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

浅析《黄河大合唱》【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史上的一个经典曲目,在内容上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动人场面。

音乐上汲取了民间音乐的素材,形象地塑造了中华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力量与民族苦难。

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

在风格与结构上强调内在统一性,是一部具有民族气派,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大型合唱声乐作品的典范。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在此基础上改写为《黄河大合唱》。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用感情饱满的笔墨,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的岁月风霜,以启迪人民保卫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和决心团结一致奋起抗争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分八个乐章,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

探析《黄河大合唱》姓名:邓琼学号:0910010019班级:09音乐教育班摘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曾极力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

他市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

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黄河大合唱》就产生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

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

《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它的问世,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机器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一.创作的时代背景1。

作者和作品简介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曲作者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2.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响起,我们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澎湃的力量,这便是《黄河大合唱》的魅力所在。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音乐巨作,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这部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

从音乐的旋律上来看,《黄河大合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整首作品的旋律起伏跌宕,时而激昂豪迈,如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时而深沉悲壮,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在《黄河船夫曲》中,通过快速有力的节奏和坚定有力的旋律,生动地展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奋勇搏斗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紧张而激烈的气氛。

而在《黄水谣》中,旋律则变得优美而抒情,描绘出黄河两岸曾经的美好景象以及被侵略者践踏后的凄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为祖国的命运而忧心。

在和声方面,《黄河大合唱》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例如,在《保卫黄河》中,采用了轮唱的形式,各声部之间的和声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感,仿佛是无数中华儿女在为保卫祖国而齐声呐喊,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从歌词的角度来看,《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充满了力量和情感。

光未然的词简洁而生动,富有诗意和感染力。

他以黄河为象征,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屈意志融入其中。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这样的歌词不仅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勇形象,更传递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在演唱形式上,《黄河大合唱》更是丰富多样。

它融合了独唱、合唱、对唱等多种形式,使得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黄河怨》采用了女高音独唱的形式,演唱者通过深情的演唱,将一位遭受侵略者凌辱的妇女的痛苦和悲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闻之落泪。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姓名:学号:专业:目录乐曲简介 (2)感想 (3)《黄河大合唱》赏析通过本学期选修汪美斐老师的《音乐欣赏》这么课程,我学到很多乐理知识,也欣赏到了像《黄河大合唱》、《梁祝》、《蓝色多瑙河》等优秀音乐作品,其中《黄河大合唱》坚定的节奏、恢弘的气势、振奋人心的歌词深深感染着我。

作者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深刻的表现出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的壮阔景象,同时也表达了我们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

当今中国,复兴在即,年轻一代,勿忘历史,发奋图强,有朝一日,中华民族,雄踞东方,万众一心,重现盛世!1.乐曲简介《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当时,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谱出了全曲。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运用艺术理论对黄河大合唱进行评论六百字以上

运用艺术理论对黄河大合唱进行评论六百字以上

运用艺术理论对黄河大合唱进行评论六百字以上
《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象征,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底蕴无穷的伟大气魄和力量,也显示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护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由此可见,《黄河大合唱》,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艺术成就上,《黄河大合唱》也是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
高水准的大合唱,这在西方称作“康塔塔”,它融独唱、重唱、对唱、齐唱、朗诵等为一炉,是一种多声部、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通常用管弦乐队伴奏。

洗星海做到了中西合璧,水乳交融,也达到了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而使《黄河大合唱》成为音乐经典。

