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合集下载

关于历史的好书

关于历史的好书

关于历史的好书
1.《史记》:中国古代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十二本,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实。

2.《资治通鉴》:中国古代史第一部纵贯全史通史,由司马光撰写,执笔23年,共294卷,记录了从周代到南北朝的历史。

3.《中国通史》:由郑振铎主编,分为三卷十二册,概述中国历史的大致脉络和重要事件,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读物。

4.《中国古代史》:钱穆著作,主要讲述了中国自古至明清的历史,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有很好的帮助。

5.《大秦帝国》:华夏出版社出版,描述了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6.《罗马帝国衰亡史》: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讲述了罗马帝国综合因素导致衰败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7.《历史深处的忧虑》:吴军著作,即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关于未来的思考和预测,对于了解人类文明进程有帮助。

8.《黑暗森林》:刘慈欣著作,虽然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其中对于人类历史和社会进化理论的探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推荐100多本人文历史 中华千年的书籍

推荐100多本人文历史 中华千年的书籍

推荐100多本人文历史中华千年的书籍1.《一书通识五千年中国史:图文典藏版》2.《中国简史》3.《世间再无张居正2:赌气的万历》4.《世间再无张居正3:党争之乱》5.《世间再无张居正4:九千岁梦灭》6.《峥嵘南北朝》7.《图说五千年中国史》8.《一看就懂的大清史》9.《让你爱不释手的极简明朝史》10.《中国皇后全记录》11.《北大历史课》12.《唐史演义(第二部)》13.《建安十三年》14.《谷园讲通鉴:东汉兴衰史》15.《历史的帘子》16.《一看就懂的上古史》17.《一看就懂的春秋史》18.《一看就懂的大汉史》19.《一看就懂的大唐史》20.《中国皇帝全记录》21.《历史的沸点·第五卷》22.《汉武时代漫谈》23.《说不清道不清》24.《文明的火种》25.《西周史(全二册)》26.《清史(上、下)(中国断代史系列)》27.《从黄山白岳到东亚海域:明清江南文化与域外世界》28.《大唐二十一帝》29.《帝国旧影——雕版画里的晚清中国》30.《上林繁叶:秦汉生态史丛说》31.《长安碎影:秦汉文化史札记》32.《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33.《史学旅行》34.《辽宫英后——萧太后》35.《带你去看春秋战国》36.《中华文化公开课—商业文化八讲》37.《简明清史》38.《病变、中兴、衰毁:解读《汉书》密码》39.《短史记》40.《三国说说》41.《曹魏风烟(少年读三国)》42.《东吴鲸波(少年读三国)》43.《汉宫落日(少年读三国)》44.《中国人的活法》45.《明代文化史》46.《晚清文化史(修订版)》47.《大宋有温度》48.《看了明朝就明白》49.《晚清最后十八年》50.《问宋:赵宋王朝内政外交的得与失》51.《西夏王》52.《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遗产》53.《追宋: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54.《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55.《帆船、海盗与世界》56.《弓箭、强弩与战争》57.《三国史话》58.《青岚湖记忆》59.《清代反贪大案》60.《清史九讲(华文全球史)》61.《元史通俗演义》62.《傣族历史资料辑录(元代)》63.《大国游戏》64.《惊人一鸣》65.《中国文脉》66.《强国逐鹿》67.《名画中的隋唐史》68.《诸葛亮之道》69.《历史的沸点》70.《国殇墓园》71.《名家说史:中国古代名君》72.《明代御批案》73.《中国近代史》74.《中国历代党争史》75.《有多少你不甚了解的历史轶事》76.《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77.《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78.《历史其实很有趣》79.《清朝那些事儿》80.《鸿儒国学讲堂:中国简史》81.《杜甫眼中的三国》82.《关原之战——决定天下的战争》83.《历史侦探之京都篇》84.《微言微语话历史》85.《一口气读完战国史:战国很有料》86.《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87.《东林沉浮》88.《故宫疑案》89.《荡气回肠的90个历史故事》90.《大汉侃史官》91.《大明侃史官》92.《柏桦讲明代奇案》93.《唐朝大历史》94.《秦始皇:大秦帝国启示录》95.《清宫玄机录》96.《汉朝大历史》97.《历史上的二把手》98.《刘邦发迹史》99.《就在历史拐弯处》100.《带你去看大秦朝》。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书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书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书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著作:
1.《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该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述了西汉及其前后的历史。

3.《三国志》:三国时期陈寿所写的一部史书,记录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
史,尤其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4.《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
纲、事件为目的,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

5.《山海经》:中国古代富有神话色彩的地理学名著,共18篇,包括“山经”五卷,
“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

它不单记述了古代神话,还记述了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6.《尚书》:以记言为主,由孔子编撰,是中国最早的皇室文集、中国最早的散
文总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此外,还有《列女传》、《通典》、《旧唐书》、《旧五代史》、《集古录》、《通志》、《史通》、《畴人传》等,都是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以上书籍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不过由于古代史书的语言和内容较为复杂,阅读时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言文基础。

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带有注释和译文的版本,以便更好地理解史书的内容。

中国历史必读书目

中国历史必读书目

中国历史必读书目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为悠久、丰富的历史之一,涵盖了几千年的时间跨度。

要想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必读书目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几本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必读书目的著作,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去。

一、《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一本系统全面地梳理中国历史的巨著,由清代学者陈寅恪撰写,共分十卷。

该书从中国古代的神话时代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

陈寅恪在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通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完成。

该书收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包括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军事、文化事件。

《资治通鉴》以其独特的编年体例,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三、《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巅峰之作,由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该书以纪传体的方式,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

《史记》以其卓越的文学价值和严谨的史学思想,成为了后世史书的典范。

通过阅读《史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

四、《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史》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以独特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演变过程。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史》,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文化背景和影响。

五、《明朝那些事儿》《明朝那些事儿》是当代作家当年明月创作的一部通俗历史小说。

尽管这本书是小说形式的,但它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明朝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通过阅读《明朝那些事儿》,读者可以轻松愉快地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六、《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详细地叙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事件。

历史学必读十大书籍

历史学必读十大书籍

历史学必读十大书籍1、《大一统史》:为历史学家杨祚康撰写,旨在总结中国古代历史,为历史学家所公认的“历史学必读”。

全书十三册,涵盖6000多年中国历史,从尧舜时代至清末,现已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参考书籍。

2、《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历史著作,书中包含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系列关于文化、宗教、战争等各种历史事件的故事。

全书共五十二篇,涵盖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09年,被誉为古代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作。

3、《汉书》:汉书,是由司马炎撰写的五十四篇历史著作,收录了从汉高祖到汉哀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5年)间的历史事件,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汉朝的历史情况,也是历史学者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籍。

