管理:对教育进行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的管理。

夏朝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

“序”“校”商代有学,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大学的国家之一。

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系统。

学在官府:学术官府,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主要表现是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学校与官府合一)。

奴隶制度的教育教学管理以西周最为完善,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包括礼乐射艺书数,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备,也因此其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发展。

建立了“现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稷下学宫:原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是官办的属于官学性质,但是学宫的讲学研讨由私人主持。

在内容和管理上看,是私学的集合体。

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弟子职》是最早的学生守则,要求1,学生要虚心求教尊敬老师;2,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

松而不散自由有序的管理为后世高等学府管理的典范。

秦始皇“文教政策”: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土、行教化美习俗;重选举以选贤。

汉代官学与私学并举P24.太学管理(为朝廷培养各级官吏,并对教育起示范和导向作用):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教学管理。

地方教育:传授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官吏,同时为朝廷和太学输送优秀学生;推行地方叫化。

私学:初级程度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精研习。

汉代察举制: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策问: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对策答者对市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

魏晋南北朝: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举;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设置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发展私学和家庭教育。

(完整word版)教育管理学【吴志宏】

(完整word版)教育管理学【吴志宏】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一篇 教育管理学总论第一章 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学第一节 管理的意义和特性一、管理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1.管理的定义:在组织中,有关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适当领导、组织、安排,以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

2.管理的要素:(1)组织(2)目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非盲目行动〉(3)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管理以这些资源为中介〉(4)效率〈付出少,得到多〉二、管理和行政行政与管理无本质上的区别,很多情况下,两者交换使用。

三、管理活动的意义1.管理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缺乏管理的组织只不过是一盘散沙;2。

提高工作绩效最主要的手段;3.提高士气,维护组织生存;4。

使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减少推诿;5。

组织机构内部信息更加通畅;6.能够较合理分配社会资源;7.可以缓解组织中的矛盾冲突,维持组织稳定等。

四、管理活动的特性1.管理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活动虽然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大多数情况下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

2。

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

〈涉及诸多的管理对象,如人、财、物、时、空等〉3.管理活动就整体而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暂的、暂时性的动作.〈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决算、报告等>4。

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9c前,生产力的限制,管理凭借经验判断;19c末—20c中近代大工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管理科学化、标准化;20c后—21c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呈现民主管理特征,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素质和人际关系.因此时代变换,管理方式也随之变化。

〉第二节教育管理活动概述一、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1)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的权利;(2)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3)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1。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傅佳青-22页文档资料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傅佳青-22页文档资料
12.褚宏启.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校长专业标准何以必要[J ].人民教育. 2019 (12):13-16.
13.张波. 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及其制度保障[J]. 教学与管理. 2009(01).
• 校长专业发展是指由校长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 、专业能力所构成的专业素质结构不断更新、演 进和丰富的过程。
1、校长专业化的必要性
• 1.专业化是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校 长专业化是这一大趋势的反映。
• 2.校长专业化有助于提高校长职业的社会 地位。
• 3.校长专业化是教育本身的要求。
2、校长专业化标准
1.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

和法律
2.教育法律与教育管理

第四篇 教育人员
1.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 2.教师管理
和教育对象管理
3.学生管理
第五篇 教育实务 管理
1.教学/德育/体卫管理 2.教育科研/经费/设施
/社会工作管理
第二篇 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
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组织机构
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组织及组织理论概述
价值决定。 • d.自主学习力:
4.专业化校长角色定位
• 领导力视角下校长角色定位:教育者、领 导者和管理者
专业化校长角色定位
• 专业化视角下校长角色定位:三大范 畴六种专业角色定位
• 1.价值领导范畴:发展愿景的规划者和学 习文化的营造者;
• 2.教学领导范畴:教师发展促进者和创新 人才激励者;
从宏观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建设
从微观层面看学校管理体制
学校组织机构及其变革
《新编教育管理学》内容与主要观点
• 第一篇 总 论 管理的4意义和4特征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其演进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变迁及其演进
1.1949年—1952年 当时主要采取了以下5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 (2)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 余学校同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 的机会; (3)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 (4)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 (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 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


