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一生三变的启示_裴毅然

合集下载

梁启超成才之路的教育启示

梁启超成才之路的教育启示

梁启超成才之路的教育启示黄秋琳工商三班1116103013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对于推动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本身的成才之路对现代教育具有典型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成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启示一、论梁启超成才的主观因素梁启超从小便天赋过人,颖慧异常且勤奋好学。

他热爱读书,涉猎面极广,而且很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绝非泛泛而读。

他深许康有为的名言:“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对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和新闻学等等都颇有研究。

“他求知欲,创新与极强,学一门爱一门,学一门钻一门,一头扎进去,孜孜不倦,务求有心得,有造诣。

”(《梁启超评传》P6)他生平著述极多,涉及各个领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笔丰硕的文化遗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问的增长往往有赖于阅历的丰富。

梁启超年少时,就已博览群书,游历八方,到县城、省会去观光求学,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但他不甘局限在国内,短短几年间,他便游历了新加坡,澳洲,美洲,考察了多个国外知名城市,并拜会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他还亲眼目睹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各个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丰富阅历,锤炼了他的性格,陶冶了他的情操,使之拥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光学理论,而不加以改进和应用,便是纸上谈兵。

不同于只知读死书,死读书的孔乙己,梁启超坚持独立思考,善于举一反三,将所学的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中顿悟并发掘出新的认识和见解。

他身体力行,进行了大量专题性历史研究,从西方诸哲和国学大师,尤其是先秦诸子两方面汲取营养,而后借助早期改良派所用的方法,将西学和中国古典文说有机的融为一体。

他用西学改造中学,重建新国学,这对于当时思想还未彻底解放的国民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他还综合欧美和日本等国的经验,倡导由政府监督,行政立法,实行小学义务教育。

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有很多的契合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梁启超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追求自由和民主梁启超是中国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拥护者,他认为,自由和民主是人类普遍追求的自由和权利。

他认为,只有私有财产权和言论自由才能保护人们不受统治者的侵犯。

这对现代社会来说依旧具有启示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权、言论自由、财产权等权利保护成为了社会热点。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尤其是关于自由和民主的观念,应该在现代社会中深入挖掘其价值。

二、强调教育梁启超强调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特别的贡献,他在强调根据天才来发展不同的教育制度的同时,更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才能让国家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政治道德品质基础,才能更好的防止腐败和灾难的发生。

现代社会也需要注重道德教育。

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许多国家都不断加强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

但是,如果仅仅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和人格教育,或者明显贬低道德和人格品质,最终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类似于腐败问题等等。

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注重道德和人格教育,这对于现代社会也许会有奇效。

三、拥护对外开放梁启超强调对外开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开放才能够让一个国家更好地发展。

他提出了“适者生存”的理念,认为一个国家需要在适应国际环境中发展,并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先进思想。

这对现代社会有着极大的启示。

现代社会对于市场和交流的开放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国家之间产生了很多互动和交流,这让沟通变得更加便利,让事物之间距离更小。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一个国家若仅仅是封闭自保,对不同文化和思想的抗拒会让它与其他国家隔离。

我们可以借鉴梁启超的思想,在不断适应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接受来自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自立梁启超论人生读后感

自立梁启超论人生读后感

自立梁启超论人生读后感梁启超,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

当我读他论人生的那些观点时,就像在跟一位超级智慧的长者聊天,而且是那种特别有趣、一点都不古板的长者。

他对人生的见解啊,就像一把把小钥匙,试图打开我脑子里那些关于生活意义、成长方向的小锁。

比如说,他提到人生的进取精神。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自己平时的状态,有时候就像个懒洋洋的小猫,能躺着就不坐着,缺乏那种向着目标奋勇前行的冲劲儿。

梁启超先生就像是在我耳边大喊:“年轻人,别这么萎靡不振啊,人生就得积极进取!”他谈到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把这些当作是磨砺自己的机会。

这可和我以前的想法不太一样。

我以前遇到点小麻烦,就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孩,哭哭啼啼的,觉得全世界都在跟我作对。

但看了他的话后,我就想,要是能像个勇敢的战士一样,把这些困难当作是升级打怪的小怪兽,那岂不是很酷?每打败一个困难,自己就变得更强大一点,这就像是游戏里角色升级一样,慢慢就会变成一个超级厉害的“人生大玩家”。

还有啊,关于人生中的责任。

梁启超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零零地在这个世界上的。

我们有着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就像在家里,我不能光想着自己玩得开心,还得帮爸爸妈妈做点家务,关心家人的感受;在社会上,哪怕是做一件小小的好事,像扶老奶奶过马路这种老掉牙但又很实在的事,那也是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就好比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齿轮,虽然小,但组合起来就能带动整个社会这个大机器运转。