正因为如此,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经段承宗、郎朗等钢琴家的出色演奏,使其响遍全世界,成为中国音乐作品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荣与骄傲。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一、引言介绍《黄河大合唱》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简要概述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1:关于《黄河大合唱》的起源和背景- 创作背景和契机- 创作团队的构成和合作过程2:作品的历史背景- 描述作品创作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 分析这段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三、音乐创作与结构分析1:作品的整体结构- 主题的展开和发展- 音乐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2:曲调、节奏、和声的特点- 描述作品中曲调的变化和表现手法- 分析节奏和速度的运用对作品表现力的影响 - 探讨和声的运用与作品气氛的形成四、歌词分析1:歌词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歌词与作品整体风格的契合度- 分析歌词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2:歌词的艺术手法- 描述歌词的修辞手法和形象表达- 分析歌词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五、演唱与表演1:演唱技巧和表演艺术- 对歌唱者音域和演唱技巧的要求- 分析演唱者的表演技巧和艺术表达2:演唱与合唱团的协作- 描述合唱团在演出中的作用和表现- 分析合唱团与指挥的配合和默契程度六、作品的演出与影响1:作品在国内外的演出情况- 作品在不同场合和国家的演出情况- 分析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2:作品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 描述作品对中国音乐及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 分析作品对中国民族自信心和社会团结的影响七、附件附件一、《黄河大合唱》乐谱附件二、《黄河大合唱》歌词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指保护原创作品的著作权法律法规。

2:创作团队:指参与创作过程的音乐家、作词人、作曲人等。

3:合唱团:指由多名歌唱者组成的合唱团体,共同合作演唱的团队。

4:演出权:指将作品以表演形式呈现给观众的权利。

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

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

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第一篇: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这部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以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作品展现了抗日战争如火如茶的、惊人动地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

这部人合唱是采用群众歌曲联曲体的结构形式,从其中表现内容、宏大的音乐布局和雄伟的音乐气魄来看,无疑是具有史诗般的规模,是一部名符其实的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音乐史诗,是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作品在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群众化方而,均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该大合唱共分九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序曲》,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

音乐概括地呈示了人合唱的几个重要音乐形象:即《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的主题。

通过这此音乐形象的呈示,提示了整个人合唱的基木内容,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

第二乐章是《黄河船夫曲》,震撼人心的船夫号子。

是劳动歌曲体裁的合唱曲,以船夫劳动号子的音调作为主导动机,贯穿整个乐章。

这个乐章刻划了一个形象:一是,采取一领众合劳动歌曲合唱形式,音乐紧张、激烈,刻划了船夫们渡黄河时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形象;二是,采取四声部混声合唱形式,以原有的音乐索材为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音乐宽广、深厚、刻划了船夫们冲过险滩后喘息和展望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经过发展,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悲壮的、幻想然而又是现实的图画:鸟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通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最后胜利”。

黄河大合唱作品赏析及感想

黄河大合唱作品赏析及感想

黄河大合唱作品赏析及感想《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作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它从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流域的炮声中走来,以气吞山河的壮阔激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示了我国各族人民坚强不屈、团结奋进的民族风貌,成为鼓舞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战歌。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全篇的序曲,也是全曲最为动人心弦的一章。

乐章共分三段,每段都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第一段,小号以粗犷有力的音调吹出:“风啊!风啊!在我的头上呼啸!”中国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恶风暴雨,真有点不知所措,只得把唯一的救生工具——那破旧的木船,驾到高高的桅杆顶上,企图躲避这难以驾驭的狂风巨浪。

他们边用铁浆“哗啦哗啦”地使劲划,边望着逐渐逼近的大海发呆;有的则双手抱着头颅,发出痛苦的呻吟,就象即将被压扁似的。

第二段用较高音区奏出了船夫们“嗷”的呐喊声,他们不敢回答,因为头顶上那只沉重的舵板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他们。

第三段船夫们的呐喊更加凄惨,可又无可奈何,只好听凭命运摆布了。

在这悲壮的呐喊声中,表现出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但同时也表达了船夫们哀伤与愤懑的复杂心情。

这一乐章的旋律在多处使用了平行三度和四度的跳进,既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又突出了音乐所要表现的特定内容。

像中间的八度跳进,使全曲形成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整体,同时还具有华彩的效果,把原本刻画船夫们在狂风怒涛中绝望挣扎的场面,改变为表现他们在拼搏中顽强抵抗,而又在激流冲击下昏昏沉沉的情景。

这是典型的“摇船曲式”,即以平稳的三连音旋律开始,然后逐步推向高潮,随之以一连串平行三度或四度的大跳,并形成优美的波浪式起伏,最后以平静、舒展的四分音符结束。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以热情澎湃的旋律,深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表现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繁荣富强的愿望。

