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1)

合集下载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

作者: 阮正福
作者机构: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33-38页
主题词: 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增长;粗放增长;资源数量;发展阶段;资源效率;资源质量;企业经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
摘要:一、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1、两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可以区分为粗放增长方式和集约增长方式。

前者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资源数量扩张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后者是指主要依靠改善生产资源的质量和提高生产资源效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虽然现实的经济增长往往既是生产资源数量扩张,又是生产资源质量改善、效率提高的结果,但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通常总是以一种方式为主,一种方式次。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_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_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
中间使用 国内产品 中间投入 进口产品 中间投入 增加值 总投入 Ad X Am X V X
( 进口)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①
最终使用 消费 Fd c Fm c 资本形成 Fd in Fm in 出口 EX 合计 Fd Fm 国内总产出 及进口 X M
V 和 X 分别表示国内增加值和总产出向量, A d X 和 A m X 代表生产过程中国内产品和 在上表中,
* 刘瑞翔,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211815 , 电子信箱: ruixiangliu@ yahoo. com. cn ; 安同良, 南 京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电
子信箱: atliang@ nju. edu. cn 。 本文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大 招 标 项 目 ( 10 zd&020 )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71003054 ) 以 及 南 “985 工程 ” 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改革型项目( NJU985FW01 ) 基金的资助 。 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建议, 但文责自负 。
刘瑞翔 、 安同良: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
— — — 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 刘瑞翔 安同良
*
内容提要: 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模 式转变提供新的思路 。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 的 投 入 产 出 数 据, 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 型, 对 1987 —2007 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 1 ) 包 括 消 费 、 投资及出口在内的最终需求对于我国经济的 拉 动 效 果 呈 现 下 降 趋 势, 当前经济的生产诱 发效果重心主要在工业部门, 且迅速地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 ( 2 ) 1987 —2007 年间中国 经济的依存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 经 历 了 从“内 需 依 存 型 ” 向“出 口 导 向 型 ” 转 变; ( 3 ) 中 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最终需求的拉动, 但动力来源结构在此期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最后, 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相关建议 。 关键词: 最终需求 经济增长 投入产出 诱发依存结构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换1、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类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则体现了人们对这一增长过程的总体特征的看法和评价。

当经济增长只有一种方法或途径时,就不会产生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正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才有了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概念。

经济增长方式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即经济增长是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实现的,这种增长有哪些特征。

由于经济增长的过程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的组合和配置过程,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由于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以及不同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同,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从而有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两种类型。

2、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粗放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集约型增长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3、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1)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重要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是紧密相关的。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转变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能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的基本前提。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在企业。

经济增长方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经济增长方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

经济增长方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田春生导论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框架(一) 报告所讨论的“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始终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

因此,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界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

以往,人们对经济增长问题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研究,特别是将中国经济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范畴而加以研究的并不多;而且,在现代经济学中,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目前尚缺乏经验研究和系统论述。

①尽管如此,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20年的高速增长与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成长与未来趋势,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日渐崛起的发展中的大国,它能否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实现质的提高和持久的发展,这关系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

研究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汲取其经验与教训,为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提供借鉴,这是研究讨论本课题的出发点。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历经20年高速增长。

统计显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从改革前(1953—1978)的6.1%,提高到改革期间(1978-1997)的9.4%;人均GDP 增长率由改革前的4.0%,提高到改革期间的7.8%或8.3% ②。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向现代化大大迈进了一步。

中国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市场化程度也在大大提高。

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指出,“中国正处于两个历史性的转型过程之中:即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的工业社会的转型;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报告认为,由于这两种转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在中国过去的15年里,中国经济增长了4倍多。

③自1978年以来中国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和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经济快速而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因。

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姓名:杨慕婵专业(班级):电子商务09-2班学号:54091312024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迈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中国人民也已逐步迈入小康生活。

自1953年至201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仍能保持稳步增长,不得不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一个奇迹。

