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螃黎明职业大学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蒈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为做好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工作,特制订本要求。
芄一、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螄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芁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膇1. 系统性原则。
要着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切合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莄2. 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及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膅3. 实用性原则。
课程内容要符合企业、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对接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羂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芀1.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
莄2. 依据职业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确定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
莁3.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办法。
蒀四、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羈1. 专题调研。
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等所需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要求
第一章 声现象第一部分: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征。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第二部分:知识提要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
注意:(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2)发声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却不一定发声。
2.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它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正常情况下,固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液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宇航员在太空舱外开展活动时,彼此之间的交流全靠无线电的对讲机,这就是很好的实例。
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比较: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速大于声速。
一般地,声音的传播中υ固>υ液>υ气,光的传播中υ固<υ液<υ气。
注意: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可以以不同的速度独立向前传播。
如:用铁锤敲击一次注水的长水管,在另一头应能听到分别由铁管、水、空气传来的三次声响。
4.回声是声音从振动的发声体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反射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
例如要测定海底的深度,可以从船上发出特定的声音,并使用特定的仪器接收到回声信号,并记录下回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t,在查出声音传播速度υ的条件下,即可求出海底的深度。
易错点:海底的深度s=vt。
正确的应是s=vt/2,因为从发出的声音,到遇到海底反射回来接收到回声信号的时间间隔t内,声音传播了两个海底深度的距离。
二、乐音的三要素物体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做乐音。
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究竟是什么呢?首先,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其次,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再次,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最后,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总之,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全面的,它不仅仅要求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上有所提高。
同时,它也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提高,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只有全面地理解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其中,新课程标准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再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而是注重教学内容的差异化和多样化。
2. 加强核心素养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社会素养和审美素养等,这些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
3. 强调教育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注重实践体验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
4. 强化学科的学习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学要注重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是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核心素养教育、强调教育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以及强化学科的学习与实践。
这些要求反映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 1 -。
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
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小学教育是孩子们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阶段。
为了保障小学教育的质量,各地都制定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以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
下面将分别介绍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汉字、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基本规律,能够正确书写和理解语言文字。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朗读、默写、表达和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感悟和表达。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作文创作。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运算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数的认识、数的读写、数的比较大小和数的四则运算,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数学思想和解题过程。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和语言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英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活动。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理解英语文化。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生物、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科学实验和总结科学规律。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需要参与体育、美术、音乐、劳动等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2、规范性原则;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3、适应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4、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四、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1、课程概述主要阐述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对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课程性质主要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与先修课程的关系,以及课程类型等内容;课程基本理念主要阐明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应将教学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设定以及课程讲授结合起来,阐述课程总体设计原则、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内容结构、理论与实践比例、课时安排说明、学分分配与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内涵;2、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具体目标可从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并为优秀学生的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3、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主要阐述学生在学习的领域、专题研讨或目标要素等方面应实现的具体目标,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同时,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好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内容可在课程中描述,也可编写单独的实践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尽可能用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对于课程中涉及的项目案例等,要注意选取题目案例等的大小和数量应当适中,不宜过大、过多,项目案例等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根据课程特点,课程标准中可以较为详细列举个别经典案例的教学活动组织与安排作为示例,其它案例无需详细列出,给教师留有余地发挥的空间;4、实施建议主要阐述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考核方式、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实践设备配置等方面的建议;教学建议要体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采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式、项目式、讨论式等,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方式建议应体现多元评价方法,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参考书包括教材选用建议应明确教材,教学参考书的选用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提出对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和设备配置的基本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课件、实训规范、信息技术使用、实训基地、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做必要的说明,如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专业术语作解释,课程相关参考资料目录和教学案例等;。
课程标准对本学期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学期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1.学习习惯(1)继续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和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6)继续学习预习和复习,并养成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培养读书做记录的习惯。
2.汉语拼音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1)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2)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3)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能复述课文。
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
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习作(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
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通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
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要求: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3、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6、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7、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8、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能描述固液气三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固液气三物态微观的分子排列。
1.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建立、理解密度的概念应用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单位。
