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88f8b5f121dd36a32d82b3.png)
论中国佛教文化摘要: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
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关键词:佛教,文化,丰富性,影响,作用价值正文:一、佛教的简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教原产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为两部分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转。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入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的佛教。
二、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教派别繁多。
一在汉语系的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为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
另外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
合计约为一千万颂。
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块九百六十二部,为和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
二在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
如地论师、摄论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净土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为七宗。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f62aecf6edb6f1afe001f28.png)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并以其智慧,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学、哲学、语言、艺术以及民俗民风等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哲学深受佛教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经过冲突后融合:老庄学者取义佛经;而佛徒也常引用老庄语句阐明观点。
帝王多有奉佛,儒家为保封建正统思想地位而吸收佛教思想。
唐宋时期,佛教发展到顶峰。
各大佛教宗派雨后春笋般崛起同时,儒佛、、道三教合流,朱程理学、陆王心学的参悟方法也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
时至今日,国人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佛教宣扬的修身养性、生死轮回等思想还深深影着许多中国人。
文学方面,佛教离尘恬淡的观点在文学界形成了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诗佛”王维的诗画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以反映其内心宁静。
除王外,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号的“居士”二字便是佛教用语,代表恬淡安逸。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的故事。
故事本身使用了许多幻想、夸张的手法,这是佛学的特点;另一部名著《红楼梦》也极大融入了佛学思想。
难怪鲁迅曾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 艺术方面,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方面,佛教文化留下了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成为画家的创作源泉,吴道子、顾恺之等画家皆擅佛画;敦煌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如《大悲咒》流传广泛。
至于建筑,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超凡脱俗之感;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佛教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佛教作为反省人心的哲学思想对于躁动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作文范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作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557b2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f.png)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作文范文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匿王朝,后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传播过程,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佛教的传播历程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由于与印度的交流增加,佛教的教义逐渐引起中国人的兴趣。
佛教的传播在汉朝时期并不十分顺利,一度受到当时国家官方的压制。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得到了发展和传播的机会,成为当时社会上独具特色的一种宗教信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西北地区传入中国,以大秦国(指古印度)为主要来源,经过丝绸之路逐渐流传到内地;二是通过东南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交趾(即越南)和琉球(即日本冲绳)为中转站,传入福建、广东等地。
两种途径使佛教最终在中国东西南北广泛传播。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特色。
中国佛教把中庸之道与佛学教义相结合,形成了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传播给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佛教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从而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佛教教义主张以慈悲、喜舍、忍辱为核心,这种宽容、慈悲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文化艺术:佛教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佛像、佛塔、石窟等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文学与哲学:佛教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中国的文学与哲学领域。
佛经的翻译使得中国对印度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了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
佛教的思想也激发了中国文人的创作灵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4. 社会伦理与生活方式:佛教强调诸行无常、生死轮回等观念,使得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伦理观念。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1a5b4f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a.png)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篇: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
