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大结构

合集下载

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大结构

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大结构

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大结构摘要: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贯穿和渗透于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与生态结构之中。

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

科技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生态保护活动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run through and infiltrated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political structure, sense of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 Due to the human-specific social activ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ents are parts of the whole community, which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economic activities, political activities, cultural event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ctivities.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地位作用Keywo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ctions of society; position; faction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贯穿和渗透于一定社会的各个结构之中,并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发生交互作用。

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在内的更高水平的社会结构体系。

通过对社会的整体分析,了解社会四大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LOGO
Page 12
第一,科学研究的规模 大。 包括科学家人数剧 增和当今科学研究主要 以集体合作形式完成。
第二,科研成果的 数量大。科学成果 总量的80%以上是 本时代的。
第三,科研成果的作用 和影响大。表现为科技 成果在社会中推广和应 用的过程大大缩短;国 家的科技实力最终决定 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 力。
▶非洲转基因食物中毒后,产下的一名 畸形儿
LOGO
Page 28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从人妖看转基因 首先,人妖看上去比一般的男性 或女性漂亮,就好比转基因作物直观 上优于非转基因作物。 然后,转激素的人妖大多家里很 穷,没有富人做人妖的,就好比没有 富人专吃转基因。 再次,人妖的平均寿命约40岁, “转激素”伤害了他们,转基因还能 混多少年呢?
Page 10
☞ ▶美国进一步发展 ☞
LOGO
▶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事业已经成为国家资源。 ▶国家纷纷制定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活动的政策。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1938年提出了重要的政策报 告《科学研究是一种国家资 源》。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 (美国著名工程师,科学家 管理者)提交的科技政策报 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 :提交总统的战后科学研究 计划》
LOGO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组长:钱增磊 组员:赵芳 马小晴 洪冬冬 丁帅 季开伟 冯万祥
社会建制: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
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 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 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
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的一种社会现象,它 反映了科学的社会形象。
Page 6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起来,成功解释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科学史、科学哲 学及科学社会学因而发生了重大转向。
范式
指科学共同体的全体成员 所共有的东西,如共同的 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 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 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 例等。
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正是由这 些具有共同范式的科 学家组成的群体。
科学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历史性。

宗旨:

1
皇家学会一开始就形成一个惯例,即在学会的会议上把
具体的探索任务或研究项目分配给会员个人或小组,并要求
他们及时向学会汇报研究成果。。
皇家学会早期会员对一切新奇的自然现象普遍感到好奇, 这正是造成他们软弱的根源。他们把研究的网撒得太宽,因 此丧失了统一的长期集中统一一组有限的问题所会会带来的 好处。所以说这个学会对科学发展的真正意义,与其说在于 它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做出了共同贡献,还不如说在于它对它 所聚集的那些杰出人物产生了激奋性的影响。
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
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科学 交流与同行评议,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科学奖励的特征。
二、 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科研经费的投入,科技人才的培养,信息资源与科技传播, 科技活动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一个问题: 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
一、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 二、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 三、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 四、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五、科学界的奖励

思考:

1
从案例可以看出,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活
动,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什么?
科学活动的主体——由科学家组 成的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 。
• 科学共同体一词借用了社会学中“社区”的 概念。最早这样运用的是英国科学家和科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引言:STS的含义: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STS的定义: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一、不同范式的“STS”1.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发展可分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超学科三个阶段。

(1)关于STS的多学科理解早期,学者们进行研究时把科学、技术的某一部分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联系主要是功能上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内在的关联。

(2)关于STS的交叉学科理解后来,学者们在肯定科学与技术作用的同时,开始把STS看成一个交叉学科领域,认为其具有交叉学科性质。

科学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技术,科学技术塑造着社会,社会也塑造着科学技术。

(3)关于STS的超学科理解与早期相比,STS的领域得到拓展,理解也得以加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交叉学科走向跨学科或超学科。

