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外古诗词诵读》的课程后,我对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了一些思考。我发现,在课堂上,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他们愿意去探索那些美丽的诗句和深远的意境。但是,我也注意到,在理解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深层含义时,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首先,我意识到,对于古诗词的字词理解,我可能需要更多地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通过故事、图片或是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让这些字词变得更有生活气息,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诗句解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我考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异同,来加深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分组讨论和诵读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也使得古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不过,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还不够积极主动。我打算在之后的课程中,更多地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意象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

人教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设计思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歌,诗歌由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所作,在这首五绝中,诗人借助主要意象“故园菊”寄托了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特别是唐代诗歌尤其注重通过意象来传达诗人的主观情思。

如果在教学诗歌时忽略这点,只简单地将诗歌的情感告诉学生,那么诗歌就会变得索然寡味,学生以后学习诗歌也会兴趣全无。

所以笔者试图通过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这一途径来让学生掌握诗人传达的主要情思,从而让学生掌握“核心意象分析法”与“叠加意象分析法”两种意象分析法来对意象特点具有典型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诗歌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让教师教得有用,学生学得有效。

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分析法”来理解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主要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典型方法:意象分析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掌握分析诗歌的典型方法:意象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直接进入诗歌学习。

二、朗诵诗歌,初探诗歌的情思。

(一)朗诵诗歌,正字音诗句“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应读qiăng,诗中表示勉强之意。

(二)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屏显:《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想要表达什么?(学生经过思考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给出结论。

)屏显:这首诗寄托了作者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三、学习“意象”,明确诗歌意象的类型并掌握“意象分析法”。

(一)明确“意象”这一分析诗歌的重要途径的简单含义。

通过上述对诗歌情感的探讨,在此适时给出诗歌中重要的情感传达媒介——“意象”的概念。

屏显:意象,指的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意象就是含有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

(二)理解“核心意象”,并学以致用。

1.点出“意象”类型一:核心意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 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 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 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 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 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 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 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 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 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 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 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 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 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 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 “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 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生字词解析
1.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 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2.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 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3.排云上: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冲破云 层,领空直上。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5.碧霄:蓝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 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河南人。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 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 作,骈(pián)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 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 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nóng) 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 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处远眺,( 然而在这战
无 人 送 酒 来。
乱的行军途
赏析:劈头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 中),没有 清景况。 “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次 谁能给我送 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暗寓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 酒来。
课外古诗词诵读/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精彩课堂用语(听说读问写)(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3.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 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这句诗是 _正__是__江__南__好__风_,景_,__落__花__时__节__又_。逢君
课堂检测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 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正__是_江__南_好__风__景,___落__花_时__节__又_逢__君_____。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 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情,这样寓情 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 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爱恋。
写作特色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 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 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 奇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 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爱恋, 对友人的思念。
思君不见下渝州。
顺流而下
细读 赏析写法、表达效果
山月为仰视所 见的静景
月影随水为俯 视所见的动景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点出了远游的 时令是在秋天。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品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入” 和“流”两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
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 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 动。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 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探讨如何有感情地诵读。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6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6张PPT)

聚焦问题
第 19 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勉强地想要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 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 场旁边盛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漠被月光照得
像茫茫雪原,受降城外的月色让人感觉冷如秋霜。不 知什么地方的人儿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难眠的征人 们个个眺望遥远的故乡。
深度构建
1.尝试当堂背诵。 2.总结两首诗的主题:
《峨眉山月歌》通过写诗人在夜间行舟途中所见山、 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以及空间的迅速转换,展现了 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 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通过写“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变 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对繁华时代落幕 、人生凄凉飘零的伤感之情。
研究分享
1.从练字或修辞角度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 送酒来”。
炼字:①“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 了诗人在战乱中凄凉的心境。②“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 日”,也点明了作诗的时间。 用典:反用陶渊明“王弘送酒”的典故,写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 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 酒助兴,共度佳节。实际上写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 菊可赏,暗寓着题目“行军”的特定环境。
研究分享
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极为独特,请 你品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给人造成空间迅速转 换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行船之快,这样既传达出诗人 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浓浓思念。
研究分享
2.《峨眉山月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 便是“思”,诗人所思为何?请结合全诗内容试着补 充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即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在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时,秋夜行船所看到的夜景,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憧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如今与李龟年在他乡重逢的对比,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和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文学常识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对国事的忧虑,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学常识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代边塞诗人。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描述了在万籁俱寂的大漠之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

