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疟疾已完成
201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方歌整理:疟疾
![201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方歌整理:疟疾](https://img.taocdn.com/s3/m/2f7fc2d93186bceb19e8bbcc.png)
201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方歌整理:疟疾疟疾
1. 芍药汤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
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芷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
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
2. 白头翁汤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3. 胃苓汤 (平胃+五苓散)
平胃散
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或合二陈或五苓,硝黄麦曲均堪着
若合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4.驻车丸
驻车丸治阴虚痢,痢久不愈阴血伤; 黄连干姜归胶入,虚坐努责腹痛康。
5. 桃花汤
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 虚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最宜施。
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寇与粟壳,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6. 连理汤(黄连+理中丸)
7.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8. 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清热又安蛔。
9. 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红花枳壳草赤芍,归芎香脂索乌药,行气活血阻膈消。
中域医考()搜集整理。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
![中医内科学之疟疾](https://img.taocdn.com/s3/m/d06622b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1.png)
中医内科学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中医内科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未来将在疾病预防和康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 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障。
THANKS
感谢观看
介绍了疟疾的预防措施和日常调 护方法,强调了饮食起居有序、 避免外感时邪等重要性。
学员心得体会分享
加深了对疟疾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员们对疟疾的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有了 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掌握了实用的治疗技能
学员们表示,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之疟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 治疗技能,如针灸、拔罐、刮痧等,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寒战、高热、出汗及间歇期反复发作等,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如 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流感、伤寒、败血症等疾病进行鉴别。流感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的间歇期;伤寒以持续高热 、表情淡漠、相对缓脉为特征;败血症则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等,但无明显的间歇期。
寻求医疗帮助
一旦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如 寒战、高热、出汗等,应及时 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策略
心理疏导
疟疾患者可能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营养支持
疟疾患者因高热、出汗等症状导致身体消耗增加,需要补充足够的 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等,以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05
CATALOGUE
预防调护与康复建议
预防措施及生活调护建议
01
中医内科学课件59疟疾
![中医内科学课件59疟疾](https://img.taocdn.com/s3/m/57fb7c1c336c1eb91a375de3.png)
易思
中医内科学
概述
(一)定义: 疟疾为感受疟邪,邪正交 争所致,以寒 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 的传染性疾病。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二)源流
《素问.疟论篇》 “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 乃作。”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 《神农本草经》 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功效。 《金匮要略.疟病》 在内经的基础上补了疟母这一 证型。 创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鳖甲煎丸治疗 疟母,一直沿用至今。
缓解,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2、温疟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
饮,尿赤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3、寒疟 症状: 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证候特征
以寒战、 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 特征。 1、周期性与间歇性发作为特点; 2、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地区性; 3、多以夏秋二季发病。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理
疟邪→伏于表里 乘虚而入
饮食所伤 起居失调 正气虚弱 劳倦过度
邪正相争→发作期 正胜邪却→休止期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预防调摄
本病为蚊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 施。 疟疾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瘴疟神志 昏迷者,应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人体 温、脉搏、呼吸、 血压和神志变化,予 适当处理。饮食以易于消化, 富有营养 之流质或半流;久疟要加强饮食调补。
10/16/2020
中医内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疟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疟疾](https://img.taocdn.com/s3/m/cfb77e8ba417866fb94a8e9d.png)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疟疾疟疾一、疟疾的概念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二、疟疾的病因病机1.病因主要是感受“疟邪",但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