STS研究已不再不同传统学科之间游移,而是超越旧的学科限制,把自己理解为单独的的知识现象。

二是从领域走向学科。

人们不再把STS仅仅看做是对象域,而是看做一个新的学科现象。

2.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相对应的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1)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SSK(sociology of science knowledge,科学知识社会学)(2)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见P6图0-1、0-2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结构1.复合三元模式此模式包括STS史、理论STS和应用STS。

具体见表0-1.复合三元模式在理论上提供了比较完整的STS学科框架,特别是它集中体现了STS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三大理论来源2.层次网络模式(见图0-3)这种模式是按照STS之间的关系来称谓的,即层次和网络相结合的模式。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协助人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科学技术体系是指科学技术的总体构成和内在关系。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关系到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并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基础理论部分基础理论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

基础理论部分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两部分。

1.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这部分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

自然科学负责探究自然世界的规律,揭示万物的本质。

从亚原子领域到宇宙广阔,自然科学可以真正探索并理解世界的基本构成和真正本质。

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工程科学工程科学是应用自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

工程科学主要包括:机械工程、建筑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电气工程等。

以化学、物理、生物、地质、经济、管理等为基础,是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实践的科学。

好的工程设计和完善的施工管理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科学理论基础上。

二、技术创新部分技术创新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创新包括了发明、创造、改进和应用技术,这些活动推动着科学技术在联结理论与实际问题方面的获得。

同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是将科技理论应用到实际中,通过创新使得生产效率更高。

发明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方面:创造性解决问题。

完全符合新技术的设计和修造流程,同时对技术和工程原理进行了夯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其被广泛使用。

技术发明对科研人员进行训练及开发新的技术,不同的工程领域往往需要更入行的技术,以便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技术创造技术创造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技术或应用现有技术解决新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科技社会篇提纲

自然辩证法-科技社会篇提纲

自然辩证法-科技社会篇提纲科学技术与社会篇一、科学技术的体制化对自然的探索自古就有,但科学技术的体制化还只是几个世纪前的事情。

社会建制(体制)四要素: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建制。

科技活动的历史演变(古代、近代)古代:没有今天意义上的科学,也没有专门的科学家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今天所谓的科学在古代并不是一个整体。

但可以认为古代有技术专家。

近代:产生了职业科学家,科学体制化从此开始教会大学向世俗大学转变,逐渐增列了科学学科,随着学术传统与工匠传统的结合,产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英国,1660年成立皇家学会;法国1666建立了巴黎科学院,一般认为,职业科学家以集团身份最先出现在法国;到了19世纪的德国,科学的体制化基本成熟,科学家(技术专家)成为社会地位、身份与职业相一致的角色。

科技活动的历史演变(现代)美国模式的特点(欧洲部分保留了一些近代模式)①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扩大教授容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等。

成为基础科研的主要力量;②工业实验室:注重产品与技术开发,这项制度从19世纪末开始,至今不衰;③国家大型实验室:用于超大型研究和国防等特殊研究,以补前两者的不足。

现代技术与科学交织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英国学者贝尔纳首先提出科学活动中心的概念,并描绘了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变动的概貌。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1962年绘制了1501-1950年间科学成果在各国分布的变化曲线,生动地展示了16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情况: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下一个中心?科学组织科学共同体:简言之,就是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等的科学家群体,是非实体性组织。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其三,开展国际STS研究的深度合作。在这方面国内的 工作已经很有起色,许多单位都与不同的国际机构建 立了合作关系,学术交流也非常频繁。但是总体说来, 初级的、表层的、效果比较一般的合作比较多,真正 有深度的合作研究还不多见,对此有必要认真推进。
其四,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一般而言,传统并不具 有笼统的优势,但是针对西方思想的薄弱处特别是分 科造成的弊症,传统文化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奇特功效,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过程和生成思想,即坚持事物 连续发展,又主张生生不息的不断创新,因而可以矫 正由于主客二分所造成的发展失偏状态。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1)关于STS的多学科理解 早期的研究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由于研究中的某种
需要而经常聚到一起,如为了某项工作而各自独立地 解决一些问题和提出一些见解,很像大工业生产中的 流水作业,各自完成自己的工序,彼此之间并没有明 显的交互联系与合作。当时,学者们的理解也都是把 科学、技术的某一部分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联 系主要是功能上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内在的关联。 在这个阶段,STS被分别理解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科学史、技术史、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 术经济学、科学技术政策学等等。美国STS专家卡特克 利夫把它们比喻为一群学科挤在一把伞下面,STS就是 这些学科的混合物。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本章要点 了解STS的含义 把握不同类型STS的特点 领会STS的新概念个新方法 思考中国STS发展的战略问题
引言 科学、技术与社会寻求理解
人类已经步入2l世纪,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更 多未知前景的新世纪。在20世纪人类给未来的 伟大科学馈赠中,于60—70年代兴起的“科学、 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研究无疑是最有前瞻性的成就之一,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简称其为STS。虽然目前关 于STS的许多问题学界还在争论,但这一领域 和学科的存在及其影响却已是公认的事实。

