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6期(第22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62007(Vol.22)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
及其形成过程
陈 瑜 杜晓勤
① “文人茶”是近年来茶文化研究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赖功欧在《论中国文人茶与儒释道合一之内在关联》(《农业考古》2000年第2期)一文中又称之为“文人茶道”,它“既不同于寺庙的饮茶,也不同于道观或醇儒们的饮茶,而是集三者之
大成具有新的创造性的茶道”。我们在文中之所以取“文人茶”而舍“文人茶道”,主要是因为本文的关注点并不在文人茶事茶艺本身,而是在于唐宋文人赋予茶事的生命精神和文化意蕴。② 陆羽:《茶经》卷上《茶之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作者简介:陈瑜,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北京 100080);杜晓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
摘 要:唐宋文人通过对茶之自然美学形态的赞美,寄予了对山水自然的向往热爱。他们汲泉品茗尽享山林之乐,超越功名羁绊。茶是唐宋文人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相对于唐人而言,宋代文人更喜闲饮品茗,表现了其静赏生命快乐的人生观。宋代茶诗中呈现出儒家安贫乐道、道家“乐天知命”和佛禅“至静无求”的三种生命快乐境界饮茶活动也是唐宋文人思考天地人生之理的行为方式。在宋代茶诗中,理性的色彩更为突出。他们从泉茶之中体悟出人生穷通之理;又将茶性与人性相比,藉以明道励志,表现出清高脱俗的精神品格。对唐宋文人来说,饮茶是一种极其高雅的精神活动。唐宋文人茶的深厚内涵,构成了中国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核。
关键词:文化意蕴; 文人茶; 理学; 唐宋诗歌
中国茶文化兴起于唐,昌盛于宋。在茶文化
兴盛过程中,文人雅士推波助澜,功不可没。对于唐宋文人的茶文化建设之功,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从中晚唐以后文人著述茶书、别泉品茗、创制茶具、精研茶艺等茶事本身加以探讨,充分肯定了唐宋文人在茶文化的精致化、高雅化等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在对唐宋时期茶文化史料尤其是茶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考察之后,我们发现唐宋文人对中国茶文化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们将日常茶事与自己的审美活动、精神追求、人格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使饮茶品茗具有高妙的审美价值和玄远的生命意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文人
茶。
①因此,探讨唐宋文人茶独特的文化意蕴及形成原因很有意义。本文拟结合唐宋时期文人生活中茶酒文化功能的消长和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
从探寻自然之美、品赏生命之乐、体悟人生之理等
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
唐宋之际,茶较之于酒更得文人雅士之青睐,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茶树、茶叶乃至茶花与生俱来的自然美学形态,以及唐宋文人对饮茶环
境的讲究,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促进了士子们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欣赏,满足了他们喜欢寻幽探奇、寄志山林的文化心理,是重要的原因。
盛唐以前,人们种茶、采茶多注重茶的药用功能和经济价值,对茶树、茶叶之自然形态甚少审美性认识。中唐以后,文士渐渐认识到茶树、茶叶所独具的自然美。陆羽《茶经》开篇即云:“茶者,南
方之嘉木也。”②产生于唐代的《茶酒论》在论茶胜
酒时,也是首先强调茶为“百草之首,万木之花”,
