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讲课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讲课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讲课复习提纲彭松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系)构造地质学学习的新基本理念和方法∙一个观点-动态地球观∙二种途径-实践途径、理论途径∙三条主线-岩石变形物理学主线岩石脆性-韧性变形主线岩石流变学主线三条主线:▪变形物理学主线应力→应变→岩石力学性质→变形物理和化学环境▪岩石脆性-韧性变形主线脆性变形-节理→断层韧性变形-褶皱→面理→线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变形转化▪岩石流变学主线碎裂变形→压溶变形→位错变形→扩散变形→超塑性变形目标:∙学会观察和认识野外构造现象,取得相应的地质构造数据;∙学会分析这些地质构造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样条件下形成的?∙了解这些构造的实践应用价值和动力学理论意义;∙第一章绪论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构造地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构造尺度、构造层次)构造解析(或分析)方法(几何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以及流变学分析方法)构造分析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构造组合和样式、构造叠加和置换、构造世代和序列)1.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原生构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地质体及其界面(面状和线状构造、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原生构造(原生构造;非构造原生构造或软沉积构造);原生沉积构造-层理;沉积岩层的面向和层序;原生沉积构造面向标志;原生构造研究意义;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接触关系及特征、标志);第三章岩石变形物理(应力分析)应力分析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内力、应力、主应力、主方向及主应力面、平均应力、偏应力;应力状态类型(单轴应力状态、双轴应力状态、三轴应力状态、纯剪应力状态);应力莫尔圆及应用;第三章岩石变形物理(应变分析)应变分析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变形和位移的基本方式;应变、线应变、剪应变、应变椭球、主应变、主应变方向及主应变面;变形的类型(均匀和非均匀;纯剪和单剪;均匀应变的图解法);递进变形(共轴递进变形、非共轴递进变形);第三章岩石变形物理(岩石力学性质及影响因素)岩石力学性质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岩石力学性质;弹性变形;塑性变形;韧性和塑性区别;流体的粘性及粘度);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因素(各向异性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围压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温度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孔隙流体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时间因素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岩石的能干性;第四章脆性变形-节理节理的定义和研究意义节理的成因(原生节理、构造节理、非构造节理)节理的分类(节理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划分;节理产状与褶皱轴的关系划分;节理产状与侵入岩中流线流面关系划分;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节理力学性质的转化;节理组、节理系;雁列节理和羽饰构造;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压溶缝合线构造)节理的分期和配套(节理的分期、配套及其依据)节理的野外观测内容(地质背景的观测、节理的分类和组系划分、节理发育程度的研究、节理的延伸状况、节理面的观察、节理含矿性和充填物的观察)第四章脆性变形-断层(断层概论)断层基本术语(断层、断层线;断层的产状;断层断距和滑距);)断层的分类(断层的几何分类: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的关系);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斜向滑动断层)正断层一般特点:正断层;正断层组合型式(阶梯状断层、掀斜式阶梯状断层(箕状构造)、地堑、地垒、盆-岭构造、裂谷构造、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斜列型(雁列式)断层;正断层形成的地质背景;逆断层一般特点:逆冲断层;逆断层组合型式(叠瓦或叠冲式逆冲断层、对冲式逆冲断层);逆冲推覆构造(双重逆冲构造、反冲断层、逆冲推覆构造扩展的的两种基本形式、断展褶皱作用);逆断层形成的地质背景;平移断层一般特点:平移断层;平移断层的派生构造作用(走滑拉分构造、走滑挤压构造、隐伏平移断层上覆层斜列构造);平移断层形成的地质背景;断层形成的区域背景;断层的控矿意义;第四章脆性变形-断层(断层的力学分析)断层形成的相关因素(破裂发生和断层的形成、断层作用的应力状态、岩石的力学性质、断层形成的物理环境);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岩石的强度;岩石断裂准则(断裂破坏条件或断裂准则);断裂准则理论(莫尔破坏包络线;库伦最大剪应力理论-水平直线型包络线理论;库伦-纳维叶断裂准则-斜直线型包络线理论;格里菲斯断裂准则-抛物线型包络线理论);安德森断层形成模式的前提条件;安德森断层形成模式的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形成的应力状态、产状特征、形成条件及莫尔圆分析;第四章脆性变形-断层(断层观测和研究)断层的识别标志(地貌标志、构造标志、地层标志、