科学技术与社会结构变化-精选资料

科学技术与社会结构变化-精选资料

科学技术与社会结构变化20 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使其成为推动当今社会结构变化的有力杠杆。

社会分工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作用形成的生产力―社会分工―生产关系这―运行机制,在当今社会衍生为科学技术一社会分工一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

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科学技术通过社会分工的变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有力杠杆社会结构在形态上表现为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组织形式或联系网络,在本质上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因是一个由基本动力、直接动力和诸多具体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动力系统。

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文化传统、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各系统的调整等,都是影响社会结构变化的因素。

这些影响社会结构变化的因素,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有力杠杆。

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有力杠杆的关键原因在于生产力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决定力量。

从人类社会结构的发展过程来看,劳动使人类脱离动物界,由猿转变为人。

人类劳动从最初就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了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出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系统。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并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系统的诸多因素得到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系统发展,社会结构则良性运行;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社会结构各系统不能协调发展,社会发展呈现无序的状态。

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新的生产关系将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使社会结构各个系统协调发展。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三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有实体性的,如科学技术的社团组 织、科学技术的学术阵地、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现代社会 的科学技术研究组织等。除实体性组织,科学技术还有非实 体性组织,这就是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从内涵讲,科 学技术共同体的概念,与各类科学技术社会团体有许多重叠 之处,但两者也有区别。
二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技体制改 革
科学技术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 心,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展和丰富着 其内涵。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 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 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了解 科学技术体制的主要内涵,对于理解我国的 科技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2.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1)科学的社会规范(CUDOS)
⑴公有主义规范 ⑵普遍主义规范 ⑶无私利性规范 ⑷独创性规范 ⑸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
2)技术的社会规范
⑴公有主义规范
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 (科学发现在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属于整体科学共 同体以至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 行公开原则。)
技术共同体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 学中推导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的模型或 模式。技术专家群体是技术共同体,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 导下从技术的解题活动。
技术共同体有一种重要形式是“创新者网络”。它提供 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创 新者网络概念原于技术创新经济学,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 织形态——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相 互渗透的产物。
1.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爱 因斯坦把其分为三类:①爱好科学,科学是他们的娱乐。② 具有纯粹功利目的。③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动机(消极—— 摆脱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束缚;积极——以适当的方式描绘 容易领悟的世界图景,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追求客观的 知识本身)。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来源2、以达·芬奇为代表的艺术 家和工匠,不仅仅是达·芬奇,文艺 复兴时期许多学者,如波堤切利、 杜里、弗朗西卡等,都是集手工艺 者、工程师、艺术家和科学家于一 身的人。
LOGO
Page 9
▶英国迈出了第一步 ☞
▶法国迈出了第二步
☞ ▶德国形成科学职业
☞ ▶美国进一步发展 ☞
1644年开始,一批哲学家每周在伦敦聚会 讨论科学问题,他们将这个团体称为“无形 学院” ,这一活动最终导致世界上第一个有 影响的科学家组织——英国皇家学会在1662 年成立。
Page 13
科研组织的特征 ▶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大科学日益得到政府的重
视。 ▶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科学时代。
在学院科学存在的同时,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存在的同 时,产业科学出现了。三者分别在大学、产业组织和政 府实验室中进行,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 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呈现出新关系。 ▶人类进入21世纪初,计算的数量和信息的范围正以难以 想象的速度扩张。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展进程所移动, 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提出虚拟科研组织 或e—科学的概念。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人造生命 2010年5月20日,历时10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在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指导 下诞生,被科学家命名为“人造儿”。
是人造而非克隆,那么我们如何定义?
研究小组计划,先合成出可供生 命存在的最小数量的基因,然后通过 向其中弥补其他基因,制造一系列新 的微生物,比如可生产生物燃料的细 菌、有用的药品、可以从空气中吸收 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细菌或是制 造合成疫苗所需的蛋白质。