读他的这些论述,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以前我的未来就像一团模糊的雾气,我只知道自己想要过好日子,可什么样的日子算好日子,怎么去实现,那都是两眼一抹黑。

现在呢,就好像雾气慢慢散开了一些,我能看到一些方向了。

我知道要积极努力,要有责任感,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当。

梁启超论人生就像一本生活的秘籍,虽然不是那种一看就立马能让我变成人生赢家的魔法书,但却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在看待自己的人生时有了新的角度,就像给我的眼睛戴上了一副能看到更多美好和可能的眼镜。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引言概述: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他的著作涵盖了政治、教育、社会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梁启超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一、梁启超的政治思想1.1 梁启超的民主思想梁启超主张民主政治,认为惟独通过实行民主制度,才干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提倡政治体制的改革,主张建立宪政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他的这一政治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梁启超的国家观梁启超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主,他认为国家应该坚守自己的利益,不被外部势力所摆布。

他主张国家应该积极参预国际事务,争取国家的权益。

梁启超的国家观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1.3 梁启超的改革思想梁启超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思想,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他主张政治体制的改革应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通过改革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梁启超的改革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2.1 梁启超的教育观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独立思量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国家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材。

2.2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梁启超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思想,包括教育普及、教育内容的改革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等。

他主张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人,不分贫富,提供平等的机会。

他还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需求。

2.3 梁启超的教育实践梁启超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曾经担任过教育部部长,推动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他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提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梁启超的社会思想3.1 梁启超的社会进步观梁启超认为社会的进步应该是全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他主张社会应该朝着民主、自由、繁荣的方向发展,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梁启超论人生读后感

梁启超论人生读后感

梁启超论人生读后感读完梁启超先生关于人生的论述,就像是跟一位超级有智慧的长辈唠了一场嗑,而且是一场能让你灵魂打个激灵的那种唠嗑。

梁启超先生谈人生,那可不是空口说白话,句句都透着深刻的洞察。

他笔下的人生,感觉就像是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比如说他提到的人生要有目标和理想,这一点真让我感同身受。

以前我就像一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看似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啥都没整明白。

但梁启超先生就像在我耳边轻轻敲了一记警钟,他说人生得有个奔头,就像船在大海里航行得有个灯塔一样。

这灯塔一亮啊,你就知道自己该往哪儿使劲儿了。

再说说他对挫折的看法,那简直是给我这个遇到点事儿就想打退堂鼓的人上了一堂硬课。

他好像在说:“小子/姑娘,人生有点磕磕绊绊那是正常的,就像走路哪有不摔跤的。

你得把这些挫折当成是上天给你的小测试,通过了,你就升级了。

”以前我总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为啥别人顺风顺水,我却老是遇到麻烦。

现在想想,原来是我自己太脆弱,没把这些麻烦当成是成长的机会。

梁启超先生的话就像是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我想要挺起胸膛去直面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难题。

还有他对于做人品德的强调,也让我对自己平时的一些行为感到惭愧。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有时候为了追求一些所谓的利益,就把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给抛到九霄云外了。

梁启超先生却告诉我们,品德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立足之本。

这就好比盖房子,你要是地基没打好,不管你上面的楼盖得多高多漂亮,一阵小风一吹,那不得垮得稀里哗啦的。

所以啊,要想让自己的人生大厦稳稳当当的,就得先把品德这个地基夯实了。

总的来说,读梁启超先生论人生,就像是在人生的迷雾中突然得到了一盏明灯。

这盏灯虽然不能直接带着我走到人生的终点,但它却能让我看清脚下的路,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迈出下一步。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一位智者点化了一样,虽然可能不会一下子就变成一个超级厉害的人生赢家,但至少我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且想要努力让它变得更有意义、更精彩。

梁 启超读后感

梁 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梁启超读后感》读完梁启超的作品,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又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

梁启超,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他那犀利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个混沌的时代。

在他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民族未来的热切期盼。

他大声疾呼,试图唤醒沉睡中的国人,那种迫切与焦急,透过文字,直直地冲击着我的心灵。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教育改革的论述。

他强调教育是国家兴旺的根本,是培养人才的基石。

他指出当时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主张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新一代。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身边的教育现象。

就拿我表弟的经历来说吧。

表弟从小就被父母送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奥数、英语、书法,一个都没落下。

每天放学后,他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周末更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

有一次,我去他家看望他,发现他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

我问他:“表弟,你怎么看起来这么累呀?”他耷拉着脑袋说:“姐,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我都快烦死了。

”我看着他那小小的身躯,背着大大的书包,心里一阵酸楚。

梁启超先生说教育要注重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可表弟这样被填鸭式的教育,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发挥自己的个性,去创造呢?还有一次,表弟学校组织了一场科技小发明的比赛。

