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分工新特征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五)基本评价 1、积极作用 (1)在该理论的影响下,英国废除了《谷物 法》。 (2)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带 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不足之处 (1)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如以资本和劳 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为前提,不能解 释国际贸易的全部。
(2)不能解释当今各国的贸易政策倾向和世 界贸易的基本格局。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占主导。 形式:①同类产品不同型号规格的专业化分 工。 ②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 ③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分工。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我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出口大国。 现在的出口量是2001年的6倍,而进口量也飞速增长, 变成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 于中国经济的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单个企 业角度看,日益扩大的市场意味着中国内需重要性的 日益增强。
2、结论 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两国 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 产品并相互进行交换,这样双方均能从中 获利。
3、举例分析
分工前 小麦 (天/吨) 200 英 国 100 法 国 生铁 (天/吨) 100
200
英国应专业化生 产生铁,法国生 产小麦。
分工前每单位产品两国投入 的劳动量
分工后两种产品的总产量
葡萄酒
英 0
毛呢
220/100=2.2

170/80=2.125
0
分析: 分工后多了0.2个单位的毛呢和0.125个单位的酒。
交换后
葡萄酒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历程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历程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历程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逐渐成为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

以前工业化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模式逐渐形成,这种模式是以工业品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际分工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开始提升。

这主要归功于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他们通过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全球跨国公司的投资。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国际分工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据和信息可以实时传递,大大加强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营能力。

跨国公司将自己的生产和制造环节分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全球价值链的模式。

在全球价值链模式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到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中。

有些国家专注于原材料和资源的提供,有些国家负责零部件的生产和加工,而有些国家则负责最终产品的组装和销售。

这种模式使得全球贸易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然而,国际分工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尽管他们在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技术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扮演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环节。

这使得他们在全球贸易中的利润相对较低。

其次,全球价值链模式使得全球经济更加脆弱和不稳定。

当一个地区出现问题时,比如金融危机或自然灾害,整个全球供应链都会受到影响。

这要求各国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和协调,以降低全球经济的风险。

此外,全球价值链模式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由于生产过程分散在全球各地,对环境的影响也变得更加分散和复杂。

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的来说,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经历了从工业化国家主导的模式到全球价值链的模式的转变。

这种模式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产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形成了一种全球经济的互相依存和协作的关系。

然而,国际分工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不平等、脆弱性和环境压力等。

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新发展

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新发展

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新发展摘要: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重要贡献。

国际价值理论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对揭示当代国际生产关系本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际价值理论内含的互惠互利、等价交换的思想对当代的国际分工与贸易仍有很强的解释力。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价值理论也在不断扩充和发展,这是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生命力之所在。

关键词:国际价值理论;新型国际分工;国际交换;新发展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历经100多年,对当今的国际贸易乃至经济全球化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时也是其生命力旺盛的原因在于,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和作用范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扩大。

一、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对外开放理论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同样遵循价值规律,只不过其作用形式有所不同。

在国内交换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国内价值规律,而国际交换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国际价值规律。

国际价值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回答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解决了国际交换中的商品价值决定难题。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启示我们,在国际经济关系相对平等的情况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开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达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不少学者在分析马克思国际价值论时总是强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削的一面。

其理由是,在国际交换中,发达国家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落后国家,因此,在同样的时间里,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能生产出更多的同种使用价值,单位使用价值所包含的劳动或价值应低于落后国家。

但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即不存在超经济强制和垄断)的情况下,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国际交换,发达国家包含较少劳动的使用价值与后进国家包含较多劳动的不同使用价值的国际价值是相等的,这样发达国家较少的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被承认为较多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后进国家则相反,在两者的交换中,发达国家以较少的劳动换取了后进国家较多的劳动,后者受到了前者的剥削。

第2讲当代国际分工新特征(精)

第2讲当代国际分工新特征(精)

