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经典好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专项练习题11.1.1三角形的边一、能力提升1.如图,在图形中,三角形有()A.4个B.5个C.6个D.7个2.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x,13,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个数为()A.2B.3C.5D.133.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8,而第三条边长为奇数,则第三条边长为()A.5或7B.7C.9D.7或94.在△ABC中,若三条边长均为整数,周长为11,且有一条边长为4,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可能取值的最大值是()A.7B.6C.5D.45.若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称为一对“共边三角形”,则图中以BC 为公共边的“共边三角形”有对.6.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则它的底边长a的取值范围是.7.用7根相同的火柴棒首尾顺次连接摆成一个三角形,能摆成的不同的三角形的个数为.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9.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cm.(1)若其中一边的长为4cm,求另外两边的长;(2)若其中一边的长为6cm,求另外两边的长.10.若a,b,c是△ABC的三边长,请化简|a-b-c|+|b-c-a|+|c-a-b|.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设腰长为xcm.(1)用含x的式子表示底边长.(2)腰长x能否为5cm,为什么?(3)求x的取值范围.二、创新应用12.在平面内,分别用3根、5根、6根、…小棒首尾依次相接,能搭成什么形状的三角形?通过尝试,形状如表所示.小棒数目3 5 6 ……示意图……形状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1)4根小棒能搭成三角形吗?(2)8根、12根小棒能搭成几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答案一、能力提升1.B2.B;由题意知2+x>13,且x<13+2,解得11<x<15,因为x为正整数,所以x 可以是12,13,14.故选B.3.D;由题意知第三条边长大于5小于11.因为第三条边长为奇数,所以它的大小为7或9.4.C由题意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4,5或3,4,4,所以最长边可能取值的最大值为5.5.3;△BDC与△BEC,△BDC与△BAC,△BEC与△BAC,共3对.6.0<a<12.7.2.8.解:若腰长为3cm,则三边长分别为3cm,3cm,7cm,而3+3<7,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若腰长为7cm,则三边长分别为3cm,7cm,7cm.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其周长为3+7+7=17(cm).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9.解:(1)若腰长为4cm,则底边长为16-4-4=8(cm).三边长分别为4cm,4cm,8cm,不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应该是底边长为4cm.所以腰长为(16-4)÷2=6(cm).三边长分别为4cm,6cm,6cm,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另外两边的长都为6cm.(2)若腰长为6cm,则底边长为16-6-6=4(cm).三边长分别为4cm,6cm,6cm,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另外两边的长分别为6cm 和4cm.若底边长为6cm,则腰长为(16-6)÷2=5(cm).三边长分别为6cm,5cm,5cm,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另外两边的长都为5cm.10.解:因为a,b,c是△ABC的三边长,所以a<b+c,b<c+a,c<a+b,即a-b-c<0,b-c-a<0,c-a-b<0.所以|a-b-c|+|b-c-a|+|c-a-b|=-(a-b-c)-(b-c-a)-(c-a-b)=a+b+c.11.解:(1)底边长为(20-2x)cm.(2)不能.理由如下:若腰长为5cm,则底边长为20-2×5=10(cm).因为5+5=10,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所以腰长不能为5cm.(3)根据题意,得解得0<x<10.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x+x>20-2x,解得x>5.综上所述,x的取值范围是5<x<10.二、创新应用12.解:(1)4根小棒不能搭成三角形.(2)8根小棒能搭成一种三角形,示意图如图甲;12根小棒能搭成三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示意图如图乙.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一、能力提升1.若一个三角形中仅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则该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2.如图,AE⊥BC于点E,BF⊥AC于点F,CD⊥AB于点D.在△ABC中,边AC上的高是线段()A.AEB.CDC.BFD.AF3.如图,线段AE是△ABC的中线,已知EC=6,DE=2,则线段BD的长为()A.2B.3C.4D.64.如图,在△ABC中,∠C=90°,D,E为AC上的两点,且AE=DE,BD平分∠EBC,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线段BC是△ABE的高B.线段BE是△ABD的中线C.线段BD是△EBC的角平分线D.∠ABE=∠EBD=∠DBC5.如图,在△ABC中,E,F分别是AB,AC的中点,△CEF的面积为2.5,则△ABC的面积为()A.6B.7C.8D.106.如图,BD和CE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且∠DBC=∠ECB=31°,则∠ABC=度,∠ACB=度.7.如图,线段AD,CE分别是△ABC中边BC,AB上的高.若AD=10,CE=9,AB=12,则BC的长是.8.如图,在△ABC中,AB=AC,线段AD是△ABC的中线,△ABC的周长为34cm,△ABD的周长为30cm,求AD的长.9.已知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若腰AC上的中线BD将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三角形ABC的腰长及底边长.10.如图,AD是△CAB的角平分线,DE∥AB,DF∥AC,EF交AD于点O.请问:DO是△EDF的角平分线吗?如果是,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二、创新应用11.有一块三角形优良品种试验基地,如图,由于引进四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需将这块土地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请你制定出两种以上的划分方案供选择.(画图即可)答案一、能力提升1.D;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只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2.C3.C4.D5.D;∵F为AC的中点,∴线段EF为△AEC的中线,∴S△AEC=2S△CEF=5.∵E为AB的中点,∴线段CE为△ABC的中线,∴S△ABC=2S△AEC=10.6.62;62.7.10.8;S△ABC=BC·AD=AB·CE,则BC===10.8.8.解:∵线段AD是△ABC的中线,∴BC=2BD.∵AB=AC,△ABC的周长为34cm,∴2AB+2BD=34cm,即AB+BD=17cm.又△ABD的周长为30cm,即AB+BD+AD=30cm,∴AD=13cm.9.解:设AB=AC=2x,则AD=CD=x.当AB+AD=15,BC+CD=6时,有2x+x=15,所以x=5,AB=AC=2x=10,BC=6-5=1.当BC+CD=15,AB+AD=6时,有2x+x=6,所以x=2,AB=AC=2x=4,BC=13.因为4+4<13,所以不能组成三角形.故三角形ABC的腰长为10,底边长为1.10.解:DO是△EDF的角平分线.证明如下:∵AD是△CAB的角平分线,∴∠EAD=∠FAD.∵DE∥AB,DF∥AC,∴∠EDA=∠FAD,∠FDA=∠EAD.∴∠EDA=∠FDA,即DO是△EDF的角平分线.二、创新应用11.解:如图(答案不唯一).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能力提升1.如图,桥梁的斜拉钢索是三角形的结构,主要是为了()A.节省材料,节约成本B.保持对称C.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D.美观漂亮2.下列不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是()A.伸缩晾衣架B.三角形房架C.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D.矩形门框的斜拉条3.如图,一扇窗户打开后,用窗钩AB可将其固定,这里所运用的几何原理是()A.三角形的稳定性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两点确定一条直线D.垂线段最短4.王师傅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如图,要使这个木架不变形,他至少还要再钉上()根木条.A.0B.1C.2D.35.如图,要使四边形木条框架ABCD变“活”(具有不稳定性),应将木条拆除.6.伸缩铁门能自由伸缩,主要是应用了四边形的.7.我们所用的课桌和所坐的凳子,时间长了总是摇摇晃晃的,这是什么原因?要使自己用的桌凳不晃动应该怎么办?如图,如果有六边形木框,要使它不变形,应该怎么办?二、创新应用8.如图,我们知道要使四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一根木条.那么要使五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几根木条?要使七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几根木条?要使n边形木架不变形,又至少要钉多少根木条呢?答案一、能力提升1.C.2.A.3.A;打开的那一扇窗户下边的一部分OB、窗户框下边的一部分OA 及AB组成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知可用AB固定窗户.4.B.5.AC.6.不稳定性.7.解:这是因为课桌和凳子的四个侧面都是四边形木架,当交接处松动后就具有不稳定性.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在每个侧面加上一根木条(或木板),使之成为三角形.要使六边形木框不变形,至少应加3根木条使其划分为三角形.二、创新应用8.解:要使五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2根木条;要使七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4根木条;要使n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要钉(n-3)根木条.11.2.1三角形的内角一、能力提升1.在△ABC中,∠A=55°,∠B比∠C大25°,则∠B的度数为()A.50°B.75°C.100°D.125°2.如图,CD∥AB,∠1=120°,∠2=80°,则∠E等于()A.40°B.60°C.80°D.120°3.(2020·辽宁锦州中考)如图,在△ABC中,∠A=30°,∠B=50°,CD平分∠ACB,则∠ADC的度数是()A.80°B.90°C.100°D.110°4.在△ABC中,若∠A=∠B+∠C,则∠A的度数是.5.如图,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AB,∠ACB=90°.如果∠ECD=36°,那么∠A的度数是.6.如图,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剪去直角后,得到一个四边形,则∠1+∠2的度数是.7.在△ABC中,若最大角∠A等于最小角∠C的两倍,最大角又比另一个角大20°,则△ABC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8.如图,E是△ABC中边AC上的一点,过点E作ED⊥AB,垂足为D.若∠1=∠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9.如图,在△ABC中,D是BC上一点,F是BA延长线上一点,连接DF交AC于点E,且∠B=42°,∠C=59°,∠DEC=47°,求∠F的度数.二、创新应用10.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1)若∠ABC+∠ACB=110°,则∠BDC=;(2)若∠A=100°,则∠BDC=;(3)若∠A=n°,求∠BDC的度数.答案一、能力提升1.B;设∠C的度数为x°,则∠B的度数为x°+25°,则55°+x°+x°+25°=180°,解得x=50,则∠B=75°.2.A;∵CD∥AB,∠1=120°,∴∠CDB=∠1=120°,∴∠EDC=60°.∵∠2=80°,∴∠E=180°-80°-60°=40°.3.C∵∠A=30°,∠B=50°,∴∠ACB=180°-∠A-∠B=100°.又CD平分∠ACB,∴∠ACD=∠ACB=50°.∴∠ADC=180°-∠A-∠ACD=100°.4.90°.5.54°.6.270°.由三角形三内角之间的关系,得∠3+∠4=90°,所以∠1+∠2=(180°-∠3)+(180°-∠4)=2×180°-(∠3+∠4)=360°-90°=270°.7.解:设∠C=x°,则∠A=2x°,∠B=2x°-2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有2x+(2x-20)+x=180,解得x=40,即∠C=40°.所以2x=80,∠A=80°,2x-20=60,∠B=60°.故△ABC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A=80°,∠B=60°,∠C=40°.8.解:△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ED⊥AB,∴∠ADE=90°,∴∠1+∠A=90°.又∠1=∠2,∴∠2+∠A=90°.∴△ABC是直角三角形.9.解:在△EDC中,∠EDC=180°-(∠C+∠DEC)=180°-(59°+47°)=74°.∴∠FDB=180°-∠EDC=180°-74°=106°.在△BDF中,∠F=180°-(∠B+∠FDB)=180°-(42°+106°)=32°.二、创新应用10.解:(1)125°.(2)140°.(3)∵∠A=n°,∴∠ABC+∠ACB=180°-n°.∵BD平分∠ABC,CD平分∠ACB,∴∠DBC+∠DCB=∠ABC+∠ACB=(∠ABC+∠ACB)=×(180°-n°)=90°-.∴∠BDC=180°-(∠DBC+∠DCB)=180°-=90°+.11.2.2三角形的外角一、能力提升1.一副三角尺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A.165°B.120°C.150°D.135°2.如图,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中线,在△ABD中,AE为边BD上的中线,在△ACD中,AF为边DC上的中线,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1>∠2>∠3>∠CB.BE=ED=DF=FCC.∠1>∠4>∠5>∠CD.∠1=∠3+∠4+∠53.如图,若∠A=32°,∠B=45°,∠C=38°,则∠DFE等于()A.120°B.115°C.110°D.105°4.(2020·湖北中考)将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摆放,点E在AC上,点D在BC 的延长线上,EF∥BC,∠B=∠EDF=90°,∠A=45°,∠F=60°,则∠CED的度数是()A.15°B.20°C.25°D.30°5.如图,∠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若∠A=60°,则∠P等于()A.30°B.40°C.50°D.60°6.(2020·湖北黄冈中考)如图,AB∥EF,∠ABC=75°,∠CDF=135°,则∠BCD=.7.如图,已知在△ABC中,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与CD相交于点F,∠A=62°,∠ACD=35°,∠ABE=20°,则∠BDC=,∠BFC=.8.如图,D,E,F分别是△ABC三边延长线上的点,求∠D+∠E+∠F+∠1+∠2+∠3的度数.9.如图,在△ABC中,E是AC延长线上的一点,D是BC上的一点.求证:(1)∠BDE=∠E+∠A+∠B.(2)∠BDE>∠A.10.如图,在△ABC中,D是边BC上一点,∠1=∠2,∠3=∠4,∠BAC=63°,求∠DAC的度数.二、创新应用11.如图①,有一个五角形图案ABCDE,你能说明∠A+∠DBE+∠C+∠D+∠E=180°吗?如果点B向下移动到AC上(如图②)或AC的另一侧(如图③),上述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请说明理由.答案一、能力提升1.A如图,∵∠2=90°-45°=45°,∴∠1=∠2-30°=15°.∴∠α=180°-∠1=165°.2.C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内角,知∠1>∠2>∠3>∠C,故选项A正确;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知BE=ED=DF=FC,故选项B正确;∠4与∠5的大小不能判定,故选项C错误;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知∠1=∠2+∠4,∠2=∠3+∠5,所以∠1=∠3+∠4+∠5,故选项D正确.3.B4.A5.A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P=∠PCD-∠PBD=(∠ACD-∠ABC)=∠A=30°.6.30°.7.97°;117°.8.解:∵∠D+∠3=∠CAB,∠E+∠1=∠ABC,∠F+∠2=∠ACB,∴∠D+∠E+∠F+∠1+∠2+∠3=∠CAB+∠ABC+∠ACB=180°.9.证明:(1)∵∠BDE,∠DCE分别是△CDE,△ABC的一个外角,∴∠BDE=∠E+∠DCE,∠DCE=∠A+∠B,∴∠BDE=∠E+∠A+∠B.(2)由(1)得∠BDE=∠E+∠A+∠B,∴∠BDE>∠A.10.解:∵∠3是△ABD的外角,∴∠3=∠1+∠2.∵∠1=∠2,∠3=∠4,∴∠4=2∠2.在△ABC中,∵∠2+∠4=180°-∠BAC=180°-63°=117°,∴∠1=∠2=117°÷(1+2)=39°.∴∠DAC=∠BAC-∠1=63°-39°=24°.二、创新应用11.解:在题图①中,∠A+∠C=∠DNM, ①∠DBE+∠E=∠DMN, ②①+②,得∠A+∠DBE+∠C+∠E=∠DNM+∠DMN.∵∠D+∠DNM+∠DMN=180°,∴∠A+∠DBE+∠C+∠D+∠E=180°.在题图②、题图③中,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理由与题图①完全相同.11.3.1多边形一、能力提升1.在下列关于正多边形的特征说法中,错误的是()A.每一条边都相等B.每一个内角都相等C.每一个外角都相等D.所有对角线都相等2.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2017条对角线,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A.2017B.2018C.2019D.20203.如果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8个三角形,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A.8B.9C.10D.114.将一个四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它不可能是()A.三角形B.四边形C.五边形D.六边形5.在n边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不包含顶点)与各顶点相连,可得三角形的个数是()A.nB.n-2C.n-1D.n+16.过m边形的一个顶点有7条对角线,n边形没有对角线,则m n=.7.已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恰好是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所作的对角线的条数的2倍,求此多边形的边数.二、创新应用8.观察下面图形,解答下列问题:(1)在上面第四个图中画出六边形的所有对角线;(2)观察规律,把下表填写完整.边数 3 4 5 6 7 …n对角线条0 2 5 …数答案一、能力提升1.D2.D3.C4.D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少一个角、角的个数不变或多一个角.5.C6.1000;从m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m-3)条对角线,由m-3=7,得m=10. n边形没有对角线,所以n=3.所以m n=103=1000.7.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所作的对角线的条数为n-3.依题意,得n=2(n-3),解得n=6.二、创新应用8.解:(1)(2)边数 3 4 5 6 7 …n对角线条数0 2 5 9 14 …n(n-3)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能力提升1.如果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锐角,那么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一定不小于()A.3B.4C.5D.62.(2020·山东济宁中考)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08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A.9B.8C.7D.63.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由5增加到11,则内角和增加的度数是()A.1080°B.720°C.540°D.360°4.如图,∠1,∠2,∠3,∠4是五边形ABCDE的外角,且∠1=∠2=∠3=∠4=70°,则∠AED的度数是()A.110°B.108°C.105°D.100°5.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一半,那么这个多边形是()A.六边形B.五边形C.四边形D.三角形6.若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1260°,则从一个顶点出发引的对角线条数是.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210°,且∠ADC的平分线与∠D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则∠COD的度数是.8.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的3倍少1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和内角和.9.如图,求∠A+∠B+∠OCD+∠ODC+∠E+∠F的度数.二、创新应用10.在一个多边形中,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与其他各内角的和为600°.(1)如果这个多边形是五边形,请求出这个外角的度数;(2)是否存在符合题意的其他多边形?如果存在,请求出边数及这个外角的度数;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一、能力提升1.C每个外角都是锐角,即小于90°,设边数为n,则这些锐角的和一定小于n×90°.而外角和为360°,所以360°<n×90°,n>4,即n不小于5.2.B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n,则(n-2)×180°=1080°,解得n=8.3.A因为每增加一条边,内角和增加180°,所以增加6条边,内角和增加180°×6=1080°.4.D由题意知∠AED的补角为80°,则∠AED=100°.5.D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一半,则内角和是180°,可知此多边形为三角形.6.6因为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1260°,所以(n-2)×180°=1260°,得n=9.故从一个顶点出发引的对角线的条数为9-3=6.7.105°∵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A+∠B=210°,∴∠ADC+∠BCD=360°-210°=150°.∵DO,CO分别为∠ADC与∠BCD的平分线,∴∠ODC=∠ADC,∠OCD=∠BCD.∴∠ODC+∠OCD=(∠ADC+∠BCD)=×150°=75°.∴∠COD=180°-75°=105°.8.解:由题意知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360°-180°=900°.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题意,得(n-2)×180°=900°,解得n=7.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7.9.解:如图,连接BE,则在△COD与△BOE中,∠ODC+∠OCD+∠COD=180°,∠OBE+∠OEB+∠BOE=180°.∵∠COD与∠BOE是对顶角,∴∠COD=∠BOE.∵∠ODC+∠OCD=180°-∠COD,∠OBE+∠OEB=180°-∠BOE,∴∠ODC+∠OCD=∠OBE+∠OEB.∴题图中的∠A+∠B+∠OCD+∠ODC+∠E+∠F等于上图中的∠A+∠F+∠ABC+∠DEF+∠OBE+∠OEB=∠A+∠F+∠ABE+∠BEF=360°,即所求六个角的和为360°.二、创新应用10.解:(1)设这个外角的度数是x°,则(5-2)×180-(180-x)+x=600,解得x=120.故这个外角的度数是120°.(2)存在.设边数为n,这个外角的度数是x°,则(n-2)×180-(180-x)+x=600,整理得x=570-90n.因为0<x<180,即0<570-90n<180,并且n为正整数,所以n=5或n=6.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6,这个外角的度数为30°.。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习题(答案解析)(1)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习题(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1.已知实数x 、y 满足|x -4|+ 8y -=0,则以x 、y 的值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周长是( )A .20或16B .20C .16D .182.小李同学将10,12,16,22cm cm cm cm 的四根木棒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凸四边形,若凸四边形对角线长为整数,则对角线最长为( )A .25cmB .27cmC .28cmD .31cm 3.一个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这个多边形是( ) A .四边形B .五边形C .六边形D .不确定 4.如图,在ABC 中,55A ∠=︒,65C =︒∠,BD 平分ABC ∠,//DE BC ,则BDE ∠的度数是( )A .50°B .25°C .30°D .35° 5.已知长度分别为3cm ,4cm ,xcm 的三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则x 的值不可能是( )A .2.4B .3C .5D .8.5 6.在下列长度的四根木棒中,能与2m 、5m 长的两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A .2mB .3mC .5mD .7m 7.如图,,AD CE 分别是ABC 的中线与角平分线,若,40B ACB BAC ∠=∠∠=︒,则ACE ∠的度数是( )A .20︒B .35︒C .40︒D .70︒ 8.若多边形的边数由3增加到n (n 为大于3的正整数),则其外角和的度数( )A .不变B .减少C .增加D .不能确定9.已知直线//a b ,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顶点A 在直线a 上,斜边BC 与直线b 交于点D ,若135∠=︒,则2∠的度数为( )A .35︒B .45︒C .65︒D .75︒1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个①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②连接C 、D 两点的线段叫两点之间的距离;③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④射线上点的个数是直线上点的个数的一半;⑤n 边形从其中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余各顶点,可以画出()3n -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这个n 边形分成了()2n -个三角形.A .3B .2C .1D .011.如图,直线//BC AE ,CD AB ⊥于点D ,若150∠=︒,则BCD ∠的度数是( )A .60°B .50°C .40°D .30°12.小红有两根长度分别为4cm 和8cm 的木棒,他想摆一个三角形,现有长度分别为3cm ,4cm ,8cm ,15cm 四根木棒,则他应选择的木棒长度为( ).A .3cmB .4cmC .8cmD .15cm 13.设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a 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 .a b =B .120a b =+C .180b a =+︒D .360b a =+︒ 14.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1,2,3B .2,3,4C .2,5,8D .6,3,3 15.如图,在七边形ABCDEFG 中,AB ,ED 的延长线交于点O .若1,2,3,4∠∠∠∠的外角和于210°,则BOD ∠的度数为( )A .30°B .35°C .40°D .45°二、填空题16.设三角形三内角的度数分别为,,x y z ︒︒︒,如果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的度数的2倍、那我们称数对(,)()y z y z <是x 的和谐数对,当150x =时,对应的和谐数对有一个,它为(10,20);当66x =时,对应的和谐数对有二个,它们是__________.当对应的和谐数对(,)y z 有三个时,请写出此时x 的范围_______.17.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长都是整数,若其中两条高的长分别为4和12,则第三条高的长为_____.18.将一副直角三角尺所示放置,已知//AE BC ,则AFD ∠的度数是__________.19.如果点G 是ABC ∆的重心,6AG =,那么BC 边上的中线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如图,若∠CGE=α,则∠A+∠B+∠C+∠D+∠E+∠F=____.21.如图,在ABC ∆中,4ACB A ∠=∠,点D 在边AC 上,将BDA ∆沿BD 折叠,点A 落在点A '处,恰好BA AC '⊥于点E 且//BC DA ',则BDC ∠的度数为__________度.22.如图,在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边BC 、AD 、CE 上的中点,则6ABC S =,则BEF S =△______.23.如图,在一个四边形ABCD 中,AE 平分∠BAD ,DE 平分∠ADC ,且∠ABC=80°,∠BCD=70°,则∠AED=_________.24.如图,已知∠A =47°,∠B =38°,∠C =25°,则∠BDC 的度数是______.25.一块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其中,直线//a b ,185∠=︒,则2∠=______度.26.如图,P 为正五边形ABCDE 的边AE 上一点,过点P 作PQ //BC ,交DE 于点Q ,则∠EPQ 的度数为_____.三、解答题27.如图,∠ACD 是△ABC 的外角,BE 平分∠ABC ,CE 平分∠ACD ,且BE 、CE 交于点E ,∠ABC =∠ACE .(1)求证:AB//CE ;(2)猜想:若∠A =50°,求∠E 的度数.28.阅读下面内容,并解答问题在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后,老师请学们证明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小颖根据命题画出图形并写出如下的已知条件.已知:如图1,//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BEF ∠的平分线与DFE ∠的平分线交于点G .(1)直线EG ,FG 有何关系?请补充结论:求证:“__________”,并写出证明过程; (2)请从下列A 、B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我选择__________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A .在图1的基础上,分别作BEG ∠的平分线与DFG ∠的平分线交于点M ,得到图2,求EMF ∠的度数.B .如图3,//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点O 在直线AB ,CD 之间,且在直线EF 右侧,BEO ∠的平分线与DFO ∠的平分线交于点P ,请猜想EOF ∠与EPF ∠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它.29.已知a ,b ,c 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化简:a b c b c a c a b +++-----. 30.在ABC 中,,20A B C A B ∠+∠=∠∠-∠=︒,(1)求A ∠,B ,C ∠的度数;(2)ABC 按角分类,属于什么三角形ABC 按边分类,属于什么三角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用两个正方形和n个正三角形恰好可以进行平面镶嵌,则n的值是.A.3B.C.5D..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3.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9cm,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边的是 A.13cmB.6cmC.5cmD.4cm4.三角形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这个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属于哪一类不能确定.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AB,AD是斜边上的高,DE⊥AC,DF⊥AB,垂足分别为E、F,则图中与∠C 相等的角的个数是A、3个 B、4个 C、5个 D、6个6.如图,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O,则∠AOC+∠DOB=A、90B、120C、160D、180第5题图第6题图7.以长为13cm、10cm、5cm、7cm的四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可以画出三角形的个数是1个2个3个4个 8.给出下列命题:①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②三角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三角形的内角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④三角形的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不在三角形内就在三角形外⑤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⑥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点在三角形内。

正确的命题有A.1个B.2个C.3个D.4个二、填空题9.如图,一面小红旗其中∠A=60°, ∠B=30°,则∠BCD=。

10.为了使一扇旧木门不变形,木工师傅在木门的背面加钉了一根木条这样做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一副常用的三角板如图所示拼在一起,那么图中∠ADE是度。