表弟原本兴致勃勃地想要参加,他有很多新奇的想法。

可是他妈妈却跟他说:“别浪费时间在这些没用的东西上,好好准备考试才是正经事。

”表弟的眼神一下子就黯淡了下来,最终放弃了参加比赛。

我想,如果梁启超先生知道了这样的事情,一定会痛心疾首。

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氛围中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和潜力,而不是被束缚在分数和应试的牢笼里。

再回过头来看看梁启超先生的文字,他对于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不惧怕困难,不畏惧权威,一心只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梁启超心得体会

梁启超心得体会

看“善变”的梁启超如何用一生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整个近晚期中国史都与一个名字有关——梁启超。

他几乎将自己与中国近晚期重要的历史事件都联系到了一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与他密不可分。

他是旧时代的士大夫,也是新时代的启蒙者。

但是,他是一个“善变”者,他支持过变法维新,也靠近过孙中山的武装革命;他既支持革命,又被认定为是一个反对革命的改良主义者;他大力提倡君主立宪,又鼓动段祺瑞发兵推翻张勋辫子军的复辟;他曾经想借助日本的力量改变中国,又很早就向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他拥护过袁世凯的强人政治,试图与袁世凯一文一武联手治理中国,又策划自己的学生蔡锷领兵反对袁世凯;他向中国大力介绍西方思想,提倡“德先生”、“赛先生”,并一手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最终又认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要用东方文明来拯救世界……他几乎受到各个方面的欢迎和重视,但是,正因为如此,梁启超也被认为在政治上是“善变”的。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正是基于他作为近现代四位“国学大师”之一他,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对于《周易》精髓的感悟,对于什么是真正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认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作为清华的校训,它来源于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君子》为题的讲演。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

他要求莘莘学子既要像天体运行那样,有着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精神;又要像大地包孕万物一样,有一种兼容并包、广收博采的精神。

至今这几个字还高悬于清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

并且,他自己也是一生在践行着这句至理名言。

接下来我将介绍不同阶段的梁启超是如何“善变”的,又是如何去践行他自己心目中真正君子的样子的,又是如何践行他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一生的。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的教诲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那位大文豪梁启超的为人处世之道。

说到梁启超,大家可能先想到的是他写的文章,但其实他的为人处世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1. 学习的态度首先说说学习吧。

梁先生认为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

他说:“学问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知识。

”这句话说得真是好!我们在学校里学知识,工作了还要继续学习新技能,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被时代淘汰。

#### 2. 为人处世再来谈谈为人处世。

梁先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先把自己管好了,才能去管理家庭,进而影响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我们做事情,首先要从自我做起,做好自己,再去影响别人。

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 3. 对待困难的态度最后说说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梁先生告诉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意思是说,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气馁,要勇敢地去面对,去克服。

因为只有经历了困难,我们才能成长,才能变得更强大。

#### 4. 生活中的小智慧梁启超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生活中的小智慧。

比如他说:“人生在世,当以诚信为本。

”这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还有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仅要读书学习,还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样才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 5. 结语总的来说,梁启超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的聆听,下次再见!。

梁启超一生三变的启示_裴毅然

梁启超一生三变的启示_裴毅然

出生于广东新会农家的梁启超(1873~1929),十岁应童子试即获神童之名,17岁中举,23岁与老师康有为耸掀公车上书,1898年的百日维新更使他名满天下。

不过,据学者统计,他一生政治形象前后凡“十变”,重大政治转变计三次。

这在一向尊崇“从一而终”的中国,自然讥多赞少,落下“流质易变”之诟。

梁漱溟在《纪念梁启超先生》一文中说:“任公为人富于热情,亦就不免多欲。

有些时天真烂漫,不失其赤子之心。

其可爱在此,其伟大亦在此。

然而缺乏定力,不够沉着,一生遂多失败。

”(《梁漱溟自述》,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403页)甲午至戊戌时期(1894~1898),梁启超在湖南主讲时务学堂,以老师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张本,托古改制,摇撼旧法,倡平等、主民权,求立宪,发展公车上书,成为维新派赫赫有名的思想领袖。

梁启超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发生于戊戌政变后的第二年,即戊戌至癸卯(1898~1903)亡命东瀛时期。

1899年3月,康有为离开日本前往加拿大,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留徒梁启超、韩文举(1864~1944)、欧榘甲(1870~1911)等人于日本,在横滨发行旬刊《清议报》。

是年春夏间,日本进步党领袖犬养毅(1855~1932)于早稻田私邸设宴邀请孙中山(1866~1925)、陈少白(1869~1934)、梁启超等人,特为孙梁二人介绍,欲使孙康二派联合,共任国是。