岩浆活动和矿化标志、岩相和厚度标志);构造强化;断层构造岩及其研究意义;脆性变形有关的断层构造岩(破裂岩类;断层角砾岩类或构造角砾岩类;碎裂岩类;玻化岩或假玻玄武岩);断层产状及性质(断层面产状的确定;断层面产状变化的原因;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断层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构造;擦痕和阶步;羽状节理和派生构造);断层作用年代(与地层同时的断层;与褶皱同时的断层;断层之间切割关系;与不整合接触关系;与岩脉、岩墙关系;断层岩、断层泥的同位素年代学测定);断层效应;引起断层效应的几种形式(走向断层引起的效应、倾向断层引起的效应、平移正(逆)断层或正(逆)平移断层引起的效应、横断层错断褶皱引起的效应);第五章韧性变形(褶皱概述)褶皱的概念;褶皱的基本类型;褶皱的要素:特征点(顶、拐点、槽);特征线(枢纽、轴迹);特征面(褶皱面、轴面、背面、槽面);特征值(波长、波幅、褶皱包络面、褶皱中间面);褶皱转折端形态描述分类(圆弧褶皱、箱状褶皱、尖棱褶皱、挠曲);翼间角大小描述分类(平缓褶皱、开阔褶皱、中常褶皱、紧闭褶皱、等斜褶皱);褶皱轴面与两翼产状变化描述分类(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第五章韧性变形(褶皱的分类)褶皱位态分类(根据轴面和枢纽产状不同):直立水平褶皱、直立倾伏褶皱、倾竖褶皱、斜歪水平褶皱、斜歪倾伏褶皱、斜卧褶皱、平卧褶皱;褶皱形态分类(根据褶皱面形态和褶皱层厚度变化不同):褶皱层厚度变化分类(平行褶皱、相似褶皱、底劈构造);兰姆赛(Ramsay)褶皱形态分类(IA 型顶薄褶皱、IB型平行褶皱、IC型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过渡类型、II型典型相似褶皱、III型典型顶厚褶皱);叠加褶皱的基本概念;叠加褶皱三种基本干扰形式;褶皱的组合形式;褶皱组合形式的类型(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日尔曼式褶皱);褶皱两翼的从属褶皱;牵引褶皱的类型、成因及意义;第五章韧性变形(褶皱的成因分析)褶皱的成因分类:弯曲褶皱、剪切褶皱(根据褶皱过程中岩层的变形行为);滑动褶皱、流动褶皱(根据褶皱过程中物质运动方式);纵弯褶皱、横弯褶皱(根据引起褶皱的作用力方式);纵弯褶皱及其形成机制(单层褶皱的发育机制和多岩层褶皱的发育的基本概念、接触应变带概念);纵弯褶皱的基本应变分布型式特征(中和面褶皱作用和顺层剪切作用);中和面褶皱作用及内部伴生的小构造特点;顺层剪切作用(弯流褶皱作用和弯滑褶皱作用)、弯滑和弯流褶皱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其次级小构造特征;压扁作用及其对纵弯褶皱的影响(对中和面褶皱的应变分布影响、对褶皱的影响);压扁作用与纵弯褶皱变化过程关系;纵弯褶皱中的劈理型式(正扇形劈理、反扇形劈理、轴面劈理、劈理束和劈理折射);褶皱中劈理与层理关系的应用;横弯褶皱的基本特征;典型横弯褶皱构造(底劈构造;同沉积褶皱)第五章韧性变形(劈理)面理概念(透入性面理、非透入性面理);面理的分类(原生面理、次生面理);劈理的概念、结构(劈理域、微劈石域);劈理的分类:根据劈理的结构及其成因(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根据结构形态分类(连续劈理、不连续劈理);按劈理产出的构造背景(轴面劈理、层间劈理、顺层劈理、断裂劈理、区域性劈理);劈理的形成机制(机械旋转、重结晶、压溶作用、晶体塑性变形);劈理的应变意义;劈理的观察和研究(劈理结构特征、劈理与层理的产状关系、劈理与岩性之间的关系、劈理之间的交切关系、劈理发生发展序列)第五章韧性变形(线理)线理的概念;线理的分类:按成因分类(原生线理、次生线理);按运动关系分类(A型线理、B型线理);按相对大小分类(小型线理、大型线理);小型线理(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大型线理(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杆状构造;铅笔构造;压力影构造);线理的观察和研究(线理的类型、线理的产状要素、线理相互交切关系、线理与大型构造的关系、线理发生发展序列);第五章韧性变形(韧性剪切带)剪切带的概念;剪切带的基本类型(脆性剪切带、脆-韧性过渡型剪切带、韧性剪切带);剪切带的一般特征;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特征和几何类型;韧性剪切带内的岩石变形;糜棱岩及其基本特征和划分;新生面理(S面理、C面理)和线理(拉伸线理);韧性剪切带的褶皱变形;变质作用和流体作用;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的确定(错开或偏转的标志层、不对称褶皱、鞘褶皱、S-C面理、不对称的压力影、旋转碎斑、云母鱼、书斜式构造、曲颈状构造);韧性剪切带的观察与研究:确定韧性剪切带的存在;观测研究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测量韧性剪切带的长度和宽度、测量韧性剪切带的总体方向、产状及其变化、测量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的面理和线理,产状及其二者之间的夹角变化、观测鞘褶皱的发育特征、观测糜棱岩的组构特征);判别韧性剪切带的剪切运动方向、类型;采集构造标本;第六章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简介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概述;基本理念;岩石有限应变测量研究方法简介;有限应变;递进变形;变形岩石的定向;变形岩石的运动学定向和应变椭球体主轴的关系;应变椭球体定向;显微构造和组构学研究方法简介:结构;组构;定向;构造主应力方位的确定(利用断层及其派生构造、利用剪切破裂构造,以及利用矿物变形显微构造)和古应力大小的计算(位错密度法、亚颗粒大小法、重结晶颗粒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复习题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考试,习题,,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1、地台:大陆上自形成以来未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与地槽相对应的地壳稳定构造单元,又称陆台。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称基底,由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巨厚沉积岩系与火山岩组成,也称结晶基底。