4、《三国志》:三国志,是由司马光撰写的三部古代历史著作,把三国时代分别以《汉书》、《魏书》和《吴书》来记录,总结了从曹魏、吴越和蜀汉三国时代的历史情况,也成为了历史学家能够掌握三国历史知识的重要参考书。

5、《春秋》:春秋,是由孔子撰写的一部关于春秋时期历史的著作,全书共256篇,把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76年这些年间的历史情况,尤其是政治、社会及文化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此时期中国历史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6、《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描述战国时期历史的著作,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情况,特别是政治形势。

书中被称为“策”的内容,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当时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军事战略。

7、《晋书》:晋书,是由陈寿编著的一部古代历史著作,把从晋朝前后百余年里的历史状况,如政治、社会、文化等等都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记述,使其成为了历史学家们值得参考的经典书籍。

8、《宋史》:宋史,是由赵构编著的一部关于宋朝历史的著作,把从宋太祖到宋孝宗(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间的历史全部涵盖在内,而且把记载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做了详尽的记述,使它成为了历史学者深入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素材。

9、《明史》:明史,是清王朝编撰的一部古代历史著作,书中涵盖了从明朝首创者朱元璋至明代灭亡之前的历史情况,是历史学家们研究中国明朝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下面本人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书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中国古代史书籍1、朝代史(1)史前①《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张维罴)兰州大学出版社②《原始社会史》(林耀华)中华书局③《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河北教育出版社④《中国新石器研究》(佟柱臣)巴蜀书社⑤《新石器时代》(尹达)三联书店⑥《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文物出版社⑦《炎黄氏族文化考》(王献唐)齐鲁书社⑧《中华远古史》(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⑩《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文物出版社(2)先秦史A、文明起源①《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社科院考古所)文物出版社②《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文物出版社③《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辽宁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⑤《中国国家起源》(高光晶)河南大学出版社⑥《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大学出版社⑦《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王东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⑧《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大学出版社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朱乃诚)福建人民出版社⑩《古史辨》(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B、夏商①《殷代社会史料征存》(陈邦怀)天津人民出版社②《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③《夏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④《商史探微》(彭邦炯)重庆人民出版社⑤《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吕振羽)三联书店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人民出版社⑦《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⑧《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⑨《中国青铜器时代》(郭宝钧)三联书店⑩《夏商史探索》(李民)河南人民出版社C、西周①《西周与东周》(李亚农)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周代城邦》(杜正胜)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③《周代国家形态研究》(赵伯雄)湖南教育出版社④《西周史》(许倬云)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⑤《西周文史论丛》(岑仲勉)商务印书馆⑥《西周史略》(日.白川静)三秦出版社⑦《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⑧《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尹盛平)江苏教育出版社⑨《西周史与西周文明》(张广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⑩《商周史料考证》(丁山)中华书局D、春秋①《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②《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春秋时代的士族》(孙曜)中华书局④《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⑤《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世系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何怀宏)三联书店⑦《晋国史纲要》(李孟存)山西人民出版社⑧《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晁福林)三联书店⑨《鲁国史》(郭克煜)人民出版社⑩《郑国史话》(杨福平、杜维夏)中州古籍出版社E、战国①《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十批判书》(郭沫若)科学出版社③《赵国史稿》(沈长云)中华书局④《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文物出版社⑤《先秦士人与社会》(刘泽华)天津人民出版社⑥《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⑦《先秦诸子系年》(钱穆)商务印书馆(3)秦汉史A、秦①《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秦汉史》②《秦集史》(马非百)中华书局③《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④《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⑤《秦史》(王蘧常)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秦帝国史》(王云度、张文立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⑦《秦始皇帝评传》(张文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⑧《秦始皇传》(张分田)人民出版社⑨《秦始皇帝传》(马非百)上海古籍出版社⑩《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B、西汉①《秦汉史》(钱穆)台北三民书局②《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④《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⑤《汉代对匈奴的防御战争》(纪庸)上海新知识出版社⑥《司马迁评传》(肖黎)吉林文史出版社⑦《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陈直)陕西人民出版社⑧《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⑨《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书店⑩《论汉武帝》(张维华)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汉(含新)①《秦汉史》(劳干)台北中华文史出版事业委员会②《新莽全史》(沈展如)台北正中书局③《王莽传》(孟祥才)天津人民出版社④《从崩溃到中兴两汉的历史转折》(刘修明)上海古籍出版社⑤《王莽变法》(任强)上海人民出版社⑥《汉魏制度丛考》(杨鸿年)武汉大学出版社⑦《汉匈战争三百年》(宋超)华夏出版社⑧《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⑨《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商务印书馆⑩《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朱绍侯)中州古籍出版社(4)魏晋南北朝史A、三国①《三国史》(马植杰)人民出版社②《三国人物散论》(方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③《三国史》(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④《三国史研究》(张大可)华文出版社⑤《三国史话》(吕思勉)天津人民出版社⑥《魏武帝曹操传》(柳春藩)吉林人民出版社⑦《三国经济史》(余鹏飞)河南大学出版社⑧《三国军事史》(余大吉)军事科学出版社⑨《诸葛亮》(马植杰)上海人民出版社⑩《孙吴文化》(王永平)南京出版社B、西晋①《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③《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④《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⑥《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⑦《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及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⑧《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⑩《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晋①《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②《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③《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上海书店出版社④《读史存稿》(缪钺)三联书店⑤《国史探微》(杨联升)辽宁教育出版社⑥《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天津教育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胡阿祥)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日.谷川道雄)中华书局⑨《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谷川道雄)上海古籍出版社⑩《汉唐间的封建土地国有制与均田制》(贺昌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北朝十六国①《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②《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③《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甘肃教育出版社④《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上海人民出版社⑤《北魏平城时代》(李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⑥《北朝胡姓考》(姚薇元)科学出版社⑦《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陈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北周史稿》(雷依群)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鲜卑史研究》(米文平)中州古籍出版社⑩《五凉史探》(赵向群)甘肃人民出版社?《氐与羌》(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E、南朝①《六朝史论》(朱大渭)中华书局②《五朝门第》(王伊同)中华书局③《六朝士族探析》(刘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④《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葛晓音)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南北朝经济史略》(韩国磐)厦门大学出版社⑥《六朝史》(张承宗)江苏古籍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胡阿祥)学苑出版社(5)隋唐五代史A、隋代①《隋唐五代史》(吕思勉)中华书局②《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③《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④《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⑤《隋唐五代史论集》(韩国磐)三联书店⑥《隋唐史论稿》(汪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⑧《隋文帝传》(韩昇)人民出版社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上海书店⑩《隋末农民起义》(漆侠)华东人民出版社B、唐代①《隋唐政治史论集》(胡如雷)河北教育出版社②《隋唐五代史纲要》(杨志玖)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李世民传》(胡如雷)中华书局④《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唐代藩镇研究》(张国刚)湖南教育出版社⑥《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三联书店⑦《山居存稿》(唐长孺)中华书局⑧《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论稿》(胡如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⑨《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府兵制度研究》(谷霁光)上海人民出版社C、五代十国①《五代十国史研究》(郑学檬)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五代史略》(陶懋炳)人民出版社③《南唐史》(任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南唐史略》(杜文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⑤《南唐国史》(邹劲风)南京大学出版社⑥《北汉简史》(李裕民)三晋出版社⑦《五代十国制度研究》(杜文玉)人民出版社⑧《前蜀后蜀史》(杨伟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⑨《钱氏吴越国史论稿》(何勇强)浙江大学出版社⑩《马楚史研究》(罗庆康)湖南人民出版社(6)宋辽夏金A、北宋①《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②《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宋朝兵制初探》(王曾瑜)中华书局④《求实集》(漆侠)天津人民出版社⑤《知困集》(漆侠)河北教育出版社⑥《求是集》(陈乐素)广东人民出版社⑦《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邓广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⑧《王安石变法》(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司马光新传》(程应镠)上海人民出版社⑩《王安史变法研究史》(李华瑞)人民出版社B、南宋①《南宋史稿》(何忠礼、徐吉军)杭州大学出版社②《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湖北人民出版社③《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张其凡)广东人民出版社④《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日.