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2、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1、学生对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了解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认识.建立并理解密度的概念。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2、教材分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科学内容中,“物质”作为三大一级主题内容之一出现,其中有关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等二级主题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中具体化。
本章是九年级的起始章,共设四个课节,即:“宇宙和微观世界”、“质量”、“密度”和“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本从认识广阔无垠的宇宙入手,带领学生逐渐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
本章贯穿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
通过讲述质量和天平的使用方法,以及密度概念的引入和测量,使学生对物质及其属性有进一步定量的认识。
在实际应用方面,一是各课节“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置了许多开放性、综合性的学习问题。
二是学生已有许多与“物质世界”相关的知识基础,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多层次、多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本质属性。
课时建议课时安排:本章共分四节,建议5课时。
课程标准的要求
评价建议
01
02
03
04
多元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 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全面
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过程与结果并重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既评价知识掌握程度,又评价
能力发展状况。
及时反馈
为学生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
况,调整学习策略。
以评促学
利用评价结果指导教学改进, 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标准应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目标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必备品 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
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实现个 人全面发展。
03
课程内容与要求
内容范围与选择
内容范围
确定课程内容的范围,明确课程 需要涵盖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 求。
课程资源的利用应注重共享性和开放 性,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 效利用。
课程资源的利用应注重规范性和安全 性,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应注 重整合性和实效性,以提高教 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应注 重互动性和协作性,以培养学 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应注 重创新性和发展性,以推动教 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和预期成果。
创设学习环境
教师需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 生主动参与和探索。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 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 演等。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 教学提示
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并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学业要求1.明确目标:课程标准对于各个学科都明确规定了学生需要掌握和达到的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这些学业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2.培养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内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多给予学生实践机会和锻炼空间。
3.综合素质: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道德素质、学习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
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品格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教学提示1.因材施教: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2.激发兴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多样教学:课程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讨论、实践、体验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因势利导:课程标准提出了因势利导的教学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总结: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充分理解、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和提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方针,也是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行动指南。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和提示,以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并明确这些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一)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目标•1.识记经济全球化含义、主要表现形式和载体。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志向;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和利弊影响,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2、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展示图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小航找工作的图片观看图片空中客车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的生产基地图片教师:图中展示一北航毕业生小杭在找工作,让我们跟随她感受一下应聘经历。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提出思考问题:同学们从图片中得出何种结论?分组讨论探究过程:教师展示视频,提出讨论问题合作探究看完图片和视频,小杭同学产生了疑惑,空客为何在这么多的国家设厂,这说明了什么?教师展示空客天津总装厂、中新天津生态城、苏州工业园区相互交流感受新加坡等图片,请同学们替小杭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展示世界金融危机视频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这时,小杭产生了疑惑,经济全球化究竟有利还是有弊?学生相互辩论我们该如何做?学业达标训练:见学案学生小结本课内容:“我的收获”-课堂小结•通过“我的收获”小环节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谈谈自己本课在思想上的收获,升华认识。
作业:帮小张总结找工作的经历,给她提几点建议?教学反思:课后填写课后反思:。
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
制定课程标准的目的是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达到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般由教研室组织讲授同一课程的教师集体制定.
原则上课程标准分为: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四个方面
1.课程理念:明确学什么、怎么学(知识、能力、素质),强调教学方式的改革,强调有学生的参与。
2.课程目标:是本课程期望达到的目的,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3.课程内容:提出指导性建议,包括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扩展性内容等。
4.课程实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定等。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1. 课程标准的意义课程标准,说白了,就是老师们的“地图”,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不迷航。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张地图,老师们可能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东撞西碰,结果把孩子们也搞得晕头转向。
而课程标准就像是那个导航仪,告诉老师们该走哪条路,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内容得打个侧翻。
要知道,知识的世界那么广,老师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
像逛菜市场一样,得挑挑拣拣,选出最有营养的东西。
课程标准就是这个挑选的标准,让教育更有方向感。
1.1 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当然,课程标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
就像春天的花,开得热闹多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这就意味着,虽然有大框架,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内容。
比如,有些小朋友对科学特别感兴趣,老师就可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起来也会觉得轻松多了。
毕竟,谁不喜欢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打交道呢?2. 各科目的要求不同的科目,对内容的要求也是各有千秋。
就拿语文来说吧,除了学习拼音和汉字,读书写字之外,还得理解各种课文背后的含义。
这里面可有不少门道,老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文本,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想象一下,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讨论起“红楼梦”里的那些人物关系,估计会乐不可支。
而这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这可比单纯的背诵要有意思多了。
2.1 数学的逻辑性再说说数学,哎呀,那可是个考脑子的地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做题,还得理解其中的逻辑。
简单来说,数学就像是一道拼图,只有把每块拼图都理解透了,最后才能拼出一幅完整的画。
老师们得教会学生如何从简单的问题出发,逐步推导出复杂的结论。
想象一下,孩子们像侦探一样,破解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那成就感,哇,简直像找到宝藏一样。
这样一来,数学也不再是“噩梦”,而是变成了一场刺激的冒险!2.2 科学的探索性还有科学,这个科目就像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探险旅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制定办法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选用教材、指导组织课程教学及考核、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制定(修订)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第一条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要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在实现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明确本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既要保证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学习负担,要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
第二条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课程标准要以学科的科学体系和教学规律组成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力求反映本课程研究的新成果,并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统一。
第三条要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组合。
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间的互相联系与衔接,既要防止遗漏,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第四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程标准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与生产实际紧密集合,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第五条课程标准的格式(见附件)第六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一)课程类型在“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中选一种。
(二)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尽可能列出获省、部级以上获奖或高等职业院校的精品教材,以及由特色的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三)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概括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课程的任务。
在总的培养目标下着重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指出课程涉及的重点、难点。
“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呀!就像建房子,基础得打牢,各方面都不能忽视呀!比如在学习语文时,可不只是会认字读书,还要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呢,你说对不对?
