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教案2浙科版必修2
基因突变教案高中生物
基因突变教案高中生物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基因突变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3. 能够解释基因突变对生物体遗传特征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因突变的定义和分类,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难点:基因突变的具体影响及相关案例分析。
三、教学内容
1. 基因突变的定义
2. 基因突变的分类
3. 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
4. 基因突变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向学生详细讲解基因突变的定义、分类、发生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体遗传特征的影响;
4.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基因突变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基因突变的效果;
5. 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基因突变的意义和影响,让学生对基因突变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课堂练习
1.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基因突变的定义;
2.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分类;
3. 解释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及其影响。
六、作业
1.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一种基因突变的案例,并写下你的观点;
2. 思考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写下你的思考。
七、教学反馈
利用小测验、讨论或问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促进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理解和应用。
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课件1浙科版必修2
镰刀型贫血症简介
镰刀型贫血症是一种异常血红蛋白病。一旦缺氧,患者红细胞变成长镰刀型,血液 的粘性增加,引起红细胞的堆积,导致各器官血流的阻塞。而出现脾脏肿大,四肢的骨 骼、关节疼痛,血尿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病重时,红细胞受机械损伤而破裂产生溶血 现象,引起严重贫血而造成死亡。
患者不能进行激烈运动,长期遭受慢性贫血折磨。常在幼 年发现。
5.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A. 自发突变:自然发生的突变
如:正常绵羊突变产生短腿安康羊
B. 诱发突变: 在人为条件下发生的突变
如:中子照射不抗锈病的燕麦种子, 变成抗锈病个体
6. 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突变和进化的关系: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
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基因
突变
新基因(等位基因)
遗传物质因素
资料二:太空椒(普通青椒种子遨游过太空后培育而成)与 普通青椒对比,果实明显增大,将太空椒的种子种植下去,仍 然是肥大果实。
不可遗传的变异
表现型
(改变)
基因型
(改变)
可遗传的变异
来源
环境条件 (改变)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诱因 基因重组
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变异
遗传物质因素
遗传物质自身 (基因)
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缪勒(H.J.Muller)首先发明了人工诱变技 术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 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 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微重力)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 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 种新技术。
AAA
正常(HbA) 谷氨酸 GAA
镰状贫血
异常 (HbS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 [学习目标] 1.阐明基因突变的特征、类型及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理解基因突变的机理。
2.掌握基因突变在育种中的应用。
知识点一碱基对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会引发基因序列的改变并可能会影响其编码的蛋白质1.基因突变概念:基因内部特定□01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
DNA分子上碱基对的□02缺失、□03插入或□04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从而引起□05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突变机理(以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为例)(1)机理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原特定核苷酸顺序的片段诱发↓因素碱基对的缺失、插入或替换↓DNA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发生改变↓DNA分子相对应的mRNA的碱基顺序发生改变↓mRNA翻译的蛋白质出现异常↓遗传性状的改变(2)实例——人类的镰刀形细胞贫血症①症状a.细胞形状:患者红细胞由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为□06镰刀状。
b.特点:易发生红细胞□07破裂,使人严重贫血而死亡。
②病因图解(3)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原因①直接原因:谷氨酸――→替换为□08缬氨酸。
②根本原因:基因中碱基对=====A T ――→替换为=====TA。
3.基因突变特点(1)□09普遍性 ⎭⎪⎬⎪⎫①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②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③不同个体的任何细胞内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2)□10多方向性:染色体某一位置上的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成它的□11等位基因。
即基因A 可突变成a 1、a 2、a 3……(3)稀有性:自然状态下,生物的基因突变频率一般是□12很低的。
(4)□13可逆性:显性基因□14隐性基因。
(5)多数□15有害性:□16大多数的基因突变会给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
4.基因突变意义: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17根本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18原材料。
DNA 分子上某个碱基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吗?基因中缺失了一段DNA 序列属于基因突变吗?提示:不一定,如果改变的碱基发生在非基因区段中则不属于基因突变。
高中生物生物的变异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的变异教案
年级:高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的变异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2.掌握生物变异的分类和发生机理
3.了解生物变异对进化和遗传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生物的遗传基础:基因和DNA的关系
2.生物的变异分类:有害变异、有益变异、中性变异
3.变异的发生机理:自然选择、随机突变
4.变异的影响:对进化和遗传的影响
教学方法:
1.讲解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
2.小组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3.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变异的影响
4.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讲解生物的遗传基础,介绍基因和DNA的关系
3.讲解生物的变异分类,区分有害变异、有益变异、中性变异
4.讨论变异的发生机理,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课时:
1.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变异的影响
2.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
3.课堂互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疑问和讨论
4.总结:对生物变异的影响进行总结,强化重点
教学评价:
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2.学生对生物变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结果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教学步骤是否清晰和有条理,是否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
教学建议:
1.引入更多案例和实验,使教学更具体和有趣