斯波义信)江苏人民出版社⑤《荒淫无道宋高宗》(王曾瑜)河北人民⑥《朱熹的历史世界》(余英时)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⑧《宋代海外贸易》(黄纯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⑨《中国转向內在——两宋之际的政治內向》(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⑩《蒙古定蜀史稿》(陈世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C、辽①《契丹国志》(叶隆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辽史丛考》(傅乐焕)中华书局③《契丹政治史稿》(陈述)人民出版社④《契丹史略》(张正明)中华书局⑤《冯家升论著辑粹》(冯家升)中华书局⑥《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陈述)三联书店⑦《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⑧《辽史稿》(舒焚)湖北人民出版社⑨《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杨若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辽金简史》(李桂芝)福建人民出版社D、金①《金朝史》(何俊哲、张达昌、於国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金代经济史略》(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③《金朝军制》(王曾瑜)河北大学出版社④《宋金战争史略》(沈起炜)湖北人民出版社⑤《女真史论》(陶晋生)台湾食货出版社⑥《女真史》(孙进己、张璇如等)吉林文史出版社⑦《大金国史话》(黄斌、刘厚生)吉林人民出版社⑧《女真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⑨《金宋关系史》(赵永春)人民出版社⑩《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程妮娜)吉林大学出版社#p#分页标题#e# E、西夏①《西夏史稿》(吴天墀)四川人民出版社②《党项史研究》(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③《西夏史研究》(李蔚)宁夏人民出版社④《西夏文化》(史金波)吉林教育出版社⑤《西夏经济史》(杜建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宋夏关系史》(李华瑞)河北人民出版社⑦《西夏通史》(李范文)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⑧《元昊传》(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7)蒙元①《元朝史》(韩儒林)人民出版社②《元代史》(周良宵、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元朝简史》(邱树森)福建人民出版社④《成吉思汗》(韩儒林)江苏人民出版社⑤《元代分封制度研究》(李治安)天津古籍出版社⑥《穹庐集》(韩儒林)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⑧《元史研究论稿》(陈高华)中华书局⑨《蒙元史新探》(萧启庆)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⑩《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中华书局(8)明清A、明代①《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②《明朝史略》(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③《明清史》(李洵)人民出版社④《明清史论著集刊》(孟森)中华书局⑤《明清史论丛》(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⑥《明史》(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⑦《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⑧《读史札记》(吴晗)三联书店⑨《明朝对瓦剌的战争》(赖家度、李光璧)上海人民出版社⑩《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傅衣凌)三联书店B、南明①《南明史略》(谢国桢)上海人民出版社②《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商务印书馆③《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④《南明史》(钱海岳)中华书局⑤《明末农民战争史》(顾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南明史》(南炳文)南开大学出版社⑦《南明史纲、史料》(柳亚子)上海人民出版社⑧《明末农民战争史略》(洪焕椿)江苏人民出版社⑨《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三联书店C、清代①《清史探微》(郑天挺)北京大学出版社②《清史杂考》、新考、续考(王钟翰)中华书局③《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④《清朝开国史研究》(周远廉)辽宁人民出版社⑤《简明清史》(戴逸)人民出版社⑥《清朝简史》(杜家骥)福建人民出版社⑦《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人民出版社⑧《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张晋藩、郭成康)辽宁人民出版社⑨《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大分流》(美.彭慕兰)江苏人民出版社2、专门史(1)历史地理①《长水集》及续编(谭其骧)人民出版社②《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③《河山集》(史念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史念海)山西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福建人民出版社⑥《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周振鹤)商务印书馆⑦《唐代交通图考》(严耕望)上海古籍出版社⑧《水经注研究》(陈桥驿)天津古籍出版社⑨《中国移民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福建人民出版社⑩《中国长城建制沿革考》(张维华)中华书局(2)民族史①《中国民族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②《中国民族史》(王钟翰)武汉大学出版社③《中国民族史》(林惠祥)商务印书馆④《中国民族史》(王桐龄)吉林出版集团⑤《突厥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⑥《东胡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⑦《匈奴史稿》(?陈序经)天津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杨建新)宁夏人民出版社⑩《回纥史》(杨圣敏)吉林教育出版社(21)《吐蕃史》(安庄民)宁夏人民出版社(3)制度史①《中国制度史》(吕思勉)②《秦汉仕进制度》(黄留珠)西北大学出版社③《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兰州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⑤《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⑦《九朝律考》(程树德)中华书局⑧《唐代官制》(张国刚)三秦出版社⑨《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辽宁大学出版社⑩《唐律初探》(杨廷福)天津人民出版社(4)社会史①《中国社会史》(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②《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向奎)人民出版社③《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中华书局④《汉晋家族研究》(阎爱民)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方术考》(李零)东方出版社⑥《中国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王利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唐宋女性与社会》(邓小南)北京大学出版⑧《皇权与绅权》(吴晗、费孝通)天津人民出版社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⑩《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赵世瑜)三联书店(5)宗教史①《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中国佛教史》(蒋维乔)岳麓书社③《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④《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华书局⑥《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人民出版社⑦《魏晋玄学史》(余敦康)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⑩《道教史》(许地山)(6)经济史①《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李剑农)三联书店②《中国经济史研究》(全汉升)中华书局③《论两汉土地占有形态的发展》(贺昌群)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许倬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上海人民出版社⑥《唐五代赋役史稿》(张泽咸)中华书局⑦《两宋财政史》(汪圣铎)中华书局⑧《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包伟民)上海古籍出版社⑨《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陈高华、吴泰)天津人民出版社(7)思想史①《中国思想史》(侯外庐)人民出版社②《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西北大学出版社③《中国的王权主义》(刘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思想史》(徐复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⑤《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葛兆光)三联书店⑥《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葛荃)南开大学出版社⑧《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⑨《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人民出版社⑩《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上海人民出版社(8)科技史①《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科学出版社②《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张奎元)人民出版社③《中国科学技术史》(杜石然)科学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天文学史》(陈遵妫)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中国畜牧史资料》(王毓瑚)科学出版社⑦《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梁家勉)农业出版社⑧《中国数学史》(钱宝琮)科学出版社⑨《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三联书店⑩《中国印刷史》(张秀民)上海人民出版社(9)中西交流与边疆史①《中西交通史》(向达)中华书局②《中西交通史》(方豪)岳麓书社③《中国南洋交通史》(冯承钧)商务印书馆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马大正)中州古籍出版社⑤《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东西交流史论稿》(黄时鉴)上海古籍出版社⑦《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季羡林)三联书店⑧《中国古代海疆史纲》(安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⑨《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赵云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赵俪生)甘肃文化出版社3、史学理论(1)通论①《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②《史学概论》(吴泽)安徽教育出版社③《中国史学通论》(瞿林东)武汉出版社④《史学引论》(王学典)北京大学⑤《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⑥《历史学概论》(赵吉惠)三秦出版社⑦《历史学与历史理论》(何兆武)商务印书馆⑧《史学导论》(姜义华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史学要论》(李守常)商务印书馆⑩《历史哲学引论》(张耕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史学方法①《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梁启超)商务印书馆②《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三联书店③《史学方法》(王尔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历史学家的技艺》(法.布洛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⑤《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三联书店⑥《治史三书》(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历史研究法》(何炳松)岳麓书社⑧《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孟庆顺、彭卫)陜西人民出版社⑨《历史学方法论》(赵吉惠)四川人民出版社⑩《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李振宏、刘克辉)河南大学出版社(3)史学史①《荀悦与中古儒学》(陈启云)辽宁大学出版社②《中国史学史纲要》(王树民)中华书局③《汉唐间史学的发展》(胡宝国)商务印书馆④《中国史学史》(杜维运)商务印书馆⑤《中国史学史纲》(瞿林东)北京出版社⑥《中国史学史》(金毓黻)河北教育出版社⑦《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乔治忠)天津教育出版社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杨翼骧)南开大学出版社⑨《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吴怀祺)黄山书社⑩《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仓修良)浙江人民出版(4)史籍解题①《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高振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②《史籍举要》(柴德赓)北京出版社③《史部要籍解题》(王树民)中华书局④《中国史学名著题解》(张舜徽)中国青年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湖北人民出版社⑥《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中国书店⑦《中国史籍概论》(张志哲)江苏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5)史料学①《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何忠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出版社③《史料和历史科学》(荣孟源)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安作璋)福建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北京出版社⑥《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胡厚宣)云南人民出版社⑦《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王晖、贾俊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⑨《唐史史料学》(黄永年、贾宪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⑩《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4、辅助用书(1)地图①《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②《中国地图史纲》(王庸)三联出版社③《中国史稿地图集》(郭沫若)中国地图出版社④《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北京出版社⑤《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出版社⑥《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⑦《中国古代地图集》(郑锡煌、黄胜璋等)文物出版社⑧《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上海人民出版社(2)目录文献①《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中华书局2②《文献学概述》(杜泽逊)中华书局③《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陈秉才、王锦贵)书目文献出版社④《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中华书局⑤《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目录学发微》(余嘉锡)中华书局⑦《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⑧《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祯)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华书局百年1912-XX总书目》中华书局⑩《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中华书局(3)职官①《历代职官沿革史》(陈茂同)华东师范大学②《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张亚初、刘雨)中华书局③《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孔令纪)齐鲁书社④《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日.西嶋定生)中华书局⑤《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张金龙)中华书局⑥《汉唐职官制度研究》(陈仲安、王素)中华书局⑦《宋代官制词典》(龚延明)中华书局⑧《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邓小南)河北教育出版社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⑩《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臧云浦、朱崇业等)江苏古籍出版社(4)年表①《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中华书局②《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③《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中华书局④《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⑤《中国财政金融年表》(吴兆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⑥《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杜建明)齐鲁书社。

