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通

合集下载

史通,二体原文加翻译

史通,二体原文加翻译

三、五之代,书有典、坟,悠哉邈矣,不可得详.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是为《古文尚书》.然世犹淳质,文从简略,求诸备体,固已阙如。

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

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城有限,孰能逾此!盖荀悦、张璠,丘明之党也;班固、华峤,子长之流也.惟此二家,各相矜尚,必辨其利害,可得而言之。

在三皇五帝的时代,书籍曾经有《五典》、《三坟》,可距离现在太久远了,没办法闹得一清二楚。

从唐尧、虞舜以下直到周朝,这些记载组成了《古文尚书》.但是当时的世道仍旧很淳朴,文字奉从简略,要索求完备的史书体裁,原本上就不存在。

此后左丘明给《春秋》作解释,司马子长编写《史记》,史书体裁到这时才完备了.后来接续的作品,相互遵照着写出来,即便有改动扩大,也仅仅变换一下各自的书名篇目,范围本来就有限,谁能超出这个范围呢?大致上说,荀悦、张璠属于左丘明的一派;班固、华峤,属于司马子长的同类。

只是这编年、纪传两大史书流派,各自看重夸耀本流派,一定要辨明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才能够说出个究竟来。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

理尽一言,语无重出。

此其所以为长也。

至于贤士贞女,高才俊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

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

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

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

此其所以为短也.像《春秋》这样的史书,缀联日期和月份形成编排次序,标列季节和年份来互相接续,中原国家与边疆各部族,在同一年同一时期,没有不完整地记载那些事件,显现在读者的眼前。

道理全都包括在一桩记载中,语句没有重复出现的现象。

这是它构成长处的地方啊!至于贤能的士人,贞烈的女子,才华出众的人,品德美好的人,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有关系,必定予以高度注意观察而完整地加以记载,如果他们的事迹与国家政治关系不大,只有坚持正直的原则的才详细地加以述说。

《史通》古今正史文言文

《史通》古今正史文言文

《史通》古今正史文言文
《易》曰:“上古结绳以理,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儒者云:
“伏羲氏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又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春秋传》载楚左史能读三坟,五典。

《礼记》曰:“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由斯而言,则坟、
典文义,三、五史策,至于春秋之时犹大行于世。

爰及后古,其书
不传,惟唐、虞已降,可得言者。

然自尧而往,圣贤犹述,求其一二,仿佛存焉。

而后来诸子,广造奇说,其语不经,其书非圣。


马迁有言:“神农已前,吾不知矣。

”班固亦曰:“颛顼之事,未可明也。

”斯则坟、典所记,无得而称者焉。

右说三坟五典案尧、舜相承,已见坟、典;周监二代,各有书籍。

至孔子讨论其义,删为《尚书》,始自唐尧,下终秦穆,其言百篇,而各为之序。

属秦为不道,坑儒禁学,孔子之末孙。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隋唐时期,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这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私人修史受到了限制,皇家加强了对修史的控制,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相应的史官制度,管修实数成绩斐然。

第二,是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逐步摆脱了经学的羁绊而卓然自立的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反映在文献整理和科举考试方面尤为突出。

第三,是出现了对史学进行总结的专书,史学批评趋于成熟,标志着史学的发展进入了更加自觉的阶段。

第四,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典志体实数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表明制度史的撰述受到了史学家的重视,从而丰富了史学的内涵,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五,是通史撰述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和历史笔记开始发展起来。

史学发展中这些新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史学特点,反映出历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史家自觉意识的增强,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节、唐初史馆的确立和官修史书的成就一、唐朝史馆的设立1、隋禁私修国史和唐初设立史馆隋唐时期,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表示。

隋文帝时期,大量收集和整理典籍史料,为唐朝官修前史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开皇十三年下诏:“人间有撰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文帝纪》)从此,任何人未经朝廷允许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唐出史馆制度的确立。

自东汉到隋朝,虽已出现了官方修史的形式或机构,但始终未能形成定制。

贞观三年,,唐太宗因武德年间萧禹等人修史未成,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史馆领导,建立史馆制度,并由宰相监修,“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

”(《旧唐书.职官二》)从此,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直至清朝,无一例外。

2、唐初设馆修史的原因(1)、政治统一。

自汉末到隋统一前,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至隋唐才重新统一起来。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心、、、、、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