第四专题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四专题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四专题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讲人郝新鸿)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历史进程科技的社会建制:指科学和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和职业角色门类,也就是科技活动的体制化、职业化和规范化。

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历史进程:1、古希腊时期:科学与哲学没有分家,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的人。

科学只是一些有闲阶级在工作之余进行某些科学方面对思考、研究、辩论,后来从哲学家中分化出一部分人专门研究某种知识,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等。

2、中世纪:欧洲的科学、艺术、哲学进入黑暗时期,科学的中心转移到阿拉伯、印度、中国。

但是,阿拉伯国家的科学与宗教迷信的紧密相连和中国重经验轻理论的文化传统,使得它们都失去了超过欧洲的机会,科学仍然没有成为有保障的职业。

3、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活动重新抬头,这时的科学家也是集手工艺者、工程师、艺术家、学者于一身的人。

科学的中心在意大利。

4、17~18世纪是科学从业余向职业化过度。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1666年法兰西科学院成立。

1700年德国柏林科学院成立。

1725年俄国成立帝国科学院。

科学家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科学活动和科学家角色获得正式承认。

但直到18世纪末,大多数科学家的活动还是业余的。

此时科学的中心在英法。

5、19世纪中期,科学家从此踏上职业化道路。

科学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学家人数开始激增。

1809年普鲁士教育大臣创办柏林大学,确定了“科学研究与教育统一”的原则,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建立,工业实验室也开始出现,一大批专业学术团体开始改组或建立,科学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

6、20世纪一战后,科学作为一种成熟职业在美国定型。

美国的的高等学校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最活跃的舞台,而大型企业则是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科学家的聚集地。

经济对科技的需求加快了科技一体化进程,各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机构出现,科学由此进入到大规模建制化的大科学时代。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摘要: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盲目的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种种弊端,甚至是灾难。

分析了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然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科技革命可持续发展一、前言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的整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

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是关于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

从研究对象、内容和认识职能看,科学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

其中每一个领域又有许多分支学科,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科学体系。

作为上述每一个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各个领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或各方面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而思维科学则是以人类思维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尤其是 20世纪中期以来,相继出现了一些边缘科学,综合科学,横断科学等。

科学具有意识功能。

科学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协作过程,体现着社会的一般劳动。

科学活动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创造性,不断创新是科学活动的生命力之所在。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实用版】目录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成1.自然科学2.社会科学3.应用科学4.交叉学科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特点1.学科间的相互融合2.科技与社会的紧密联系3.创新驱动发展三、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在我国的发展1.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2.我国科学技术体系的成就3.我国科学技术体系面临的挑战正文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和交叉学科等多个部分组成。

自然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它包括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众多学科,这些学科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研究,探索自然界的规律,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

社会科学则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包括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这些学科通过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和改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实践部分,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包括了工程学、医学、农业科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交叉学科则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新兴部分,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这些学科的发展为我们解决复杂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特点是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科技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创新驱动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学科间的融合和交叉变得越来越普遍。

同时,科技与社会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我国,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包括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和交叉学科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但同时,我国科学技术体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科学技术看作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本质。

本篇从社会的角度,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最后探讨科学技术进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本身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建制。