【音乐】《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音乐】《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

《黄河大合唱》音乐鉴赏1️⃣ 引言:《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与创作意义《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作曲,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作词。

这部作品诞生于1939年,正值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艰苦岁月。

它以黄河为背景,通过激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风貌,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奋勇向前的时代强音。

2️⃣ 音乐结构与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部宏伟的音乐史诗。

这些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

每个乐章都运用了不同的音乐手法和表现形式,如合唱、独唱、对唱、轮唱等,充分展现了音乐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在艺术特色上,《黄河大合唱》融合了中西音乐元素,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吸收了西方交响乐的大气磅礴。

冼星海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的音色和节奏,与西方管弦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同时,作品在旋律上激昂有力,节奏鲜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染力。

3️⃣ 歌词内涵与情感表达《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深刻而富有诗意,光未然以黄河为象征,通过描绘黄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抒发了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歌词中既有对黄河壮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更有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和对胜利信念的坚定。

这些情感通过音乐的渲染和表达,更加生动而感人。

在音乐鉴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河大合唱》所传递的强烈情感力量。

无论是《黄河船夫曲》中的坚韧不拔,还是《黄河颂》中的豪迈壮丽,亦或是《保卫黄河》中的激昂斗志,都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生动教材。

总结而言,《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它以壮丽的音乐语言和深情的歌词表达,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历史风貌。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

《黄河大合唱》鉴赏创作背景《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她产生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侵略中国的危急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的歌曲。

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翌年一月抵达延安,酝酿已久的诗情便爆发,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作了朗诵演出,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诵感动,在一个小窑洞内,抱病连续写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鼓舞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而奔赴前线。

《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极其困难关头而诞生的。

篇章特色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浅谈对《黄河大合唱》歌词的理解与分析

浅谈对《黄河大合唱》歌词的理解与分析

浅谈对《黄河大合唱》歌词的理解与分析《黄河大合唱》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军事歌曲,歌词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精神与历史,历经80多年的时间,仍然激发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歌词中明确提出,“黄河水滔滔,壮丽的景色,革命先驱者,把我们领到了今天。

”这一句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精神,以及革命领袖们带领中华民族走出困境的意义。

歌词中另一句“抗战壮丽,革命气息,坚定念,结出辉煌收获”,更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记忆,以及对中国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自豪感。

歌词中的另一句,“改变命运的力量,谁也无法抵挡,兵无常形,山河永流传”,表达了中国人民永恒不变的念,即中国人民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在不断变换的时代下,也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歌词更是把革命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如此前的诗人苏轼所说:“永远不变的念,永远不变的”,表达了中国的持久意志,以及中华民族在革命中的坚定念。

此外,歌词还表达出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的爱国精神,歌词中“中国心,中国血,中国志气,中国歌”,“把革命的歌唱,传遍大江大河,叫天下同声歌,全世界共高歌”,这样的歌词,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抗争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中国人民永不停止的爱国精神。

通过歌词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勇气与精神,以及中国的持久意志,以及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念,以及中国人民永不停止的爱国精神,这些精神也是当今中国人民所坚持的,是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力量。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并且在历经80多年的时间后,仍然激发着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为中国人民抗击国家灾难,坚定念,谱写辉煌的新篇章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撑。

2024年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

2024年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

2024年浅谈《黄河大合唱》鉴赏《黄河大合唱》是一首于1939年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它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通过磅礴的气势和深情的旋律,展现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坚强意志与不屈精神。

这首作品在多个方面均表现出卓越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作品背景与概况《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年代。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卓绝的阶段,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作曲家冼星海以黄河为象征,通过音乐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抵抗外敌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传颂至今。

音乐结构与风格《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结构宏大而严谨,融合了西方音乐技法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

作品采用了多乐章的形式,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绪。

在风格上,作品既展现了西方音乐的和声与复调之美,又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与节奏特点。

这种音乐结构与风格的融合,使得作品既具有时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

歌词内容与意境歌词方面,《黄河大合唱》采用了诗人光未然的词作,歌词内容深情而富有力量,通过对黄河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未来的憧憬。