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儿童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至少要经历十几年的时 间。在此期间,儿童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规范等, 虽从最终目标看是为了将来从事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宏观上是促进了 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适应了社会方面的需要;但从直接结果看则是发 展了儿童的身心,实现了精神成长,在微观上促使人远离动物界,趋于社 会化与文明化。 我们认为,教育的起源就不仅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随人类社会 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 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 证统一。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学校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一)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 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利托尔诺(C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 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 生物活动。 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 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 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 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 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 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试述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试述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试述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20世纪30-40年代,我国一些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已经提出了他们所构想的教育管理现代化模式。

例如,罗廷光先生在其所著作的《教育行政》一书中就提出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理想。

1、所谓教育管理民主化是指:1)教员和学生有权参与学校管理,2)平民有受教育的权利3)学校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反对校长独裁统治2、所谓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是指:1)采用业务分析法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数量化研究,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果和效益;2)教育行政的各项工作都要建立科学的制度,聘请教育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所谓专业化主要是指各级教育行政人员、视导员、校长都要受过教育行政的专业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管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吸取老解放区办学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了苏联先进教育理论,办学经验,并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走出了一条新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

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工农知识化和知识分子劳动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勤俭办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但是有一个时期,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阶级斗争扩大化,搞所谓的政治建校和开门办学之类活动,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造成了教育质量下降,教学秩序混乱和知识分子政策偏差。

这一切又都不利于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令、法规,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制、教学计划、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也进行了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这些成就都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圣才】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圣才】

第2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2.1 复习笔记一、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一)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按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稷下学宫的办学模式颇有新意。

其新主要表现在:1.办学体制稷下学宫的办学体制属官方出资、私家主持性质。

(1)官方出资,是指学宫乃君主出于养士目的而办,故一切费用都由国家包下来。

(2)私家主持,是指学校实行门户开放,教者可自由讲学择徒,学者可自由求学选师。

(3)所有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官方从不多加干预。

前一点保证了学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办学者不必为此费心,后一点保证了学术的繁荣和活跃。

2.教学管理形式稷下学宫的教学过程将讲学、著述、育才等因素融合于一体。

(1)讲学讲学包括讲演、讨论、辩论等活动,为学校主要教学形式。

(2)著述著述则为活跃学术研究气氛,稷下学者留下著作宏富,著名的如《孙卿子》《公孙固》《田子》《捷子》等。

(3)育才育才是办学的目的,学校对学生的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言行举止、尊师敬学等都提出严格要求。

3.教师管理制度(1)稷下学宫在教师管理上做到学术不干涉,生活提供优厚待遇。

对于成功讲学著述者,学校设祭酒、博士、先生等各种学术职衔。

(2)宽松的学术氛围,严格的教学管理,良好的物质条件,这一切营造出一个非常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稷下培养的人个个光彩夺目,他们对战国中后期的政治和学术活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学记》是我国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后期,毫无疑问,它是中外文明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关于教学管理的主张《学记》中所体现的教学管理思想表现在:1.重视入学教育。

《学记》要求将开学入学教育作为重要教学管理环节来抓,开学这天,要举行隆重典礼,君主率百官亲临学校,与师生共同祭奠先圣先师。

2.教学过程中须有一定训诫仪式,如听见鼓声,打开书箧上课,以示敬业;备有戒尺,以作训诫等。

3.君主每年夏季要到校视察,以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0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章

