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原理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2)第二节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2、采用孤立化研究方法,为 后来的区位论研究开辟了 道路,至今仍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3、农业圈层不同,集约化程 度不同的理论,在今天仍是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六、其他因素对杜能圈的影响
1、若孤立国内有一条可 以通航的河流,则同心圆 模式成为沿着河流伸展的 狭长型分布模式。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位论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 义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早期区位论思想 二、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成为区 位论的奠基著作。 2.工业区位论 劳舍发表了《决定工业诸部门适当区位的自 然法则的研究》,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 工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 论》,标志着经典区位论的建立。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 圈层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1、自由式农业圈,生产容易腐 烂、难以运输的农产品。 2、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3、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 把土地分为六个区。 4、谷草式农业圈,为七区轮作。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提出运费和劳动费两个 一般区域性因子,再加上集 聚因子和分散因子,就构成 了由运费、劳动费、集聚 (分散)三个区位因子组成 的一般区位因子体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课件NO3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课件NO3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关系。他认为运输工具的改善会降低运费率,劳动费 供给地的指向将变强。而机械化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降低劳动系数,导致在劳动供给地布局的工业 会因运费的作用转向消费地。因此,技术的进步会产 生两种相反的倾向。
原料、燃料费; 劳动成本; 运费
ahead
第四步,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以 及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 位因子。
第五步,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 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 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 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
back
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 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 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 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 的无限供应。
back
(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 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 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 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back
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图3.5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第四节 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
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ahead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 法则: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 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 区位)。

经济地理第九讲-第三章

经济地理第九讲-第三章


二、普雷特的行为矩阵
(一) 基本观点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
—人的决策结果,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
量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所 作出的决定。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程度如
何,主要取决于决策者在决策时占有的信息量及
其信息利用能力的强弱。
(二)行为矩阵与区位选择

现实世界: 满意人 最小努力 最大满足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一) 研究思路与基本原理 研究思路
– 韦伯引入了空间费用曲线,廖什导入了空间收入
曲线,如果把这两条曲线结合,就能够画出利润 的空间界限,通过利润的空间边界分析就能找到
“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合理区
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需要买路上喝的饮料,我去了楼下的“家东超市”。 虽然这里的饮料品种很少,而数公里外的“丹尼斯 购物中心”比这里丰富很多,但我实在不愿意为了 几瓶饮料去那么远的地方。要出发时,我发现相机 充电器的一根线坏了,立刻打车到近10公里的“百 货大楼”去买。因为我觉得对于这样相对稀罕的东 西,跑10公里的路程还是值得的。
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 不完全竞争,价格变量,运费衰减

胡佛的区位理论
– 运费理论,送达价格、市场地域与区位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利润最大,价格、需求和区位关系
第四节 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传统区位论: 经济人 利润最大化 最佳区位 满意区位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经济地理学(第3版)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3版)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的局限性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约翰·冯·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 1783—1850) 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以下简 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杜能圈 一般在城市(市场)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因而运输量较
大或者运费成本相对其价格而言过高的作物,或者生产易于腐 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 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较小的作物。
以城市为中心,在城市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依 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 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而当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消费地在一起,其区位图形 为多边形,即区位多边形。
图3-9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
图3-10 范力农构架
(3)综合等费用线 等 费 用 线 —— 运 输 费 用 相 同 的点的连线,围绕N、M的同心圆 状连线。 综 合 等 费 用 线 —— 全 部 运 费 相等点的连线,图中A - B - C - D E - F各点的连线。
图3-3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二)中观尺度——上海市郊区20世纪80年代农业区位模式 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 km内的区域,以蔬菜、奶牛、花卉
生产为主; 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 ~ 20 km之间的区域,主要以棉花、
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 第三圈为距市中心20 ~ 35 km之间的区域,以商品粮、棉
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其他工业区位理论-行为主义

