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练习册)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的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的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的练习题及答案一、朝中措辛弃疾①夜深残月过山房。

睡觉北窗凉。

起绕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②。

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

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

【注】①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

②星斗文章: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

⑴从时间和表达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①从时间的角度看,上片写“夜深”所见;下片写“朝来”(白天)接待访客。

②从表达的角度看,上片描绘幽静的山居生活场景;下片则围绕山居生活与客人对话。

解析:第一问,从上片的“夜”和下片的“朝”可以推知上片是写“夜深所见”,下片写“白天待客”。

第二问,由上片的“残月”“凉”“星斗”可以推知上片写景,由“难忘”可以推知下片写情。

每点2分,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

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答案:(4分)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

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

解析:“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提出问题,“山林”“锺鼎”要选择哪一个,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人生态度。

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4分。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

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专练及答案10题

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专练及答案10题

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专练及答案10题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卢纶(?~约799),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

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3分)(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3分)[参考答案](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1分)“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1分)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1分)(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

(点明手法1分)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内容分析2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古剑清·高鹗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4分)(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格,将古剑比作“秋水”和“老龙”,分别写出了古剑出鞘时如秋水般明净的光芒,有如龙吟般跃跃欲试的剑声。

(4分,”秋水”、“老龙”各2分)(2)诗人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前两句中的“谁明”二字则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古剑不能为世所用(2分);后两句则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以“龙吟”写剑声,写出诗人跃跃欲试、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1分)。

(4分)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8分)[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青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飓,爱杀江南。

(1)张养浩,______朝人,他的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2020年长沙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一 课外古诗词曲鉴赏

2020年长沙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一  课外古诗词曲鉴赏
方法指导
“意象”中的“意”即诗人的情感或态度;“象”即诗歌中的景物或 塑造的人物形象。而“意境”则是一组“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氛围。赏析 诗歌意象意境一般要结合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并阅读诗句,找出诗句中的典型意象。
考点6
专题一 课外古诗词曲鉴赏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返回目录
四、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③,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④月明孤影过,长门⑤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⑥。 【注释】①公元842年,北方回鹘族向南骚扰,北方边民流离失所。杜牧时任 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特作此诗。②金河:泛指北方边地。③虏弦开:指北虏 发动军事骚扰活动。④仙掌:长安城建有金铜仙人舒掌托起承露盘。“仙掌”指 此。⑤长门:指长门宫,失宠者幽居的地方。⑥水多菰米岸莓苔:“菰米”“莓 苔”都是雁的食物。
2.看注释。注释一般会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等,多为整个作 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思想感情。如2019长沙《赋得暮雨送李胄》, 注释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 首送别诗”,由此可知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对好友李胄的恋恋不舍之情。
专题一 课外古诗词曲鉴赏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专题一 课外古诗词曲鉴赏
返回目录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 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解析】A项,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只有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没有抒发对故乡的 思念之情;D项,“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错误,应是 “阴沉压抑的氛 围”;E项尾联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直抒胸臆,而不是间接抒情。故选BC两项 。【答案】BC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
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 来,而怆然流泪。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 谈谈你的理解。(2分)
把个人放置到广袤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 的孤独感。(意思对即可得分) 5.(2019曲靖)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2 分)
四、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2016曲靖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金题集训】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小令内容简要分析。(2 分)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行旅图。主要特点是色调的对比。起句写藤枯、树老、鸦
昏,黑沉沉的颜色,冷冰冰的色调;但接下来的“小桥流水人家”却颜色光亮 而又甜暖。这种色调的对比,衬托了游子漂泊异乡的伤感。 2.(2016曲靖)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2分)
三、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10年未考;2020省卷强预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金题集训】 1.请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进行赏析。(2分)
此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描写江面美景,一个“正”字写出江面风平浪静,“一帆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 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2.(2011昆明)请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2分)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 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诗人“观”到了哪些景色?(2分)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84首古诗词曲鉴赏(1-20篇)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84首古诗词曲鉴赏(1-20篇)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 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 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 渴望。
第8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第9首 秋词(其一)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 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 一鹤?有何深意?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 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 神。
2.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 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 句做了铺垫(蓄势)。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很自 然地表达了本诗主旨)。
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 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 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 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意 对即可)
第5首 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 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第10首 夜雨寄北
1.诗中的“涨”字用得好,请体会“涨”字的妙处。 “涨”字富于动感,既写出巴山雨注秋池的景象,也表现了 诗人的思念之苦。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 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中考真题古诗词曲鉴赏专项练习——画面描写