2.加强课堂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3.多方面评价学生,包括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 第一节 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学案(1)浙科版必修2-浙科版高一必修
第一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的改变1.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认识生物具有变异的普遍现象说明生物变异的类型说明基因突变是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基因突变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以及生物之间的统一性,任何生物(除病毒)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有共同的起源,自然界的生命可以说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当善待生命,保护护生命,维系地球学习目标确定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的机理掌握基因突变的特点、影响因素掌握诱变育种2.学习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实例和分析2.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重大意义,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与生物的进化、物种起源有密切关系【温顾知新】课前完成1.基因的概念2.画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图【答案】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略【课堂探究】重、难点突破1.什么是变异?2.引起生物变异的因素包括①和②3.变异分为①和②(1)可遗传变异包括①②和③4.基因突变的机理碱基置换基因碱基序列改变蛋白质改变改变5.基因突变的类型(1)(2)(3)6.(1)请写出基因突变的特点(2)请写出基因突变的特点(3)请写出基因突变的特点7.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1)(2)(3)8.基因突变的意义9.哪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①②10.癌细胞的特点诱变育种的方法(1)(2)(2)诱变育种的优点(3)诱变育种的缺点【答案】1.子代与亲本表现形式不同的现象。
2.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3.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4.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缺失 mRNA 性状5.碱基对缺失碱基对增添碱基对替换6.普遍性随机性有害性7.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8.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9.原癌基因抑癌基因10.细胞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新城代谢加快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可以获得新的性状需要大量的种子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D)A.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B.基因突变可以改变基因的数量C.基因突变一定能遗传给后代D.基因突变引起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遗传信息改变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C)A.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一般不同B.细胞产生的自由基攻击DNA和蛋白质可能引起细胞癌变或细胞衰老C.细胞的寿命与分裂能力之间有对应关系,分裂能力越弱寿命越短D.病毒致癌主要是因为它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3.在人体内,增殖失控的细胞大部分会发生凋亡并被免疫系统清除,极少数增殖失控的细胞在致癌条件下发展成为癌细胞。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要求两课时完成,其中在第一课时中,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引起变异的因素是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
参看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但我认为它只是对生物的性状作了一定的研究,并没有更多地探讨引起变异的原因;而且大小花生的性状除了长度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性状,例如种皮的颜色,含油量的多少等等,仅仅从大小并不能说明问题,不是判断品种的主要差异。
所以我另设计了一个实验,从简单模拟遗传物质在杂交中的变化,来说明变异的遗传基础。
通过分析杂交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数据,寻求其中的规律。
这作为本课的重点之一。
由于在第二课时要了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所以必须在第一课时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落实清楚。
其实这里涉及的问题无非就是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改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
所以要通过分析比较多的实例来理解其中的关系。
本课课题虽然是讲变异,但是决不能脱离了遗传,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融入遗传的思想。
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变异是在遗传过程中变,遗传又在变异的过程中传,二者不可分离。
而且,不能遗传的变异对于生物来说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探究遗传物质在亲子代之间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二)能力目标:通过模拟游戏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规律(三)情感目标: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理解遗传物质是如何改变从而引起变异的产生三、教学重点、难点: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实验法、举例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复习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与变异。
通过观看照片并让一位学生介绍自己与双胞胎哥哥之间的差别,让学生“找特征、找差异”从而回顾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与变异,教师归纳。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优秀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基因突变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3. 能够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因突变的定义、分类和影响。
难点: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生物教科书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玉米种子;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基因突变的定义和分类,介绍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等。
3.探究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发生机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玉米种子的形态,了解基因突变是如何发生的。
4.讨论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可能带来的优势和劣势。
5.展示案例:通过展示一些基因突变在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或书籍查找一些基因突变的例子,并写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全面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发生机制,能够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高三生物教案:4-1生物的变异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目的1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意义(B:识记)。
2.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 :知道)。
3. 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意义(B :识记)。