上构造层称盖层,由震旦纪或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岩系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000~2000米。

盖层与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触2、地槽:是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有大量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地槽称为优地槽。

位于大陆架上的没有火山活动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地槽,称为冒地槽特点巨厚的沉积建造、强烈的构造变动、频繁的岩浆活动、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3、构造体系: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都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要素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4、构造形迹:在自然条件下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永久形变而造成的各种地质构造形体和地块、岩块相对位移的踪迹,即包括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产生的各种次生结构要素。

5、拆离断层:结晶变质基底杂岩与上覆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分割变质核杂岩与上盘岩石的并将这两种构造层次相差很大的岩石单元叠置于一起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

6、变质核杂岩: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其上被拆离断层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

7、断陷盆地:指断块构造中的沉降地块,或者再伸展条件下以正断层为边界的盆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学(北京)GIS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章导论第⼀节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数据与信息两者在词义上的差别: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信息则是数据的容;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只有当数据对实体⾏为产⽣影响时才成为信息;信息是存在事物的形状、相互关系、相互作⽤、发展变化的的表征。

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等的数字、⽂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它具有空间定位特征、多维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IS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基础学科,它研究关于地理空间信息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系列基本问题,如空间对象表达与建模、空间关系及推理机制、空间信息的控制基准、空间信息的认知与分析、GIS系统设计与评价GIS应⽤模型与可视化、空间信息的政策与标准等;GIS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空间数据的主要特点是按统⼀的地理坐标编码,并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定量和拓扑关系的描述,由此⽽形成GIS的技术优势是有效的地理实体表达、独特的时空分析能⼒、强⼤的图形创造⼿段和可靠的科学预测与辅助决策功能等;GIS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程技术,该⼯程技术系统由六个⼦系统组成;GIS为地理学解决复杂的规划与管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段,⽽地理学则为GIS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托;GIS的科学定义: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程技术,⼜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基础学科。

其技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相关的⽅法过程所组成,⽤以⽀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第⼆节GIS的基本构成系统硬件:由主机、外设和⽹络组成,⽤于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空间数据。

系统软件:由系统管理软件、数据库软件和基础GIS软件组成,⽤于执⾏GIS功能的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输出等操作。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doc

1、名词:原生构造、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软沉积变形、走向、倾向、倾角、倾伏向、倾伏角、侧伏向、侧伏角、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背形、向形、背斜、向斜、背形背斜、背形向斜、向形背斜、向形向斜、褶皱要素、滑距、断距、节理组、节理系、叠加褶皱、擦痕和阶步、牵引构造、同沉积断层、构造应力场、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应变主轴、递进变形、共轭角、剪裂角、内摩擦角、蠕变、松弛、纵弯褶皱、柔流褶皱2、研究构造地质学的意义;影响岩石变形性质的因素3、基本概念:研究沉积岩原生构造的意义;软沉积变形和原生构造的区别;水平、单斜构造特征;不整合接触研究意义和形成过程;不整合接触的研究方法。

4研究褶皱的意义;褶皱的描述;转折端的形态、翼间角和褶皱的紧闭度;褶皱的对称性;枢纽的产状;褶皱的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的关系;褶皱的平面形态;褶皱的位态7分类、褶皱的理想几何形态、褶皱的组合型式、叠加褶皱;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5、基本概念:研究断层的意义、理解断层要素、断层的基本类型、正断层和逆断层的发育特征、断层的组合型式、断层的识别、研究断层岩的意义和常见的断层岩、理解不同类型断层引起的断层效应、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同沉积断层的特点6、基本概念:理解应力的概念、:岩石的变形阶段和特征点、脆性材料和韧性材料、岩石的脆性破裂方式和发育条件、理解库仑-莫尔破裂准则、理解岩石塑性变形机制、影响岩石变形习性的因素。

节理、断层与三个主应力的关系。

7、基本概念:节理的分类按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和节理的理学性质;剪节理的主要特征、张节理的主要特征;区域性节理的概念及特点;8、基本概念:纵弯褶皱作用中调节岩层弯曲的方式;中和面褶皱作用及其特征;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的特点;压扁作用;剪切褶皱作用的特点;膝折作用的特点;横弯褶皱的特点;底辟作用及盐丘构造的意义;同沉积褶皱的特点、柔流褶皱作用9、槽台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和理论依据;板块构造理论。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龙)第一章绪论1. 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3. 地球动力是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它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是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4.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变形研究;(2)地质体成因研究;(3)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4)地球演化史研究5. 区域地质学的任务及内容:任务:区域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研究内容是:(1)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结构研究;(2)区域构造学研究(3)区域岩石学研究;(4)区域成矿规律研究3. 区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构造分析法;(2)将今论古方法;(3)构造类比法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起源1. 对地球更深部的了解只能通过间接的地球物理手段来研究,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 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地震波以及由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的观测和研究确定的。

3. 1909年,莫霍洛维奇(Mohorvìcic)根据地震波的走时,算出地下56 km深处存在一间断面,其上物质的波速为5.6 km/s,其下为7.8km/s。

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莫霍面或M面,这个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地壳。

4. 1914年,古登堡(Gutenberg)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出在2900 km深度处存在一间断面。

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古登堡面或G面,这个面以下的部分为地核,以上直至地壳底部的部分为地幔。

5.布伦(Bullen,1963,1975)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分为7层:地壳为A层,地幔为B、C、D三层,外核为E层,内、外核的过渡区为F层,内核为G层;后来他又根据新的资料,把D层分为D’和D”层。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1、地质构造: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或岩体等,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变形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壳上各级各类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与矿产分布、地震、工程稳定性、环境演化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3、面状构造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走向:某一倾斜构造面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

倾向:在构造面上,沿倾斜面引出垂直走向线的直线,称倾斜线,倾斜现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倾斜一段的方位角倾角:构造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4、方位角法:倾向+倾角(45 °∠ 30 °)5、象限角法:走向+倾角+倾向(N30°E, 45 ° SE)6、线状构造产状要素:倾伏、侧伏。