0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章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 1.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的技术:第一,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第 二,参加调查会的人员要深切明了社会经济状况;第三,参加 调查会的人数多少要依调查人的情况决定;第四,要定调查纲 目,要有大纲和细目;第五,各级领导要亲身从事调查,不能 单靠书面报告;第六,要深入调查一个地方、一个问题;第七, 调查要自己当主席,做记录。 2.阶级分析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各种社 会现象,有助于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内容,科学地 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争取少数民族群众支持第三节红军反围剿斗争和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四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二加强干部教育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三发动和依靠群众筑牢群众基础第四节时局转换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教育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一)动员部队提高战斗力
1.进行整治动员鼓舞 士气 2.发挥党支部战斗 堡垒作用 3.加强红军的纪律教 育
第三节 红军反“围剿”斗争和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动员群众积极支援前线
1.深入宣传,发动 群众踊跃支前 2.有力组织。武装 群众
(三)加强政治攻势瓦解敌军
1.在战区开展对敌 宣传
2.在组织官兵起义 敌军内部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
二、《古田会议决议》的理论价值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 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 决议案》 史称《古田会议决议》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
(一)中央“九月来信”与古田会议的成功召开
陈毅到上海后,向李立三、周恩来等中央领 导人如实汇报了红四军两年来的斗争情况和 存在问题。9月28日,陈毅根据周恩来多次 谈话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起草了一封给 红四军前委的书面指示信。此信经周恩来审 阅同意,定名为《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 委的指示信》,即中央“九月来信”。肯定 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建党建军 路线,解决了红四军党内争论的主要问题, 为古田会议的成功召开创造了前提。1929年 12月28-30日,古田会议召开。

教育管理学在线测试题库

教育管理学在线测试题库

教育管理学在线测试题库第1章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不仅是对学校物质设备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3、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

4、教育管理学的权变性:教育管理学把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活动视为一种开放系统中的活动,通过管理合理配置学校的资源,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能量、信息和资源的交换,按照社会的需求,协调和控制学校内部的组织活动。

影响教育管理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系统性因素,另一方面是随机性因素。

这两类因素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人员总是善于把教育管理理论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地加以改造,这就是管理学的权变性。

5、教育管理学的双向多元性:教育管理学的结构是双向多元的。

所谓“双向”是指这门学科研究的范围,既有纵向的连贯性,又有横向的交叉性。

纵向连贯性指的是这门学科的一些原理、内容、方法手段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萌芽期、草创期、形成期和成熟期几个阶段。

教育管理学要研究教育管理的发展历史。

横向交叉性是指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要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又要利用相关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管理概述

教育管理概述

教育管理概述第一节教育管理的概念一、管理(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管理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

当人类的祖先在共同劳动或集体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为实现某种目标(如捕捉大的野兽、营造房舍)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们就从人群中推举出一个人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大家的行动,这就是管理活动的开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写道:“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

”这都说明,管理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作为社会现象的管理,它具有两大职能:一种是组织生产力的职能,另一种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的职能。

在组织生产力方面,管理可以把处于分散状态的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对生产运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这样就可以达到扩大再生产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

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在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方面,马克思把这种管理职能称作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

他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资产者通过管理来实现其对雇佣劳动者的统治、奴役和剥削,榨取他们的剩余劳动。

他说:“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

”根据马克思关于管理的两种职能的论述,也可以说明管理具有两重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同社会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属性,它具有组织共同劳动、协调生产过程的作用,是超越一切社会生产关系而存在的。

而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同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来决定的。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和解答(第2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圣才出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和解答(第2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圣才出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和解答(第2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圣才出第2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2.1 复习笔记一、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一)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按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稷下学宫的办学模式颇有新意。

其新主要表现在:1.办学体制稷下学宫的办学体制属官方出资、私家主持性质。

(1)官方出资,是指学宫乃君主出于养士目的而办,故一切费用都由国家包下来;(2)私家主持,是指学校实行门户开放,教者可自由讲学择徒,学者可自由求学选师。

(3)所有的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官方从不多加干预。

前一点保证了学校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办学者不必为此费心,后一点保证了学术的繁荣和活跃。

2.教学管理形式稷下学宫的教学过程将讲学、著述、育才等因素融合于一体。

(1)讲学讲学包括讲演、讨论、辩论等活动,为学校主要教学形式。

(2)著述著述则为活跃学术研究气氛,稷下学者留下著作宏富,著名的如《孙卿子》《公孙固》、《田子》《捷子》等。

(3)育才育才是办学的目的,学校对学生的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言行举止、尊师敬学等都提出严格要求。

