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2.1 大气层教学设计 浙教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说课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说课教案(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年级科学第三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是以大气层为切入点,以天气要素和气候变化及影响因素为线索编排的。
《大气层》这节课的学习既巩固了七年级第一册中《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又是第二章学习中起着知识铺垫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图能使学生在科学资源观、环境观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等方面得到教好的发展。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图表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思想情感目标: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规律难点:理解对流层的特点二、教法与学法八年级学生对地球、空间科学的学习,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空间概念,和积极的学习热情。
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分析能力还不强。
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直观、形象的实物图,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分析,并且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对流层的教学中,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三、知识主线地球有无外衣学生分层地球外衣的厚度地球的“外衣”—大气层地球外衣的成分及作用轻轻地推进广口瓶中。
2、拿掉细绳,把塑料袋反面衬在广口瓶里,用细绳在外面的塑料袋边缘紧扎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试着用手指轻轻地将塑料袋拉出瓶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大气的存在,营造了乐于思考、乐于动手、愉快的课堂气氛。
[问题1]:你拉袋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二)、讲授新课,引导探索[问题2]:生活在地球上的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出示图片)大气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主要集中在地面[问题3]:假如地球失去了这层“外衣”,你认为会怎样呢?(出示没有的大气层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学生讨论:①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教学设计(1)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
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
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
利用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图片资料。
大气层范围大,学生不太能接触到,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图片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大气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大气层》《大气层》教材设计授课对象:八年级教授者:章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课时:第一课时 45分钟教材分析本章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一节《大气层》。
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了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在掌握大气垂直分布的基础上,尝试对大气的分层,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空气对流的形成机理。
学情分析1、大气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是真实存在又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空气的对流活动。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或创设形象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
2、学习这节内容对接下来的温度、大气压等内容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的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掌握好本节课内容,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够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并说出大气层的作用。
②能够正确解读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及其特点。
③能够准确说出大气的五个分层。
④能够描述出对流层的特点以及空气的对流运动的形成机理。
2、过程与方法①联系实际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并自主归纳大气层的主要作用。
②仔细观察并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说出大气温度的分布特点。
③根据大气温度的分布特点,小组讨论,对大气进行分层。
④学生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归纳总结出空气对流运动的形成机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的了解,使学生明白大气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大气的意识;培养学生在现象中探究问题本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气层的垂直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对流层的特点以及空气对流运动的形成机理。
教学方法呈现法、演示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器材:铁架台、对流管、酒精灯烧杯、线香、橡皮泥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触发思维(5分钟)大气层的存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首先,老师播放有关宇航员在太空中通过无线电交流的简短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提出问题:在月球上直接讲话听不到声音,而在地球上可以直接听到,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讲解: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的环境,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地球外面包围着一层大气。
大气层(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上第2章第1节大气层教学设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我们在爬山时,常会感到越爬到高处,气温越低。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活在0-12千米的区域内,大气温度只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登山时,人登得越高,大气温度越低。
2.为什么哈勃望远镜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哈勃望远镜在离地球表面580千米高空的轨道上运行,而大气层在85千米以上的地方,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这里太阳辐射强,这层银白色的外壳主要可以反射热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二)大气的分层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自主学习:主要依据是什么?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哪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活动:大气每一层的高度及气温分布特点如何?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2.大气层的存在使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也使得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差比较小。
3.大气层还像一件外衣,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
拓展延伸——视频: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思考与讨论:对照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是由天体的撞击而形成的。