一般认为它于两汉时期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佛教中的“空”的思想与中国本土道儒的“道”“天”思想非常接近。
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对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佛教对哲学的影响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只会,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至于宋明理学,在“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明心见性”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佛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哲学开端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然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清代学术概论》)。
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本人以及谭嗣同等。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来“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
二佛教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佛教为史学增加了新的记录和研究对象,丰富了史书的题材,同时史学材料也深受佛教观念的影响。
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五篇范例)
![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46ca053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4.png)
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五篇范例)第一篇: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公认的世界宗教只有三种: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在汉代时期顺利传入中国,随后发展成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佛教,并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
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在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的古印度,存在着一百多个种族部落,相互之间发生连年不断的战争。
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发生着变化。
古印度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主要以祭祀为业,其一上层具有宗教特权,社会地位最高;刹帝利,主要以打仗为业,其上层掌握军事权利,社会地位仅次于婆罗门;吠舍,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其上层经济实力雄厚;首陀罗,主要从事农业和服务业工作,社会地位最低,相当于奴隶。
在兼并战争中,一部分出身于刹帝利的武士崛起,上升为新兴的王族。
伴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部分出身于吠舍的商业人士经济实力增强。
这两部分人要扩大自己的权利,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然与高高在上的,极力维护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婆罗门祭祀贵族发生各种矛盾。
这些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就是代表刹帝利和吠舍利益的“沙门(出家者)思潮”兴起,并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
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是属于“沙门运动”中的一支。
二、释迦牟尼创教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
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
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浅论佛教与中国文化
![浅论佛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2e2e33db90d6c85ed3ac605.png)
课程:中国美术史专题㈡导师:沈伟班级:D18学号:12111028姓名:喻晓聪浅论佛教与中国文化前言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中国文化是世界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成果,其影响扩大到东亚其他国家,促进了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文学艺术哲学佛教的传入中国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自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十二世纪)。
粗略划分,可分三期:初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发展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两部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传。
南传上座部,在阿育王时传入斯里兰卡,并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约公元七世纪后又自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省,迄今流行于傣族地区,形成中国的巴利语系佛教。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人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这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统的佛教。
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
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5则范文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5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4f2b0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7.png)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5则范文第一篇: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原想这个题目的范围蛮大的不好写,加上自己对佛教的了解也不是很多,但想想就算是自己对自己所认知的佛教以及个人的一些看法的一次总结吧!我个人对佛教的最初认识可能要属孩童时看的电视剧《西游记》了,在里面几乎所有的佛教“名人”都在了,那时候只觉得那些菩萨不仅神通广大而且威严无比,尤其是那如来。
但随着慢慢长大对佛教的了解也多了起来,而且发现周围很多人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时就把他们看做佛教教徒了。
那时候只觉得那些看似佛教教徒的人比其他的人和善而且常常很开心很满足的样子,这些都促使了我的好奇心。
随着中学时代的《中国历史》对佛教的不断加深了解,我对佛教才有了那么一个大体了解。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它的始创者,并非佛教徒幻想中假定的人物,更非一般人所想像的虚无飘渺的鬼神,而是确有其人、其事,而且是有历史考证的伟大圣哲--释迦牟尼佛。
关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代,中学的《中国历史》是有确确说法的,但民间确有各种不同的异说。
据一般传说,而又为学佛者所公认的,是汉明帝遣使西域求佛之说。
据史称:‘永明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庭,且以问于群臣,太史傅毅对以:“西方有神名曰佛,陆下所梦,得无是乎。