7、倾伏:倾伏向+倾伏角,如:330 °∠ 20 °或 N30°W,20°8、侧伏: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如: 20°S/N30°E,45 °SE 。

注意:学会将方位角换成象限角9、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区别:①水平岩层:老下新上,沟谷老,山脊新。

倾斜岩层:在没有发生倒转的前提下,顺着岩层的倾向,岩层的时代由老到新排列;②水平岩层:地质界限随着地形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倾斜岩层在野外和地形地质图上呈条带状分布,切割地形等高线;③水平岩层的厚度等于岩层顶面和底面的标高差;④水平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受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影响。

(地缓而宽大,地陡而窄小)。

倾斜岩层:横穿沟谷的岩层倾角越大,岩层的条带越接近条带状,若岩层的倾角越小,则岩层越弯曲。

10、倾斜岩层的厚度: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铅直厚度)11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12、V字形法则:①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的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反相同”,但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②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限与地向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即“相同相反”;③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限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即“相同相同”,岩层界限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的曲率。

构造地质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构造地质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构造地质期末复习(重点知识)S什么是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1.构造(structure):指物体中物质组成的构成⽅式及样式。

构造地质学:是构造学(Tectonics)的⼀个分⽀学科,是地球科学的⼀门基础课程,是研究地壳或岩⽯圈的地质构造的科学。

它是研究地壳和岩⽯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变形、发⽣、发展、演化规律和变形机理的⼀门学科。

沉积岩的原⽣构造是指在沉积过程中及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前所产⽣的构造,如层理、层⾯构造,⽣物遗迹、叠层⽯以及软沉积物的各种变形构造等。

层理是沉积岩中最普遍的原⽣构造,包括层⾯以及由岩层内部的成分、粒度、结构、胶结物和颜⾊等特征在剖⾯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种成层性。

⾯向是指成层岩层顶⾯法线所指的⽅向,即成层岩系中岩层由⽼变新的⽅向层序——是岩层的顺序。

成层岩层从下到上,地层由⽼到新—正常层序,⾯向指向上。

成层岩层从下到上,地层由新到⽼—倒转层序,⾯向指向下。

☆利⽤各种原⽣构造及其指⽰⾯向的⽅法层理:成分和结构均⼀的纹层成层显⽰出来的构造——原⽣沉积构造。

1、交错层理⼜叫斜层理,斜纹层的顶部被截切,与层系⾯呈⾼⾓度相交,下部常逐渐收敛、变缓,与底⾯⼩⾓度相交或相切。

2、递变层理⼜称粒级层理,从底到顶颗粒由粗逐渐变细。

递变层理的顶⾯与其上⼀层的底⾯是突变的,有明显的界⾯。

层⾯原⽣的构造标志1、波痕是沉积物表⾯由于波浪、⽔流或风的流动⽽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堆积形态。

波峰指向岩层的顶⾯,波⾕的圆弧则凹向底⾯。

2、泥裂也称⼲裂,是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后经曝晒⼲涸时发⽣收缩和裂开所形成的与层⾯⼤致垂直的楔状裂缝。

3、因⾬滴或冰雹落在湿润⽽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表⾯所形成的圆形凹坑及其凸起的边缘称⾬痕或冰雹痕。

边缘凸起向上4、因⾬滴或冰雹落在湿润⽽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表⾯所形成的圆形凹坑及其凸起的边缘称⾬痕或冰雹痕。

边缘凸起向上5、当⽔流或涡流在松软的沉积物上流动时,由于涡流对沉积物的侵蚀或⽔流携带物(如介壳碎⽚、岩屑,树枝等)对沉积物表⾯的刻划,会在沉积物表⾯留下各种形状的凹坑和沟模痕迹,这些痕迹常被砂质所充填。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地质构造的概念第二章:1.岩层的概念;2.层面的识别;3.怎么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4.水平岩层的特征;5.“V”字形法则;6.岩层的真厚度、视厚度和铅直厚度的大小关系,真倾角和视倾角的大小关系;7.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与不整合两种类型。

角度不整合的两种类型;8.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时代;第四章:1.褶皱的概念;2.褶皱的基本要素;3.褶皱的形态描述(构造盆地和穹窿构造);4.褶皱的里卡德分类的依据及7种类型;5.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的概念;6.兰姆赛分类的三类五型;7.同沉积褶皱的概念;8.褶皱的组合形式;9.纵弯褶皱作用、特点和两种基本形式;10.褶皱的形成时代第五章:1.节理的概念;2.节理的分类;3.张节理和剪节理的特征、异同;4.节理组的交切关系有几种;5.节理组合与节理系的概念;第六章:1.断层的概念和几何要素;2. 滑距和断距的概念和分解,地层断距是在什么剖面上测的;3.断层的分类,正、逆、平移断层的概念;4.地垒、地堑的概念,正断层的组合形式;5.推覆构造、飞来峰、构造窗的概念,逆断层的组合形式;6.平移断层左行和右行的划分;7.断层效应(整节)8.断层的识别标志;9.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确定的几种方法及各方法指示断层哪一盘的运动方向;10.断层岩的类型;11.断层作用时间的确定;12.韧性剪切带的概念及发育部位;第七章:1.霹理的概念和分类及各类型的概念;2.劈理的域结构;3.小型线理和大型线理分别有哪些;第八章:1.岩浆岩体的产状的概念;2.侵入岩体的产状和喷出岩体的产状;3.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4.岩体形成时代的关系★赤平投影(怎么在图上确定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产状)。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构造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层理—由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结构构造等的差异而表现出来。

