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 《酬赠诗四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酬赠诗四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f6edbe03f121dd36a22d8280.png)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托物言志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
莫辞添竹引龙须。
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
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 葡萄:开始长新枝但并未完全复苏,需
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无
要人来多加竹条扶上架子。
年诗二人人在遇旅赦途同中赴写江下陵此待诗命与。感情: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
朋友共勉。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 愁肠百结 秋来处处割愁肠。 (比喻) 若为化得身千亿,
思念故乡
散上峰头望故乡。 (用典)
写贬官异地的思乡之情。
编辑ppt
有关咏物诗
•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 3556首。
•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 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 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引的心情。
编辑ppt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牡丹:姿容最美,既不过于 妖艳,也不过于俗气。
感情:喜爱、赞美牡丹。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1、侧面烘托 花开时节动京城。 2、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借松写人 时人不识凌云木, 托物讽喻 直待凌云始道高。
编辑ppt
品诗之法
• 1、知人论世 • 2、诵读感悟 • 3、了解句意 • 4、细品内涵 • 5、分析技巧 • 6、把握主旨 • 7、熟读成诵
编辑ppt
编辑ppt
节妇吟
张籍
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委婉拒绝。
君知妾有夫,
以诗代简
比喻:将自己比作节妇
赠妾双明珠。
酬赠诗四首教学设计粤教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酬赠诗四首教学设计粤教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7c313a0242a8956aece410.png)
《酬赠诗四首》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二中学曾育林【教学设想】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 必然积极地主动地面对教材,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及学生的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
合理整合教材,这是新课标赋予每个老师的新要求。
本课共有四首酬赠诗,一堂课难以完成四首诗的教学,必须对有所取舍,重新安排。
仔细研读文本及课后思考探究题,发现《节妇吟》与《近试上张籍水部》以及课后附录的张籍的《酬朱庆馀》在写作手法上有相似之处:运用女子形象比兴,因此可以安排在一起讲。
而《酬乐天频梦微之》和《与浩初上人同看ft寄京华亲故》两首诗,前一首是记梦诗,后一首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张籍、朱庆馀的诗用的手法不一样。
这两首诗,要么另开一堂课,要么让学生课后自行赏析。
授课过程中,第一首重点讲,第二首可以让学生按前一首诗的鉴赏方法自行赏析,有前两首诗作基础,第三首诗则可迎刃而解。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人在酬赠诗中表达思想情感委婉含蓄的风格2.体味传统比兴手法在酬赠诗中的运用,学会欣赏同类型诗歌。
【教学重难点】酬赠诗中用比兴的手法体现出的委婉含蓄的风格【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梁祝》故事中梁ft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祝多次向梁暗示自己是女儿身,但梁就是没有明白过来。
这个故事向今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古代男女之间表达情感时喜欢含蓄委婉。
不仅在男女关系上,在君臣、上下级、师生、朋友之间表达情感意向时也是如此。
二、赏析《节妇吟》与《酬朱庆馀》(一)诗中提到了哪几个人?君、妾、良人(二)从题解诗,化诗为文诗歌的题目就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会传达很多重要的信息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节妇形象?(这是一个爱情三角故事,刻画了一位多情但又对丈夫忠贞不渝的节妇形象。
)(三)知人论世,把握主题诗中的“节妇”(妾)、“君”、“良人”分别指谁?(张籍、李师道、皇帝)作者借节妇的形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政治态度?(支持朝廷,反对藩镇)(四)运用知识,分析技巧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兴)在答表现手法时,有同学答“借代”、有同学答“象征”、有同学答“暗示”,有同学答“比兴”、有同学答“比喻”,当时我只解释了象征与借代不准确,象征有一个意义升华、拔高的过程,由“实物”到“虚”的意义或精神,如梅花(实物)象征人的高洁品质(意义、精神);借代是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这个事物,比如说某个女同学眼睛大,我们称呼她“大眼睛”。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10《酬赠诗四首》教案3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10《酬赠诗四首》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2fa57d1633d4b14e852468f7.png)
2.10《酬赠诗四首》教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酬赠诗四首》内容:学习《酬赠诗四首》里的《节妇吟》、《酬乐天频梦微之》、《近试上张籍水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四首诗歌。
要点:一、学习《节妇吟》张籍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壮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
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
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为此写过《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张籍在此点上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张统一,反对分裂。
此诗便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作。
2、基本解读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主旨)全诗分两个层次。
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
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
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
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
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
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
“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
《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
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26895bc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2.png)
酬赠诗四首小婷一、节妇吟(X 籍)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X籍(约766—830),字某某,原籍吴郡(今某某某某),生长在和州乌江(今某某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X司业集》。