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

《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

《》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B.兵家C.道家D.墨家名家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1.《左传》:儒家经典之一。

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叙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4)。

全面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左传》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历史观,强调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本思想。

该书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前四部的总称。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体例上均为纪传体。

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偏重使用“春秋笔法”,在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刘知几:唐代史学家。

字子玄,徐州彭城人。

680年中进士,授狄嘉县主簿,以善文辞而知名。

702年,任著作左郎兼修国史,旋迁左史,撰起居注。

705年,参与修撰《则天实录》,期年而成。

710年,写成《史通》内外篇共49篇,评论古今,以抒己见,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刘知几提倡“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反对溢美之词。

他还提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以史识最重要。

刘知几的这些主张对后代史学、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20卷,分内篇、外篇各10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5.《通典》: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

唐杜佑撰。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编成。

本书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

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史通 · 内篇 · 鉴识 译文

史通 · 内篇 · 鉴识 译文

史通·内篇·鉴识译文
《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史通·内篇·鉴识》是其中的一章节,其译文如下:
夫人之见识有通达与阻塞,精神有昏暗与明朗,对其毁誉各不相同,对其爱憎各有差异。

例如,古代的三王受到诽谤,是因为有了鲁仲连的解释而得以阐明真相;五霸的擅名,是因为遇到了孔宣而被诋毁。

这说明事物虽然有固定的标准,但评价却没有固定的认识,想要寻求公正的评价,恐怕只有在千载难逢的机会中才能遇到。

更何况历史传记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内容深广浩瀚,学习的人如果不能探索其深奥之处,寻找其深远之意,又如何能够明辨其中的利害关系,明晰其中的善恶美丑呢?。

史通名词解释

史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纪事本末体1、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进行历史叙述的史书编纂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袁枢开创的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既能合理地吸收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又可基本克服它们的缺点。

袁枢的纪事本末体是他在改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过程中创作出来的。

他将《资治通鉴》分年记述的某一事件按照时间的顺序集中抄成一篇,并标上题目。

每一标题下,叙述一件大事的始末。

《通鉴纪事本末》42卷,共记述了239事,另外附录66事,实际上记载了大小事件共305件。

《通鉴纪事本末》具有节省篇幅而又能使所述事件一目了然的特点。

3、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是,它所述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它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条理化、故事化,无论对于史书编纂还是对于历史理解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4、不过,纪事本末体也有它自己的缺陷。

纪事本末体史书往往都是从编年体、纪传体史书改编而来,故其史料价值相对较小。

此外,纪事本末体还有其叙述不便的地方,如对于一些零散而又不易纳入某个标题下的史事,该体就很难加以叙述。

二、六经皆史经,主要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部书。

它们因由孔子删定而成,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也称“六艺”。

经史结合,是指经书亦是史书,经学与史学相融合,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经史结合的特点,亦可看成是“六经皆史”的说法。

章学诚主要是从以下这几个步骤来阐述“六经皆史”说的。

首先,他指出:中国古代“无经史之别,六艺皆掌之于史官,不特《尚书》与《春秋》也”。

其次,章学诚认为:“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并强调“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再次,章学诚认为,“六经”就其本质而言,是“先王之政典”,是史书。

他说:“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最后,章学诚又从史学源于《春秋》的角度来论证“六经皆史”。

试论《史通》之“叙事”与“书事”

试论《史通》之“叙事”与“书事”

试论《史通》之“叙事”与“书事”摘要:《史通》中许多篇章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史家叙事理论,刘知几在《叙事》、《书事》两章中,分别详述了其“叙事以法言,书事以理断”的历史叙事观,并归纳总结了历史叙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史通》的叙事观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史通叙事书事叙事理论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此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史书著述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王恒展先生在《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中论及小说概念的发展时曾指出:“(《史通》)在通论历史的同时,亦涉小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可见《史通》内容之通广。

《史通》共分内、外两篇,笔者试以“内篇”中的《叙事》与《书事》两篇为主体,详加论述。

一、“叙事”与“书事”的区别从定义来看,《史通·叙事》开篇云:“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可见,“叙事”大意为“书功过,记善恶”。