在垂直方向上明显的反映,也即成层物质的原生界面。

层理成因:1、风层层理2、水成层理3、冰川层理4、火山层理层理形态:1、水平层理2、波状层理3、交错层理斜层理层理的识别1、片状矿物的分布方向(即层理方向);2、厚层状岩石中的微细层理;3、洪积层中的砂层或扁平状砾石的分布(雨花台砾石层);4、透镜状夹层的延伸方向;5、沉积夹层(如C和P之间梁山段页岩夹层);6、缝合线(厚层灰岩、砂岩中);7、岩层中结核延长方向(如栖霞组中燧石结核,老虎洞组燧石结核);岩层产状要素走向—构造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倾向—构造面与垂直走向直立面的交线,由高向低于水平面;倾角—构造面与水平面之夹角倾伏角—构造线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倾伏向—水平投影线指向下倾的方向侧伏角—构造线下倾一端与构造面走向的锐夹角;侧伏向—构成此锐夹角的走向线一端的方向;构造线的侧伏—在构造面上测量判别岩层顶、底的标志1、序粒层理(粒级层理、递变层理)单一岩层中,从底到顶颗粒粒度由粗变细,而且期间无明显界线,但在两个序粒层理之间,其粒度或成分均有明显变化,据此可以判别岩层顶、底;序粒层理在浊流沉积中发育得最好。

粒序(递变)层理:沉积岩中常由沉积碎屑粒度变化形成粒序层理。

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如由底部的砾石或粗砂向上递变为细砂、粉砂以至泥质,递变层理的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常为突变界面。

2、斜层理—(交错层理):风及流水等动力介质沉积环境形成的,由一组或多组与主层面斜交的细层组成的原生构造。

底切、顶截。

3、波痕—为岩层顶面构造之一波痕要素:波痕指数=波长/波高4、印模单层顶面由各种外动力作用形成凹凸不平状,上复岩层之底面和这一顶面接触压实后生成恰恰相反的凹凸不平,即印模,或印痕,荷重痕。

5、同生变形:沉积物在沉积同时或紧接其后发生的变形,常发生在沉积盆地边缘或斜坡上,变形量往往较小,但有时却能帮助我们判断沉积环境和岩层上、下关系,底部变形量小,顶部变形量大。

大地构造理论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理论复习提纲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提纲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方法(历史分析法及其内容)地壳类型及其特征(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岩石圈速度结构的概念大陆壳速度分层(上地壳vp=5.9-6.3 km/s;中地壳vp=6.4-6.7 km/s;下地壳vp=6.8-7.6km/s)Vp、Vs的含义及其在地球分层结构研究中的作用壳内低速层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含水及与岩石破碎有关;与壳内局部熔融有关)Moho面在不同构造区的差别(形态、埋深、清晰度、波速等)壳幔速度结构不均匀性的表现地壳化学结构特点富集地幔、亏损地幔不同构造区环境玄武质岩石的元素组合特征中国岩石圈结构基本特点(7方面)地壳上地幔构造类型划分的依据稳定区的概念及类型(大陆稳定区、大洋稳定区);活动带及其类型(大陆活动带、大洋活动带)板块构造观点划分的地壳构造类型(3类13种)地槽的概念地槽的基本特征与地槽特征有关的名词术语: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沉积建造序列、双变质带(典型矿物组合)等地槽的对偶性及其类型地槽发展的一般过程与地槽发展有关的概念:地槽迁移、地槽旋回、构造旋回、褶皱幕、构造层、褶皱系、造山带中国的主要构造旋回地台的概念与地台有关名词术语:结晶基底、褶皱基底、绿岩带、古地台、新地台、陆核等地台的基本特征地台的发展的一般过程地台活化及其主要认识地槽褶皱系及地台中的二级构造单位和划分依据深断裂的概念及鉴别标志深断裂按深度及动力学条件划分的类型及其特征或鉴别标志推覆构造、俯冲带、地缝合线、蛇绿岩套、混杂堆积等概念及其特征古板块边界确定的主要依据大陆裂谷的特征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大陆漂移说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论点及其在板块构造理论形成于发展中的意义板块的概念、世界上一级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转换断层的概念及其特征地幔热柱及热点的概念俯冲型造山作用与碰撞型造山作用的特征不同板块边界(拉张、挤压型板块边界)地质作用(沉积、岩浆、成矿作用)特点由海沟→岛弧→大陆内部,岩浆岩的岩石系列、岩性、玄武岩类型、侵入岩组合及化学成分等的变化趋势拉斑玄武质系列、钙碱性系列和碱性系列火山岩在岩石组合及形成环境等方面的区别何为威尔逊旋回?它与地槽发展及板块运动阶段的对应关系大陆边缘的概念及其类型被动型大陆边缘特征及其与地槽关系活动性大陆边缘特征及其与地槽关系确定构造运动性质的主要依据中国地势特征与区域大地构造关系中国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主要特点中国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主要有哪些?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内部二级构造单元组成的差异华北地台、扬子地台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差异升降、整体升降、地台活化)的划分标志中国三大地槽褶皱区各由哪些褶皱系组成?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特征新生代以来,中国东、西部岩石圈动力学环境的特征云南省一级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点云南省深断裂基本特点及主要超壳断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7768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期末备考题库77686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单选题:(1)岩层的真倾角( )。