12.如图,∠1=_____.ACABED第10题图C第11题图2第12题图第14题图16题图13.若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3:4,则相应的外角比是 . 14.如图,⊿ABC中,∠A =0°,∠B =2°,CE 平分∠ACB,CD⊥AB于D,DF⊥CE,则∠CDF =度。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总结例题(带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总结例题(带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总结例题单选题1、当n边形边数增加2条时,其内角和增加()A.180°B.360°C.540°D.720°答案:B分析:根据n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解:原来的多边形的边数是n,则新的多边形的边数是n+2.(n+2−2)•180−(n−2)•180=360°.故选: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多边形的边数每增加一条,内角和就增加180度.2、在△ABC中,∠A=12∠B=13∠C,则△ABC为()三角形.A.锐角B.直角C.钝角D.等腰答案:B分析:根据∠A=12∠B=13∠C分别设出三个角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列出一个方程,解此方程即可得出答案.∵∠A=12∠B=13∠C∴可设∠A=x,∠B=2x,∠C=3x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可得:x+2x+3x=180°解得:x=30°∴∠A=30°,∠B=60°,∠C=90°因此△ABC是直角三角形故答案选择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基本概念.3、如图,AD,AE,AF分别是△ABC的中线,角平分线,高,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A.BC=2CD B.∠BAE=1∠BAC2C.∠AFB=90°D.AE=CE答案:D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和中线解答即可;解:A.∵AD是△ABC的中线∴BC=2CD,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AE是△ABC的角平分线∴∠BAE=1∠BAC2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AF分别是△ABC的高,∴∠AFB=90°故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AE=CE不一定成立,故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小提示:此题考查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和中线,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和中线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4、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使得它们的直角边互相垂直,则∠1的度数是()A.95°B.100°C.105°D.110°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求出∠2、∠4,根据对顶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即可.由题意得,∠2=45°,∠4=90°−30°=60°,∴∠3=∠2=45°,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知,∠1=∠3+∠4=105°,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5、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②③答案:C分析: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只要图形分割成了三角形,则具有稳定性.解: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图②③便具有稳定性,故选C.小提示: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注意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判断.6、如图,Rt△ABC中,∠ABC=90°,BD⊥AC于点D,DE⊥BC于点E,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E是△ACE的高B.BD是△ADE的高C.AB是△BCD的高D.DE是△BCD的高答案:D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求解即可.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解:A、DE不是△ACE的高,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B、BD不是△ADE的高,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C、AB不是△BCD的高,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D、DE是△BCD的高,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小提示: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高的定义.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7、如图,AB=AC,AD=AE,∠BAC=∠DAE,点B,D,E在同一直线上,若∠1=25°,∠2=35°,则∠3的度数是()A.50°B.55°C.60°D.70°答案:C分析:由∠BAC=∠DAE可证得∠BAD=∠CAE,继而证明△BAD≅△CAE(SAS),由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到∠2=∠CAE,∠ABD=∠1,最后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答即可.解:∵∠BAC=∠DAE∴∠BAC−∠DAC=∠DAE−∠DAC∴∠BAD=∠CAE∵AB=AC,AD=AE,∴△BAD≅△CAE(SAS)∴∠2=∠CAE,∠ABD=∠1∵∠1=25°,∠2=35°∴∠3=∠2+∠ABD=∠2+∠1=60°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是重要考点,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8、若长度分别是a、3、5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则a的值可以是()A.1B.2C.4D.8答案: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a的取值范围即可得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5−3<a<5+3,即2<a<8,则选项中4符合题意,故选:C.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练掌握相关不等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9、若一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是6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A.10B.9C.8D.6答案:D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计算即可.解:360°÷60°=6,即正多边形的边数是6.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掌握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正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必交于一点B.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C.三角形的中线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D.三角形的高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答案:A分析:根据三角形中线及高线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可得答案.A.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必交于一点,故该选项正确,B.直角三角形有三条高,故该选项错误,C.三角形的中线不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故该选项错误,D.三角形的高线不一定都在三角形的内部,故该选项错误,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中线及高线,熟练掌握定义是解题关键.填空题11、如图,E为△ABC的BC边上一点,点D在BA的延长线上,DE交AC于点F,∠B=46°,∠C=30°,∠EFC =70°,则∠D=______.答案:34°##34度分析:根据题意先求∠DAC,再依据△ADF三角形内角和180°可得答案.解:∵∠B=46°,∠C=30°,∴∠DAC=∠B+∠C=76°,∵∠EFC=70°,∴∠AFD=70°,∴∠D=180°-∠DAC-∠AFD=34°,所以答案是:34°.小提示: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2、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AB,AC上一点,将△ABC沿DE折叠,使点A的对称点A'落在边BC 上,若∠A=50°,则∠1+∠2+∠3+∠4=______.答案:230°分析: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BC中,∠B+∠C=130°,再根据∠1+∠2+∠B=180°,∠3+∠4+∠C=180°,即可得出∠1+∠2+∠3+∠4=360°﹣(∠B+∠C)=230°.解:∵∠A=50°,∴△ABC中,∠B+∠C=130°,又∵∠1+∠2+∠B=180°,∠3+∠4+∠C=180°,∴∠1+∠2+∠3+∠4=360°﹣(∠B+∠C)=360°﹣130°=230°,所以答案是:230°.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及角之间的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已知△ABC的面积为1,分别倍长(延长一倍)边AB,BC,CA得到△A1B1C1,再分别倍长边A1B1,B1C1,C1A1得到△A2B2C2…按此规律,倍长2021次后得到的△A2021B2021C2021的面积为_________.答案:72021分析: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得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然后求出第一次倍长后△A1B1C1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7倍,依此规律可得结论.解:连接AB1、BC1、CA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A1BC、△A1B1C、△AB1C、△AB1C1、△ABC1、△A1BC1、△ABC的面积都相等,所以,S△A1B1C1=7S△ABC,同理S△A2B2C2=7S△A1B1C1=72S△ABC,依此类推,△A2021B2021C2021的面积为=72021S△ABC,∵△ABC的面积为1,∴△A2021B2021C2021的面积=72021.所以答案是:72021.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出一次倍长后所得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三角形的面积的7倍是解题的关键.14、在△ABC中,AD为边BC上的高,∠ABC=30°,∠CAD=20°,则∠BAC是___________度.答案:40或80##80或40分析:根据题意,由于△ABC类型不确定,需分三种情况:高在三角形内部、高在三角形边上和高在三角形外部讨论求解.解:根据题意,分三种情况讨论:①高在三角形内部,如图所示:∵在ΔABD中,AD为边BC上的高,∠ABC=30°,∴∠BAD=90°−∠ABC=90°−30°=60°,∵∠CAD=20°,∴∠BAC=∠BAD+∠CAD=60°+20°=80°;②高在三角形边上,如图所示:可知∠CAD=0°,∵∠CAD=20°,故此种情况不存在,舍弃;③高在三角形外部,如图所示:∵在ΔABD中,AD为边BC上的高,∠ABC=30°,∴∠BAD=90°−∠ABC=90°−30°=60°,∵∠CAD=20°,∴∠BAC=∠BAD−∠CAD=60°−20°=40°;综上所述:∠BAC=80°或40°,所以答案是:40或80.小提示:本题考查求角度问题,在没有图形的情况下,必须考虑清楚各种不同的情况,根据题意分情况讨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5、如图,∠1,∠2,∠3是多边形的三个外角,边CD,AE的延长线交于点F,如果∠1+∠2+∠3=225°,那么∠DFE的度数是______.答案:45°分析:利用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以及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然后通过计算即可求解.解:∵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1+∠2+∠3+∠DEF+∠EDF=360°,又∵∠1+∠2+∠3=225°,∴∠DEF+∠EDF=135°,∵∠DEF+∠EDF+∠DFE=180°,∴∠DFE=180°-135°=45°.故答案是为45°.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外角和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答题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1,5),B(−1,0),C(−4,3),(1)过点B作DB∥CA,且点D在格点上,则点D的坐标为______ .(2)将△ABC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A1B1C1,在图中画出△A1B1C1;(3)直接写出直线AC与y轴的交点坐标______ .答案:(1)(-4,-2),(2,2),(5,4)(2)见解析(3)(0,17)3分析:(1)可以把AC平移使A点或C点为对应点,从而确定D点位置;(2)利用平移规律写出A1、B1、C1的坐标,然后描点即可;(3)延长CA交y轴于点T,设点T的坐标为(0,m),利用△AOC的面积列出关于m的方程,解方程即可.(1)解:如图所示:则点D的坐标是:(-4,-2),(2,2),(5,4).所以答案是: (-4,-2),(2,2),(5,4) .(2)解:将△ABC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则△A1B1C1即为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3)解:延长CA交y轴于点T,如图所示:SΔAOC=4×5−12×3×4−12×2×3−12×1×5=172,设点T的坐标为(0,m),则SΔAOC=SΔOCT−SΔOAT=12×4m−12×m=32m,∴172=32m,解得:m=173,∴直线AC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173).所以答案是:(0,173).小提示:本题考查平移变换,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的关键是掌握平移变换的性质,学会利用面积法构建方程求解,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7、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答案:(1)365cm,365cm,185cm;(2)能,理由见解析分析:(1)设底边长为xcm,则腰长为2xcm,根据周长公式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各边的长;(2)题中没有指明4cm所在边是底还是腰,故应该分情况进行分析,注意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检验.解:(1)设底边长为xcm,∵腰长是底边的2倍,∴腰长为2xcm,∴2x+2x+x=18,解得,x=185cm,∴2x=2×185=365cm,∴各边长为:365cm,365cm,185cm.(2)①当4cm为底时,腰长=18−42=7cm;②当4cm为腰时,底边=18−4−4=10cm,∵4+4<10,∴不能构成三角形,故舍去;∴能构成有一边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另两边长为7cm,7cm.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分类讨论,不要漏解.18、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各边都相等,且各内角也都相等,那么这个多边形就叫做正多边形,如图,就是一组正多边形,观察每个正多边形中∠α的变化情况,解答下列问题.(1)将如表的表格补充完整:)°;(2)存在,n=9答案:(1)60°,45°,36°,30°,(180n分析:(1)根据计算、观察,可发现规律:正n边形中的∠α=(180)°;n)°,可得答案.(2)根据正n边形中的∠α=(180n解:(1)观察上面每个正多边形中的∠α,填写下表:)°;所以答案是:60°,45°,36°,30°,(n(2)存在,理由如下:∵设存在正n边形使得∠α=20°,)°.得∠α=20°=(180n解得:n=9,∴存在正n边形使得∠α=20°.,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多边形内角与外角,每题都利用了正多边形的内角:(n−2)⋅180°n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1.如图,有两棵树,一棵树高10米,另一棵树高4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小鸟至少飞行()A.8米B.10米C.12米D.14米【答案】B.【解析】如图:设大树高为AB=10m,小树高为CD=4m,过C点作CE⊥AB于E,则EBDC是矩形,连接AC,∴EB=4m,EC=8m,AE=AB﹣EB=10﹣4=6m,在Rt△AEC中,AC=10(m),故小鸟至少飞行10m.故选B.【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2.已知:如图:架在消防车上的云梯AB的坡比为,云梯AB的长为m,云梯底部离地面1.5m(即BC=1.5m).求云梯顶端离地面的距离AE.【答案】5.5m.【解析】根据坡度的意义和勾股定理求出AD的长即可求得云梯顶端离地面的距离AE.如图,∵架在消防车上的云梯AB的坡比为,即AD:DB=,∴设DB=x,则AD=.∵AB=,∴由勾股定理,得,解得(舍去负值).∴AD=(m).∵DE=BC=1.5m,∴AE=5.5m.【考点】1.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问题;2.勾股定理.3.对“等角对等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B.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C.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答案】C.【解析】“等角对等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的简写形式,意思是: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故C正确;A、B可以举反例说明,如图:DE∥BC,∠ADE=∠B,但AE≠AC.故A、B都错误;故D也错误.故选C.考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4.如图,x轴、y轴上分别有两点A(3,0)、B(0,2),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弧交x 轴负半轴于点C,则点C的坐标为()A.(-1,0)B.(2-,0)C.(1,0)D.(3,0)【答案】D.【解析】∵A(3,0)、B(0,2),∴OA=3,OB=2,∴在直角△AOB中,由勾股定理得 AB=.又∵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弧交x轴负半轴于点C,∴AC=AB,∴OC=AC-OA=.又∵点C在x轴的负半轴上,∴C(,0).故选D.考点: 1.勾股定理;2.坐标与图形性质.5.如图,△ABC中,AB=AC,BD是角平分线,BE=BD,∠A=72°,则∠DEC=" _______."【答案】103.5°【解析】因为AB=AC,∠A=72°,所以∠ABC=∠C=54°.因为BD是角平分线,所以∠DBC=∠ABC= 27°.又BE=BD,所以∠BDE=∠BED=76.5°,所以∠DEC=180°76.5°=103.5°.6.如图,台风过后,一希望小学的旗杆在离地某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8m处,已知旗杆原长16 m,你能求出旗杆在离底部多少米的位置断裂吗?【答案】旗杆在离底部6 m处断裂【解析】旗杆折断的部分,未折断的部分和旗杆顶部离旗杆底部的部分构成了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可将折断的位置求出.解:设旗杆未折断部分的长为 m,则折断部分的长为m,根据勾股定理,得,解得: m,即旗杆在离底部6 m处断裂.7.如图,△ABD、△CBD都是等边三角形,DE、BF分别是△ABD的两条高,DE、BF交于点G.(1)求∠BGD的度数(2)连接CG①求证:BG+DG=CG②求的值【答案】(1)1200 (2)①见解析②【解析】(1)由△ABD、BDC是等边三角形,∠DGB=∠GBE+∠GEB=30°+90°=120°;(2)①∵∠DCG=∠BCG=30°,DE⊥AB,∴可得DG=CG(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BG= CG,故可得出BG+DG=CG; 结合前面求得结论,设出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比例性质.试题解析:解:(1)因为△ABD是等边三角形,E是AB中点所以∠ADE=∠BDE=300 所以∠CDG=900 ,同理∠CBG=900,∠BGD=1200 ,(2)①CD=CB,CG=CG,由勾股定理可得BG=DG,易证△CBG与△CDG全等,得∠DCG=∠BCG=300所以在Rt△CGB和Rt△CGD中可得BG="DG=1/2CG" .所以BG+DG=CG(6分)②设BG=x,由(2)得CG=2x,在Rt△CGB中,BC2=CG2-BG2=4x2-x2=3x2,又因AB=BC所以AB2=BC2=3x2,所以=.【考点】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菱形的性质;4.勾股定理.8. 在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 中,已知点P 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 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之和PD +PE +PF 等于( )A .B .2C .4D .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易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解.如图,连接AP 、BP 、CP ,则、、;设等边三角形的高为h ,由勾股定理可得:,.而,根据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可得:,即:由此等量关系可得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之和.故选A.【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9. )△ABC 中,AB=AC=2,BC 边上有100个不同的点p 1,p 2,…p 100;记,求的值.【答案】400.【解析】作AD ⊥BC 于D ,则BC="2BD=2CD,"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结论. 试题解析:作AD ⊥BC 于D ,则BC=2BD=2CD .根据勾股定理,得:AP i 2=AD 2+DP i 2=AD 2+(BD-BP i )2=AD 2+BD 2-2BD•BP i +BP i 2, 又P i B•P i C=P i B•(BC-P i B )=2BD•BP i -BP i 2,∴M i =AD 2+BD 2=AB 2=4,∴M 1+M 2+…+M 10+M 100=4×100=400.【考点】①勾股定理;②规律型.10. 如图,△ABC 中,∠A =36°,AB =AC ,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 )个.【答案】3【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ABC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D 的度数,然后得到∠A=∠ABD,再根据等角对等边的性质解答即可.因为AB=AC,∠A=36°,所以∠ABC=∠C=720.因为BD平分∠ABC,所以∠ABD=∠CBD=360.由∠A=∠ABD,得AD=BD.∠C=720,∠CBD=360,得∠CDB=720.所以CB=DB.所以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3个,即△ABC、△ADB、△CBD.故填3.【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1.如图,在△ABC中,AB=AC,AD和BE是高,它们相交于点H,且AE=BE求证:AH=2BD【答案】详见解析【解析】由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垂线与中线重合的性质求得BC=2BD,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特性求知∠1+∠C=90°;又由已知条件AE⊥AC知∠2+∠C=90°,所以根据等量代换求得∠1=∠2;然后由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证明△AEH≌△BEC,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及等量代换求得AH="2BD"试题解析:∵AD是高,BE是高∴∠EBC+∠C=∠CAD+∠C=90°∴∠EBC=∠CAD 2分又∵AE=BE∠AEH=∠BEC∴△AEH△BEC(ASA) 2分∴AH =BC∵AB=AC,AD是高∴BC=2BD∴AH =2BD 2分【考点】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2.在△ABC中,∠A是锐角,那么△ABC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答案】D【解析】举个例子,∠A=30°,∠B=70°,∠C=80°,为锐角三角形,∠A=30°,∠B=90°,∠C=60°, 为直角三角形,∠A=30°,∠B=120°,∠C=30°,为钝角三角形,故不确定.由题,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锐角,无法判断另外两个角的情况,有可能另外两个角都是锐角,也有可能是一个锐角一个直角, 或者一个锐角一个钝角.【考点】三角形的分类.13.如图,一架25分米的梯子,斜立在一竖直的墙上,这时梯的底部距墙底端7分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那么梯的底部将平滑()A.9分米B.15分米C.5分米D.8分米【答案】D【解析】先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墙高,当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后,也形成一直角三角形,解此三角形可计算梯的底部距墙底端的距离,则可计算梯子的底部平滑的距离.解:墙高为:=24分米当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时:则梯子的顶部距离墙底端:24﹣4=20分米梯子的底部距离墙底端:=15分米,则梯的底部将平滑:15﹣7=8分米.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善于观察题目的信息是解题以及学好数学的关键.14.由于台风的影响,一棵树在离地面处折断,树顶落在离树干底部处,则这棵树在折断前(不包括树根)长度是________.【答案】16【解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斜边的长,再根据树的长度的特征求解即可.由题意得斜边的长所以这棵树在折断前(不包括树根)长度.【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点评: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中考中比较常见的知识点,一般难度不大,需熟练掌握.15.如图,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图中所给条件,可得∠α=______ __。

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三角形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将含有30°角的三角板(∠A=30°)的直角顶点放在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上,若∠1=38°,则∠2的度数( )A .28°B .22°C .32°D .38°【答案】B【解析】【分析】 延长AB 交CF 于E ,求出∠ABC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EC ,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2=∠AEC ,代入求出即可.【详解】解:如图,延长AB 交CF 于E ,∵∠ACB=90°,∠A=30°,∠ABC=60°,∵∠1=38°,∴∠AEC=∠ABC-∠1=22°,∵GH ∥EF ,∴∠2=∠AEC=2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性质,平行线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2.如图,在矩形ABCD 中, 3,4,AB BC ==将其折叠使AB 落在对角线AC 上,得到折痕,AE 那么BE 的长度为( )A .1B .2C .32D .85【答案】C【解析】【分析】 由勾股定理求出AC 的长度,由折叠的性质,AF=AB=3,则CF=2,设BE=EF=x ,则CE=4x -,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x 的值,得到BE 的长度.【详解】解:在矩形ABCD 中,3,4AB BC ==,∴∠B=90°, ∴22345AC =+=,由折叠的性质,得AF=AB=3,BE=EF ,∴CF=5-3=2,在Rt △CEF 中,设BE=EF=x ,则CE=4x -,由勾股定理,得:2222(4)x x +=-,解得:32x =; ∴32BE =.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折叠问题,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所学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正确求出BE 的长度.3.△ABC 中,∠A :∠B :∠C =1:2:3,最小边BC =4cm ,则最长边AB 的长为( )cm A .6B .8C 5D .5【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已知条件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三角形中角的度数,然后根据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设∠A =x ,则∠B =2x ,∠C =3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 =x+2x+3x =180°,解得x =30°,即∠A =30°,∠C =3×30°=90°,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故AB =2BC =2×4=8cm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点O 是ABC ∆的内心,M 、N 是AC 上的点,且CM CB =,AN AB =,若100ABC ∠=︒,则MON ∠=( )A .60︒B .70︒C .80︒D .100︒【答案】C【解析】【分析】 根据题意,连接OA ,OB ,OC ,进而求得BOC MOC ∆≅∆,AOB AON ∆≅∆,即∠CBO =∠CMO ,∠OBA =∠ONA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MON 的度数.【详解】如图,连接OA ,OB ,OC ,∵点O 是ABC ∆的内心,∴BCO MCO ∠=∠,∵CM =CB ,OC =OC ,∴()BOC MOC SAS ∆≅∆,∴CBO CMO ∠=∠,同理可得:AOB AON ∆≅∆,∴ABO ANO ∠=∠,∵100CBA CBO ABO ∠=∠+∠=︒,∴100CMO ANO ∠+∠=︒,∴180()80MON CMO ANO ∠=︒-∠+∠=︒,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角度的转换,熟练掌握相关辅助线的画法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解决本题的关键.5.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B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 .将一次函数y =3x -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D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0213x m x -≤⎧⎨+>⎩无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1m 【答案】B【解析】【分析】利用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别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详解】A.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正确,是真命题;B.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和6,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错误,是假命题;C. 将一次函数y =3x -1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所得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正确,是真命题;D. 若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0213x m x -≤⎧⎨+>⎩无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1m ,正确,是真命题;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三角形外心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如图,在ABC ∆中,33B ∠=︒,将ABC ∆沿直线m 翻折,点B 落在点D 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 )A .33︒B .56︒C .65︒D .66︒【答案】D【解析】【分析】 由折叠的性质得到∠D=∠B ,再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所求角的度数.【详解】解:如图,由折叠的性质得:∠D=∠B=33°,根据外角性质得:∠1=∠3+∠B ,∠3=∠2+∠D ,∴∠1=∠2+∠D+∠B=∠2+2∠B=∠2+66°,∴∠1-∠2=66°.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翻折变换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7.如图,已知ABC ∆,若AC BC ⊥,CD AB ⊥,12∠=∠,下列结论:①//AC DE ;②3A ∠=∠;③3EDB ∠=∠;④2∠与3∠互补;⑤1B ∠=∠,其中正确的有(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AC∥DE,根据垂直定义得出∠ACB=∠CDB=∠CDA=9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详解】∵∠1=∠2,∴AC∥DE,故①正确;∵AC⊥BC,CD⊥AB,∴∠ACB=∠CDB=90°,∴∠A+∠B=90°,∠3+∠B=90°,∴∠A=∠3,故②正确;∵AC∥DE,AC⊥BC,∴DE⊥BC,∴∠DEC=∠CDB=90°,∴∠3+∠2=90°(∠2和∠3互余),∠2+∠EDB=90°,∴∠3=∠EDB,故③正确,④错误;∵AC⊥BC,CD⊥AB,∴∠ACB=∠CDA=90°,∴∠A+∠B=90°,∠1+∠A=90°,∴∠1=∠B,故⑤正确;即正确的个数是4个,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垂直定义,能综合运用知识点进行推理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11-3-1,在四边形ABCD中,∠A=∠B=∠C,点E在边AB上,∠AED=60°,则一定有()A.∠ADE=20°B.∠ADE=30°C.∠ADE=12∠ADC D.∠ADE=13∠ADC【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设∠ADE=x,∠ADC=y,由题意可得,∠ADE+∠AED+∠A=180°,∠A+∠B+∠C+∠ADC=360°,即x+60+∠A=180①,3∠A+y=360②,由①×3-②可得3x-y=0,所以13x y =,即∠ADE=13∠ADC . 故答案选D .考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内角和定理.9.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S △ABC =7,DE=2,AB=4,则AC 长是( )A .4B .3C .6D .2【答案】B【解析】【分析】 首先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DF=DE=2,然后由S △ABC =S △ABD +S △ACD 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结果.【详解】解: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EAD=∠FADDE ⊥AB 于点E ,DF ⊥AC 交AC 于点F ,∴DF=DE ,又∵S △ABC =S △ABD +S △ACD ,DE=2,AB=4,11742222AC ∴=⨯⨯+⨯⨯ ∴AC=3.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在ABC ∆中,90C =∠,30B ∠=,以A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 、AC 于点M 和N ,再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连结AP 并延长交BC 于点D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AD 是BAC ∠的平分线;②ADC 60∠=;③点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④:1:3DAC ABC S S ∆∆=A .1B .2C .3D .4【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作图方式,可判断AD 是∠CAB 的角平分线,再结合∠B=30°,可推导得到△ABD 是等腰三角形,根据这2个判定可推导题干中的结论.【详解】题干中作图方法是构造角平分线,①正确;∵∠B=30°,∠C=90°,AD 是∠CAB 的角平分线∴∠CAD=∠DAB=30°∴∠ADC=60°,②正确∵∠DAB=∠B=30°∴△ADB 是等腰三角形∴点D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③正确在Rt △CDA 中,设CD=a ,则AD=2a在△ADB 中,DB=AD=2a∵1122DAC S CD AC a CD ∆=⨯⨯=⨯,13(CD+DB)22BAC S AC a CD ∆=⨯⨯=⨯ ∴:1:3DAC ABC S S ∆∆=,④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画法及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熟练角平分线的绘制方法.11.对于图形的全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B.一个图形经过中心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C.一个图形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D.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答案】C【解析】A. 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B. 一个图形经过中心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C. 一个图形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不全等,故错误,符合题意;D. 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全等,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全等图形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通过旋转、轴对称、平移等都可以得到与原图形全等的图形,而通过放大或缩小只能得到与原图形形状一样的图形,得不到全等图形.12.如图,在□ABCD中,延长CD到E,使DE=CD,连接BE交AD于点F,交AC于点G.下列结论中:①DE=DF;②AG=GF;③AF=DF;④BG=GC;⑤BF=EF,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分析】由AAS证明△ABF≌△DEF,得出对应边相等AF=DF,BF=EF,即可得出结论,对于①②④不一定正确.【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B=CD,即AB∥CE,∴∠ABF=∠E,∵DE=CD,∴AB=DE,在△ABF和△DEF中,∵===ABF EAFB DFEAB DE∠∠⎧⎪∠∠⎨⎪⎩,∴△ABF≌△DEF(AAS),∴AF=DF,BF=EF;可得③⑤正确,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90ACB∠=︒,ACCD=,过D作AB的垂线,交AB的延长线于E,若2AB DE=,则BAC∠的度数为()A.45°B.30°C.°D.15°【答案】C【解析】【分析】连接AD,延长AC、DE交于M,求出∠CAB=∠CDM,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ACB≌△DCM,求出AB=DM,求出AD=AM,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详解】解:连接AD,延长AC、DE交于M,∵∠ACB=90°,AC=CD,∴∠DAC=∠ADC=45°,∵∠ACB=90°,DE⊥AB,∴∠DEB=90°=∠ACB=∠DCM,∵∠ABC=∠DBE,∴∠CAB=∠CDM,在△ACB和△DCM中CABCDM AC CDACB DCM ∠=∠⎧⎪=⎨⎪∠=∠⎩∴△ACB ≌△DCM (ASA ),∴AB=DM ,∵AB=2DE ,∴DM=2DE ,∴DE=EM ,∵DE ⊥AB ,∴AD=AM ,114522.522BAC DAE DAC ︒︒∴∠=∠=∠=⨯=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能根据全等求出AB=DM 是解此题的关键.14.如图,已知A ,D,B,E 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D = BE, AC = DF,补充下列其中一个条件后,不一定能得到△ABC ≌△DEF 的是( )A .BC = EFB .A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即SSS 、SAS 、ASA 、AAS 和HL .15.如图:AD AB ⊥,AE AC ⊥,AD AB =,AE AC =,连接BE 与DC 交于M ,则:①DAC BAE ∠=∠;②DAC BAE ∆∆≌;③DC BE ⊥;正确的有( )个A .0B .1C .2D .3【答案】D【解析】【分析】利用垂直的定义得到90DAB EAC∠=∠=︒,则ADC BAE∠=∠,于是可对①进行判断;利用“SAS”可证明DAC BAE∆≅∆,于是可对②进行判断;利用全等的性质得到ADC ABE∠=∠,则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和对顶角相等得到90DMB DAB∠=∠=︒,于是可对③进行判断.【详解】解:AD AB⊥,AE AC⊥,90DAB∴∠=︒,90EAC∠=︒,DAB BAC EAC BAC∴∠+=∠+∠,即ADC BAE∠=∠,所以①正确;在DAC∆和BAE∆中,DA ABDAC BAEAC AE=⎧⎪∠=∠⎨⎪=⎩,()DAC BAE SAS∴∆≅∆,所以②正确;ADC ABE∴∠=∠,∵∠AFD=∠MFB,90DMB DAB∴∠=∠=︒,DC BE∴⊥,所以③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中,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16.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斜边长扩大到原来的()A.1倍B.2倍C.3倍D.4倍【答案】B【解析】设原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且,则扩大后的三角形的斜边长为,即斜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故选B.17.王师傅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如图.要使这个木架不变形,他至少还要再钉上几根木条().A.0根B.1根C.2根D.3根【答案】B【解析】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连接一条对角线,即可得到两个三角形,故选B1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钝角,则底角a的范围是()A.0°<a<9 B.30°<a<90° C.0°<a<45° D.45°<a<90°【答案】C【解析】:∵等腰三角形顶角为钝角∴顶角大于90°小于180°∴两个底角之和大于0°小于90°∴每个底角大于0°小于45°故选:C19.如图,在ABC中,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以相同的长(大于12AB)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和点N,作直线MN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连接CD.已知CDE△的面积比CDB△的面积小4,则ADE的面积为()A.4B.3C.2D.1【答案】A【解析】【分析】由作图步骤可知直线MN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可得S △CDA =S △CDB ,根据△CDE 的面积比△CDB 的面积小4即可得答案.【详解】由作图步骤可知直线MN 为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CD 为AB 边中线,∴S △CDA =S △CDB ,∵△CDE 的面积比△CDB 的面积小4,∴S △ADE =S △CDA -S △CDE =S △CDB -S △CDE =4.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尺规作图——垂直平分线的画法及三角形中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熟练掌握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是解题关键.20.如图,在ABC 中,90C ∠=︒,60CAB ∠=︒,按以下步骤作图:①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P 和Q . ②作直线PQ 交AB 于点D ,交BC 于点E ,连接AE .若4CE =,则AE 的值为( ) A .6B .2C .43D .8 【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垂直平分线的作法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进而得出∠EAB =∠CAE =30°,即可得出AE 的长.【详解】由题意可得出:PQ 是AB 的垂直平分线,∴AE =BE ,∵在△ABC 中,∠C =90°,∠CAB =60°,∴∠CBA =30°,∴∠EAB =∠CAE =30°, ∴CE =12AE =4, ∴AE =8.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已知得出∠EAB=∠CAE=30°是解题关键.·。

海信学校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测试(答案解析)