秋词(其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热情赞美秋天,以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而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

夜雨寄北文学常识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本诗是诗人在巴蜀羁旅期间写给家人的。

因为长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题目中用“寄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虚实相生,既有眼前实景,又想象未来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光 青衣江
今夜夜发清溪向三峡,
出发
思君不见下下:渝顺流州而。下
指峨眉山 月。一说 指作者的 友人。
渝州:重庆一带。
诗词翻译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 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之中。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 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 不舍地去向渝州。
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 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 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 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重点赏析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 艺,杜甫因才华昭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赏识,得 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 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的顶 峰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杜甫辗转漂泊到潭 州,李龟年流落江南。在这种情况下的会见,自然触发了杜甫 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岑参
勉强强 欲 登重阳高节有去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无 人 送 酒 来。
可怜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靠近
诗词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 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 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想 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靠 近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江 南 逢 李 龟 年杜

作者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 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 后人尊称为“诗圣”,与 “诗仙”李白并称为 “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 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 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 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潼关
谭嗣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 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 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8 年参加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被杀。有《谭嗣同全集》行世。
背景链接
“剪烛西窗”在本诗中指思念远方的妻子,渴望相聚,在家 中西窗之下秉烛长叙离别之情。后来泛指亲友灯下相聚畅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 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诗作有《游山西村》《关山月》 《书愤》《示儿》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意: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 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 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 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 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秋天的 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 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秋词》(其一)中诗人推出证据,写出明丽的秋景,引出豪
迈诗情的两句诗是: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 (2)《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论调,运用鲜明的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担忧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 抒情佳作。
李益
作家作品
李益(748-829),字君 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 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 一带漫游。以边塞诗名世,擅 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人教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李白
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其作品 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 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诵读提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 出四川时写的一首迷恋故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 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 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 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 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致,意境清 朗秀美。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词梳理
半轮:半边,半个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发: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指青溪驿,在今 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意理解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 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色中我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却看不到你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 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 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 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 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 余味无穷。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诗人简介
陆游(1125-1201)字务 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 江绍兴 )人。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靖康之 难”就发生了。他的家人跟着 百姓 ,也开始流浪逃亡的生活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 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 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 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在少 年时代,就立下“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
刘禹锡
诗人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 ,晚年自
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 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 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 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 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 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 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 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 情 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 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 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 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五、看意象
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 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 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 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那缕缕的哀怨、愁绪、 思念、牵挂。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 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 美好。
诗意梳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 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 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诗意梳理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 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 雨的情景呢?
诗句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 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 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写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 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 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 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 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 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 (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 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 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 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 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话:再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 “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 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小结
刘禹锡这首《秋词》勾勒出一幅壮丽 的秋景图,在给予人们秋天的生气和素色 的同时,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 尚情操。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题分析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 “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 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 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 似乎更确切。
诗人简介
李商隐(813-858)
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 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 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 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作 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 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 腐朽糜烂。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义山诗 集》传世。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柳。月亮。菊花、梅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莲、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140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Hale Waihona Puke 秋词秋刘禹锡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 词
刘禹锡
诗意梳理
自古逢秋悲寂寥, 自古文人悲叹秋天冷清萧条,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却说秋天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 晴空万里一只黄鹤冲云直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把豪迈的诗情带到碧空云霄。
诗句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碧霄”请抓住这两句的关键词,分析 这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 的景观的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 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 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诗中一个“排”字,蕴涵着深意。也许,诗 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 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 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 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 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 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 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 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 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 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这首 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从诗中可以看 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 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 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 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 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 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 息。 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 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 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 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 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