同时,歌词中的意境宽广而深远,将黄河的壮丽景象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相结合,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表现与技巧在艺术表现方面,《黄河大合唱》展现了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演出水平。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段和表演形式,如合唱、独唱、对唱等,通过不同音色和音量的对比与融合,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同时,作曲家还巧妙地运用了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营造出一种磅礴、激昂的音乐氛围,使得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

社会影响与价值《黄河大合唱》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当时激发了人民的抗日热情,凝聚了民族力量,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欣赏

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欣赏

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作者:杨泓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4期摘要:交响乐具有奏鸣曲题材的特点,是由若干在结构上各自独立、音乐性质上互相对比的部分组合而成的特殊曲式,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很强的音响力量,再加以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善于表现神秘、丰富的感情世界,对于大自然之间的诗情画意更加有其独特的色彩效果,因此交响乐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交响乐要属《黄河大合唱》,可以说它是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里程碑,它具有气势磅礴的特点与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将诗朗诵融入其中,可见此作品的用意之深。

关键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欣赏《黄河大合唱》主要以黄河为背景而大幅展开,用极度热情与饱满的词曲描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光荣历史,并歌颂了中华人民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其中痛诉了侵略者的残忍与暴力行径,使得中国人民深陷苦难之中,此巨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唤醒沉睡中的苦难人民,向世界发出战斗的警号,为了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奋斗不息。

本论文将对此巨作——《黄河大合唱》展开深入解析与欣赏。

使民族的不朽精神与力量被更多人传颂,并得以延伸与继承。

一、对《黄河大合唱》的阐述《黄河大合唱》是由张光年作词,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冼星海作曲而成,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次演出,冼海星享有“人民音乐家”之称,《黄河大合唱》是冼海星先生最重要且影响最大的交响乐代表巨作,可谓是弘扬革命精神的音乐史诗,是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

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强大的鼓舞作用。

(一)创作背景《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在1938年11月武汉惨遭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也就是作词者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出剧团三队从陕西宜川县东渡黄河,准备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在此途中他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巨浪激烈搏斗的场面,认真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声。

于是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他便写下了《黄河吟》这一首不朽词作。

《黄河大合唱》 赏析

《黄河大合唱》 赏析

3海外文摘1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沿革《黄河大合唱》是我国抗日期间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表达了我国对抗日战争的决心,激励了我国抗日战士的斗志,燃烧了他们的爱国之心。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作品,整首作品,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为创作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源远流长的光荣发展历史,以及全中国人民的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1]。

这首歌创作于1939年3月,在那时地大物博的中华土地上,抗日战争的枪声,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着,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由此引发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决心!那朴素的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拼搏的情景,不正是现在我们群众团结一心,抵抗外敌的场景么?2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风格与创作特点《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朗诵与合唱两部分组成,歌颂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抗战军人对外敌的抵抗,与国民苦难的生活,表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不屈精神与不可来犯的实力,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辉历史,与中华人民与生俱来的坚毅的精神品质。

在艺术形式方面,全诗构思巧妙,以“母亲河”黄河为发展线索,贯穿于全曲的始终,以黄河为背景,启迪我们伟大的发展历史以及保卫我们的国家。

从题材方面,全作描绘的是我国最朴实最真实的抗日情景与人民生活情景,表现出了浓浓的军民情,以朴素的情怀,将一个抗日战争描绘的栩栩如生,战争是残酷的,而人心却是温暖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战士们的浴血奋战,更离不开的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所谓军民一家亲,明显的民族风格,强烈的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且对以后的音乐创作都缠上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2]。

这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它在演唱时,透露出一种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气氛,近似竭力呼喊的音调,总是能够吊起听众们的激情,整部歌曲,由缓至急,由低沉至高昂,热情澎湃,其中最经典部分莫过于齐《黄河大合唱》赏析才晓澍1 喻琳琳2(1.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 111000;2.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铁岭 112000)摘要:本文是对《黄河大合唱》的浅析,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沿革、音乐风格特点和歌曲处理等方面的阐述,更深入地把黄河大合唱展现给读者。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我最喜欢的一部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摘要: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她产生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侵略中国的危急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的歌曲。