既而又云:“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①对茶之自然形态加以赞美。与此相应,中晚唐诗歌中也出现了吟咏茶树、茶叶的诗句。如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茶岭》咏茶树:“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②晚唐时,则出现了专门欣赏茶叶之美的诗歌作品,如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笋》等。入宋以后,文人更是在咏茶诗文中对茶树、茶叶的葱绿、鲜嫩大加赞美。如秦观《茶》诗,即云茶之清香不愧杜蘅、可比椒菊,甚至有人开始歌咏起茶花的素净、美丽。如陈与义《初识茶花》诗将茶花比作清秀的佳人:“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③高登《次韵伯父茶花》则对茶花的芳香姿质进行了更为深情的赞赏:“鸟侏倾蓝雨春霁,琼芳入眼雾冬昏。一枝肤雪壶中曜,静几低窗养晏温。真态妖香自不言, 冰修月妙无痕。”④董嗣杲《茶花》诗中的描写更为楚楚动人:“花埋叶低寓春先,便想烹云煮活泉。玉脸含羞匀晚艳,翠裾高曳掩秋妍。灵随雷雨争抽瑞,尖吐枪旗趱摘鲜。”(《全宋诗》3573/68/42724)唐宋文人对茶树、茶花之爱赏吟咏,不仅使中国古代咏物诗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题材,而且说明人们对自然美的丰富性认识更进一层了。
由于茶树大多生长在南方湿润的山坡、溪旁,往往山青水秀、云雾缭绕。从晚唐开始,文人不仅喜好饮茶,而且纷纷游览茶园,探访茶山,在秀美宜人的景色中,发抒自己亲近自然、身处田园的喜悦之情。如姚合在《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诗中,想象朋友入山路上所见花影、所闻茶香(《全唐诗》499/15/5640)。杜牧则多集中登临宜兴茶山、赞美江南春色之作,他在《题茶山》开头即云:“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接着描写自己一路游山赏景之逸兴,茶山的秀美,春茶的清香,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仕途奔竞的劳累,以致诗人在离开时恋恋不舍、黯然神伤:“重游难自尅,俯首入尘埃。”(《全唐诗》522/16/5969、5970)
宋代茶叶经济更为发达,产茶地域空前扩大。西蜀、吴越之青山秀水,因向产名茶继续为宋代文人垂爱登临。如范仲淹即作有《潇洒桐庐郡十绝》组诗,其第五首对桐庐郡(在今浙江杭州西南钱塘江沿岸一带)漫山遍野的茶园做了热情的讴歌。程俱《闻仲嘉叔问继以职事行县道游茶山及诸胜境作寄一首》也描写了自己公事之余游览顾渚茶山,尽享山水清趣、田园风光的欢畅心情:“春风入山骨,毛甲亦已舒。晨熹被春山,草木清而姝。况乃顾渚源,云关护灵区。阴崖气亦暖,瑞草先春敷。金沙出清泉,甘冽滋芳腴。依依杨柳村,渺渺桑苎居。”(《全宋诗》1414/25/16290)郑樵《采茶行》更是景新意惬、喜气流注,诗人甚至想在清丽秀逸的茶山中置宅种茶,长伴春山绿茶,尽享隐逸品饮之趣:“采采前山慎所择,紫芽嫩绿敢轻掷。龙团佳制自往昔,我今未酌神先怿。安得龟蒙地百尺,前种武夷后郑宅。逢春吸露枝润泽,大招二陆栖魂魄。”(《全宋诗》1949/34/21786)
宋灭南唐后,朝野颇重闽中建州一带所产建茶。原本僻处东南、少有人吟咏的建安山水,也渐为文人士大夫所神往和欣赏。熊禾《北苑茶焙记》云:“天下后世学者言必宗建,意其物微耗之余,其山则清淑灵秀,当于人焉。”⑤蔡襄《北苑十咏》诗系作者任福建转运使督造北苑上品龙茶时所作,其一《出东门向北苑路》、其二《北苑》均写建中北苑一带山光水色和自己入山造茶的喜悦心情。张商英的诗《苦根》则赞美建中著名茶山———壑源的钟灵毓秀:“壑源山势上连云,合占南州第一春。自有化工钟粹气,时生灵叶奉严宸。”(《全宋诗》934/16/11003)徐玑的诗《监造御茶有所争执》亦以夸饰的笔法写壑源溪山的奇情异景:“森森壑源山,袅袅壑源溪。修修桐树林,下荫茶树低。桐风日夜吟,桐雨洒霏霏。千丛高下青,一丛千万枝。”(《全宋诗》2777/53/32859)闽中建安山水因茶而闻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①②
③④⑤
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67、268页。
《全唐诗》卷三八六,第一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347页。以下引此书在文中夹注,数字依次为卷/册/页。引其他书夹注援此例。
《全宋诗》卷一七五 ,第三一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543页。
《双溪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勿轩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