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

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

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左传》、《后汉书》等。

1、《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3、《三国志》《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4、《左传》《春秋左氏传》(Zuo’s 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5、《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历史题材的书籍

历史题材的书籍

历史题材的书籍
以下是部分历史题材的书籍:
1. 《史记》- 司马迁: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2. 《汉书》- 班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间230年的历史。

3. 《后汉书》- 范晔: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是南朝宋范晔所著。

4. 《三国志》- 陈寿: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5. 《资治通鉴》- 司马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各方面的关联和影响都做了生动具体的阐述。

6.《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是一部历史小说,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写了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7. 《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小说,以梁山好汉的故事为线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8. 《红楼梦》:作者是清代曹雪芹,是一部描写清代贵族家庭生活的小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命运的刻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人性的沉沦。

以上书籍都是经典的历史题材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一读。

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

如果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掌握大量的知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

1.《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共分上、中、下三篇,辑录了中国先秦两千年历史,包括五行、天地、周、秦、汉、三国、晋等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被誉为“中国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由宋代司马光编纂而成,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23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杰出的史学巨著之一。

通鉴所涵盖的历史面广,文笔细腻,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3.《左传》:《左传》也叫《春秋左传》,是一部关于春秋时期的纪实性史书,分为左氏传和公羊传两部分。

《左传》是早期的注本,注释详尽而不失文雅,对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社会有极大的帮助。

4.《三国志》:《三国志》是介绍三国时期历史的专著,原著作者是东汉晋代的陈寿。

《三国志》涵盖了南北朝以前长达138年的历史,通过场面壮观、气势雄浑的文体,使读者一览三国时期人才辈出、智勇双全的壮美风景。

5.《后汉书》:《后汉书》是记录东汉末期至西晋初期历史的正史,是许多中国历史书籍编写的基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6.《尚书》:《尚书》是一部古代史书,距今将近三千年的文献,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典籍,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思想。

《尚书》关注了西周文化的无限风光。

7.《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旨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一些基本思想,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这些著作都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领会先人的智慧和经验。

与中国历史相关的书籍

与中国历史相关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历史相关的书籍,它们涵盖了不同的时期和主题,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
1.《史记》司马迁著:这是一部记录中国历史的重要史书,从黄
帝时代一直记录到汉武帝时期,涵盖了近千年的历史。

它提供
了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是研究中
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2.《汉书》班固著:这是一部记录汉朝历史的史书,从汉高祖刘
邦时期一直记录到汉献帝时期,涵盖了近百年的历史。

它提供
了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是研究汉
朝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3.《三国演义》罗贯中著:这是一部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
史故事。

虽然它不是史实,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并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这是一部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编年史,
从周朝早期一直记录到宋朝末期,涵盖了近两千年的历史。