梁启超一见孙中山,便倾倒于孙的言论,大有相见恨晚之慨。

此后,梁启超、欧榘甲等人与孙中山、陈少白、杨衢云(1861~1901)等人时相往还,顿形密切。

“一时孙康合作之声,轰传于东京横滨之间。

”(冯自由:“康门十三太保与革命党”,参见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第2集,第29页)梁启超在日本与孙中山往还密切,渐有赞成革命之意,认为到“思想不自由,民智更无进步之望矣”(《致康有为书》1902年5月),并计划放弃保皇路线,撮合孙、康两党合作。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
了重要贡献。

在阅读梁启超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他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梁启超的著作强调了个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
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梁启超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感。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不仅要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还要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梁启超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强调了国家的强盛
和社会的进步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密不可分。

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才能够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梁启超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梁启超对于社会问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提
出了改革和革新的观点。

梁启超认为,只有通过改革和革新,才能够解决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他强调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主张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梁启超的观点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中国现
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阅读梁启超的著作,我对他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思想的宝库,更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指南。

自立梁启超论人生读后感

自立梁启超论人生读后感

自立梁启超论人生读后感读梁启超论人生,就像跟一位超级智慧的长辈聊天,他那些关于人生的见解,时不时地就像小锤子一样,敲打着我这颗对人生还懵懵懂懂的脑袋。

梁启超先生那可是个厉害角色,他的观点就像一个装满各种宝贝的百宝箱。

他对人生的思考范围特别广,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到在社会里怎么拼搏奋斗,感觉把人生这个大拼图的好多块都给讲明白了。

先说这修身,他讲的就像是给咱开了个自我提升的小秘籍。

他可能觉得人就得不断地打磨自己,像玉石那样,去掉杂质才能闪闪发光。

我就想啊,自己平常老是懒懒散散的,今天立志要早起跑步减肥,明天就因为被窝太暖和给打败了。

看了梁启超的观点,就觉得自己这样可不行,人生是要不断给自己提要求的,要是连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管理不好,还怎么去迎接外面世界的风风雨雨呢?再说到在社会中的奋斗。

他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但是他还能充满希望地鼓励大家要积极入世,为社会做贡献。

我就联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虽然没有他那时候那么艰难,可是也有自己的挑战。

比如说在学习或者工作中,有时候遇到点困难就想退缩。

可梁启超先生肯定会说,年轻人,这哪成啊?人生就像一场登山之旅,你不能因为路上有几块大石头就扭头回家,得想办法翻过去,登上山顶才是好汉。

而且他讲人生的境界也特别有趣。

就感觉他给人生划了好几个层次,像是游戏里的升级打怪一样。

我们不能老是在低层次晃悠,得努力往更高的境界迈进。

我有时候就陷入那种低级趣味里,比如整天就抱着手机刷些没营养的短视频,浪费了好多时间。

梁启超先生肯定会皱着眉头说:“小子,你这是在虚度光阴,大好的人生可不能这么浪费。

”这就提醒我得去找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不能老是在原地踏步。

读完梁启超论人生,我就像是在人生的迷雾里看到了一些闪烁的灯光。

虽然不能一下子就把人生这个超级复杂的谜题完全解开,但至少知道了一些方向。

就像他在前面给我这个在人生道路上瞎晃悠的小迷糊指了指路,告诉我该怎么走路才能走得稳当,走得有意义。

梁启超感悟300字

梁启超感悟300字

梁启超感悟300字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生活
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早年带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国家大事的影响,后来又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财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
会变革的洗礼。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深刻的思考和
感悟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梁启超所倡导的思想主要有民主制、国家复兴、文化升华等,他
曾经提出:“国之利器不在一时,文化为万世之利器。

”可见他的思
想深刻、超凡脱俗。

梁启超热爱中国,他认为要想实现国家的强盛,
必须首先提高中国人的素质。

梁启超积极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提醒人们要在大局
和个人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梁启超的各种思想中,最受人赞誉的是他一生坚守的道德,他
的思想不是凡俗的功利,而是具有凝聚力的大道理。

他提醒人们:
“忽略国家道德是很危险的,因为道德问题的压抑必须反映到政治的
问题上面。

”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人的道德素质,他认为国家道德
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文化的根基,这种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刻
地思考。

总之,梁启超虽然身处艰辛的大时代,但是在思想方面的独特见解,令我们这些后来者叹为观止。

他的思想主张一直被广泛运用于社
会现实中,被誉为社会进步的先锋。

因此,我们应该以梁启超为学习的榜样,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行动和价值观,并不断学习和进取。