”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 1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求之。
十年,愔等于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载以白马,共还洛阳,帝立精舍以居之,名曰白马寺,是为此土有沙门之始,亦为此土有寺院之始。
’佛教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革命的产品,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
如果说:儒家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则佛学该是中国文化的心脏。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文化,则佛教之输入,竟使中国本位文化第一项变质,而成为本位文化之一,这是无可否认的事贸。
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学;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复兴佛教,欲想使中国文化传播于世界,更非先发扬光大佛教不可。
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https://img.taocdn.com/s3/m/e2264b5d2e3f5727a5e96224.png)
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广告学 15级一班谢方圆 1502010130内容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和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传入近两千年以来,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以其基本教义,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文学艺术,语言习惯,生活方式等各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华民族集儒,佛,道为一体的精神气质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一佛教对中国宗教的影响(一)佛教与道教的相互影响道教与佛教在许多方面都是颇相类似而互为影响的,在用中文翻译佛教著作的过程中,译者随意地使用道教的名词,而道教的众神亦为佛教所承受。
总的来说,道教之所取尤多于其所给。
在公元三世纪至七世纪之间,道教正发展着一种礼拜仪式,教会的组织及宗教性著作的规范。
在公元五世纪时,道教的寇谦之在今山西大同建立了一个寺院,该寺院具备了僧侣制度的教制、规章,并规定了礼拜和斋戒的仪规,这一切都是仿照佛教的组织和寺庙的。
(二)佛教对儒教的影响周朝以后,儒家的学问,仅限于文字上的订正和文学著作的评注。
自南北朝以至唐朝,研究佛学之风盛,于是文字上的评注一变而为着重于内在的哲学意义。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宋朝产生了一种新儒学派—理学。
宋代的儒家学者,无不深研佛学,而后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研究佛学。
他们常常沉思默想,相信一个人借着“内省”,可以通晓其余的宇宙万物,佛教禅宗`.顿悟”一词,被新儒学派用以表示对真理的领悟。
佛教与儒教混合交融的典型产物就是中国所谓的“居士”。
居士是指那些过着佛教的隐居生活而不出家为僧的儒家学者。
这是中国特有的发明,它容许一个佛教徒过婚姻生活,并在方便的时候吃素。
宋代的著名学者苏轼首先以此名词自称,自号“东坡居士”,自他以后,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研究佛学,而成为苏轼式的居士。
二、佛教对中国的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印度原始的绘画与中国汉代以前的绘画,原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因此风格各异,并无相似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74407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7.png)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论文本文通过对佛教的传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等进行介绍,阐述汉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演变,通过分析佛寺的建筑特点,展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论文篇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摘要:本文通过对佛教的传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等进行介绍,阐述汉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演变,通过分析佛寺的建筑特点,展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汉化佛教中印文化交流一、佛教的基本概述佛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纪时,释迦摩尼在南亚次大创立的。
其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世界认为是“无常”的,即迅速变化的和虚幻的。
而现实人生则是“苦”的。
“苦”的基本原因既不是神的安排,也不在于社会环境。
而是由于个人自己造出的“惑”“业”所致。
“惑”指贪、嗔、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及其造成的结果。
根据个人善恶行为,今生之因在未来成果,如此“轮回报应”、生死循环变化不已。
要摆脱“苦”就要皈依佛法,按佛教教义修持,完全克制自己的世俗欲望,最后超出生死轮回,达到最高境界“涅槃”。
它的教义富于哲理、学术,吸收其他教派教义和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传承发展中派系繁多,而且形成了各自经典,集结成“三藏”及“大藏经”。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多神教系统,有“佛”、“菩萨”、“罗汉”、“诸天”、“鬼神”等一系列庞大复杂的崇拜对象。
在这一系统形成后,又用多层次的清规戒律严密的将信徒组织起来,分为“七众”,即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佛教在发展中,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产生分歧,产生了许多教派。
大致地说,较原始的佛教教派,被称为小乘佛教,以自利修罗汉果为最终目的;一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佛教,则以利他修菩萨形成佛为最终目的,小乘只承认释迦摩尼一人是佛,大乘则认为大千世界有无数佛。
七世纪后,大乘佛教中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混合,形成密教。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2e3ecf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c.png)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中国文化和佛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广泛的宇宙观和生命意义的价值特征。
在过去的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和佛教的结合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据现在发掘的文献资料,印度的佛教僧侣和商人经过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将佛教带到了中国。
自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这使得佛教成为一种在中国广泛的信仰。