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更为频繁和紧密,由此出现了从人文社会科学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本章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它们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在社会学中,社会建制(soc汕insdtudon)与社会制度基本同义,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二、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1)近代科学家角色的出现(2)近代技术专家角色的出现3。

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1)现代科学家角色的确立(2)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的确立三、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技体制改革科学技术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心,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展和丰富着其内涵。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

了解科学技术体制的主要内涵,对于理解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1.科学技术的投人体制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一、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2.科学技术界的互动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是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有机系统。

科学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重塑

科学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重塑

科学技术对社会结构的重塑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直以来都在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从最早的工业革命到现在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革新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还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重塑作用。

本文将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四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劳动力的需求和组织形式,从而重塑了社会中的劳动力结构。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重体力劳动工作被机器所代替,例如汽车工厂的流水线作业。

同时,新兴的科技行业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兴起,也创造了许多新的高技术职位。

这些职位对技术和创新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社会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与此同时,一些低技能职位的需求减少,这引发了社会对教育体系的重新思考和改进。

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社会中的信息流动和沟通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线下媒体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新闻来获取信息。

这种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交流和互动。

这种信息的自由流动也带来了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变革,例如“阿拉伯之春”中的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和传播作用。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社会中的职业分工和组织结构的改变。

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如程序员、网络设计师和数据分析师等。

这些职业的兴起使得许多传统的行业、职业和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组织结构,以适应新的科技发展。

传统的工作方式逐渐被更加灵活和自由的工作方式所取代,例如远程办公和自由职业者的逐渐增多等。

这种职业结构的变化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劳动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社会中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产生了影响。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变得模糊。

从在线游戏到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虚拟社交和虚拟体验中。

科技发展与社会结构

科技发展与社会结构

科技发展与社会结构科技发展是当代社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对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和社会组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科技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科技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

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很多传统的劳动工作被机器取代。

例如,在工厂生产线上,机器人可以完成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这些变化使得社会结构中的劳动分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从事的工作更多地依赖于智力和技能的发挥。

这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

其次,科技发展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

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与他人保持联系,并且可以随时获取各种信息。

这种即时沟通的方式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并对社会结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例如,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传统的商业模式受到冲击,中小型实体店铺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信息泛滥、谣言传播等,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反思和解决。

此外,科技发展还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

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我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各种文化和娱乐资源,如音乐、电影、游戏等。

这种数字化的体验尽管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对传统的文化产业和习俗带来了冲击。

社会结构中的文化组织和价值观也受到了重新考验和塑造。

例如,音乐、电影等传统的文化产业面临着盗版和数字化的威胁,同时也需要创新和适应新的消费需求。

最后,科技发展也给我们的社会结构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

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的问题,即社会中信息获取和技术应用的不平等现象。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解决,以确保科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

第三讲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结构

第三讲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结构

第三讲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结构现代科技革命不仅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也是推动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

所谓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这个复杂系统的基本要素的构成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三个不同的层次所组成。

(1)生产力系统是由人们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着社会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构成的。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作为自然界的对立物而存在。

从此,自然界成为人的认识对象。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产力是人类认识、改造、利用、控制、顺应自然的能力。

它是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管理组成。

(2)生产关系系统是由人们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它使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生产资料)以及劳动产品获得具体的社会形式。

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产品分配形式。

在现代社会更多强调人与人的和谐。

(3)上层建筑系统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基础(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党、政府、国会等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公、检、法、武警、军队等国家机器)以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的观点等意识形态的东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

存在决定意识。

社会结构的变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导致社会结构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治人物的更替、国家政策、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军事政变、国外干预(东欧、苏联、阿富汗、伊拉克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政治结构(上层建筑结构)一、生产力系统的社会结构变革生产力系统的社会结构变革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变革、职业结构的变革、生产力分布结构的变革。

(一)产业结构的变革所谓产业结构亦称产业部门的结构,它是反映社会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结构(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维修等传统服务业—金融、医疗、旅游、家政—信息、科技、教育、文化等为主的知识产业)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大结构摘要: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贯穿和渗透于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与生态结构之中。