A.大于视倾角B.小于视倾角C.等于视倾角正确答案:A(2)上,下地层产状一致,上下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这样的地层接触关系为( )。

A.整合接触B.平行不整合接触C.角度不整合接触D.不整合接触正确答案:B(3)应力的概念( )。

A.所谓应力实际为内力B.应力使单位面积的内力C.应力是外力作用下物体没产生的派生粒子力D.所谓应力是指物体受力之和正确答案:B(4)阿尔卑斯式褶皱的基本特点不具有( )。

A.褶皱翼部倾角极缓,构造变形十分轻微,规模很大B.一系列生成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C.整个带内背,向斜呈连续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各区D.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断层正确答案:A(5)由于岩性的突变引起劈理发生方位的明显改变称为( )。

A.劈理域B.微劈石C.劈理折射D.劈理弯曲正确答案:C(6)褶皱枢纽是指( )。

A.单一褶曲面往上凸的最高点连线B.单一褶曲面往下凹的最低点连线C.单一褶曲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D.褶曲轴面与地面交线正确答案:C(7)在地层层序正常地区,顺着褶皱枢纽倾伏方向观察时,地层时代( )。

A.由新到老B.由老到新C.背斜由老到新,向斜由新到老正确答案:C(8)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出现地层重复最可能有下列哪种构造( )。

A.褶皱B.断裂C.褶皱和断裂正确答案:A(9)当断面直立时,擦痕的侧伏角( )。

A.与倾伏角相同B.比倾伏角大C.比倾伏角小D.与倾伏角无关正确答案:A(10)轴面直立枢纽倾伏的褶皱称为( )。

A.直立倾伏褶皱B.斜歪倾伏褶皱C.斜卧褶皱正确答案:A(11)旋转应变是一种( )。

A.纯剪应变B.共轴应变C.非共轴应变正确答案:A。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任课教师:干微(2017年)第一章绪论●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成分分层【地壳、地幔、地核】,洋壳与陆壳的年龄及各自分布范围;流变学分层【岩石圈、软流圈、中部层圈、地核】;各层圈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

●大洋地壳:分布面积,年龄,厚度,地貌类型,物质组成与构造特征。

●大陆地壳:分布面积,年龄,类型(时代、构造特征),物质组成,不同构造区域的地壳厚度与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

●地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单元。

第三章大地构造学说的演变历史●地球收缩、地球膨胀、地球波动假说及各自的主要论据。

●地槽-地台学说:地槽-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地台-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地槽概念的演变;地槽-地台学说对地壳构造运动性质的基本认识。

●大陆漂移假说:产生过程,主要论据,动力学机制。

●海底扩张:海底地形探测与地磁异常,海底扩张假说的产生。

●洋脊分段特征及其连接部位震源机制解的差异与转换断层的发现●地震分布型式与岩石圈板块概念的形成●现今地球表面岩石圈板块的划分第四章板块构造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假设。

岩石圈板块运动学的主要证据;不同板块边界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及其主要依据现代岩石圈板块划分;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板块划分。

●岩石圈板块边界的类型离散增生型、汇聚消减型(洋-陆、弧-陆、洋-弧、洋-洋、陆-陆)、走滑守恒型。

●板块构造运动学欧拉定律与欧拉极,两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欧拉极的确定;三个板块之间的三连点及其演化;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运动学(地质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热点轨迹);现今板块构造运动(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的应用)。

●板块构造动力学模型:作用在板块上的各种力及其对板块运动的影响(促进、阻碍)。

大地构造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复习提纲1、将近论古法(历史比较法):在推导过去的构造时,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和各种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种物质记录相比较,从而找出与这些物质记录相应的构造类型,并确定地质历史上这些地壳构造类型演变的规律。

(p6)2、地球起源模型(2种):均匀聚积模型、非均匀聚积模型(P11)*①均匀聚积模型:(1)形成冷的、氧化和富挥发物的小核心;(2)使表层变热,含碳物质使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排气作用导致原始还原大气圈的形成;(3)温度升高,挥发元素自地球逸出而进入大气圈;(4)温度继续升高,使硅酸盐相物质在聚集的微星中还原和挥发;(5)地球浅部开始熔融,形成地核。

②非均匀聚积模型:(1)由直径大雨3000km的巨星子堆积形成相当于现今地球质量70%—90%大小的原始地球,巨星子由金属铁组成的M群星子和类似于月球组成的L群星子构成;(2)部分熔融。

