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合集下载

历史学案——第20课

历史学案——第20课

课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0课时科目:历史 主备人:张明明 段瑞霞 定稿人:黄四平 定稿时间:2010年11月24日高一年级 班 学生姓名: 授课教师:【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方法】 〖预习提要〗建国初期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2)中共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而形成。

2.初步建立(1)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的成功召开,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2)参加政协会议的代表非常广泛。

★(3)会议内容:(3点)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规定A 、社会性质 B 、国体 C 、国家各方面基本方针和政策。

性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 ,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③会议还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 ,采用 纪年。

(4)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注:1.1928年6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

2.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练习: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说明了(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B .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C .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D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3.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结束。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0课 西学东渐 精品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0课 西学东渐 精品

第20课西学东渐【学习目标】列举19世纪以来音乐美术成就【知识结构】请完成《金版教程》P56 “知识梳理”,记忆P57的“知识导图”、P57-58“二.要点归纳”。

【基础梳理】19世纪40-90年代各个阶级或阶层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探究一:开眼看世界【材料一】彼(英国)之所侍,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夷无他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起……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与华人迥异,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

中国若勒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引自《林则徐书简》(1)根据材料一分析林则徐是如何认识西方?【材料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然而,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2)《海国图志》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从《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境遇,反映了什么问题?探究二:体用之争【材料一】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以数百年……”――《筹办夷务始末》【材料三】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教师以一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视频资料作为导入,展示当时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事件,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宪法颁布等,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氛围。
2.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方法方面: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通过学习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民主政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兴趣与动机:学生对政治、法律等现实问题较为关注,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探究欲望,可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团队协作与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但仍有部分学生需要提高在团队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价值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c.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做好笔记。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成果。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Word版含答案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目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3.结合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情景创设:探究一:结合史实,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探究二:1954年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性质的组织?与西方政党政治有何不同?探究三:结合教材P96“学思之窗”材料及相关史实,请回答:⑴概括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⑵概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作用。

探究四: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过程指导: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目:(1)作好课前准备:组织一些学生采访民主党派和政协成员,请他们介绍民主党派是怎样参政议政的,政协是怎样行使职能的,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

(2)教师先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再请学生将采访的情况在课堂上做简要交流。

教师总结时注意归纳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和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任务。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历史纵横”的两段材料(毛泽东关于民主党派的谈话和《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启发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现实形势的需要两个方面,思考“建国初期能够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

(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目:(1)引导学生从我国的历史传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原则三个方面,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 政治史)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导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 政治史)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导学案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预习指要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单元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

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不过,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有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以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这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任务目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主学习: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说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以及地点?大会对国家首都、国旗、国歌有着怎样的规定?(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共同纲领》具有什么性质?(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新发展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1954年宪法性质体现了什么原则?(2)一届人大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哪个文件最早规定的?后来得到哪部法律的正式确认?(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内涵是什么?实施的意义是什么?活动探究:探究一:结合史实,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探究二:1954年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性质的组织?与西方政党政治有何不同?探究三:结合教材P96“学思之窗”材料及相关史实,请回答:⑴概括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⑵概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含义及其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 治建设5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 治建设5

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课型:一轮复习课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猜字谜:岷山远游住人外(民主)大江东去润高台(法治)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政治目标。

早在17、18世纪,西方国家就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而同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才开始了漫长曲折的民主化历程。

(师)提问: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为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进行过哪些尝试?(生)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实施君主立宪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实施民主共和;颁布《临时约法》(师)提问: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化尝试结果如何?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生)结果:相继失败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说明:①资产阶级民主化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民族独立是政治民主化的前提。

(师)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了前提。

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理。

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设计(师)提问:新中国开创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制度?(生)特色的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特色的代议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色的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特色的国家统一制度——“一国两制”制度特色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落实基础(教师出具知识点,学生自主完成)一、特色的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1、地位:基本政治制度2、确立与发展:1949年初步建立——标志:一届政协的召开1954年职能转变——标志:一届人大的召开1956年发展到新阶段——标志:“八字”合作方针的提出1982年进一步完善——标志:“十六字”合作方针的提出3、政协职能的转变: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49-1954年)→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探究一:结合材料,比较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不同。

【K12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K12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后探究、研讨教学用具: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联系政激学生学习趣时发的兴导入政协制的治商度形导入新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播放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录象片断。

2.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学生阅读后回答 1.从录象中提取有关政治协商会议会议的有效信息。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成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比较中西方的政党制度,认恐怕是几个党好。

……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识中国政党的特色。

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

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阅读材料后回答: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1.播放全国一届人大会议召开的录象片断,要求学生思考人民代表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2.解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念。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导学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导学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习目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梳理】1、条件:(1)军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政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①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②内容:A、工作重心: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B、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C、总任务:确定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转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3)主要内容:①确定国名、国都、国旗、国歌、纪年方式。

