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科目科学班级五年级书名及册数五年级下册上课日期2018.1.26 每周节数 2 总节数40周次时间教材内容(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节数起止1 2.26----3.2 第一单元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2 3.5-----3.9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23 3.12----3.164 造一艘小船5浮力 24 3.19----3.23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25 3.26----3.30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26 4.2-----4.6 2给冷水加热3 液体的热胀冷缩种子的萌发 27 4.9-----4.13 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 28 4.16----4.20 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 29 4.23----4.27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210 4.30----5.4 期中考试11 5.7-----5.11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 时间在流逝212 5.14----5.18 2 太阳钟;3 用水测量时间; 213 5.21----5.25 4 我的水钟;5 机械摆钟; 214 5.28----6.1 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 215 6.4-----6.8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16 6.11----6.15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 证明地球在自转; 217 6.18----6.22 4 谁先迎来黎明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218 6.25----6.29 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219 7.2-----1.6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220 1.9-----1.13 期末考试备注第二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情况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 1 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第 2 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 3 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第 4 课造一艘小船
第 5 课、浮力
第 6 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第 7 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第 8 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马
第二单元热
第 1 课热起来了
⑴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⑵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⑶自身运动产生热的;⑷保温的
2.小组讨论: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活动二: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1.先预测加穿衣服能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
的理由。

第 2 课给冷水加热
第 3 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 4 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第 5 课、金属热胀冷缩吗
第 6 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第7 课、传热比赛
第8 课、设计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 1 课时间在流逝
第 2 课太阳钟
第 3 课、用水测量时间
第 4 课、我的水钟
第 5 课、机械摆钟
第 6 课、摆的研究
第 7 课、做一个钟摆
第 8 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运动4.1 昼夜交替现象
4.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4.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4谁先迎来黎明
4.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4.6地球在公转吗
4.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下册科学全册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

教学章节及内容概述1. 第一章: 感知光的性质和光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第二章: 了解光的传播、颜色和反射。

3. 第三章: 了解声音的传播和测量。

4. 第四章: 认识电池、电线和灯泡。

5. 第五章: 了解电的导电性和开关的使用。

6. 第六章: 了解平衡和不平衡力。

7. 第七章: 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运动的规律。

8. 第八章: 了解水、空气和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策略- 利用观察、实验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 运用生活实例和练题,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或分享一个有趣的故事。

2. 提供基础知识:通过展示图表、实验或讲解等方式,介绍新的科学知识点。

3. 学生参与: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或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4. 巩固和拓展:提供额外的练或小组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简单的知识检测或评价。

教学评价和反馈- 利用小测验、课堂讨论或作业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和进一步加强研究。

-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参与,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自主研究能力的提高。

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目- 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

- 相关实验装置、示意图和教具。

- 其他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材料和辅助教学。

其他注意事项-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和卫生。

-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以上是教科版(新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概要和教学指导,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和实施。

祝教学顺利!。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一、引言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

本文将详细阐述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教师们提供可读性强、实用性高的教学指导。

二、教案概述
本教案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内容涵盖生活、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探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运用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总结,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实现共同成长。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5.实践应用:布置相关作业或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教案注重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引导他们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六、结语
通过实施本教案,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科学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沙子数量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后记: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教学过程】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板书设计: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的形状量杯里的水量(毫升)放入后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毫升)沉浮状况实心团200沉的形状200浮形 1200浮形 2200浮形 3200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教学后记: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所需器材:实验结果: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小石块中石块大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在水中的重力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下沉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教学后记: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教材处理】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实验记录水的量食盐的量沉浮情况100毫升100毫升100毫升100毫升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四、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板书设计: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滴加热调制液体观察—发现—推测—验证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教学后记: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教学过程】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在液体中的重量受到的浮力。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生物的繁殖》1. 植物的繁殖2. 动物的繁殖第六章《环境和资源》1.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2.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的繁殖方式,了解植物和动物繁殖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与生物关系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3. 了解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繁殖过程及其特点环境与生物关系的理解2. 教学重点: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方式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图片、资源图片等2.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植物种子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植物和动物的繁殖现象。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植物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动物的有性繁殖过程,使学生理解繁殖的基本概念。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繁殖现象,并进行分享。