经济地理学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韦伯 工业区位论
1.假设前提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一致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一致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动,各地劳动力的
成本是固定的,且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 限供应
韦伯 工业区位论
2.韦伯分析了如下区位因子 (1)一般因子 在一般成本因素中(相关场所土地费、固定资产、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 动力成本、物品运输费、资本利率、固定资产折旧率)提炼出3个一般区位因子: 原料燃料费、劳动力成本、运费 (2)特殊因子 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水质。 (3)积聚因子和分散因子 它们决定了工业区位格局的偏移
概念:原料指数 区位重量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是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盛昌单位 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量/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整个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它等于生产每 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多自给型农业 (3)理性经济人假设有局限性 (4)现代交通技术和保鲜技术使运输距离的制约变小 (5)在孤立国中只考虑的农业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城市周围
土地的其他利用方式
杜能 农业区位论概念
7.评述其意义 (1)在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对农业区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同时还提出了两个重 要原理: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二是距离市场越近,布局单位 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2)在经济学上的意义 1)杜能在研究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现 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说 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
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 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 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 距离,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 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农业地理学而言 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两个原理:
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一般区 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
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方面:
(1)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 产与设备)费;
(2)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 (3)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 (4)物品的运费。
一般成本因素如下:
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
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被称 为区域性因子。例如,工业受运 费的影响,而向某一特定地点集 中,那么运费即区位因子中的区 域性因子。区域性因子是形成工 业区位基本格局的基础。
而由集聚利益(相关工业集聚以及 相关设施的有效利用)向某一地点 集聚,或由于集聚而导致地价上 升而向其它地点分散,则为集聚、 分散因子。集聚、分散因子对地 域条件所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 局,发生偏移作用。
3.综合等费用线。最小运费指向 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骨架,可以 用综合等费用线来形象地加以说 明。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 的连线,
(三)劳动费指向论 运费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表
现出一定的空间规律性;而劳动 费则不具有这种特性,它是属于 地区差异性因子,它是使运费形 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的因子。
1.工业原料(industrial materials) 的性质和重量。按原料的空间分 布状况可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 料。遍在原料即为任何地方都存 在的原料,例如普通砂石等;而 那些只有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 料,例如,铁矿石、煤炭、石油 等则为局地原料。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

(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

如法国的康提伦(R. 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

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

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

(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 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

杜能(J. H. von Thunen,1783—1850)在1826年发表《孤立国》一书,成为农业区位论的代表。

该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不同农产品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

其理由是:农业发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如产地与市场距离加大,运费就增加,农产品中谷物的原价必须减少,所以远离市场的农场,以粗放经营方式才可以获利。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一.背景与目标背景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目的是获取的地租最多。

二.理论概要1.前提假设杜能提出了假设的孤立国,以及孤立国成立的6个前提条件:P60㊣ 2.形成机制在以上的条件下,所有假定农产品的运费与运输距离和其重量成正比。

农产品活动以追求地租最大为目标的合理活动。

杜能通过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和斜率。

从而形成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笔记本有推算式。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P61的杜能圈形成机制杜能圈:在孤立国的假设条件成立的前提下,在一平原,以一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4杜能区位理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他提出在同一自然条件下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并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领域,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磨擦(距离的影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 5 理论的局限性见书P65-661.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

河流因素的干扰,杜能圈沿着河流方向分布。

土质因素影响为随着土质恶劣,单产下降,谷作业农业圈系那个城市方向缩小,畜牧圈范围扩大。

谷物价格。

随其价格的降低,商业谷物种植范围向城市范围缩小,畜牧圈扩大。

2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的发达使在杜能理论中起决定作用的距离因素制约趋于变小。

3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使该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

逆杜能圈: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

三.杜能研理论的方法1.明确目标-获取最多地租2假定前提3律化因子(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确定)4锁定于一5清化关系(在单一变量的条件下研究)6依次展开7形成体系3-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一.背景与目的二.理论概要(一)基本概念1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区位理论(课堂PPT)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区位理论(课堂PPT)

29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 图中P处为生产地点

PQ为P点的销售量(市场需
求量)

QF为随距P点距离增加的需
求量不断下降的需求曲线

以PQ为轴将QF旋转一转得到
的圆锥体,为廖什需求圆锥体,
也为该厂啤酒的需求总量。
• 需求圆锥的底面积,为该啤酒厂 的市场地域(市场领地)
2020/4/25
30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间费用最低点,未考虑需求与利润最大也可 能是企业区位选择追求的目标。 ②韦伯工业区位的选择没有考虑一些偶然因素, 包括投资者个人的偏好、政府的政策等。
2020/4/25
27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从需求的
角度考虑区位问题)
廖什认为: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不是寻求成本最低的
空间点,而是寻求利润最大的空间点。利润的大小 与收入与成本两个因素相关。所以,费用最小区位 并不一定就是利润最大区位,而收入和费用的差最 大点即利润最大点才是最优区位。 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② 区域性因素:使工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因素,在影响工业成 本的因素中,只有获得原料和动力燃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运输成本属于区域性因素(而像固定资产折旧、利息等均不 具有区域性)。
2020/4/25
10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 理论前提
① 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② 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③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
i 1
i 1
求最小值满足下列方程组:
k x
n
Wi
r i1 i
(x xi ) 0
k y
n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2)第二节.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2)第二节.