X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X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
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
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为此写过《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X籍在此点上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X统一,反对分裂。
此诗便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作。
2.基本解读: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主旨)全诗分两个层次。
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
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
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
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
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
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
“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
《史记•某某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
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
“知君”句上接“缠绵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
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
2.10_酬赠诗四首_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10_酬赠诗四首_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725d5387d0d233d4b14e69dd.png)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 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 描写。先出“鸿雁”、 “云山” ——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 后写“愁里听”、 “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 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节妇吟
张司业 ——张籍 张籍 (约 766-约 830)字文昌,原籍 吴郡 (今江苏省苏州市 ), 后移居和州 (今安 徽省和县 )。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 孟郊介绍, 在汴州认识韩愈。 韩愈为汴州 进士考官, 张籍被荐, 次年在长安进士及 第。
【答案】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
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 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 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2.诗中的节妇为什么强调“妾家”、“良人”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问方式: 1. 两首诗都是写××, 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 试作简答。 2.两首诗的题目相同,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3.两首诗同写××,两首诗歌中的××各有什么特点? 4.两首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什么相同点,请结合诗歌简要 分析。
答题步骤: 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 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 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 法、写法、修辞方法等 )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 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答案】 分别指诗人朱庆馀自己和对方张籍以及教官。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二单元第10课《赠酬诗四首》之《节妇吟》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二单元第10课《赠酬诗四首》之《节妇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1c4ed8915f804d2a16c1cb.png)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二单元第10课《赠酬诗四首》之《节妇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节妇吟【教学目标】1 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2 体会语言表达的含蓄委婉的技巧【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技巧,也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的经验,但对酬赠诗这种诗歌体裁还不甚了解,特别是这种诗歌常见的比兴手法,虽然在高一时在课本中学到过,但仍然不理解、不能灵活运用,本节课将“比兴手法”作为一个教学的重难点,将两首运用这种手法的诗歌放在一起来讲,第一首作为鉴赏示例,第二首作为拓展阅读,从而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这种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韵译《节妇吟》,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况,把握重点字词二、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唐人以诗会友,以诗言志,比如,要感谢一个人,拒绝一个人,或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助,人们往往信手就写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
解题节,就是节操、气节。
节妇就是守女性之“贞节”的女子。
即女子对她的丈夫无条件的忠贞。
吟,即吟咏。
表明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节妇,还表明这是一首古体诗,“吟”是古体诗诗题的标志之一。
三、朗诵师范读一遍,全班诵读一次,师指导(指出重点字词的读音,指导诵读方法,节奏、重读音节、音调起伏变化等)后一生范读一次,全班再跟读一次四、疏通文意:1、师问:我们课前已经韵译了这首诗,同学们对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也了解了,那么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回答,老师概括一个男子赠送一对明珠给一个有妇之夫,这位妇人接受了明珠,后来又把明珠还给了这个男子。
所以诗是围绕“赠珠——受珠——还珠”的线索来展开的。
2、问:节妇在拒绝君的追求时,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学生边读诗句,教师边点拨。
【资料】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学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汇编
![【资料】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学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c01166df27284b73f24250df.png)
三、《节妇吟》韵译
您知道我已有丈夫,却送我一对明珠; 但是感激于你缠绵的情意,我把它们系在红罗小袄里。 不过我家的高楼连着园林一幢又一幢, 而且我的丈夫他持枪执戟守卫在明光殿上。 虽然我知道你的心意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 但是我已立下愿誓,打算和丈夫同生共死。 所以还你明珠之际我不禁泪水滑落, 为何我们没能相逢在我未曾出嫁之时?