3、莫霍界面(M面):由莫霍洛维奇根据纵波的走向发现在地下56km存在一间断面,其上波速为5.6km/h,其下波速为7.8km/h,其下为地幔,其上为地壳。

4、古登堡面(G面):由古登堡发现的地下2900km处存在的间断面,面以下为地核,面与莫霍界面之间的部分为地幔。

5、热点—地幔柱说:分两类①热地幔柱②地幔柱(p47)6、地槽: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7、地台: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地槽、地台主要特征对比表(p58)地质特征地槽地台形态特征呈狭长的带状,长达数百至数千千米,宽仅是数十至数百千米呈近方圆形的块状,面积广大,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地貌特征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势平坦地层特征厚度巨大,沿地槽走向分布,岩性复杂,岩相、厚度变化大厚度不大,相当同期地槽沉积厚度的十分之一,岩性、岩相、厚度较稳定沉积组合硬砂岩沉积组合、复理石沉积组合、磨拉石沉积组合、细碧角斑岩沉积组合等石英砂岩沉积组合、碳酸岩沉积组合、红色碎屑岩沉积组合、含煤—铝土—铁质岩沉积组合等构造形态复杂,褶皱强烈,形成巨大紧密线形褶皱,断裂发育,走向逆断层、逆掩断层、深断裂众多简单,褶皱微弱,岩层产状近水平,形成宽缓短轴褶皱,深断裂主要发育于地台边缘岩浆活动强烈,不同时期有不同岩性、不同类型和产状的岩浆岩。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一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对象是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内容是这些构造的几何学、组合形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面状结构的产状要素1. 走向线:(1)走向线: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同一倾斜平面上有无数条,高程不同,相互平行) (2)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相差180°)2. 倾向:(1)倾斜线: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2)倾向:倾斜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3. 倾角: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表示方法:倾向∠倾角,如:66º∠50º(常用)走向/倾向∠倾角,如:156º/66º∠50º方向定量:规定N为0(或360º);E为90º;S为180º;W为270º线状结构的产状要素1. 倾伏向:某直线(下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2. 倾伏角:某直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表示方法:倾伏向∠倾伏角,如:45º∠51º3. 侧伏角:直线在倾斜平面上时,该线与该平面走向线的锐夹角4. 侧伏向:锐夹角所在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向。

表示方法:侧伏角侧伏向,如:15E水平岩层:未经变动的新岩层水平岩层的主要特征:1. 岩层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2. 老岩层在下(谷底),新岩层在上(山顶)3. 岩层顶、底之间的高差为岩层的厚度4. 出露宽度是顶、底面露头线的水平距离,取决于岩层厚度、地面坡度倾斜岩层——“V”字形法则1.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

2. 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1)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同向弯曲露头线曲率>等高线曲率(2)岩层倾角>地面坡角:露头线与等高线反向弯曲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和不整合1. 整合接触:(1)特点: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沉积连续,生物连续,无构造运动(2)过程:下降、沉积—再下降、再沉积2.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1)特点:两套地层产状一致,地层缺失,生物间断,有升降运动,但不强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复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复习

一、归类题(每题2 分,共8 分)按照主要成因,将下列物质归入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类型中。

玄武岩、剪节理、板岩、土壤、残积物、片岩、位移、闪长玢岩、片麻岩、铝土矿、地震、熔岩流、高岭石、褶皱、辉长岩、糜棱岩1. 风化作用: 土壤、残积物、铝土矿、高岭石。

2. 构造运动: 剪节理、位移、地震、褶皱、张节理、背斜、断裂。

3. 岩浆作用: 玄武岩、闪长玢岩、熔岩流、辉长岩、安山岩、花岗斑岩、熔岩被、闪长岩。

4. 变质作用: 板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千枚岩、糜棱岩。

将下列各种地质现象相对应地归入矿物、岩石、构造变形中。

贝尼奥夫带、方解石、钾长石、灰岩、白云母、花岗岩、正断层、角闪石、片岩、泥岩、斜长石、褶皱、地震、金刚石、大理岩、石英、应力、脆性变形、玄武岩、节理。

1. 矿物:方解石、钾长石、白云母、角闪石、斜长石、金刚石、石英。

2. 岩石:灰岩、花岗岩、片岩、泥岩、大理岩、玄武岩。

3. 构造变形:贝尼奥夫带、褶皱、应力、地震、节理、脆性变形、正断层。

下列岩石圈变位判断的依据哪些可能属于水平变位判断的依据,哪些可能属于垂直变位判断的依据?1 .垂直变位判断依据为:河流阶地、夷平面、平行不整合接触;2 .水平变位判断依据为:沉积物的厚度与环境变化、古地磁。

二、名词解释(每题2 分,共20分):1.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2.?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并总是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叫地层层序律??3.?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底层的时代越老?4.?自然环境??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阳光、空气、土地、能源等??5.?地质环境围绕生物体外部的空间及所包容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及样题★★※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及样题★★※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及样题★★※《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何为地质构造?第二章1、岩层产状的定义及沉积岩层的产状类型。

2、水平岩层及倾斜岩层的特征。

3、倾斜岩层的产状三要素。

4、倾斜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5、V字形法则的内容及应用(重点)。

6、岩层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及真厚度的概念。

7、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8、潜山、披覆构造的定义。

第三章1、外力、内力、应力及应力状态的概念2、平面主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3、平面纯剪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4、平面一般应力状态下任一截面上的应力公式5、三种平面应力状态下莫尔圆的应用(重点)6、变形、应变及应变椭球体的概念7、线应变与剪应变的定义及表示方法8、岩石变形的五种基本方式9、岩石变形的三大阶段(重点)10、岩石断裂的两种基本形式11、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重点)12、应力场、构造应力场的概念第四章1、褶皱的概念及基本类型。

2、褶皱的要素有哪些?其中对褶皱分类起到关键作用的有哪几个?3、闭合度和闭合面积的定义。

4、褶皱的产状分类及形态分类各是怎样划分的(重点)?5、褶皱常见的组合类型有哪些?6、试述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重点)。

7、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大因素)?8、生长背斜、滚动背斜、底辟构造的定义。

9、生长背斜的基本特征?(重点)10、底辟构造的概念、基本结构?第五章1、节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节理怎样被分类?构造节理可分为哪些类型?3、张节理和剪节理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重点)4、节理组、节理系的概念。