• 日中经济贸易中心北京事务所所长酒井
宗和分析了2000年中日贸易额858亿
美元(中国海关统计为831·7亿美元)
构成,发现中日贸易中有50%为日日
贸易,即在华的日资企业对日本的贸易,
约10%是中中贸易,即中国在日本的
投资公司与中国的贸易。
经济全球化
•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
发展中国家因此拒绝参与全球化?
• “资本流向全球,利润流向发达国家”
美国摩根.斯坦利估计,2004年美国公司从 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获利600亿美元,占标准 普尔500家公司利润的10%。
• 开放不一定发展,但封闭肯定落后
• 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 有的学者认为:两个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 益者——美国和中国
界流动,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
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 深的趋势。 • 全球化的两个组成部分:市场的全球化、生产的全 球化
• 全球化实现了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市
场销售。其结果是:效率提高,商品更符合消费者
的需要。
“全球化是一场革命,它使企业家能够利用世界任何 地方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在他希望 的任何地方进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任何有需求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与英国作为第一个“世界制造中心”的三个特征
1、初级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已大大提高。 1860年前后,英国拥有相当于全球40%-45%,欧洲55%-60%的工 业生产能力,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为全球的40%,生产了全世界53%的钢 铁,50%的煤炭。 2、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出口国和原材料的进口国。 187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36%,出口产品主要是棉、毛织 品、煤炭、钢铁、机械设备等,而主要进口品为棉花、木材、粮食等工 业原材料。 3、英国的生产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1860年左右,英国在纺织、冶炼、采矿等行业已使用了当时具有 较高技术含量的机器进行生产,其生产技术水平远远超过欧洲其它国家 和美国。

国际分工理论概述及形成

国际分工理论概述及形成
①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后国际分工 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之间的 分工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 主导地位,从而改变了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殖民地、附属国主要 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模式。而且,工业国之间,尤其是经济集团成员 国之间的分工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而 逐步加强。
1.基本假设
(1)2ⅹ2ⅹ2(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 (2)偏好相同 (3)生产技术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 (5)完全竞争 (6)不完全分工 (7)要素密集度不变 (8)要素流动国内自由,国际不自由 (9)运输成本为零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 自然条件(自然基础 ) 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的情况 跨国公司的发展 国家的政治、文化等因素
(五)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的扩大直 接推动着国际贸易朝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分工 的发展引起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相应变化;国际分 工的发展引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相应变化;世界 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是由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 的。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各国参与生产过程的情况可分为垂直型、水平 型、混合型国际分工。
按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可分为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 集型国际分工。
按分工的深度可分为产业之间、产业内部、部门 之间、部门内部以及生产工艺和零部件的国际分 工。
(四)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2.比较成本贸易模型
在一定基本假设(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生产要 素自由流动、完全竞争、物物交换等)基础上, 李嘉图引用了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来说明比较成
本理论。P23
3.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二、国际分工的作用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3、国际分工推进世界市场的扩大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三、国际分工发展的三个阶段1、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

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

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3、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

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

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

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

第2章国际分工

第2章国际分工
一 个 例 证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
•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
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
贸易利益呢?
背景:反对“谷物法”
内容:1、九大假设
2、基本思想
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 中力量生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 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 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 加,如此形成的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 利,即“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 主张自由贸易。
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和发展中国家进口
(3)产品标准化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出口,创新国和模仿国进口
贸易模式图示
净出口
0
净进口
创新阶段
成熟阶段
图 2-1 产品寿命周期的演进
标准化阶段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创新国
需求偏好理论
1、需求偏好相异理论 在同一价格下,各国消费者即使具有同等购买能力,所 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不同。 原因如下:
代表人物:格鲁贝尔、克鲁格曼(美国) 内容: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或者
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具备两个条件:
(相互替代、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形成原因和制约因素(3个方面)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含义与发展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