《近试上张籍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 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 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堂练: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 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 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何不相逢未嫁时。
1)节妇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请 你结合诗句回答。
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学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鉴赏酬赠诗的步骤
1、“读清”全诗 2、了解作者所处时 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 景。 3、把握作者思想特 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 派。 4、品味词句、把握 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 境。 5、把握诗词的主旨。
学习目标: 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朱庆馀的基本情 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 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近试上张水部》《节妇吟》进一 步学习比兴手法; 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 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二、解题
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 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 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为巩固 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采取恩威并用等各种卑鄙 手段勾结、拉拢一些文人和中央官吏,为他的藩镇割 据效力。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 有诗名,也成为李师道准备拉拢的对象之一。但是, 张籍一贯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对李师道的所作 所为极为愤慨,不想与之为伍;面对军阀的拉拢,张 籍不能不讲究回绝的方式,只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予 以拒绝。所以,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一首抒发男女 情事之诗,而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c31de83f08a1284ac95043c7.png)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10课酬赠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习目标 1.了解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生平及文学作品。
2.掌握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3.把握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创作风格。
4.掌握酬赠诗的艺术特点。
丹阳送韦参军(唐)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诗意解读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别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
首句“丹阳郭里”交代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
“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
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一句写望中所见。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
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了辞有尽而意不尽。
名句识记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考点演示找出诗中你认为最富表现力的字,并对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秋”字。
表面上写萧瑟凄凉的秋景。
实际上却是表达友人离别后自己内心的难舍和忧愁。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706dfc6cb307e87101f69670.png)
第10课酬赠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生平及文学作品。
2.掌握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3.把握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创作风格。
4.掌握酬赠诗的艺术特点。
丹阳送韦参军(唐)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诗意解读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别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
首句“丹阳郭里”交代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
“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
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一句写望中所见。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
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了辞有尽而意不尽。
名句识记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考点演示找出诗中你认为最富表现力的字,并对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秋”字。
表面上写萧瑟凄凉的秋景。
实际上却是表达友人离别后自己内心的难舍和忧愁。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心”上有“秋”谓之“愁”。
2020学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7a77f19f9b6648d7c0c746a6.png)
《酬赠诗四首》生命旅游的真理一个胆怯如鼠的骑士将要进行一次远途旅游,于是他全力准备好对付旅途中可能碰到的各样问题。
他带了一把剑和一副盔甲为的是对付他碰到的对手,一大瓶药膏为防太阳晒伤皮肤或毒藤刮伤皮肤,一把斧子用来砍柴火,一顶帐篷,一条毯子,锅和盘以及喂马的草料。
他出发了,——叮叮,口当口当,咕咕,咯咯,仿佛一座挪动的废物堆。
他到达一座破木桥的中间,桥板忽然塌陷,他和他的马都坠入河中,淹死了。
临死前那一刻,他很后悔,他忘了带一个救生筏。
微感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悉数》赏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比喻常常运动的事物不易遇到侵害,能够保持好久不变坏。
爱之,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赏读:喜爱儿女,应当用道义去教育他,不要让他走上歧途。
宠爱,会使儿女走上歧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赏读:千里长堤,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的。
用来比喻小事不注领悟造成大乱子。
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读:在天下人忧虑以前就忧虑,在天下人欢喜以后才欢喜。
表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一、作者视窗《节妇吟》张籍 ( 约 767-约830) ,唐朝诗人。
字文昌,和州乌江( 今安徽和县) 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代表作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 (779 年- 831 年,或唐朝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 ) ,字微之,今河南洛阳人。
从前和白居易共同倡议“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
《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 ( 今浙江绍兴 ) 人。
宝历二年 (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10.酬赠诗四首》教案 Word版含答案
![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10.酬赠诗四首》教案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79a354b14e852459fb572e.png)
酬赠诗鉴赏重点:鉴赏酬赠诗比兴艺术手法,感受委婉含蓄语言的魅力;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委婉含蓄地传情达意。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鉴赏酬赠诗。
1、酬赠诗介绍: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2、酬赠诗的鉴赏(1)、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考试时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
(2)、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
粗读——你觉得像什么诗?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息;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思考:(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女主人公受珠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年轻节妇形象。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熟读课文注释1▪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有诗名。
▪所以,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而是一首为婉言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
诗人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3)、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您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送我一对明珠。
语气中含有谴责之意。
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指出,李师道的别有用心。
▪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
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
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678e47964bcf84b9d57b8c.png)
对应学生用书P34张籍(约766-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有《张司业集》。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
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十五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
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
”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名可久,越州 (今浙江绍兴)人。
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
有《朱庆馀诗集》一卷。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
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
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四年后病死任所。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
又工诗,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有《河东先生集》。
《节妇吟》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
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
2021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21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2cc799a5a417866fb94a8ebe.png)
2021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
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
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二、推进新课:1、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2、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3、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4、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
三、学习课文(一)学习《节妇吟》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769e573cde80d4d8d05a4f08.png)
(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咏物诗鉴赏三步法赏析《葡萄》,最后投影学生对情志的感悟)
1、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征?