佛教的学说和美学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广泛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二、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及其历史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自主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文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中的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比如,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舍己为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报应必在”、“仁爱中华”有很大的联系。
佛教的“菩提心”和“普度众生”,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化自然”、“仁慈天下”密切相关,这些相互贴合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中的禅宗和中国的武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人类未来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
佛教强调自我塑造和内心的修养,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视修身和谦虚有很大的联系。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这种文化传统有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应该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50e827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1.png)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40f182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e.png)
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第一篇:中国文化史论文-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它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但佛教不仅非常懂得“入乡随俗”的重要性,在它传入中国以后,十分注意与中土原有的思想文化相适应。
人们常说,佛教自传入始,就开始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
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
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
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分裂与动荡不安,百姓的苦难与被拯救的渴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传统的儒、道并存并进,为隋唐时期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般若学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
这个时期,在佛经继续译出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从事佛教理论研究的中国佛教学者。
随着佛教在三国两晋时的逐渐兴盛,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朗化。
佛道之争在南北朝时甚至酿成了流血事件。
而佛道之间的争论也从反面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儒道关系全面展开、也是佛教在三教关系中进一步的时期。
随着佛教的日趋兴盛,佛道儒三教之争,特别是佛道之争也在这个时期突出了出来,“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有两次出现在这个时期,而这两次灭佛事件都与佛道之争有密切的关系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南北佛教也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和学风,佛教与王权以及佛教与儒、道的关系在南方和北方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815841e79563c1ec5da71c7.png)
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摘要:单独就佛教和中国文化来说,他们没有多大的交际。
因为佛教在印度,而中国文化在中国。
然而,当有一天他们相遇时却相互交融;组成一种新的中国文化,并且不断发展。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关系前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所以在此我只能谈谈自己的一点点薄见。
首先,我们都知道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印度佛教的发展。
所以在探究佛教与中国的关系时,既要分析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又要分析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但是有一个时间阶段——在隋唐之前主要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而在隋唐之后则是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其次,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在此期间,他们共有一个特性--包容性;一个重要因素--开放性。
这两个性质对于促进他们两者的融合以及推动他们的进步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有这样一个比方: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一条大河,其上游是儒家和道家两个支流交汇,在中游又有佛教这条支流汇入,他与大河中原有的水流相互激荡,共同奔向远方。
由此,儒释道组成了三角关系,他们在互动中发展。
既然是互动的,那么佛教在对儒道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儒道的影响。
为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更清楚,我们先来看看佛教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上的一些不同之处。
儒家:教人做一个人世间的好人-------遵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成就一个仁者(有仁爱之心的,有道德的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世间有爱国爱民、建功立业、孝敬父母的好作为。
道教:做一个合乎天道,天人合一的长生不死的仙人大伟人-------为此必须清心寡欲,忘记世间的一切情感与名利,安贫乐道,遵守“提携天地,把握阴阳”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准则。
当然也要积德行善,救助苦难,钻研生命科学。
浅析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5f0da82d0d233d4b14e696b.png)
浅析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学1002班刘合文4303100428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相互冲突、交融、互为补充三个阶段,以致后来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佛学文化相融文化冲突一:佛教基本涵义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神灵,类似于神话里的老子和黄帝。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佛教的意义和最高真理是其“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皆是种种痛苦的表现;集谛是说明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灭谛指出消灭痛苦的方向是超脱生死轮回;道谛标明消灭痛苦,超脱轮回,证得涅的途径与方法。
佛教所说人生之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而前四者为根本四苦。