海信学校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测试(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12A ∠>∠>∠B .12A ∠>∠>∠C .21A ∠>∠>∠D .21A ∠>∠>∠ D解析:D【分析】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详解】解:∵∠2是△BCD 的外角,∴∠2>∠1,∵∠1是△ABC 的外角,∴∠1>∠A ,∴21A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 .1,2,3B .5,12,13C .4,5,10D .3,3,6B解析:B【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详解】解: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得A 中,1+2=3,不能组成三角形;B 中,5+12=17>13,能组成三角形;C 中,4+5=9<10,不能够组成三角形;D 中,3+3=6,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能够组成三角形三边的条件:用两条较短的线段相加,如果大于最长的那条线段就能够组成三角形.3.用若干根等长的小木棍搭建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搭建1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3根小木棍,搭建2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5根小木棍,搭建4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小木棍的根数是()A.12 B.10 C.9 D.6D解析:D【分析】要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通过对图形观察,思考,得出需要小木棍的根数,然后图形对比,选出最少需要小木棍的根数.【详解】图1没有共用部分,要6根小木棍,图2有共用部分,可以减少小木棍根数,仿照图2得到图3,要7根小木棍,同法搭建的图4,要9根小木棍,如按图5摆放,外围大的等边三角形,可以得到5个等边三角形,要9根小木棍,如按图6摆成三棱锥(西面体)就可以得到4个等边三角形,∴搭建4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小木棍6根.故选:D【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组成图形的边的条数,解答此题需要灵活利用立体空间思维解答.4.已知长度分别为3cm,4cm,xcm的三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则x的值不可能是()A.2.4 B.3 C.5 D.8.5D解析:D【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求解1<x<7,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解:长度分别为3cm,4cm,xcm的三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x<43431∴<x<7,x的值不可能是8.5.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掌握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5.在多边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不是顶点),将这个点与多边形的各顶点连接起来,可以将多边形分割成8个三角形,则该多边形的边数为()A.8 B.9 C.10 D.11B解析:B【分析】逐一探究在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一边上任取一点(不是顶点),将这个点与多边形的各顶点连接起来,得到分割成的三角形的数量,再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列方程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如图,探究规律:在三角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不是顶点),将这个点与三角形的各顶点连接起来,可以将三角形分割成2个三角形,在四边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不是顶点),将这个点与四边形的各顶点连接起来,可以将四边形分割成3个三角形,在五边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不是顶点),将这个点与五边形的各顶点连接起来,可以将五边形分割成4个三角形,总结规律:在n边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不是顶点),将这个点与n边形的各顶点连接起来,可以将n边形分割成()1n-个三角形,应用规律:n-=由题意得:18,∴=n9.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规律探究及规律运用,探究“在n边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不是顶点),将这个点与n边形的各顶点连接起来,把n边形分割成的三角形的数量”是解题的关键.6.用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相接,能做成三角形框架的是()A.2,2,4B.3,4,5C.1,2,3D.2,3,6B解析:B【分析】根据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分别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详解】+=,不能构成三角形,故A错误;解:A、224+>,能构成三角形,故B正确;B、345+=,不能构成三角形,故C错误;C、123+<,不能构成三角形,故D错误;D、236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构成三角形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构成三角形的条件进行判断.7.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4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A.10 B.8 C.6 D.4A解析:A【分析】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内角和公式以及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即可列出关于n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该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依题意得:(n-2)×180°=360°×4,解得:n=1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1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内角与外角,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得出方程(n-2)×180°=360°×4.a b,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顶点A在直线a上,斜边8.已知直线//BC与直线b交于点D,若135∠=︒,则2∠的度数为()A.35︒B.45︒C.65︒D.75︒C解析:C【分析】如图,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3,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2.【详解】解:如图,∵135∠=︒,∠B=30°∴∠3=∠1+∠B=35°+30°=65°∵//a b∴∠2=∠3=65°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时注意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应用.9.正十边形每个外角等于( )A .36°B .72°C .108°D .150°A解析:A【分析】根据正十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每一个外角等于多边形的外角和除以边数,即可得解.【详解】 3601036︒÷=︒,∴正五边形的每个外角等于36︒,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的外角和、边数、外角度数之间的关系,熟记正多边形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105DBA ∠=︒,125ECA ∠=︒,则A ∠的度数是( )A .75°B .60°C .55°D .50°D解析:D【分析】 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可求得ABC ∠和ACB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即可求出A ∠.【详解】解:105DBA ∠=︒,125ECA ∠=︒,18010575ABC ∴∠=︒-︒=︒,18012555ACB ∠=︒-︒=︒.180755550A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邻补角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识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BD 是ABC 的中线,点E 、F 分别为BD 、CE 的中点,若AEF 的面积为23cm ,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2cm .12【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解答即可【详解】∵F 是CE 的中点∴∵E 是BD 的中点∴∴∴△ABC 的面积=故答案为: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主要利用了三角形的中线解析:12【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解答即可.【详解】∵ F 是CE 的中点,23AEF S cm ∆=∴ 226ACE AEF S S cm ∆∆== ,∵ E 是BD 的中点,∴ ADE ABE S S ∆∆= ,CDE BCE S S ∆∆= , ∴12ACE ABC S S ∆∆= , ∴△ABC 的面积=212cm .故答案为: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主要利用了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原理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12.如图1,ABC 纸片面积为24,G 为ABC 纸片的重心,D 为BC 边上的一个四等分点(BD CD <)连结CG ,DG ,并将纸片剪去GDC ,则剩下纸片(如图2)的面积为__________.18【分析】连接BG 根据重心的性质得到△BGC 的面积再根据D 点是BC 的四等分点得到△GDC 的面积故可求解【详解】连接BG ∵G 为纸片的重心∴S △BGC=S △ABC=8∵D 为边上的一个四等分点()∴S △解析:18【分析】连接BG ,根据重心的性质得到△BGC 的面积,再根据D 点是BC 的四等分点得到△GDC 的面积,故可求解.【详解】连接BG ,∵G 为ABC 纸片的重心,∴S △BGC =13S △ABC =8 ∵D 为BC 边上的一个四等分点(BD CD <) ∴S △DGC =34S △BGC =6 ∴剪去GDC ,则剩下纸片的面积为24-6=18故答案为:1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重心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重心的性质及面积的换算关系. 13.如图,在Rt ACB ∆中,90ACB ∠=︒,25A ∠=︒,D 是AB 上一点,将Rt ABC ∆沿CD 折叠,使点B 落在AC 边上的B '处,则ADB '∠等于_______.【分析】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ACD=∠BCD∠CDB=∠CDB′进而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DC=∠B′DC再利用平角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将Rt△ABC沿CD折叠使点B落在AC边解析:40【分析】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ACD=∠BCD,∠CDB=∠CDB′,进而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DC=∠B′DC,再利用平角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将Rt△ABC沿CD折叠,使点B落在AC边上的B′处,∴∠ACD=∠BCD,∠CDB=∠CDB′,∵∠ACB=90°,∠A=25°,∴∠ACD=∠BCD=45°,∠B=90°-25°=65°,∴∠BDC=∠B′DC=180°-45°-65°=70°,∴∠ADB′=180°-70°-70°=40°.故答案为:4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DC和∠B′DC的度数是解题关键.14.如果一个多边形所有内角和与外角和共为2520°,那么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_________条对角线11【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n-3)条对角线即可解答【详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有(n-2)•180+360=2520解得:n=1414-3=11即从这个多解析:11【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n-3)条对角线即可解答.【详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有(n-2)•180+360=2520,解得:n=14,14-3=11,即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11条对角线,故答案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多边形的对角线,得到多边形的边数是解本题的关键.15.如图,若∠CGE=α,则∠A+∠B+∠C+∠D+∠E+∠F=____.2【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表示出∠A+∠B ∠D+∠E 再根据邻补角表示出∠CGF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A解析:2α【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表示出∠A+∠B ,∠D+∠E ,再根据邻补角表示出∠CGF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A+∠B ,∠2=∠D+∠E ,∵∠3=180°-∠CGE=180°-α,∴∠1+∠F+180°-α=180°,∴∠A+∠B+∠F=α,同理:∠2+∠C+180°-α=180°,∴∠D+∠E+∠C=α,∴∠A+∠B+∠C+∠D+∠E+∠F=2α.故答案为:2α【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6.如图所示,在ABC 中,80A ∠=︒,延长BC 到D ,ABC ∠与ACD ∠的平分线相交于1A 点,1A BC ∠与1A CD ∠的平分线相交于A 点,依此类推,4A BC ∠与4A CD ∠的平分线相交于5A点,则5A∠的度数是_________.5度【分析】由∠A1CD=∠A1+∠A1BC∠ACD=∠ABC+∠A而A1BA1C分别平分∠ABC和∠ACD得到∠ACD=2∠A1CD∠ABC=2∠A1BC于是有∠A=2∠A1同理可得∠A1=2∠A解析:5度【分析】由∠A1CD=∠A1+∠A1BC,∠ACD=∠ABC+∠A,而A1B、A1C分别平分∠ABC和∠ACD,得到∠ACD=2∠A1CD,∠ABC=2∠A1BC,于是有∠A=2∠A1,同理可得∠A1=2∠A2,即∠A=22∠A2,因此推出∠A=25∠A5,而∠A=80°,即可求出∠A5.【详解】解:∵A1B、A1C分别平分∠ABC和∠ACD,∴∠ACD=2∠A1CD,∠ABC=2∠A1BC,∵∠A1CD=∠A1+∠A1BC,∠ACD=∠ABC+∠A,∴∠A=2∠A1同理可得∠A1=2∠A2,即∠A=22∠A2,…,∴∠A=25∠A5,∵∠A=80°,∴∠A5=80°÷32=2.5°.故答案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也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以及角平分线性质.17.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08°,则这个正多边形所有对角线的条数为_____.【分析】先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度数得出每个外角的度数再根据外角和为360°求出多边形的边数最后根据n边形多角线条数为求解即可【详解】∵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08°∴每个外角度数为180°﹣108°=解析:【分析】先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度数得出每个外角的度数,再根据外角和为360°求出多边形的边数,最后根据n边形多角线条数为(3)2n n-求解即可.【详解】∵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08°,∴每个外角度数为180°﹣108°=72°,∴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为360°÷72°=5,则这个正多边形所有对角线的条数为(3)2n n -=5(53)2⨯-=5, 故答案为:5.【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多边形的对角线,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多边形外角和度数为360°,n 边形多角线条数为()32n n -.1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11cm ,一边长等于5cm ,它的周长为______.【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11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分两种情况:当腰为11时11+11>511-11<5所以能构成三解析:27cm【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11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分两种情况:当腰为11时,11+11>5,11-11<5,所以能构成三角形,周长是:11+11+5=27cm ;当腰为5时,5+5<11,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答案为:27cm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ABC 中,40A ∠=︒,72B ∠=︒,CE 平分ACB ∠,CD AB ⊥于D ,DF CE ⊥交CE 于F ,则CDF ∠=______.74°【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得∠ACB 的度数再根据CE 平分∠ACB 求得∠ACE 的度数则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就可求得∠CED =∠A+∠ACE 再结合CD ⊥ABDF ⊥CE 就可求解【详解】解:解析:74°【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得∠ACB 的度数,再根据CE 平分∠ACB 求得∠ACE 的度数,则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就可求得∠CED =∠A +∠ACE ,再结合CD ⊥AB ,DF ⊥CE 就可求解.【详解】解:∵∠A =40°,∠B =72°,∴∠ACB =180°﹣40°﹣72°=68°,∵CE 平分∠ACB ,∴∠ACE =∠BCE =34°,∴∠CED =∠A +∠ACE =74°,∵CD ⊥AB ,DF ⊥CE ,∴∠CDF +∠ECD =∠ECD +∠CED =90°,∴∠CDF =∠CED =74°,故答案为:7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定义和垂直定义.20.如图,AB BE ,分别是ABC 中,BC AC 边上的高,6cm BC ,4cm AC =,若3cm =AD ,则BE 的长为__________cm .【分析】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任意一条底边乘以该边上的高的积的一半别以BCAC 为底写出△ABC 的面积的两种表示方法;结合两个面积相等和已知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解答题目【详解】S △ABC=BC·AD=AC· 解析:92【分析】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任意一条底边乘以该边上的高的积的一半,别以BC 、AC 为底,写出△ABC 的面积的两种表示方法;结合两个面积相等和已知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解答题目.【详解】S △ABC =12BC·AD=12AC·BE , 将AD=3cm ,BC=6cm ,AC=4cm 代入, 得:1136422BE ⨯⨯=⨯ 92BE =cm 故答案为:92【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等面积法求高,通过三角形面积建立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ABC中,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OD⊥OB,交边BC于点D.(1)如图1,猜想∠AOC与∠ODC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2)如图2,作∠ABC外角∠ABE的平分线交CO的延长线于点F.①求证:BF∥OD;②若∠F=35°,求∠BAC的度数.解析:(1)∠AOC=∠ODC,理由见解析;(2)①见解析;②70°【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OAC+∠OCA=12(180°−∠ABC),∠OBC=12∠ABC,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AOC=90°+∠OBC,∠ODC=90°+∠OBD,于是得到结论;(2)①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EBF=90°−∠DBO,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ODB=90°−∠OBD,于是得到结论;②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FBE=12(∠BAC+∠ACB),∠FCB=12ACB,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AOC=∠ODC,理由:∵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OAC+∠OCA=12(∠BAC+∠BCA)=12(180°﹣∠ABC),∵∠OBC=12∠ABC,∴∠AOC=180°﹣(∠OAC+∠OCA)=90°+12∠ABC=90°+∠OBC,∵OD⊥OB,∴∠BOD=90°,∴∠ODC=90°+∠OBD,∴∠AOC=∠ODC;(2)①∵BF平分∠ABE,∴∠EBF=12∠ABE=12(180°﹣∠ABC)=90°﹣∠DBO,∵∠ODB=90°﹣∠OBD,∴∠FBE=∠ODB,∴BF∥OD;②∵BF平分∠ABE,∴∠FBE=12∠ABE=12(∠BAC+∠ACB),∵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FCB=12∠ACB,∵∠F=∠FBE﹣∠BCF=12(∠BAC+∠ACB)﹣12∠ACB=12∠BAC,∵∠F=35°,∴∠BAC=2∠F=7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2.如图,在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的方格纸中,△ABC的顶点都在方格纸格点上.将△ABC向左平移2格,再向上平移4格.(1)请在图中画出平移后的△A′B′C′;(2)在图中画出△ABC的高CD,中线BE;(3)在图中能使S△ABC=S△PBC的格点P的个数有个(点P异于点A).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4.【分析】(1)利用网格特点和平移的性质,分别画出点A、B、C的对应点A'、B'、C'即可;(2)利用网格特点,作CD⊥AB于D,找出AC的中点可得到BE;(3)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过点A作出BC的平行线进而得出符合题意的点.【详解】(1)如图所示:△A′B′C′即为所求;(2)如图所示:CD即为所求;(3)如图所示:能使S△PBC=S△ABC的格点P的个数有4个.故答案为: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移变换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高,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P 点位置是解题关键.23.在ABC ∆中, ,AB AC CG BA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G ,点D 是线段BC 上的一个动点.特例研究:()1当点D 与点B 重合时,过B 作BF AC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 ,如图①所示,通过观察﹑测量BF 与CG 的长度,得到BF CC =.请给予证明.猜想证明:()2当点D 由点B 向点C 移动到如图②所示的位置时,过D 作DF AC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F ,过D 作DE BA ⊥交BA 于点E ,此时请你通过观察,测量DE DF 、与CG 的长度,猜想并写出DE DF 、与CG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拓展延伸:()3当点D 由点B 向点C 继续移动时(不与C 重合) ,过D 作DF AC ⊥交AC 于点F ,过D 作DF BA ⊥交BA (或BA 的延长线)于点E ,如图③,图④所示,请你判断(2)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不用证明)解析:(1)证明见解析;(2)CG DE DF =+,证明见解析;(3)结论不变:CG DE DF =+【分析】(1)根据12ABC S AC BF =⋅△,12ABC S AB CG =⋅△, 即可解决问题; (2)结论CG DE DF =+,利用面积法证明即可;(3)结论不变,证明方法类似(2).【详解】(1)证明:如图①中,∵90F G ︒∠=∠=,∴12ABC S AC BF =⋅△,12ABC S AB CG =⋅△, ∴1122AC BF AB CG ⋅=⋅, 又∵AB AC =,∴BF AC =;(2)解:结论CG DE DF =+,理由:如图②中,连接AD ,∵ABC ABD ADC S S S =+,DE AB ⊥,DF AC ⊥,CG AB ⊥,∴111222AB CG AB DE AC DF ⋅⋅=⋅⋅+⋅⋅, ∵AB AC =, ∴CG DE DF =+;(3)结论不变:CG DE DF =+,证明如下:如图③,连接AD ,∵ABC ABD ADC SS S =+,DE AB ⊥,DF AC ⊥,CG AB ⊥, ∴111222AB CG AB DE AC DF ⋅⋅=⋅⋅+⋅⋅, ∵AB AC =,∴CG DE DF =+;如图④,连接AD ,∵ABC ABD ADC SS S =+,DE AB ⊥,DF AC ⊥,CG AB ⊥, ∴111222AB CG AB DE AC DF ⋅⋅=⋅⋅+⋅⋅, ∵AB AC =,∴CG DE DF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面积法证明线段之间的关系.24.如图,在平面内有三个点、、A B C(1)根据下列语句画图:①连接AB ;②作直线BC ;③作射线AC ,在A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使得CD CB =,连接BD ;(2)比较,,AB BD AB BC CD AD +++的大小关系.解析:(1)见解析;(2)AB BC CD AB BD AD ++>+>【分析】(1)①按要求作图;②按要求作图;③按要求作出射线AC ,然后以点C 为圆心,BC 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C 于点D ,连接BD ;(2)结合图形,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分析比较.【详解】解:(1)①如图,线段AB 即为所求;②如图,直线BC 即为所求;③如图,射线AC ,点D ,线段BD 即为所求(2)如图,在△BCD 中,BC+CD >BD∴AB BC CD AB BD ++>+在△ABD 中,AB+BD >AD∴AB BC CD AB BD AD ++>+>【点睛】本题考查基本作图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正确理解几何语言并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是解题关键.25.在△ABC 中,∠B =40°,∠C =60°,AD 平分∠BAC ,点E 为AD 延长线上的点,EF ⊥BC 于F ,求∠DEF 的度数.解析:10°【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出∠ADC ,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DEF 即可.【详解】解:∵∠B=40°,∠C=60°,∴∠BAC=180°-∠B-∠C=80°.∵AD平分∠BAC,∴∠BAD=12∠BAC=40°∴∠ADC=∠B+∠BAD=80°∴∠EDF=∠ADC=80°∵EF⊥BC,∴∠EFD=90°∴∠DEF=90°-80°=10°【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26.如图1,△ABC中,AD是∠BAC的角平分线,AE⊥BC于点E.(1)若∠C=80°,∠B=40°,求∠DAE的度数;(2)若∠C>∠B,试说明∠DAE=12(∠C-∠B);(3)如图2,若将点A在AD上移动到A′处,A′E⊥BC于点E.此时∠DAE变成∠DA′E,请直接回答:(2)中的结论还正确吗?解析:(1)∠DAE=15°;(2)见解析;(3)正确.【分析】(1)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BAD的度数,在△ABE中,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AE的度数,从而可得∠DAE的度数.(2)结合第(1)小题的计算过程进行证明即可.(3)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先用∠B和∠C表示出∠A′DE,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证明∠DA′E=12(∠C-∠B).【详解】(1)∵∠C=80°,∠B=40°,∴∠BAC=180°-∠B-∠C =180°-40°-80°=60°,∵AD是∠BAC的角平分线,∴∠BAD=∠CAD=12∠BAC=30°,∵AE⊥BC,∴∠AEC=90°,∴∠BAE=50°,∴∠DAE=∠BAE-∠BAD =20°;(2)理由:∵AD是∠BAC的角平分线,∴∠BAD=∠CAD=12∠BAC=12(180°-∠B-∠C)= 90°-12∠B-12∠C,∵AE⊥BC,∴∠AEC=90°,∴∠BAE=90°-∠B,∴∠DAE=∠BAE-∠BAD=(90°-∠B) -(90°-12∠B-12∠C )=12∠C-12∠B=12(∠C-∠B);(3)(2)中的结论仍正确.∵∠A′DE=∠B+∠BAD=∠B+12∠BAC=∠B+12(180°-∠B-∠C) = 90°+12∠B-12∠C;在△DA′E中,∠DA′E=180°-∠A′ED-∠A′DE=180°-90°-(90°+12∠B-12∠C)=12(∠C-∠B).【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注意综合运用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是解题关键.27.如图,∠CBF,∠ACG是△ABC的外角,∠ACG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分别与∠ABC,∠CBF的平分线BD,BE交于点D,E.(1)若∠A=70°,求∠D的度数;(2)若∠A=a,求∠E;(3)连接AD,若∠ACB= ,则∠ADB= .解析:(1)35°;(2)90°-12α;(3)12β【分析】(1)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DCG=12∠ACG,∠DBC=12∠ABC,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DBC=12∠ABC,∠CBE=12∠CBF,于是得到∠DBE=90°,由(1)知∠D=12∠A,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E=90°-12α;(3)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D=12∠ABC,∠DAM=12∠MAC,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求解.【详解】解:(1)∵CD平分∠ACG,BD平分∠ABC,∴∠DCG=12∠ACG,∠DBC=12∠ABC,∵∠ACG=∠A+∠ABC,∴2∠DCG=∠ACG=∠A+∠ABC=∠A+2∠DBC,∵∠DCG=∠D+∠DBC,∴2∠DCG=2∠D+2∠DBC,∴∠A+2∠DBC=2∠D+2∠DBC,∴∠D=12∠A=35°;(2)∵BD平分∠ABC,BE平分∠CBF,∴∠DBC=12∠ABC,∠CBE=12∠CBF,∴∠DBC+∠CBE=12(∠ABC+∠CBF)=90°,∴∠DBE=90°,∵∠D=12∠A,∠A=α,∴∠D=12α,∵∠DBE=90°,∴∠E=90°-12α;(3)如图,∵BD 平分∠ABC ,CD 平分∠ACG ,∴AD 平分∠MAC ,∠ABD=12∠ABC , ∴∠DAM=12∠MAC , ∵∠DAM=∠ABD+∠ADB ,∠MAC=∠ABC+∠ACB ,∠ACB=β,∴∠ADB=12∠ACB=12β. 故答案为:12β.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灵活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8.如图,在BCD △中,D 为BC 上一点,12∠=∠,34∠=∠,60BAC ∠=︒,求DAC ∠,ADC ∠的度数.解析:∠DAC=20°,∠ADC=80°【分析】设∠1=∠2=x ,再用x 表示出∠3的度数,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2+∠4的度数,进而可得出x 的值,由此得出结论.【详解】设∠1=∠2=x ,则∠3=∠4=2x ,∵∠BAC=60°,∴∠2+∠4=180°-60°=120°,即x+2x=120°,∴x=40°,即∠ADC=80°,∴∠DAC=∠BAC-∠1=60°-40°=2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相关知识,熟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ABC ≌△ADE ,AB =AD ,AC =AE ,∠B =28︒,∠E =95︒,∠EAB =20︒,则∠BAD 等于( )A .75︒B .57︒C .55︒D .77︒D解析:D【分析】 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出∠B=∠D=28°,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出∠DAE=57°,然后根据∠BAD=∠DAE+∠EAB 即可得出∠BAD 的度数.【详解】解:∵△ABC ≌△ADE ,∴∠B=∠D=28°,又∵∠D+∠E+∠DAE=180°,∠E=95°,∴∠DAE=180°-28°-95°=57°,∵∠EAB=20°,∴∠BAD=∠DAE+∠EAB=77°.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较简单.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得出∠B=∠D=28°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在ABC 中,8AB AC ==厘米,6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为了使BPD CPQ △≌△,点Q 的运动速度应为( )A .1厘米/秒B .2厘米/秒C .3厘米/秒D .4厘米/秒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求解.【详解】解:设△BPD ≌△CPQ 时运动时间为t ,点Q 的运动速度为v ,则由题意得:BP CP BD CQ =⎧⎨=⎩, 即3634t t vt =-⎧⎨=⎩, 解之得:14t v =⎧⎨=⎩, ∴点Q 的运动速度为4厘米/秒,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综合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及方程的思想方法是解题关键.3.MAB ∠为锐角,AB a ,点C 在射线AM 上,点B 到射线AM 的距离为d ,BC x =,若△ABC 的形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则x 的取值范围是( )A .x d =或x a ≥B .x a ≥C .x d =D .x d =或x a > A解析:A【分析】 当x =d 时,BC ⊥AM ,C 点唯一;当x ≥a 时,能构成△ABC 的C 点唯一,可确定取值范围.【详解】解:若△ABC 的形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则C 点唯一即可,当x =d 时,BC ⊥AM ,C 点唯一;当x >a 时,以B 为圆心,BC 为半径的作弧,与射线AM 只有一个交点,x =a 时,以B 为圆心,BC 为半径的作弧,与射线AM 只有两个交点,一个与A 重合, 所以,当x ≥a 时,能构成△ABC 的C 点唯一,故选为:A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画法,根据题意准确作图并且能够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4.如图,在ABC 和DEF 中,,B DEF AB DE ∠=∠=,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证明ABC DEF ≌,这个条件是( )A .A D ∠=∠B .BC EF = C .ACB F ∠=∠D .AC DF = D解析:D【分析】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利用ASA 、SAS 、AAS 即可得答案.【详解】解:∵∠B=∠DEF ,AB=DE ,∴添加∠A=∠D ,利用ASA 可得△ABC ≌△DEF ;添加BC=EF ,利用SAS 可得△ABC ≌△DEF ;添加∠ACB=∠F ,利用AAS 可得△ABC ≌△DEF ;添加AC DF =,不符合任何一个全等判定定理,不能证明△ABC ≌△DEF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 、ASA 、SAS 、AAS 和HL 是解题的关键.5.如图,在△ABC 中,AB=5,AC=3,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是( )A .1<AD <6B .1<AD <4C .2<AD <8 D .2<AD <4B解析:B【分析】 先延长AD 到E ,且AD DE =,并连接BE ,由于ADC BDE ∠=∠,BD DC =,利用SAS 易证ADC EDB ≌,从而可得AC BE =,在ABE △中,再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得28AE <<,从而易求14AD <<.【详解】解:延长AD 到E ,使AD DE =,连接BE ,则AE=2AD ,∵AD DE =,ADC BDE ∠=∠,BD DC =,∴ADC EDB ≌()SAS ,3BE AC ∴==,在AEB △中,AB BE AE AB BE -<<+,即53253AD -<<+,∴14AD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6.如图所示,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和ABC 全等的图形是( )A .甲和乙B .乙和丙C .只有丙D .只有乙B解析:B【分析】 甲只有2个已知条件,缺少判定依据;乙可根据SAS 判定与△ABC 全等;丙可根据AAS 判定与△ABC 全等,可得答案.【详解】解:甲三角形只知道两条边长无法判断是否与△ABC 全等;乙三角形夹50°内角的两边分别与已知三角形对应相等,故乙与△ABC 全等;丙三角形72°内角及所对边与△ABC 对应相等且均有50°内角,可根据AAS 判定乙与△ABC 全等;则与△ABC 全等的有乙和丙,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熟练掌握并充分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注意对应二字的理解很重要.7.如图,AB AC =,AD AE =,55A ︒∠=,35C ︒∠=,则DOE ∠的度数是( )A .105︒B .115︒C .125︒D .130︒C解析:C【分析】 先判定△ABE ≌△ACD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35︒,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在△ABE 和△ACD 中,AB AC BAE CAD AE AD =⎧⎪∠=∠⎨⎪=⎩,∴△ABE ≌△ACD (SAS ),∴∠B=∠C ,∵∠C=35︒,∴∠B=35︒,∴∠OEC=∠B+∠A=355590︒+︒=︒,∴∠DOE=∠C+∠OEC=3590125︒+︒=︒,故选:C .【点睛】本题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关键.8.如图,AB 与CD 相交于点E ,AD=CB ,要使△ADE ≌△CBE ,需添加一个条件,则添加的条件以及相应的判定定理正确的是( )A .AE=CE ;SASB .DE=BE ;SASC .∠D=∠B ;AASD .∠A=∠C ;ASA C解析:C【分析】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结合全等的判定方法逐一进行来判断.【详解】解:A.添加AE=CE 后,根据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不符合题意;B.添加DE=BE 后,根据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不符合题意;C.添加∠D=∠B ,根据AAS 可证明△ADE ≌△CBE ,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添加∠A=∠C ,根据AAS 可证明△ADE ≌△CBE ,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AS 、ASA .关键在于应根据所给的条件判断应证明哪两个三角形全等.9.如图,已知∠A=∠D , AM=DN ,根据下列条件不能够判定△ABN ≅△DCN 的是( )A .BM ∥CNB .∠M=∠NC .BM=CND .AB=CD C解析:C【分析】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方法进行求解即可.【详解】A 、因为 BM ∥CN ,所以∠ABM=∠DCN ,又因为∠A=∠D , AM=DN ,所以△ABN ≅△DCN(AAS),故A 选项不符合题意;B 、因为∠M=∠N ,∠A=∠D , AM=DN ,所以△ABN ≅△DCN(ASA),故B 选项不符合题意;C 、BM=CN ,不能判定△ABN ≅△DCN ,故C 选项符合题意;D 、因为AB=CD ,∠A=∠D , AM=DN ,所以△ABN ≅△DCN(SAS),故D 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10.如图,在OAB 和OCD 中,OA OB =,OC OD =,OA OC >,40AOB COD ∠=∠=︒,连接AC 、BD 交于点M ,连接OM ,下列结论:①AC BD =;②40AMB ∠=︒;③OM 平分BOC ∠;④MO 平分BMC ∠,其中正确的为(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B解析:B【分析】 由SAS 证明AOC BOD ≅得出OCA ODB ∠=∠,=AC BD ,①正确;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AC OBD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MB OAC AOB OBD ∠+∠=∠+∠,得出40AOB COD ∠=∠=︒,②正确;作OG MC ⊥于G ,OH MB ⊥于H ,如图所示:则90OGC OHD ∠=∠=,由AAS 证明OCG ODH ≅(AAS ),得出OG=OH ,由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得出MO 平分BOC ∠,④正确;由AOB COD ∠=∠,得出当∠=∠DOM AOM 时,OM 平分BOC ∠,假设∠=∠DOM AOM ,由AOC BOD ≅得出COM BOM ,由MO 平分BMC ∠得出∠=∠CMO BMO ,推出COM BOM ≅,得出OB=OC ,OA=OB ,所以OA=OC ,而OA OC >,故③错误;即可得出结论.【详解】∵40AOB COD ∠=∠=︒,∴AOB AOD COD AOD ∠+∠=∠+∠即AOC BOD ∠=∠在AOC △和BOD 中OA OB AOC BOD OC OD =⎧⎪∠=∠⎨⎪=⎩∴AOC BOD ≅(SAS )∴OCA ODB ∠=∠,=AC BD ,①正确;∴OAC OBD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MB OAC AOB OBD ∠+∠=∠+∠,∴40AOB COD ∠=∠=︒,②正确;作OG MC ⊥于G ,OH MB ⊥于H ,如图所示:则90OGC OHD ∠=∠=,在OCG 和ODH 中OCA ODB OGC OHD OC OD ∠=∠⎧⎪∠=∠⎨⎪=⎩∴OCG ODH ≅(AAS ),∴OG=OH∴MO 平分BOC ∠,④正确;∴AOB COD ∠=∠∴当∠=∠DOM AOM 时,OM 平分BOC ∠,假设∠=∠DOM AOM∵AOC BOD ≅∴COM BOM ,∵MO 平分BMC ∠∴∠=∠CMO BMO ,在COM 和BOM 中 OCM BOM OM OMCMO BMO ∠=∠⎧⎪=⎨⎪∠=∠⎩∴COM BOM ≅(ASA )∴OB=OC ,∵OA=OB ,∴OA=OC ,与OA OC >矛盾,∴③错误;正确的有①②④;故选:B【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等知识;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已知//AD BC ,点E 为CD 上一点,AE ,BE 分别平分DAB ∠,CBA ∠.若3cm AE =,4cm BE =,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________.【分析】如图延长AEBC 交于点M 通过条件证明再证明可知即可求解出结果【详解】解:如图延长AEBC 交于点MAE 平分又BE 平分BE=BE 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综合问题需要熟练掌握全等三角 解析:212cm【分析】如图,延长AE ,BC 交于点M ,通过条件证明()ABE MBE AAS ≅,再证明()ADE MCE ASA ≅,可知ADE MCE SS =,=2ABE ABCD S S 四边形即可求解出结果.【详解】 解:如图,延长AE ,BC 交于点M ,AE 平分DAB ∠,BAE DAE ∴∠=∠,//AD BC ,//AD BM ∴,BAE DAE CME ∴∠=∠=∠,又 BE 平分CBA ∠,ABE MBE ∴∠=∠,BAE CME ABE MBE ∠=∠∠=∠,,BE=BE ,()ABE MBE AAS ∴≅,90BEA BEM AE ME ∴∠=∠=︒=,,DAE CME AE ME ∠=∠=,,AED MEC ∠=∠,()ADE MCE ASA ∴≅,ADE MCE S S ∴=,3cm AE =,4cm BE =,21==2234122ABM ABE ABCD S S S cm ∴=⨯⨯⨯=四边形, 故答案为:212cm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综合问题,需要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能根据条件和图像做出合适的辅助线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2.如图,在Rt ABC △中,90C ∠=︒,以顶点A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 ,AB 于点M ,N ,再分别以点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AP 交BC 于点D .若3CD =,10AB =,则ABD △的面积是______.15【分析】如图过点D 作DE ⊥AB 于E 首先证明DE=CD=3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如图过点D 作DE ⊥AB 于E 由作图可知AD 平分∠CAB ∵CD ⊥ACDE ⊥AB ∴DE=CD=3∴S △ 解析:15【分析】如图,过点D 作DE ⊥AB 于E .首先证明DE=CD=3,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如图,过点D 作DE ⊥AB 于E .由作图可知,AD 平分∠CAB ,∵CD ⊥AC ,DE ⊥AB ,∴DE=CD=3,∴S △ABD =12•AB•DE=12×10×3=15, 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了作图-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学会用转化的思想思考问题.13.如图,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与外角∠ACE的平分线交于点D,若∠D=20°,则∠A=_____.40°【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ABC=2∠DBC∠ACE=2∠DCE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D=∠DCE﹣∠DBE∠A=∠ACE﹣∠ABC即得出∠A=2∠D即得出答案【详解】∵∠ABC解析:40°【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ABC=2∠DBC,∠ACE=2∠DCE.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D=∠DCE﹣∠DBE,∠A=∠ACE﹣∠ABC.即得出∠A=2∠D,即得出答案.【详解】∵∠ABC的平分线交∠ACE的外角平分线∠ACE的平分线于点D,∴∠ABC=2∠DBC,∠ACE=2∠DCE,∵∠DCE是△BCD的外角,∴∠D=∠DCE﹣∠DBE,∵∠ACE是△ABC的外角,∠A=∠ACE﹣∠ABC=2∠DCE﹣2∠DBE=2(∠DCE﹣∠DBE),∴∠A=2∠D=40°.故答案为:40°.【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利用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来判断题中角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延长BC,分别交AD,ED于点F,G,若14.如图,ABC ADE∠=________︒.∠=︒,10B∠=︒,30EAB120CAD∠=︒,则CFD95【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BAC=∠DAE 结合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详解】解:∵∴∴∴∴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解析:95【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BAC=∠DAE ,结合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详解】解:∵ABC ADE ≅,∴()12010255BAC DAE ∠=∠=-÷=,∴85ACF BAC B ∠=∠+∠=,∴18085CFA ACF CAD ∠=-∠-∠=,∴1808595CFD ∠=-=.故答案为:9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上述定理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90,,,ACB AC BC AD CE BE CE ∠=︒=⊥⊥,垂足分别为,D E ,若9,6AD DE ==,则BE 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由AD ⊥CEBE ⊥CE 可以得到∠BEC=∠CDA=90°再根据∠ACB=90°可以得到∠BCE=∠CAD 从而求得△CEB ≌△ADC 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求得BE 的长【详解】解:∵∠A解析:3【分析】由AD ⊥CE ,BE ⊥CE ,可以得到∠BEC=∠CDA=90°,再根据∠ACB=90°,可以得到∠BCE=∠CAD ,从而求得△CEB ≌△ADC ,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求得BE 的长.【详解】解:∵∠ACB=90°,BE ⊥CE ,AD ⊥CE ,∴∠BCE+∠DCA=90°,∠BEC=∠CDA=90°,∴∠ACD+∠CAD=90°,∴∠BCE=∠CAD ,在△CEB 和△ADC 中,BCE CAD BEC CDA AC BC ∠=∠⎧⎪∠=∠⎨⎪=⎩,∴△CEB ≌△ADC (AAS );∴BE=CD ,CE=AD=9.∵DC=CE-DE ,DE=6,∴DC=9-6=3,∴BE=3.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6.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90A ∠=︒,3AD =,连接BD ,BD CD ⊥,ADB C ∠=∠.若P 是BC 边上一动点,则DP 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3【分析】过点D 作于点H 先证明BD 是的角平分线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当点P 运动到点H 的位置时DP 的长最小即DH 的长【详解】解:如图过点D 作于点H ∵∴∵∴∴BD 是的角平分线∵∴∵点D 是直线BC 外一解析:3【分析】过点D 作DH BC ⊥于点H ,先证明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3AD DH ==,当点P 运动到点H 的位置时,DP 的长最小,即DH 的长.【详解】解:如图,过点D 作DH BC ⊥于点H ,∵BD CD ⊥,∴90BDC ∠=︒,∵180C BDC DBC ∠+∠+∠=︒,180ADB A ABD ∠+∠+∠=︒,ADB C ∠=∠,90A ∠=︒,∴ABD CBD ∠=∠,∴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D AB ⊥,DH BC ⊥,∴3AD DH ==,∵点D 是直线BC 外一点,∴当点P 在BC 上运动时,点P 运动到与点H 重合时DP 最短,其长度为DH 长,即DP 长的最小值是3.故答案是:3.【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17.如图,∠1=∠2,要使△ABC ≌△ADC ,还需添加条件:_____.(填写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即可)AB =AD (答案不唯一)【分析】根据题目中条件和图形可以得到∠1=∠2AC =AC 然后即可得到使得△ABC ≌△ADC 需要添加的条件本题得以解决【详解】由已知可得∠1=∠2AC =AC ∴若添加条件AB =A解析:AB =AD (答案不唯一)【分析】根据题目中条件和图形,可以得到∠1=∠2,AC =AC ,然后即可得到使得△ABC ≌△ADC 需要添加的条件,本题得以解决.【详解】由已知可得,∠1=∠2,AC =AC ,∴若添加条件AB =AD ,则△ABC ≌△ADC (SAS );若添加条件∠ACB=∠ACD,则△ABC≌△ADC(ASA);若添加条件∠ABC=∠ADC,则△ABC≌△ADC(AAS);故答案为:AB=AD(答案不唯一).【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18.如图,AB=8cm,AC=5cm,∠A=∠B,点P在线段AB上以2cm/s的速度由点A向B 运动,同时,点Q以x cm/s的速度从点B出发在射线BD上运动,则△ACP与△BPQ全等时,x的值为_____________2或【分析】由∠A=∠B可知△ACP与△BPQ全等时CP和PQ是对应边则分AP=BQ和AP=PB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详解】设动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则AP=2tBP=AB-AP=8-2tBQ=xt∵∠解析:2或5 2【分析】由∠A=∠B,可知△ACP与△BPQ全等时,CP和PQ是对应边,则分AP=BQ和AP=PB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详解】设动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则AP=2t,BP=AB-AP=8-2t,BQ=xt,∵∠A=∠B,∴CP和PQ是对应边,当△ACP与△BPQ全等时,①AP=BQ,即:2t= xt,解得:x=2,②AP=PB,即:2t=8-2t,解得:t=2,此时,BQ=AC,xt=5,即:2x=5,解得:x=5 2故填:2或52.【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关键.19.如图,△ABC的面积为1cm2,AP垂直∠ABC的平分线BP于P,则△PBC的面积为___.cm2【分析】如图延长AP 交BC 于T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P=PT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延长AP 交BC 于T ∵BP ⊥AT ∴∠BPA=∠BPT=90°∵BP=BP ∠PBA=∠PBT ∴△BPA ≌ 解析:12 cm 2 【分析】如图,延长AP 交BC 于T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P=PT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延长AP 交BC 于T .∵BP ⊥AT ,∴∠BPA=∠BPT=90°,∵BP=BP ,∠PBA=∠PBT ,∴△BPA ≌△BPT (ASA ),∴PA=PT ,∴BPA BPT CAP CPT S S S S ==,1122PBC ABC S S ∴==, 故答案为12cm 2.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高模型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吗,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20.如图,ABC ∆中,90,6,8ACB AC cm BC cm ∠=︒==,点P 从点A 出发沿A C -路径向终点C 运动.点Q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A 运动.点P 和Q 分别以每秒1cm 和3cm 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 和Q 作PE l ⊥于,E QF l ⊥于F .则点P 运动时间为_______________时,PEC ∆与QFC ∆全等.或【分析】对点P 和点Q 是否重合进行分类讨论通过证明全等即可得到结果;【详解】如图1所示:与全等解得:;如图2所示:点与点重合与全等解得:;故答案为: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解析:1或7 2【分析】对点P和点Q是否重合进行分类讨论,通过证明全等即可得到结果;【详解】如图1所示:PEC∆与QFC∆全等,PC QC,683∴-=-t t,解得:1t=;如图2所示:点P与点Q重合,PEC与QFC∆全等,638∴-=-t t,解得:72t=;故答案为:1或7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分析计算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1)如图,∠MAB=30°,AB=2cm,点C在射线AM上,画图说明命题“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假命题,请画出图形,并写出你所选取的BC 的长约为 cm (精确到0.lcm ).(2)∠MAB 为锐角,AB =a ,点C 在射线AM 上,点B 到射线AM 的距离为d ,BC =x ,若△ABC 的形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则x 的取值范围是 .解析:(1)见解析,1.2;(2)x=d 或x≥a【分析】(1)可以取BC =1.2cm (1cm <BC <2cm ),画出图形即可; (2)当x =d 或x≥a 时,三角形是唯一确定的.【详解】(1)如图,选取的BC 的长约为1.2cm ,故答案是:1.2;(2)若△ABC 的形状、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则x 的取值范围是x =d 或x≥a ,故答案为:x=d 或x≥a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2.如图,点D 在边AC 上,BC 与DE 交于点P ,AB DB =,C E ∠=∠,CDE ABD ∠=∠.(1)求证:ABC DBE ≌;(2)已知162ABE ∠=︒,30DBC ∠=︒,求CDE ∠的度数.解析:(1)见解析;(2)66°【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说明∠CDE=∠CBE ,再证明∠ABC=∠DBE ,根据AAS 可证明△ABC ≌△DBE ;(2)根据∠ABE 和∠DBC 的度数可以算出∠CBE 和∠ABD 的度数,从而得到∠CDE .【详解】解:(1)∵∠C=∠E ,∠CPD=∠EPB ,∴∠CDE=∠CBE ,∵∠CDE=∠ABD ,∴∠CBE=∠ABD ,∴∠CBE+∠CBD=∠ABD+∠CBD ,即∠ABC=∠DBE ,又∠C=∠E ,AB=DB ,∴△ABC ≌△DBE (AAS );(2)∵162ABE ∠=︒,30DBC ∠=︒,∴∠ABD=∠CBE=(162°-30°)÷2=66°,∴∠CDE=∠CBE=66°.【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23.如图,△ABC 中,AB=AC ,∠BAC=90°,CD 平分∠ACB ,BE ⊥CD ,垂足E 在CD 的延长线上.求证:CD=2BE .解析:见解析【分析】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CD=∠ABF ,再利用“角边角”证明△AFB ≌△ADC 可得CD=BF ,利用“角边角”证明△BCE 和△FCE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BE=EF ,整理即可得证.【详解】证明:∵BE ⊥CD ,∠BAC=90°,∴∠ACD+∠F=180°-90°=90°,∠ABF+∠F=180°-90°=90°,∴∠ACD=∠ABF ,在△AFB 和△ADC 中,90ACD ABF AB ACCAD BAF ∠∠⎧⎪⎨⎪∠∠︒⎩====, ∴△AFB ≌△ADC (ASA );∴CD=BF ,∵CD 平分∠ACB ,∴∠BCE=∠FCE ,在△BCE 和△FCE 中,90BCE FCE CE CEBEC FEC ∠∠⎧⎪⎨⎪∠∠︒⎩====, ∴△BCE ≌△FCE (ASA ),∴BE=EF ,∴BF=2BE∴CD=2B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24.小敏在学习了几何知识后,对角的知识产生了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1)如图1,∠AOB =90°,在图中动手画图(不用写画法).在∠AOB 内部任意画一条射线OC ;画∠AOC 的平分线OM ,画∠BOC 的平分线ON ;用量角器量得∠MON =______. (2)如图2,∠AOB =90°,将OC 向下旋转,使∠BOC =30°,仍然分别作∠AOC ,∠BOC 的平分线OM ,ON ,能否求出∠MON 的度数,若能,求出其值,若不能,试说明理由.解析:(1)作图见解析,45;(2)能,45【分析】(1)以点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圆弧,并分别交OA 、OC 于点H 、点G ;再分别以点H 、点G 为圆心,以大于12HG 的长度为半径画圆弧并相较于点P ,过点P 作射线OM 即为∠AOC 的平分线;同理得∠BOC 的平分线ON ;通过量角器测量即可得到∠MON ;(2)根据题意,得114522COM AOC BOC ∠=∠=+∠,12CON BOC ∠=∠,结合MON COM CON ∠=∠-∠,经计算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作图如下用量角器量得:∠MON =45故答案为:45;(2)∵∠AOC ,∠BOC 的平分线OM ,ON ,且∠AOB =90°∴()11145222COM AOC AOB BOC BOC ∠=∠=∠+∠=+∠ 12CON BOC ∠=∠ ∴11454522MON COM CON BOC BOC ∠=∠-∠=+∠-∠=.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射线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角平分线、角的运算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25.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DE ⊥AB ,DF ⊥AC ,D 是BC 的中点,证明:∠B =∠C .解析:见解析【分析】通过角平分线上点的性质、D 为BC 中点、DE ⊥AB 、DF ⊥AC 证明出BDE CDF ≌,从而证明∠B =∠C .【详解】∵AD 是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DE ⊥AB ,DF ⊥AC ,∴DE =DF ,∵D 是BC 的中点,∴BD =CD∵△BDE 与△CDF 是直角三角形∴BDE CDF ≌∴∠B =∠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角平分线上点的性质,正确证明全等三角形并得出各角之间的关系是本题的关键.26.如图,E 、A 、C 三点共线,//AB CD ,B E ∠=∠,AC CD =.求证:BC ED =.解析:证明见解析【分析】利用AAS 证明△ABC ≌△CED 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证明:∵//AB CD ,∴BAC ECD ∠=∠,在ABC 和CED 中BAC ECD B EAC CD ∠=∠⎧⎪∠=∠⎨⎪=⎩, ∴()ABC CED AAS △≌△,∴BC ED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及根据已知题意确定两个三角形对应相等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1,A a a b -+,(),0B a ,且()2320a b a b +-+-=,C 为x 轴上点B 右侧的动点,以AC 为腰作等腰三角形ACD ,使AD AC =,CAD OAB ∠=∠,直线DB 交y 轴于点P .(1)求证:AO AB =;(2)求证:AOC ABD ∆∆≌;(3)当点C 运动时,点P 在y 轴上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为什么?解析:(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不变,理由见解析.【分析】(1)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 、b 的值,作AE ⊥OB 于点E ,由SAS 定理得出△AEO ≌△AEB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2)先根据∠CAD=∠OAB ,得出∠OAC=∠BAD ,再由SAS 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3)设∠AOB=∠ABO=α,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ABD=∠AOB=α,故∠OBP=180°-∠ABO-∠ABD=180°-2α为定值,再由OB=2,∠POB=90°可知OP 的长度不变,故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2320a b a b +-+-=,∴30,20,a b a b +-=⎧⎨-=⎩解得2,1.a b =⎧⎨=⎩∴()1,3A ,()2,0B .作AE OB ⊥于点E ,∵()1,3A ,()2,0B ,∴1OE =,211BE =-=,在AEO ∆与AEB ∆中,∵,90,,AE AE AEO AEB OE BE =⎧⎪∠=∠=︒⎨⎪=⎩∴AEO AEB ∆∆≌,∴OA AB =.(2)证明:∵CAD OAB ∠=∠,∴CAD BAC OAB BAC ∠+=∠+∠∠,即OAC BAD ∠=∠.在AOC ∆与ABD ∆中,∵,,,OA AB OAC BAD AC AD =⎧⎪∠=∠⎨⎪=⎩∴AOC ABD ∆∆≌.(3)解:点P 在y 轴上的位置不发生改变.理由:设AOB α∠=.∵OA AB =,∴AOB ABO α∠=∠=.由(2)知,AOC ABD ∆∆≌,∴ABD AOB α∠=∠=.∵2OB =,1801802OBP ABO ABD α∠=︒-∠-∠=︒-为定值,90POB ∠=︒,易知POB ∆形状、大小确定,∴OP 长度不变,∴点P 在y 轴上的位置不发生改变.【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28.已知:如图,AOB ∠.求作: A O B '''∠,使A O B AOB '''∠=∠.作法:①以点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 ,OB 于点C ,D ;②画一条射线O A '',以点O '为圆心,OC 长为半径画弧,交O A ''于点C ';③以点C '为圆心,CD 长为半径画弧,与②中所画的弧相交于点D ;④过点D 画射线O B '',则A O B AOB '''∠=∠;A OB '''∠就是所求作的角.(1)使用直尺和圆规,依作法补全图形(保留作图痕迹);(2)完成下面的证明证明:连接C D ''.由作法可知OC O C ''=,,,∴COD C O D '''≅.( )(填推理依据).∴A O B AOB '''∠=∠.∴A O B '''∠就是所求作的角.解析:(1)补全图形见解析;(2)OD O D ''=,CD C D ''=,SSS .【分析】(1)根据题意要求作图即可;(2)根据题意利用SSS 证明COD C O D '''≅即可.【详解】(1)作图:(2)连接C D '',∵OC O C ''=,OD O D ''= ,CD C D ''=,∴COD C O D '''≅(SSS ),∴A O B AOB '''∠=∠.∴A O B '''∠就是所求作的角故答案为:OD O D ''=,CD C D ''=,SSS ..【点睛】此题考查作图能力—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确定对应相等的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好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测试卷(含答案)