中考真题古诗词曲鉴赏专项练习——画面描写

中考真题古诗词曲鉴赏专项练习——画面描写1. (2019贺州)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使至塞上》2. (2019安顺)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满江红(小住京华)》3. (2018恩施州)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望岳》4. (2018鄂州)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渡荆门送别》5. (2018巴中)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

《渡荆门送别》6. (2017张家界)颔联写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钱塘湖春行》7. (2017贺州)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

《春望》1.示例:广阔无垠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一轮落日孤悬于地平线之上,显得又大又圆。

2.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3.示例: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4.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奔腾直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5.示例: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6.示例:几只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上,几只燕子正在人家屋檐落脚,在来来回回啄着泥土建巢。

7.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

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

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泪珠。

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

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

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

(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

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

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

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

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1)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

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故答案为:⑴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2022年(有答案)中考语文专题一:古诗词曲鉴赏(课外古诗词曲鉴赏C组)

2022年(有答案)中考语文专题一:古诗词曲鉴赏(课外古诗词曲鉴赏C组)

2022年(有答案)中考语文专题一:古诗词曲鉴赏(课外古诗词曲鉴赏C 组)一、古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窘况为许衡州①赋郑 燮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②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

②塾师:指郑燮。

(1)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湘口①送友人李 频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苇岸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湘口: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

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

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魏大①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

②魏绛: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

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雄杰”。

④代:代州。

⑤狐塞:飞狐塞,边境驻军重地。

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⑦燕然:燕然山。

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突破训练:古诗词曲鉴赏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突破训练:古诗词曲鉴赏

古诗词曲鉴赏三轮拓展课外古诗词曲分类阅读训练写景抒情类1.[2020·绍兴改编]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5分)月下演东坡语①(其一)[清]汪琬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

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2)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入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3分)2.[2020·德阳]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5分)终南山[唐]王维太乙①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1)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颔联写近景。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茫茫“青霭”,“青霭”的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尾联叙事。

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

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然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2分)3.[2020·凉山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6分)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颍州西湖,欧阳修曾任颍州知州,晚年辞官退隐后便定居此地。

(1)这首小令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2分)(2)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例子分析。

中考真题古诗词曲鉴赏专项练习——内容理解

中考真题古诗词曲鉴赏专项练习——内容理解

中考真题古诗词曲鉴赏专项练习——内容理解1. (2020湘西)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钱塘湖春行》2. (2019北京)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 (2018内江)离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这首诗和大多数送别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 (2019河南)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江城子·密州出猎》5. (2019淮安)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 (2019郴州)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 (2019郴州)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水调歌头》8. (2017宜宾)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

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春望》9. (2019黄石)有人说“归雁入胡天”中“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使至塞上》10. (2018河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行路难(其一)》11. (2018云南省卷) 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游山西村》12. (2018湘潭)请你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说说将军和征夫为什么会有“白发”“眼泪”?《渔家傲·秋思》13. (2017陕西)有诗评说,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

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

《望岳》14. (2017桂林)有人评杜牧此诗:“于寻常处见深刻”。

古诗词鉴赏的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的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的练习题及答案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为人们提供了领略古人情感与思想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鉴赏古诗词,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欣赏古诗词之美。

练习题一: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古诗词,选择正确的答案。

1. 下面哪句诗不是属于《红楼梦》中的词?A.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C.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2. 下面哪句诗句是杜甫的作品?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 "傍晚灯火起,遥山生翠微。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下面哪首诗是苏轼的作品?A. 《登岳阳楼》B. 《静夜思》C. 《江城子》答案:1. A2. B3. C练习题二: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句子,选择正确的古诗词。