2、本诗中“物”(葡萄)与人的相似点是什么?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书写形式:这首诗通过,抒发了作者。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
2、从教学目标反思
三个教学目标从三个纬度描述学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达到的程度,从有效性角度看,本节课目标较为明确、集中,没有游离在目标之外的多余环节。所提供的鉴赏方法也显得操作性很强,学生比较好掌握并应用。
3、从教学效果反思
(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唐代诗人。曾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顾况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明确:这首诗通过咏子规积冤啼血,抒发了作者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4、方法总结
(1)、分析物象的特征;
(2)、抓住“物”与“人”的相似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生学习目标
1、能识别咏物诗
2、学习并运用咏物诗鉴赏三步法
3、能理解《子规》和《葡萄》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在课堂上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4、从咏物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口述咏物诗鉴赏三步法。
五、作业布置——巩固三步法
阅读《赏牡丹》和《小松》,用咏物诗鉴赏三步法鉴赏,写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高中语文《咏史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咏史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7a6c27034693daef5ff73db2.png)
咏史诗三首教课目的:1、认识咏史诗的特点,学习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2、学习本诗借景抒怀的艺术手法。
3、认识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省和生不逢时的感触。
4、指引学生关注古代历史,关注绚烂的中国文化。
教课重点:认识咏史诗的特点,学习鉴赏咏史诗的方法。
教课难点:1、鉴赏品尝诗歌的语言,理解词语的妙用。
2、掌握诗歌中双关手法。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咏史诗的知识点回想:什么叫咏史诗?——咏史诗是诗人经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心里复杂的感情的诗歌。
回想我们学过的咏史诗词:——诗歌:?蜀相?、?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总结这些咏史诗的共同特点:〔1〕“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2〕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4. 咏史诗的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怀念之情,或追慕古贤、盼望像先人那样立功立业。
2〕经过敬慕凭吊先人,感触出身,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触,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5.由咏史诗的特点你以为鉴赏咏史诗要抓什么重点内容?——〔1〕弄清史实——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领会心图——诗人的看法是什么?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3〕意会感情——诗人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4〕有什么写作技巧?二、学习课文〔一〕、?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长卿(709 一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坐牢,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
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
善写五律'以“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以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10酬赠诗四首节妇吟(2)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10酬赠诗四首节妇吟(2)](https://img.taocdn.com/s3/m/6e19f9e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6.png)
《节妇吟》教学设计授课人:林娜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节妇吟》,了解酬赠诗的特点,鉴赏酬赠诗比兴手法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讲解、鉴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委婉含蓄地传情达意,让生活更有情趣。
【教学重难点】鉴赏酬赠诗比兴手法,学会含蓄传情达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诗歌分析(一)酬赠诗介绍: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的作品。
(二)什么是“节妇”?——节,就是节操、气节。
节妇就是守女性之“贞节”的女子。
(三)初步感知诗歌大意您知道我已有丈夫,却送我一对明珠;但是感激于你缠绵的情意,我把它们系在红罗小袄里。
不过我家的高楼连着园林一幢又一幢,而且我的丈夫他持枪执戟守卫在明光殿上。
虽然我知道你的心意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但是我已立下愿誓,打算和丈夫同生共死。
所以还你明珠之际我不禁泪水滑落,为何我们没能相逢在我未曾出嫁之时?(四)深刻寓意守节女子对第三者的委婉拒绝。
张籍将自己比作节妇,委婉表达对藩镇首领李师道邀请的拒绝。
1、此诗以诗代简,曲折表达诗人不便说明的婉拒之意。
2、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
3、比兴手法的运用,委婉含蓄。
(五)问题探讨1、这位女主人公在拒绝第三者的追求时,她给出了哪些理由呢?2、这种迂回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对比阅读《陌上桑》(六)质疑辩难1、你觉得诗中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真的符合女性之“节”吗?从情感上讲,她对这位第三者的追求到底持怎样的态度?2、进一步说,张籍在拒绝藩镇首领李师道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么说?难道他内心深处也乐于去做李师道的幕僚吗?(七)拓展延伸:怎样说“不”情境:假如你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长,有丰富的班长工作经验。