《好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测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1.若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其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正多边形是( )A .5边形B .6边形C .7边形D .8边形D解析:D【分析】设多边形的边数是n ,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解:设多边形的边数是n ,则180(n ﹣2)=3×360,解得:n =8.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以及外角和定理,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以及外角和定理列出方程是解题关键.2.如图,AD 是ABC 的外角CAE ∠的平分线,35B ∠=︒,60=︒∠DAC ,则ACD ∠的度数为( )A .25︒B .85︒C .60︒D .95︒D解析:D【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DAC =∠DAE ,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D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AD 是∠CAE 的平分线,60=︒∠DAC ,∴∠DAC =∠DAE =60°,又∵35B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 =∠DAE−∠B =60°−35°=25°,∴在△ACD 中,∠ACD =180°−∠DAC -∠D =180°−60°−25°=95°.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1∠等于( )A .40B .50C .60D .70D解析:D【分析】 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直接可得出答案.【详解】解: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160=130∠+︒︒11306070∴∠=︒-︒=︒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比较简单.4.如图,ABC 中,将A ∠沿DE 翻折,若30A ∠=︒,25BDA '∠=︒,则CEA '∠多少度( )A .60°B .75°C .85°D .90°C解析:C【分析】 根据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可得ADE A DE '∠=∠,AED A ED '∠=∠,再运用平角的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依次求得ADE ∠、AED ∠,再次运用平角的定义即可求得CEA '∠.【详解】解:∵将A ∠沿DE 翻折,∴ADE A DE '∠=∠,AED A ED '∠=∠,∵D 是线段AB 上的点,25BDA '∠=︒,∴180ADE A D B E DA '∠+∠-'∠=︒,即251280ADE ︒=∠-︒,解得102.5ADE ∠=︒,∵30A ∠=︒,180A AED ADE ∠+∠+∠=︒,∴180180102.53047.5AED ADE A ∠=︒-∠-∠=︒-︒-︒=︒,∴18018047.547.585CEA AED A ED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折叠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角的定义.理解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是解题关键.5.已知,D 是ABC ∠的边BC 上一点,//DE BA ,CBE ∠和CD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若F α∠=,则ABE ∠的大小为( )A .αB .52α C .2α D .32αC 解析:C【分析】先利用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2BED α∠=,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即可得出ABE ∠的大小.【详解】解:如下图所示,∵CBE ∠和CD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21,22C CBE DE ∠∠==∠∠,∵12F ∠+∠=∠,F α∠=,∴21α∠-∠=,∵EBD BED EDC ∠+∠=∠,∴22212ED D C BE EBD α∠∠-∠=∠-==∠,∵//DE BA ,∴2ABE BED α∠==∠,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正确理解三角形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是解题关键.6.如图,在ABC ∆中,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C ⊥,若40,60B C ︒︒∠=∠=,则ADE ∠的度数为( )A .30︒B .40︒C .50︒D .60︒C解析:C【分析】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180︒求出∠BAC ,再由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得∠DAC ,最后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求出∠ADE ,问题得到解决.【详解】解:∵40,60B C ︒︒∠=∠=,∴BAC=180B-C=80∠︒-∠∠︒,∵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1DAC=BAC=402∠∠︒, ∵DE AC ⊥,∴90DAC=50ADE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正确理解三角形中角之间的关系是解本题的关键.7.下列每组数分别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的是( )A .3,4,8cm cm cmB .7,8,15cm cm cmC .12,13,22cm cm cmD .10,10,20cm cm cm 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计算判断即可.【详解】∵3+4<8,∴A 选项错误;∵7+8=15,∴B 选项错误;∵12+13>22,∴C 选项正确;∵10+10=20,∴D 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存在性,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是解题的关键.8.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放置,使等腰直角三角板DEF 的锐角顶点D 放在另一块直角三角板(60B ∠=)的斜边AB 上,两块三角板的直角边交于点M .如果75BDE ∠=,那么AMD ∠的度数是( )A .75°B .80°C .85°D .90°D解析:D【分析】 由题意得:∠A=30°,∠FDE=45°,利用平角等于180°,可得到∠ADF 的度数,在△AMD 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以求出∠AMD 的度数.【详解】解:∵∠B=60°,∴∠A=30°,∵∠BDE=75°,∠FDE=45°,∴∠ADF=180°-75°-45°=60°,∴∠AMD=180°-30°-60°=90°,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题目比较简单,关键是要注意角之间的关系.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个①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②连接C 、D 两点的线段叫两点之间的距离;③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④射线上点的个数是直线上点的个数的一半;⑤n 边形从其中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余各顶点,可以画出()3n -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这个n 边形分成了()2n -个三角形.A .3B .2C .1D .0C解析:C【分析】分别利用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角的概念和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多边形对角线的求法分析得出即可.【详解】解:①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故原说法错误;②连接C、D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之间的距离,故原说法错误;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故原说法错误;④射线上点的个数与直线上点的个数没有关系,故原说法错误;n-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⑤n边形从其中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余各顶点,可以画出()3n-个三角形,此说法正确.这个n边形分成了()2所以,正确的说法只有1个,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定义以及角的概念和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10.如图,盖房子时,在窗框没有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使其不变形,这种做法的根据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长方形的对称性C.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D.三角形的稳定性D解析:D【分析】在窗框未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则分成了两个三角形,据此即可判断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详解】在窗框未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则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D正确.故答案选D.【点睛】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际应用,通常要使一些图形具有稳定的结构,往往是将其转化为三角形而获得.二、填空题11.在一个三角形中,若其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的2倍,则我们称这个三角形为“倍角三角形”.已知某“倍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为60°,则其它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30°90°或40°80°【分析】根据倍角三角形的定义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分三种情况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在△ABC中不妨设∠A=60①若∠A=2∠C则∠C=30∴∠B=;②若∠C=2∠A则∠C=1解析:30°,90°或40°,80°【分析】根据“倍角三角形”的定义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分三种情况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在△ABC中,不妨设∠A=60︒,①若∠A=2∠C,则∠C=30︒,︒-︒-︒=︒;∴∠B=180603090②若∠C=2∠A,则∠C=120︒,︒-︒-︒=︒(不合题意,舍去);∴∠B=180601200=︒-︒=120︒,③若∠B=2∠C,则3∠C18060∴∠C4=0︒,∠B=180604080︒-︒-︒=︒;综上所述,其它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30︒,90︒或40︒,80︒.【点睛】本题考查了“倍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12.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尺按图③放置,使三角尺①的长直角边与三角尺②的某直角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图③中的∠1=______°.105【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解【详解】如图∵∠2=∠3=∴∠4=∠2+∠3=∴∠1=故答案为:105【点睛】此题考查三角板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观察图形掌握各角度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析:105【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解.【详解】如图,∵∠2=30,∠3=45︒,∴∠4=∠2+∠3=75︒,︒-∠=︒,∴∠1=1804105故答案为:105..【点睛】此题考查三角板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观察图形掌握各角度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ACD ∠是ABC 的外角,ABC ∠的平分线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1A ,1A BC ∠的平分线与1A CD ∠的平分线交于点2A ,…,1n A BC -∠的平分线与1n A CD -∠的平分线交于点n A ,设=A θ∠,则2=A ∠___________,=n A ∠___________.【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ACD=∠A+∠ABC ∠A1CD=∠A1+∠A1BC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1BC=∠ABC ∠A1CD=∠ACD 整理得到∠A1=∠A 同理可得∠A2=∠A1从而判断 解析:4θ 2nθ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ACD=∠A+∠ABC ,∠A 1CD=∠A 1+∠A 1BC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 1BC=12∠ABC ,∠A 1CD=12∠ACD ,整理得到∠A 1=12∠A ,同理可得∠A 2=12∠A 1,从而判断出后一个角是前一个角的12,然后表示出∠A n 即可得答案. 【详解】∵ACD ∠是ABC 的外角,∠A 1CD 是△A 1BC 的外角,∴∠ACD=∠A+∠ABC ,∠A 1CD=∠A 1+∠A 1BC ,∵ABC ∠的平分线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1A ,∴∠A 1BC=12∠ABC ,∠A 1CD=12∠ACD , ∴∠A 1=12∠A ,同理可得∠A 2=12∠A 1=14∠A , ∵∠A=θ,∴∠A 2=4θ, 同理:∠A 3=12∠A 2=382θθ=, ∠A 4=12∠A 3=4162θθ= ……∴∠A n =2n θ.故答案为:4θ,2nθ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求出后一个角是前一个角的12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若∠CGE=α,则∠A+∠B+∠C+∠D+∠E+∠F=____. 2【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表示出∠A+∠B ∠D+∠E 再根据邻补角表示出∠CGF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A解析:2α【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表示出∠A+∠B ,∠D+∠E ,再根据邻补角表示出∠CGF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即可得解.【详解】解:如图,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A+∠B,∠2=∠D+∠E,∵∠3=180°-∠CGE=180°-α,∴∠1+∠F+180°-α=180°,∴∠A+∠B+∠F=α,同理:∠2+∠C+180°-α=180°,∴∠D+∠E+∠C=α,∴∠A+∠B+∠C+∠D+∠E+∠F=2α.故答案为:2α【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ABC的两条中线AD、BE相交于点G,如果S△ABG=2,那么S△ABC=_____.6【分析】根据DE分别是三角形的中点得出G是三角形的重心再利用重心的概念可得:2GD=AG进而得到S△ABG:S△ABD=2:3再根据AD是△ABC的中线可得S△ABC=2S△ABD进而得到答案【详解析:6【分析】根据D,E分别是三角形的中点,得出G是三角形的重心,再利用重心的概念可得:2GD=AG进而得到S△ABG:S△ABD=2:3,再根据AD是△ABC的中线可得S△ABC=2S△ABD进而得到答案.【详解】解:∵△ABC的两条中线AD、BE相交于点G,∴2GD=AG,∵S△ABG=2,∴S△ABD=3,∵AD是△ABC的中线,∴S△ABC=2S△ABD=6.故答案为:6.【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重心的概念和性质: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且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的两倍.16.如图所示,△ABC中,∠BAC、∠ABC、∠ACB的四等分线相交于D、E、F(其中∠CAD=3∠BAD,∠ABE=3∠CBE,∠BCF=3∠ACF),且△DFE的三个内角分别为∠DFE =60°、∠FDE=53°、∠FED=67°,则∠BAC的度数为_________°.72【分析】由∠CAD=3∠BAD∠ABE=3∠CBE∠BCF=3∠ACF易得各角与∠ABC∠ACB∠BAC之间的关系由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列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CAD解析:72【分析】由∠CAD=3∠BAD,∠ABE=3∠CBE,∠BCF=3∠ACF易得各角与∠ABC、∠ACB、∠BAC之间的关系,由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列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CAD=3∠BAD,∠ABE=3∠CBE,∠BCF=3∠ACF,∴∠CAD=34∠BAC,∠BAD=14∠BAC,∠ABE=34∠ABC,∠CBE=14∠ABC,∠BCF=34∠ACB,∠ACF=14∠ACB.∵∠DFE=60°、∠FDE=53°、∠FED=67°,∴1360 441353441367 44BAC ABCABC ACBACB BAC⎧∠+∠=⎪⎪⎪∠+∠=⎨⎪⎪∠+∠=⎪⎩,解得∠BAC=72°,∠ABC=56°,∠ACB=52°,故答案为:7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由外角的性质列出方程组.本题属于中档题,难度不大,但在角的变化上稍显繁琐,一不注意就易失分,做形如此类题型时,牢牢把握等量关系是关键.17.AD为ABC的中线,AE为ABC的高,ABD△的面积为14,7,2AE CE==则DE的长为_________.2或6【分析】利用面积法求出BD即可求得CD再分AE在内部和外部求出DE即可【详解】解:为的高△ABD的面积为14AE=7∴∵为的中线∴CD=BD=4当AE在内部时∵CE=2∴DE=CD-CE=2当解析:2或6利用面积法求出BD ,即可求得CD ,再分AE 在ABC 内部和外部,求出DE 即可.【详解】解:AE 为ABC 的高,△ABD 的面积为14,AE=7, 1142∴⋅⋅=BD AE , ∴2828=4,B 7D ==AE ∵AD 为ABC 的中线,∴CD=BD=4, 当AE 在ABC 内部时∵CE=2,∴DE=CD-CE=2,当AE 在ABC 外部时∵CE=2,∴DE=CD+CE=6,故答案为:2或6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高、中线和面积,注意高可在三角形的内部和外部是解题的关键. 18.如图,在ABC 中,已知66ABC ∠=︒,54ACB ∠=︒,BE 是AC 上的高,CF 是AB 上的高,H 是BE 和CF 的交点,EHF ∠的度数是________.120°【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 的度数再根据CF是AB 上的高得出∠ACF 的度数再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BC=66°∠ACB=54°∴∠A=60°∵CF 是AB 上【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 的度数,再根据CF 是AB 上的高得出∠ACF 的度数,再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ABC=66°,∠ACB=54°,∴∠A=60°,∵CF 是AB 上的高,∴在△ACF 中,∠ACF=180°-∠AFC-∠A=30°,在△CEH 中,∠ACF=30°,∠CEH=90°,∴∠EHF=∠ACF+∠CEH=30°+90°=120°.故答案为12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高线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9.如图,△ABC 中,D 为BC 边上的一点,BD :DC=2:3,△ABC 的面积为10,则△ABD 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4【分析】利用面积公式可得出△ABD 与△ABC 等高只需求出BD 与BC 的比值即可求出三角形ABD 的面积【详解】解:∵BD :DC=2:3∴BD=BC △ABD 的面积=BD•h =× BC•h=△ABC 的面积解析:4【分析】利用面积公式可得出△ABD 与△ABC 等高,只需求出BD 与BC 的比值即可求出三角形ABD 的面积.【详解】解:∵BD :DC=2:3,∴BD=25BC . △ABD 的面积=12BD•h =12× 25BC•h=25△ABC 的面积=25×10=4. 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根据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能力.20.如图,AB BE ,分别是ABC 中,BC AC 边上的高,6cm BC ,4cm AC =,若3cm =AD ,则BE 的长为__________cm .【分析】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任意一条底边乘以该边上的高的积的一半别以BCAC为底写出△ABC的面积的两种表示方法;结合两个面积相等和已知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解答题目【详解】S△ABC=BC·AD=AC·解析:9 2【分析】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任意一条底边乘以该边上的高的积的一半,别以BC、AC为底,写出△ABC的面积的两种表示方法;结合两个面积相等和已知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解答题目.【详解】S△ABC=12BC·AD=12AC·BE,将AD=3cm,BC=6cm,AC=4cm代入,得:11364 22BE ⨯⨯=⨯92BE=cm故答案为:9 2【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等面积法求高,通过三角形面积建立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如图,所有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个单位,A、B、C均在格点上.(1)过点A画线段BC的垂线,垂足为E;(2)过点A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段CB的延长线于点F;(3)线段BE的长度是点到直线的距离;(4)线段AE、BF、AF的大小关系是.(用“<”连接)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B ,AE ;(4)AE <AF <BF【分析】(1)根据垂线的做法画出图象;(2)根据垂线的做法画出图象;(3)根据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填空;(4)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的大小关系,得出结果.【详解】(1)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3) ∵BE AE ⊥,∴线段BE 的长度是点B 到直线AE 的距离,故答案是:B ,AE ;(4)∵AE 是直角三角形AEF 的直角边,AF 是直角三角形AEF 的斜边,∴AE AF <,∵BF 是直角三角形ABF 的斜边,AF 是直角三角形ABF 的直角边,∴AF BF <,∴AE AF BF <<,故答案是:AE AF BF <<.【点睛】本题考查作垂线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作垂线的方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的大小关系.22.如图,在ABC 中,30A ∠=︒,80ACB ∠=︒,ABC 的外角CBD ∠的平分线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1)求CBE ∠的度数;(2)过点D 作//DF 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F ∠的度数.解析:(1)55CBE ∠=︒;(2)25F ∠=︒.【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的平分线性质求解即可;(2)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解.【详解】(1)在ABC 中,30A ∠=︒,80ACB ∠=︒,3080110CBD A ACB ∴∠=∠+∠=︒+︒=︒, BE 是CBD ∠的平分线, 111105522CBE CBD ∴∠=∠=⨯︒=︒; (2)80ACB ∠=︒,55CBE ∠=︒,805525CEB ACB CBE ∴∠=∠--︒∠=︒=︒,//DF BE ,25F CEB ∴∠=∠=︒.【点睛】本题考查了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角平分线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熟练并灵活运用这些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3.如图,将△ABC 沿着平行于BC 的直线DE 折叠,点A 落到点A ′,若∠C =125°,∠A =20°,求∠BD A ′的度数.解析:110°【分析】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DE ,∠A′DE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A +∠B +∠C =180°,∠A =20°,∠C =125°,∴∠B =35°,∵DE ∥BC ,∴∠ADE =∠B =35°,∠BDE +∠B =180°,∴∠BDE =180−∠B =180°−35°=145°,∵△ADE 沿DE 折叠成△A′DE ,∴∠A′DE=∠ADE=35°,∴∠BDA′=∠BDE−∠A′DE=145°−35°=110°.【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翻折变换的性质,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4.如图1,△ABC中,AD是∠BAC的角平分线,AE⊥BC于点E.(1)若∠C=80°,∠B=40°,求∠DAE的度数;(2)若∠C>∠B,试说明∠DAE=12(∠C-∠B);(3)如图2,若将点A在AD上移动到A′处,A′E⊥BC于点E.此时∠DAE变成∠DA′E,请直接回答:(2)中的结论还正确吗?解析:(1)∠DAE=15°;(2)见解析;(3)正确.【分析】(1)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C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BAD的度数,在△ABE中,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AE的度数,从而可得∠DAE的度数.(2)结合第(1)小题的计算过程进行证明即可.(3)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先用∠B和∠C表示出∠A′DE,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证明∠DA′E=12(∠C-∠B).【详解】(1)∵∠C=80°,∠B=40°,∴∠BAC=180°-∠B-∠C =180°-40°-80°=60°,∵AD是∠BAC的角平分线,∴∠BAD=∠CAD=12∠BAC=30°,∵AE⊥BC,∴∠AEC=90°,∴∠BAE=50°,∴∠DAE=∠BAE-∠BAD =20°;(2)理由:∵AD是∠BAC的角平分线,∴∠BAD=∠CAD=12∠BAC=12(180°-∠B-∠C)= 90°-12∠B-12∠C,∵AE⊥BC,∴∠AEC=90°,∴∠BAE=90°-∠B,∴∠DAE=∠BAE-∠BAD=(90°-∠B) -(90°-12∠B-12∠C )=12∠C-12∠B=12(∠C-∠B);(3)(2)中的结论仍正确.∵∠A′DE=∠B+∠BAD=∠B+12∠BAC=∠B+12(180°-∠B-∠C) = 90°+12∠B-12∠C;在△DA′E中,∠DA′E=180°-∠A′ED-∠A′DE=180°-90°-(90°+12∠B-12∠C)=12(∠C-∠B).【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注意综合运用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是解题关键.25.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AE是角平分线,CD是高,AE、CD相交于点F.(1)若∠DCB=48°,求∠CEF的度数;(2)求证:∠CEF=∠CFE.解析:(1)66°;(2)见解析【分析】(1)依据CD是高,∠DCB=48°,即可得到∠B=42°,进而得出∠BAC=48°,再根据AE是角平分线,即可得到∠BAE=12∠BAC=24°,进而得出∠CEF的度数;(2)根据已知条件可得∠ACD=∠B,∠BAE=∠CAE,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得到∠CFE=∠CEF.【详解】(1)∵CD是高,∠DCB=48°,∴∠B=42°,又∵∠ACB=90°,∴∠BAC=48°,又∵AE是角平分线,∴∠BAE=12∠BAC=24°,∴∠CEF=∠B+∠BAE=42°+24°=66°;(2)∵∠ACB=90°,CD⊥AB,∴∠ACD+∠BAC=∠B+∠BAC=90°,∴∠ACD=∠B,∵AE平分∠BAC,∴∠BAE=∠CAE,∵∠CFE是△ACF的外角,∠CEF是△ABE的外角,∴∠CFE=∠ACD+∠CAE,∠CEF=∠B+∠BAE,∴∠CFE=∠CEF.【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同角的余角相等.2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多720°,求该多边形的边数.解析:8【分析】先根据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多720°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根据内角和公式建立关于n的方程,解之即可.【详解】解:∵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多720°,∴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720°=1080°,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n﹣2)•180°=1080°,解得n=8,答:该多边形的边数为8,故答案为:8.【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2)•180° (n≥3且n为整数).27.已知a,b,c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化简:a b c b c a c a b+++-----.解析:a+c-b【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a+b>c,a+c>b,再去绝对值符号,合并同类项即可.【详解】解:∵a、b、c为三角形三边的长,∴a+b>c,a+c>b,∴原式=(a b)c b(c a)c(a b)+-+-+--+=a+b-c-b+c+a+c-a-b=a+c-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8.(问题引入)(1)如图1,△ABC,点O是∠ABC和∠ACB相邻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若∠A=40°,请求出∠BOC的度数.(深入探究)(2)如图2,在四边形ABDC中,点O是∠BAC和∠ACD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D=110°,请求出∠AOC的度数.(类比猜想)(3)如图3,在△ABC中,∠CBO=13∠DBC,∠BCO= 13∠ECB,∠A=α,则∠BOC=___(用α的代数式表示,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要写出解答过程).(4)如果BO,CO分别是△ABC的外角∠DBC,∠ECB的n等分线,它们交于点O,∠CBO=∠1n DBC∠BCO=1n∠ECB,则∠BOC=___(用n、a的代数式表示,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要写出解答过程).解析:(1)70°;(2)55°;(3)120°-13α;(4)()11801nn nα-⨯︒-【分析】(1)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ABC+∠ACB ,再利用邻补角可求得∠DBC+∠ECB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得∠OBC+∠OCB ,在△BOC 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得∠BOC ;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结合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AOC 与∠B+∠D 之间的关系;(3)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列式整理即可得∠BOC=120°-3α; (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列式整理即可得∠BOC=()11801n n nα-⨯︒-. 【详解】(1)∵∠A=40°,∴∠ABC+∠ACB=180°-∠A=140°,∴∠DBC+∠ECB=180°-∠ABC+180°-∠ACB=360°-(∠ABC+∠ACB)=360°-140°=220°,∵BO 、CO 分别平分∠DBC 和∠ECB ,∴∠OBC+∠OCB=12(∠DBC+∠ECB) =12×220°=110°, ∴∠BOC=180°-(∠OBC+∠OCB )=180°-110°=70°;(2)∵点O 是∠BAC 和∠ACD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OAC=12∠CAB ,∠OCA=12∠ACD , ∴∠AOC=180°-(∠OAC+∠OCA) =180°-12(∠CAB+∠ACD) =180°-12(360°-∠B-∠D) =12(∠B+∠D), ∵∠B+∠D=110°, ∴∠AOC=12(∠B+∠D)=55°; (3)在△OBC 中,∠BOC=180°-(∠OBC+∠OCB)=180°-13(∠DBC+∠ECB) =180°-13(∠A+∠ACB+∠A+∠ABC)=180°-13(∠A+180°)=120°-13α;故答案为:120°-13α;(4)在△OBC中,∠BOC=180°-(∠OBC+∠OCB)=180°-1n(∠DBC+∠ECB)=180°-1n(∠A+∠ACB+∠A+∠ABC)=180°-1n(∠A+180°)=()11801nn nα-⨯︒-.故答案为:()11801nn nα-⨯︒-.【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已知16AB AC +=,点O 为ABC ∠与ACB ∠的平分线的交点,且OD BC 于D .若4OD =,则四边形ABOC 的面积是( )A .36B .32C .30D .64B解析:B【分析】 过O 作OE ⊥AB 于E ,OF ⊥AC 于F ,连接OA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OE =OD =OF =4,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即可.【详解】解:过O 作OE ⊥AB 于E ,OF ⊥AC 于F ,连接OA ,∵点O 为∠ABC 与∠ACB 的平分线的交点,OD ⊥BC 于D ,OD =4,∴OE =OD =4,OF =OD =4,∵AB +AC =16,∴四边形ABOC 的面积S =S △ABO +S △ACO =1122AB OE AC OF ⨯+⨯ =114422AB AC ⨯+⨯ =42×(AB +AC ) =42×16 =3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面积,能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OD =OE =OF =3是解此题的关键.2.如图,OP 平分AOB ∠,PC OA ⊥于点C ,PD OB ⊥于点D ,延长CP ,DP 交OB , OA 于点E ,F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PC PD =B .OC OD = C .CPO DPO ∠=∠D .PC PE = D解析:D【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断A 选项;证明△OPC ≌△OPD 判断B 选项;根据△OPC ≌△OPD 即可判断C 选项;证明△DPE ≌△CPF 判断D 选项.【详解】∵OP 平分AOB ∠,PC OA ⊥于点C ,PD OB ⊥于点D ,∴PC=PD ,故A 选项正确;∵∠ODP=∠OCP=90︒,又∵OP=OP ,PC=PD ,∴Rt △OPC ≌Rt △OPD ,∴OC=OD ,故B 选项正确;∵△OPC ≌△OPD ,∴CPO DPO ∠=∠,故C 选项正确;∵∠PDE=∠PCF=90︒,PD=PC ,∠DPE=∠CPF ,∴△DPE ≌△CPF ,∴PE=PF ,∵PF>PC ,∴PE>PC ,故D 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四个命题中,真命题是( )A .如果 ab =0,那么a =0B .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D .