4. 知识拓展介绍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5. 资源分类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并讨论如何节约资源。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繁殖植物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动物繁殖:有性繁殖2. 环境与生物关系3. 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一种植物的繁殖方式。

举例说明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怎样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 答案:植物的繁殖方式:如无性繁殖的嫁接、扦插;有性繁殖的种子繁殖等。

环境与生物关系:如环境污染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也会影响环境等。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分: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物繁殖过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案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学 习
重 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 学
准 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学 习
重 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 学
准 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包括:走进大自然、空气和水的奇妙、生物的适应和生存、太阳和地球、探索声音、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地球的面貌、地球的变迁、地表的变化、天气和气候、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生物的适应和生存;2. 太阳和地球的关系;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4. 地球的变迁和地表的变化;5. 天气和气候的特点;6. 环境保护的方法。

重点:1. 空气和水的奇妙;2. 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 地球的面貌;4. 地表的变化原因;5. 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因素;6. 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3. 挂图和模型;4. 视频和图片。

学具:1. 笔记本和笔;2. 实验器材;3. 调查表和观测记录本;4. 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实验现象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空气和水的奇妙: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性质和变化。

2. 生物的适应和生存: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存策略。

3. 太阳和地球: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关系。

4. 探索声音: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知识讲解(10分钟)1. 地球的面貌:讲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 地表的变化:讲解地表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天气和气候: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特点。

四、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课:食物链与食物网第3课:生态系统的平衡2.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第2课: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第3课:探索宇宙3.第三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1课:物质的性质第2课:物质的变化第3课:物质的转化4.第四单元:简单的机械第1课:杠杆的原理第2课:滑轮和斜面第3课:简单机械的应用5.第五单元:能量与能源第1课: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第2课:常见的能源第3课: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观察: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生物和环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2课:食物链与食物网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讨论:分组讨论,找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实践:让学生模拟构建食物网,理解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3课:生态系统的平衡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失衡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2.分析:让学生分析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3.探讨:分组探讨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观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点。

3.讨论:分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第2课: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让学生分析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关系。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教科版)【DOC范文整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教科版)【DOC范文整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表格式导学案(教科版)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学习目标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学习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学习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学习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集体备课二度备导学过程温故互查:地球运动的特点:自转证据:自转方向:自转周期:。

设问导读: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合作探究: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小组交流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导学过程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汇报点评: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巩固练习:地球绕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解释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拓展延伸: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板书设计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导学反思水东教学区课堂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实验课授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30授时间学习内容地球在公转吗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背景及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作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学期的教学背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实践、探究与体验。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学期《科学》课程所涵盖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科学知识,包括物质、能量、生命、地球与宇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原理。

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以及使用科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团队合作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材内容概述动植物知识: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的萌发、生长环境对植物的影响等;动物的生存策略和生活习性,包括动物的分类、习性特征等。

这一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的奇妙和生物多样性。

物理现象:涵盖光的反射与折射、热胀冷缩现象、力的传递等基础知识。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的魅力,理解物质的基本属性。

化学变化: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物质的溶解、化学反应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地球宇宙知识:涉及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天文现象等。

通过模型制作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宇宙的奥秘,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材中还穿插了科学小实验、科学调查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每个章节都设有课后习题和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案大纲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说明如何通过实验教学、观察活动等形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设计各种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提出针对有余力的学生的拓展学习内容和方法,如科学竞赛、课题研究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主要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地理等三个科学学科的内容。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物体运动、天地万物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提供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物理原理解析物体的运动。