土地费
固定 资产费
原料和 燃料费
固定资产 折旧率
工业生产的 一般成本因素
劳动力成本
资本的 利率
物品的 运费
原料、燃料费 劳动力成本 物品的运费
劳动力成本
运费 积聚分散因子
劳动力成本 运费
三个 工业 区位 因子
(三)韦伯区位论的构建思路与构建阶段
1、构建思路
演绎推理——孤立化的思维方法。
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某一因 素对工业企业空间区位决策的影响 。 假定命题: 空间成本最小的区位是工业企业的合理区位。
(四) 韦伯区位论的理论要点
1、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给定原
料产地和消费地,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
的工厂区位?
根据最小运费原理:
在不考虑其它成本因素 的区域差异时,工厂区位 应位于运费最小地点。
什么样的地 点是运费最 小地点?
当 运费率一定时,运重与运距的 乘积最小的区位就是运费最小区位。
(2)第二阶段: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 建立了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劳动力成本指向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 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最小运费区位 偏移 劳动力 成本低 廉地
此时,韦伯已将运费最小原理发展为成本最小原理,即考 虑成本的工业合理区位为成本最小区位。
(3)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 为考察对象。 建立了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 上的集聚指向论。 集聚指向使由运费与劳动力成本指 向决定的工业格局再次发生偏移。
运重和 运距包 括原料 和产品 运重和 运距
韦伯分别讨论了三种不同情况下最小运费区位的确定方法: 1)第一种情况,当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 料地都只有一个时: 最短总运输距离可以看作已知的且为固定值。

经济地理第3章

经济地理第3章
从交易营销到关系营销
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盈利水平管理

均衡
利润最大化
静态均衡
绝对量的变动
相对量的变动
动态均衡
C,R
R
C
0
Q
营销布局与产品结构对企业销售收入
利润最大化

案例主体: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营销布局:由于八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新疆相 对独立的市场特点,使得区外市场长期存在着 价格差距,这种价格差距直接影响着今后八钢 产品的结构调整、物流方向,从而最终影响企 业整体的效益。我们从区内外的销售布局、产 品结构与企业的整体效益三者的相互关系,论 述对企业梢售收入的影响
2.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集聚因子 —— 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 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 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四)集聚指向论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距离衰减规律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 出发点之一,也是区位论基本理论的出 发点之一。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 客体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间的距离成反 比,距离越大,影响越小。 距离衰减规 律在大自然中也普遍存在着。例如海风 对大陆的影响与离海的距离成反比。这 一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学上的万有引 力定律。
C B
D
A
五、理论与现实
(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农业区位理论的发展
利润最大化与农业区位 地租函数与圈域的形成 农业区位空间的一般均衡 市场空间竞争与农业区位

杜能区位论及其发展

经济地理第三章

经济地理第三章

设A到市场C的距离为b,B到
市场C的距离为a,假定工厂
b
c
Pr α
β
建于三角形内部P点,连结P
B(N) a
C
与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连线。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29)
A(M)
bB(N) a
运费Y=M·AP+N·BP+r
AP=[b2+r2-2brcosα]1/2 BP=[a2+r2-2arcos(β-α)]1/2
劳动费指数也叫劳动力成本指数,是指生产单 位重量产品所需的平均劳动费用。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产品重量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38)
但劳动费指数考虑的只是产品重量,实际 上,运费大小还与原料运量有关。因而,他又 同时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
劳动系数=劳动费/(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劳动费指数/区位重量
3. 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运费和运输距离成正比。
4. 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收益为目标。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4)
二、农耕形态的空间差异
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作物最有利,即 利润(P)最大,取决于三个因素:①生产成本 (E)、②产品市场价格(V)、③运费(T)。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P=V-(E+T)。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1)
杜能生于1783年,死于1850年。1810年杜 能在罗斯托克镇购置了一块146公顷的土地。在 此后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详细按每一小块 土地的实际面积计算产量和成本,并作了长期 记录。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 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