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重组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教学过程【板书】r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基因突变W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基因重组 f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基因重组【注解】•不遗传的变异变异■.遗传的变异(三个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例析】下列现象中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D)A .玉米由于水肥充足而长得穗大粒多B.人由于晒太阳而皮肤变黑C •无子番茄没有种子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一)基因突变1 .举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直接病因:血红蛋白多肽链上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根本病因:血红蛋白基因(DNA )上碱基对发生改变,由A-T变为T-A2 .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3 •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广普遍性随机性4 •特点:< 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产生复等位基因)5 •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选择材料外因:某些环境条件(如物理、化学、生物因素)6 •原因一.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7 .发生时期:DNA复制时&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1)方法一物理诱变:X射线、丫射线、紫外线、激光化学诱变:亚硝酸、硫酸二乙酯(2)优点:提高突变频率(3 )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二)基因重组1 .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 来源自由组合-交叉互换3. 实现途径:有性生殖(减数分裂)r为生物变异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4•意义*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析】.一对父本和母本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个体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B)A .基因突变B .基因重组C .基因分离D .染色体变异•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AD)A .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而基因重组却十分常见B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生物自身都是害多利少C .基因重组可产生新基因,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型D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而基因突变的发生并无此限制F 列能产生可遗传变异的现象是( D )【同类题库】•某基因在复制过程中,一个碱基被替换,结果导致该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状( D )A •发生改变B •不发生改变C .变得对自身不利D •不一定发生改变•某种高粱或玉米品种的自交后代中, 有时出现较小比例的白化苗,由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长至3〜4片真叶时死亡,对上述实例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是( A )A. 白化基因为显性基因B. 白化基因为隐性基因C. 白化基因来自显性基因突变D. 白化基因是有害突变•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 1994〜1995年对波黑的空袭以及 1999年对南联盟的空袭中大量使用 了贫铀弹,导致人类癌症、白血病和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等。
《生物的变异》教案
《生物的变异》教案《生物的变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
(2).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
(3).说明变异的意义。
(4).举例说出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运用生物变异的知识,初步学会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校”变异在生产实践上的应”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未来人类的影响。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变异的类型及其意义,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难点:遗传的变异。
[教学过程]:一、引言: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
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
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
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
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第二节生物的变异(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的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学案浙科版
第一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
概述碱基对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会引发基因序列的改变。
2.阐明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相应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带来致命的后果。
3.描述细胞在某些化学物质、射线以及病毒的作用下,基因突变概率可能提高,而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
1.通过讨论认识引发基因突变的原因.(生命观念)2.通过讨论认识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其编码的蛋白质。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通过讨论认识基因突变可能发生癌变,也可能进行诱变育种。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一、碱基对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会引发基因序列的改变1.基因突变的概念、意义(1)概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2)意义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对生物进化和选育新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基因突变的时期、方式(1)时期可能在复制等时期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2)方式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插入和缺失三种不同的方式.DNA复制时,碱基对的替换会导致基因碱基对序列的改变。
DNA片段中某一位点插入或缺失非3倍数的几个碱基对,会造成插入或缺失位点以后的一系列编码顺序发生错位。
它可引起该位点以后的遗传信息都出现异常。
二、基因序列改变可能会影响其编码的蛋白质1.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病因示意图2.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基因突变在生物界非常普遍。
(2)多方向性.染色体某一位置上的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成它的等位基因。
(3)稀有性.在自然状态下,生物的基因突变频率一般是很低的.(4)可逆性.显性基因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也可突变为显性基因。
(5)多数有害性。
大多数的基因突变会给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有些因素能提高基因突变概率1.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物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等各种射线的照射、温度剧变等。
《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浙科版(新课标)】
第一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教学目标1.阐明基因突变的方式、特点及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机理。
2.理解诱变育种的方法和优缺点,说明基因突变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3.尝试收集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信息,学会收集信息,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并关注社会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方式、特点及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2.诱变育种的方法和优缺点。
【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方式、特点及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1.观察水毛茛图片,水上水下叶形不同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尝试回答下列问题:(1)可遗传的变异都有哪些?提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2)仅由环境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能否遗传?提示:如果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仅由环境变化引起的性状改变一般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2.同学们观看太空育种视频介绍,思考以下问题:为何宇宙射线能够引起植物种子的变异?宇宙射线引起的变异为何能够改变植物的性状?提示:太空中存在许多射线,这些射线会使基因发生突变。