另据《暗惑》谓:“其叙事也,唯记一事,直论一理。

”“叙事”的涵义还应有就事论理。

《说文》曰:“史,记事者也。

”《史通·见习》云:“史书者,记事之言耳。

”则强调了叙事对史书编写的重要性。

因此,笔者认为,《叙事》篇所言“叙事”为名词,是史体创作的基础,包括记事与论理两方面。

“书事”者,“书”即写,书事就是写事。

《史通·书事》首引旧志论史家书事之体,再论书事之得失,意在指导史家如何筛选事类,避烦就简。

因此,《书事》篇所言“书事”为动词,是在史书创作中的一道重要程序,直接关系到史书内容的价值与意义。

《书事》篇后按曰:“书事与叙事篇各义。

叙事以法言,书事以理断。

法戒浮华,理归体要,用意尤尊严也。

”“叙事”与“书事”不仅词性、定义不同,且各有章法。

二、“叙事以法言”《史通》之“叙事”,其核心为贵实录、去虚词。

刘知几认为,一部良好的史书“以实录直书为贵”。

《叙事》、《言语》、《曲笔》、《鉴识》等篇,实质上都着力于研究做好史书的实录问题。

史通名词解释

史通名词解释

史通名词解释
"史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其全名为钱玄同。

他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享年82岁。

钱玄同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物,他精通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地理天文等多种学科,被誉为“千古史家之通”,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中的杰出代表。

钱玄同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他主张历史应该以客观、公正、全面的态度去描述和解释,并且应该以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主线,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和演变。

钱玄同的代表作品包括《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这些著作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还研究了古代希腊、罗马等西方历史和文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拓展:
钱玄同的“史通”一词源于他的学术称号。

他认为,“史”是指记录历史的文字,而“通”则表示通晓、精通。

因此,他将自己定位为“史家之通”,致力于研究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等问题,以期达到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的准确和全面。

钱玄同的“史通”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启迪了后来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们。

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

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

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1.刘知幾《史通》2.郑樵《通志》之《总序》3.章学诚《文史通义》4.《汉书》之《艺文志》,特别是总序和各小序5.《隋书》之《经籍志》,特别是总序和各小序6.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重点阅读其中总序和各小序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9.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10.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1.顾颉刚《古史辨》七册(翻阅)12.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13.张舜徽《中国史学名著解题》14.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15.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16.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17.张舜徽《史学三书平议》18.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19.张君和选编《张舜徽学术论著选》20.陈垣《校勘学释例》21.陈垣《史讳举例》21.张家璠、黄宝权《中国历史文献学》22.倪其心《校勘学大纲》23.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24.王国维《观堂集林》(翻阅)2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2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27.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28.叶德辉《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29.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30.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3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32.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33.张之洞《书目答问》、范希增补正34.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35.俞樾《诸子平议》历史文献学推荐书目36.皮锡瑞《经学历史》37.皮锡瑞《经学通论》38.王念孙《读书杂志》3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40.钱穆《国史大纲》4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42.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翻阅)4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4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翻阅)45.《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翻阅)46.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47.余嘉锡《目录学发微》48.余嘉锡《古书通例》49.王力《古代汉语》(翻阅)50.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51.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5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5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54.孙钦善《古文献学史简编》55.肖东发《中国编纂出版史》56.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57.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解题部分)58.谢玉杰、王继光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59.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之《版本编》、《校勘篇》6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61.王宇信《甲骨学通论》62.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63.郑樵《通志》之《二十略》(翻阅,特别是《校雠略》)63.马端临《文献通考》(翻阅)64.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65.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