提供了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是研
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5.《剑桥中国史》系列:这是一套由海外学者撰写的中国史系列
丛书,按时代划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近代的历史。

它提供
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

这些书籍只是中国历史书籍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们都是经典之作,值得一读。

学历史的必读书目

学历史的必读书目

学历史的必读书目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阅读经典的历史著作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书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

下面是几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读书目。

一、《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史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由司马迁所著,共分为十二本,包括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本书以其详实的记载和深入的分析,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二、《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貌。

三、《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历史和政治的书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珍品之一。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兴衰和相互之间的战略角逐。

通过阅读《战国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外交关系。

四、《罗马帝国衰亡史》《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著的一部历史巨著。

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罗马帝国从鼎盛到衰败的历史过程,并对其衰亡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对罗马帝国的历史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一些宝贵的历史教训。

五、《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唐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本书概括而全面地记录了从夏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一些历史事件的启示和哲理。

六、《人类简史》《人类简史》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一本畅销书。

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它涉及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兴衰、科技的进步等方面,对于了解人类历史的演变和未来的走向非常有价值。

介绍中国历史的好书

介绍中国历史的好书

介绍中国历史的好书
中国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有许多好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段历史。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好书:
1. 《史记》: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文学的巅峰之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2.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从周朝开始,一直记述到宋朝。

这部书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详实的史料著称,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3.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所著,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讲述了明朝的历史。

这本书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明朝的历史,深受读者喜爱。

4.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所著,详细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生动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

5. 《中国文明史》:钱穆所著,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历史。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
展和演变。

这些书籍都是介绍中国历史的好书,既有正史的严谨,也有通俗读物的趣味性。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历史。

了解中国历史重要的书籍

了解中国历史重要的书籍

了解中国历史重要的书籍
1. 《史记》:司马迁所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从上古到西汉初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2. 《资治通鉴》:司马光所著,是一部纪实性的历史著作,收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官修史书之一。

3. 《春秋左传》:是一部公元前453年到前481年间的春秋时期史书,记录了鲁国的政事,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争斗。

4. 《易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人生哲理、变化规律等。

5. 《国语》:是一部西汉时期的国别论著,记录了诸侯国的起源、发展和衰亡。

6.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包含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7. 《大学》、《中庸》:与《论语》一同被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

8.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之一,强调了战争战略、战术和军事指导方针。

9.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明清文学的巅峰之作,描绘了封建社会上层家族的生活与衰落。

10.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梁山英雄起义的长篇小说,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以上仅是中国历史中一部分重要的书籍,还有其他许多作品也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文化名著

中国历史文化名著

中国历史文化名著
1、《易经》
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探讨了自然、人生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被广泛应用于占卜和哲学思考。

2、《论衡》
邹衍的著作,是一部重要的辩论文集,包括了对政治、伦理、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的讨论。

3、《战国策》
汉代成书的战国时期历史文献,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战国时期具有重要价值。

4、《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散文作品,描写了他在岳阳楼上观潮时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政治、人生的深刻思考。

5、《太平广记》
李昉的编纂的百科全书,收录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各种知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6、《古文观止》
清代沈德潜编选的文学选集,收录了从先秦时期到宋代的古文名篇,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7、《醒世恒言》
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明代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道德和智慧,以及对社会弊端的讽刺和批评。

8、《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神怪故事和玄幻情节,以及对社会风俗的观察和批判。

9、《中国古代小说史》
陈寅恪的学术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10、《中国文化史》
陈寅恪的学术著作,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中国史书推荐

中国史书推荐

中国史书推荐中国史是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它记录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对于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阅读优秀的中国史书是探索这个领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为读者推荐几本值得一读的中国史书。

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通史之一,它涵盖了从夏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这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而精确的叙述,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政治文化有很大帮助。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史学经典,也是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权威著作。

2.《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西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编纂而成。

这本书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秦朝的历史,包括了历代帝王、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事迹和言论。

《史记》不仅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文笔使其成为必读之书。

3.《宋史》《宋史》是一部详尽记录了南宋时期(960年-1279年)历史的正史之一。

它覆盖了宋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宋史》的编纂精细,内容详实,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4.《明史》《明史》是对明朝(1368年-1644年)历史进行全面记录的正史之一。

它详细描述了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对于理解明朝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脉络有很大帮助。

《明史》是中国史书中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对于研究明朝历史以及后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5.《清史稿》《清史稿》是对清朝(1644年-1912年)历史进行全面记录的史书之一。

它囊括了清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清朝的治理和变革具有重要价值。

《清史稿》是一部权威的历史著作,对研究清朝历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6.《中国通史》《中国通史》是一部综合性的中国历史著作,涵盖了从史前到现代的历史进程。

中国史十大经典书籍

中国史十大经典书籍

中国史十大经典书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使得学术研究和相关的著作非常丰富。

如果你感兴趣了解中国历史,以下是中国史十大经典书籍。

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官员司马光。

它记录了从夏朝到南宋末年的中国历史,涵盖了三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中华民族史的良心之作。

2.《史记》《史记》是汉代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由司马迁创作。

它涵盖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以及对后来历朝历代的考察和评论。

它被认为是中国史的百科全书。

3.《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记载了历代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通过详细的描述、分析和总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画卷。

4.《资治五代史》《资治五代史》记录了从唐朝末年到后来五代十国的历史,以及南北朝的历史。

它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势力对比和政治演变的重要参考。

5.《唐书》《唐书》是唐朝时期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看到了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也能发现唐朝在一些方面的缺点。

6.《宋史》《宋史》是南宋时期的史书,它记载了宋朝的历史。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看到了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以及宋代思想文化的特点。

7.《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虽然被误认为是一本历史书,但它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文学、传说和民间故事有重要意义。

8.《红楼梦》《红楼梦》是另一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描述了中国清朝中期的一个封建世家的历史。

它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描述人性和风俗习惯方面有很强的生动感和深刻洞察力。

9.《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

《论语》中的论述,涉及到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社交礼仪、个人修养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10.《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老子。

它主要讲述的是人类生活的道德、哲学、文化和生活方式。

十大必读史书排行榜

十大必读史书排行榜

十大必读史书排行榜
1.《史记》:中国古代史纪传体文献,为中国史学、文学、哲学
重要经典之一。

2. 《罗马帝国衰亡史》: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著,对罗马帝国衰亡原因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3. 《世界史纲》: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劳德尔所著,是一本概括世界历史的著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著作之一。

4. 《资治通鉴》:中国古代史书,由司马光撰写,记录了从黄帝到南宋紹熙朝时期2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5. 《战争与和平》: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著,描写了俄国社会的生活和战争时期的种种悲剧。

6. 《荀子》: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家荀子所著,对人性、政治、伦理等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探讨。