但是,这样的蓬勃发展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2011年,我们已进入了计划经济的第十二个五年,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已渐渐演变为单纯的追求GDP 的增长,仅仅强调数量的增长所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忽视发展经济的目的,只追求物质文明的丰富,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

另外,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对于物质资源的利用不充分而导致的大量的浪费及环境污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日趋下降的环境状况不仅有损于人类的生理,更违背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准则。

同时,单纯追求GDP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数量成为发展经济追求的目标,提高质量和为此需要的技术创新被忽视,最终也将制约经济的发展。

另外,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是对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的冲击。

总之,我国过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在目前的形势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了,而这种不适应不仅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或者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应该转变的问题,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果不实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未来的经济发展会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更大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存在许多难点。

因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投资、分配和消费结构的协调。

经济增长不仅是生产的问题,而且还是流通、分配和消费的问题,对于经济增长来说,不能单纯强调投资,还要看到分配和消费结构对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讲解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讲解

经济数量的增长 经济结构 的优化 经济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 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 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外,还指经济、 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进展。 3.实现的途径不同:经济增长以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为途径;经济 发展则是社会的整体进展。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的概念: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 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2.工业化的类型: 原发型工业化 继发型工业化 3.我国的新型工业化:P313 4.我国选择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四、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城市化发展 (一)城市化的概念: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 型转向城市型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 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 1.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二、考察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速度 (二)经济发展结构
(三)经济发展质量
(四)经济发展的波动及周期
三、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型:新工业化
(一)二元经济理论 1.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把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结构概括为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现代部门在生产中 使用生产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高,能够产生经济剩余;而 传统部门则使用非再生产性资本,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甚至是 零或负数,因此从中转移出一部分劳动力剩余,不仅不会减少生 产总量,反而会提高人均产出水平。 2.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由于现代部门把剩余再投资创造新资本,使其 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也是传统部门的劳动力被源源不断地被吸收 到现代部门就业的过程,现代部门的剩余越来越多,资本形成的 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消 失为止,这时二元经济就转化为一元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年来,我国在新市场和新环境的双重刺激下,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对于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世界的目光纷纷投注到中国经济市场。

中国增长率的持续走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也开展了日趋激烈的讨论方式。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停留在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效率低下等位特点,当然形成此特点的根源在于我国还是片面地追求粗放型的经济方式,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率。

纵观美国次贷危机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惨痛后果,中国经济应改变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生产要素、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环境合理地结合,改变以往的产业结构,缩短行业间的差距,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着手,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逐渐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因此,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进行了探讨,使探讨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和社会意义。

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的过程,经济增长可以直接反映出国家和社会经济增长的总结果以及生产动态。

经济增长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具体可阐述如下。

首先,要素投入占据了较大的经济增长比例。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 平均在9%的增长率,但是经济效益指标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为低下。

以“十五”期间为例,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1. 1%,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对经济增长的工效率逐渐下降。

其次,投资与消费不成正比。

投资、出口增长率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逐渐尚恒。

我国国内投资率名列世界前茅,投资与GDP 的增长关系的投资弹性系数逐渐升高。

同时,出口也开始高速上升,但是,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一大促进作用,消费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就变得愈加缓慢。

经济增长过度地依赖于投资,导致生产率的低下,消耗大量能源,污染环境,消费停滞不前。

68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生化经济到阳光经济(生态经济)的转变

68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生化经济到阳光经济(生态经济)的转变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生化经济到阳光经济(生态经济)的转变曹明德*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生态化社会阶段。

在农业社会阶段,我们的祖先最初过着茹毛饮血和穴居的生活,其生存手段主要是采集和渔猎。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学会饲养动物和种植植物,并依次学会了制造和使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业革命,形成了日益成熟的农业文明,并持续了几千年之久。

这一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低级阶段,人类处于蒙昧状态,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方式主要是以神秘的方式或者依赖直觉、顿悟,知识成果表现为自然和社会知识浑然一体的高度综合的混沌状态。