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不相等C【分析】根据有理数的乘法、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对顶角的概念判断即可.【详解】解:A 、如果 ab =0,那么a =0或b =0或a 、b 同时为0,本选项说法是假命题,不符合题意;B 、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本选项说法是假命题,不符合题意;C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本选项说法是真命题,符合题意;D 、不是对顶角的两个角可能相等,本选项说法是假命题,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命题的真假判断,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要熟悉课本中的性质定理.4.点Р在AOB ∠的角平分线上,点Р到OA 边的距离等于5,点Q 是OB 边上的任意一点,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5PQ >B .5PO ≥C . 5PQ <D .5PO ≤ B解析:B【分析】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点P 到OB 的距离为5,再根据垂线段最短解答.【详解】∵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点P 到OA 边的距离等于5,∴点P 到OB 的距离为5,∵点Q 是OB 边上的任意一点,∴PQ≥5.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5.如图,OB 平分∠MON ,A 为OB 的中点,AE ⊥ON ,EA=3,D 为OM 上的一个动点,C 是DA 延长线与BC 的交点,BC //OM ,则CD 的最小值是( )A .6B .8C .10D .12A【分析】根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可知当CD ⊥OM 时,CD 取最小值,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D =AE =3,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 =AD =AE =3,进而解答即可.【详解】解:由题意得,当CD ⊥OM 时,CD 取最小值,∵OB 平分∠MON ,AE ⊥ON 于点E ,CD ⊥OM ,∴AD =AE =3,∵BC ∥OM ,∴∠DOA =∠B ,∵A 为OB 中点,∴AB =AO ,在△ADO 与△ABC 中B DOA AB AO BAC DAO ∠=∠⎧⎪=⎨⎪∠=∠⎩,∴△ADO ≌△ABC (SAS ),∴AC =AD =3,∴336CD AC AD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关键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 =AD =AE =3.6.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画出唯一的△ABC 的是( )A .AB =3,BC =4,∠C =40°B .∠A =60°,∠B =45°,AB =4C .∠C =90°,AB =6D .AB =4,BC =3,∠A =30°B解析:B【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对各选项进行判断.【详解】解:A 、根据AB =3,BC =4,∠C =40°,不能画出唯一三角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B 、∠A =60°,AB =4,∠B =45°,能画出唯一△ABC ,故此选项符合题意;C 、∠C =90°,AB =6,不能画出唯一三角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D 、AB =4,BC =3,∠A =30°,不能画出唯一三角形,故本选项不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点C ,D 在线段AB 上,AC DB =,AE //BF ,添加以下哪一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ED ≌△BFC ( )A .ED CF =B .AE BF =C .E F ∠=∠D .ED //CF A解析:A【分析】欲使△AED ≌△BFC ,已知AC=DB ,AE ∥BF ,可证明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AS 、SAS 、ASA 添加条件,逐一证明即可;【详解】∵ AC=BD ,∴ AD=CE ,∵ AE ∥BF ,∴ ∠A=∠E ,A 、如添加ED=CF ,不能证明△AED ≌△BFC ,故该选项符合题意;B 、如添加AE=BF ,根据SAS ,能证明△AED ≌△BFC ,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 、如添加∠E=∠F ,利用AAS 即可证明△AED ≌△BFC ,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如添加ED ∥CF ,得出∠EDC=∠FCE ,利用ASA 即可证明△AED ≌△BFC ,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掌握,此类添加条件题,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8.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 的是( )A .3AB =,4BC =,7CA =B .4AC =,6BC =,60A ∠=︒ C .45A ∠=︒,60B ∠=︒,75C ∠=︒D .5AB =,4BC =,90C ∠=︒D 解析:D【分析】利用构成三角形的条件,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解.【详解】解:A ,AB BC CA +=,不满足三边关系,不能画出三角形,故选项错误; B ,不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不能画出唯一的三角形,故选项错误;C ,不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不能画出唯一的三角形,故选项错误;D ,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 证明三角形全等,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以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9.如图,在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D ≌△BAC 的条件是( )A .∠D=∠C , ∠BAD=∠ABCB .BD=AC , ∠BAD=∠ABC C .∠BAD=∠ABC , ∠BAD=∠ABCD .AD=BC ,BD=AC B解析:B【分析】 本题已知条件是两个三角形有一公共边,只要再加另外两边对应相等或有两角对应相等即可,如果所加条件是一边和一角对应相等,则所加角必须是所加边和公共边的夹角对应相等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详解】A 、符合AAS ,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 、符合SSA ,∠BAD 和∠ABC 不是两条边的夹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故该选项符合题意;C 、符合AAS ,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 、符合SSS ,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三角形判定定理中,最容易出错的是“边角边”定理,这里强调的是夹角,不是任意角;10.如图,在Rt ABC 和Rt ADE △中,90,,ACB AED AB AD AC AE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C DE =B .BAE DAC ∠=∠ C .OC OE =D .EAC ABC ∠=∠ D解析:D【分析】 根据HL 定理分别证明Rt △ABC ≌Rt △ADE 和Rt △AEO ≌Rt △ACO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判断各选项.【详解】解:解:∵90,,ACB AED AB AD AC AE ∠=∠===,∴Rt △ABC ≌Rt △ADE (HL )∴BC DE =,∠BAC=∠DAE ,故A 选项正确;∴∠BAC-∠EAC=∠DAE-∠EAC ,即BAE DAC ∠=∠,故B 选项正确;连接AO ,∵AE=AC ,AO=AO ,∴Rt △AEO ≌Rt △ACO (HL ),∴OC OE =,故C 选项正确;无法得出EAC ABC ∠=∠,故D 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断.掌握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 定理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BCD =90°,BD 平分∠ABC ,AB =12,BC =18,CD =8,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____.【分析】过点D 作DE ⊥BA 的延长线于点E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DE =DC =8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CD 可求出四边形ABCD 的面积【详解】解:过点D 作DE ⊥B 解析:120【分析】过点D 作DE ⊥BA 的延长线于点E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DE =DC =8,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CD ,可求出四边形ABCD 的面积.【详解】解:过点D 作DE ⊥BA 的延长线于点E ,如图所示.又∵BD 平分∠ABC ,∠BCD =90°,∴DE =DC =8,∴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CD , =12AB•DE +12BC•CD , =12×12×8+12×18×8, =120.故答案为:12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找出DE =8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已知四边形,90,3,4,5,ABCD B AB BC AC ︒∠====180BAD CAD ︒∠+∠=,180BCD ACD ︒∠+∠=,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_________.21【分析】如图作DHBA 交BA 的延长线于H 作DFBC的延长线于F 作DEAC 于E 首先证明利用面积法求出DE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作DHBA 交BA 的延长线于H 作DFBC 的延长线于F 作DEAC 于E 设则 解析:21【分析】如图,作DH ⊥BA 交BA 的延长线于H ,作DF ⊥BC 的延长线于F ,作DE ⊥AC 于E ,首先证明DH DE DF ==,利用面积法求出DE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作DH ⊥BA 交BA 的延长线于H ,作DF ⊥BC 的延长线于F ,作DE ⊥AC 于E ,180,180BAD CAD BAD DAH ∠+∠=︒∠+∠=︒,CAD DAH ∴∠=∠,180,180BCD ACD BCD DCF ∠+∠=︒∠+∠=︒,ACD DCF ∴∠=∠,,,DH BH DE AC DF BF ⊥⊥⊥,DH DE DF ∴==,设DH DE DF x ===, 则有:11112222AB DH BC DF AB BC AC DE ⋅⋅+⋅⋅=⋅⋅+⋅⋅, ∴34125x x x +=+,6x ∴=,∴S 四边形ABCD=11113456212222AB CB AC DE ⋅+⋅=⨯⨯+⨯⨯=. 故答案为:21.【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3.如图,ABC 中,D 是AB 上的一点,DF 交AC 于点E ,AE CE =,//CF AB ,若四边形DBCF 的面积是26cm ,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2cm . 6【分析】根据CF ∥AB 得到∠DAE=∠FCE 结合AE=CE ∠AED=∠FEC 可得△AED ≌△CEF 根据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解:∵CF ∥AB ∴∠DAE=∠FCE 又∵AE=CE ∠AED=∠FEC ∴△A解析:6【分析】根据CF ∥AB ,得到∠DAE=∠FCE ,结合AE=CE ,∠AED=∠FEC ,可得△AED ≌△CEF ,AED CEF S S =,根据 ABC AED CEF DBCE DBCE DBCF S S S S S S =+=+=四边形四边形四边形,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解:∵CF ∥AB ,∴∠DAE=∠FCE ,又∵AE=CE ,∠AED=∠FEC ,∴△AED ≌△CEF ,∴AED CEF SS =, ∴26ABC AED CEF DBCE DBCE DBCF S S S S S S cm =+=+==四边形四边形四边形,故答案为:6.【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证得△AED ≌△CEF .14.如图,ABC 中,∠C =90°,AC =BC ,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DE ⊥AB ,垂足为E ,且AB =10cm ,则DEB 的周长是_____cm .10【分析】由已知利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到DE =CDAC =AE 加上BC =AC 三角形的周长为BE+BD+DE =BE+CB =AE+BE 于是周长可得【详解】解:∵AD 平分∠BAC 交B解析:10【分析】由已知利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到DE =CD ,AC =AE ,加上BC =AC ,三角形的周长为BE+BD+DE =BE+CB =AE+BE ,于是周长可得.【详解】解:∵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DE ⊥AB ,∠C =90°,∴CD =DE ,∵AD=AD ,∴ACD AED ≅,∴AC=AE ,又∵AC =BC , ∴△DEB 的周长=DB+DE+BE =AC+BE =AB =10.故填:1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证明,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15.如图,在Rt ABC △中,90C ∠=︒,10AC =,5BC =,线段PQ AB =,P ,Q 两点分别在线段AC 和过点A 且垂直于AC 的射线AD 上运动,当AQ =______时,ABC 和PQA △全等.5或10【分析】分两种情况:当AQ=5时当AQ=10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定理得到结论【详解】分两种情况:当AQ=5时∵∴AQ=BC ∵AD ⊥AC ∴∠QAP=∠ACB=∵AB=PQ ∴≌△PQA (解析:5或10【分析】分两种情况:当AQ=5时,当AQ=10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定理得到结论.【详解】分两种情况:当AQ=5时,∵5BC =,∴AQ=BC ,∵AD ⊥AC ,∴∠QAP=∠ACB=90︒,∵AB=PQ ,∴ABC ≌△PQA (HL );当AQ=10时,∵10AC =,∴AQ=AC ,∵AD ⊥AC ,∴∠QAP=∠ACB=90︒,∵AB=PQ ,∴△ABC ≌△QPA ,故答案为:5或10.【点睛】 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定理,运用分类思想,动点问题,熟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6.如图,点P 是AOC ∠的角平分线上一点,PD OA ⊥,垂足为点D ,且5PD =,点M 是射线OC 上一动点,则PM 的最小值为__.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垂线段最短解答【详解】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PM ⊥OC 时PM 最小∵OP 平分PD=5∴PM=PD=5故答案为:5【点睛】此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掌握点到直线的所有 解析: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垂线段最短解答.【详解】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PM ⊥OC 时,PM 最小,∵OP 平分AOC ∠,PD OA ⊥,PD=5,∴PM=PD=5,故答案为:5.【点睛】此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掌握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是解题的关键.17.已知70COB ∠=,30AOB ∠=,OD 平分AOC ∠,则BOD ∠=_________20°或50°【分析】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计算解决即可【详解】解:①如图∵∠BOC=70°∴∠AOC=100°∵OD 平分∠AOC ∴∠AOD=∠AOC=50°∠AOD-=2解析:20°或50°【分析】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计算解决即可.【详解】解:①如图∵30AOB ∠=︒,∠BOC=70°,∴∠AOC=100°,∵OD平分∠AOC∠AOC=50°,∴∠AOD=12∠=20°;BOD∠=∠AOD-AOB②如图,∵30AOB∠=︒,∠BOC=70°,∴∠AOC=40°,∵OD平分∠AOC∠AOC=20°,∴∠AOD=12∠=50°;∠=∠AOD+AOBBOD故答案为:20°或5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能够由角平分线得出相等的角,在解决问题时注意要分类讨论.△的面积是18.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 AB=5,CD=2,则ABD______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DE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详解】如图:作DE⊥AB于点E∵AD平分∠BAC∠C=90°DE⊥AB∴DE=DC=2∵AB=5∴△ABD的面积=×AB×DE=5解析:5【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DE,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详解】如图:作DE⊥AB于点E,∵AD平分∠BAC,∠C=90°,DE⊥AB,∴DE=DC=2,∵AB=5∴△ABD的面积=1×AB×DE=5,2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19.如图,在ABC 中,90C ∠=︒,AD 平分BAC ∠,交BC 边于点D ,若12AB =,4CD =,则ABD △ 的面积为__________.24【分析】过D 作DE ⊥AB 垂足为E 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可得DE=CD=4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如图:过D 作DE ⊥AB 垂足为E ∵AD 平分交BC 边于点D ∴DE=CD=4∴的面积为AB解析:24【分析】过D 作DE ⊥AB 垂足为E ,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可得DE=CD=4,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详解】解:如图:过D 作DE ⊥AB 垂足为E ,∵90C ∠=︒,AD 平分BAC ∠,交BC 边于点D ,∴DE=CD=4,∴ABD △ 的面积为12AB·DE=12×12×4=24. 故答案为:2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角平分线定理所需条件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20.如图所示,AB AC =,AD AE =,BAC DAE ∠=∠,点D 在线段BE 上.若125∠=︒,230∠=︒,则3∠=______.55°【分析】先证明△ABD ≌△ACE (SAS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求得∠2=∠ABE ;最后根据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答案【详解】∵∴∠1+∠CAD=∠CAE+∠CAD ∴∠1解析:55°【分析】先证明△ABD ≌△ACE (SAS );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求得∠2=∠ABE ;最后根据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答案.【详解】∵BAC DAE ∠=∠,∴∠1+∠CAD=∠CAE+∠CAD ,∴∠1=∠CAE ;在△ABD 与△ACE 中,1AD AE CAE AB AC =⎧⎪∠=∠⎨⎪=⎩,∴△ABD ≌△ACE (SAS );∴∠2=∠ABE ;∵∠3=∠ABE+∠1=∠1+∠2,∠1=25°,∠2=30°,∴∠3=55°.故答案为:55°.【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将所求的角与已知角通过全等及内角、外角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90BAC ∠=︒,别过B 、C 两点向过A 的直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 、F .求证:EF BE CF =+.解析:见解析【分析】证明△BEA ≌△AFC ,得到AE=CF ,BE=AF ,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证明:BE EA ⊥,CF AF ⊥,90BAC BEA AFC ∴∠=∠=∠=︒,90EAB CAF ∴∠+∠=︒,90EBA EAB ∠+∠=︒,CAF EBA ∴∠=∠,在ABE △和AFC △中,BEA AFC EBA CAF AB AC ∠=∠⎧⎪∠=∠⎨⎪=⎩,(AAS)BEA AFC ∴△≌△.AE CF ∴=,BE AF =.EF AF AE BE CF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2.如图,△ABC 中,AB=AC ,∠BAC=90°,CD 平分∠ACB ,BE ⊥CD ,垂足E 在CD 的延长线上.求证:CD=2BE .解析:见解析【分析】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CD=∠ABF ,再利用“角边角”证明△AFB ≌△ADC 可得CD=BF ,利用“角边角”证明△BCE 和△FCE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BE=EF ,整理即可得证.【详解】证明:∵BE ⊥CD ,∠BAC=90°,∴∠ACD+∠F=180°-90°=90°,∠ABF+∠F=180°-90°=90°,∴∠ACD=∠ABF ,在△AFB 和△ADC 中,90ACD ABF AB ACCAD BAF ∠∠⎧⎪⎨⎪∠∠︒⎩====, ∴△AFB ≌△ADC (ASA );∴CD=BF ,∵CD 平分∠ACB ,∴∠BCE=∠FCE ,在△BCE 和△FCE 中,90BCE FCE CE CEBEC FEC ∠∠⎧⎪⎨⎪∠∠︒⎩====, ∴△BCE ≌△FCE (ASA ),∴BE=EF ,∴BF=2BE∴CD=2B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23.已知: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在直线m 的同一侧作ABC ,使AB AC =,连接BD ,CE .(1)如图①,若90BAC ∠=︒,BD m ⊥,CE m ⊥,求证ABD ACE ≅;(2)如图②,若BDA AEC BAC ∠=∠=∠,请判断BD ,CE ,DE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1)见详解;(2)DE =BD +CE .理由见详解【分析】(1)根据BD ⊥直线m ,CE ⊥直线m 得∠BDA =∠CEA =90°,而∠BAC =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CAE =∠ABD ,然后根据“AAS”可判断△ABD ≌△CAE ;(2)由∠BDA =∠AEC =∠BAC ,就可以求出∠BAD =∠ACE ,进而由ASA 就可以得出△ABD ≌△CAE ,就可以得出BD =AE ,DA =CE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如图①,∵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BAC =90°,∴∠BAD +∠CAE =90°,∵BD ⊥m ,CE ⊥m ,∴∠ADB =∠CEA =90°,∴∠BAD +∠ABD =90°,∴∠ABD =∠CAE ,在△ABD 和△CAE 中,ADB AEC ABD CAE AB AC ∠∠⎧⎪∠∠⎨⎪⎩===,∴△ABD ≌△CAE (AAS );(2)DE =BD +CE .理由如下:如图②,∵∠BDA =∠AEC =∠BAC ,∴由三角形内角和及平角性质,得:∠BAD +∠ABD =∠BAD +∠CAE =∠CAE +∠ACE ,∴∠ABD =∠CAE ,∠BAD =∠ACE ,在△ABD 和△CAE 中,ABD CAE AB ACBAD ACE ∠∠⎧⎪⎨⎪∠∠⎩===, ∴△ABD ≌△CAE (ASA ),∴BD =AE ,AD =CE ,∴DE =AD +AE =BD +C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为AC 的中点,连接DE 并延长,交BC 于点F .(1)求证:DE EF =.(2)若12AD =,:2:3BF CF =,求BC 的长.解析:(1)见解析;(2)20【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EAD ECF ∠=∠,EDA EFC ∠=∠,继而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得()ADE CFE AAS ≅△△,继而即可求证结论;(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12AD CF ==,求得8BF =,继而即可求解.【详解】(1)证明:∵//AD BC ,∴EAD ECF ∠=∠,EDA EFC ∠=∠.∵E 为AC 的中点,∴AE CE =.在ADE 和CFE 中,,,,EAD ECF EDA EFC AE CE ∠=∠⎧⎪∠=∠⎨⎪=⎩∴()ADE CFE AAS ≅△△.∴DE EF =.(2)解:∵ADE CFE ≅,∴12AD CF ==.∵:2:3BF CF =,∴8BF =,∴81220BC BF CF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25.如图,点E ,F 在BC 上,A D ∠=∠,AF DE =,AFC DEB ∠=∠.求证:BE CF =.解析:见详解【分析】先证明∠AFB=∠DEC ,再根据ASA 证明∆AFB ≅∆DEC ,进而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AFC DEB ∠=∠,∴∠AFB=∠DEC ,又∵A D ∠=∠,AF DE =,∴∆AFB ≅∆DEC (ASA ),∴BF=CE ,∴BF-EF= CE-EF ,∴BE CF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定理,熟练掌握ASA 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26.如图,在△ABC 中,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DE ⊥AB ,DF ⊥AC ,D 是BC 的中点,证明:∠B =∠C .解析:见解析【分析】通过角平分线上点的性质、D 为BC 中点、DE ⊥AB 、DF ⊥AC 证明出BDE CDF ≌,从而证明∠B =∠C .【详解】∵AD 是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DE ⊥AB ,DF ⊥AC ,∴DE =DF ,∵D 是BC 的中点,∴BD =CD∵△BDE 与△CDF 是直角三角形∴BDE CDF ≌∴∠B =∠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角平分线上点的性质,正确证明全等三角形并得出各角之间的关系是本题的关键.27.已知:直线EF 分别与直线AB ,CD 相交于点G ,H ,并且180AGE DHE ∠+∠=︒(1)如图1,求证://AB CD ;(2)如图2,点M 在直线AB ,CD 之间,连接GM ,HM ,求证:M AGM CHM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射线GH 是BGM ∠的平分线,在MH 的延长线上取点N ,连接GN ,若N AGM ∠=∠,12M N FGN ∠=∠+∠,求MHG ∠的度数. 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60°【分析】(1)推出同旁内角互补即可(2)如图,过点M 作//MR AB ,利用平行线性质推出////AB CD MR .得GMR AGM ∠=∠,HMR CHM ∠=∠.利用角的和M GMR HMR ∠=∠+∠代换即可.(3)如图,令2AGM α∠=,CHM β∠=,由N AGM ∠=∠推得2N α∠=,2M αβ∠=+,由射线GH 是BGM ∠的平分线,推得1902FGM BGM α∠=∠=︒-, 则90AGH AGM FGM α∠=∠+∠=︒+,由12M N FGN ∠=∠+∠,求出2FGN β∠=,过点N 作//HT GN ,由平行线的性质22GHM MHT GHT αβ∠=∠+∠=+,求出∠CHG 23αβ=+,利用//AB CD 的性质180AGH CHG ∠+∠=︒,即9023180ααβ︒+++=︒,求出30αβ+=︒,再求()260MHG αβ∠=+=︒即可.【详解】(1)证明:如图,∵180AGE DHE ∠+∠=︒,AGE BGF ∠=∠.∴180BGF DHE ∠+∠=︒,∴//AB CD .(2)证明:如图,过点M 作//MR AB ,又∵//AB CD ,∴////AB CD MR .∴GMR AGM ∠=∠,HMR CHM ∠=∠.∴M GMR HMR AGM CHM ∠=∠+∠=∠+∠;(3)解:如图,令2AGM α∠=,CHM β∠=,∵N AGM ∠=∠则2N α∠=,2M αβ∠=+,∵射线GH 是BGM ∠的平分线, ∴()111809022FGM BGM AGM α∠=∠=︒-∠=︒-, ∴29090AGH AGM FGM ααα∠=∠+∠=+︒-=︒+, ∵12M N FGN ∠=∠+∠, ∴1222FGN αβα+=+∠, ∴2FGN β∠=,过点N 作//HT GN ,则2MHT N α∠=∠=,2GHT FGN β∠=∠=,∴22GHM MHT GHT αβ∠=∠+∠=+,∴CHG CHM MHT GHT ∠=∠+∠+∠2223βαβαβ=++=+,∵//AB CD ,∴180AGH CHG ∠+∠=︒,∴9023180ααβ︒+++=︒,∴30αβ+=︒,∴()260MHG αβ∠=+=︒.【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的定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平行线构造内错角,和同位角,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来计算是解题关键.28.命题:有两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必有两条高线相等,写出它的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的真假,若是真命题,给出证明;若是假命题,请举反例.解析:逆命题是有两条高线相等的三角形必有两个内角相等,是真命题;证明见解析.【分析】先找到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再将题设和结论互换,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再得出命题的正确性.【详解】解:有两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必有两条高线相等的逆命题是有两条高线相等的三角形必有两个内角相等,是真命题;在Rt BCE 与Rt CBD △中,BD CE BC CB =⎧⎨=⎩∴()Rt BCE Rt CBD HL ≌,∴DCB EB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命题与定理的证明,根据逆命题的概念来回答: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进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求出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一章 三角形经典练习题附详细解析学生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一章 三角形经典练习题附详细解析学生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练习题附详细解析一、单选题1.若有两条线段长分别为3cm和4cm,则下列长度的线段能与其组成三角形的是()A.1cm B.5cm C.7cm D.9cm2.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a,则a的取值范围是()A.a>7B.a<7C.1<a<7D.3<a<63.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2,3B.3,4,5C.3,1,1D.3,4,7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一边长为4,则它的周长等于()A.8B.10C.8或10D.10或125.如图所示,在△ABC中,AB=8,AC=6,AD是△ABC的中线,则△ABD与△ADC的周长之差为()A.14B.1C.2D.76.如图,在△ABC中,已知点E、F分别是AD、CE边上的中点,且S△BEF=4cm2,则S△ABC的值为()A.1cm2B.2cm2C.8cm2D.16cm27.如图四个图形中,线段BE 是△ABC 的高线的是( )A.B.C.D.8.在三角形中,一定能将其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的是()A.中线B.高线C.角平分线D.某一边的垂直平分线9.如图,在△ABC中,点D为BC边上一点,连接AD,取AD的中点P,连接BP,CP.若△ABC 的面积为4cm2,则△BPC的面积为()A.4cm2B.3cm2C.2cm2D.1cm210.如图,AE△BC于E,BF△AC于F,CD△AB于D,△ABC中AC边上的高是线段()A.BF B.CD C.AE D.AF11.如图△ABC中,△A=96°,延长BC到D,△ABC与△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1△A1BC与△A1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2,依此类推,△A4BC与△A4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5,则△A5的度数为()A.19.2°B.8°C.6°D.3°12.如图,△A +△B +△C +△D +△E +△F等于()A.180°B.360°C.540°D.720°13.如图,则△A+△B+△C+△D+△E=()度A.90B.180C.200D.36014.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则这个多边形为()A.三角形B.四边形C.五边形D.六边形15.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36°,这个正多边形是()A.正六边形B.正八边形C.正十边形D.正十二边形16.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为150°,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A.6B.11C.12D.1817.如图,已知BD是△ABC的中线,AB=5,BC=3,且△ABD的周长为11,则△BCD的周长是()A.9B.14C.16D.不能确定二、填空题18.三角形三边长为7cm、12cm、acm,则a的取值范围是.19.如图,一扇窗户打开后,用窗钩AB可将其固定,这里所运用的几何原理是.20.如图,自行车的三角形支架,这是利用三角形具有性.21.在△ABC中,△B,△C的平分线交于点O,若△BOC=132°,则△A=度.22.如图,△1+△2+△3+△4=°。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1.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边形是()A.三角形B.四边形C.五边形D.六边形【答案】B【解析】设所求多边形边数为n,则360°=(n﹣2)•180°,解得n=4.∴外角和等于内角和的多边形是四边形.故选B.【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2.到△ABC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ABC的( ).A.三条中线的交点B.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答案】D.【解析】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三角形的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故选D.【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上的距离相等.(要求画图,写已知,求证和证明)【答案】证明见解析.【解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与求证,然后证明:连接AD,由AB=AC,D为BC中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得到AD为顶角的平分线,由DE与AB垂直,DF与AC垂直,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即可得到DE=DF,得证.如图,△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于E,DF⊥AC于F,求证:DE=DF.证明:连接AD,∵AB=AC,D是BC中点,∴AD为∠BAC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又∵DE⊥AB,DF⊥AC,∴DE=DF(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相等).【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如图,在△ABC和△DEF中,已知:AC=DF,,BC=EF,要使△ABC△DEF,还需要的条件可以是;(只填写一个条件)【答案】∠ACB=∠F. 答案不唯一【解析】本题要判定△ABC≌△DEF,有AC=DF,BC=EF,可以加∠ACB=∠F,就可以用SAS 判定△ABC≌△DEF.(或AB=DE。