3.教师管理制度(1)稷下学宫在教师管理上做到学术不干涉,生活提供优厚待遇。

对于成功讲学著述者,学校设祭酒、博士、先生等各种学术职衔。

(2)宽松的学术氛围,严格的教学管理,良好的物质条件,这一切营造出一个非常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稷下培养的人个个光彩夺目,他们对战国中后期的政治和学术活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学记》是我国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后期,毫无疑问,它是中外文明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关于教学管理的主张《学记》中所体现的教学管理思想表现在:(1)重视入学教育。

《学记》要求将开学入学教育作为重要教学管理环节来抓,开学这天,要举行隆重典礼,君主率百官亲临学校,与师生共同祭奠先圣先师。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理路及演进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理路及演进轨迹

〔摘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保障党员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升其成效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通过出台系列规定办法、明确指导原则、总结管理经验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进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基础性工程,呈现出了独有的历史演进轨迹,不仅在管理规则上实现了由规定性文件到制度性法规的体系转换,而且在管理任务上实现了由单一化教育向综合性教育的层次拓展,更是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了由运动式管理向常态化管理的历史进阶。

党员教育管理的演进轨迹既折射出我们党在推进自身建设的方式上、要求上以及理念上的演变,也是党对执政规律不断深化认识,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执政党建设〔中图分类号〕D26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3-0093-06洪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510006)〔收稿日期〕2020-04-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CKS011)。

〔作者简介〕洪汛(1987-),男,湖南衡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则是保障党员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升其成效的必然要求。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这是我们党针对党员教育管理问题颁布的首部以“条例”命名的正式党内法规。

该条例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是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作为提升党员干部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并对如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其所呈现出的独有的演进轨迹,集中体现了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方式、要求和理念上的重大转变。

一、由规定性文件到制度性法规:党员教育管理规则的体系转换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中,规则的制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关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教育管理过程

教育管理过程
统的民主化和开放化。
03
教育管理过程
计划与决策
目标设定
明确教育机构的发展目 标,制定短期和长期计
划。
资源分配
合理分配人力、物力、 财力等资源,确保计划
的顺利实施。
方案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 优方案,实现教育机构
的目标。
风险评估
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和 问题,制定应对措施。
组织与协调
01
02
03
04
教育管理过程
• 教育管理概述 • 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 教育管理过程 • 教育管理方法与技术 • 教育管理案例研究
01
教育管理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教育管理是对教育系统进行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旨 在实现教育目标。
特点
教育管理涉及广泛的管理活动, 包括资源分配、政策制定、人员 培训等,以确保教育机构的高效 运行。
总结词
专业发展、团队建设、激励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
关注教师个人成长,提供培训、进修机会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团队建设
激励机制
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 团队氛围,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 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案例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估与反馈
总结词
多元评价、客观公正、及时反馈
从早期的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 再到现代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
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许多 教育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等,为现代教育管理 提供了指导。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教 育管理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数字化 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管理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_OK