梁启超的思想变迁

梁启超的思想变迁


• 不变: ・保有真诚旳为国家着想旳品质,对祖国充斥希望。 ・有学识,善于吸收新思想,善于以文字为工具启发民智,传播 思想。
• 变:在不断探索中变化自己对中国前途命运旳看法和救亡图存旳 主张,以适应混乱旳形势
梁启超给我们呈现旳是一种敢于发声,有主张,不随声附和旳当代 人格,这也是他接受许多新思想旳体现,向人们展示了文章和思想 旳力量,这也为后来他在学术上旳成就提供了新旳启发。
改为另一种方式报效国家 • 不变:想要保有中华名族旳优异文化,不能全盘西化,但要坚定向

流亡日本,打开新世界旳大门
• 体现:与康有为旳信,与孙中山等旳组党计划 • 思想:从保皇转向革命 ,教不必保,也不可保 • 变:保皇派旳思想开始动摇,学习了西方旳民主思想,初步建立
了近代民权观,内心埋下革命旳种子。 • 不变:保有对师傅康有为旳敬畏和想要走出去开眼界长见识旳愿
• 体现:回国组建进步党,希望能在既有情况趋于稳定 • 思想:国权主义,反对国民党旳民权主义,以为民智未开,民权
只是空想,应该牺牲民权,服从国权,赞成袁旳专制主义。 • 本心上无变,但矛盾重重
袁世凯复辟,梁启超愤起反袁
• 体现:联合蔡锷将军,云南起义 • 思想:《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 变:国家大局旳变革需要国民运动,不是靠精英阶层旳掌控 • 不变:思想意识形态中旳进化思想,社会只能向前发展,不能退
梁启超思想旳“变”与“不变
梁启超思想和政治立场旳变化历程
从师康有为,主张:尊孔保教,中体西用,西学中源 痛走扶桑,接触孙中山和西方旳政治思想 美洲之行,觉共和之弊端,重回保守 立宪失败,回国参政,主张共和 袁世凯称帝,梁启超愤起对抗
从师康有为,坚定旳改良派
• 体现:参加公车上书,传播改良思想,维新变法 • 思想:尊孔保教,中体西用,西学中源 • 变:摒弃了老式旳知识分子一心想要经过努力进入仕途为官旳思想,

梁启超心得体会感悟(3篇)

梁启超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爱国情怀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

他深感民族危亡之重,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

他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投身于政治运动,为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努力奋斗。

梁启超的爱国情怀,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二、独立思考梁启超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创新。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他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对西方文明的借鉴。

他认为,要振兴国家,必须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敢于创新。

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使我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勇于面对问题,敢于质疑,善于创新,才能不断进步。

三、教育救国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关键。

他主张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近代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使我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要重视教育,关注人才培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文化自信梁启超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他认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

在他看来,中华民族要振兴,必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使我明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五、人格魅力梁启超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为人正直,关心民生,勇于担当。

在他的领导下,许多有志之士团结一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梁启超的人格魅力,使我认识到,一个领导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关心民生,勇于担当,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六、勤奋好学梁启超具有勤奋好学的精神,他一生勤奋学习,涉猎广泛。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使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爱国情怀、独立思考、教育救国、文化自信、人格魅力和勤奋好学,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梁启超:一生在不停地“善变”中创造新思想

梁启超:一生在不停地“善变”中创造新思想

梁启超:一生在不停地“善变”中创造新思想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

实际上,梁启超不仅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他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转变,在政治上:梁启超曾经是保皇派的领袖,热衷于君主立宪;后来又混迹于革命派中,甚至不惜与老师康有为翻脸;曾经支持过孙中山、袁世凯,但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还是与他们分道扬镳了。

在学问上:梁启超最初是沉浸于词章训诂,继而从事于今文运动,说伪经,谈改制,继而又反对康有为的保教尊孔的主张,继而又从事于介绍的工作,继而又从事于旧有学说的整理;由主张孔子改制而至于反对孔教,又恰恰是一个对立面。

陈丹青绘《清华国学院》,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与吴宓纵使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善变的人,但是,“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梁启超最终以文化巨人的身影铭刻青史。

尽管从生前到身后始终争议不断,但这恰从另一面向证明了其人影响力的经久不息,以及属于他的时代并未过去。

虽然人们对梁启超的功过是非总是争论不休,但胡适却给予了高度评价:“梁任公为吾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我们就拿梁启超与孙中山的分合之事,来看看他的思想究竟“新”在哪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就在这个危难时刻,兴起了一个团体——资产阶级革命派。

这个团体在当时还没有形成气候,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多次想联合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共同救国。

梁启超而当时的维新派名声大震,康有为以帝师自居,看不起孙中山这些革命党,一直不愿意与他们联合。

此时,梁启超对孙中山的评价还仅仅停留在“蓄志倾覆满洲政府,不过陈胜、吴广之流罢了。

”后来,当“公车上书”失败后,梁启超为避免清政府的追捕,而逃亡日本的时候,孙中山正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