答案不唯一)试题解析:由分析得:∠ACB=∠F.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5.如图,中是腰的垂直平分线,的度数是。

【答案】15°.【解析】已知∠A=50°,AB=AC可得∠ABC=∠ACB,再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出∠ABC=∠A,易求∠DBC.试题解析:∵∠A=50°,AB=AC,∴∠ABC=∠ACB=(180°-∠A)=65°又∵DE垂直且平分AB,∴DB=AD,∴∠ABD=∠A=50°,∴∠DBC=∠ABC-∠ABD=65°-50°=15°.即∠DBC的度数是15°.考点: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6.如图所示,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ABC与△CDE都是等边三角形,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A.△ACE≌△BCDB.△BGC≌△AFCC.△DCG≌△ECFD.△ADB≌△CEA【答案】D【解析】因为△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所以 BC=AC,CE=CD,∠BCA=∠ECD=60°,所以∠BCA+∠ACD=∠ECD+∠ACD,即∠BCD=∠ACE,所以在△BCD和△ACE中,所以△BCD≌△ACE(SAS),故A成立.因为△BCD≌△ACE,所以∠DBC=∠CAE.因为∠BCA=∠ECD=60°,所以∠ACD=60°.在△BGC和△AFC中,所以△BGC≌△AFC,故B成立.因为△BCD≌△ACE,所以∠CDB=∠CEA,在△DCG和△ECF中,所以△DCG≌△ECF,故C成立.故选D.7.在Rt△ABC中,∠BAC=90°,AB=AC=1,以AC为腰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 ,则线段BD 的长为.【答案】2或.【解析】①以A为直角顶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DAC,图①∵∠DAC=90°,且AD=AC,∴BD=BA+AD=1+1=2;②以C为直角顶点,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图②连接BD,过点D作DE⊥BC,交BC的延长线于E.∵△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90°,∴∠DCE=45°,又∵DE⊥CE,∴∠DEC=90°,∴∠CDE=45°,∴在中,∴【考点】等腰直角三角形8.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2S2+2S3+S4=()A.5B.4C.6D.10【答案】C.【解析】如图,∵图中的四边形为正方形,∴∠ABD=90°,AB=DB,∴∠ABC+∠DBE=90°,∵∠ABC+∠CAB=90°,∴∠CAB=∠DBE,∵在△ABC和△BDE中,,∴△ABC≌△BDE(AAS),∴AC=BE,∵DE2+BE2=BD2,∴ED2+AC2=BD2,∵S1=AC2,S2=DE2,BD2=1,∴S1+S2=1,同理可得S2+S3=2,S3+S4=3,∴S1+2S2+2S3+S4=1+2+3=6.故选C.【考点】1.勾股定理;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正方形的性质.9.如图,点C在线段AB上,DA⊥AB,EB⊥AB,FC⊥AB,且DA=BC,EB=AC,FC=AB,∠AFB=51°,则∠DFE= .【答案】390.【解析】连接BD、AE,∵DA⊥AB,FC⊥AB,∴∠DAB=∠BCF=90°,又∵DA=BC,FC=AB,∴△DAB≌△BCF(SAS),∴BD=BF,∴∠BDF=∠BFD,又∵AD∥CF,∴∠ADF=∠CFD,∴∠ABF=∠DFB+∠ADF=∠BFC+2∠CFD,同理可得,∠BAF=∠AFC+2∠CFE,又∵∠AFB=51°,∴∠ABF+∠BAF=129°,∴∠BFC+2∠CFD+∠AFC+2∠CFE=51°+2∠DFE=129°,∴∠DFE=39°.【考点】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②平行线的性质;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0.如图,等边△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BDE=∠CDF=60°,则图中有几对全等的等腰三角形()A.5对B.6对C.7对D.8对【答案】C【解析】由题, 等边△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所以∠B=∠C=60°,BD="CD,"∠BAD=∠CAD=30°,又因为∠BDE=∠CDF=60°,所以∠EDF=60°,△BDE和△CDF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E=CF=BD=CD=DE=DF=BC=AB=AC,因为∠EDF=60°AE=AF,所以△DEF和△AEF为等边三角形,所以∠EDA=∠FDA=30°,因为∠BAD=∠CAD=30°,所以△ADE和△ADF为等腰三角形,易知△BED≌△DEF≌△CDF≌△AEF, △AED≌△AFD,前者有6对,共7对.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由题, 等边△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所以∠B=∠C=60°,BD="CD," ∠BAD=∠CAD=30°,又因为∠BDE=∠CDF=60°,所以∠EDF=60°,△BDE和△CDF为等边三角形,所以BE=CF=BD=CD=DE=DF=BC=AB=AC,因为∠EDF=60°AE=AF,所以△DEF和△AEF为等边三角形,所以∠EDA=∠FDA=30°,因为∠BAD=∠CAD=30°,所以△ADE和△ADF为等腰三角形,易知△BED≌△DEF≌△CDF≌△AEF, △AED≌△AFD,前者有6对,共7对.【考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11.如图,Rt△ABC中,AC=BC=4,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在CD上找一点P,使PA+PE最小,则这个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要求PA+PE的最小值,PA,PE不能直接求,可考虑通过作辅助线转化PA,PE的值,从而找出其最小值求解.如图,连接BE,则BE就是PA+PE的最小值,∵Rt△ABC中,AC=BC=4,点D,E分别是AB,AC的中点,∴CE=2cm,∴.【考点】1.轴对称;2.勾股定理.12.如图,大正方形面积13,小正方形面积为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求a+b=。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练习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ABC中,若∠A=95°,∠B=40°,则∠C的度数为()A.35°B.40°C.45°D.50°2、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和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为(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3、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55°和65°,这个三角形的外角不可能是()A.115°B.120°C.125°D.130°4、如图,在△ABC中,AB=AC,∠A=140°,延长BC至点D,则∠ACD等于()A.130°B.140°C.150°D.160°5、将一副三角板按图中的方式叠放,则∠α等于()A.75°B.60°C.45°D.30°6、如图,点O是△ABC内一点,∠A=80°,BO、CO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则∠BOC等于( )A.140°B.120°C.130°D.无法确定7、如图,在△ABC中,∠B=30°,∠C=70°,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则∠CAD的度数为( )A.40°B.45°C.50°D.55°8、如图,已知△ABC 为直角三角形,∠C=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C,则∠1+∠2=( )A.90°B.135°C.270°D.315°9、一副三角板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 )A.165°B.120°C.150°D.135°10、如图,△ABC 中,E 为边BC 延长线上一点,∠ABC 的平分线与∠ACE 的平分线交于点D,若∠A=46°,则∠D 的度数为( )A.46°B.92°C.44°D.23°11、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 <∠B,CM 是斜边AB 上的中线,将△ACM 沿直线CM 折叠,点A 落在点A 1处,CA 1与AB 交于点N,且AN=AC,则∠A 的度数是( )A.30°B.36°C.50°D.60°12、如图,在△ABC 中,∠A=52°,∠ABC 与∠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D 1,∠ABD 1与∠ACD 1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 2,依此类推,∠ABD 4与∠ACD 4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 5,则∠BD 5C 的度数是( )A.56°B.60°C.68°D.94°二、填空题:13、如图,在△ABC中,∠A=30°,∠B=50°,延长BC到D,则∠ACD= °.14、如图,BD∥CE,∠1=85°,∠2=37°,则∠A= °.15、如图,把一副常用的三角板如图所示拼在一起,那么图中∠ABF= °16、.如图,CD、C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A=30°,∠B=60°,则∠DCE=______度.17、.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且∠B=40°,∠C=60°,则∠EAD= °.18、如图,∠1=∠2=∠3,且∠BAC=70°,∠DFE=50°,则∠ABC的度数为三、解答题:19、如图,∠ABC=38°,∠ACB=100°,AD平分∠BAC,AE是BC边上的高,求∠DAE的度数.20、如图,△ABC中,AD是BC上的高,AE平分∠BAC,∠B=75°,∠C=45°,求∠DAE与∠AEC的度数.21、如图,在△ABC中,点D是BC边上的一点,∠B=50°,∠BAD=30°,将△ABD沿AD折叠得到△AED,AE与BC交于点F.(1)填空:∠AFC=______度;(2)求∠EDF的度数.22、在△ABC中,已知∠A=α.(1)如图1,∠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①当α=70°时,∠BDC度数=______度(直接写出结果);②∠BDC的度数为______(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2,若∠ABC的平分线与∠ACE角平分线交于点F,求∠BFC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3)在(2)的条件下,将△FBC以直线BC为对称轴翻折得到△GBC,∠GBC的角平分线与∠G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M(如图3),求∠BMC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参考答案1、C2、C3、D4、D5、A6、C7、A8、C9、A10、D11、B12、A13、答案为:80.14、答案是:48.15、答案为:1516、答案为:15°.17、答案为:1018、答案为:60º;19、解:∵∠ABC=38°,∠ACB=100°(己知)∴∠BAC=180°﹣38°﹣100°=42°(三角形内角和180°).又∵AD平分∠BAC(己知),∴∠BAD=21°,∴∠ADE=∠ABC+∠BAD=59°(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又∵AE是BC边上的高,即∠E=90°,∴∠DAE=90°﹣59°=31°.20、解:方法1:∵∠B+∠C+∠BAC=180°,∠B=75°,∠C=45°,∴∠BAC=60°,∵AE平分∠BAC,∴∠BAE=∠CAE=0.5∠BAC=0.5×60°=30°,∵AD是BC上的高,∴∠B+∠BAD=90°,∴∠BAD=90°﹣∠B=90°﹣75°=15°, ∴∠DAE=∠BAE﹣∠BAD=30°﹣15°=15°,在△AEC中,∠AEC=180°﹣∠C﹣∠CAE=180°﹣45°﹣30°=105°;方法2:同方法1,得出∠BAC=60°.∵AE平分∠BAC,∴∠EAC=0.5∠BAC=0.5×60°=30°.∵AD是BC上的高,∴∠C+∠CAD=90°,∴∠CAD=90°﹣45°=45°,∴∠DAE=∠CAD﹣∠CAE=45°﹣30°=15°.∵∠AEC+∠C+∠EAC=180°,∴∠AEC+30°+45°=180°,∴∠AEC=105°.答:∠DAE=15°,∠AEC=105°.21、解:(1)∵△ABD沿AD折叠得到△AED,∴∠BAD=∠DAF,∵∠B=50°∠BAD=30°,∴∠AFC=∠B+∠BAD+∠DAF=110°;故答案为110. (2)∵∠B=50°,∠BAD=30°,∴∠ADB=180°﹣50°﹣30°=100°, ∵△ABD沿AD折叠得到△AED,∴∠ADE=∠ADB=100°,∴∠EDF=∠EDA+∠BDA﹣∠BDF=100°+100°﹣180°=20°.22、解:(1)①125°;②结论:,理由:∵∠ABC,∠DCB=∠ACB,∴∠BDC=180°﹣∠DBC﹣∠DCB=180°﹣(∠ABC+∠ACB)=180°﹣=90°+∠A=90°+α.故答案分别为125°,90°+α.(2)∵BF和CF分别平分∠ABC和∠ACE∴,,∴∠BFC=∠FCE﹣∠FBC)==即.(3)由轴对称性质知:,由(1)②可得,∴.。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题(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A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B .在同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D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 2.如图,//,40,50,AB CD B C ∠=︒∠=︒则E ∠的度数为( )A .70︒B .80︒C .90︒D .100︒3.若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其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正多边形是( ) A .5边形 B .6边形 C .7边形 D .8边形4.内角和为720°的多边形是( ).A .三角形B .四边形C .五边形D .六边形5.如图,ABC 中,55,B 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且130ACD ∠=︒,则A ∠的度数是( )A .50︒B .65︒C .75︒D .85︒6.如图,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7.将一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如图放置,如果∠α=47°,则∠β的度数是( )A .43°B .47°C .30°D .60°8.如图,直线//,65,30AB CD A E ∠=︒∠=︒,则C ∠等于( )A .30°B .35°C .40°D .45°9.如图,盖房子时,在窗框没有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使其不变形,这种做法的根据是(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 .长方形的对称性C .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D .三角形的稳定性10.如图,在七边形ABCDEFG 中,AB ,ED 的延长线交于点O .若1,2,3,4∠∠∠∠的外角和于210°,则BOD ∠的度数为( )A .30°B .35°C .40°D .45°11.某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3倍,则此多边形的边数是( )A .5B .6C .7D .8二、填空题12.如图是一块正多边形的碎瓷片,经测得30ACB ∠=︒,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_.13.在△ABC 中,∠A 是钝角,∠B =30°, 设∠C 的度数是α,则α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14.如图1,ABC 纸片面积为24,G 为ABC 纸片的重心,D 为BC 边上的一个四等分点(BD CD <)连结CG ,DG ,并将纸片剪去GDC ,则剩下纸片(如图2)的面积为__________.15.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尺按图③放置,使三角尺①的长直角边与三角尺②的某直角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图③中的∠1=______°.16.过n 边形的一个顶点有9条对角线,则n 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17.如图,△ABC 的两条中线AD 、BE 相交于点G ,如果S △ABG =2,那么S △ABC =_____.18.已知ABC 的高为AD ,65BAD ∠=︒,25CAD ∠=︒,则BAC ∠的度数是_______. 19.鹿鸣社区里有一个五边形的小公园,如图所示,王老师每天晚饭后都要到公园里去散步,已知图中的∠1=95︒,王老师沿公园边由A 点经B→C→D→E ,一直到F 时,他在行程中共转过了_____度.20.一副直角,三角板有一个角的顶点如图所示重合,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_.①如图 1,若 AB ⊥AE ,则∠BFC=75°;②图 2 中 BD 过点C ,则有∠DAE+∠DCE=45°;③图 3中∠DAE+∠DFC 等于 135°;④保持重合的顶点不变,改变三角板BAD 的摆放位置,使得D 在边AC 上,则∠BAE=105°. 21.如图,若//AB CD ,BF 平分ABE ∠,DF 平分CDE ∠,90BED ∠=,则BFD ∠=______.三、解答题22.已知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CE 是AB 边上的高,AD ,CE 相交于点P ,BCE 40,APC 123∠∠=︒=︒,求ADC ∠和ACB ∠的度数.23.已知a ,b ,c 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化简:a b c b c a c a b +++-----. 24.如图,//AE DF ,BE DF ⊥于点G ,190B ∠+∠=︒.(1)判断CD 与AB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50A ∠=︒,求出DEG ∠的度数.25.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板XYZ 置在ABC 上,恰好三角板XYZ 的两条直角边XY 、XZ 分别经过点B 、C .ABC 中,30A ∠=︒.(1)ABC ACB ∠+∠=________.(2)ABX ACX ∠+∠=________.(说明理由)一、选择题1.用若干根等长的小木棍搭建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搭建1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3根小木棍,搭建2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5根小木棍,搭建4个等边三角形最少需要小木棍的根数是( )A .12B .10C .9D .62.如图,在ABC 中,55A ∠=︒,65C =︒∠,BD 平分ABC ∠,//DE BC ,则BDE ∠的度数是( )A .50°B .25°C .30°D .35°3.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和4,则第三边长可能是( )A .3B .4C .5D .64.如图,ABC 中,55,B D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且130ACD ∠=︒,则A ∠的度数是( )A .50︒B .65︒C .75︒D .85︒5.如图,ABC 中,将A ∠沿DE 翻折,若30A ∠=︒,25BDA '∠=︒,则CEA '∠多少度( )A .60°B .75°C .85°D .90°6.用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相接,能做成三角形框架的是( )A .2,2,4B .3,4,5C .1,2,3D .2,3,67.如图,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8.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7,则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 .3B .4C .11D .129.下列长度的四根木棒,能与3cm ,7cm 长的两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 A .3cm B .10cm C .4cm D .6cm10.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3,5,6B .3,2,1C .2,2,4D .3,6,10 11.如图,105DBA ∠=︒,125ECA ∠=︒,则A ∠的度数是( )A .75°B .60°C .55°D .50°二、填空题12.如图,BD 是ABC 的中线,点E 、F 分别为BD 、CE 的中点,若AEF 的面积为23cm ,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2cm .13.如果一个多边形所有内角和与外角和共为2520°,那么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_________条对角线14.如图,已知ABC 中,90,50ACB B D ︒︒∠=∠=,为AB 上一点,将BCD △沿CD折叠后,点B 落在点E 处,且//CE AB ,则ACD ∠的度数是___________.15.如图,在ABC 中,80B ∠=︒,BAC ∠和BCD ∠的平分线交于点E ,则E ∠的度数是______.16.鹿鸣社区里有一个五边形的小公园,如图所示,王老师每天晚饭后都要到公园里去散步,已知图中的∠1=95︒,王老师沿公园边由A 点经B→C→D→E ,一直到F 时,他在行程中共转过了_____度.17.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11cm ,一边长等于5cm ,它的周长为______. 18.一块含45°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其中,直线//a b ,185∠=︒,则2∠=______度.19.如图,∠BAK +∠B +∠C +∠CDE +∠E +∠F +∠MGN +∠H +∠K =________.20.已知//AB CD ,点P 是平面内一点,若30,20BPD PBA ∠=︒∠=︒,则CDP ∠=___________度.21.如图,P 为正五边形ABCDE 的边AE 上一点,过点P 作PQ //BC ,交DE 于点Q ,则∠EPQ 的度数为_____.三、解答题22.如图,BP 平分ABC ∠,交CD 于点F ,DP 平分ADC ∠交AB 于点E ,AB 与CD 相交于点G ,42A ∠=︒.(1)若60ADC ∠=︒,求AEP ∠的度数;(2)若38C ∠=︒,求P ∠的度数.23.如图,在ABC 中,D 是AB 上一点,且AD AC =,连结CD .请在下面空格中用“>”,“<”或“=”填空.(1)AB________AC BC +;(2)2AD________CD ;(3)BDC ∠________A ∠.24.在△ABC 中,∠B =40°,∠C =60°,AD 平分∠BAC ,点E 为AD 延长线上的点,EF ⊥BC 于F ,求∠DEF 的度数.25.如图,在ABC 中,90ACB ∠=︒.(1)作出AB 边上的高CD .(2)5AC =,12BC =,13AB =,求高CD 的长.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 中,∠ACB=90°,D 在AB 上,将△ABC 沿CD 折叠,点B 落在AC 边上的点B′处,若'20ADB ∠=︒,则∠A 的度数为( )A .25°B .30°C .35°D .40°2.若过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画n 条对角线,则n 的值是( )A .1B .2C .3D .43.在多边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不是顶点),将这个点与多边形的各顶点连接起来,可以将多边形分割成8个三角形,则该多边形的边数为( )A .8B .9C .10D .114.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个数为( )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③在同一平面内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④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⑤两点之间,线段最短.A .2B .3C .4D .55.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1,2,3B .1,3,5C .2,3,4D .2,6,10 6.下列长度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3,5B .4,6,11C .5,8,10D .4,8,4 7.长度分别为2,3,4,5的四根细木棒首尾相连,围成一个三角形(木棒允许连接,但不允许折断),得到的三角形的最长边长为( )A .8B .5C .6D .78.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放置,使等腰直角三角板DEF 的锐角顶点D 放在另一块直角三角板(60B ∠=)的斜边AB 上,两块三角板的直角边交于点M .如果75BDE ∠=,那么AMD ∠的度数是( )A .75°B .80°C .85°D .90°9.如图,直线//,65,30AB CD A E ∠=︒∠=︒,则C ∠等于( )A .30°B .35°C .40°D .45°10.如图,已知AE 交CD 于点O ,AB ∥CD ,∠A =50°,∠E =15°,则∠C 的度数为()A .50°B .65°C .35°D .15°11.如图,105DBA ∠=︒,125ECA ∠=︒,则A ∠的度数是( )A .75°B .60°C .55°D .50°二、填空题12.如图是一块正多边形的碎瓷片,经测得30ACB ∠=︒,则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_.13.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其余各顶点,可以将这个n 边形分割成17个三角形,则n =______.14.在△ABC 中,∠A 是钝角,∠B =30°, 设∠C 的度数是α,则α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15.若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3cm 和6cm ,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_cm . 16.对于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下面四个结论中,①可以四个角都是锐角;②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③至少有一个角是钝角;④最多有三个角是钝角;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17.如图,在△ABC 中,点O 是△ABC 内一点,且点O 到△ABC 三边的距离相等,若∠A =70°,则∠BOC =________.18.如图所示,在ABC 中,80A ∠=︒,延长BC 到D ,ABC ∠与ACD ∠的平分线相交于1A 点,1A BC ∠与1A CD ∠的平分线相交于A 点,依此类推,4A BC ∠与4A CD ∠的平分线相交于5A 点,则5A ∠的度数是_________.19.如图,在ABC 中,点D 、E 、F 分别是边BC 、AD 、CE 上的中点,则6ABC S =,则BEF S =△______.20.如图,六边形ABCDEF中,AB∥DC,∠1、∠2、∠3、∠4分别是∠BAF、∠AFE、∠FED、∠EDC的外角,则∠1+∠2+∠3+∠4=_____.21.如图,△ABC中,D为BC边上的一点,BD:DC=2:3,△ABC的面积为10,则△ABD 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22.如图,直线//PQ MN,点C是PQ、MN之间(不在直线PQ,MN上)的一个动点.(1)如图1,若∠1与∠2都是锐角,请写出∠C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把Rt△ABC如图2摆放,直角顶点C在两条平行线之间,CB与PQ交于点D,CA与MN交于点E,BA与PQ交于点F,点G在线段CE上,连接DG,有∠BDF=∠GDF,求AEN CDG ∠∠的值.(3)如图3,若点D是MN下方一点,BC平分∠PBD,AM平分∠CAD,已知∠PBC=25°,求∠ACB+∠ADB的度数.23.如图,在ABC ∆中,48,A CE ∠=︒是ACB ∠的平分线, B C D 、、在同一直线上,,40.BEC BFD D ∠=∠∠=︒(1)求BCE ∠的度数;(2)求B 的度数.24.如果一个n 边形的内角都相等,且它的每一个外角与内角的比为2:5,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n .25.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C ∠和BCD ∠的平分线交于点O .(1)如果130A ∠=︒,110D ∠=︒,求BOC ∠的度数;(2)请直接写出BOC ∠与A D ∠+∠的数量关系.。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数学三角形试题答案及解析1.已知: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一点,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交于BE的延长线于点F,且AF=DC,连接CF.(1)求证:D是BC的中点;(2)如果AB=AC,试判断四边形AD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证明见解析;(2)四边形ADCF是矩形,证明见解析.【解析】(1)可证△AFE≌△DBE,得出AF=BD,进而根据AF=DC,得出D是BC中点的结论.(2)若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知AD⊥BC;而AF与DC平行且相等,故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又AD⊥BC,则四边形ADCF是矩形.试题解析:(1)∵E是AD的中点,∴AE=DE.∵AF∥BC,∴∠FAE=∠BDE,∠AFE=∠DBE.在△AFE和△DBE中,∵∠FAE=∠BDE,∠AFE=∠DBE,AE=DE,∴△AFE≌△DBE(AAS).∴AF=BD.∵AF=DC,∴BD=DC,即:D是BC的中点.(2)四边形ADCF是矩形,证明如下:∵AF=DC,AF∥DC,∴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AB=AC,BD=DC,∴AD⊥BC即∠ADC=90°.∴平行四边形ADCF是矩形.【考点】1.矩形的判定;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若一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cm,腰上的高为2cm,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A.30°B.150°C.30°或150°D.以上都不对【答案】C.【解析】由于题中只说明是等腰三角形没有指明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所以应该分两情况进行分析:如图①,△ABC中,AB=AC=3cm,CD⊥AB且CD=3cm,∵△ABC中,CD⊥AB且CD=AB=3cm,AB=AC=6cm,∴CD=AC.∴∠A=30°.如图②,△ABC中,AB=AC=6cm,CD⊥BA的延长线于点D,且CD=3cm,∵∠CDA=90°,AB=AC=6cm,CD⊥BA的延长线于点D,且CD=3cm,∴CD=AC. ∴∠DAC=30°.∴∠A=150°.故选C.【考点】1.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 分类思想的应用.3.如图,D为AB的中点,点E在AC上,将△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求证:EF=EC.【答案】证明见解析.【解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DA=DF,AE=FE,∠ADE=∠FDE,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得∠B=∠DFB,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到∠ADE+∠FDE=∠B+∠DFB,则∠ADE=∠B,所以DE∥BC,易得DE为△ABC的中位线,得到AE=EC,于是EF=EC.试题解析:∵△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DA=DF,AE=FE,∠ADE=∠FDE,∴∠B=∠DFB,∵∠ADF=∠B+∠DFB,即∠ADE+∠FDE=∠B+∠DFB,∴∠ADE=∠B,∴DE∥BC,而D为AB的中点,∴DE为△ABC的中位线,∴AE=EC,∴EF=EC.考点: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等腰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A(0,1),点B在x轴的正半轴上,∠ABO=30°,点C在y轴上.(1)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为;(2)点P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P′在x轴上,AP=1,在图中标出点P的位置并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在y轴上找到一点M,使PM+BM的值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答案】(1)(0,3)或(0,-1);(2)理由见解析;(3).【解析】(1)先确定A的位置,再作出△AOB,就可以求出AB=2,OB=,在y轴上符合条件的有两点C1和C2,求出即可;(2)根据AP=AO=1,得出P的对称点是O点,求出OC,即可得出OP,解直角三角形求出PQ和OQ即可;(3)作出B关于y轴的对称点,连接PB′即可得出M点的位置,求出PB′长即可.试题解析:(1)符合条件的有两点,以A为圆心,以AB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C1、C2点,∵A(0,1),∴OA=1,∵在Rt△AOB中,OA=1,∠ABO=30°,∴AB=2OA=2,OB=,即AC1=AC2=2,∴OC1=1+2=3,OC2=2-1=2,∴C的坐标是(0,3)或(0,-1),(2)P的坐标是(,),理由是:过P作PQ⊥x轴于Q,∵OA=1,AP=1,AO⊥x轴,∴x轴和以A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相切,∵AP=1,∴P在圆上,∵点P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P′在x轴上,AP=1,∴P′点和O重合,如图:∵P和P′关于直线AB对称,∴PP′⊥AB,PC=P′C,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S△AOB=AO×OB=AB×CO,∴×1=2OC,∴OC=,∴PP′=2OC=,∵∠ABO=30°,∠OCB=90°,∴∠POB=60°,∴PQ=OP×sin60°=,OQ=OP×cos60°=,即P的坐标是(,);(3)作B关于y轴的对称点B′,连接PB′交y轴于M,则M为所求,∵OB=,∴OB′=,即BB′=2,∵PQ=,∴由勾股定理得:PB′=,∴PM+BM=PM+B′M=PB′=.考点: 1.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2.坐标与图形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5.有一组勾股数,知道其中的两个数分别是17和8,则第三个数是 .【答案】15【解析】设第三个数是,①若为最长边,则,不是整数,不符合题意;②若17为最长边,则,三边是整数,能构成勾股数,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5.6.在△ABC中,AB=9,AC=12,BC=15,则△ABC的中线AD=【答案】7.5.【解析】∵AB=9,AC=12,BC=15,∴92+122=152,∴△ABC是直角三角形,∴△ABC的中线AD=BC=7.5,【考点】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7.如图,AD⊥BC于点D,D为BC的中点,连接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O,连结OC,若∠AOC=125°,则∠ABC= __________.【答案】70°【解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求出∠C,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OB=OC,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求出∠OBC=∠C,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AD⊥BC,∠AOC=125°,∴∠C=∠AOC-∠ADC=125°-90°=35°,∵D为BC的中点,AD⊥BC,∴OB=OC,∴∠OBC=∠C=35°,∵OB平分∠ABC,∴∠ABC=2∠OBC=2×35°=70°.【考点】1.垂直平分线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角平分线的性质8.在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中,已知点P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则点P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之和PD+PE+PF等于()A.B.2C.4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易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解.如图,连接AP、BP、CP,则、、;设等边三角形的高为h,由勾股定理可得:,.而,根据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可得:,即:由此等量关系可得到三角形的三边距离之和.故选A.【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9.如图,点C在线段AB上,DA⊥AB,EB⊥AB,FC⊥AB,且DA=BC,EB=AC,FC=AB,∠AFB=51°,则∠DFE= .【答案】390.【解析】连接BD、AE,∵DA⊥AB,FC⊥AB,∴∠DAB=∠BCF=90°,又∵DA=BC,FC=AB,∴△DAB≌△BCF(SAS),∴BD=BF,∴∠BDF=∠BFD,又∵AD∥CF,∴∠ADF=∠CFD,∴∠ABF=∠DFB+∠ADF=∠BFC+2∠CFD,同理可得,∠BAF=∠AFC+2∠CFE,又∵∠AFB=51°,∴∠ABF+∠BAF=129°,∴∠BFC+2∠CFD+∠AFC+2∠CFE=51°+2∠DFE=129°,∴∠DFE=39°.【考点】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②平行线的性质;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0.如图,在中,, ,则点到直线的距是 .【答案】4【解析】如图,求点到的距离,故过点作交于点,由,,,可证,,即点到直线的距离是4.【考点】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三角形全等的性质;3、角平分线的性质.11.已知: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40度,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共有条对角线,其内角和为度。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D.所有的等边三角形全等 2. 如图所示,a,b,c 分别表示△ABC 的三边长,则下面与△ABC 一定全等的三角形是( )3.如图所示,已知△ABE ≌△ACD ,∠1=∠2,∠B=∠C , 下列不正确的等式是( ) B.∠BAE=∠CADA.AB=AC C.BE=DC D.AD=DE 4. 在△ABC 和△A /B /C /中,AB=A /B /,∠B=∠B /,补充条件后仍不一定能保证△ABC ≌△A /B /C /,则补充的这个条件是( )A .BC=B /C / B .∠A=∠A / C .AC=A /C /D .∠C=∠C / 5.如图所示,点B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 与△CDE都是等边三角形,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ACE ≌△BCDB.△BGC ≌△AFCC.△DCG ≌△ECFD.△ADB ≌△CEA6. 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 的距离,先在AB 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D ,使CD=BC ,再作出BF 的垂线DE ,使A,C,E 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可以说明△EDC ≌△ABC ,得ED=AB ,因此测得ED 的长就是AB 的长,判定△EDC ≌△ABC 最恰当的理由是( ) 第3题图第5题图 第2题图第6题图AB C DA.边角边B.角边角C.边边边D.边边角7.已知:如图所示,AC=CD ,∠B=∠E=90°,AC ⊥CD ,则不正确的结论是( )A .∠A 与∠D 互为余角B .∠A=∠2C .△ABC ≌△CED D .∠1=∠28. 在△ABC 和△FED 中,已知∠C=∠D ,∠B=∠E ,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条件( ) A.AB=ED B.AB=FD C.AC=FD D.∠A=∠F 9.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 ,∠ABC 、∠ACB 的平分线BD ,CE 相交于O 点,且BD 交AC 于点D ,CE 交AB 于 点E .某同学分析图形后得出以下结论:①△BCD ≌△CBE ; ②△BAD ≌△BCD ;③△BDA ≌△CEA ;④△BOE ≌△COD ;⑤△ACE ≌△BCE ,上述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10、下列命题中:⑴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形;⑵在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是对应角,相等的边是对应边;⑶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及对应角平分线分别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有( ) A 、3个 B 、2个 C 、1个 D 、0个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1分)11.如图6,AC=AD,BC=BD,则△ABC≌ ;应用的判定方法是 .12.如图7,△ABD≌△BAC,若AD=BC,则∠BAD的对应角为 .13.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于E,且DE=3cm ,则点D到AC的距离为 .B C DA 图6 D O CBA 图8 A D CB图7 第9题图 第7题图14.如图8,AB与CD交于点O,OA=OC,OD=OB,∠AOD= ,根据 可得△AOD≌△COB,从而可以得到AD= .15.如图9,∠A=∠D=90°,AC=DB,欲使OB=OC,可以先利用“HL”说明 ≌ 得到AB=DC,再利用“ ”证明△AOB≌ 得到OB=OC. 16.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边所对的角的关系是 .17.如图10,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形状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________去配,这样做的数学依据是是 . 三、解答题(共29分)18. (6分)如右图,已知△ABC 中,AB =AC ,AD 平分∠BAC ,请补充完整过程说明△ABD ≌△ACD 的理由.