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基本特征

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 内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布 局,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 化和细化。
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产 业升级,提高了国际分工的 效率和质量。
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和投 资,促进了国际分工格局的 调整和优化。
跨国公司通过参与国际规则 制定和国际合作,推动了国 际分工格局的稳定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国际分工格局的特点
国际分工格局的特点:全球 产业链分工,各国分工明确, 形成全球产业链
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由各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 赋决定
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促进 全球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
率,降低生产成本
国际分工格局的挑战:贸易 保护主义,全球经济波动,
国际贸易格局的特点
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规 模不断扩大,贸易自由化
程度不断提高
贸易区域化:区域贸易协 定和自由贸易区成为国际
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
贸易结构多元化:商品和 服务贸易、投资贸易等多
种贸易形式并存
贸易数字化:电子商 务、跨境电商等新兴 贸易形式快速发展, 改变了传统贸易模式
03
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影响
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变 化,会影响到各国在国际 政治中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变 化,会影响到各国在国际 政治中的外交政策和战略
选择。
04
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提 高生产效率
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创新,推 动产业升级
技术壁垒:提高技术门槛,影 响国际分工格局
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将推动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进一步优化 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将促进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将加强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协调与合作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60 年代);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60年代);
3.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阶 段(19世纪中叶——二战);
4.国际分工的发展迅速,并 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居主导地位。 其次,战后发达国家之间除了工业部门的 分工,还发展了工业内部的分工。 第三,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也有了变化。 第四,战后参加国际分工的主体、客体日 益广泛,国际分工呈现多样化趋势。 第五,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二)国际分工按分工是在产业之间 或产业内部分为两种:
1.产业间国际分工 2.产业内部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四、国际分工类型
(三)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密度来 划分,可将国际分工划分为劳动密集 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影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三、影响国际贸易区与分布和地理方向 四、发达国家成了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角色 五、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国际贸易利益 分配 六、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链末端 七、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第二节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分工概述
一、国际分工的定义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四、国际分工的类型

国 际 分 工

国 际 分 工
工艺过程专业化分工。这种专业化过程不是生产成品,而是专门完成某种产品的工艺,即 在完成某些工序方面的专业化分工。
6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
1.萌芽阶段——地理大发现(16世纪~18世纪中叶)
从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产业革命的开始,是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在这 个时期,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各个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式差别较小,商品生产不发达,所以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7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
2.形成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中叶)
这个阶段是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也就是产业革命 开始到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结束(典型特征是机器 大工业的建立)。这个时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英、 德、美等国先后建立起大机器工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得以最终确立,机器大工业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 家和民族都卷入到国际分工之中,从而为国际分工的形 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工业国和 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3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国际分工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人口稀少、土地广阔的国家往往偏重 发展农业、牧业、矿业等产业,而人口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往往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 业。于是,在国家间就有分工和交换产品、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
9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
4.深化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的国际化与 生产的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21世纪国际分工的特点

21世纪国际分工的特点

21世纪国际分工的新特点作者:祖月来源于:吉林对外经贸2005年第4期国际分工体现了全球化的趋势,通过国际分工,各国可以发挥优势,取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

东北亚的生产资料不同于欧洲,大洋洲的生产力水平有别于北美洲,如何充分利用各国自然资源和进行劳动分工,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重要议题,因为国际分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20世纪国际分工的回顾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将原来一个国家在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

它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出现了世界性的国际分工。

20世纪上半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快了国际分工速度。

从分工具体形式上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

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基本属于垂直型国际分工,到了20世纪,这种国际分工由强减弱,二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削弱了垂直分工的力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也在从垂直型的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

WTO 成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垂直型分工还在逐步削弱。

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使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分工。

从国际产业结构上看,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二战前,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二战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科技为基础的分工。

工业内部分工增强,由货物领域向服务和科技领域发展。

各个工业国家在钢铁、冶金、化学、机械制造、汽车、造船、造纸、纺织等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更来更细,在以国内市场为界限的生产领域,已不能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因此,国内部门之间的分工走向世界,形成国际间的货物、服务、技术知识部门内部的分工和协作。

第2讲当代国际分工新特征(精)

第2讲当代国际分工新特征(精)