由于这一时期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的局限,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十分微弱,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赖。

历史的脚步步入现代文明以来,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率先进入工业化社会。

在工业社会阶段,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工业社会创造了比农业社会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正当人们陶醉于工业文明取得的辉煌成就时,工业社会本身逐渐暴露的弊端给人类的前景投下黑暗的阴影。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

根据总量生产函数分析和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的计算,可将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即由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导致的经济增长和由要素生产率提高导致的部分。

如果要素投入量增加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要素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经济增长比重大,则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但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者有时还是互相交叉的。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

粗放型经济与集约型经济的区别是什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

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这种转变是渐进的,需要有一个过程,是全局性的,不排斥某些地区、城市、企业在某些条件下实行粗放型增长。

各地区和城市受其所处环境、市场条件、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就业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方式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不会步调一致。

福建省轻纺(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召开重点权属企业营销工作交流会

福建省轻纺(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召开重点权属企业营销工作交流会
出、 生产经 营受制 于 原料成 本上 升而 产成 品售 价难 以转移 下游 的不利 局 面 ,在 全面 推动 生产 经营 诊 断 的 同时,积 极推动 各 企业加 强 以营销 为龙 头生产 经
和谐 。二 要 持公 开 、公平 、公 正的改 革 。化 纤集 : 团 已进行 了很 好 的探 索 ,宅通 公 司也走 在前 列 ,漳 州水 仙 、闽环 也做得 不错 ,机 制创 新功 不可没 ,值
( 罗映 涛 )
售 收入 1 . 3 14 亿元 ,同比增长5 . 5 。 18 %
交 流会 上 , 各 企 业 介 绍 了 本 企 业 营 销 工 作 经 验 、营销 机制 创新 的体 会 ,各企 业 的营销 工作都 下 了一定功 夫,都有 自己的亮点 。 吴冰文 董事 长在 交流会 上 肯定 了营销 经验交 流 会 的积 极意义 ,他 指 出 ,这 次交 流会 的收 获 比预 期
员薪酬 的措施 。各企业 行业 不 同 ,销 售区 域不 同 , 模 式不 同 ,现 在在 同一个平 台上 交流 学 习,对大 家 都有 启 发 ,很好 。今后 类似 的会 议不 同 的专题 ,还
可 以 多 开 展 一 些 , 控 股 公 司 有 责 任 、 有 义 务 去 组 织 推进 。
2 1.52 《 0 00 .5 福建轻 纺》1 1
企 业营销 管理 ;深圳 闽环很好 地把 握住 了市场 的脉 搏 ,掐准 原料 采购节 点,节 省 了大 量采 购 资金发 ;化 纤集 团引进 民营
机 制 ,创 新 精 神 令 人 鼓 舞 ,营 销 人 员 基 础 工 资 递
减 ,激发 活力 也很 新鲜 ;南纸 实行 逐 月兑现 销售 人
郑震 总经理 在会 上也提 了两 点意 见 。第一营 销 体制 、机 制 的创新 。一 是要解 放 思想 。 国企的发 展 要求 转变 经济 增长 方式 ,经济 增 长方式 的转 变在 于 机制 的转 换 ,机制 转换 的核心 是 营销机 制 ,对此 认

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

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

国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及经验张宇萍韩一军经济增长是每个社会所共同追求的最终目标。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包括:一是粗放型增长,指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大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增长,是指主要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广泛应用科学技术,依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增长方式。

农业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就是指农业的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量扩大转变为主要依靠农业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轨道上来。

一、国外农业经济增长理论演进1.李嘉图的古典农业增长动态理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促进农业生产增长的动因是新发明,包括土地和新原材料的发现。

推崇通过提高资本投入效率增加产品数量,即将资本用于增进土地生产力,改良农用机械等。

假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不变,认为土地供给无弹性下的劳动力和资本收益率越来越小必然会制约农业生产的增长,农业新发明不能抵消这种趋势。