5、与纵弯褶皱有关的节理类型。

6、与横弯褶皱有关的节理类型。

7、节理与断层有何关系?8、节理的发育的影响因素(以沉积岩为例)。

9、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第六章1、什么叫断层、断层面、断层线、断盘?2、什么是相当点、相当层?3、断距和滑距各有哪些类型?各指什么?4、按形态、力学成因和组合关系,断层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何特征?5、什么叫逆掩断层、推覆构造、构造窗,飞来峰?6、安德生提出了哪三种地壳中可能的应力分布情况?7、断层的直接标志主要有哪些? (重点)8、什么是擦痕、阶步、反阶步?有何意义?9、何为断层崖、断层三角面?10、褶曲、不整合造成的地层重复或缺失与断层有何区别?11、构造岩通常分为哪些种类?12、哪些现象可用于确定断层的位移性质?13、何为断层效应?14、何为生长断层?有何基本特征? (重点)15、什么是断层生长指数? 其数值如何说明什么?第八、十章1、什么是岩石圈?2、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是分别是谁提出的?其各自的内容?3、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几种?4、什么是转换断层?即位移突然中止或者改变形式和方向的平移断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
任课教师:干微
(2017年)
第一章绪论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成分分层【地壳、地幔、地核】,洋壳与陆壳的年龄及各自
分布范围;流变学分层【岩石圈、软流圈、中部层圈、地核】;各层圈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

●大洋地壳:分布面积,年龄,厚度,地貌类型,物质组成与构造特征。

●大陆地壳:分布面积,年龄,类型(时代、构造特征),物质组成,不同构造区域
的地壳厚度与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

●地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单元。

第三章大地构造学说的演变历史
●地球收缩、地球膨胀、地球波动假说及各自的主要论据。

●地槽-地台学说:地槽-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地台-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地槽
概念的演变;地槽-地台学说对地壳构造运动性质的基本认识。

●大陆漂移假说:产生过程,主要论据,动力学机制。

●海底扩张:海底地形探测与地磁异常,海底扩张假说的产生。

●洋脊分段特征及其连接部位震源机制解的差异与转换断层的发现
●地震分布型式与岩石圈板块概念的形成
●现今地球表面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第四章板块构造基本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假设。

岩石圈板块运动学的主要证据;不同板块边界上的地震震
源机制解。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及其主要依据
现代岩石圈板块划分;
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板块划分。

●岩石圈板块边界的类型
离散增生型、汇聚消减型(洋-陆、弧-陆、洋-弧、洋-洋、陆-陆)、走滑守恒型。

●板块构造运动学
欧拉定律与欧拉极,两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欧拉极的确定;三个板块之间的三连点
及其演化;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运动学(地质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热点
轨迹);现今板块构造运动(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的应用)。

●板块构造动力学模型:作用在板块上的各种力及其对板块运动的影响(促进、阻碍)。

第五章离散型板块边界与大陆裂谷作用
●主要概念
●大洋中脊: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与扩张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张速率与海平面变化;
洋脊地震特征;地球物理异常状况。

●大洋岩石圈的结构与组成:地震波速度结构;蛇绿岩揭示的物质组成;洋壳的形成
过程与新生洋壳等时线特征;
●洋壳的起源与演化:洋脊岩浆活动;洋底变质作用
●大陆裂谷:主要特征;递进演化的可能结果;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沉积特征。

第六章汇聚型板块边界
●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

●主要类型:大洋与大洋之间;大洋与大陆之间;大陆与大陆之间。

●影响汇聚板块边界性质与特征的各种因素:浮力效应;俯冲带热结构;板块运动的
方向和速率。

●汇聚板块边界的地震活动:俯冲带震源深度变化趋势;震源机制解显示的俯冲带应
力状况;大陆碰撞带的地震特征。

●汇聚板块边界的变形:俯冲带挤压变形——增生楔,弧后区域的逆冲褶皱带;大陆
碰撞挤压变形,碰撞相关的构造变形类型;汇聚板块边界区域的伸展变形,弧后区域的伸展变形及其产生机制,碰撞造山带和高原区域的伸展变形。

●汇聚板块边界的岩浆作用:岛弧岩浆作用;大陆弧岩浆作用;俯冲带岩浆活动特征、
代表性岩石、空间分布规律,俯冲带岩浆与产生机制;大陆碰撞带岩浆产生机制与代表性岩石类型;汇聚板块边界上火山喷发特征及其成因。

●汇聚板块边界上的变质作用:双变质带及其形成机制;蓝片岩的形成与就位机制。

●俯冲带沉积物的可能去向:增生楔的分布;俯冲带沉积物的去向。

●汇聚板块边界上的大陆地壳增生作用:岩浆底侵垂向增生;增生楔的形成和地体碰
撞导致的侧向增生。

第七章转换边界与走滑构造
●转换边界相关基本概念。

●主要类型:洋脊之间的转换断层,洋脊与海沟之间的转换断层,海沟之间的转换断
层;转换断层的演化。

●大洋转换断层板块边界:大洋破裂带与转换断层;转换断层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产生
机制;地震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特征。

●出露于陆地区域的转换断层:主要特征,典型实例。

第八章板块构造与造山带
●造山带及其类型:定义,主要特征,分类及演化。

●造山带构造各局及各构造单元物质组成与构造特征。

●造山带伸展垮塌:特征,形成机制。

第九章大地构造学进展【课堂讨论相关】
●大陆裂谷发育的影响与控制因素;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的主要特征;板块俯冲作用
的起因与俯冲作用影响因素;俯冲型和碰撞造山带的特征及主要区别;重力势能差在造山带伸展垮塌中的作用;新观念下蛇绿岩的产出环境;热点和地幔柱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大地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方式、机制与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