• 美国《财富》杂志2003年的一篇报道:美国企业转移到 其他国家的不仅是简单的工作,譬如提供电话服务,还包 括需要精密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工作,譬如电脑扫描影像的 分析或税务问题的处理。许多企业开始将服务业的工作移 到菲律宾和印度等工资较低的国家。远在印度班加罗尔省 的辐射学家,现在可分析美国病人的电脑扫描或胸部X光 照片。薪金不及美国一半。 • 安永会计事务所也在印度雇用了200名会计师,负责处理 美国人的纳税申报单。原因:在美国,会计师第一年的年 薪介于4万到5万美元。资深的辐射学家的年薪则高达30 万美元。在印度,同等资格的会计师和辐射学家的年薪, 不及美国人的一半。 • 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预测,在未来15年, 美国将流失330万份服务业的工作到印度,俄罗斯,中国 和菲律宾。其中,信息科技流失的工作将最多,其次是金 融服务业和医护服务。这些工作的流失是长期性的。美国 目前900万名失业者中,17.4%的是经理或专业人员。
向大规模客服化(Mass Customization)的转变,是20
世纪末以来最重要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之一。
•这一趋势中的三个重要组织技术性内容,即客户
满意度导向、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群层面的竞争,
是理解跨国公司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切入点。
(李志能,《国际贸易》杂志2004年8月号)
要素分工与竞争优势
(——根据早报网 2003-06-19整理)
美国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主要成因
• 全球经济大规模客服化
• 网基服务业发展 • 互联网泡沫破灭 • 人口老龄化使美国服务业发展受限 • 国际制造业转移示范效应
• 新一轮产业调整和布局是围绕着全球经济大规
模客服化这一基本趋势展开的。
•企业组织发展模式从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

【推荐下载】当代国际关系体系新的时代特征浅析

【推荐下载】当代国际关系体系新的时代特征浅析

当代国际关系体系新的时代特征浅析冷战所留下来的国际关系基础并没有彻底改变,冷战形成的许多国际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对此,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这是一篇当代国际关系体系新的时代特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所谓当代国际关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世界格局和各国际行为主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关系体系。

当代国际关系既是脱胎于旧国际关系,同时又显现着新时代的世界格局经过分化组合重新形成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

这表明,国际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新的时代特征。

分析这些特征,对我们深刻认识当代国际关系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殖民主义的衰变和冷战局势奠定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础 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矛盾和危机不断尖锐和加深。

在全世界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国家要独立运动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最终在全球彻底土崩瓦解。

到20世纪80年代,亚、非、拉美和大洋洲从原有30多个国家增长到130多个宣告独立的国家。

一大批原殖民地国家,很快就登上了国际舞台。

它们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成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力量的角色,国际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于新旧殖民主义的替代转换。

旧殖民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依靠公开和直接的军事武装进行统治,即通过占领殖民地国家或民族地区实行经济剥削和掠夺,表现为一种政治经济复合兼并的殖民强权性国际关系。

新殖民主义表现为资本强国表面上承认原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独立权利,却从经济上入手,凭借其在资本、技术和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利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贫困落后的缺陷,来要挟并胁迫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等各方面从属和依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一种非领土化的间接统治。

这种国际关系仅从形式上看是平等的或是符合现有的国际秩序规则的,但经济内含和旧殖民主义基本相同,实质上都是垄断资本主义强国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剥削、掠夺和控制,表现为一种资本经济兼并的国际关系。

简述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简述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简述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简述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和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解析
答:国际分工出现新的发展特点:
①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变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发展为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属于主导地位,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分工逐步削弱。

②国际分工的形式发生变化,由“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过渡,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加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有所发展。

国际分工由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

③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变化。

殖民统治力量削弱,跨国公司的作用加强,出现了有组织的“协议式”的国际分工。

区域性经贸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分工关系加强。

④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类型和经济所有抽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也积极参与了国际分工。

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④国际资本移动是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⑤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文化)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起推进或延缓的作用。

当前中国更好参与国际分工的对策

当前中国更好参与国际分工的对策

当前中国更好参与国际分工的对策China's Current Strategies To Better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格局特点以及对我国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分析,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分工地位提升对策一、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及其特点当前,经济全球化作为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格局大致发生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由工业经济时代的水平国际分工逐渐转变为信息经济时代的垂直国际分工;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上述两方面的变化产生了垂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垂直专业化具有如下特点:(1)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2)两个或多个国家参与上述生产过程,其中每个国家从事一个或一个以上专业化阶段的生产,而不是从事所有专业化阶段的生产;(3)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至少有一个生产阶段跨越国界。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国际分工格局大致呈金字塔型:美国处于这个金字塔的最顶端,其他各个发达国家构成了金字塔塔身的顶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金字塔的底部。

其实质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组成创新中心和设计中心,主要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组成了制造中心,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