解: ∵AD 平分∠BAC∴∠________=∠_________(角平分线的定义)在△ABD 和△ACD 中⎪⎪⎩⎪⎪⎨⎧∴△ABD ≌△ACD ( ) 19. (8分)如图,已知△≌△是对应角.(1)写出相等的线段与相等的角;(2)若EF=2.1 cm ,FH=1.1 cm ,HM=3.3 cm ,求MN和HG 的长度.第19题图图10 DCBA20.(7分)如图,A、B两建筑物位于河的两岸,要测得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从B点出发沿河岸画一条射线BF,在BF上截取BC=CD,过D作DE∥AB,使E、C、A在同一直线上,则DE的长就是A、B之间的距离,请你说明道理.21.(8分)已知AB∥DE,BC∥EF,D,C在AF上,且AD=CF,求证:△ABC≌△DEF.四、解答题(共20分)22.(10分)已知:BE⊥CD,BE=DE,BC=DA,求证:①△BEC≌△DAE;②DF⊥BC.B C EF A23.(10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是AC 上的一点,∠1=∠2,∠3=∠4,求证: ∠5=∠6.12章·全等三角形(详细答案)一、选择题 CBDCD BDCDC二、填空题 11、△ABD SSS 12、∠ABC 13、3cm 14、∠COB SAS CB 15、△ABC △DCB AAS △DOC 16、相等 17、○3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解答题18、AD CAD AB=AC ∠BAD=∠CAD AD=AD SAS19、B 解:(1)EF=MN EG=HN FG=MH ∠F=∠M ∠E=∠N ∠EGF=∠MHN (2)∵△EFG ≌△NMH ∴MN=EF=2.1cm∴GF=HM=3.3cm ∵FH=1.1cm ∴HG=GF -FH=3.3-1.1=2.2cm 20、解:∵DE ∥AB ∴∠A=∠E在△ABC 与△CDE 中∠A=∠E BC=CD∠ACB=∠ECD∴△ABC ≌△CDE(ASA)∴AB=DE21、证明:∵AB ∥DE∴∠A=∠EDF∵BC ∥EFCA∴∠ACB=∠F∵AD=CF∴AC=DF在△ABC与△DEF中∠A=∠EDFAC=DF∠ACB=∠F△ABC≌△DEF(ASA)四、解答题22、证明:①∵BE⊥CD∴∠BEC=∠DEA=90°在Rt△BEC与Rt△DEA中BC=DABE=DE∴Rt△BEC≌Rt△DEA(HL)②∵Rt△BEC≌Rt△DEA∴∠C=∠DAE∵∠DEA=90°∴∠D+∠DAE=90°∴∠D+∠C=90°∴∠DFC=90°∴DF⊥BC23、证明:在△ABC与△ADC中1=∠2AC=AC3=∠4∴△ABC≌△ADC(ASA)∴CB=CD在△ECD与△ECB中CB=CD∠3=∠4CE=CE∴△ECD≌△ECB(SAS)∴∠5=∠6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已知:///ABC A B C ∆∆≌,/A A ∠=∠,/B B ∠=∠,70C ∠=︒,15AB cm =,则/C ∠=_________,//A B =__________.2.如图1,在ABC ∆中,AB=AC ,AD ⊥BC 于D 点,E 、F 分别为DB 、DC 的中点,则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_______对.图1 图2 图33. 已知△ABC ≌△A ′B ′C ′,若△ABC 的面积为10 cm 2,则△A ′B ′C ′的面积为______ cm 2,若△A ′B ′C ′的周长为16 cm ,则△ABC 的周长为________c m . 4. 如图2所示,∠1=∠2,要使△ABD ≌△ACD ,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只添一个条件即可).5.如图3所示,点F 、C 在线段BE 上,且∠1=∠2,BC =EF ,若要使△ABC ≌△DEF ,则还需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6.三角形两外角平分线和第三个角的内角平分线_____一点,且该点在三角形______部. 7.如图4,两平面镜α、β的夹角 θ,入射光线AO 平行于β,入射到α上,经两 次反射后的出射光线CB 平行于α,则角θ等于________.8.如图5,直线AE ∥BD ,点C 在BD 上,若AE =4,BD =8,△ABD 的面积为16,则ACE △ 的面积为______.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9.如图6,AE =AF ,AB =AC ,E C 与B F 交于点O ,∠A =600,∠B =250,则∠E OB 的度数为( )A 、600B 、700C 、750D 、85010.△ABC ≌△DEF ,且△ABC 的周长为100 cm ,A 、B 分别与D 、E 对应,且AB =35 cm ,DF =30 cm ,则EF 的长为( ) A .35 cm B .30 cm C .45 cm D .55 cm11.图7是一个由四根木条钉成的框架,拉动其中两根木条后,它的形状将会改变,若固定其形状,下列有四种加固木条的方法,不能固定形状的是钉在________两点上的木条.( )A .A 、FB .C 、E C .C 、AD .E 、F12.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 、B 的距离,先在AB 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 、D ,使CD= BC ,再定出BF 的垂线DE ,使A 、C 、E 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证明△EDC ≌△ABC , 得到ED=AB ,因此测得ED 的长就是AB 的长(如图8),判定△EDC ≌△ABC 的理由是( )NAMC B图7 图8 图9 图10A.边角边公理 B.角边角公理; C.边边边公理 D.斜边直角边公理13.如图9,在△ABC中,∠A:∠B:∠C=3:5:10,又△MNC≌△ABC,则∠BCM:∠BCN等于()A.1:2 B.1:3C.2:3 D.1:414.如图10,P是∠AOB平分线上一点,CD⊥OP于F,并分别交OA、OB于CD,则CD_____P点到∠AOB两边距离之和.( )A.小于B.大于C.等于D.不能确定三、解答题(共46分)中,∠ACB=90°,延长BC至B',使15.已知如图11,ABCC B'=BC,连结A B'.求证:△AB B'是等腰三角形.图11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1. 下面给出的四个三角形都有一部分被遮挡,其中不能判断三角形类型的是()A. B. C. D.2. 如图,小明用直尺和圆规作∠CAB的平分线AD,则得出∠CAD=∠DAB的依据是( )A.ASAB.AASC.SSSD.SAS3. 如图,一个多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剪去一个内角后,得到一个内角和为2340∘的新多边形,则原多边形的边数为( )A.13B.14C.15D.164. 如图,工人师傅为了固定六边形木架ABCDEF,通常在AC,AD,DF处加三根木条,使其不变形,这种做法的根据是()A.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B.长方形的对称性C.三角形的稳定性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5.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2:3:7,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6. 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A. B.C. D.7.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且内角和为1440∘,那么这个多边形的外角是()A.30∘B.36∘C.40∘D.45∘8.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a=3,b=7,第三边是c,且a<b<c,则c的取值范围是()A.4<c<7B.7<c<10C.4<c<10D.7<c<139. 如图,四边形ABCD中,E、F、G、H依次是各边中点,O是形内一点,若四边形AEOH、四边形BFOE、四边形CGOF的面积分别为4、5、6,四边形DHOG面积为()A.5B.4C.8D.610. 用正三角形和正方形镶嵌一个平面,在同一个顶点处,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个数之比为()A.1:1B.1:2C.2:3D.3:211. 三个正方形连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则x的度数为________.12. 如图是一副三角尺拼成的图案,则∠AEB=________∘.13. 三角形的两条边为2cm和4cm,第三边长是一个偶数,第三边的长是________.14. 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作法:(1)任意取一点K,使点K和点C在________的两旁;(2)以点C为圆心,________长为半径作弧,交AB于点D和E;(3)分别以点D和点E为圆心,大于________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4)作直线CF.直线CF就是所求作的垂线.15. 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是________.16. 有长度分别为1、2、3、4、5、6、7、8、9(单位:cm)的细木棒各1根,利用它们(允许连接加长但不允许折断)能够围成的周长不同的等边三角形共有________种.17. 如图,在△ABC中,BC边上的高是________;在△BCE中,BE边上的高是________;在△ACD中,AC边上的高是________.18. 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是________.19. 如图,▱ABCD中,AB=7,BC=3,连接AC,分别以点A和点C为圆心,大于AC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N,作直线MN,交CD于点E,连接AE,则△AED的周长是________.20. 如图,点D是△ABC的边BC上任意一点,点E,F分别是线段AD,CE的中点,且△ABC的面积为3cm2,则△BEF的面积=________.21. 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BD的周长比△ADC的周长多3,且AB与AC的和为11.(1)求AB,AC的长;(2)求BC边的取值范围.22. 如图所示,要使一个六边形木架在同一平面内不变形,至少还要再钉上几根木条?要使一个n边形(n≥4)木架在同一平面内不变形,至少还要再钉上________根木条?23. 如图,△ABC的两条中线BE、CD交于点O,连接AO.(1)在OA上找一点F,使四边形ODFE为平行四边形;的值.(2)求OEOB24. 如图,BD平分∠ABC,CD平分角ACB.(1)若∠A=50∘,求∠BDC的度数;(2)若∠A=α,试用α的式子表示∠BDC.25. 如图所示,分别在三角形.四边形的广场各角向内或向外修建半径为R的扇形草坪(阴影部分).求:(1)图a中草坪的面积.(2)图b中草坪的面积.(3)图c中草坪的面积.26. 有一个身高1.9米的大个子说,自己的步子大,一步能跨三米多,你相信吗?(1)你觉得可以用哪些知识或者哪些定理来研究问题?请具体写出来.(2)请你给出自己的结论,并提供推理过程.27. 如图:∠A=65∘,∠ABD=∠DCE=30∘,且CE平分∠ACB,求∠BEC的度数.28. 已知如图,点G是三角形ABC的三条中线AD,BE,CF的交点,求证:(1)DG=13AD,EG=13BE,FG=13CF;(2)以AD,BE,CF为边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ABC的34.29. 有两个多边形它们的边数之比为2:3,对角线之比为1:3,这两个多边形是几边形?30.如图,AD是△ABC的高,BE平分∠ABC交AD于E,若∠C=70∘,∠BED=64∘,求∠BAC的度数.31. 在△ABC中,∠BAC=90∘,AD⊥BC于D,CF是∠ACB的平分线,交AD于E,交AB于F,求证:∠AEF=∠AFE.32.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它的外角和的6倍,那么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33. 创新作图:(1)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为矩形,以AC为边作等边△ACE,请你用无刻度的直尺作出∠AEC的平分线;(2)如图2,已知四边形ABCD为矩形,以CD为边作等边△CDE,请你用无刻度的直尺作出∠CED的平分线.34. 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最小的一个内角是120∘,比它稍大的一个内角是125∘以后依次每一个内角比前一个内角多5∘,且所有内角的和与最大的内角的度数之比是63:8,试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如图所示,∠ACD是△ABC的外角,∠A=40∘,BE平分∠ABC,CE平分∠ACD,且BE、CE交于点E.(1)求∠E的度数.(2)请猜想∠A与∠E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用说明理由.36. 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的3倍少1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37. 已知:如图,∠MON及边ON上一点A.在∠MON内部求作:点P,使得PA⊥ON,且点P到∠MON两边的距离相等.38. (1)如图1,已知△ABC中,∠B>∠C,AD⊥BC于D,AE平分∠BAC;①若∠B=80∘,∠C=40∘,则∠DAE=________度.②试用含∠B、∠C的关系式表示∠DAE,则∠DAE=________.(2)在图2中其它条件不变,若把“AD⊥BC于D”改为“F是AE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FD⊥BC于D”,则∠DFE与∠B、∠C有何关系?试说明理由.39. 已知2个正多边形A和3个正多边形B可绕一点周围镶嵌(密铺),A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是B的一个内角的度数的32(1)试分别确定A,B是什么正多边形?(2)画出这5个正多边形在平面镶嵌(密铺)的图形(画一种即可).40. 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BC,AD,CE的中点,且S△ABC= 4,则S△BEF的值是()A.1B.1.5C.2D.2.5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0分)1.【答案】C【考点】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解析】根据三角形的分类: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进行判断即可.【解答】A、知道两个角,可以计算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因此可以判断出三角形类型;B、露出的角是钝角,因此是钝角三角形;C、露出的角是锐角,其他两角都不知道,因此不能判断出三角形类型;D、露出的角是钝角,因此是钝角三角形;2.【答案】C【考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作角的平分线【解析】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证明.【解答】解:从角平分线的作法得出,△AFD与△AED的三边全部相等,则△AFD≅△AED(SSS),所以∠CAD=∠DAB.故选C.3.【答案】B【考点】多边形的内角和【解析】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可得新多边形的边数,根据新多边形比原多边形多1条边,可得答案.【解答】解:设新多边形是n边形,由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得(n−2)180∘=2340∘,解得n=15,原多边形是15−1=14.故选B.4.【答案】C【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解析】在AC,AD,DF处加三根木条固定六边形木架ABCDEF,即是组成三角形,故可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释.【解答】解:原不稳定的六边形中具有了稳定的三角形,故这种做法根据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故选C.5.【答案】D【考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析】设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2x,5x,7x,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x的值,进而可得出结论.【解答】解:∵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2:3:7,∴设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2x,3x,7x,∴2x+3x+7x=180∘,解得x=(180)∘=15∘,12∴7x=7×15∘=105∘,∴此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故选D.6.【答案】A【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性质可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观察可知A是三角形.故选A.7.【答案】B【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多边形的外角和【解析】设这个多边形是n边形,它的内角和可以表示成(n−2)⋅180∘,就得到关于n的方程,求出边数n.然后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即每个外角也相等,这样就能求出多边形的一个外角.【解答】解:设这个多边形是n边形,根据题意得:(n−2)⋅180∘=1440∘,解得n=10;那么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是360∘÷10=36∘,即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是36∘.故选B.8.【答案】B【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解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三边>两边之差4,而<两边之和10,根据a<b<c即可得c的取值范围.【解答】解: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4<c<10,∵a<b<c,∴7<c<10.故选B.9.【答案】A【考点】三角形的面积【解析】连接OC,OB,OA,OD,易证S△OBF=S△OCF,S△ODG=S△OCG,S△ODH=S△OAH,S△OAE=S△OBE,所以S四边形AEOH +S四边形CGOF=S四边形DHOG+S四边形BFOE,所以可以求出S四边形DHOG.【解答】解:连接OC,OB,OA,OD,∵E、F、G、H依次是各边中点,∴△AOE和△BOE等底等高,所以S△OAE=S△OBE,同理可证,S△OBF=S△OCF,S△ODG=S△OCG,S△ODH=S△OAH,∴S四边形AEOH +S四边形CGOF=S四边形DHOG+S四边形BFOE,∵S四边形AEOH =4,S四边形BFOE=5,S四边形CGOF=6,∴4+6=5+S四边形DHOG,=5.解得,S四边形DHOG故选A.10.【答案】D【考点】平面镶嵌(密辅)【解析】分别求出各个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结合镶嵌的条件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正三角形的每个内角是60∘,正方形的每个内角是90∘,∵3×60∘+2×90∘=360∘,∴用正三角形和正方形镶嵌平面,每一个顶点处有3个正三角形和2个正方形.故选D.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0分)11.【答案】31∘【考点】三角形边角关系【解析】首先作出图形,然后根据多边形的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为180∘,一步步求出x的度数.【解答】解:作图如右,∵∠A=60∘,∠ADE=40∘,∴∠DEA=80∘,∴∠DEF=100∘,∵五边形内角和为540∘,∴∠NFE=136∘,∴∠NFG=44∘,∴∠CGF=151∘,∴∠CGB=29,∵∠GBC=120∘,∴∠GCB=31∘.故答案为31∘.12.【答案】75【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析】根据三角形中内角和定理可得.一副三角尺的度数:30∘,45∘,60∘,90∘.【解答】解:由图知,∠A=60∘,∠ABE=∠ABC−∠DBC=90∘−45∘=45∘,∴∠AEB=180∘−(∠A+∠ABE)=180∘−(60∘+45∘)=75∘.故答案为:75.13.【答案】4cm【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先确定第三边的范围,进而就可以求出第三边的长.【解答】解:设第三边为acm,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4−2<a<4+2.即:2<a<6,由于第三边的长为偶数,则a只可以为4cm.故答案为:4cm.14.【答案】直线ABCK1DE2【考点】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解析】解:(1)任意取一点K,使点K和点C在直线AB的两旁.故答案为:直线AB.(2)以点C为圆心,CK长为半径作弧,交AB于点D和E.故答案为:CK.DE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3)分别以点D和点E为圆心,大于12DE.故答案为:1215.【答案】75∘【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析】先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1,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α=180∘−(60∘+45∘)=75∘.故答案为:75∘.16.【答案】11【考点】三角形边角关系【解析】一共是11种,分别为:边长为15,14,13,12,11,10,9、8、7、6、5各1个.【解答】解:能围成的周长不同的等边三角形有:①边长是9的等边三角形,如三边为:9,8+1,7+2,②边长是8的等边三角形,如三边为:8,7+1,6+2,③边长是7的等边三角形,如三边为:7,6+1,5+2,④边长是6的等边三角形,如三边为:6,5+1,4+2,⑤边长是5的等边三角形,如三边为:5,4+1,3+2,⑥边长是10的等边三角形,如三边为:9+1,8+2,7+3,⑦边长是11的等边三角形,如三边为:9+2,8+3,7+4,⑧边长是12的等边三角形,如三边为:9+3,8+4,7+5,⑨边长是13的等边三角形,如三边为:9+4,8+5,7+6,⑩边长是14的等边三角形,如三边为:9+5,8+6,7+4+3,最后一种情况是:边长是15的等边三角形,如三边为:9+6,8+7,5+4+3+2+ 1,即共有11种情况,故答案为:11.AF,CE,CD【考点】三角形的高【解析】根据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即可求出答案.【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高的定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是三角形的这边上的高,得出:在△ABC中,BC边上的高是AF;在△BCE中,BE边上的高是CE;在△ACD中,AC边上的高是CD.故答案为:AF,CE,CD.18.【答案】15∘【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α即可.【解答】解:如图,∵∠1=45∘,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α=45∘−30∘=15∘,故答案为:15∘.19.【答案】10【考点】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AD=BC=3,CD=AB=7,再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E=CE,据此可得出结论【解答】…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7,BC=3AD=BC=3,CD=AB=7由作图可知,MN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AE=CE△ADE的周占ξ=AD+(DE+AE)=AD+CD=3+7=10故答案为10.20.34cm2【考点】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面积【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解答.【解答】解:∵点E是AD的中点,∴S△ABE=12S△ABD,S△ACE=12S△ADC,∴S△ABE+S△ACE=12S△ABC=12×3=32,∴S△BCE=12S△ABC=12×3=32,∵点F是CE的中点,∴S△BEF=12S△BCE=12×32=34.故答案为:34cm2.三、解答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200分)21.【答案】解:(1)∵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ABD的周长−△ADC的周长=(AB+AD+BD)−(AC+AD+CD)=AB−AC=3,即AB−AC=3①.又AB+AC=11②,①+②得:2AB=14,解得AB=7;②−①得,2AC=8,解得AC=4,∴AB和AC的长分别为AB=7,AC=4 .(2)∵AB=7,AC=4,∴ 3<BC<11 .【考点】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三边关系【解析】(1)∵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ABD的周长−△ADC的周长= (AB+AD+BD)−(AC+AD+CD)=AB−AC=3,即AB=AC=3①,又AB+ AC=11②,①+②得.2AB=14,解得AB=7.②-①得,2AC=8,解得AC=4 . ∴AB和AC的长分别为AB=7,AC=4 .(2)∵AB=7,AC=4,∴ 3<BC<11 .解:(1)∵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ABD的周长−△ADC的周长=(AB+AD+BD)−(AC+AD+CD)=AB−AC=3,即AB−AC=3①.又AB+AC=11②,①+②得:2AB=14,解得AB=7;②−①得,2AC=8,解得AC=4,∴AB和AC的长分别为AB=7,AC=4 .(2)∵AB=7,AC=4,∴ 3<BC<11 .22.【答案】n−3【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多边形的对角线【解析】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做(n−3)条对角线,把三角形分成(n−2)个三角形.【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要使六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再钉上3根木条;要使一个n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再钉上(n−3)根木条.故答案为:n−3.23.【答案】解:(1)如图,连结DE,交OA于P,在OA上取点F,使OF=2OP,连结FD、FE,得到四边形ODFE.延长AO交BC于Q.∵△ABC的两条中线BE、CD交于点O,延长AO交BC于Q,∴点O为△ABC的重心,点Q为BC边的中点.∵点D、E分别为AB、AC的中点,∴DE为△ABC的中位线,∴DE // BC,∴DPBQ =ADAB=12,PEQC=AEAC=12,∴DP=12BQ,PE=12QC,∵BQ=QC,∴DP=PE,∵OF=2OP,∴OP=PF,∴四边形ODFE为平行四边形;(2)∵点O为△ABC的重心,∴OEOB =12.【考点】三角形的重心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解析】(1)连结DE,交OA于P,在OA上取点F,使OF=2OP,连结FD、FE,可证四边形ODFE为平行四边形;(2)由点O为△ABC的重心,根据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可得OEOB =12.【解答】解:(1)如图,连结DE,交OA于P,在OA上取点F,使OF=2OP,连结FD、FE,得到四边形ODFE.延长AO交BC于Q.∵△ABC的两条中线BE、CD交于点O,延长AO交BC于Q,∴点O为△ABC的重心,点Q为BC边的中点.∵点D、E分别为AB、AC的中点,∴DE为△ABC的中位线,∴DE // BC,∴DPBQ =ADAB=12,PEQC=AEAC=12,∴DP=12BQ,PE=12QC,∵BQ=QC,∴DP=PE,∵OF=2OP,∴OP=PF,∴四边形ODFE为平行四边形;(2)∵点O为△ABC的重心,∴OEOB =12.【答案】解:(1)∵BD平分∠ABC,CD平分∠ACB,∴∠DBC=12∠ABC,∠DCB=12∠ACB,∴∠BDC=180∘−∠DBC−∠DCB=180∘−12(∠ABC+∠ACB),∵∠ABC+∠ACB=180∘−∠A,∴∠BDC=180∘−12(180∘−∠A)=90∘+12∠A,=90∘+12×50∘=115∘;(2)∵∠BDC=90∘+12∠A,∴∠BDC=90∘+12α.【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DBC=12∠ABC,∠DCB=12∠ACB,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BDC=180∘−∠DBC−∠DCB=180∘−12(∠ABC+∠ACB),而∠ABC+∠ACB=180∘−∠A,所以∠BDC=90∘+12∠A,然后把∠A=50∘代入计算即可;(2)由(1)得到∠BDC=90∘+12∠A,然后把∠A=α代入即可.【解答】解:(1)∵BD平分∠ABC,CD平分∠ACB,∴∠DBC=12∠ABC,∠DCB=12∠ACB,∴∠BDC=180∘−∠DBC−∠DCB=180∘−12(∠ABC+∠ACB),∵∠ABC+∠ACB=180∘−∠A,∴∠BDC=180∘−12(180∘−∠A)=90∘+12∠A,=90∘+12×50∘=115∘;(2)∵∠BDC=90∘+12∠A,∴∠BDC=90∘+1α.225.【答案】解:①因为半径为1的圆面积为πR2,故该草坪形成的内角和度数为180∘,所以草坪的πR2.面积为12②因为半径为1的圆面积为πR2,故该草坪的面积为4πR2−πR2=3πR2;③因为四边形外角和为360∘,因此该草坪的面积为πR2.【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解析】①因为半径为R的圆面积为π.图1的草坪形成的内角和度数为180∘,为一个半圆,所πR2.以草坪的面积为12②图b中草坪的面积为4个圆的面积减去1个圆的面积;③图c中草坪的面积是1个圆的面积.【解答】解:①因为半径为1的圆面积为πR2,故该草坪形成的内角和度数为180∘,所以草坪的πR2.面积为12②因为半径为1的圆面积为πR2,故该草坪的面积为4πR2−πR2=3πR2;③因为四边形外角和为360∘,因此该草坪的面积为πR2.26.【答案】解:(1)可以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不能,如果此人一步能走三米多,由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此人两腿长的和>3米多,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他一步不能走三米多.【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解析】(1)人的两腿可以看作两条线段,走的步子也可看作线段,则这三条线段正好构成三角形的三边,就应满足三边关系定理,(2)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如果如果此人一步能走三米多,由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此人两腿长的和>3米多,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不能.【解答】解:(1)可以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2)不能,如果此人一步能走三米多,由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此人两腿长的和>3米多,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他一步不能走三米多.27.【答案】解:∵∠A=65∘,∠ABD=30∘,∴∠BDC=∠A+∠ABD=65∘+30∘=95∘,∴∠BEC=∠EDC+∠DCE=95∘+30∘=125∘.【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到∠BDC=∠A+∠ABD=65∘+30∘=95∘,然后再利用∠BEC=∠EDC+∠DCE进行计算.【解答】解:∵∠A=65∘,∠ABD=30∘,∴∠BDC=∠A+∠ABD=65∘+30∘=95∘,∴∠BEC=∠EDC+∠DCE=95∘+30∘=125∘.28.【答案】证明:(1)∵点G是三角形ABC的三条中线AD,BE,CF的交点,∴点G是三角形ABC的重心,∴AG=2DG,又AG+DG=AD,∴DG=13AD,同理EG=13BE,FG=13CF;(2)如图,延长AD到M,使DM=AD,连接BM、MC,取BM中点H,连接FH、CH,∵DM=AD,BD=CD,∴四边形ABMC为平行四边形,∴AC=BM,又∵E、H分别为AC、BM中点,∴BH平行且等于EC,∴四边形BHCE为平行四边形,∴HC=BE,又∵F、H为AB、BM中点,∴FH平行且等于12AM,∴FH平行且等于AD,∴△FCH三边长即为△ABC三中线长,又∵△BHF∽△BMA,BFAB =12,∴S△BFH=14S△ABM=14×12S平行四边形ABMC=14S△ABC,∵S△CAF=12S△ABC,S△CHM=12S△CBM=12S△ABC,∴S△FCH=S平行四边形ABMC −S△BHF−S△CHM−S△CAF=2S△ABC−14S△ABC−12S△ABC−1 2S△ABC=34S△ABC.【考点】三角形的重心【解析】(1)由于点G是三角形ABC的重心,根据三角形重心的性质可知AG=2DG,又AG+DG=AD,即可证明DG=13AD,同理得到EG=13BE,FG=13CF;(2)延长AD到M,使DM=AD,连接BM、MC,取BM中点H,连接FH、CH,则四边形ABMC为平行四边形,得AC=BM,又因为E、H分别为AC、BM中点,得BH平行且等于EC,则HC=BE,同理得FH平行且等于AD,得到△FCH三边长即为△ABC三中线长,然后依次求出S△BFH=14S△ABM=14×12S平行四边形ABMC=14S△ABC,S△CAF=1 2S△ABC,S△CHM=12S△CBM=12S△ABC,最后得到S△FCH=S平行四边形ABMC−S△BHF−S△CHM−S△CAF=2S△ABC−14S△ABC−12S△ABC−12S△ABC.【解答】证明:(1)∵点G是三角形ABC的三条中线AD,BE,CF的交点,∴点G是三角形ABC的重心,∴AG=2DG,又AG+DG=AD,∴DG=13AD,同理EG=13BE,FG=13CF;(2)如图,延长AD到M,使DM=AD,连接BM、MC,取BM中点H,连接FH、CH,∵DM=AD,BD=CD,∴四边形ABMC为平行四边形,∴AC=BM,又∵E、H分别为AC、BM中点,∴BH平行且等于EC,∴四边形BHCE为平行四边形,∴HC=BE,又∵F、H为AB、BM中点,∴FH平行且等于12AM,∴FH平行且等于AD,∴△FCH三边长即为△ABC三中线长,又∵△BHF∽△BMA,BFAB =12,∴S△BFH=14S△ABM=14×12S平行四边形ABMC=14S△ABC,∵S△CAF=12S△ABC,S△CHM=12S△CBM=12S△ABC,∴S△FCH=S平行四边形ABMC −S△BHF−S△CHM−S△CAF=2S△ABC−14S△ABC−12S△ABC−1 2S△ABC=34S△ABC.29.【答案】解:设两个多边形的边数分别为2x条,3x条,则2x(2x−3) 3x(3x−3)=13,解得,x=3.故这两个多边形分别是六边形和九边形.【考点】多边形的对角线【解析】先根据两个多边形边长之比为2:3”可设两个多边形的边数分别为2x条,3x条,再由对角线的条数之比为1:3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解:设两个多边形的边数分别为2x条,3x条,则2x(2x−3) 3x(3x−3)=13,解得,x=3.故这两个多边形分别是六边形和九边形.30.【答案】解:∵AD是△ABC的高,∠C=70∘,∴∠DAC=20∘,∵BE平分∠ABC交AD于E,∴∠ABE=∠EBD,∴∠ABE+∠BAE=64∘,∴∠EBD+64∘=90∘,∴∠EBD=26∘,∴∠BAE=38∘,∴∠BAC=∠BAE+∠CAD=38∘+20∘=58∘.【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解析】由已知条件,首先得出∠DAC=20∘,再利用∠ABE=∠EBD,进而得出∠ABE+∠BAE=64∘,求出∠EBD=26∘,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解:∵AD是△ABC的高,∠C=70∘,∴∠DAC=20∘,∵BE平分∠ABC交AD于E,∴∠ABE=∠EBD,∵∠BED=64∘,∴∠ABE+∠BAE=64∘,∴∠EBD+64∘=90∘,∴∠EBD=26∘,∴∠BAE=38∘,∴∠BAC=∠BAE+∠CAD=38∘+20∘=58∘.31.【答案】证明:∵CF是∠ACB的平分线,∴∠ACF=∠BCF,∵∠BAC=90∘,AD⊥BC,∴∠ACF+∠AFE=90∘,∠BCF+∠CED=90∘,∴∠AFE=∠CED,∵∠AEF=∠CED(对顶角相等),∴∠AEF=∠AFE.【考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CF=∠BCF,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ACF+∠AFE=90∘,∠BCF+∠CED=90∘,然后得到∠AFE=∠CED,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AEF=∠CED,从而得证.【解答】证明:∵CF是∠ACB的平分线,∴∠ACF=∠BCF,∵∠BAC=90∘,AD⊥BC,∴∠ACF+∠AFE=90∘,∠BCF+∠CED=90∘,∴∠AFE=∠CED,∵∠AEF=∠CED(对顶角相等),32.【答案】解:设这个多边形有n条边.由题意得:(n−2)×180∘=360∘×6,解得n=14.则这个多边形是十四边形.【考点】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内角与外角【解析】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它的外角和的4倍,而外角和是360∘,则内角和是6×360∘.n 边形的内角和可以表示成(n−2)⋅180∘,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n,就得到方程,从而求出边数.【解答】解:设这个多边形有n条边.由题意得:(n−2)×180∘=360∘×6,解得n=14.则这个多边形是十四边形.33.【答案】解:(1)∠AEC的角平分线如图所示:(2)∠CED的角平分线如图所示:【考点】作角的平分线【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解:(1)∠AEC的角平分线如图所示:(2)∠CED的角平分线如图所示:34.【答案】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最大内角为120∘+(n−1)⋅5∘,由题意得,[(n−2)⋅180∘]:[120∘+(n−1)⋅5∘]=63:8,解得:n=9,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9.【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解析】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最大内角为120∘+(n−1)⋅5∘,然后求出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根据所有内角的和与最大的内角的度数之比是63:8,列出式子求解即可.【解答】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最大内角为120∘+(n−1)⋅5∘,由题意得,[(n−2)⋅180∘]:[120∘+(n−1)⋅5∘]=63:8,解得:n=9,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9.35.【答案】解:(1)∵BE平分∠ABC,CE平分∠ACD,∴∠ABC=2∠CBE,∠ACD=2∠DCE,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CD=∠A+∠ABC,∠DCE=∠E+∠CBE,∴∠A+∠ABC=2(∠E+∠CBE),∴∠A=2∠E,∵∠A=40∘,∴∠E=20∘;(2)∠A=2∠E.理由如下:∵BE平分∠ABC,CE平分∠ACD,∴∠ABC=2∠CBE,∠ACD=2∠DCE,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CD=∠A+∠ABC,∠DCE=∠E+∠CBE,∴∠A+∠ABC=2(∠E+∠CBE),∴∠A=2∠E.【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C=2∠CBE,∠ACD=2∠DCE,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CD=∠A+∠ABC,∠DCE=∠E+∠CBE,然后整理即可得到∠A=2∠E,再求解即可;(2)根据(1)的求解解答.【解答】解:(1)∵BE平分∠ABC,CE平分∠ACD,∴∠ABC=2∠CBE,∠ACD=2∠DCE,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CD=∠A+∠ABC,∠DCE=∠E+∠CBE,∴∠A+∠ABC=2(∠E+∠CBE),∴∠A=2∠E,∵∠A=40∘,∴∠E=20∘;(2)∠A=2∠E.理由如下:∵BE平分∠ABC,CE平分∠ACD,∴∠ABC=2∠CBE,∠ACD=2∠DCE,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CD=∠A+∠ABC,∠DCE=∠E+∠CBE,∴∠A+∠ABC=2(∠E+∠CBE),∴∠A=2∠E.36.【答案】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n,依题意得(n−2)×180∘=3×360∘−180∘,n−2=6−1,n=7.∴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7.【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解析】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度,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它的外角和的3倍少180∘,即可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多边形的边数.【解答】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n,依题意得(n−2)×180∘=3×360∘−180∘,n−2=6−1,n=7.∴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7.37.【答案】解:如图,作∠MON的平分线,过点A作ON的垂线,两线交于点P,点P即为所求.【考点】作角的平分线经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解析】本题考查了基本作图,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和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解题关键是掌握基本作图并能正确作出来,根据这两个基本作图来解答即可.【解答】解:如图,作∠MON的平分线,过点A作ON的垂线,两线交于点P,点P即为所求.38.【答案】(∠B−∠C)20,12【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析】根已知条件出第一年空格/第年 /空格第n年的收入,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解答】解:分别列出第一年、第二年年实际收入(元)B公50+505010050;二年:A公司1000,第n年:司0000200(n−1),第一年:A司1000,由上可以看出公司年收永远比A公司多元.公:[5000+100n−1)]+500+100(n−1)],故选B司有利.39.【答案】x,解:(1)设B的内角为x,则A的内角为32∵2个正多边形A和3个正多边形B可绕一点周围镶嵌(密铺),∴3x+2×3x=360∘,2解得:x=60∘,∴可确定A为正四边形,B为正三边形.(2)所画图形如下:【考点】平面镶嵌(密辅)【解析】本题考查了平面密铺的知识.【解答】x,解:(1)设B的内角为x,则A的内角为32∵2个正多边形A和3个正多边形B可绕一点周围镶嵌(密铺),∴3x+2×3x=360∘,2解得:x=60∘,∴可确定A为正四边形,B为正三边形.(2)所画图形如下:40.【答案】A【考点】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中线【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解即可.【解答】解:∵点D是BC的中点,∴BD=CD,∴S△ABD=S△ACD=12S△ABC=12×4=2,同理,S△BDE=S△ABE=12S△ABD=12×2=1,S△CDE=S△ACE=12S△ACD=12×2=1,∴S△BCE=S△BDE+S△CDE=1+1=2,∵F是CE的中点,∴S△BEF=12S△BCE=12×2=1.故选A.试卷第31页,总31页。

