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强弱比较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原理】 苯酚钠的制备原理:
二氧化碳的制备原理:
苯酚的再生原理:
根据上述实验原理可以得出酸性相对大小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装置图】
【实验操作】 (2) (约0. 51 g) 。之后 (1)向具支试管先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粉末 取两支试管a和b,分别吸取适量的苯酚液体 (约 mL) 于试 加入 3b mol /L醋酸溶液3 mL ,二氧化碳随即产生后通过装 管a、 中,后用吸管吸取 1 mL 蒸馏水于上述两支试管中,振 有 2/3体积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气瓶 容量规格 100 mL), 荡,溶液变浑浊,然后滴加 0.1 mol/( L 的碳酸钠溶液,至浑 将洗气瓶的导管通入上述澄清溶液试管 a中,观察试管a的实 浊溶液恰好变为澄清。此过程无气体产生,说明产物生成了水 验现象与试管 b作对比,约1分钟左右试管a中就出现浑浊。 溶性的苯酚钠,另一产物为碳酸氢钠,其中假定试管 a为操作 管、试管b为对照管。
彭 威 肖小明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问题的提出背景: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1],在 苯酚的性质这一节,课堂演示实验3—3说明了苯酚在常温 下其水溶液呈现浑浊状态的物理性质和苯酚具有弱酸性的化 学性质。 关于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这一点,教材也只做了一个简 单的描述:若向澄清的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可以看 到澄清的苯酚钠溶液又变浑浊。这是因为水溶性的苯酚钠在 碳酸的作用下重新又生成苯酚。
综合考虑上述两个实验,本文设计了改进实验,证 明上述乙酸、碳酸、苯酚和碳酸氢盐四种弱酸性物质酸 性的相对强弱。
改进方案一[4] :
向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约0.5 g)的试管中加入l mL 蒸馏水,振荡,溶液变浑浊,然后滴加0.1 mol/L的 碳酸钠溶液,至浑浊溶液恰好变为澄清,此过程无气体 产生。
在图1所示的具支试管中加入3 mol/L醋酸溶液6 mL,在气球中装入4g碳酸氢钠固体,将导管放人上述 澄清溶液中,再将气球中的少量碳酸氢钠固体加入到具 支试管中,二氧化碳随即产生,约1分钟右边试管中就 出现浑浊现象。
该实验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但还存在疏忽之处,表现如下: (1)有机物乙酸具有挥发性,因 此乙酸蒸气可能进入右边试管 与苯酚钠反应造成上述实验现 象; (2)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采用具支 试管加气球的方式,因此需要产 生的二氧化碳量必须足够多,需 要的药品用量大;其次在向液体 中滴加固体易造成液体飞溅,不 符合实验操作安全的要求,而且 飞溅的液体易进人具支试管的侧 管中。
改进思路和优点:
改进气体发生装置 试剂加入方式 添加洗气 笔者设想了从改进气体发生装置、试剂加入方式、添加洗气 除杂装置 设置对照实验 四个方面来完善了上述的实验设 除杂装置和设置对照实验 具体分述如下: (1)气体发生装置改为具支试管加活塞,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2)试剂加入顺序为先固体后液体的方式,符合通常的试剂滴 加顺序。先加入固体碳酸氢钠后再滴加醋酸,最后用塞子封 住具支试管口即可。 (3)实验原理上更加科学合理化。气体CO 通人苯酚钠溶液之前, 在气体发生装置后连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瓶,除去气体 中可能含有的挥发性乙酸。 (4)实验设计时设计了对照组。因为苯酚试剂在保存时间较长的 条件下易被氧化成对苯醌类而使苯酚试剂显暗红色,造成实验 时溶液混浊态和澄清态之间变化不易观察,设置对照试管增加 了现象变化的对比性。
通入二氧化碳过量时,上述的反应产物仍为苯酚和碳酸 氢钠,而不是苯酚和碳酸钠,解释就是苯酚的酸性(pK =9.95)虽弱于碳酸(pK 1=6.38。pK 2=10.25),但还 是强于碳酸氢根离子,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2] [3] 便可推知 产物中不会生成碳酸钠。
在学习到羧酸的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乙 酸、碳酸和苯酚三种弱酸性溶液的酸性强弱,教材中列 出了一些实验装置和试剂,但没给出具体实验的设计方 案。
实验改进方案:
【实验名称】 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相对强弱的实验 【实验目的】 运用强酸制弱酸的化学反应原理比较四种弱酸性物质的 酸性相对强弱,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 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仪器与试剂】 具支试管、橡胶活塞、洗气瓶1个、试管2支、直角 导管2根、吸管1根、橡胶管2根; 乙酸、碳酸氢钠、碳酸钠、苯酚。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有机 化学基础(第二版)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2] 魏钊,林丹.关于苯酚和碳酸钠反应的再探讨[J] .化 学教学,2009,(8):49. [3]杨海丽,付依平.乙醇与苯酚分子中羟基上氢原子活 动性比较的实验探究[J].化学教学,2009,(9):15. [4]刘淑勒.苯酚显弱酸性的实验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 器,2006.(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