这一理论指出了资本投入主要是用于生产要素方面,通过增加土地面积和改良农用耕作机械提高产出的数量实现增长。

2.科克伦及约翰逊的农业技术扩散应用理论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和资本效率,农业技术在部门间的扩散与应用是由价格原因诱导的。

农业技术扩散的方式包括技术的率先使用,技术的跟进应用,技术的被迫采用等。

任何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都是循环无止境的。

约翰逊的“农业固定资产说”指出高比例的农业固定资产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内在机制。

总之,他们将一个农民采用一种新技术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发觉—探讨—评价—试验—采纳。

这一理论指出了技术进步对于农业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业部门之外,对农业增长而言,技术进步是实现增长的主要动因。

3.早见雄次郎和拉坦的诱导的技术变革与资源替代论农业技术进步可以看作是由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引起的,一个人口密度较大而增长迅速的国家,土地相对于劳动力变得越来越稀缺,农业技术变迁按照替代土地的方向发展,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土地生产率提高。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经济发展路子.它曾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经济增长方式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早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在确定党和国家工怍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要求各项经济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甓路子。

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现九五"和2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资源配置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造成粗放经营的主要原因,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必须转变经济体制,要通过企业改革,产权改革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构造台理的微观基础,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加速市场化进程,建立利于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激励机制,是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不改变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2.技术进步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但是,决不能把技术进步与产品技术,工艺技术这些狭义的技术概念完全划等号.目前,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投资约束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首先要处理好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问题.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或扩建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再铺新摊子.必要的新建项目,包括引进项目,也要尽量提高技术起点,注意经济规模同时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通30过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减少浪费,使效益明显提高要把研究开发建到企业中占.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促使企业把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当作商业话动看待.并使之与经济分析,市场营销管理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落到实处.技术引进要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光引进不创新不行.要通过技术引进形成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永远跨不出技术追赶陷阱,摆脱不=广引进一一落后——再引进的局面归根结底,要使企业具有主动追求效率和主动刨新的动力.3.经济结构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并充满活力,就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重要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兼并破产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兼并破产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减人增效机制4.宏观调控与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由企业来实现,4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合理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体系,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主要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佩节经济运行和保持总量平衡,通过财政手段,金融政策,技术进步政策和投资倾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产业和企业竞争力要注重市场建没和行业管理,保证市场效率和公平引导企业走公平竞争的路子,形成市场对企业的刚性约束.要尽快建立台理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体制的转变要尽快解决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等不平等竞争问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主体.只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真正具有技术进步和追求经济效益的动力和激励机制,经济增长方式才能转变。

谈谈经济转变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谈谈经济转变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绿色之环,推动经济之轮。

——浅谈谈谈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我国子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势头一直很猛,但是如果对中国改革开放32年的快速发展作一个归纳总结,可以作以下描述:在政府的带领下,借鉴模仿吸收别国发展经验,并制定赶超战略、大干快上和“唯GDP论”,以及通过对经济的主导实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放松管制,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间互利合作,再加上人口红利和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追赶者,出现了短期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发展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环境恶化、后续发展困难的问题,以“十五”末期为例,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除资源能源的过量消耗外,粗放的发展方式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世界经济时时刻刻都处在转型之中,而在这个“后危机时代”面临着“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发展难以为继”,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依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是明智的选择,转变经济发展形式已经迫在眉睫。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

一、优化产业结构,绿色发展三大产业。

1.农业市场化,推进城镇化。

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三农经济具有特殊的意义。

农业种植突出表现为“两高两低”特征:即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高,粮食占种植业的比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2008年,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每人925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5%。

2009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0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6元。

究其原因,是因为分析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偏低,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水平低。

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把关键点放在集中人口、土地、产业等生产要素并通过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技术不断创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趋于合理等。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问题,一切从生活质量出发,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根本问题,这一点解决了,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20多年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要通过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