3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3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局限性:
A、现实中能满足理论中所有前提的状况很少,制约因素远多于费用和集聚 等因子。 B、现代工业发展中,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他相关条件对工业 布局影响在不断加强,难以简单套用韦伯区位论来解释。 C、工业企业布局很多情况下不以当前的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是着眼 于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长期的整体利益。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5、艾萨德的区位指向论 艾萨德引入了“输送投入”,即指单位重量移动每单位距离 的必要投入。他假定产品和原料都可运输,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 前提下,产品和原料运输的合计成本最低的区位,即输送投入最 小的地点,应是最合理的企业区位。
四、行为区位理论
1、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分析
如果把韦伯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结合,能画出 收益的空间界限。通过收益空间边界分析,可以找到最佳、接近最 佳、次最佳的区位。
1、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理论前提 A、区位因子--指经济活动在某个特定地点所进行得到的利益。
一般因子 特殊因子
为研究方便,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把原料和燃料价格的地区 差异用运费差异替代,影响工业布局区位的一般因子即为运费和 劳动力价格费用。 B、原料指数--指单位产品生产中,使用局地产原料与产成品重 量之间的比数关系。 原料指数=局地产原料重量/产成品重量
行为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农业生产空间结构组织和布局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1)理论前提 (2)形成机制 (3)杜能的农业布局模式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1)理论前提
A、“孤立国”中唯一的大城市位于肥沃平原的中央,周围是其农 业 腹地,平原被未开垦的荒野所包围,并与外界隔绝; B、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C、腹地具有均质性; D、腹地各地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E、人工产品仅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农产品供给仅来源于周围的 腹地; F、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G、运费与距离呈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负担;农产品生产活 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2.1 研究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后,随着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经 济的活跃,资本家为了在自由竞争中获取最大利润, 开始提出工业区位选择问题。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 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使生 产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进一步加剧。工业区位的合理 选择在你死我活的资本竞争中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状况
•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意义
• 杜能农业区位论存在的理论局限性
a
30
2. 工业区位论
• 2.1 研究背景 • 2.2 韦伯及其思想观点 • 2.3 研究步骤 • 2.4 主要理论假设 • 2.5 运费影响下的工业区位决策 • 2.6 劳动费影响下的工业区位决策 • 2.7 集聚影响下的a 工业区位决策 31
• 运费率和集约程度比轮作a农业圈低
19
三莆式农业圈
• 位置:谷草式农业圈外的第五圈
• 产品:加工畜牧产品和少量谷物
• 特征:
• 按“谷物-牧草-休耕”3区3年轮作
• 畜牧业粪肥保证了地力恢复,劳动投入更少,
集约化程度更低
• 单位面积产值比谷草式农业圈低
• 运费率比谷草式农业圈低a
20
畜牧圈
• 位置:三莆式农业圈外的第六圈
a
5
1.1 杜能简介
• 杜能:Johan Heinrich v
on Thunen,1783-1850,德 国农业经济学家
• 代表作:《孤立国同农业
和国民经济之关系》,1826
a
6
1.1.1 传统三莆式耕作制与合理农业论
• 典型农业国: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
但普鲁士统治下的德国仍然是一个典型农业国
a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第三章农业与⼯业区位理论第⼀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时代。

19世纪德国乃⾄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产⼒状况呈现⼤变⾰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

杜能,他本⼈是⼀个农业资本家,(德)1783-1850,以下简称杜能)于1826年出版了《孤⽴国》⼀书,⾸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的:农业⽣产⽅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论——以轮作式农业⽣产⽅式全⾯取代三圃式农业⽣产⽅式(⿊⻨区、⼤⻨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对中⼼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将形成以城市为中⼼,由内向外呈同⼼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孤⽴国”的假设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个城市;不存在可⽤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是唯⼀的交通⼯具;⼟质条件⼀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和⻝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追求利益最⼤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地租收⼊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R——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产成本;Q——农产品的⽣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1)在“杜能条件下”同⼀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2)运费不能⽆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式(R不能为负)地租曲线当地租收⼊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般斜率较⼤,相反则较⼩。