2. 课程标准说要注重实践能力呢!这就好比学骑自行车,光知道原理不行,得亲自上去骑一骑才会呀!像科学课上做实验,不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吗?
3. 强调培养创新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呀!这就像是给思维插上翅膀,能带你飞去各种想不到的地方。
比如说画画,画出独特的作品不就是创新吗?
4. 品德教育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呢!人就像一棵树,品德就是根基,根基不稳可不行呀!像和同学相处时友善诚实,这就是品德的体现嘛!
5. 课程标准还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呢!基础知识就像是建造大厦的砖块,没有它们怎么能行!就像数学中的加减乘除,那可是一定要熟练的呀!
6. 听说还要提升身体素质呢!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啊,这跟汽车得保养是一个道理呀!像上体育课积极运动,不就能锻炼身体了嘛!
7. 艺术修养也不能落下呀!这就像生活中的一道彩虹,给人带来美好。
学个乐器或者唱歌跳舞,不都是在提升艺术修养嘛!
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么多要求,不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嘛!这就像是给他们准备了一个丰富的大礼包,装满了各种成长的秘籍!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这些要求,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快乐前行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内容要求非常全面且重要,需要我们认真落实,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数学1内容与要求1.集合(4课时)(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32课时)(1)函数①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②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③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④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⑤学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参见例1)。
(2)指数函数①通过具体实例(如,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14C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③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④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参见例2)。
(3)对数函数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黎明职业大学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做好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工作,特制订本要求.一、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要着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切合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2.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及后续发展奠定基础.3.实用性原则.课程内容要符合企业、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对接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2.依据职业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确定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3.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办法.四、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1.专题调研.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等所需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2.编写初稿.在研读教学文件资料和进行本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基础上,构建课程结构框架,把职业分析和教学任务分析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标准初稿.3.专题研讨.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和有关专业教师对课程标准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送审稿附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表.4.专家审定.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邀请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送审稿进行审定,确定为试行性专业课程标准.5.组织实施.按照试行性专业课程标准,组织课程实施.在实践中要建立课程标准教学台账,及时收集、整理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意见.6.修订完善.根据实施评价和反馈的意见,对试行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实时修订,不断提高课程标准的针对性、可行性及成效性.五、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与实施等四个部分.一课程定位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地位、作用功能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哪些支撑或促进作用,与前、后续课程如何衔接.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具体目标可从素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三课程设计主要阐述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要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1课程总体设计理念: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设计理念,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想.2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是由对工作过程分析与教学过程分析两部组成.其基本模式是: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对相应学科体系的知识系统进行解构与重构形成学习领域课程→设计若干个学习情境模块学习单元→典型任务或子项目情境载体.3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等确定课程内容.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职业行动规律,在各个学习情境中选择递进层次性地学习内容,融合“知识+技能+素质”三维度能力要求,使课程内容紧贴岗位需求.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比例、课时安排说明等内容.四课程内容与实施1、课程内容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既要考虑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编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标准,要注意选取的项目大小和数量应适中,不宜过大、过多,项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项目的内容应包括工作任务、教学目标、相关知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考核评价等.课程内容2、课程实施主要阐述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方法、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等建议.教学建议要体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用以实习实训场所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融“教、学、做”为一体.评价建议应体现多元评价方法,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包括教材的编写与选用,明确教材应按本课程标准进行编写,教材选用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提出对实训实验室及功能、设备配置等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课件、实训规范、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学习情境章、节1:××××××衿主要考核点羆知识蒈技能芆态度薃参考资料羂及其他说明1学习目标:主要阐述学生在学习领域、专题或目标要素等方面应实现的具体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尽可能用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如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进行描述.2学习内容内容选取:要注重针对性和适用性.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内容组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内容表现形式: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3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要体现各学习情境章、节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教学手段:主要指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4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结构;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5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模拟软件等.6考核评价要求⑴评价理念:强调多个评价主体综合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不同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使对学生过程和学生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⑵评价体制:建议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为辅,能力为主,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绩效考核方案.7参考资料及其它说明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如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专业术语作解释,课程相关参考资料目录和教学案例等.六、技术规范1、字体要求见附后样本2、课程目标的表述要求以“能力”为了出发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在知识与技能领域,主要采取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如“能识别不同的电子元器件”等.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有:知识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有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与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有解释,说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等.