来到高中,班主任老师希望你继续担任班长,跟你说:“某某同学,你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责任心,担任班长期间,深受同学认可,老师希望你当老师的得力助手,继续为班级服务,一起把班级建设得更好。
高中语文 10酬赠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 10酬赠诗四首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713b7368998fcc22bcd10d9e.png)
10酬赠诗四首啥叫“眼脸”2013年8月9日,《燕赵老年报》第12版《看新闻学知识》栏目刊载一篇科普文章,题目是《什么是肉毒杆菌?》。
文章指出,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被肉毒杆菌污染,并产生肉毒毒素。
人中毒后,其症状为“视力模糊、眼脸下垂……”笔者不禁要问:“眼”有“脸”吗?回答是否定的。
其实,不是“眼脸下垂”,而是“眼睑下垂”。
睑(jiǎn),眼睛周围能开闭的皮,边缘长着睫毛,有保护眼球的作用,又称“眼睑”“眼皮”。
从目,佥声。
脸,从(肉,月),佥声,本义“目下颊上”,今日的“脸”要比古代的“脸”大了许多。
“脸”是“肉皮”,故用“肉”(月)旁。
弄清这一点就不会写错了。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解志维走近作者简介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15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元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 (今浙江绍兴)人。
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14年中博学宏词科。
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
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病死于任所。
(续上表)作品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有《张司业集》。
元稹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朱庆馀,《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有《宫中词》《闺意献张水部》。
柳宗元,有《柳河东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酬赠诗四首》教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地说出张籍、元稹、朱庆馀、柳宗元的基本情况。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酬赠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节妇吟》《近试上张水部》进一步学习比兴手法;4、理解比喻创新是诗意创造的主要路径,而新奇的比喻产生于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激情。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的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在唐代,诗歌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
比如,要感谢一个人,要拒绝一个人,要请求一个人给自己帮忙,人们往往都愿意拿起笔来,信手写就一首诗,把自己的意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交与对方。
而这一类诗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首“酬赠诗”。
说起酬赠诗大家一定不陌生,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等就属此类。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二、推进新课:1、酬赠诗:诗人赠送酬答之作2、特点: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3、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4、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
三、学习课文(一)学习《节妇吟》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有《张司业集》。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
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
一些不得志的官员和文人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为此写过《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
张籍在此点上与韩愈心志相通,都是主张统一,反对分裂。
此诗便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作。
2.基本解读: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主旨)全诗分两个层次。
1)首四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为第一层次,写接珠。
前二句从对方角度写授珠,后二句从自己角度写受珠。
汉乐府“何以结相思,双珠玳瑁簪”,可知赠珠是表示爱情。
接珠似为对方用情之深所感,但细读下文,方知其中颇具讽意。
2)后六句“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为第二层次,写还珠。
前四句写还珠原因,后二句写还珠情态。
“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
《史记·淮阴侯列传》:“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
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
“知君”句上接“缠绵意”,“事夫”句上接“妾家”句,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
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
“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
3、小结:这首诗讲述张籍的“尴尬”:应运李师道,就不能与中央保持一致,而拒绝,则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此诗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你虽有一番‘好意’,我不得不拒绝。
”这就是张籍所要表达的,可是它表达得这样委婉,李师道读了,也就无可奈何了。
