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平均数》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
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设计意图:移动图书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
1、导入新课,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3、大屏幕出现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
4、学术助理主持让学生根据解决单自学教材90-91页内容,并完成解决单上的问题。
5、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先合后分法”都可以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课堂练习和拓展延伸
(1)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用投影仪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2)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小结。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3)拓展延伸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持续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的收获有哪些?还有哪些问题?
(五) 布置作业。巩固新学知识,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