当时的梁启超对孙中山依然是不屑一顾的,但孙中山依然主动地向梁启超示好。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字重光,号曾南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的著作涉及广泛,包括政治、哲学、教育、文学等多个领域。

我在阅读了梁启超的一些著作后,深受启发,产生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首先,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提出了“君主立宪”、“民
主共和”的思想,主张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

他认为君主立宪可以保持国
家的稳定,而民主共和则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先进和具有颠覆性的,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梁启超对于教育的重视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的基石,是培养人才和提高国家整体素质的关键。

他主张推行普及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此外,梁启超的文学才华也令人赞叹。

他的文笔流畅,思想深刻,作品充满了
智慧和感情。

他的散文、诗歌和小说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并且激发了我写作的灵感。

总的来说,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不仅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梁启超的思想和作品将继续激励着我,让我更加热爱学习和追求进步。

梁启超变法通议读后感

梁启超变法通议读后感

梁启超变法通议读后感
梁启超可真是个妙人,他在书里就像一个着急的老大哥,扯着嗓子喊:“咱得变法啊,不变法就没救啦!”那时候的清朝就像一辆破车,零件都快散架了,还在慢悠悠地晃荡。

梁启超就瞅准了这一点,他说变法势在必行。

他讲的那些事儿啊,现在看都觉得特有道理。

他谈教育,就好像是在给当时的教育开药方。

说旧的教育只知道让学生背死书,这哪行呢?就好比养一只鸟,只给它吃一样的东西,也不教它飞,那这鸟迟早得变成呆鸟。

真正的教育得像种树,浇水施肥,让它自由成长,还得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知识,让他们能在这个世界上大展身手。

我就想啊,要是那时候的人都听他的,是不是就会有很多聪明的脑袋瓜蹦出来,把中国变得超级厉害呢?
还有他对政治、经济这些方面变法的论述,也是一套一套的。

感觉他就是一个拿着放大镜在找问题的侦探,把清朝那些弊端看得清清楚楚。

什么官场腐败啦,经济落后啦,他都给指了出来,然后大手一挥说:“变法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他想把西方的一些好东西引进来,让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国也能赶上世界的潮流。

这就好比看到别人穿了一件超级酷的衣服,他就想把衣服的样式拿过来,给中国也做一件合身的。

不过呢,读的时候我也有点小想法。

梁启超想法是很好,但是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变法可不是说说那么容易。

守旧的势力就像一群顽固的老乌龟,缩在壳里不肯动,还拼命反对变法。

他虽然振臂高呼,可也像是在对着一堵厚厚的墙喊话,声音很难传过去。

而且变法是个超级复杂的事儿,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于广东新会农家的梁启超(1873~1929),十岁应童子试即获神童之名,17岁中举,23岁与老师康有为耸掀公车上书,1898年的百日维新更使他名满天下。

不过,据学者统计,他一生政治形象前后凡“十变”,重大政治转变计三次。

这在一向尊崇“从一而终”的中国,自然讥多赞少,落下“流质易变”之诟。

梁漱溟在《纪念梁启超先生》一文中说:“任公为人富于热情,亦就不免多欲。

有些时天真烂漫,不失其赤子之心。

其可爱在此,其伟大亦在此。

然而缺乏定力,不够沉着,一生遂多失败。

”(《梁漱溟自述》,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403页)甲午至戊戌时期(1894~1898),梁启超在湖南主讲时务学堂,以老师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张本,托古改制,摇撼旧法,倡平等、主民权,求立宪,发展公车上书,成为维新派赫赫有名的思想领袖。

梁启超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发生于戊戌政变后的第二年,即戊戌至癸卯(1898~1903)亡命东瀛时期。

1899年3月,康有为离开日本前往加拿大,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留徒梁启超、韩文举(1864~1944)、欧榘甲(1870~1911)等人于日本,在横滨发行旬刊《清议报》。

是年春夏间,日本进步党领袖犬养毅(1855~1932)于早稻田私邸设宴邀请孙中山(1866~1925)、陈少白(1869~1934)、梁启超等人,特为孙梁二人介绍,欲使孙康二派联合,共任国是。

梁启超一见孙中山,便倾倒于孙的言论,大有相见恨晚之慨。

此后,梁启超、欧榘甲等人与孙中山、陈少白、杨衢云(1861~1901)等人时相往还,顿形密切。

“一时孙康合作之声,轰传于东京横滨之间。

”(冯自由:“康门十三太保与革命党”,参见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第2集,第29页)梁启超在日本与孙中山往还密切,渐有赞成革命之意,认为到“思想不自由,民智更无进步之望矣”(《致康有为书》1902年5月),并计划放弃保皇路线,撮合孙、康两党合作。

