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印象精美PPT (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址考古
一号坑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兵马俑面 世,当时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 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 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 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 断扩大,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 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一号坑 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0多个修复组展开对兵马 俑的大规模修复。
遗址考古
1974年—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一号坑在南,东 西长216米,宽62米,面积13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面积为6000平方米。三号坑面积520 平方米。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 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陶佣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
出土文物
立射俑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 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 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 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 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 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 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 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目录/ CONTENTS
[第一部]
秦兵马俑历史概况
[第二部]
秦兵马俑图文详解
ONE
[第一部]
秦兵马俑历史概况
Historical survey of Qin Terracotta Army
秦始皇兵马俑
历史背景
Sati
人殉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 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5] 。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 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 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
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
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出土文物
车士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 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 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 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 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 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 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 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 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 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 挥的职责。
制作者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 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 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 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 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 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 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 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2009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 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
建筑结构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 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 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 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 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 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 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 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 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 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 式的地下建筑。
一号坑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 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 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 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
遗址考古
二号坑
一号坑是农民打井偶然发现,而二号坑则 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钻探的科学发现。1976年 4—5月间,考古队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有目的 的钻探工作中,于4月23日又发现了一个有兵马 俑的坑。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 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 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残留有红 色涂层,十分珍贵。
跪 射 俑
出土文物 武 士 俑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平 均身高约1.8米。
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 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 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 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 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 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 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 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 武士皆持实战兵器,气质昂 扬,静中寓动。
Sati
历史沿革
《史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 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 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 是最大一次的劫难。据《史记·高祖本纪》[8] 、《汉书·卷一·高 帝纪第一上》[9]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10] 等史籍 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 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马俑在这场浩劫中也损毁严重。考古 发掘情况表明,一号俑坑和二号俑坑有黑色木炭遗迹,说明一、 二号俑坑的塌陷都是因为被火焚烧后造成的。
秦始皇兵马俑
出土文物
1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
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
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
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
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2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
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
1994年3月1日,二号坑保护大厅竣工后, 举行了隆重的二号坑开工典礼,时任国家文物局局 长张德勤亲临现场,宣布了二号坑发掘工作的正式 开始。为了保证这一重点考古工程的科学化、规范 化,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二号坑专家组wk.baidu.com以指导 考古发掘工作。
遗址考古
三号坑
三号坑的发现,同二号坑一样,是考古队经过钻探的结 果。继一、二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5月11日,又在一号坑 西端北侧25米处,钻探发现了一个陪葬坑,根据发现的先后, 编号为三号坑。
出土文物
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 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 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 呜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 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跃跃欲行,异常神骏。 秦俑坑出土的陶马,与秦始皇帝陵园内马厩坑出土的 真马的体长、身高、身躯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说明 它们是以真马作为原型塑造的。 马的主要特征是个头较小、脖颈短、头部宽阔,属于 河曲(今甘肃洮河一带)马种。
秦始皇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 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 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 车及四件兵马俑,三号坑共可出土兵马俑68个。
TWO
[第二部]
秦兵马俑图片详解
Qin Terracotta Army pictures detailed
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 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 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 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 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 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出土文物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在秦俑 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 铠甲将军俑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 几种不同的形式。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 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色花结,华丽多采, 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军吏俑除了服 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 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 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 的思念家乡。
历史背景
Sati
人殉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 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 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 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 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 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历史背景
人殉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 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 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 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 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 个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开。
出土文物
鞍马出土于二号俑坑,通首高1.72米,至 髻胛高1.33米。从马的形体方面观察,俑坑出土 的陶马个头不大,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 短,髻甲低,脊背宽博略向下凹,胸部较广,四 肢发育较好,属于力速兼备的挽马型,也是骑乘 的良马。
从云梦秦简有关律文看,鞍马主要来源于 官府的厩苑。县司马掌管县厩苑中军马的调教与 选拔,因此军马的优劣与县司马有着直接的关系。 秦向来以养马著称,到秦王朝时养马业更盛,中 央和地方都有养马的厩苑,以供骑兵和车兵的用 马。
出土文物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 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 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 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 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 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 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 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 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 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 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 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 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 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 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 活气息。
历史沿革
1974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 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 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
1974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 的秦代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
1987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
出土文物
驭手俑
驭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 驭手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 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 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 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 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出土文物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一、二号坑,有116件,多用于战时 奇袭。
由于兵种的特殊,骑兵的装束显然与步兵、车兵 不同。他们头戴圆形小帽,身穿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 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口连档长裤,脚登短靴,身披短 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 一手牵马,一手持弓。从这种特殊的装束中,我们可以 清楚地看出,从古代骑兵战术出发,骑士的行动敏捷是 一项基本的要求。二号坑出土的骑兵形象,是迄今为止 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的骑兵实物。因而对研究当时 骑兵服饰和装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