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与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技能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等;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等.行为动词有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测绘,测量,尝试,试验等.迁移水平:包括在性的情景下运用已有的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景中的适用性等.行为动词有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主要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有: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行为动词有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行为动词有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欣赏,尊重,爱护,采用 ,采纳,克服,拥护,帮助等等.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有养成,形成,具有,热爱,建立,树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等.3、课程内容的表述建议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来表述学习内容,可分项表述.课程内容与要求表述要浅析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建议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示波器”.通常采用的动词有: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程序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知识类:了解、理解、应用等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封面样式:×××××××××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计划学时/学分:适用专业:建议开设学期:编制人:编制时间:内页样式:一、课程定位××××××××××××××××××××××××××××××××××××××××××××××××××××××××××××××××××××××××××××××××××××××××××××××××××××.二、课程目标××××××××××××××××××××××××××××××××××××××××××××××××××××××××××××××××××××××××××××××××××××××××××××××××××××××××××××××××××××××××××××××××××××××.三、课程设计××××××××××××××××××××××××××××××××××××××××××××××××××××××××××××××××××××××××××××××××××××××××××××××××××××××××××××××××××××××××××××××××××××××.四、课程内容与实施一课程内容二学习情境章、节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要求数学1内容与要求1.集合(4课时)(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32课时)(1)函数①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②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③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④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⑤学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参见例1)。
(2)指数函数①通过具体实例(如,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14C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③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④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参见例2)。
(3)对数函数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②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③知道指数函数y=a x 与对数函数y=log a x互为反函数。
(a > 0, a≠1)(4)幂函数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y=x, y=x2, y=x3, y=1x, y=12x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5)函数与方程①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②根据具体函数的图像,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①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②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数学2内容与要求1.立体几何初步(18课时)(1)空间几何体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③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
④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⑤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
(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①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②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垂直。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③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2.平面解析几何初步(18课时)(1)直线与方程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②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③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④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⑤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⑥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圆与方程①回顾确定圆的几何要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②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③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学习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
(4)空间直角坐标系①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
②通过表示特殊长方体(所有棱分别与坐标轴平行)顶点的坐标,探索并得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数学3内容与要求1.算法初步(12课时)(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①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②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2)基本算法语句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3)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统计(16课时)(1)随机抽样①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②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在参与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④能通过试验、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数据。
(2)用样本估计总体①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参见例1),体会他们各自的特点。
②通过实例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标准差。
③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④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
⑤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⑥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3)变量的相关性①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②经历用不同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线性相关的过程。
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参见例2)3.概率(8课时)(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2)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3)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4)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括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进行模拟)估计概率,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参见例3)。
(5)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
数学4内容与要求1.三角函数(16课时)(1)任意角、弧度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数①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②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诱导公式(π/2±α, π±α的正弦、余弦、正切),能画出y=sin x, y=cos x, y=tan x的图像,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③借助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2π],正切函数在(-π/2,π/2)上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和最小值、图像与x轴交点等)。
④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2x+cos2x=1,sin x/cos x=tan x。
⑤结合具体实例,了解y=A sin(ωx+φ)的实际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y=A sin(ωx+φ)的图像,观察参数A,ω,φ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
⑥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2.平面向量(12课时)(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通过力和力的分析等实例,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向量的线性运算①通过实例,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②通过实例,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