这自然引起以保皇维新为己任的康有为及其党人之不屑。

因为康党主张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良,与孙中山推翻满清彻底共和的政治主张大相径庭,尤其康有为对提携自己的光绪帝感恩戴德奉为明主,视反满弃君类同“发逆”。

因此,梁启超这种“反出朝歌”、有悖师门的转变,深受康党唾弃,斥为“叛徒”。

尤其在注重五伦的传统思想中,天地君亲师,背叛师门确可归之“大逆不道”。

不过,这一切梁启超都顶住了,他朝着激进革梁启超一生三变的启示■裴毅然HUI MOU回眸71回眸HUI MOU命的思路继续前行,重复了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柏拉图说的那句传世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梁启超还介绍章太炎、唐才常与孙中山相见,拟合作共同反清,当时康派半数赞成。

考虑到老师康有为绝对不会同意弃保皇而就共和、舍维新而就革命,梁启超联合十三人,写了长达千言的“上南海先生书”,略谓:“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

今上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

吾师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

”(冯自由:“康门十三太保与革命党”,第29页)促老师康有为退出政坛,不要再干预晚辈行动。

康有为收到劝退信,怒不可遏,严辞申斥,立派人携款赴日,勒令梁启超即往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不得延误,再令欧榘甲赴旧金山任《文兴报》主笔,此乃康梁师徒在政治上发生矛盾的开始。

各地康徒亦为之哗然,指此十三人为逆徒,呼为“十三太保”。

康徒当时仰其师如帝天,接到康有为的答书,梁、欧离去,孙康合作之局瓦解,“十三太保”遂散。

这一时期,正值三旬前后的梁启超在日本久受革命党人影响,接受了“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逐渐离弃戊戌以来的保皇维新立场,政治主张从君主立宪逐渐转向民主共和。

他认识到彻底唤醒国民的民族意识、重组民族国家乃世界潮流,而“外争国权”需要全新的组织形态,需要扩大民权,发动全民的积极性,参与国事,不能仅仅只依靠少数上层官僚与皇帝的把舵。

显然,这一政治目的在传统儒家思想框架内是无法提供的。

他在首次访美中写下:“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97页)这一时期,梁氏言论已类同激烈革命党,如《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鼓吹排满共和、全盘西化。

1903年,梁启超赴美国考察。

当他看到美国民主政治及目睹旧金山华人区的脏乱差之后,对民主刚刚生出不久的赞赏很快消失,政治立场急剧改变,认为“今日中国国民,只可以受专制,不可以享自由。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第148页)梁启超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原来是分肥式的“挂羊头卖狗肉”,选举也过于频繁,舞弊过甚,各派政治家为献媚俗众,太注重短期效应,怀才者纷纷躲避政治,许多总统不过是平庸之辈。

同时,他认为中美国情有异,各方面差异太大;中国的家族主义劣根性太重,且自私少知,这样的国民不够资格实行充分民主,对他们只能是强有力的集权统治与压制式管理。

故而,他提出中国人应该忘掉卢梭与华盛顿,应该牢记古老而严厉的法家传统。

他甚至警告:毁掉中国将不是蒙昧主义,而是进步主义,如果以不受限制的代价购买自由,也许70年之后还享受不到自由的幸福。

其依据是俄国在专制统治下同样完成近代社会改革,并显示出相当效率。

而且,从社会思潮上,当时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也是支持国家集权的。

西方知识界看到法国为1789~1793年的大革命付出严重代价,八十年后才得些许回报,因此对民主怀有莫名恐慌。

这一时期,梁启超鼓吹变革的言论显著减少,从学术文化、史地人物等角度从事启蒙工作渐增。

基于以上认识,1904年《苏报》案后,梁启超抛弃了1899年以来所信奉的“破坏主义”与革命排满政策等主张,回过头来认同康有为的保皇维新立场,坚决捍卫君主立宪,并发表影响甚大的《开明专制论》,与孙中山的同盟会展开激烈论战,再次成为维新党人的中坚、同盟会的劲敌。

梁启超判认中国不仅不宜进行急速变革,就是实行君主立宪仍以满人在位为宜,并认为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惟一大道。

此时的康梁一致认为走英式立宪制可避免社会激烈震荡,改革所支付的代价较小。

换言之,梁启超从一步到位的“激进论”又回到步履稍缓的“渐进论”。

而“激进论”与“渐进论”又是同盟会与康梁党徒划然有别的楚河汉界。

世界现代史证明:越是落后的时刻,越是激进的东西就越容易取胜;越是落后的地区,人们提出的革命方案也越偏激。

如当今的阿拉伯地区,越落后提出的改革方案也就越灿烂,手段也越极端。

因为,越是落后,人们就越希望速变,一锹能挖出一口井,一跺脚就改变了面貌,多好哇!而激进的东西为了赢得人们的支持,又总是将蓝图设计得尽善尽美,将大饼挂得似乎就在近前。