诱发因素则与外感风寒、暑湿,饮食劳倦有关,其中尤以暑湿诱发为最多。
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蚊叮吮,则疟邪入侵致病。
因饮食所伤,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或起居失宜,劳倦太过,元气耗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即可发病。
2.病机基本病机——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引起发作。
病位在少阳、募原,并可内搏五脏。
病理因素——疟邪、瘴毒。
病理性质——邪实为主,后期正虚邪恋而成虚实夹杂之证。
三、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三日发作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
2.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脏肿大。
四、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类证鉴别1.疟疾与风温发热风温初起,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多伴有咳嗽气急、胸痛等肺系症状;疟疾则以寒热往来,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为特征,无肺系症状。
在发病季节上,风温多见于冬春,疟疾常发于夏秋。
2.疟疾与淋证发热淋证初起,湿热蕴蒸,邪正相搏,亦常见寒战发热,但多兼小便频急,滴沥刺痛,腰部酸胀疼痛等症,可与疟疾鉴别。
五、疟疾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首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其次辨寒热的偏盛;再辨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
首先瘴疟为疟疾一种,但瘴疟一般预后较差,多见于南方地区,病情严重,未发时亦有症状存在,且多伴有神昏谵语,内犯心神等症。
其次辨寒热偏盛。
属正疟者,先寒后热,寒热相当;属温疟者,阳热偏盛,热多寒少;属寒疟者,阳虚寒盛,热少寒多。
瘴疟者,阴阳极度偏盛,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为热障;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
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痢疾已完成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e26ff65a8102d277a22f4c.png)
• 本病初期多实证
1.疫毒内侵,毒盛于里,熏灼肠道,耗伤气血,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
疫毒痢
2.疫毒上冲于胃,使胃气逆而不降;或久痢伤正,胃虚气逆
噤口 痢
3.感湿热或湿热内生,壅滞腑气,下痢赤白,肛门灼热
湿热痢
4.寒湿阴邪,内困脾土,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下痢白多赤少
不同点
病因病机
大便性状
湿热、疫毒、饮食 壅滞于肠中,与气 血相搏,肠道传化 失司,脂膜血络受 伤,腐败化为脓血
大便次数虽多而 量少,排赤白脓 血便
湿邪内伤,脾虚湿 盛,运化失职,湿 浊内生,混杂合污 而下
大便溏薄,粪便 清稀,或如水, 或完谷不化,而 无赤白脓血便, 腹痛多伴肠鸣
里急后重 明显
少有
三、相关检查
寒湿痢
• 下痢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
1.疫毒热盛伤津 湿热内郁不清,日久则伤阴、伤气
素体阴虚感邪 阴虚痢者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化源
日久因脾胃虚寒,
不足,累及肾阳 寒征象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虚现寒虚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病因病机 】
• 痢疾的病因有外感时邪疫毒和饮食不节两方面,
病机主要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 受
伤而成痢。
•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洁)
二、病机
痢; 外感时邪
血壅滞
疫毒之邪
内侵胃肠
发病骤急 疫毒
湿热之邪
湿郁热蒸 肠胃气机阻滞 湿热痢;
夏暑感寒伤湿 寒湿痢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疟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疟疾](https://img.taocdn.com/s3/m/fc130659eefdc8d376ee32a7.png)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疟疾细目一:概述疟疾的概念及源流1.疟疾的概念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2.疟疾的源流《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及蜀漆有治疟的功效。
《金匮要略》阐述了瘅疟、温疟、牝疟等各种不同类型疟疾的辨证论治,并指出疟久不愈,可以形成痞块,称为“疟母”,其所列之鳖甲煎丸至今仍为临床习用。
晋代《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疫疟的名称,认为其病因为感受山岚瘴毒之气,并明确提出青蒿为治疟要药。
细目二:病因病机疟疾的病机特点疟疾的病位:邪伏藏于半表半里,属少阳经脉部位。
基本病机为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疟病发作;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
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疟疾的诊断要点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或3日发作1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等症。
2.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输入过疟疾患者的血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脾肿大。
二、疟疾与淋证发热及风温发热的鉴别细目四:辨证论治一、疟疾治疗的基本原则疟疾的治疗以祛邪截疟为基本治则。
二、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主症、治法及方药1.正疟主症:发作症状比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
每日或间一、两日发作1次,寒热休作有时。
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代表方: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常山、草果、槟榔、半夏、生姜、红枣。
2.温疟主症:发作时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芩、柴胡、青蒿、桂枝、常山。
3.寒疟主症:发作时热少寒多,口不渴,胸闷脘痞,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代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中医内科学——疟疾共34页
![中医内科学——疟疾共34页](https://img.taocdn.com/s3/m/0f13e26bb0717fd5370cdcbd.png)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中医内科学——疟疾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中医内科学课件59疟疾PPT文档22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59疟疾PPT文档22页](https://img.taocdn.com/s3/m/5a838dcc6edb6f1afe001f8a.png)
•
46、寓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医内科学59疟疾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59疟疾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a31e4fddccda38376bafaa.png)
2019/10/6
中医内科学
预防调摄