3.了解并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学会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总结。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教案按照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六个单元,并给出了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

单元一: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一课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第二课动物的生存环境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三课动物的运动和觅食行为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觅食行为,理解其适应环境的原理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四课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理解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第五课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第六课植物的繁殖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单元三:力和运动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七课力和运动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和效果第八课物体的运动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第九课利用力使物体运动运用力推动物体的运动,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性单元四: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课能量与物质的转化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和方式第十一课电能与灯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能的特点和电能转化的方式,理解灯的工作原理第十二课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了解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单元五:地球与宇宙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三课地球和月球了解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和关系第十四课太阳对地球的照射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方式和效果,探究地球的季节变化第十五课星星和星座了解星星和星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提高对宇宙的兴趣和认识单元六:人类与地球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六课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保护了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保护的影响第十七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第十八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教案提供了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生物教学进度表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情况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教学目标总体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的分类,第二节生物的生存环境;2. 第二章《光与影》:第一节光的传播,第二节影的形成;3. 第三章《电与磁》:第一节简单电路,第二节磁铁的性质;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地球的结构,第二节太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分类和生存环境,掌握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原理,了解简单电路和磁铁的性质,认识地球的结构和太阳系;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光的传播原理、简单电路的搭建、地球的结构;2. 教学重点:生物的生存环境、影的形成、磁铁的性质、太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光实验器材、电路实验器材、地球仪、太阳系模型;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标本、光实验器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2. 新课: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典型例题,详细讲解;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积极发言、合作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包括章节名称、重要概念、关键词等;2. 板书布局:左侧为主要概念和知识点,右侧为相关实验图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分类报告;(2)光的传播实验报告;(3)简单电路搭建实验报告;(4)地球与宇宙知识问答。

2. 答案:在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为学生提供正确答案和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相关阅读、实验、观察等,提高科学素养。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最新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植物在我们周围第2节动物在我们周围第3节空气与我们的生活2. 第二章动物与植物第1节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第2节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第3节生物的多样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2. 教学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放大镜、显微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尺子、称重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

3. 教学过程:(1)植物在我们周围1. 介绍植物的特点及分类。

2. 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进行分类和记录。

(2)动物在我们周围1. 介绍动物的特点及分类。

2. 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进行分类和记录。

(3)空气与我们的生活1. 介绍空气的组成和作用。

2. 学生进行空气质量的检测实验。

(4)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 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2. 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

(5)动物的生长与繁殖1. 介绍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2. 学生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记录。

(6)生物的多样性1. 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2. 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制作调查报告。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点概念、观察记录表格等。

2. 板书形式:采用图文并茂、简洁明了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

家长协助,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实验。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五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导学案第一单元沉和浮第 1 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 2 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 3 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 4 课造一艘小船第 5 课、浮力第 6 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第 7 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第 8 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马受到的浮力2.小组讨论: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活动二:推测与验证1.我的问题: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2.我的假设:3.小组讨论:阅读课本第19页,交流实验方法。

4. 观察实验,做好记录。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马铃薯清水浓盐水重量5.小组讨论:(1)同体积的三种物体轻重相同吗?分析同体积三种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与沉浮状况的变化,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2)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活动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1.分析课本第20页提供的数据,推测塑料放入三种不同液体后的沉浮状况。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推测以及推测的理由。

3.实验验证:试一试,实际结果跟推测是否一致。

4.小组讨论:①尝试解释课本第20页几幅图中的现象。

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③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学习评价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1.比较同体积清水和盐水的轻重,需要用的仪器是()。

A.弹簧测力计 B.天平 C.量筒 D.烧杯2.铜砝码能漂浮在()上。

A.盐水 B.液体的浓度 C.水银3.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出现的沉浮状况的变化与()有关。