教育管理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_OK
7
教育管理学 21世纪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列丛书
第二节 儒家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一、儒家的“人本”管理思想与教育人本管理
儒家的“人本”管理思想为在教育管理中重视人本管理提供了
理论的依据与实践的可能。
教育组织作为培养人的组织,其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
教育管理的对象包括具有高度职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的教师,
教育管理学 21世纪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列丛书
教育管理学
黄葳 主编
1
教育管理学 21世纪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列丛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管理思想
2
教育管理学 21世纪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列丛书
本章提要
本章主要以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管理思想在教育 管理中的应用为主线,通过发掘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与教育 管理思想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传统管理思想对教育管理 思想的影响与启迪,揭示我国教育管理思想融汇中西管理 思想的“双重性”特点,探讨中国教育管理思想的传统与 现在。
23
教育管理学 21世纪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列丛书
第三节 道家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四、辩证思想与教育的谋略管理
它强调了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权变与因地、因时制宜,具有 重要的谋略价值。主要体现为:
第一,贵柔、贵下。 第二,主张“避锋蓄锐,待机而动”。 第三,强调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应该掌握分寸,懂得进 退。 第四,主张欲取姑与。 第五,强调要从正反两方面观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避免 褊狭。 第六,主张循序渐进,看到欲速则不达。
6
教育管理学 21世纪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列丛书
第二节 儒家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一、儒家的“人本”管理思想与教育人本管理
(三)管理中的“仁”思想
管理中的“民本”思想与管理中的“人治”思想由“仁”这一儒家 思想的核心统合起来,体现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 下》),强调以“仁”来为政、做人、处理人际关系等。 ➢在为政方面,君主必须“爱人”,关心人民的疾苦,重视民心, 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在做人方面,强调“仁”是君子必行之道,“志士仁人,无求生 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必须以“仁”为准则,尊重别人,“夫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壅也》)……

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百年历程与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百年历程与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百年历程与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百年历程与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共产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其中。

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充满了曲折与辉煌,实践逻辑也日臻完善。

首先,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始于中国青年活动的崛起。

在中国殖民受压迫的时期,中国青年面临着振兴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鲁迅等先驱者的思想影响,激发了中国青年探索反抗外国侵略的出路。

共产主义思想进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青年提供了一种实现振兴的新的意识形态。

青年们被教育要时刻保持革命热情,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其次,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青年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共产党青年团作为共产党青年组织的前身,于1922年成立。

团的宗旨是培养青年的忠诚与纯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团的发展历程表明,青年应站在党的旗号下,进行积极的政治教育。

这种教育旨在使青年意识到他们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使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不畏惧。

第三,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加强思想的钢铁洗礼。

共产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性和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青年组织广泛开展游击战以及其他战斗任务,青年们在实践中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锤炼了坚强的意志和一心为民族复兴奋斗的信念。

青年们不仅加强了自身的思政教育,还通过直接投身社会实践,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第四,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首先,党的思想教育培养青年的理论基础。

中共青年团的正式书记必须通过政治理论的考试,这就要求青年党员在政治理论上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

其次,党组织以实际工作为平台,使青年党员真正投身到社会活动中,从而把政治教育的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此种模式更有利于年青一代的接受。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注重青年党员才能的培养,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担任重要职责,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探索的轨迹及其走向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探索的轨迹及其走向

452020年第4期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探索的轨迹及其走向张继明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探索需要在回溯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历史轨迹中,找寻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元化大学权力谱系的建立,到体制转型驱动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权化,再到现代大学制度探索中大学治理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再到深化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大学治理及其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发展历程深刻地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即政府集中统一式的治理和高校的创造性变革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这体现了我国大学模式的“中国特色”与“中国优势”,标识着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探索的走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特色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47(2020)04-0045-07 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重点项目“中国特色大学治理模式构建路径研究”(2020ZD018) 作者简介: 张继明,男,山东潍坊人,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

党的十八大之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亦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如何建立起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提高高校治理能力,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能否达成预期成效。

现代化在整体上代表了一种向前的愿望和力量,正如哲学家福柯所认为的,现代性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态度。

[1]然而,“未来是由历史条件预先注定的”[2],这意味着现代化绝非因为历史的故旧而否定甚或摒弃历史,而是必须尊重历史和当下,将现代化视作历史的时空延续,而这又进一步意味着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反思历史、在历史坐标上不断调适变革轨迹的过程。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教育管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涉及学校的组织、规划、实施与评估等多个方面。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源于多学科的交汇,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

同时,实践探索又为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与验证,促进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几个重要领域:系统理论、管理理论、教育理论和领导理论。

系统理论强调各个教育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育机构如同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如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系统理论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整体视角,促使管理者考虑各个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实施教育管理时,管理者需关注如何优化系统,使得各部分能够协调运作,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传统的管理理论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对教育管理起到了重要影响。