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A. 李白《静夜思》B. 杜甫《月夜忆舍弟》C. 白居易《长恨歌》2.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A. 李清照《如梦令》B.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C. 王之涣《登鹳雀楼》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A. 柳宗元《江雪》B. 杜甫《登高》C. 王之涣《登鹳雀楼》答案:1. A2. A3. C通过以上练习题的答案,相信读者们对古诗词的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古诗词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浓郁的情感,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欣赏,我们能更好地领略其中的艺术之美,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之中。

希望读者们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课件(253张PPT)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课件(253张PPT)
2.(2019河北)这首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12
3.(2011河北)阅读宋词《水调歌头》,回答(1)~(2)题。(5分) (1)请就词中加波浪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
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 可给分)
(2)简析“转朱. 阁,低绮. 户,照无眠.”一. 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 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3
4.*无题(唐·李商隐) [10年未考]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2020北京东城区模拟)古人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意思是诗歌创作要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刘禹锡的这首诗,颔联就借典故,既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怀 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对 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的感慨;尾联则点明酬答之意,既 表达了他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体现了他 坚韧不拔、乐观豁达的精神。(2分)
10
3.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2019、2011年均单篇考查]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金题集训
1.(2020唐山路北区三模)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曲鉴赏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曲鉴赏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曲鉴赏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十八)黄鹤楼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流逝等)之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字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

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5.(2019·大庆)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示例】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

面对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6.(2019·梧州)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解析】C.这些画面为引发乡愁做了铺垫,并不是抒发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十九)使至塞上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18首古诗词赏析练习(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8、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9、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本文档将提供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关于古代诗词的赏析题。

以下是一些题,供学生进行练和巩固。

1. 下面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开头两句,请补全下面的句子: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天涯霜刃露,千里月弓轻。


- “戍鼓断人行,边秋露冷透。


- “山寒百里雪,更夜直千钧。


2.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并说明是哪首古诗: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 根据句子补全诗句:
- “楼倾千尺水倒千寻石” 出自哪首古诗?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楼倾千尺水倒千寻石。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词赏析的一些习题。

希望这些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吉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专题训练(2021年整理)

吉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曲鉴赏专题训练(2021年整理)

古诗词曲鉴赏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5分)题金陵渡①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②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③.【注】①金陵渡:渡口名,今江苏镇江附近。

②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③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邗江县南边。

(1)“一宿行人自可愁"的“宿"在诗中的意思是。

(1分)(2)诗歌第三句“潮落夜江斜月里”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作简要赏析。

(2分)(3)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5分)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柳绿更带朝烟”的“朝"在诗中的意思是。

(1分)(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3)作者描写静景的同时又写了“花落”“莺啼”,有何作用?(2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5分)塞上忆汶水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沙漠。

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过尽征鸿犹未归"的“犹”的意思是。

(1分)(2)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3)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2分)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5分)杨柳枝温庭筠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1)“一面新妆待晓风”的“待"的意思是 .(1分)(2)诗词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2分)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5分)秋月朱熹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清溪流过碧山头”的“碧”的意思是。

(1分)(2)本首诗题为“秋月”,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2分)(3)这首诗通过秋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曲赏析练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曲赏析练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曲赏析综合练习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手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六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比照。

2、诗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写出了怎样的情形?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本身的含义。

后人引用此句赋予了新的含义。

4、点明贬谪地之远,说明被贬谪时间之长。

二、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而发。

“二乔〞在诗中指代。

2、全诗借物咏叹,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旨在说明什么?3、这首诗按体裁划分属于,押韵的字有。

4、评价历史本应该是庄重的,然而本诗在评价历史上有什么特点?三、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和。

2、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以“雨打萍〞比喻。

3、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巧借地名写出了。

.4、全诗熔和为一炉,大方悲凉,感人至深。

5、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汗青〞为什么不能误写成“汗清〞、“汉青〞?请你加以解释。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的小序有何作用?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下片问,归根到底是在抒发对的感慨。

3、请分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思想感情。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诗句:5、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专题一古诗词曲鉴赏特别说明:针对淮安、连云港等地考查课内、课标古诗词曲,特配赠《课标古诗词曲40首鉴赏·通关文碟》(见活页),此处习题只针对宿迁等地市课外古诗词的考查,分类精选习题,在仿真题的基础上,特设【拓展提问】,练透所有考点。