会议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知识拓展]五星红旗的政治寓意红色象征革命,星的颜色用黄色则象征光明。

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

四颗小星各有一尖对准大五角星,这种位置关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

②通过《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A、《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B、《共同纲领》的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D、《共同纲领》的地位: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必修一20课导学案

必修一20课导学案

第二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导学简案【学习目标】全面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会逻辑分析因果关系辩证关系,会归纳概括,会用两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明确中共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与确立的,走社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预习与检测案】小组作业:列出本课事件年表1.你知道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什么时候、由谁最先建立的吗?当时一共有几个共产党早期组织?2.简述、评价“一大”所取得的成果。

3. 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请思考: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4.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什么会失败?中国共产党从中得出什么教训?5.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国民党合作?两党为什么能够合作?6.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何会破裂?7各红色根据地建立在哪里?思考为什么?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9.日本为何发动九一八事变?其野心为何能得逞?它的重大影响是什么?10.长征是惟一选择吗?为什么?11.遵义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何意义?12.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和平解决?有何意义?13.为什么说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历史的必然?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14.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建国方针上有什么不同?15.既然蒋介石内战的方针早就制定了,为什么么他还要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结果如何?16.政治协商会议是怎么回事?它做出了哪些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它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是否有约束力?17.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前提是什么?18.人民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9.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是否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完成?。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20课的学案1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20课的学案1

2016-2017学年度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主备人:彭珊珊班级:姓名: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异同;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课前预习】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会议的召开(1)背景:随着_________的胜利发展,开始_________的工作(2)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A.国家性质:________________。

B.政治协商会议职能_____________________。

C.《共同纲领》具有的性质。

2.完善(1)标志:1954年的召开:人民政协主要职能:、政协作为_________继续存在。

3.新阶段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1)____________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的大规模展开。

(3)在全国__________普选的基础上。

2.标志:1954年,_______________的召开(1)主要内容:制定《》①国家性质______________。

②最高国家权力机关______________。

③体现和___ 的原则。

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的宪法。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过程①建立的标志:1949年的“”中最早规定②正式确认:1954年的正式确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导学案新中国成立的条件: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②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开始筹建新中国。

建国的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规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事宜。

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初步形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其主要职能是 和民主监督。

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 ”的方针,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知识点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主干梳理 背景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

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易错提醒创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知识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归纳为“一、一、三、四”一个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一种代表产生方式:普选。

三大特点:高度集中、权利广泛、人民主权。

四大职能: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背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目的:实现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保障:《 》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知识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何特点?其实践意义又如何?深化探究①形成了内蒙古、新疆、 、宁夏、西藏,五大省级自治区。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1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发展脉络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但受限于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学生在深入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但对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历程、实践成果和经验教训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尚不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6.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7.开展课后延伸,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研究性学习任务,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
8.适时进行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模拟人民代表大会、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主政治的运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强化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掌握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法治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名师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首先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

即先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正如列宁指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在于,在资产阶级革命时现成的资本主义关系形式已经具备了;而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政权,却没有这种现成关系。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无产阶级革命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实现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使全体人民处于国家主人的地位,具备了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起码条件。

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一目中,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预示着全国范围内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同年底,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开始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设想,考虑筹建新中国中央政权的问题。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正式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真诚合作的愿望,反映了中国历史前进的大趋势,代表了民心所向,立即受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海外侨胞的热烈拥护和响应。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和其他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伯口号。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学案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

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条件: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 _______________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5.国际:的帮助。

(二)成立: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第二十课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第二十课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时。

本课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子目是“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第二子目是“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第三子目是“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第四子目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这四个子目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后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一些表现。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已涉及政治上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经济上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等知识。

本教学设计的授课对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他们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掌握相对较好,对这一时期的一些史实有着一定了解。

但是,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缺乏宏观的认识,透过纷繁史实探求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尚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时间轴,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政治势力的主要政治活动,并对其政治活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能够提取不同类型史料的信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能够将多则史料进行整理、对比、辨析,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对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问题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并深化对教材史论的理解。

4.能够从近代化的视角归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发展的特征,认识这一时期矛盾交织、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感悟中国人民在不断觉醒中不屈不挠、顺时而动地向近代社会转型。

四、重难点分析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本校学生学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表现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五、设计思路本设计以“旧邦新造”为教学线索,从“‘旧邦新造’的时代背景”、“‘旧邦新造’的具体表现”和“‘旧邦’该如何‘新造’”三个环节重点讲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外交、风俗、经济、文化五个方面的表现并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3)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提高概括能力;(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分析、归纳、比较、概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事实之间联系的能力;(3)归纳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归纳和概括能力。

2、过程和方法:(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法;(2)通过自主学习和启发,形成多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3)通过近代政治制度的比较,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历程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创设1、导入设计:情景创设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片断。