种子发生的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而影响植物的性状。
【新知讲解】一、基因突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6-89页,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
DNA分子上碱基对的替换、插入或缺失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对生物进化和选育新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按突变方式分类:替换、插入或缺失。
3.按来源分类: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基因突变是如何发生的呢?让我们一起探究基因突变的原理。
(一)碱基对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会引发基因序列的改变基因作为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可能在复制等时期发生碱基序列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碱基序列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替换、插入和缺失三种不同的方式。
方式一:碱基对的替换教师引导学生读86页图4-1,并认识碱基对替换引起基因突变的原理:DNA复制时,碱基对的替换会导致基因碱基对序列的改变,碱基对数目不变。
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生物变异的来源第一课时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1.生物的变异可分为不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
2.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引起的重组。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3.基因突变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替换。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
4.根据基因突变对表现型的影响,可将基因突变分为形态突变、生化突变和致死突变。
5.基因突变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多方向性、稀有性、可逆性和有害性等特点。
6.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对应学生用书P641.生物变异的概述(1)变异的种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2)变异的原因:①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表现型的改变,其遗传物质不变;②基因重组;③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2.基因重组(1)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导致后代产生不同于亲本类型的现象或过程。
(2)基因重组的类型:(3)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能够产生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性状)的多样化,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1.变异种类的案例分析:①在北京培育出的优质包心菜品种,叶球最大的只有3.5kg,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叶球可重达7kg左右。
但再引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 kg。
这种现象属于什么变异?②随着“神舟5号”飞船升空,包心菜种子已先后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升空、经过种植选育,先已成功培育出能代代相传的高产超大包心菜。
这种现象属于什么变异?提示:①为不遗传的变异;②为可遗传的变异。
2.请判断下列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否属于基因重组并分析原因。
①紫花豌豆自交后代出现紫花和白花豌豆。
②黄色圆形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黄皱、绿圆和绿皱豌豆。
高二生物必修基因突变教案
高二生物必修基因突变教案
1.基因突变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例举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四)学科方法的训练点
1.前面学习了遗传知识,再学习变异,从而认识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关系,由此形成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
2.学习了利用基因重组可通过杂交方法育种,还应使学生了解利用基因突变可通过化学的方法和物理的方法诱变育种。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概念。
[解决方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
高一生物《生物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高一生物《生物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高一生物《生物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生物《生物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型:新授主备:同备:审批: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学习目标:1.基因突变的时间是DNA复制过程中;有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几种类型;结果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新的基因,可能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
2.联系生活中“夏季防晒霜的使用、做X射线透视的医务人员要穿防护衣、海湾战争中贫铀弹使用的恶果”等实际现象,找出引起基因突变的几种外界因素。
3.分析教科书中列举到的各种实例,总结归纳出基因突变的特点,找出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和生产实际的意义。
4.说出基因重组的概念,发生时机。
认真分析“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从中领悟基因重组的意义。
学习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及基因重组的概念。
学习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及基因重组的概念。
我的课堂:一.情境导入:自学等级二.课堂预学:1、基因突变:(1)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或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原因: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
作用机理:损伤细胞的DNA.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作用机理:改变生物体内核酸的碱基。
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
(3)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①根本原因: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DNA分子的一个发生改变。
②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多肽链中被代替。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存在的;②基因突变是的`;③自然状态下,一种生物的突变率很;④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的。
(5)意义:基因突变是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
本课时为必修2的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1节《基因突变可能引起性状改变》。
本课时主要由“基因突变”、“诱变育种”两部分构成。
前面三章学习了遗传,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学习了遗传物质如何控制性状的传递以及遗传规律,本章内容是变异,遗传是变异的基础,变异是遗传的补充,本章的内容安排让学生知道生物变异的来源以及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更为后面要学习的生物进化方面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知识框架而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命观念】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建立结构与功能观,理解基因突变带来的影响。
【科学思维】运用基因突变的原理,提高诱变育种的频率。
【科学探究】探究不同的育种方法,得到更好的育种产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创新意识。
【社会责任】关注育种知识,积极运用生物学原理,指导生产实践。
重点:基因突变、诱变育种
难点:基因突变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知
以太空育种为例,引入诱变育种的概念。
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提高种子变异的频率,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
接下来请各小组就课前准备的材料上来进行介绍。
1.太空育种主要涉及的技术。
2.太空育种特殊的环境有哪些?