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

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推进科技进步。

一方面,科技进步既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标示了方向,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体制创新。

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国民素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人。

(2)我国转变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一)经济增长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总量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经济总量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 )或国民生产总值(GNP )来衡量。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设t Y ∆为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1-t Y 为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则经济增长率(G )就可以用下式表示:1-∆=t t Y Y G 例如,2001年我国的GDP 为95933亿元,2002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 如果能够达到102695亿元,Y ∆即为6762亿元(102695亿元-95933亿元),则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即为7%(6762亿元÷95933亿元)。

如果要计算某一时期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则可以用下式求得:10-=n t y y G 式中 G ——年平均增长率0Y ——基年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t Y 一一末年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n ——从基年到末年的年数例如,1978年我国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为3624.1亿元,2001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约为28704.1亿元,那么,从1978-2001年的23年间,我国GDP 的年平均增长率即为%4.911.36241.2870423=-=G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而人均经济总量的增长则体现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广的外延。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2.影响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在短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总需求。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之前,即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会拉动经济增长,相反,总需求的减少则会使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经济出现负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经济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运行中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国情看,集约型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化与扩大就业等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效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通常表现为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即CDP的增加,它是对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和结果的整体反映。

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

中国以“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既与底子薄、科技落后等基础国情有关,也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制度安排有关。

这种粗放式增长导致的资源、环境、国内市场需求、弱势产业、区域和行业差距等问题,已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出路,是要把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和社会结合统一起来,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与理论阐释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

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中,两种增长途径往往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并存,而主导地位会有所不同。

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这个内在的规律性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演变反映出来,并展现出不同的特征(波特,2002)。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4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4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十四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论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因素的重要性。

答:制度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否的影响显然超过了要素改善、技术进步等一般经济因素而上升为根本性问题,制度因素成为了经济增长方式能否转变的主要决定因素和重要解释变量。

离开了制度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就难以有根本性的、实质性的转变。

而制度因素的影响无疑是指体制改革和创新,以改变体制低效率运转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动状况。

(1)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并获得很好的效果的重要前提是制度变迁是有效的,或者说体制转变本身具有“制度适应性”特征。

(2)体制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保障和前提,它意味着一种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形成、启动和运转。

(3)体制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大、涉及面广,其中,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完善可以说是基点。

从体制转变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看,它包括经济系统模式的转变、系统内在结构的调整和运行机制的转换系统基本元素的再造以及系统的环境改变等相互关联、互为影响的内容,涉及微观、宏观,包括企业、市场、政府等方方面面。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何联系与区别?答: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显著区别:(1)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量上的变化或增加,即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增长。

经济增长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它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

认真实行“三改一加强”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认真实行“三改一加强”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万 米 针织坯 布
。 ,
吨 坯布
,
活 动 继 续 加 大 改革 力 度 坚持 深 化 三 改 一 加强

,

22 00
吨 针织 服 装 5 0

向 品 种 质量 成 本 市 场 要 效 益 激 发
。 ,


,
万 套 主 要 生产经 营 和 出 口 各 种优 质纯 棉 人
了企 业 活 力 公 司 到 四 月份 开 抬 扭 亏 为 盈 至 0 1 月 份 己 累 计 实 现 工 业 总 产值
职工
5%



11 0


先 后 调 出 正 式 职工
4 266
29 7 95


公 司职 工
4 068

五 是 不 断分 离 富余 人 员 采取 两 种 办 法
一 种 是 分而 不 离
,
:
由 91 年的
4068
人 减少 到
,
,
年的


,


,
内 部承 包 逐 步 断 奶




,
其中 正 式 工 2 8 3 9 人 临时工
我 们的 具
积极 推进 企 业 经 济 增长 方 式 的转 变 实
、 、 。
,
体做 法 如下

:
现 了 公 司 持 续 高效 健康 的 发展
19 95
19
1 年至 9
.
一 面 向 市场 转换机制 动态深化三 项 制度改 革
以 改革 统揽 全 局 强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一、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与理论阐释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