地球上有大气,因此:有风云雨雪等气象变化;昼夜温度差比较小;很少有这样的环形山。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小组合作: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具体变化规律是什么样的呢?高度变化趋势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55~8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12~55千米之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0~12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的上整理观看视频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直观的感受大气层的意义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又能与他们合作的能力给出表格,学生合作起来较容易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对流层从地面向上约17~18千米(赤道地区)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从地面向上约8千米(两极地区)观察“大气的分层”图,回答问题:天气现象发生在哪一层?(对流层)飞机在哪一层飞行?(平流层)航天飞机能到达哪一层?(暖层)人造卫星在哪一层为我们工作?(外层)阅读:大气层中的臭氧层(教材50页)思考:1.臭氧层有什么作用?(“遮阳伞”臭氧层吸收了99%以上的紫外线)(三)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地球约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浙教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2.1 大气层教案浙教版课题:大气层课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体会大气的存在和大气层的重要性。
②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③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④进一步熟练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能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并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与他人协作,并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对流层的特点,并探究对流的形成教学准备:CAI课件、水槽、烧杯、酒精灯、高锰酸钾、淀粉、蜡烛、冰块、教学设计备注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句俗语;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提问:地到底有多厚?(我们上学期学过的-----6371千米)那天又有多高呢?生答:师讲:天有多高-----有两种说法:(1)真正的“天”,那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也就是在第一册第三章中讲的宇宙。
(2)一般所说的“天”,往往指的是在我们头顶上风云雨雪变化多端的低空以及更高的外层空间。
据人造地球卫星探测,大气高度在2000千米~3000千米高空。
可以形象地说,包在我们地球周围的一层大气,是地球“身上”穿的一件“外衣”。
今天我就开始学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大气层展示:幻灯片1-----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师讲:这是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
而我们却在地球上,很难直接看到。
但是我们能否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大家说说看生说: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人呼吸着空气;云、雨等现象不断地发生在大气中;飞机在大气中飞翔……介绍:1、大气厚度: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
调查研究结果: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
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
在1000千米以上的高度,大气密度---变得非常小,到距地表5000千米处,已接近真空。
(展示:幻灯片2------地球外大气圈的图片)2、大气重要性:虽然大气很薄,但是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
八年级科学上册 2.1 大气层说课稿 (新版)浙教版
大气层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大气对地球的意义及温度的变化特点,与分层特点(本次课运用PPT进行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东西与你相处的时间最久,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因为你们一旦离开它,就没法活了,你们说这是什么呢?来,一起告诉老师。
(只要有同学回答有关大气层的就行)对了,与我们最形影不离的就是(此处根据学生们回答情况而定)都说鱼儿离不开水,而人则离不开大气。
其实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上是不存在生命的,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因此出现了一些低等的生物。
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它因素的共同作用,大气变得越来越厚,生物种类也越来越多。
而今日地球上的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从而使地球可以有今日的生机。
同学们现在觉得大气层对我们重不重要啊。
(同学们回答:重要)对了,大气层对我们非常重要,如果离开了大气,人类将无法生存。
如此重要的大气层到底是怎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进入我们第二章第1节大气层的学习,通过这节课,让大家去认识一下大气层。
刚刚在上课之前我们已经知道了大气层的一大功能:大气层时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
现在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脑中的关于描述月球的知识,等会儿请同学回答一下(让一个同学回答,引导学生讲到月球上的环形山,再问为什么会形成环形山呢?引导学生说出是陨石撞击)同样处在宇宙中的月球和地球,怎么地球上就没有环形山呢?难道是宇宙对地球的眷顾?同学们想一想,比较一下月球跟地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不同点应该是能阻止陨石的关键因素。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了,有哪个同学发现了(叫同学回答)对了,就是大气层。
月球的大气层是很薄的,陨石很容易就能到达月球表面,发生撞击,形成一个个的环形山。
而地球的大气很厚,陨石在进入地球的过程中不断与大气层摩擦而变得越来越小。
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已磨损,而只有极少能达到地球表面。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1
《大气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本节内容分为2个课时。
以下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讲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以及大气的分层。
该内容是在第一章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后,对自然界又一重要物质——大气作科学探究,这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为本章大气压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该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来看,由于小学《科学》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观察能力;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的特征来看,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很强,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很想去探究,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由于,该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和思维的不严密性,容易对本节内容新学知识产生负迁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2)知道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3)清楚大气的分层;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思考、感悟、交流等环节对大气层作深入的探究,以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自主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不可思议,从而养成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大气各层的温度特征和大气的分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2、难点:学生如何从无到有的进行自我探究大气层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五、教学法1、教法:本节内容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并适时的结合谈话法、师生互动发、多媒体展示法;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我归纳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过程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地球上有生命,月球上没有生命。
[学生活动] 通过视频寻找答案[教师活动] 补充,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视频自我寻找答案,教师进行补充引导,这也是一种自我探究方法,自己学会寻找答案,同时能自然而然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1大气层教案3
第一节大气层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稳定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2、初步学习通过图象的审读,能得出相关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一种换位读图的意识。
3、探究对流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大气层的各点重要性知识点的建构及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理解。