刘知己与《史通》

刘知己与《史通》

家学渊源:
刘知几,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他祖父是 个史官。父亲曾任唐高宗的侍御史,为人正直, 不畏权贵。刘知几夙好史学,受了从祖、从父的影 响,更重要的乃是个人的志趣,其父采取了“因材 施教”之法,调动了刘知几求学的积极性,使之顺 利地踏上了史学道路。17岁时基本上读完了唐朝 以前的主要史书。
著作:《史通》
《史通》包括内篇三十 九篇﹑外篇十三篇﹐其 中内篇为全书的主体, 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 ﹑史料采集﹑外篇论述 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 杂评史家得失。
《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 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 认为这两种体例不可偏废,它对纪传 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如本纪﹑世家 ﹑列传﹑表历等。作了全面而详尽的 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 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 次。
刘知几是中国史学走向自觉时代的伟大史学家, 唐朝史学泰斗,他打破了学术界独尊皇家正史的 局面,私撰《史通》代表了盛世史学的最高成就, 作为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巨著的《史通》,系统 而全面的总结了中国千年史学的成果,突出了纪 传体史学的正统主流地位。他最重要的史学思想 是“实录直书”与“激扬名教”的对立统一,既 注重史料考据核查,又强调公义之名,教理之善, 并把义理置于真相之前,他对中国史学方法论和 史官制度的成熟,具有指导意义,并把发展出史 学评论分支学。
刘知几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从理 论上对“实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总 结,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实录史学原则。 他把史学同现实生活的关系、史学的社 会功用、史料学和历史编纂学、史学家 的知识结构以及史学家对入史人物、文 章和事件等的选择、历史评论和史学评 论都纳入了这一“原则”范畴,以此来 剖析和评判史书、史学家。
评价:
许凌云提出,刘知几继承了孔子、司马迁以来的优良 史学传统,继承了扬雄、王充以来的批判哲学的战斗 风格,也继承了前人著作,尤其是王充《论衡》和刘 勰《文心雕龙》的撰述形式,写出了《史通》 李秋沅的《〈史通〉的求实精神》(《史学史研究》) 一文认为,刘知几的求实精神表现有三:一是从史书 的体裁、史书的体例和史书的语言三个方面,论述了 史书的编纂必须“因俗”、“随时”,才能忠实地反 映出历史面貌。二是贵直书,斥曲笔。三是信灾祥, 重人事。 代继华的《刘知几论实录》把唐初政治、史馆修史制 度与刘知几的“实录”史学主张结合起来考察,认为 刘知几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上对“实录” 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总结,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实录史 学原则。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1)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1)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1)【一】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春秋•孙武[一说孙膑])。

第一部茶叶专著是《茶经》(唐•陆羽)。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一部词典是《尔雅》(汉)。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战国)。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东汉•班固)。

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西汉,扬雄)。

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著是《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唐•杜佑)。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是《永乐大典》(明•解缙等)。

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南朝•齐•谢赫)。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宋)。

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不懂外语,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第一部介绍珠算的书是《盘珠算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第一部矿物学著作是《山海经》。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是《史通》(唐•刘知几)。

第一部论语体著作是《论语》。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第一部神话小说是《山海经》。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是《七略》(西汉•刘歆)。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第一部文艺理论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清•李渔)。

第一部药典书是《神农本草经》(秦汉)。

最新我国历史上的各个第一部著作

最新我国历史上的各个第一部著作

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史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第一部法医专著《洗冤集录》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尚书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仪礼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周易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尔雅我国最早的字典,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春秋左传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洛阳牡丹记我国最早的一部花卉专书九章算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茶经唐·陆羽我国第一部论茶著作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我国最早的笔记体小说集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评批巨著孙子兵法春秋·孙武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第一部地理书---<<禹贡>>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史通>>第一部字典---<<说文文解字>>第一部词典---<<尔雅>>第一部文书---<<切韵>>第一部方言词典---<<方言>>第一部字书---<<字通>>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第一部神话小说---<<山海经>>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兵书---<<孙子>>第一部古代制度史---<<通典>>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述---<<天工开物>>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第一部植物学词典---<<全芳备祖>>第一部中医学典集---<<黄帝内经>>第一部建著学专著---<<营造法式>>第一部珠算介绍书---<<盘珠算法>>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全唐诗>>第一部戏曲史---<<宋元戏曲韵史>>第一部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第一部系统系曲理论著---<<闲情偶寄>>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文艺理论书---<<文心雕龙>>第一部汇集古代文化典集的书---<<永乐大典>>第一部法医专著---<<洗冤集录>>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内镜诊疗区域应当布局合理,设登记室、候诊室、独立的清洗消毒室、内镜诊疗室及内镜储存(室)柜。

史通名词解释

史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纪事本末体1、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进行历史叙述的史书编纂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袁枢开创的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既能合理地吸收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又可基本克服它们的缺点。

袁枢的纪事本末体是他在改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过程中创作出来的。

他将《资治通鉴》分年记述的某一事件按照时间的顺序集中抄成一篇,并标上题目。

每一标题下,叙述一件大事的始末。

《通鉴纪事本末》42卷,共记述了239事,另外附录66事,实际上记载了大小事件共305件。

《通鉴纪事本末》具有节省篇幅而又能使所述事件一目了然的特点。

3、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是,它所述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它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条理化、故事化,无论对于史书编纂还是对于历史理解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4、不过,纪事本末体也有它自己的缺陷。