它认为众生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的现象,而世界万物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所生:过去的积累是因,现在是果,现在的积累是因,将来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
既然我们看到宇宙人生是这样无始无终,我们就能够把心量放到无量无边的大,而与真如世界相契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破除一切偏执。
只有破除法(客观)我(主观)两执,才能领会人生的真谛,达到“无我”的佛的境界,从而获得精神的大自在、大欢喜,道家所说的逍遥游,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则是相通相似的人生境界。
佛教论文
![佛教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c044c25fbfc77da269b131.png)
公选课佛教与中国文化期末论文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专业:信息工程学号:***********姓名:***浅析佛教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更早。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意为仁慈的人、清静寂默的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要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佛教。
那到底什么是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制度、习惯、教团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
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
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
一是苦谛。
佛教认为,人生一切皆苦,人生就是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客观地说,这迎合了那些曾经苦难和正在经受苦难的人的心理!二是集谛。
集,就是集合的意思,集谛是说苦难集合、苦难招致的原因。
佛教认为,人有苦难,首先源于一个“贪”。
另一个就是业报轮回,即根据前生的“业”来决定来世轮回的幸福程度。
比如有的人为什么幸福?那是他前生修行积德的结果。
与业报轮回相呼应的是“六道轮回”,指轮回有六个等级,人以上是阿修罗和天,人以下是畜生、饿鬼和地狱,修行越高来世越有可能是阿修罗,以此类推,最低一级就是地狱。
三是灭谛。
指消灭痛苦的方式,如修行、吃斋、念佛。
四辊道谛。
即达到极乐世界的途径。
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
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所谓“缘起论”,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待得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
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
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 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显示了其文化学意义的广度和深度。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7ce99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6.png)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第一篇: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
中国文化是世界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在长达2000年中,中国与佛教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影响扩大到亚洲其他国家,促进了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近2000年来,佛教逐渐与中国的本土文化道家和儒家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今天,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如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问题,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原产生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我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
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1800年的历史。
佛教的发展大致可分三期:前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发展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
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两部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
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传。
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人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
印度这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统的佛教。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中国传入了印度佛教三个时期的全部内容,形成了三大语系的佛教。
我们从阇那崛多、玄奘和阿底峡的传记及译经史实得知,大乘显密经论的原本中国保藏最多,其中不少重要经论,印度本土反而没有全部流行,如《华严经》、《大集经》、《大智度论》等。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派的繁多。
在汉语系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还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
另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da147a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0.png)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还对民众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传播。
东汉末年,楚王刘英首开官方信佛之先河,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随后,佛教逐渐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
2.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如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使得佛教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同时,佛教的修行方法也为道教所借鉴,促进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3. 佛教宗派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主要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等。
这些宗派各具特色,为佛教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对后世影响尤为深远,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两大主流。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特点1. 重视修行实践中国佛教文化强调修行实践,认为修行是达到解脱的关键。
各宗派都有独特的修行方法,如禅宗的参禅打坐、净土宗的念佛往生等。