即事感怀(宿迁5年4考)一、(2017岳阳改编)阅读徐俯的《春游湖》,回答问题。

(5分)春游湖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①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①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3分)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拓展提问】3.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着怎样的理趣?4.诗题是“春游湖”,但是诗中并没有出现“游”字。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体现“游”的。

5.试从语言或写法角度赏析这首诗。

二、(2017滨州改编)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5分)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3分)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三、(2017扬州市广陵区一模)阅读诗歌,完成1~2题。

(6分)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结合加点词语简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3分)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四、(2017启东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6分)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本诗描写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作者也经历了一个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心路历程。

(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2分) 2.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诗句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4分)五、(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东晋时期将领,“闻鸡起舞”讲的正是此人,这里作者以刘琨自喻。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颔联。

(2分)2.诗歌尾联写到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拓展提问】3.诗的颔联和颈联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请做简要分析。

4.“江上阴云锁梦魂”中“锁”字用得精妙,请赏析其妙处。

六、(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少年行(其一)王维新丰①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②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注】①新丰:新丰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

②游侠:游历四方的侠客。

1.“新丰美酒斗十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2.末句“系马高楼垂柳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拓展提问】3.诗中少年游侠的“意气”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联系全诗加以说明。

七、(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碛①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②。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①碛(qì):沙漠。

②两回圆:两个月。

1.这首诗的首句历来为诗家称赞,“西来”点明____________,“欲到天”既写出______________,又展现出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2分) 2.请简要赏析“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3分)八、(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5分)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这首词是蒋捷于元灭南宋期间,经历国破家亡的变故后所作。

1.这首词采用什么顺序来写“听雨”?分别描绘了哪三幅听雨图景?(3分)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2分)【拓展提问】3.词中说,“少年”听雨是在歌楼上,“壮年”听雨是在客舟中,两者分别有什么寓意?4.“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九、(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宿王昌龄隐居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①滋苔纹。

余亦谢时②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②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颈联展现的画面。

(3分)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十、(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①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①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1.一、二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试做简要赏析。

(2分)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送别伤怀(宿迁2014)一、(2017长沙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折杨柳①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技。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选自《全唐诗》。

“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3分)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做简要赏析。

(2分)二、(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和答元明黔南赠别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①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脊令:即鹡鸰(jí líng),水鸟名。

比喻兄弟友爱,急难相顾。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2分)2.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三、(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刘长卿万里辞家事鼓鼙①,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注】①事鼓鼙(pí):从事军务。

1.请简要赏析“万里辞家事鼓鼙”一句中“万里”的妙处。

(2分)2.“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四、(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送韦整尉长沙张祜远远长沙去,怜君利一官。

风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宽。

木客提蔬束,江乌接饭丸。

莫言卑湿地,未必乏新欢。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疾”与“宽”的表达效果。

(3分)2.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五、(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一别心知两地秋”。

(2分)2.诗中的“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怎样将诗人的感情表达得含蓄动人的?(3分)【拓展提问】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此诗后两句。

六、(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gǔ)师:渔夫。

②临圻(qí):近岸之地。

1.第一、二句中写了哪些暗示送别的意象?(2分)2.第三句自古备受赞赏,请做简要赏析。

(3分)登临抒怀一、(2017兰州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5分)金城北楼①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

金城,在今天的兰州。

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

④更:经历。

1.诗歌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金城美景?(用四字词语概括)(2分)2.“至今羌笛怨无穷”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3分)【拓展提问】3.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分析。

二、(2017镇江市润州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润州①二首(其一)杜牧向吴亭②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③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润州:今江苏省镇江。

②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

③桓伊: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善吹笛。

1.“千里秋”三字用语奇绝,请赏析其妙处。

(2分)2.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三、(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5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四、(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登南海驿楼汪广洋海气空蒙日夜浮,山城才雨便成秋。

冯唐头白偏多感,倚遍天南百尺楼。

1.首句中“浮”字用得巧妙,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2分)2.结合对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的理解,说说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五、(2018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5分)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①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酹(lèi):指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

1.词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3分)2.请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

(2分)咏物言志一、(2017天水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5分)落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多长在阴湿之地。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

(2分)2.“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拓展提问】3.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又是从哪两个角度写的?二、(2017无锡市梁溪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