但是,世上真有那么好的事么?真72D S能一步走进天堂么?1919年,梁再次游历欧洲回来,目睹欧美列强在凡尔赛和会上的嘴脸,称欧洲文明已穷途末路积重难返,中国不必效法,主张中国应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而其所谓中国自己的路,便是以传统文明为思想内核,尽弃西方文明。

换言之,第三次大变后的梁氏已成为传统思想与传统制度的皈依者。

因此,晚年的梁启超对政治渐失热情,潜心于治学与研究,1925年入主清华研究院,提携像陈寅恪这样的后辈。

1926年任北京图书馆长,1927年出任司法储才馆长。

可见,这时的梁氏已看到文化与人才的重要性,一改其中青年时积极入世之态,深沉多了。

梁启超迅速退回保皇立宪的维新立场,在同盟会员看来无疑是政治上的堕落,最客气的措词也归为“落伍”。

辛亥以后,他在政治上支持袁世凯,组织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出任袁政府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后又辞职,撺掇学生蔡锷反袁。

五四时期,胡适将梁启超作为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一大典型。

今天看来,保皇维新似乎过于缓慢了,但也不能就此指说梁氏之见过于稚嫩。

事实上,袁世凯死后,北洋群龙失羁,军阀割据称雄,再演三国故事,内乱连发连爆,国家建设停滞,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仅就这一点来说,还真被梁氏料到了。

由于梁氏56岁便辞世,尽管岁近老年,思想已经定型,仍有人戏言,若老天假梁氏以长寿,以其接受新事物之敏感,再度更易主张也未可知。

1934年2月2~6日的《申报·自由谈》,《梁任公在湖南》一文末尾:“说起来真可笑。

‘戊戌’前后,梁任公大新;‘辛亥’前后,梁任公又旧了;‘五四’前后,梁任公‘跟著后生跑’,还赶不上;这一个伟大的时代真有点捉弄人。

虽然,时代是一直向前的,人不站在时代之前,就落在时代之后,这又有什么稀奇呢!”有人总结梁启超的转变轨迹:维新—共和—保皇—拥袁—反袁,最后退出政坛转入学界。

但就大的方向来说,从改良维新到倡导共和再回到虚君保皇,实三次耳!梁氏之易变,为中国20世纪思想史留下两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话题。

一、为何从反叛传统起步的他,最后却皈依传统之门?这究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强大,还是西方思想的无力?事实上,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界一直摇滑于中西学术之间,至今仍无最后之定夺。

既舍不得老祖宗的东西,一只眼睛又被外来的漂亮妹妹所吸引,这就是20世纪中国知识界之实况。

二、梁氏如此易变,究竟是梁氏个人因素,还是那一代知识分子之通弊?或只是梁氏真诚坦率,将自己的心路历程随时摊晾于外?作为个人,梁启超感觉灵敏气质热情,四周环境稍有变化便能敏而感之、起而迎之,能够迅速吸收不同的学术思想,并不固执原有成见。

他本人晚年也说“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

其应事也有然,去治学亦有然。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75页)郑振铎认为梁启超的光明磊落之处便在于他的善变,且并未变动宗旨目的,所变者仅为手段与方式而已。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梁漱溟认为梁启超因热情而多欲,缺乏定力不够沉着,其学术活动量过于质,未能达到含蓄深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虽然空间上大于蔡元培,但时间上却不及蔡元培绵历久远。

以今天眼光,梁启超的渐进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理解。

毕竟,渐进虽缓,代价较小,社会阵痛亦轻。

此外,也容易维持秩序,容易沿续被历史检验的那些经验,不至于打翻一切重起炉灶,引起道德失范司法真空。

就当今世界主流意识而言,亦大都赞成和缓的改革而非激进的突变。

再则,渐进因基础扎实,不断调整不断修补,更利于对问题的深刻认识,社会接受的程度也较高,阻力相应较小。

就其整体速度而言,也不见得比激进的突变缓慢。

“渐进论”终于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说明了中国知识界真正走向成熟。

台湾一位政治学教授在总结台湾政治改革经验时,概括为两句话:“开始要早,步子要慢。

”也就是说思想认识可以前卫激进,但实际行动宜稳宜缓。

对此,钱理群先生于1996年有一剖析:“这一‘早’一慢……同学们不要小看这几个字,这是总结了本世纪无数的经验教训(其中还包括了血的教训)以后,才得出来的,千万不要忘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