这些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信徒净化心灵,实现生命的升华。
2. 倡导慈悲为怀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佛教文化倡导慈悲为怀,强调关爱众生,尊重生命。
这种精神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民众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3. 融合多元文化中国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如佛教艺术、佛教建筑、佛教音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传承与创新并重中国佛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既注重保持传统,又不断进行创新。
各宗派在继承前人教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发展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佛教思想。
这使得佛教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论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4e0e8e1b307e87100f69660.png)
论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唐朝玄奘苦心取经,再到近代鸿一法师宣扬佛教,佛教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演绎了一段段历史,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而它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深远而巨大的。
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化。
我不是专业研究佛学的人,我只能用我自己的话,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它对于“我”、“心”、“性”、“气”等关于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认识过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方面的思辨,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机械唯物主义的同时,对唯心主义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作了评价。
他指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
佛教中关于“空有”、“生灭”“轮回”等都是辩证法中的宝贵遗产。
在中外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中,佛学成为我国该时期哲学主要思想潮流之一。
佛教思想被儒家和道家吸收后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教合一”的局面,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兴盛。
二、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
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054b447767f5acfa1c7cd49.png)
佛教与中国文化——浅谈佛教对诗歌、绘画和建筑的影响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就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无数人的弘扬提倡,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
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交融,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如建筑、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佛教中国化后思想,为后世文化的创新长生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在诗歌方面,六朝隋唐以后,中国的诗歌深受佛教的影响,受佛教影响的诗歌多偏向于自然流畅,与口语接近,这种语言文字风格正是有佛教所提倡的审美理想与生活情趣相吻合。
佛教在中唐以后越来越趋向于依靠“自力”的救赎方式,所谓“平常心”一语中,也包含了它的心寄空冥的宇宙哲理、冲远平淡的生活态度和自然朴素的语言取向。
佛教对中国诗词及对作家本人,都有深刻地影响。
例如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唯好静”,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王维政治态度的影响。
又比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
王安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凝神结思,物我两忘。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相皆共着此明月”。
这些诗无不富有禅意的审美趣味,它与平淡清远的艺术风格溶为一体。
在建筑方面,我认为佛教的传入只是佛学的传入并没有给中国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
唯一传入的当时印度佛家特色的是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寺院、石窟、经幢、石灯等都是具有佛家建筑特色,传入中国后,以中国土木建筑的本土风格以及道教的建筑模式综合而成的形式,广为流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课程名称:佛学与中国文化任课教师:付优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班级:戏剧影视文学学号:222013308022019姓名:尹楚文2014年12月20日佛学与儒家生死观念的相互影响一、以佛教的生死轮回说来补充,充当儒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流传千年,与其理论的深刻精致是分不开的。
严格来说,它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死后的问题,关于死后的世界的描述吸引了芸芸众生。
佛教的许多观念与儒家倡导是孑然对立的,如佛教宣称人生虚幻,鼓励人出家修行,这在倡导以孝为先,积极面对人生责任义务的儒家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一直是佛家和儒家思想的争斗。
但是,佛教的很多理论,日渐深入人心,这些理论恰恰又能为儒家的很多主张提供佐证。
因此,在世俗层面,在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上就存在儒佛并存混用的局面。
尤其是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
(一)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有新一轮生命的继起。
但是来世并不一定是人,要在六道也即天、人、阿修罗、恶鬼、畜生、地狱中轮回。
这种轮回是无休止的。
也没有规律可循,到底在哪一道中重新轮回。
佛教认为,一个生命死后来生要生于何道,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是的行为决定的。
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善道,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恶道。
要看你今生的所作所为,即佛家讲的“业”。
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做“因果报应”。
轮回也是因果报应的结果。
从佛教的立场看,生命是为了受报和还愿而存在的。
过去许的愿,一定要实践承诺;过去造的业,必须要受报。
因此,生命是因为因果的事实而存在。
佛教的这一理论,是对儒家学说的补充。
儒家把人的贫富、贵贱、寿夭归结为气秉不同,与任梦在现世的作为无关。
儒家只是让人们按照人的本性去做,不计得失,而佛教从另一个角度则看到了人们造善业的功利性结果:我今天的积德行善是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会在下一阶段的人生正落得好的去处。
即一定会有好报。
元代的《三教平心论》中极力阐述了佛教的这种影响他说“释氏社教,非与儒相背驰,故释氏化人,亦与儒者无差等。
儒者阐释诗书礼义之教,辅之以行政威福之劝,不过欲天下迁善而远罪耳。