经济地理学第3章 农业和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第3章 农业和工业区位理论
当节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费时,工业区 位才会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力成本指向
(3)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判断指标
指标1:劳动力成本指数 ◆概念: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标准:劳动力成本指数大(劳动密集型产 业),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成本 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指标2:劳动系数
(三) 经济学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 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 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 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应用抽象、演绎的推理方法,对后来的区 位论研究有重要意义:
舍弃非本质现象 简化地理实体 揭示内在
添加区位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区域景观
规律
解释地理现实
五、杜能农业论的局限性
集中的因子称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了避 免集中带来的不利因素分散布局的因子称 分散因子。
(二) 理论前提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 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 不能移动,各地的成本固定且无限供应。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图3.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 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
(1)距市中心10KM以内,以蔬菜、牛奶、花卉为主。 (2)10~20KM,以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为主。 (3)20~35KM,以商品粮,棉花和季节性蔬菜为主。
(4)35KM以外,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为主。 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 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 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 圈模式。

经济地理学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38 经济区位理论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识别步骤 第一步:分析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主要成本 :
A.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 B.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 C.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 D.物品的运费。 还有,资本利率、劳动力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费。 第二步:确定一般成本因素:布局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
(一)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演绎法)
先从影响农业分布的各种因素中分离出一个主要因 素(距城市的距离),然后探寻在其他次要因素相同条件 下,主要因素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及可以用来反映这种变 化的模式。最后再确定当次要因素一一起作用时,上述模 式将发生怎样的偏离。
4
经济区位理论
(二)理论前提
1、 “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 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 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34 经济区位理论
什么是杜能圈?
� 杜能圈是杜能提出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
模式,是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 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 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35
经济区位理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1 2 3 4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与应用 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理论的局限性
7
经济区位理论
(三) 理论形成机制——地租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 Q=(P-C-Kt)Q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 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 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 20 世纪 70 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 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部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 1 ) 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 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 区位理论体系。 ( 2 ) 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 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 3 ) 韦伯区位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 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a)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 时,工厂区位指向原料地。 (b)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 时,工厂区位指向消费地。 (c)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 由区位)。
2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 且同市场不在一起时 使用原料指数无法作准确判断。韦伯 使用了区位图形。 区位图形为三角形(如图) 3 )而当原料地为多个,且不同市场在一 起时 其区位图形为多边形(如图)
2)集聚因子的两种作用形态 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由多种企业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共 享等因素导致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 聚。
3)集聚的类型
纯粹集聚——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 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或生 产性集聚。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 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 集中。
最小运费区位的几何解析 ——等费用线与综合等费用线
等费用线 (等运费) 线:单位 产品或原 料运费相 等点的连 线。 N市场地 M原料地
综合等费 用(等运 费)线: 原料与产 品总运费 相等地点 的连线。
图3.12
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
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1)劳动力成本的含义
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即生产每单位重量产 品所需的劳动力费用。韦伯的劳动力成本与工资水平有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 区位理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提出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德国产业革命之后。
目的: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
以解释资本和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