纪事本末体史书往往都是从编年体、纪传体史书改编而来,故其史料价值相对较小。

此外,纪事本末体还有其叙述不便的地方,如对于一些零散而又不易纳入某个标题下的史事,该体就很难加以叙述。

二、六经皆史经,主要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部书。

它们因由孔子删定而成,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也称“六艺”。

经史结合,是指经书亦是史书,经学与史学相融合,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经史结合的特点,亦可看成是“六经皆史”的说法。

章学诚主要是从以下这几个步骤来阐述“六经皆史”说的。

首先,他指出:中国古代“无经史之别,六艺皆掌之于史官,不特《尚书》与《春秋》也”。

其次,章学诚认为:“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并强调“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再次,章学诚认为,“六经”就其本质而言,是“先王之政典”,是史书。

他说:“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最后,章学诚又从史学源于《春秋》的角度来论证“六经皆史”。

从《烦省篇》小窥《史通》的语言风格论

从《烦省篇》小窥《史通》的语言风格论

从《烦省篇》小窥《史通》的语言风格论发表时间:2016-10-12T09:59:02.68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6月作者:丁婕[导读] 在中国古代,风格最早用来品评人物的形貌、德行.评品人物,论人的气质、情性、才能,滥筋于东汉,魏晋时极盛行。

北华大学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德国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威廉威克纳格指出“在全部艺术领域内绘画、雕刻、音乐等,我们说到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志在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内在特征。

”我们所说的是史著文辞的风格,不就个人作品而言,而是指文体风格。

指的是史学内在独有的特质,体现在史著文辞这种外在形式上的独特言语形式。

在中国古代,风格最早用来品评人物的形貌、德行.评品人物,论人的气质、情性、才能,滥筋于东汉,魏晋时极盛行。

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论人物才性的书,这种时代特征,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史之学。

对于史学而言,他造就了魏晋时期新的史学样式杂传的出现,为杂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其中的“风格”指的就是文章的风范格局。

而这种论文的标准,同样又影响着史著文辞的评判,刘知几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通过罗列《史通》中有关史著文辞风格论的论断,可以总结出刘知几所推崇的史著文辞风格之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与史论均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史学批评渐趋成熟,史著文辞繁简论兴盛,愈来愈受到史家们的关注。

至唐初,史著文辞也成了《史通》所建构之史学批评理论重要的一部分。

对大量著述的评价与批评,让我们得以窥见刘知几寓于其间对于史著文辞风格的把握:简要、简质、简约、练达,是刘知几对史著文辞的追求,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史著文辞繁富、烦富、词烦、芜累、浮词、虚词风格的不满。

刘知几正面评价史著文辞,以简要、简约、简质为标准,又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撰史要尚简、练达,若繁词盈纸,就没有达到史著文辞简要的要求。

刘知几所云“史之所书,以正为主”,“去邪从正”,“雅正”、“雅言”、“温润”、“素美”、“微婉”都是用雅正来称述史著文辞的风格,与之相对应的是“浅俗”、“滓秽”、“鄙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学理论著作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学理论著作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学理论著作是
《史通》,唐代刘知几撰,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全书分为内、外篇二部份,内篇39篇、外篇13篇,全书今存49篇;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

《史通》对中国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评,无论在体例上、
内容上,都是空前的杰作。

刘知几深感宰相大臣监修,多所干预,不能秉
笔直书,景龙二年(708年)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

景龙四年(710年),《史通》撰成。

刘知几将以前的历史著作分为「正史」和
「杂著」两大类,对於「正史」,他按其源流分为六家即《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左传》编年、《国语》国别、《史记》通史、《汉书》
断代,《疑古》、《惑经》承王充《论衡》的《问孔》、《刺孟》之余绪。

刘氏又提出「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为史家所须具备之条件,
为后世史家所公认。

唐人徐坚认为,为史者应将《史通》置於座右。

《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内篇皆论史家体例,辨别是非;外篇则述史籍源流,又评论古人得失。

其贯穿古今,洞悉利病,实非后人之所及。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自有左丘、司马迁、班固、荀悦、杜 佑、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 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 有史学矣。” 《史通》从史书体裁体例、史料择取、史 家修养、史学功用等角度对史学工作做了 规范和阐述,多有创见。