诗中的节妇和那个“君”分别喻指诗人张籍自己和对方李司空师道。
“珠”喻指李司空对给张籍的招揽。
“接珠”表示对李师道好意的领会,“还珠”表明对朝廷的忠心;先“接”后“还”既达到了最后拒绝的目的,又没有因此而得罪对方。
4、鉴赏要点:1)此诗以诗代简,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2)此诗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
3)暗示(或比兴)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较之汉乐府二诗则更为委婉含蓄。
(二)学习《酬乐天频梦微之》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元稹 (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十五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元稹与自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
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
”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2)此诗作于宪宗元和十年 (815)。
这一年王承宗、李师道等藩镇派人在京城暗杀了主张平藩的宰相武元衡。
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他立即上书要求追查凶手和幕后主使,被藩镇势力以“越职言事”之罪名,贬为江州司马。
元稹听说后,写有《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又《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自居易有《梦微之》诗相送,“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梦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此诗便是诗人收到白诗后非常感动而写下的答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
(主旨)1)前二句“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写两地迢迢千里,通信相当不易;收到老朋友的诗,诗说梦中见到了自己,心里非常欣慰。
2)后二句“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写自己疾病缠身,神情恍惚,虽颇多梦,梦中见到的都是一些不相干的人,想在梦中见到你,却偏偏就没有梦见。
元稹在通州因患严重疟疾,身体状况日下,记忆力也大不如前。
而“病”除了身体疾患之外,更有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凄苦无比。
3.鉴赏要点:此诗写梦境手法独到。
本来白居易《梦微之》诗写梦就颇有特色,诗中不说自己对老友的思念,却从对方着墨,反过来问他何事忆及自己,致使自己梦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友。
这使得自己对老友的关心和牵挂更显真情;元稹这首诗一反常情,以未能梦见老友的凄苦心境表现对老友的极端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近试上张籍水部》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 (今浙江绍兴)人。
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
近试,临近考试。
唐代应试举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目的是希望声名传人主考官耳中。
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
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主旨)1)首句“洞房昨夜停红烛”。
“停”,点放,让红烛点燃,通夜不灭。
2)次句“待晓堂前拜舅姑”。
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以待天明。
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
3)后两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
3、小结:此诗题目与诗的内容看似无关,实则有着密切关系。
这就要读出诗中比兴手法所蕴含的寄托意义。
诗中的新娘、夫婿、舅姑分别代指诗人朱庆余自己和对方张籍以及考官;应试作文在诗中又是用“拜舅姑”来比喻,应试作文用“画眉”来比喻。
3.鉴赏要点:本诗是一首干谒请托诗。
干谒,是唐代举子向有权势或有名望的人投递诗文以求提拔或奖掖的行为。
这首诗写得巧妙,绘声绘色,精细逼真。
全诗展现了一幅洞房初晓闺意图,令人过目难忘。
(四)、《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
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
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四年后病死任所。
2)此诗作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
诗人时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际,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他忧危愁苦,心情难平。
《新唐书》本传言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
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浩初上人,著名禅师龙安海的弟子,时在柳州,与柳宗元友善。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贬官异地的思乡之情。
(主旨)1)前二句“海畔尖山似剑链,秋来处处割愁肠”,从肠断这一思绪出发,将四周的高山峻岭比喻成了无数利剑的锋芒,而自己的愁肠正是被其割断。
“海畔尖山”,柳州地处岭南海滨,远离故乡。
时值秋季,悲秋之愁,思乡之情,令诗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
2)后二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写诗人由“望故乡”而心生的幻想:如果能将身躯化作千百亿个,那么我这些身躯也会飘落到众多峰顶遥望故乡。
古乐府《悲歌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诗人借佛教释迦牟尼“化身”无数的说法,幻想自己能“化身千亿”了。
3.鉴赏要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沉痛心情。
1)用语险峻,富有浪漫的想像力。
2)比喻、拈连、化用典故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较好地表达了诗的主题。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词眼“瘦”。
一、导入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二、作者介绍沈谦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