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能够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升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不同时期、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中,两种增长途径往往是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并存,而主导地位会有所不同。

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这个内在的规律性能够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演变反映出来,并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波特,2002)。

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首先表现为要素驱动阶段,即资源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基本生产要素,即廉价的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特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其后则为投资驱动阶段,即资本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大规模的投资及生产,特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个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三为创新驱动阶段,即知识经济阶段,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特征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是该阶段的主导产业;第四为财富驱动阶段,即第三产业的分化阶段,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生活享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动力,自然产业、精神产业和社会产业成为这个阶段的主导产业。

①从经济增长的现实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规律性演变,也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770年以前的经济“起飞”前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驱动因素以自然资源投入为主,农业是这个时期的主导产业。

第二个阶段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资本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主导产业。

第三个阶段是1870—1970年的百年发展时期,这个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不再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而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升。

这个阶段的主导产业,是与服务业一体化的制造业及农业。

第四个阶段是1970年以后的经济信息化发展时代,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国民经济成为这个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

这个时期的主导产业,是渗透到各个产业的信息通讯业。

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直接反映在不同经济时期的增长理论上。

在经济增长的第一个阶段,因为人口增长与粮食等产品增长的不同步,人口增长的扩张性与土地等生产水平的有限性之间存有着不平衡,因而产生了理论上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MalthusTrap)。

对于经济增长依赖于基本生产要素驱动的困境,斯密与李嘉图等曾持悲观的态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理论上的“马尔萨斯陷阱”并没有在现实中发生。

在早期增长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资本的积累,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1939;Domar,1946)作为分析这个时期增长特征的工具,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认可。

在第三个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导致的效率提升,新古典外生增长模型(Slow,1956)成为这个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最好的注解。

新增长理论的内生增长模型是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完善和修正,其共同特点是强调内生化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在AK(accumulationofknowledge)模型中,知识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Arrow,1962;Romer,1986;Lucas,1994);在基于R&D(researchanddevelopment-based)模型中,技术进步依赖于人力资本投资,而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主要归于对R&D部门投入的不同,这是各国经济增长间存有显著差异的原因(Romer,1990;Lucas,1998);ED(evolvementofdivisionoflabor)模型则主要是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演进出发,研究经济增长问题(YangandBorland,1991)。

新增长理论说明,要素投入的增加只有在其能够带来科技进步的条件下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科技进步必须遵循内在的实现机制。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事实上已得到大量历史经验数据的支持。

相关研究表明,现代西方工业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5%多,其中,资本对人均收入的贡献约为025%,生产效率提升的贡献则为13%。

所以能够认为,这些工业化国家已走过了单纯依靠资本投入拉动的经济增长期,因为“投入的贡献只占有限的一小部分”,而“绝绝大多数应归因于生产率的高增长率”(库兹涅茨,1985)。

萨缪尔森(1992)在分析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状况时发现,美国在上世纪初至80年代,年均增长率达到22%,其中资本深化所占份额仅有05%,而资本效率提升的贡献份额却占到17%。

在肯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不能忽视技术进步的社会制度环境。

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方式是否科学和合理,需要通过社会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检验。

社会产出的增加与社会对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密切相关,而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多元的,且受社会经济制度的约束。

从历史和当代经济发展的现实看,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对社会制度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阐释经济增长的另一条主线。

制度经济学着重研究一定历史阶段的制度对技术的决定作用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旧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过程的起点是技术上的突破,而技术的应用必须有赖于组织,组织是用几个人或很多人的比较专业化的努力或知识来代替单独个人的这种努力或知识的一项措施(加尔布雷思,1980)。

新制度经济学则将研究视角从生产领域延伸到流通、交换和分配领域,以要素间交换存有交易费用为依据,提出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及其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DavisandNorth,1970)。