《史通》撰作目的: 1、总结以往之史学; 2、上拟《春秋》:多讥往哲,喜述前非; 3、建立新的史学体系:批评古史,商榷义例; 上穷天道,下掞(shàn尽)人伦,总括万殊(各种不同 的现象、事物),包吞千有(所有,一切)……. 4、不受史馆之限制 刘知几 认为有 “五不可”(含毫不断,汗青无日。史官编录,唯自询采,罕能博
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 为神仙鬼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 史。
最后,刘知几强调史书是严肃淳朴的作品,文 史应该分途(《核才》)。
但是,在刘知几自负甚高的“史识”上,也 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疑古》、《惑经》二
篇虽有力地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妄,但也正表明了 他对所谓篡夺叛逆等行为的愤懑;《采撰》、《载 文》等篇虽力斥浮夸厚诬的记载,但也表明了他的 史观更接近于唐代的儒家学说。
史通· 六家
刘知几
知几:谓有预见,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
《易· 繫辞下》:“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轻 慢),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十二:“达者贵量力,至人尚知几。”
黄庭坚: 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 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焉。
。史馆人众多庸碌之徒,又为兼修大臣之限制。设馆修史,起于北魏, 反对最力, 北齐始以宰相领其事,扩于唐代,延至民国。其中利弊,论者不一。
物。多士如林,皆愿长喙,朝野具知,难以直书。十羊九牧,是非难断。 监修无指授,修者无遵奉。《史通· 忤时》)。然独立修史,亦确有难度。
5、发挥个人的史学思想。
【提示】 史书体裁体例:《六家》和《二体》两文, 阐述历史著作体裁从“六家”到“二体”。
参考书: 1、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北师大出版社1989。 2、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谈》中华书局 1994。 3、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 4、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5、许凌云《刘知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白云《中国古代史书体裁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7、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 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内篇凡三十六,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最后附以《自 叙》。其中《体统》、《纰缪》、《弘张》三篇,在北宋欧
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
外篇凡十三,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其中与 内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可能是作者成书前的读史札记。
虽谨严稍逊,而议论广泛,更能表现作者的史学观点。

太子左庶子是东宫官,东宫有左春坊,臵左庶子 二人,正四品上。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总司经、 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六局。崇文馆也是 东宫设臵。贞观十三年臵崇贤馆,上元二年避太子 名,改名崇文馆。崇文馆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 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银青光禄大夫在 官秩上相当于从三品。
李隆基
【选文】 1、串讲 2、重点词句: 质文、龟镜、宪章、比事、黜陟、羽翮、 的准、寻讨、祖述 3、基本词汇: 典、谟、训、诰、允、笃、爰、属、傅、 仍、弥、方、替、逮 4、翻译
思考题: 1、阅读《史通· 直笔》、《史通· 曲笔》。 2、中国史书有哪些基本记载体例。 3、比较纪传体与编年体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4、《史通· 二体》对编年、纪传之短长的辨析 是否全面恰切?(见《史通· 二体》) 5、史家三长说为什么是一个优秀史家必备的 素养。 6、刘知几为何在唐代以字行?
另外,刘氏虽然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 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 的表、志,实未免失之片面。
《史通》版本颇多,其中以清浦起龙《史通 通释》本翻印最多。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王煦华校点《 史通通释》,有详细校勘,并改正许多引书上的
错误,书末附录陈汉章《史通补释》、杨明照《史 通通释补》、罗常培《史通增释序》,是为目前
之通行本。 此外,有中华书局1962年据明张之象校宋本 重新影印本,可供研究。
《六家》选自《史通》卷一,原列《内篇》 第一。 作者在本篇中研究了唐以前历史著作体裁的 变迁史。 他把相传是孔子编定的《尚书》和《春秋》, 由“经”降为“史”; 把断代为史的《左传》和《汉书》,由解《 春秋》、续《史记》的普通著作升为史家必 须“祖述”的范本,这都表现了作者的创见。
【重点】 刘知几对历史著作体裁的分类、评判及其意 义。
(是为学习《六家》要解决的)
【难点】 刘知几对史著不同体裁的评判的优缺点
二体》要解决的)
。(是为学习《
【解题】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二十卷, 刘知几(661-721)私撰。分为内、外篇,各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题要》:“内篇皆论史家体例,辨别 是非;外篇则述史籍源流,又评论古人得失。……其 贯穿古今,洞悉利病,实非后人之所及。”
中国历代史评类著作
1、史事评论: 《左传》“君子曰”;《史记》“太史公曰”;《汉 书》“赞曰”;《三国志》“评”;《资治通鉴》“臣 光曰”。
2、史著评论: 《左传》评论《春秋》“书法”:君子曰:《春秋 》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 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 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
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 龙(705~707)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 先天元年(712),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 》,至开元二年(714)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 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 《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刘知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和监修贵 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于景龙二年(708)辞 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 刘知几以弱冠举进士,兼修国史二十馀年。 景龙二年(708)辞去史职,从事私人修史工作。 开元九年,六十岁时因营救长子犯罪流配一 事而被唐玄宗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不久去 世。
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
史有“三长”之说,被时人称为笃论,对后 世有很大影响。