3.目前进行太空育种的国家有哪些?
4.太空育种的生物有哪些?
5.太空育种得到的变异个体的特点有哪些?
6.太空育种每次都是成功的吗?是否一定能按照预想的模式得到想要的变异结果?
7.太空育种的食品是安全的吗?变异的原因是?
7.影响太空育种的因素有哪些?
8.太空育种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太空育种这个实例,接近生活,容易与学生引起共鸣,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上课状态,而对太空育种知识的普及以及学习,是本节课的诱变育种的内容之一,也可以解决一些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基因突变
太空育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很自然地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
注意这里是基因内部,再次复习基因的概念。
1.基因突变的方式
方式一:碱基对的替换
思考:基因突变为什么常发生在DNA复制时?基因突变对子代DNA的影响?
方式二:碱基对的缺失
方式三:碱基对的增添
思考:碱基对缺失和增添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此处注意缺一对和缺三对的结果不同)2.实例(镰刀型贫血症)解释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3.继续设问,①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性状改变吗?
紧接着上面的例子,学生能很快想到密码子的简并性,即同一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对样,有可能蛋白质未变。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基因突变性状不变的原因还有哪些?
①突变的基因不表达(体细胞中基因选择性不表达,或产生隐性基因,形成杂合子)
②突变发生于基因不转录的序列中
③突变部位转录后,在形成mRNA过程中被剪切。
(不翻译)
④突变部位转录后位于起始密码子之前或终止密码子之后。
(不翻译)
⑤突变后的转录产生的新密码子还是决定原来的氨基酸。
⑥突变后翻译出新的蛋白质,但其功能与原蛋白质功能相同,性状相同。
4.关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问题
②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吗?取决于?
回答:不一定。
一般情况下,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才能遗传给下一代。
③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会遗传给后代吗?
回答:无性繁殖
5.基因突变的特点
①普遍性:
②可逆性:
③稀有性:
④多方向性:
⑤多数有害性:
结合课本,且结合前面太空育种的实例说明基因突变的这些特点的具体表现。
6.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
物理因素:如各种射线、温度剧变
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
生物因素:如麻疹病毒等
7.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对生物进化和选育新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8.基因突变的危害—癌变
(1)癌变的概念:受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成为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特点:①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改变;③细胞膜上的粘连蛋白等物质减少或缺失,易转移。
(3)癌变的外因:①物理致癌因子(各种射线);②无机物或有机化合物(化学致癌因子);
③病毒致癌因子。
三、诱变育种
1.思考:结合基因突变的因素,除了太空育种还有哪些具体的诱变方法?请举例说明
物理因素诱变育种:γ射线处理籼稻种子,辐射育成的“太辐一号”小麦、“黑农五号”大豆。
化学因素诱变育种:交替使用X射线和紫外线照射和化学物质诱发突变,选育出发酵产量提高了数千倍的菌株。
2.优点:
①提高变异频率,能产生多种多样的新类型,为育种创造出丰富的原材料。
②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对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
③改良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
缺点: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
要想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扩大诱变后代的群体,增加选择的机会。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遗传是变异的基础,变异是遗传的补充,本节内容为基因突变及基因突变的应用,从知识层面上来说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理解上没有很大的问题,但是本节知识点易错点较多,尤其与后面要学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学生易混淆。
因此,本节教学设计特别注重细节的落实,层层引导,以学生熟悉的太空育种为切入口,引出诱变育种及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层面的拓展,且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在基因突变的影响处,设计基因突变与性状改变之间的问题探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最后,本节课以诱变育种结尾,做到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