难点: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筒(两只)、钢球、塑料袋、温度计、棉花、蜡烛、火柴、黑白纸袋各一只、CAI课件学生桌面器材:温度计(两只)、黑白纸袋各一只、蜡烛、火柴等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播放音乐流星雨问: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吗?流星雨,对!为何地球上会出现如此美丽的流星雨呢?(二、新课教学)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有关大气层的知识,据说流星会给人们带来好运,但对月亮来说却刚刚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先请大家来看一段月亮和地球的对话。
展示:月球:地球大哥这几年过的好吗?地球:呵呵还算可以吧,这些年人类一直在提倡保护我呢! 你怎么样啊?月球:甭提了,三天两头被石头砸,真想不懂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呜呜呜……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表演对话。
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她呢?生回答师:如果没有大气层,假设我们有还能生存,我们的生活又会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将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看看哪些同学说的最合情合理。
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还是先回到现实中来吧!来做一下深呼吸,还好大气还在。
过渡:同学们周围有存在大气吗?有,但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老师今天带来了两样东西,一支针筒(别紧张,不是给你们打针)和一只塑料袋,你能利用塑料袋或针筒来证明大气的存在吗?请学生上台演示。
八年级科学上册2_1大气层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课题:大气层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散布特点。
3、把握大气的垂直散布规律。
4 、明白得对流层的特点,探讨对流的形成。
重点难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对流层的特点;探讨对流的形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进程:〖新课导入〗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要紧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讨论]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
[补充] 大气的成份大气组成成份: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和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
[讨论] 试探若是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如何?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转变,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大气的作用(重要性)(1)爱惜地球。
如:幸免流星的解决。
(2)大气中的各类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爱惜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损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读图P50]大气温度的垂直散布图,并归纳大气温度的垂直转变规律。
规律(特点):(1)大气温度的转变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慢慢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何?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试探]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何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能够反射热的辐射,幸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一、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转变是咱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要紧依据。
[讨论]依照大气温度垂直散布的特点,你说能够把大气分成几层?小组讨论,4人一组,每组1个代表发言。
二、小结:依照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能够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之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层确实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3.设计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层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管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需要教师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提升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认知。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答案:大气层中的气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地进行垂直和水平运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大气层的动态变化对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对流层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云和降水,影响气温和湿度等。
6.请解释大气层的探测和监测方法及其意义。
-听讲并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验等活动,体验大气层知识。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进行讨论,加深对大气层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层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大气压强的存在。
4.案例分析: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如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等;
5.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6.总结提升:通过问答、思考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大气层知识的理解;
八年级科学上册 2.1 大气层教学设计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大气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与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培养STS思想,强化人文精神。
3.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四)教学重点
1.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2.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五)教学难点:
1.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2.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烧杯、酒精灯、火柴、高锰酸钾、燃香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科学初二上浙教版2.1大气层教案4
科学初二上浙教版2.1大气层教案4【一】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既是第一册月球、地球知识的连续,又是后续知识天气、气候、大气压等的基础,作为第二章的起始课,这一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大气的了解是既熟悉又陌生。
大气就在我们周围学生明白它是存在的,但它无色无味,生活中往往可不能主动留意,那个地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周围的现象来体验它的存在,也为《风》的教学作一个铺垫;由于学生差不多学习了地球和月球的一部分知识,对没有大气会怎么样的猜想应该问题不大;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坐标图,学生是陌生的。
数学中坐标的内容要到本学期期中才讲,因此这种图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那个地方需要关心学生边学边研究;对流部分的内容学生没有前概念,容易和水平流动——风相混淆,因此在学生观看完对流实验后提一下对流是一种气体液体的上下运动能够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理解更深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习在图像中得出相关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1、养成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适应。
2、形成进一步想了解大气,保护大气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①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②对流实验中观看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难点:依照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探究对流的形成缘故。