以耐克运动鞋的生产过程为例,其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阶段主要集中于美国,鞋品元件的制造在中国台湾省和韩国,鞋品的组合在中国台湾省、中国大陆、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

自然条件
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这里,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不同国家的地理、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 分工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定义
定义
国际分工漫画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 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
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 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产业间经济分工
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分工专业化。也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为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 技术密集型工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
(2)产业内经济分工
产业内分工是指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产品生产工序中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 工。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 业生产。而产业内部分工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影响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力水平 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 会产生进行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产关系 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 有宗主国掠夺、统治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7年我国GDP246619亿元,按1美元=7.50人民币算,外贸依赖度
66%
• 商务部统计:
我国每出口一亿美元带动的就业人数:加工贸易1万人,一般贸易1.5 万人。
每出口1美元,能带来税收0.4元人民币
中国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1976年:0.69% 1978年:0.75% 1989年:1.7 % 1992年:2.3 % 1999年:3.5 % 2002年:4.0 % 2004年:6.5 % 2007年:9%
烂苹果:法国农民抗 议苹果进口
WTO香港部长级会议期间的抗议浪潮
为什么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 政治稳定
• 改革开放 • 产业、资本国际转移的机遇
当代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国际分工的概念和性质 • 概念:各国间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国内分工向
国际范围的扩展,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 国际分工的性质:
第一方阵:美国。 第二方阵:德日。 第三方阵:英法意。 • 中国是个例外——
中国外贸不同寻常的发展
• 2001—2005年,我国贸易出口、进口累计分别为2.4万亿美 元和2.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30.1%和28.3%。
2007年中国可能成为第二出口大国
• 2006年,中国出口总量次于德国、美国,位列世界第三。
(我国还有3000万人每天生活开支不足一美元)
• 富国占人口比例很小的农民以及占全球贸易不到1%、竞争力低 的农产品贸易对当今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 富国农民影响多哈谈判进程。原因:
他们依赖保护,经济上相对弱势,但政治影响力借助选票而 绝对强大,反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 法国农民为什么反对自由化:
中国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国中的位次
1976年:34 1978年:32 1980年:26 1989年:14 92-96年:11 1997年:10
1998年: 11 1999年: 9 2000年: 7 2001年: 6 2002年: 5 2003年: 4 04-07年: 3
中国外贸不同寻常的发展
• 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年增9%,外贸16%,是世界2倍。 • 中国外贸地位的提高打破了世界贸易平稳发展的规律——
德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
全球化的驱动者
• 两个自由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成本的几何级数下降) • 技术变革: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
集成电路和电信技术;因特网 有关微处理器的莫尔定律:微处理器技术的功能每18个 月增加1倍,而生产成本下降一半。
1930-1990年,纽约与伦敦之间3分钟电话费从244.65美 元下降到通货膨胀调整后的3.32美元
上体面的生活。”
(——朗沃斯:《经济革命的痛苦代价》,载美国《芝加哥论坛报》,1996年10月6日)
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精辟论述
•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的论述: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世
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
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
历史范畴 • 传统国际分工的特点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新特点
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迅猛发展,占主导地位 • 约占70%,主要是水平分工、设计分工
• 原因: 现代工业产品的高技术要求,分担研发风险 发达国家对国际经济贸易政策的操纵,使得资本技术密
集型产品的自由化程度高于其他产品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推动——
当代国际分工新特征 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南京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马野青
入世以来我国外贸的迅速发展
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中国入世以来的外贸增长(亿美元,%)