关键词:音乐、旋律、黄河、乐曲、合唱、鉴赏1.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亲临黄河的险滩急流,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并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他抵达延安,开始着手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很快就在春节联欢会上朗诵了歌词。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全部曲作。

《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极其困难关头而诞生的。

2.音乐表演与音乐欣赏全曲由《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黄河大合唱鉴赏500字

黄河大合唱鉴赏500字

黄河大合唱鉴赏500字
嘿,说起《黄河大合唱》呀,那可太有听头了。

我记得有一回,学校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压轴的就是《黄河大合唱》呢。

演出那天,我早早地就坐在礼堂里等着了,心里还挺期待的。

等大合唱一开始,那气势“唰”的一下就上来了呀。

先是前奏响起,那钢琴的声音就好像带着我来到了黄河边儿,能想象到那黄河水“哗哗”地奔腾着,汹涌得很呢。

接着,合唱的声音一出来,好家伙,那高音部分,就跟要冲破屋顶似的,一个个唱得那叫一个带劲,感觉他们嗓子里都憋着一股子劲儿呢。

我瞅着台上的演唱者们,表情那叫一个投入呀,有的眉头紧皱,像是在和黄河的风浪较着劲儿;有的眼睛瞪得老大,满是那种豪迈的劲儿。

特别是唱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时候,那声音层层叠叠的,就跟黄河的浪涛一波接着一波涌过来一样,我坐在下面,感觉浑身的血液都跟着沸腾起来了,不自觉地就挺直了腰背,跟着节奏在心里默默哼着呢。

再看指挥,那手势挥舞得可有力量了,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似的,
带着大家把这曲子的气势一点点推到最高潮。

等整首曲子结束了,我还在那愣神儿呢,满脑子都是那激昂的旋律和那震撼的场面。

从那以后呀,我可就对《黄河大合唱》爱得不行了,没事儿就找来听听,每次听都能找回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呢,哈哈。

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论文)1

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论文)1

引言:《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赏析、英雄气概、冼星海正文:本学期音乐‎欣赏课学的‎作品有:《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陈刚、何占豪;《二泉映月》——瞎子阿炳;古琴《高山流水》——徐元白;还有一些女‎子十二乐坊‎的作品等。

其中我对于‎黄河大合唱‎有很深的感‎触,下面就讲讲‎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以前接触《黄河大合唱‎》就只有对《保卫黄河》这一个乐章‎比较熟悉,被它的那种‎磅礴的气势‎所折服,以前甚至以‎为《保卫黄河》就是《黄河大河藏‎》,在从音乐欣‎赏课上学习‎了这部作品‎的背景以及‎内容后,我又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它的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中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二部独‎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合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我最喜欢的一部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摘要: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她产生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侵略中国的危急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的歌曲。

关键词:音乐、旋律、黄河、乐曲、合唱、鉴赏1.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亲临黄河的险滩急流,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并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他抵达延安,开始着手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很快就在春节联欢会上朗诵了歌词。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全部曲作。

《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极其困难关头而诞生的。

2.音乐表演与音乐欣赏全曲由《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2.1《序曲》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

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2.2《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

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

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

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

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

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

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

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

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2.3《黄河颂》男高音独唱的《黄河颂》是一首豪情奔放的颂歌。

歌中的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就是英雄的中华儿女的化身。

第一乐段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浊浪滚滚的黄河,曲折宛转、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自然风貌,通过对黄河的总体外观的描述,赞颂他的英雄气魄及他所象征的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坚强。

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更加亲切、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五千年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巨人般的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性格。

在这一乐段中“啊~黄河”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具有感叹、赞美的情绪; 音调挺拔激越,表达了自信、豪放的感情。