从这种认识出发,
刘知几首先注意过去史论的体例得失。
《史通》把以往史体归纳为六家,又以编年、纪传 为“正史”二体,其他为“杂著”,并将“杂著” 分为“偏纪”、“小录”等十流(《杂述》)。
其次,《史通》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 示了过去史著如叙事烦芜、体例乖缪、史实无 根、撰注不实、徇情曲笔、因习模拟等弊端。
内篇 六家第一 二体第二 载言第三 本纪第四 世家第五 列传第六 表历第七 书志第八 论赞第九 序例第十 题目第十一 断限第十二 编次第十三 称谓第十四 采撰第十五 载文第十六 补注第十七 因习第十八 邑里第十九 言语第二十 浮词第二十一 叙事第二十二 品藻第二十三 直书第二十四 曲笔第二十五 鉴识第二十六 探赜第二十七 摸拟第二十八 书事第二十九 人物第三十 覈才第三十一 序传第三十二 烦省第三十三 杂述第三十四 辨职第三十五 自叙第三十六
(宋) (唐)

(清)
徐坚: “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座)右也!”
浦起龙: “《六家》举史体之大全,《二体》定史 家之正用(正式用途)。”
刘知几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策 名委质,贰乃辟也。” 杜预 注:“名书於所臣之策。” 孔颖达 疏:“古之仕者於所 臣之人书己名於策,以明繫属 之也。”后用以指因仕宦而献 身于朝廷之事。

外篇 史官建置第一 古今正史第二 疑古第三 惑经第四 申左第五 点繁第六 杂说上第七 杂说中第八 杂说下第九 汉书五行志错误第十 汉书五行志杂驳第十一 暗惑第十二 忤时第十三
史家修养: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 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 史学,是历史知识; 史识,是历史见解; 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 “三长”必须兼备,而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史
刘知几《史通》,郑樵《通志》,章学诚《文史通 义》。
3、史事考辨: 三国· 谯周 《古史考》; 清· 梁玉绳 《史记志疑》;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赵翼 《廿二史札记》。
《六家》正文
【正文】自古帝王编述(编写)文籍(文化 典籍),外篇言之备(详细,详尽完备)矣。 古往今来,质文(质朴与文采。内容与形式) 递变(交替变化);诸史之作,不恒(经常 ,固定)厥体(其体裁不固定)。

【按语】关于史学源流。
《史通》内篇之开卷,即以《六家》、《二 体》两篇,根据唐代以前史学的体裁,对我国古代史学的源流进行 了总结,将古代史学分叙六家,即尚书家、春秋 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

讫qì :1.完结:收~。2.截止:起~。 迄qì 1.到:起~。~今。2.始终(用于“未” 或“无”前):~未成功。~无音信。
刘知几(661-721) 字子玄,彭城(今徐州)人。唐高宗
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任史官, 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 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
“自策名(科试及第)仕伍,待罪朝列,三为史臣, 再入东观(汉章和二帝时为皇宫藏书之府。国史修撰之所)”(《史通· 忤时
【按语】 《尚书》(《书》《书经》)。传由孔子删定,分虞 夏书、商书和周书3部分,主要记载商周时统治者一 些讲话记录和文告,是中国古代最早文献汇编。 现存《尚书》有两种本子。一般认为《今文尚书》 28篇是真的,《古文尚书》25篇是伪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