7. 《封神演义》:中国古代小说,描写了商末周初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8. 《古代希腊史》:英国历史学家乔治·格罗夫·格鲁·汉特所著,详细介绍了古希腊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9. 《资本论》: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所著,是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对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10. 《三国演义》:中国古代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和英雄人物,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 1 -。

[历史书籍推荐]关于历史的书籍

[历史书籍推荐]关于历史的书籍

[历史书籍推荐]关于历史的书籍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史之一,它有6000多年的纪录,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传统。

如此悠久的历史为后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关于历史的书籍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推荐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一、《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史书之一,它是由司马迁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间所著。

《史记》分为上下两编,共计130篇,内容涉及春秋、战国、秦汉两千年的历史。

这部史书不仅描写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因此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史记》是必读之作。

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书中最有权威性的一部,它是由唐代司马光所编著,成书于公元1084年至公元1093年间。

《资治通鉴》全书共342卷,详细地记录了从周朝晋国的文公十一年至南宋钦定元年间的历史。

这部史书不仅是古代史料的珍贵集成,还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历史著作,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有极大的帮助。

三、《明史》《明史》是明代末年由修撰员外郎张廷玉所编写的一部综合性历史书,全书共321卷。

《明史》系统地描绘了明朝从朱元璋建立江山到明朝灭亡的历史过程,除了基本的政治、军事、经济史外,还有文化、学术史等方面的介绍。

《明史》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权威性的专业史书,它的历史记载详实、全面,对于了解明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清史稿》《清史稿》是清朝末年由王世贞等五十余人编辑而成的一部大型编年体史书,全书共计1000多万字。

它是一部对清朝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系统、全面梳理的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清史稿》极为详实,它不仅是研究清朝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之一,也为后代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新唐书》《新唐书》是一部描述唐朝历史的权威性史书,它是由唐末五十位学者编纂而成,成书于公元1060年左右。

中国历史必读书目

中国历史必读书目

中国历史必读书目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广泛的中国历史书籍中,有一些是被广泛认为是必读的。

本文将推荐一些重要的中国历史必读书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1.《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它以充实的历史事实和丰富的细节,全面记录了从上古传说时期至西汉末年的历史。

《史记》不仅叙述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事件,还深入揭示了历史人物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一部纪实体的通史,该书编撰时间跨越晚唐至北宋时期。

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详尽纪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政治变迁、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进行对比和分析,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和演变。

3.《明史》《明史》是明代官修正史,记述了明朝(1368年-1644年)的历史。

该书收录了明代各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事件、文化繁荣等丰富的内容。

《明史》不仅展现了明朝初期的崛起和繁荣,还揭示了明朝晚期的腐败和衰落。

通过阅读《明史》,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明代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变迁。

4.《清史稿》《清史稿》是清代官修正史,记述了清朝(1644年-1912年)的历史。

该书详细记录了清朝各个时期的政权更迭、社会冲突、军事战争、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事件。

阅读《清史稿》可以让读者了解清代社会的特点、政治的演变以及与其他时期的联系,帮助读者全面认识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发展。

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梁启超所著的一本思想启蒙读本,出版于20世纪初。

书中对中国晚清时期遭遇的外国侵略、国家衰败、社会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社会与国家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

这本书对于理解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思想的变迁以及近代中国的兴起具有重要的价值。

历史文化的书

历史文化的书

历史文化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历史文化的书籍推荐:
1.《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记录了从黄帝时代
到汉朝的历史,包括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人物。

2.《资治通鉴》: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长编,由司马光主编,它记录了从周威烈王到
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被誉为“史学巨匠”。

3.《二十四史通俗演义》: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小说,它以《史记》、《汉书》、《后汉
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为主线,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精彩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4.《三国演义》: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小说,它以三国时期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系列
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勇、智慧和荣誉。

5.《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它以时间轴为线索,向读者介绍
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历史。