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优化管理流程,这在教育管理中体现在优化教学流程、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方面。

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则关注管理过程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使得教育管理的流程更加明确。

官僚制理论强调规则和程序的重要性,这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中。

教育理论为教育管理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

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均为管理者提供了关于如何设计课程、如何评价学生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框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其个体发展,考虑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环境。

领导理论在教育管理设计中不可忽视。

教育管理者的领导 style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校氛围。

领导理论包括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等。

交易型领导强调任务的完成和物质奖励,而变革型领导则关注激励和愿景的传达。

在教育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如何选用合适的领导 style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是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梅奥的霍桑实验
(1)早期实验(1924—1927) (2)实验室研究(1927—1932) (3)面谈计划(1928—1930) (4)观察室研究(1930—1932)

2、梅奥“社会人”的观点

梅奥等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了“社会 人”假设。
霍桑实验的结果证实,人在根本上是社会 人,工资、工作条件和生产率之间没有必 然的直接联系。一个职工不是孤立存在的, 一个人在一个组织中不仅需要工资的增加, 还需要得到友谊、情感、安全、归属感, 需要受到尊重。所以,组织必须满足个人 的社会需要。
各级监督机制也相继建立。1909年学部还奏请制
订了《视学官章程》。

到建国前,由于政权更替,战乱频繁,我国的教 育管理经历了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

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
教育管理主张的核心是民主与法治。

1.主张根据各地的实际实施教育管理;
2.积极提倡教育立法;
3.提倡用民主的精神管理学校;

1.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
(1)巴纳德的社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统理论
(2)西蒙的决策理论
(3)领导行为研究 (4)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麦格雷戈的X、Y理论假设
双因素理论
期望理论
2.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在理论上,追随行为科学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 对教师激励问题的研究

对学校领导问题的研究
一名成功的校长应具备14项人格特征:⑴判断; ⑵主动;⑶正直;⑷远见;⑸干劲;⑹人际 关系;⑺坚决;⑻可信赖;⑼情绪稳定;⑽ 公平;⑾雄心;⑿献身工作;⒀客观;⒁合 作。



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观
1.国家应担负起管理教育的责任 2.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校制度 3.学年制和学日制 4.班级授课制 5.考试制度 6.学校人事管理 7.学校纪律

赫尔巴特的教育管理思想 提倡发展儿童兴趣,主动学习; 要求学校对儿童严密监视,强制管束。

杜威的管理实践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向

1、将创立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理论体系
2、将更加趋于兼容整合发展创新


3、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和理论实践性
4、多元性理论发展仍将成为重要趋向 5、虚拟教育管理理论将得到重大发展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主张教师应德才兼备;各学科教学应交替进
行,教学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得国家掌控了管理教育
的权力,但“政教不分”的现象直至19世纪才
出现变化。

1856年,英国设立教育部。
1838年,美国出现专职的校长职位;1939年, 设置教育局长职位;1867年,成立隶属于内政 部的教育部;1979年,成立联邦教育部。
立了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覆盖全国的官学系统。

清朝入关前萌芽的旗人教育,在入关以后仿照传
统的官学制度逐渐形成了有清代特色的旗人教育
制度,也日益成为官僚制度的附属物。

以民间教育形式出现的书院制度具有明显的官学 化趋势,但书院多采用学者办学。

清中叶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资本主义教育 在我国萌芽和发展,创建了新式学堂。1898年正
4.主张学生自治。


陶行知的教育管理实践
1.创设一套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的学校管理
系统。建校必先建立学校董事会,作为学
校的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其他校务机构。

2.提倡学生自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建国后,我国的教育管理受到苏联的极大影响, 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①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 导;②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③无产阶级政治挂 帅;④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⑤党委领导 下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节 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 的影响 1.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1)将各种工作有系统而合理的详加分析研究,对每人所做的
工作和方法,探讨其一贯的步骤。 (2)用科学方法选择工作人员,训练工作人员。
(3)使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尽量密切合作,每位工作人员每日
教 师
部门负责人
教 师
部门负责人
教 师
3.松散结合系统理论的启示
【课堂讨论】 学校是科层制组织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松散结合组织:构成组织的各个组成部分 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彼此保持相对的独 立性和可分离性。