科学是人类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成果。

科技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生态保护活动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run through and infiltrated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political structure, sense of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 Due to the human-specific social activ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ents are parts of the whole community, which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economic activities, political activities, cultural event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ctivities.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地位作用Keywo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ctions of society; position; faction科学技术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贯穿和渗透于一定社会的各个结构之中,并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发生交互作用。

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在内的更高水平的社会结构体系。

通过对社会的整体分析,了解社会四大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社会的四大结构1、社会四大结构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个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出发,阐述社会有机体活动和发展的图式,提出了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构成其经济基础,而全部的政治法律关系及其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

马克思对社会的具体形态或基本结构及其关系的阐发,特别是对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运动及其起决定性作用的阐发,集中体现了社会有机体是具有内部结构的科学思想,它既是对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的综合展观,又是对其所作的高度抽象,指导我们结合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更全面地揭示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这就不仅为正确认识,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我们全面揭示社会的内在结构指明了方向。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涉及到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涉及到社会的生态结构。

2、社会四大结构的内涵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社会四大结构是社会系统的一种分层,认识这四大结构的内涵与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的政治结构包括政治法律体制与政治法律设施,其中政治法律体制决定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设施反作用于政治法律体制。

社会意识结构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非意识形态,其中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社会非意识形态,社会非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性的因子,它贯穿和渗透于一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与生态结构之中。

技术一方面与科学知识的应用有关,一方面又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既可以表现为观念与设计方案,又可以表现为物化的成果.现代科技活动与生产活动有密切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准备与手段。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构成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特定的社会构成。

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想象,它的发展必然要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要考察社会诸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就必须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构成的诸方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经济构成社会生产实践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决定人们其它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人们首先要通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才能逐步认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规律。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事实材料,否则就不能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

近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正是由于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事实材料的结果。

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向科学技术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恩科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向前推动。

”【2】生产实践还为科学技术的研究活动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现代的科技发展中,生产向科学实验提供什么样的仪器和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科学技术的政治构成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统治阶级的利益制约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与速度。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维护少数统治者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少数统治者总是按照他们的阶级利益力图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与速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

3、科学技术的文化构成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各种特殊运动形态的本质与规律。

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文化条件。

4、科学技术的生态构成生态意识、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是科学技术生态构成的重要内容,它们的性质与状况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生态意识把人与自然看成是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代表了人对自然更为深刻的理解方式。

现代生态学理论揭示出,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特征。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科技、社会、环境保护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协调人们的科技观、伦理观、消费观和道德价值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三、社会的科技构成科学技术的存在与发展一方面受制于社会,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存在、构成与运动发展变化又有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呈现出来愈来愈强的趋势。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科技对社会结构的形成、调整与改造作用日益增强。

1、科学技术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与改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最大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使得劳动者、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这三个生产力的基本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生产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劳动技能,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蒸汽机、电力机、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得以摆脱大量繁重的重复的脑力劳动,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科学技术对政治结构的调节与改造科技是改变社会政治格局的一种力量,社会政治法律体制与政治法律设施,其发展的性质与规模都会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科学技术正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它不仅在广泛的意义上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而且对利益关系与权利制衡关系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在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称霸世界的主要力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科技技术优势从不发达国家获取超额利润,形成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推行新殖民主义,使许多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更加恶化,并力图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国家,甚至公然侵犯别国主权,搞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正像邓小平所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3】所以,发展科学技术,是我们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政治任务。

3、科学技术对意识结构的调节与改造一般来说,知识形态的科学本身并不构成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但是,历史上的一切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和群体,总是依靠当时的先进的科学成果来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并以自己的社会意识形态为指导去发展和利用科学成果。

思维方式的变革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4、科学技术对生态结构的调节与改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

从反思中人们认识到,人是自然的奴隶或自然是人的奴隶的时代都应该结束了,努力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新时代应该开始了.发展绿色科技的重要性赋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以更深一层的新意,即绿色科技是第一中之第一,也就是说,只有用绿色科技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是能够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生产力,才是在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20.【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505.【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4】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5】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