【五】教学预设〔差不多依照实际上课情况进行了修改〕〔一〕、引入课题感受大气的存在师:由于受台风“韦帕”的妨碍,上星期三绍兴地区中小学校停课一天,大伙还记得吗?只是这一天天气还能够,台风风向走偏,对我们的妨碍没有预想中的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次台风对其它地区都造成了哪些妨碍?媒体:台风“韦帕”的影片通过看影片说说这次台风要紧造成了哪些妨碍?生1:中小学校停课,许多地区工厂停工生2:景区关闭,航班延误生3:大批群众紧急撤离,路面大量积水,交通堵塞…师:大伙观看得特别认真,具初步统计这次台风对浙江地区造成直截了当经济损失就达上百亿。
2.1大气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大气运动》:一篇科普文章,详细解析了大气运动的形式、原因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更多关于大气层的研究论文和科普文章,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在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对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和热情,具备一定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科学的兴趣不足,需要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实际应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来进行培养。
在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任务,具备一定的自律性。但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堂管理来进行调整。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来进行培养。
4.科学应用能力:学生将学习到大气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象预测、航空等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对气象学、气压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与大气相关的知识,如气象学、气压等,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3.网络资源:气象数据、大气科学研究论文等。
教学手段:
1.讲授法:讲解大气层的组成、气压与海拔的关系等基本概念。
2.实验法:进行气压计、温度计的使用实验,观察大气现象。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大气运动的形式和原因。
4.案例分析法:分析气象预报、航空等领域的大气层应用实例。
5.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现象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科学 第1节 大气层 教案(教学设计)
第1节大气层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进行归纳总结与整理。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培养探究能力与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培养STS思想,强化人文精神。
3.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1.大气温度的垂直规律及分层。
2.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1.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2.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图片:黄山雾蒙蒙的山景、黄山云海奇观【提出问题】月球上也有这样壮观的云海吗?为什么?台风、云、雨、雪等现象的发生,我们无时无刻在呼吸,飞机在空中飞行,这些都与什么有关?【总结】是的,这些都与大气有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保护伞”——大气层。
一、大气的重要性【提出问题】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大气有关呢?【小组讨论】我们说大气是地球的保护伞,那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是的,大气对我们人类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平常我们所说的空气也就是大气,它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的高度内。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如果我们把地球比作橙子的话,那么,大气就像橙子的皮那样,然而,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知道空气的成分是什么吗?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是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展示情景图片:【提出问题】老师在欣赏图片时发现一个问题:山脚下绿草茵茵,而山顶上却都是积雪。
请同学们思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
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温度会相差那么大呢?【提出问题】是否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就越低呢?有些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你们的猜想呢?还是你已经有什么依据了?那光有猜想还不行,我们来看气象学家帮我们测到的大气在不同高度时的温度变化图,看看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
2 1大气层 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大气层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
这与未来学者喜欢的“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的方法是一致的。
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获得在历史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使他们感到力能应变,而起步之处便是学校。
具有未来概念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面向和适应未来。
由此设计了这一节面向未来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对大气层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的理解。
2、对对流运动的理解。
难点:1、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2、对对流运动规律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装水的对流管、药匙、高锰酸钾、线香、橡皮泥、大烧杯学生桌面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装水的对流管、线香、橡皮泥、大烧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嫦娥3号的月球车在月球上拍到月坑图片、太空中拍到的月球景观和地球景观对比,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月球上有那么多的环形山,而地球上没有,是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层,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教师讲述: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就像是给地球穿了一件衣服一样。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
展示发生在大气层的各种天气现象及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回答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说明了一点:地球上有大气层。
教师:那么,大气层对地球有什么作用呢?【小组讨论】请小组对照月球表面的环境特点,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的作用。
讨论结果汇报:大气层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对地球具有保温作用。
提问:同学们在爬山时往往爬得越高感觉越冷,这说明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发生怎样的变化?说明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读图】阅读P47“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寻找分布规律规律:1.在0-12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培养探究能力与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培养STS思想,强化人文精神。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及分层。
对流实验中观察对流现象,探究对流的成因。
教学难点:
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探究对流的形成原因。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烧杯、酒精灯、火柴、高锰酸钾、燃香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目标
导入新课图片:黄山雾蒙蒙的山景、黄山云海奇观
【提出问题】:1月球上也有这样壮观的
云海吗?为什么?
台风、云、雨、雪等现象在发生,我们无
时无刻在呼吸,飞机在空中飞行,这些都
与什么有关?
【总结】:是的,这些都与大气有关,那
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保
护伞”——大气层。
观看图片
思考并回答:
月球上没有空气
这些现象
与大气有关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合作探究探索新知合作探究探索新知合作探究探索新知一、大气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1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
中,
还有哪些现象与大气有关的呢?