这些书籍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方面,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下面本人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书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中国古代史书籍1、朝代史(1)史前①《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张维罴)兰州大学出版社②《原始社会史》(林耀华)中华书局③《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河北教育出版社④《中国新石器研究》(佟柱臣)巴蜀书社⑤《新石器时代》(尹达)三联书店⑥《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文物出版社⑦《炎黄氏族文化考》(王献唐)齐鲁书社⑧《中华远古史》(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⑩《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文物出版社(2)先秦史A、文明起源①《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社科院考古所)文物出版社②《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文物出版社③《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辽宁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⑤《中国国家起源》(高光晶)河南大学出版社⑥《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大学出版社⑦《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王东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⑧《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大学出版社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朱乃诚)福建人民出版社⑩《古史辨》(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B、夏商①《殷代社会史料征存》(陈邦怀)天津人民出版社②《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③《夏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④《商史探微》(彭邦炯)重庆人民出版社⑤《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吕振羽)三联书店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人民出版社⑦《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⑧《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⑨《中国青铜器时代》(郭宝钧)三联书店⑩《夏商史探索》(李民)河南人民出版社C、西周①《西周与东周》(李亚农)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周代城邦》(杜正胜)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③《周代国家形态研究》(赵伯雄)湖南教育出版社④《西周史》(许倬云)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⑤《西周文史论丛》(岑仲勉)商务印书馆⑥《西周史略》(日.白川静)三秦出版社⑦《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⑧《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尹盛平)江苏教育出版社⑨《西周史与西周文明》(张广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⑩《商周史料考证》(丁山)中华书局D、春秋①《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②《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春秋时代的士族》(孙曜)中华书局④《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⑤《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世系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何怀宏)三联书店⑦《晋国史纲要》(李孟存)山西人民出版社⑧《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晁福林)三联书店⑨《鲁国史》(郭克煜)人民出版社⑩《郑国史话》(杨福平、杜维夏)中州古籍出版社E、战国①《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十批判书》(郭沫若)科学出版社③《赵国史稿》(沈长云)中华书局④《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文物出版社⑤《先秦士人与社会》(刘泽华)天津人民出版社⑥《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⑦《先秦诸子系年》(钱穆)商务印书馆(3)秦汉史A、秦①《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秦汉史》②《秦集史》(马非百)中华书局③《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④《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⑤《秦史》(王蘧常)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秦帝国史》(王云度、张文立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⑦《秦始皇帝评传》(张文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⑧《秦始皇传》(张分田)人民出版社⑨《秦始皇帝传》(马非百)上海古籍出版社⑩《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B、西汉①《秦汉史》(钱穆)台北三民书局②《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④《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⑤《汉代对匈奴的防御战争》(纪庸)上海新知识出版社⑥《司马迁评传》(肖黎)吉林文史出版社⑦《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陈直)陕西人民出版社⑧《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⑨《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书店⑩《论汉武帝》(张维华)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汉(含新)①《秦汉史》(劳干)台北中华文史出版事业委员会②《新莽全史》(沈展如)台北正中书局③《王莽传》(孟祥才)天津人民出版社④《从崩溃到中兴两汉的历史转折》(刘修明)上海古籍出版社⑤《王莽变法》(任强)上海人民出版社⑥《汉魏制度丛考》(杨鸿年)武汉大学出版社⑦《汉匈战争三百年》(宋超)华夏出版社⑧《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⑨《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商务印书馆⑩《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朱绍侯)中州古籍出版社(4)魏晋南北朝史A、三国①《三国史》(马植杰)人民出版社②《三国人物散论》(方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③《三国史》(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④《三国史研究》(张大可)华文出版社⑤《三国史话》(吕思勉)天津人民出版社⑥《魏武帝曹操传》(柳春藩)吉林人民出版社⑦《三国经济史》(余鹏飞)河南大学出版社⑧《三国军事史》(余大吉)军事科学出版社⑨《诸葛亮》(马植杰)上海人民出版社⑩《孙吴文化》(王永平)南京出版社B、西晋①《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③《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④《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⑥《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⑦《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及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⑧《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⑩《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晋①《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②《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③《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上海书店出版社④《读史存稿》(缪钺)三联书店⑤《国史探微》(杨联升)辽宁教育出版社⑥《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天津教育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胡阿祥)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日.谷川道雄)中华书局⑨《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谷川道雄)上海古籍出版社⑩《汉唐间的封建土地国有制与均田制》(贺昌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北朝十六国①《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②《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③《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甘肃教育出版社④《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上海人民出版社⑤《北魏平城时代》(李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⑥《北朝胡姓考》(姚薇元)科学出版社⑦《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陈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北周史稿》(雷依群)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鲜卑史研究》(米文平)中州古籍出版社⑩《五凉史探》(赵向群)甘肃人民出版社?《氐与羌》(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E、南朝①《六朝史论》(朱大渭)中华书局②《五朝门第》(王伊同)中华书局③《六朝士族探析》(刘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④《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葛晓音)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南北朝经济史略》(韩国磐)厦门大学出版社⑥《六朝史》(张承宗)江苏古籍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胡阿祥)学苑出版社(5)隋唐五代史A、隋代①《隋唐五代史》(吕思勉)中华书局②《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③《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④《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⑤《隋唐五代史论集》(韩国磐)三联书店⑥《隋唐史论稿》(汪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⑧《隋文帝传》(韩昇)人民出版社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上海书店⑩《隋末农民起义》(漆侠)华东人民出版社B、唐代①《隋唐政治史论集》(胡如雷)河北教育出版社②《隋唐五代史纲要》(杨志玖)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李世民传》(胡如雷)中华书局④《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唐代藩镇研究》(张国刚)湖南教育出版社⑥《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三联书店⑦《山居存稿》(唐长孺)中华书局⑧《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论稿》(胡如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⑨《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府兵制度研究》(谷霁光)上海人民出版社C、五代十国①《五代十国史研究》(郑学檬)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五代史略》(陶懋炳)人民出版社③《南唐史》(任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南唐史略》(杜文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⑤《南唐国史》(邹劲风)南京大学出版社⑥《北汉简史》(李裕民)三晋出版社⑦《五代十国制度研究》(杜文玉)人民出版社⑧《前蜀后蜀史》(杨伟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⑨《钱氏吴越国史论稿》(何勇强)浙江大学出版社⑩《马楚史研究》(罗庆康)湖南人民出版社(6)宋辽夏金A、北宋①《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②《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宋朝兵制初探》(王曾瑜)中华书局④《求实集》(漆侠)天津人民出版社⑤《知困集》(漆侠)河北教育出版社⑥《求是集》(陈乐素)广东人民出版社⑦《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邓广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⑧《王安石变法》(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司马光新传》(程应镠)上海人民出版社⑩《王安史变法研究史》(李华瑞)人民出版社B、南宋①《南宋史稿》(何忠礼、徐吉军)杭州大学出版社②《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湖北人民出版社③《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张其凡)广东人民出版社④《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日.