本病为蚊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 施。•疟疾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瘴疟神志 昏迷者,应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人体 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神志变化,予 适当处理。饮食以易于消化,•富有营养 之流质或半流;久疟要加强饮食调补。
2019/10/6
中医内科学
2019/10/6
中医内科学
证候特征
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 特征。
1、周期性与间歇性发作为特点; 2、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地区性; 3、多以夏秋二季发病。
2019/10/6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理
疟邪→伏于表里
乘虚而入
饮食所伤
起居失调 正气虚弱
劳倦过度
邪正相争→发作期 正胜邪却→休止期
2019/10/6
中医内科学
3、寒疟 ••症状:•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 ,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2019/10/6
中医内科学
4、热瘴 ••症状:•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 、严重者神昏谵语,•面红目赤,烦渴饮 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舌质红绛, 苔黄腻,脉洪数。
2019/10/6
Hale Waihona Puke 易思中医内科学概述
(一)定义: 疟疾为感受疟邪,邪正交 争所致,以寒
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 的传染性疾病。
2019/10/6
中医内科学
(二)源流
《素问.疟论篇》•“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 应乃作。”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功效。 《金匮要略.疟病》•在内经的基础上补了疟母这一 证型。•创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鳖甲煎丸治疗 疟母,一直沿用至今。 •《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 名称。在《山瘴疟候》篇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由 瘴湿毒气所致,其病重于一般的疟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特征
• 以寒战、 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 特征。 • 1、周期性与间歇性发作为特点; • 2、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地区性; • 3、多以夏秋二季发病。
10/18/2020
病因病理
• 疟邪→伏于表里
•
乘虚而入
• 饮食所伤
• 起居失调 正气虚弱
• 劳倦过度
•
邪正相争→发作期 正胜邪却→休止期
10/18/2020
预防调摄
• 本病为蚊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 施。 疟疾发作 时应卧床休息。瘴疟神志昏迷者,应加强护理,注意观察 病人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和神志变化,予适当处理。 饮食以易于消化, 富有营养之流质或半流;久疟要加强 饮食调补。
10/18/2020
• 3、 实验室检查:在高热时取血涂片, 查到疟原虫则为 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10/18/2020
鉴别诊断:
• 淋证-寒战壮热,伴腰痛尿频、尿急、
•
尿痛,小便常规异常。
• 风温 卫分-寒战发热、寒热往来无汗、 或微汗,伴 表退、伴气分里热症。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
10/18/2020
5、冷瘴 症状: 寒甚热微,或呕吐腹泻,甚则
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香化浊 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10/18/2020
6、劳疟 症状: 患疟疾日久,倦怠乏力,短气
懒言, 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遏 劳则复发,舌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何人饮
10/18/2020
发作期 休止期
休作有时→正疟
阳盛热多→瘟疟
寒湿偏盛→寒疟
瘴毒内盛→瘴疟
气血耗伤
病久
劳疟
遇劳即发
痰瘀互结 疟母
胁下痞块
10/18/2020
诊断
• 1、 典型临床表现:寒战、发热、汗出 周期性发作、间 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
• 2、 流行病学:居住疟区或近期到过疟 疾区,在夏秋季 节发病。
《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 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 名称。在《山瘴疟候》篇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 由 瘴湿毒气所致,其病重于一般的疟疾。
10/18/2020
《备急千金要方》 除制订以常山、蜀漆 为主药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
《景岳全书.疟疾》 进一步肯定疟疾因 感受疟邪所致,指出“疟疾之作.•..... 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 者耶。” 《症因脉治.疟疾总论》:“瘴疟之症, 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 哑”。
10/18/2020
7、疟母 症状: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舌质紫黯,
有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方药:鳖甲煎丸
10/18/2020
转归预后
• 除瘴疟外,疟疾一般预后良好,目前有 特效药,经过及 时治疗,大多较快痊愈。疟病日久,正虚邪恋,可形成劳 疟,易反复发作,使病情缠绵。瘴症则病情严重,若抢救 不及时,可致阴阳极度偏胜,心神蒙蔽,易导致死亡。
10/18/2020
3、寒疟 症状: 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
,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10/18/2020
4、热瘴 症状: 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
、严重者神昏谵语, 面红目赤,烦渴饮 冷,大便秘结, 小便热赤,舌质红绛, 苔黄腻,脉洪数。
10/18/2020
(三)分证论治 1、正疟 症状: 寒战、发热头痛、出汗、症状
缓解,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柴胡截疟饮
10/18/2020
2、温疟 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
饮,尿赤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10/18/2020
概述
• (一)定义: • 疟疾为感受疟邪,邪正交 争所致,以寒战壮热、头痛、汗
出,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10/18/2020
(二)源流
《素问.疟论篇》 “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 乃作。”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 《神农本草经》 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功效。 《金匮要略.疟病》 在内经的基础上补了疟母这一 证型。 创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鳖甲煎丸治疗 疟母,一直沿用至今。
• 阴虚里热-午后潮热、低热为主、缠 绵难退。
10/18/2020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1、辨瘴疟与一般疟疾 • 瘴疟: 症状多样,病情严重,多有神昏谵语等精神症
状,发病多在南方。 • 2、辨寒热之偏盛: • 3、辨正气之盛衰:
10/18/2020
(二)治疗原则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