活动2【讲授】新授2、新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学生自主学习: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与会代表?会议的内容?意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第1和第2题。

2.正式建立:教师简单补充关于政协及《共同纲领》的发展历程:1949~1954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和临时宪法,1954人大及《宪法》颁布后,不再代行人大职权和临时宪法,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存在。

学生归纳概括政协的主要职能。

3、新发展: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创立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标志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意义学生自主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及意义?并完成导学案第3题播放《爱我中华》音乐片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转入下一目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编:高一历史组 2013年【明确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3.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1.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

2.掌握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探索过程及影响。

3.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5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科学性和重大意义。

6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伟大意义 。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分四个阶段;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1927】 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国共对峙,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共再度对抗,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条件: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 ___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后,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 _______________ ;4.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

5.国际: 的帮助。

(二)成立:1.召开:_______ 年_____月,先在上海法租界,后移至 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党的性质是 _________。

③党的奋斗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选举 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 ,李达负责宣传 。

3.意义:“一大”召开宣告中共成立,中国出现了以_________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中共现阶段的目标为 ____________。

建立______________ 。

(四)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2年-1923年)1.主要原因:中共成立后党中心任务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领导机构:1921年8月成立最高领导机构 ___________ 。

2.概况:以 ____________ 为起点, ____________ 为终点。

结果:失败3.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_________________ ,建立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一)国共第一次合作:1.背景:(1)中共 ①1922年6月,中共发表《____________ 》,明确提出建立____________②192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针。

(2)孙中山方面:接受了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同意___________________。

(3)共产国际的帮助。

2.合作标志: 1924年1月,__________召开,。

孙中山重新阐释了 ____ _________ ,确定 ____ 、 __ 、 __ 三大政策。

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 合作意义:在国共合作推动下,____________ 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2.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5年成立,并编建_________________。

3.国民革命运动高潮----北伐战争(1)1926 年7月,正式出师北伐。

目的是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统一中国。

(2)打击目标:直系军阀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奉系军阀______________。

(3)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为配合北伐,1926年10月到1927年3月,在 领导下,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上海,取得了胜利。

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是革命势力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

(4)北伐成果:消灭了_________ 、___________所部,_______ 被打败,退守________。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4.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_________、_________先后发动了反共的“ ”和“ ”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 ______ 失败。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一)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1)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意义:打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七会议:确立了 ___ 和 _______________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根据 决议,毛泽东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 __ 秋收起义爆发。

(二)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道路)1.井冈星火: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 地区,创建了__________ ,开展_______。

走出了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井冈山道路。

2.井冈山道路,是 的正确道路。

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转变。

3.星火燎原: 从1928年到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开辟了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

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

4.历史地位:表明中国革命策略和战略发生重大变化,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民主革命道路(三)红军长征1.背景:(1)1931年, 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蒋介石采取 政策。

(3)由于王明 错误的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______。

(直接原因)2.经过:(1)1934年10月,主力红军撤离 ,北上长征。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内容_______________ 。

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 。

(3)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在长征途中,中共发表《 》。

提出了 ___ 的主张。

3.结果: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_______。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 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中共以 为中心,建立 革命根据地。

(四)西安事变1.历史背景:(1)日本发动华北事变,民族危机加深。

蒋介石执行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围剿红军。

(2)中共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强烈感召着各进步阶级和力量共同抗日(3)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进步将领,拒绝执行蒋的政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2.经过:_______年12月12日, 、 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在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及多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并通电全国,呼吁 , 。

3. 结果: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的原因 1,________ 2 , _________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 _________ 的建立和 ___________ 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四、抗日战争:【1937 ----1945】1.抗战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 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 ______ 的开始。

日军罪行:(1)战争期间,日本军队用大屠杀、细菌战、毒气战,残害中国人民,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1937年12月,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___。

(3)日军在占领区推行“ _ ”、 “__”和“ ”,进行残暴的统治。

3.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民族危亡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

这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战场: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存在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

①正面战场:国民党组织了 ___ 、 ____ 、__ 等十几次大的会战。

②敌后战场: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取得 ____大捷。

是八路军抗战以来第一次大胜利。

1940年 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取得了“_______________”的胜利。

5.胜利: 年__月__日,日本宣布 ,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6.历史意义:(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 的反侵略战争。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2)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 。

(3)中国国际地位得以提高,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7. 胜利原因。

(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援助。

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一)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①时间:1945年8月28日—1945年10月10日②结果:签订了《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_____”,确定了______________的方针。

2.政治协商会议:根据“双十协定”,________________ 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于________年在_________举行。

再次确认和平建国的途径。

3.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1)政治协商会议后,国民党继续坚持___________ 的方针,暗杀了著名民主人士_________。

(2)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公然推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路线。

(二)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过程:(1)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夏)①粉碎全面进攻: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