【小组讨论】:我们说大气是地球的保护
伞,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是的,大气对我们人类来说的确非常重
要。
一般来说,平常我们所说的空气也就
是大气,它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
米的高度内。
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
得很薄,如果我们把地球比作橙子的话,
那么,大气就像橙子的皮那样,然而,它
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
它像一件外衣一
样保护着地球。
【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知道空气的
成分是什么吗?
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水蒸气
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
展示情景图片:
【提出问题】:1老师在欣赏图片时发现
一个问题:山脚下开满了鲜花,而山顶上
却都是积雪,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
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现象呢?
为什么山脚和山顶的温度会相差那么大
呢?
【提出问题】:2是否高度越高,大气的
温度就一直越低呢?
有些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你们的猜想呢?
还是你已经有什么依据了?那光有猜想
还不行,我们来看气象学家帮我们测到的
大气在不同高度时的气温变化图,看看大
家的猜想是否正确。
图片展示,
【活动一】阅读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说
一说大气温度的随高度变化有什么规
律?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至
2500℃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
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
强)。
2.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
光合作用、流星等
一片寂静,没有生
命,鸟类不能飞翔,
植物不能生长,地球
会经常受到陨石的
袭击,布满陨石坑,
昼夜温差会很
大……
氮气、氧气、二氧化
碳、稀有气体、臭氧、
水蒸气等
观察并思考:高度越
高对气温的影响
是或不是
小组讨论:同学合作
学习,结束后小组代
表学生发表意见最
终完善表格
学生对照温度垂直
变化图随时回答问
题。
对流层,因为对流层
中大气温度随高度
增加而降低,在登山
时,人登得越高,大
气温度越低。
半分钟后集体回答
或个别回答:对流层
的特点与最显著的
是有强烈的对流运
动。
都是下面温度高,上
面温度低。
不能,平流层温度随
高度升高而升高。
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3.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说说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讲述】:因为在85千米以上的高空,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
因而在600千米的高空,大气温度会较高,所以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防止哈勃望远镜内部结构受温度的影响。
三、大气的分层:
【活动二】讨论:根据图2-2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
巡视:分层受阻时,教师参与分层,
学生回答
【总结】:分类的方法很多,只要你的理由是充分的,大家都能信服,你的分类就是正确的。
其实科学上对大气的分层也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其中最常用分法是在我们前面分四层的基础上结合大气密度和物质组成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它分成五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图片展示:大气分层图并和学生一起寻找各层的范围和温度变化情况。
介绍分层情况。
四、对流层
1、对流层的特点
【出示图片】:登山图
【设问】: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最高海拔为8.844千米,它的最高处位于大气层的哪一层?为什么我们去登山时要注意保暖?
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所有的生物和人类活动都在对流层中进行,这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下面我们一起重点了解一下对流层的情况,请阅读课本51页对流层这一段文字,说说对流层有哪些特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对流现象及成因探究
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流运动,那对流是怎样的一种运动?空气又怎么会对流的呢?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实验观察一下
液体和气体的对流运动。
【活动三】:做一做画一画
探究实验:观察对流运动
1、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的流动情况。
师:为了能更好的观察对流运动,我告诉大家一个窍门:在水中加入一颗秘密“武器”(事先用锡纸包好的片状高锰酸钾),观察效果会更明显。
2、点燃蚊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冷烧杯倒扣在桌面上,蚊香置于中间,观察烟的运动情况,试着把它在图上画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实验情况(水对流现象明显,烟的运动由于多媒体教室光线较暗不是很理想), 2分钟后实验完毕。
请大家把看到的对流现象用手势比划一下。
气体或液体的上下运动就是对流运动。
水的对流
【设问】:加热后的水为什么会上升?你能用第一章中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它吗?【结论】:加热后的水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向上运动,上面的冷水密度较大向下运动,形成对流。
烟的对流
空气又是为什么能形成对流的呢?你能自己解释吗?
【结论】:受热的烟(空气)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遇到冷的烧杯,温度下降空气收缩,密度变大而下沉,从而形成对流运动。
说说水和空气的对流运动,在上下温度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对流层温度符合这一特点吗?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近地面处的大气温度较高,密度小向上运动,升到高空时温度下降,密度变大而下沉,形成对流。
对流现象是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
平流层中能形成对流吗?为什么?
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
层。
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
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
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拓宽】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
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
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小结大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杂质物质
组成。
大气中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
源;大气对地球有保护和保温的作用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理解对流层的形成
形成
性练
习
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2.1 大气层大气的存在大气的温度大气的分层对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