初二数学上册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

初二数学上册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

初二数学上册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题一:已知△ABC中,∠B=90°,AB=5cm,BC=12cm,求AC的长度。

解: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假设AC=x,则AC²=AB²+BC²。

代入已知数据,得到x²=5²+12²,即x²=25+144,x²=169,解方程得x=13。

所以AC的长度为13cm。

题二:已知△DEF中,DE=6cm,DF=8cm,EF=10cm,判断△DEF的形状。

解: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以DE、DF、EF作为三角形的三条边,计算它们的和:DE+DF=6+8=14cmDE+EF=6+10=16cmDF+EF=8+10=18cm由于DE+DF=14cm小于EF=10cm,所以三边不能构成△DEF。

因此,题目中给出的边长不能构成三角形。

题三:已知△GHI中,∠G=60°,IH=6cm,GH=3cm,求HI的长度。

条边的长度相等,每个角都是60°。

因此,HI的长度等于GH=3cm。

题四:已知△JKL中,∠J=90°,JK=8cm,JL=10cm,求KL的长度。

解: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假设KL=x,则KL²=JK²+JL²。

代入已知数据,得到x²=8²+10²,即x²=64+100,x²=164,解方程得x=√164。

所以KL的长度为√164 cm。

题五:已知△MNO中,MN=15cm,NO=20cm,MO=25cm,判断△MNO的形状。

解: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以MN、NO、MO作为三角形的三条边,计算它们的和:MN+NO=15+20=35cmMN+MO=15+25=40cmNO+MO=20+25=45cm由于MN+NO=35cm小于MO=25cm,所以三边不能构成△MN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为估计池塘岸边、两点的距离,小方在池塘的一侧选取一点,测得米,米,、间的距离不可能是()A.5米 B.10米 C. 15米 D.20米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5和11,若第三边是整数,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小周长是( )A.21 B.22 C.23 D.243、如图,在△ABC中,已知点E、F分别是AD、CE边上的中点,且S△BEF=4cm2,则S△ABC的值为…………………………………………………………………()A.1cm2 B.2cm2 C.8cm2 D.16cm24、按照定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或中线、或高)应是()A.射线B.线段C.直线D.射线或线段或直线5、如图,在△ABC中,正确画出AC边上的高的图形是…………………………()6、若三角形三条边长分别是3,1-2a,8,则a的取值范围是()A.a>-5 B.-5<a<-2 C.-5≤a≤-2 D.a>-2或a<-57、如图,在△ABC中,AB=AC,BD是∠B的平分线,若∠BDC=72°,则∠A等于()A.16°B.36°C.48°D.60°8、如图,△ABC 中,,点D、E分别在AB、AC 上,则的大小为()A 、B 、C 、D 、9、如图,已知,∠1=130o,∠2=30o,则∠C=.10、如图,小林从点向西直走12米后,向左转,转动的角度为,再走12米,如此重复,小林共走了108米回到点,则()A. B. C. D.不存在11、如图,在△ABC中,∠C=50°,按图中虚线将∠C剪去后,∠1+∠2等于()A.230°B.210°C.130°D.310°1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ABC的平分线与∠BCD的平分线交于点P,则∠P=A. B. C. D.13、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等于72°,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 )A.5 B.6 C.7 D.814、n边形所有对角线的条数有()A. B. C. D.15、小明在计算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由于粗心少计算了一个内角,结果得1345°,则未计算的内角的大小为() A.80° B.85° C.95° D.100°1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它的一个外角的和为,那么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A.5 B.6 C.7 D.817、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440,则它的边数是( )(A) 8; (B) 9; (C)10; (D)11.18、下列不能够镶嵌的正多边形组合是()A.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B.正方形与正六边形C.正三角形与正方形D.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19、如图,下面四种正多边形中,用同一种图形不能无缝隙铺满地面的是()20、如图所示,在△ABC中,AB =AC,AC上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24 cm和30 cm的两个部分,求三角形各边的长.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试说明不等式AD+BD>(AB+AC)成立的理21、如图,已知:△由.22、动手操作,探究:(第⑴问2分、第⑵问5分、第⑶问5分,共12分)如图(1),△ABC是一个三角形的纸片,点D、E分别是△ABC边上的两点,研究(1):若沿直线DE折叠,则∠BDA′与∠A的关系是_______.研究(2):若折成图2的形状,猜想∠BDA′、∠CEA′和∠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研究(3):若折成图3的形状,猜想∠BDA′、∠CEA ′和∠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3、如图1,已知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CB,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如图2,在图1的条件下,∠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试解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2)仔细观察,在图2中“8字形”的个数:个;(3)在图2中,若∠D=40°,∠B=36°,试求∠P的度数;(4)如果图2中∠D和∠B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写出∠P与∠D、∠B之间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4、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7-2-2-6所示,按规定∠A应等于90°,∠B、∠D应分别是30°和20°,李叔叔量得∠BCD=142°,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你能说出道理吗?25、如图,求的度数和。

(7分)26、如图,在⊿ABC中,∠B = 50º,∠C = 70º,AD是高,AE是角平分线,则∠EAD = 度。

评卷人27、如图,已知l=100,2=140,那么3=28、(1) 如图1,∠A=70°,BP、CP分别平分∠ABC和∠ACB,则∠P的度数是________。

(2) 如图2,∠A=70°,BP、CP分别平分∠EBC和∠FCD,则∠P的度数是________。

(3) 如图3,∠A=70°,BP、CP分别平分∠ABC和∠ACD,求∠P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29、如图,∠1,∠2,∠3的大小关系是.30、如图,小亮从点出发前进,向右转,再前进,又向右转,…,这样一直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时,一共走了 m.31、三角形纸片ABC中,,将纸片的一角折叠,使点C落在△ABC内(如图),则的度数为________。

32、如图,∠1、∠2、∠3、∠4是五边形ABCDE的4个外角.若∠A=120°,则∠1+∠2+∠3+∠4= _________ .33、(1)如图1,O是内一点,且BO,CO分别平分,.若,则=__________;若,则=___________;(2)如图2,O是外一点,BO,CO分别平分的外角,. 若,求;(3)如图3,O是外一点,BO,CO分别平分,. 若,求.图1图2图3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C3、D4、B;5、C6、B.解:由三角形边长关系可得5<1-2a<11,解得-5<a<-2.7、B解答:解:设∠A=x,则∠ABD=,∵∠BDC=∠A+∠ABD∴x+=72°,解得x=36°∴∠A等于36°.故选B.8、B9、20o10、B11、考点:多边形内角与外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可以计算出∠A+∠B的度数,再根据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可算出∠1+∠2的结果.解答:解:∵△ABC中,∠C=50°,∴∠A+∠B=180°﹣∠C=130°,∵∠A+∠B+∠1+∠2=360°,∴∠1+∠2=360°﹣130°=230°,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以及多边形内角和,关键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2).180°(n≥3)且n 为整数).12、C13、A14、 C15、C16、A17、C18、B;19、C二、简答题20、分析:因为BD是中线,所以AD=DC,造成所分两部分不等的原因就在于腰与底的不等,故应分情况讨论.解:设AB=AC=2,则AD=CD=,(1)当AB+AD=30,BC+CD=24时,有2=30,∴=10,2=20,BC=24-10=14.三边分别为:20 cm,20 cm,14 cm.(2)当AB+AD=24,BC+CD=30时,有=24,∴=8,,BC=30-8=22.三边分别为:16 cm,16 cm,22 cm.21、△ABD中,AD+BD>AB,同理△ADC中,AD+DC>AC,所以AD+BD+AD+DC>AB+AC,又BD=DC,即2(AD+BD)>AB+AC,所以AD+BD>(AB+AC);22、(1)∠BDA′=2∠A(2)∠BDA′+ ∠CEA′=2∠A理由:在四边形AD A′E中,∠A+∠AD A′+∠D A′E+∠A′EA=360°∴∠A+∠D A′E=360°-∠AD A′-∠A′EA∵∠BDA′+∠AD A′=180°,∠CEA′+∠A′EA=180°∴∠BDA′+∠AD A′+∠CEA′+∠A′EA=360°∴∠BDA′+ ∠CEA′=360°-∠AD A′-∠A′EA∴∠BDA′+ ∠CEA′=∠A+∠D A′E∵△ A′DE是由△ADE沿直线DE折叠而得∴∠A=∠D A′E∴∠BDA′+ ∠CEA′=2∠A(3)∠BDA′-∠CEA′=2∠A理由:∵∠BDA′=∠A+∠DFA,∠DFA=∠ A′+∠CEA′∴∠BDA′=∠A+∠ A′+∠CEA′∴∠BDA′-∠CEA′=∠A+∠ A′∵△ A′DE是由△ADE沿直线DE折叠而得∴∠A=∠D A′E∴∠BDA′-∠CEA′=2∠A23、24、解法1:如答图1,延长BC交AD于点E,则∠DEB=∠A+∠B=90°+30°=•120°,从而∠DCB=∠DEB+∠D=120°+20°=140°.若零件合格,∠DCB应等于140°.李叔叔量得∠BCD=142°,因此可以断定该零件不合格.(1) (2) (3)点拨:也可以延长DC与AB交于一点,方法与此相同.解法2:如答图2,连接AC并延长至E,则∠3=∠1+∠D,∠4=∠2+∠B,因此∠DCB=∠1+∠D+∠2+∠B=140°.以下同方法1.解法3:如答图3,过点C作EF∥AB,交AD于E,则∠DEC=90°,∠FCB=∠B=•30°,所以∠DCF=∠D+∠DEC=110°,从而∠DCB=∠DCF+∠FCB=140°.以下同方法1.说明:也可以过点C作AD的平行线.点拨:上述三种解法应用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5、360°;三、填空题26、1027、6028、(1)125°(2)55°(3)35°,理由略29、∠2<∠1<∠330、31、32、300°四、未分类33、解:(1)(2)(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