学校组织的特点:组织目标含糊;技术手 段不清晰;人员具有流动性。
四、行为科学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
化,正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 国外教育管理实践的历史变迁

古希腊教育管理: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古罗马时期,已经形成了国家控制与管理教 育的制度。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教育 的控制权被教会所垄断。


古代贤哲的教育管理思想

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必须各有其明确的工作。 (4)使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均有适当的分工,管理人员可以或 应该担任的,应由管理人员办理。

2.教育管理中的效率崇拜 效率观念被教育管理人员所接受 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化 许多旨在提高效率的管理举措纷纷出台
3.“科学管理”理论 对教育管理的消极影响

助长了学校中的商业习气,引导人们从单纯的经济效 益的角度看待教育,忽视了教育的陶冶价值;

将学校与工商企业作不恰当的类比,把一些不适合的 方法引入教育管理中,忽视了教育管理本身的特点;
校长的工作性质发生改变,不再是“教育领导者”, 而是一名“斤斤计较、精打细算”的商业经理; 一种只注重表面“效率”,不注重内在知识价值的反 智力倾向开始在教育界蔓延开来。


二、人际关系学说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梅奥提出不同于效率为本的管理模式,即以 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为本的人际关系管理模 式。

人际关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非正式 组织概念。在非正式组织中,人们各自有自 己的地位,遵守着默认的规则和价值体系, 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正式组织所不能满足的 人际交往的需要。
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要点

式设立的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当时新式学堂的最
高学府,而且是所有新式学堂的最高教育行政管
理机构。

1903年,清政府颁布实行“癸卯学制”,在中小 学设立了最 高行政长官,称为监督或堂长。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成为内阁级的教育行
政机关。

清政府改革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创设教育督导制
度。中央设学部,省设学务公所,县设劝学所,
战国中晚期,齐国办稷下学宫,被认为是古代 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荀子被推为祭酒,这 是我国学校设立专门管理者的萌芽。




教育教学论著——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 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学记》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 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 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隋唐代中央设国子监,其特点是国家教育行政机 关与学校管理机构合一。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
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
方官长史领导。

宋代出现我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出现了“分斋教学”,为分年级教学的
萌芽。分斋教学法创自北宋教育家胡瑷。

清朝建立全国性政权以后,沿袭明代教育制度建
教育管理学
主讲教师:黄柳英
第二章 教育管理实践 和思想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中国教育管理实践的沿革
第二节
第三节
国外教育管理实践的历史变迁
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教育管理实践的沿革

夏商周,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官 师不分、政教合一”。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私学大师兼做管 理者。
工人是“社会人”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新型领导能力的培养

3、简析

人际关系理论是针对科学管理理论的弊端 提出来的。但是,由于人际关系理论过分 强调个人的社会需要,忽略对工作的责任 感,并且把完成工作任务和满足个人的需 要割裂开来,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 在教育管理中也出现这种情况,教育组织 中人际关系可能是良好的,但教育的效果 和质量不一定高。
三、结构主义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韦伯与结构主义

分工和专门化 非个人倾向 权力等级体系 规章制度 职业导向
执行层 决策层 职能层
2.教育管理组织的科层化
教育委员会 教育局长 副教育局长 副教育局长 副教育局长 (小学) (中学) (职校) 中学校长 中学校长 中学校长
部门负责人
(2)在实践中,掀起了民主管理的高潮
“独断专行的学校管理者不见了,师生享有了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自由,学校也成 为学习和工作的快乐的场所。”
(3)促成了教育管理学的转型

从理论角度来讲,兴起了教育管理的 “理论运动”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科学所常用的实证 研究手段被大量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 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 科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