年 份 外贸总额 同比增率 出口总额 同比增率
进口总额 同比增率 顺 差
2002 6207.9 21.8 2003 8512.1 37.1
3255.7 22.3 4383.7 34.6
花生等农产品征收40%到100%以上的高关税。 其他一些国家:对某些农产品征收的关税高达1000%。
• 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一直居高不下
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 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
WTO 2006年7月24日报告:2005年各成员方政府对农业的 补贴达30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发达国家。欧盟的一头 奶牛每天得到2.2美元的补贴,而世上最穷的12亿人每人每天 的开支还不到此数
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分工的经营主体
• 目前有6.7万家,85万分支机构,掌管全球1/3的生产,80 %的FDI,2/3的国际贸易,80%的技术转让
• 通用:年营业额超过巴基斯坦等中等发展国,参与国家排名, 列第47位。
• 美国《财富》(2004年7月26日):
全球500强的收入达到14.9万亿美元
沃尔玛的全球收入达2630亿美元,相当于印度尼西亚和 巴基斯坦3.5亿人口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亿元) 同比增长(%)
109655
8.3
120333
9.1
135823
10 (人均高于1000美元)
159878
10.1
183085
10.2
209407
10.7
246619
11.4 (人均2460美元)
2007年总GDP排名
1 美国 2 日本 3 德国 4 中国 5 英国
6 法国 7 意大利 8 西班牙 9 加拿大 10 巴西
• 中国人均GDP为2461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181个 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06位,仍为中下收入国家。
• 中国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11.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17.1% ,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国家,高于 欧元区的14.6%、美国的14%、日本的4.2%,俄罗斯、印度、 巴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4.7%和3.3%。
• 朗沃斯:
“全球化是一场革命,它使企业家能够利用世界任何地方 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在他希望的任何地方进 行生产,然后把产品销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全球化意味着 许多好处:
人们能享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的新颖而便宜的商品和
服务;控制经济信息的、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作人员能得到王
公俸禄般的薪水;特别是贫穷国家成千上万的工人有机会过
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
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
费。” • 沃尔夫冈.豪格对马克思的评价: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看待当今世界?
“仿佛马克思当年有一架时间机器,可以让他飞到当代,描述今天发 生的事情。对于和马克思同时代的人来说,这些肯定是很难想像的。”
洲人民每天却生活在少于1美元的状况中。”
• 联合国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署长布朗——
• 布朗(Mark Malloch Brown):
“在所谓伟大的十年,一组非常重要的国家
最终落在了后面,贫困人口增多。”90年代
是“廉价发展。”
(----路透社2003、7、8)
• “资本流向全球,利润流向发达国家”
• “美国和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
• 美国学者:美国的国家机构整个就是围绕跨国公司运转的
2、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 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
• 相对于二战前工业品和初级产品分工而言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部门的分工是“脑”和“手”
的分工。 • 发达国家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
中国产芭比娃娃的利益分配——
按当时汇价,折合人民币46.6万元/人
作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最大受益者的法国,2003年,约13.1 万法国农民共得到73.8亿欧元补贴。
法国农民经常被诗意地描述为“田园守望者”,成为一支 难以抵挡的游说群体。
法国农民反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自由贸易的障碍:法国农民 将拖拉机从巴黎开到布鲁塞 尔,抗议欧盟削减农业补贴
反全球化浪潮
• 发展中国家面临边缘化危险 • 发达国家也怕全球化——
——
反 全 球 化 声 浪 全 世 界 无 产 者 难 以 联 合
1999年WTO西雅图部长级会议期间的抗议浪潮
小资料: 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 发达国家农业长期依赖关税保护而生存: 世界平均:农产品关税比工业制品高5倍。 美国:平均关税不到2%,但对从最穷国家进口的蔬菜、果汁、
• 如果延续目前的进出口增速,2008年中国出口总量将进一步 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一;
• 2007—2008年,中国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第二大进出口国。
• 德国出口商协会(BGA)2007年8月14日也预测:2009年中国将 成第一出口大国
2001—2007中国GDP变动情况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 1775
2007 21738
23.5
12180
25.7
9558
20.8 2622
• 2004年我国GDP 136515亿元,按1美元=8.27元人民币,外贸依赖度 70%
• 2005年我国GDP 182321亿元,按1美元=8.10元人民币,外贸依赖度 63%
• 2006年我国GDP209407亿元 ,按1美元=7.80人民币算,外贸依赖度 65%
飞机、集装箱 • 两个自由化和技术进步导致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下降,极
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
• WTO首任总干事鲁杰罗对所谓地球村的描述——
鲁杰罗:
地球村
“电信业产生了全球听众,运输业创造出地球村。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波斯顿再到北京,普通老百姓 看着MTV,穿着利维斯牛仔裤,听着索尼随身听,这 就和坐公交车上下班一样”。
中国经济贸易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 国内因素 • 国际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