诺斯等人进一步指出,制度创新是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其动力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其实质是通过制度的调整和变革,创新者把握新的盈利机会以实现预期的收益增长,所以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均衡与制度创新交替出现的过程,制度创新过程能够对一些国家(如美国)的经济增长作出解释。

这些研究成果对探讨当代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技术和制度特点。

从现实国情看,中国当前仍处于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经济增长仍然是以资本投入作为主要驱动因素,经济效率仍然低下。

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当前正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期,适合于要素数量投入型增长的传统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还在顽强发生作用,客观上增大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度。

所以,中国对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定位,理论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不但要着眼于技术因素决定的效率,也要强调制度创新的作用;二是拓展对增长方式内涵的研究,既要分析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也要研究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的内在机制;三是要具体联系中国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把握好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机和环境;四是要改变个别因素的一元决定论,代之以多元化的系统性研究。

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过粗放型增长的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的前期阶段,以大规模投资驱动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客观上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短期内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

但是不能认为,中国过去立足于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既然取得了成功,就能够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按同样的方式全面实现工业化。

金碚(2003)的分析也表明,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无法承受粗放型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现代经济增长的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看,粗放型增长是没有出路的。

资本驱动的增长并不必然解决增长中的效率问题。

即使中国当前经济增长中资本要素贡献度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劳动力贡献度的增长幅度,但这种资本的贡献度大多来自于资本绝对投入量的增加,资本投入与产出效率却并不高。

从1979年到200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4%,但是综合要素生产率却一直低于002%,远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这是产生经济发展中各种矛盾的主要根源。

要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选择与定位,必须立足于集约型增长方式。

集约型增长与粗放型增长相对应,此消彼长,但并不排斥外延式的增长。

即使集约型增长更多地具有内涵式增长的特征,强调的是对生产要素的节约使用,强调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但它本身并不排斥高技术和高效率基础上的外延式生产规模的扩大。

中国底子薄、经济基础差,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实现,扩大经济规模的潜力仍很大,人民整体生活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

所以,经济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不能忽视外延式增长在扩大经济总量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集约型增长与科技进步相联系,但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术创新驱动的增长,技术上的高效率并不能够完全和必然解决集约生产的问题。

集约是针对生产基本要素的投入,特别是资源投入来说的,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重要生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持续增长只能走集约式的发展道路。

技术创新则主要是针对产出的效率来说的。

技术创新固然是集约型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技术创新只能解决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问题,而不能解决生产要素的社会结合问题。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来自于生产力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实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因而,生产因素除了一定形式的技术结合,还必须有相对应的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结合形式,这种社会结合与经济制度因素密切相关。

技术创新固然能够极大地增加生产水平和提供更多的产品,但如果经济体制和制度(如分配制度)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增长的持续和最终实现。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应重视有利于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有效制度安排,特别应重视提升劳动者掌握和发挥技术作用的生产积极性及其社会公平地位的制度保证。

集约型增长方式不但不排斥劳动要素的地位,相反,还有助于解决劳动要素市场中存有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力结构却很不合理,高素质的劳动力包括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升。

所以,实行集约型增长的重点之一,是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改善劳动力的结构,使之符合社会生产对劳动要素的要求。

中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劳动力数量庞大与科技水平较低并存的现实,使中国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不能回避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

既要避免走过去粗放式增长的非良性循环的老路,也要避免片面强调单一因素、不符合国情的“赶超式”增长方式。

三、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要确立增长途径上的效率导向,改变粗放、低效的增长方式,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升效率;其次,要树立增长目标上的竞争导向,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化,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提升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其三,注重生产要素效率提升的协同性,集约型增长方式要兼顾资本、技术和劳动等要素间的结构和比例的合理性,降低和缓解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最后,要有经济增长视野的开放性,借鉴当代各国先进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以适合更加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