固然而又赏之而不劝,罚之而不惩,耳提面命,而终不率教者。
及闻佛说为善有福,为恶有罪,则莫不舍恶而趋于善,是释者之教,亦何殊于儒者之教哉?”在他看来,尽管儒佛均劝善止恶,有益于社会的治化,但佛教在某种意义上比儒家更有效。
因为“小人不畏刑,而畏地狱。
若使天下之人,事无大小,以有因果不敢自欺其心,无侵陵争夺之风,则岂不刑措而为极治之世乎?”(二)佛教的业报轮回理论,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姻缘儒家高举道德的旗帜,让人行善积德,宣称德福一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现实生活中,好人不得好报,坏人、做恶之人飞黄腾达的现象随处可见。
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回应就非常无力,有的学者就把这种情况归结为某些人天生的命好,秉受的是代表富贵的精而良的气。
而佛教的这一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理论,就给现实生活中的福德不一致以较好的解释。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一定的因,必定带来一定的果,所造的业,必然有果报。
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会在下一阶段的轮回中体现出来,人要想未来有好的结果,就要在现世努力造善业,这个善业也是儒家一直倡导的。
佛教的这一理论就给现世中许多德福不一致的现象找到原因,即这些人在前世做了善业,所以在今生得到了好的果报。
这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佛教的一整套关于轮回报应的理论虽然没有办法证明其真实性,论文指导但同样,这一理论也是无法被证伪的。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人们的精神安慰剂。
当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觉得不公的时候,就会给自己在前世找原因,认为可能是自己前世造了什么孽。
当做了好事没有回报的时候,会想到在来生会有好的体现。
(三)佛教的业报轮回理论,注重个人行为责任与儒家相契合佛教的这种因果报应理论,讲究的是什么样的业因必生什么样的果报,而且是自己做业,自己受报,不可替代,且人造业产生的业力是巨大的,是永远不可消除的。
也不能因自己做了许多的善业而消除曾经做下的恶业。
所以,佛教认为,一个人在现世的幸福或灾祸,只是自己以前或宿世所做的业的报应,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简言之,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就和儒家倡导的人在社会中要尽伦尽职,明确自身在社会、家庭中的身份,尽心竭力的定位相吻合。
而佛教的这一理论相比之下更有说服力。
而且佛教的因果报应在民间常常是以具体的故事和活生生的事例形式表现出来,更贴近大众。
所以,儒家生死观在这一层面是对佛教的理论采取一种默认的态度。
二、儒家影响佛教,使儒家道德规范成为佛教所接受和倡导的准则儒家生死观中的理性精神对中国宗教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传统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佛道二教。
中国佛教来源于印度,印度佛教有两大核心观念:一是苦观,工业设计论文即认定人生本质是苦,生为众苦之聚,对生命的价值持否定态度;二是空观,即否定世间事物的真实性,以出世间的涅境界为真实。
这两大观念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印度佛教出世主义的生命观。
佛教传人中国后,其出世倾向与儒道的人世哲学发生了严重冲突,受到了儒道两方面的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不得不进行自我改造,这就是吸收儒道的珍生思想、人世观念和现实意识,来改造自己的苦行传统、轻生观念和出世意识。
(一)佛教的戒律打上儒家教化要求的痕迹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者将五戒比附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正是看到它们内涵中所具有的道德意义。
他们有意将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伦理会通和融合,这有利于佛教向社会各阶层传播,扩大佛教对民众的影响。
印光大师对十善作了细致的分析。
“十善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
经济法论文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
业者,事也。
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
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人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
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
……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
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
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
”印光大师的表述中不难看出,佛教试图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解释佛教的戒律,从而得到大多数民众的认可。
(二)佛教不敢公然排斥忠孝佛教传人我国较早,时间大约在两汉之际。
但由于其观点主张与正统思想的巨大差异,初期并未被人们广泛接受。
东汉末年出现的《牟子理惑论》中,已经记录了大量反佛的观点和言论,而沙门“不孝”问题最容易受到儒家的攻击。
在这种辩解的过程中,佛教自身也在不断适应着中国的国情,变成了一种与纲常伦理完全协调的宗教。
在出家的选择上,也要尊重父母的意愿。
“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弟子品》)在佛经中也有大量关于孝道的言论记载。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从生至长,周行天下,经百千劫,亦不能报父母一日之恩。
”(《出曜经》卷二十七)“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坛经·疑问品》),“孝顺于父母,敬奉于师长,法律道德论文不起骄慢心,往生阿弥陀佛国。
”“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师僧,外观孝顺,内怀不孝,外现精进,内怀不安,如是恶人,三涂不远,无有正念,不得解脱。
”(《安乐集》卷下)“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到了宋代以后,中国的佛教徒几乎已经把佛教改造成了一种弘扬孝道的宗教。
(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中的儒家生死观的体现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中国化改造过程的完成,儒道生命观中的理性精神渗透到了佛教各宗各派之中,尤以禅宗为甚。
中国的禅宗虽也不否认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这些“苦”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这全在自己觉悟与否。
超生死得佛道,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图书馆管理论文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生死的道心。
所以照禅宗看,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觉悟,苦在于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雾,就无所谓“苦”了。
这和儒家对苦乐的理解,也有相似之处。
只要内心觉得符合道义,即便身处困厄之境,也会感到快乐。
对生死的事实体认与儒家也是相同的,“生之与死,如昼与夜,无足怪者。
若以道论,安得生死?若作生死会,则去道远矣。
”(《五灯》卷20)在禅宗那里,人的生命价值不再被轻视,而是得到应有的珍重;成佛并非死后事,而是生前事,因为佛就在现实生命之中,成佛就是生命精神的升华;涅境界并非死的境界,而是生的境界,是生命的无烦恼境界;极乐净土也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就在此岸,就是每个人脚下的土地。
出世的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后,居然走上了世俗化道路,这不能不归因于以儒家理性生命观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