其中的小甩腔吸收了我国戏曲音乐中的表现手法,对感情的表达是细腻入微的。

通过两次“啊~黄河”的不同处理,把这段音乐很有层次地推向了高潮。

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第三乐段曲调的节拍又回到了拍子。

速度稍慢,句与句的衔接很连贯。

这段音乐,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浩浩荡荡的黄灌和具有黄河一样坚强性格的英雄儿女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深刻生动地表达了对黄河和对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这情。

展示出其不意们伟大民族像黄河一样,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2.4《黄水之水天上来》这是一首独特的歌曲——朗诵歌曲,歌词内容十分丰富,从黄河悠久的历史到黄河的壮阔景观和炎黄子孙今日的觉醒、奋起与对未来的呼唤,构成了宏伟的篇章。

一般曲作无法表现如此丰厚的内容,于是作曲家借鉴西方歌词与伴奏互相独立的歌唱形式,采用民族乐器三弦进行伴奏。

它由远及近的叙述了历史上黄河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方海盗日本侵略者在黄河两岸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惨景。

后段着重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在黄河两岸,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游击战士、野战兵团星罗棋布,誓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慨和必胜信念。

全诗洋溢着真切的情感、悲壮的气氛和凛凛正气。

气魄雄传,感人至深。

伴奏部分的曲调,具有波涛翻滚的形象,并蕴藏着《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一些旋律,以凸显民族化特色。

它既是诗的背景的描绘,也是根据诗的内容在情绪上的渲染和补充,可谓两相交映,相得益彰,形象地展现了抗日烽火遍地起的雄伟画面。

2.5《黄水谣》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他叙述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和生活,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的苦难和满腔的仇恨。

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

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

让情感在复现中引向深入。

表述了黄河仍在日夜奔流不息,可原有的美好生活已被敌人践踏,现在只剩下“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凄惨情景,乐曲引导悲痛中的人们去深思。

全曲以对比、并置的技法,处理不同的情感,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2.6《河边对口曲》这首歌曲原为男声对唱,后改为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这首歌曲的曲调是吸取山西民歌的音调写成的。

它以问答的形式,采用不同的调式对比,通过两位流亡在黄河边上的老乡共抒胸臆,反映了千百万流亡群众共同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们决心拿起武器参加游击队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情景。

歌曲为单乐段反复的分节歌形式。

旋律质朴、风趣,特别注重与歌词声韵的幅度,塑造了黄河勃然结合,唱来亲切上口,乡土气息浓郁。

最后是乐段上句和下句相叠置的重唱和合唱,很有气势。

寓意流亡群众在奔腾叫啸的黄河的启示下,不再忧郁,拿定注意,奋然到太行山参加游击队,坚决打回老家去的决心。

合唱部分速度逐渐加快,使感情热烈豪放,犹如千百万群众绝处逢生,结伴同行,浩浩荡荡地踏上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光明道路。

2.7《黄河怨》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也是一首抒情歌曲,并不是一首可以独立演唱的艺术歌曲。

歌曲以悲愤的音调,表现出被日寇践踏之下中国妇女的哀怨之情。

与歌词的排比句式相匹配,歌曲的乐句紧缩加大了哭诉的情感含量,并且由悲到痛、由痛到愤,形成了音乐的层次感。

结尾的音乐推向高潮:“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成为中国人民的集体呼喊,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2.8《保卫黄河》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怀着满腔的仇恨,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

不论是在抗日前线、在敌人后方、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在四面八方都展开了民族解放斗争,犹如黄河咆哮的怒涛,后浪推前浪,此起彼伏,越来越猛烈。

歌声的激越与起伏,运用轮唱的效果形象地表现出革命的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

这股怒潮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

“龙格龙格龙格龙” 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2.9《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

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3.听后感欣赏《黄河大合唱》,不仅是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和鼓舞,相信每一个华夏儿女听后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

欣赏《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

体会到强烈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虽然年轻的我们没有经历那一场战火纷飞,生活在已给和平而幸福的年代,但是绝不能忘记那段耻辱的历史。

今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要有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

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的关键时期,每个炎黄子孙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一个坚定的支柱~参考文献:《李岚清音乐笔谈》-亚洲经典音乐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9《音乐鉴赏》王耀华.伍湘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