(2)第二阶段: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 建立了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劳动力成本指向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 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最小运费区位 偏移 劳动力 成本低 廉地
此时,韦伯已将运费最小原理发展为成本最小原理,即考 虑成本的工业合理区位为成本最小区位。
(3)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 为考察对象。 建立了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 上的集聚指向论。 集聚指向使由运费与劳动力成本指 向决定的工业格局再次发生偏移。
1)工业性质 指标一:劳动力成本指数 定义: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 指标的判断意义: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 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 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指标二:劳动系数 定义: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力成本费。
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指标的判断意义:劳动系数大,表示远 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 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为了分析劳动力成本同运费的替代关系, 韦伯使用了综合等费用线。 (如下图)
离开运费最 小点P到L1处 增加的综合 运费小于劳 动力成本的 节约额,工 厂将移向L1 处。 而对于L2, 工厂将不会 移去。
L1 、L2 的 劳动力成本 比最小运费 点P点的劳 动力成本节 约额为3个 单位。
图3.13
(四) 韦伯区位论的理论要点
1、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给定原
料产地和消费地,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
的工厂区位?
根据最小运费原理:
在不考虑其它成本因素 的区域差异时,工厂区位 应位于运费最小地点。
什么样的地 点是运费最 小地点?
当 运费率一定时,运重与运距的 乘积最小的区位就是运费最小区位。
关,但不是指工资绝对额。
按照韦伯的理论建构思路,劳动力成本的地区差异 性,使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 韦伯把劳动力成本看成是导致运费确定的工业区位 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子。
(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基本思路: 韦伯认为,当工业区位由运费最小点 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区位转移时,在劳动力 成本降低的同时,将导致运费的增加。 根据最小成本(费用)原理,只有节 约的劳动力成本大于增加的运费时,工业 区位转移才有可能。
运重和 运距包 括原料 和产品 运重和 运距
韦伯分别讨论了三种不同情况下最小运费区位的确定方法: 1)当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都只有一 个时: 最短总运输距离可以看作已知的且为固定值。
这时的总运费仅与运重有关,运重最小的区位就是运费最 小,而运重与产品运重及原料运重有关。那么,如何判断不 同区位的运重大小? 韦伯在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原料与产品重量的关系的基础上提 出了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的概念,用以判断不同区位的运输 重量的大小,并用于判断只有一个原料地和一个消费地时, 工业企业的最小运费区位(原料地?消费地?自由区位?)。
间机制。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 使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比在其他地 点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即费用节约的因子。
韦伯将其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2、一般因子与特殊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例如运费、劳动力、原料等。 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例如空气湿度。
4)分散因子的作用 分散因子的作用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 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费用上升。 分散是新的集聚的开始。
(2)集聚指向论的基本思路
韦伯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
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
便会产生集聚。
集聚指向使由运费和劳动费决定的基
本工业格局再次发生偏离。
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
即最小运费点是区位三角形或区位多边形 的重力中心。
图3.11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eople. USA: Wm.C.Brown Communications
图3.9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对于原料地为多个(包括两个),且不同市场 在一起时的情况: 当 运费率一定时,运重与运距的乘积最小的区 位就是运费最小区位。 韦伯采用了范力农构架推求最小运费区位。
图3.10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即在给定生产 1T 供应市场( C )的产品, 需要原料产地 1(M1)供应3T原料,原料产地2 ( M2)供应 2T原料的区位三角形中,运费最小 点是M1、M2和C的重力中心。
按原料性质划分的工业原料的分类:
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和原料生产 时的重量转换状况。 遍在原料 原材料 局地原料 纯原料 损重原料
讨论:
当工业生产仅使用一种性质的原料时,最小运费区
位指向: (a)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b)仅使用局地原料的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c)仅使用局地原料的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当工业生产使用两种及以上不同性质的原料时, 韦伯给出了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用以判断最小运费
3、集聚与分散因子 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场所集中而获得 成本下降的因子为集聚因子。 使工业企业为了避免由于集中所导 致的成本上升而离开集中地的因子称为 分散因子。
(二)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的基本思路: 从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中找出与所有工业相关的一 般成本因素。 再从一般成本因素中找出与区位有关的成本因素。
劳动力成本最低区位的图解
临界等费用线:与低廉劳动供给地的 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 用线叫做临界等费用线。 L1 位于临界等费用线内侧,离开运 费最小点到 L1 处增加的运费小于劳动力 成本的节约额,工厂将移向 L1 处。而对 于L2,工厂将不会移去。
(3)劳动力成本指向性的其他判断指标
小结: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判断:
(a)工业的性质:(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
系数)劳动密集型。
(b)环境条件(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
(c)技术进步(影响运费率和劳动力成本指
数)劳动指向性增大或缩小。
3、 集聚指向论
(1)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
促使工业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向特定场 所集中的因子为积聚因子。 促使工业企业为了避免由于集中所导 致的成本上升而离开集中地的因子称为 分散因子。
五、理论与现实
(一)运费问题:韦伯假定运费率不变,而现实中运费率随
距离、货物性质、运输条件、运输方式等发生变化,形成
不同的运价体系。 (二)现实中不存在完全竞争的条件。 (三)工厂的经营有生计性和企业性经营的差异。 (四)决策者并非纯粹的“理性人”。
(五)技术进步的影响。
(六)交通发展的作用。 (七)区域政策因素。
(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 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
(二) 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
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
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
劳动费指向性产业。 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 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
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如图:
图3.14
集聚指向的图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