斯波义信)江苏人民出版社⑤《荒淫无道宋高宗》(王曾瑜)河北人民⑥《朱熹的历史世界》(余英时)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⑧《宋代海外贸易》(黄纯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⑨《中国转向內在——两宋之际的政治內向》(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⑩《蒙古定蜀史稿》(陈世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C、辽①《契丹国志》(叶隆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辽史丛考》(傅乐焕)中华书局③《契丹政治史稿》(陈述)人民出版社④《契丹史略》(张正明)中华书局⑤《冯家升论著辑粹》(冯家升)中华书局⑥《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陈述)三联书店⑦《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⑧《辽史稿》(舒焚)湖北人民出版社⑨《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杨若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辽金简史》(李桂芝)福建人民出版社D、金①《金朝史》(何俊哲、张达昌、於国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金代经济史略》(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③《金朝军制》(王曾瑜)河北大学出版社④《宋金战争史略》(沈起炜)湖北人民出版社⑤《女真史论》(陶晋生)台湾食货出版社⑥《女真史》(孙进己、张璇如等)吉林文史出版社⑦《大金国史话》(黄斌、刘厚生)吉林人民出版社⑧《女真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⑨《金宋关系史》(赵永春)人民出版社⑩《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程妮娜)吉林大学出版社#p#分页标题#e# E、西夏①《西夏史稿》(吴天墀)四川人民出版社②《党项史研究》(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③《西夏史研究》(李蔚)宁夏人民出版社④《西夏文化》(史金波)吉林教育出版社⑤《西夏经济史》(杜建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宋夏关系史》(李华瑞)河北人民出版社⑦《西夏通史》(李范文)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⑧《元昊传》(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7)蒙元①《元朝史》(韩儒林)人民出版社②《元代史》(周良宵、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元朝简史》(邱树森)福建人民出版社④《成吉思汗》(韩儒林)江苏人民出版社⑤《元代分封制度研究》(李治安)天津古籍出版社⑥《穹庐集》(韩儒林)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⑧《元史研究论稿》(陈高华)中华书局⑨《蒙元史新探》(萧启庆)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⑩《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中华书局(8)明清A、明代①《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②《明朝史略》(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③《明清史》(李洵)人民出版社④《明清史论著集刊》(孟森)中华书局⑤《明清史论丛》(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⑥《明史》(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⑦《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⑧《读史札记》(吴晗)三联书店⑨《明朝对瓦剌的战争》(赖家度、李光璧)上海人民出版社⑩《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傅衣凌)三联书店B、南明①《南明史略》(谢国桢)上海人民出版社②《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商务印书馆③《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④《南明史》(钱海岳)中华书局⑤《明末农民战争史》(顾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南明史》(南炳文)南开大学出版社⑦《南明史纲、史料》(柳亚子)上海人民出版社⑧《明末农民战争史略》(洪焕椿)江苏人民出版社⑨《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三联书店C、清代①《清史探微》(郑天挺)北京大学出版社②《清史杂考》、新考、续考(王钟翰)中华书局③《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④《清朝开国史研究》(周远廉)辽宁人民出版社⑤《简明清史》(戴逸)人民出版社⑥《清朝简史》(杜家骥)福建人民出版社⑦《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人民出版社⑧《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张晋藩、郭成康)辽宁人民出版社⑨《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大分流》(美.彭慕兰)江苏人民出版社2、专门史(1)历史地理①《长水集》及续编(谭其骧)人民出版社②《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③《河山集》(史念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史念海)山西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福建人民出版社⑥《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周振鹤)商务印书馆⑦《唐代交通图考》(严耕望)上海古籍出版社⑧《水经注研究》(陈桥驿)天津古籍出版社⑨《中国移民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福建人民出版社⑩《中国长城建制沿革考》(张维华)中华书局(2)民族史①《中国民族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②《中国民族史》(王钟翰)武汉大学出版社③《中国民族史》(林惠祥)商务印书馆④《中国民族史》(王桐龄)吉林出版集团⑤《突厥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⑥《东胡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⑦《匈奴史稿》(?陈序经)天津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杨建新)宁夏人民出版社⑩《回纥史》(杨圣敏)吉林教育出版社(21)《吐蕃史》(安庄民)宁夏人民出版社(3)制度史①《中国制度史》(吕思勉)②《秦汉仕进制度》(黄留珠)西北大学出版社③《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兰州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⑤《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⑦《九朝律考》(程树德)中华书局⑧《唐代官制》(张国刚)三秦出版社⑨《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辽宁大学出版社⑩《唐律初探》(杨廷福)天津人民出版社(4)社会史①《中国社会史》(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②《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向奎)人民出版社③《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中华书局④《汉晋家族研究》(阎爱民)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方术考》(李零)东方出版社⑥《中国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王利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唐宋女性与社会》(邓小南)北京大学出版⑧《皇权与绅权》(吴晗、费孝通)天津人民出版社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⑩《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赵世瑜)三联书店(5)宗教史①《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中国佛教史》(蒋维乔)岳麓书社③《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④《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华书局⑥《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人民出版社⑦《魏晋玄学史》(余敦康)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⑩《道教史》(许地山)(6)经济史①《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李剑农)三联书店②《中国经济史研究》(全汉升)中华书局③《论两汉土地占有形态的发展》(贺昌群)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许倬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上海人民出版社⑥《唐五代赋役史稿》(张泽咸)中华书局⑦《两宋财政史》(汪圣铎)中华书局⑧《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包伟民)上海古籍出版社⑨《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陈高华、吴泰)天津人民出版社(7)思想史①《中国思想史》(侯外庐)人民出版社②《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西北大学出版社③《中国的王权主义》(刘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思想史》(徐复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⑤《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葛兆光)三联书店⑥《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葛荃)南开大学出版社⑧《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⑨《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人民出版社⑩《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上海人民出版社(8)科技史①《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科学出版社②《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张奎元)人民出版社③《中国科学技术史》(杜石然)科学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天文学史》(陈遵妫)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中国畜牧史资料》(王毓瑚)科学出版社⑦《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梁家勉)农业出版社⑧《中国数学史》(钱宝琮)科学出版社⑨《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三联书店⑩《中国印刷史》(张秀民)上海人民出版社(9)中西交流与边疆史①《中西交通史》(向达)中华书局②《中西交通史》(方豪)岳麓书社③《中国南洋交通史》(冯承钧)商务印书馆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马大正)中州古籍出版社⑤《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东西交流史论稿》(黄时鉴)上海古籍出版社⑦《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季羡林)三联书店⑧《中国古代海疆史纲》(安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⑨《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赵云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赵俪生)甘肃文化出版社3、史学理论(1)通论①《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②《史学概论》(吴泽)安徽教育出版社③《中国史学通论》(瞿林东)武汉出版社④《史学引论》(王学典)北京大学⑤《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⑥《历史学概论》(赵吉惠)三秦出版社⑦《历史学与历史理论》(何兆武)商务印书馆⑧《史学导论》(姜义华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史学要论》(李守常)商务印书馆⑩《历史哲学引论》(张耕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史学方法①《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梁启超)商务印书馆②《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三联书店③《史学方法》(王尔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历史学家的技艺》(法.布洛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⑤《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三联书店⑥《治史三书》(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历史研究法》(何炳松)岳麓书社⑧《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孟庆顺、彭卫)陜西人民出版社⑨《历史学方法论》(赵吉惠)四川人民出版社⑩《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李振宏、刘克辉)河南大学出版社(3)史学史①《荀悦与中古儒学》(陈启云)辽宁大学出版社②《中国史学史纲要》(王树民)中华书局③《汉唐间史学的发展》(胡宝国)商务印书馆④《中国史学史》(杜维运)商务印书馆⑤《中国史学史纲》(瞿林东)北京出版社⑥《中国史学史》(金毓黻)河北教育出版社⑦《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乔治忠)天津教育出版社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杨翼骧)南开大学出版社⑨《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吴怀祺)黄山书社⑩《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仓修良)浙江人民出版(4)史籍解题①《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高振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②《史籍举要》(柴德赓)北京出版社③《史部要籍解题》(王树民)中华书局④《中国史学名著题解》(张舜徽)中国青年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湖北人民出版社⑥《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中国书店⑦《中国史籍概论》(张志哲)江苏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5)史料学①《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何忠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出版社③《史料和历史科学》(荣孟源)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安作璋)福建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北京出版社⑥《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胡厚宣)云南人民出版社⑦《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王晖、贾俊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⑨《唐史史料学》(黄永年、贾宪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⑩《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4、辅助用书(1)地图①《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②《中国地图史纲》(王庸)三联出版社③《中国史稿地图集》(郭沫若)中国地图出版社④《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北京出版社⑤《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出版社⑥《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⑦《中国古代地图集》(郑锡煌、黄胜璋等)文物出版社⑧《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上海人民出版社(2)目录文献①《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中华书局2②《文献学概述》(杜泽逊)中华书局③《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陈秉才、王锦贵)书目文献出版社④《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中华书局⑤《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目录学发微》(余嘉锡)中华书局⑦《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⑧《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祯)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华书局百年1912-XX总书目》中华书局⑩《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中华书局(3)职官①《历代职官沿革史》(陈茂同)华东师范大学②《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张亚初、刘雨)中华书局③《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孔令纪)齐鲁书社④《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日.西嶋定生)中华书局⑤《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张金龙)中华书局⑥《汉唐职官制度研究》(陈仲安、王素)中华书局⑦《宋代官制词典》(龚延明)中华书局⑧《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邓小南)河北教育出版社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⑩《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臧云浦、朱崇业等)江苏古籍出版社(4)年表①《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中华书局②《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③《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中华书局④《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⑤《中国财政金融年表》(吴兆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⑥《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杜建明)齐鲁书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