A.马铃薯的大小 B.同体积液体的轻重C.马铃薯的轻重4.可以使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的做法是()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2. 生物与环境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人体的运动与保健5. 电与磁6. 光与色彩7. 地球与宇宙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分类;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和保健方法;探究电与磁现象;认识光与色彩现象;探索地球与宇宙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植物的生长过程、电与磁现象、光与色彩现象。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体保健方法、地球与宇宙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标本、动物模型、人体骨骼模型、电路元件、光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故事、问题等形式引入新课。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6.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优秀生,指导后进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分模块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分类练习题;(2)植物生长过程观察记录;(3)人体运动系统图解;(4)电与磁实验报告;(5)光与色彩现象分析;(6)地球与宇宙知识问答。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课外实践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本教案注重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与应用;5. 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评价;6. 板书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性。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1 基因与遗传1.2 变异与进化1.3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2. 第2章《环境与生活》2.1 环境问题2.2 人类的环保行动2.3 绿色生活3. 第3章《光与影子》3.1 光的传播3.2 影子的形成3.3 眼睛与视觉4. 第4章《电与磁》4.1 电流的产生4.2 电路与应用4.3 磁现象与磁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

3. 帮助学生掌握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实践操作2.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方式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遗传和变异实验器材环保实验器材光与影子、电与磁实验器材2. 学具:记录本彩色笔光与影子、电与磁实践操作材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通过讨论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行动。

通过观察光与影子、电与磁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讲解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知识,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和变异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

设计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参与。

设计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实践题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章节和内容要点。

2. 用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遗传和变异、环境问题、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原理和现象。

3. 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和变异的实践题目,如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生长和变异。

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的实践题目,如设计家庭环保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册[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全册[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导教案全册[1]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实验课讲课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1讲课时间学习内容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必定的标准。

学习目标2、对物体沉浮做出展望,并用实验考证,做好记录。

3、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学习要点同种资料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实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水槽 1 个,物体 7 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学习准备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2 面)。

集体备课二度备课设问导读:1 、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察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2、察看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合作研究:1、小组领实验器械,分工合作,导对设问导读 1、2 题进行实验察看,完成 2 页实验记录表。

学2、察看同一种资料组成的物体在水过中的沉浮: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程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断把它切得更小会如何。

学生达成教材第 3 面的记录表“预测”、“原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虑此中的原由。

4、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同,仍是沉的吗?报告评论:1、整理自己的展望原由,想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要素有关呢?(随机摆列各要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资料、能否空心等。

)2、组织沟通,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要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状况有没有发生改变?经过以上实导验,我们能够获得什么结论?(同一种资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学过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程稳固练习:1 物体在水中沉浮标准:只需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2 同种资料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拓展延长:认识鱼为何能自由的沉降物体在水中是沉仍是浮砖块沉木块浮板书设计塑料块浮猜想与沉浮有关要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资料、能否空心等导学反省讲堂导教案年级设计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要点学习难点学习准备导学过程五学科科学课型实验课讲课教师总课时2讲课时间沉浮与什么要素有关1、物体的沉浮与自己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导学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导学案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导学设计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
课题
造一艘小船
主备教师
辅备教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过程与方法: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六、拓展延伸
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物体的沉浮到底于什么因素有关呢?和你的父母说一说你的收获。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导学设计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学习方法
练习
合作探究
课题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主备教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学习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学习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沉和浮
第 1 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第 2 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 3 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第 4 课造一艘小船
第 5 课、浮力
第 6 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第 7 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第 8 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马
受到的浮力
2.小组讨论:
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
活动二:推测与验证
1.我的问题: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
2.我的假设:
3.小组讨论:阅读课本第19页,交流实验方法。

4. 观察实验,做好记录。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清水浓盐水
重量
5.小组讨论:
(1)同体积的三种物体轻重相同吗?分析同体积三种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与沉浮状况的变化,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2)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活动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分析课本第20页提供的数据,推测塑料放入三种不同液体后的沉浮状况。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推测以及推测的理由。

3.实验验证:试一试,实际结果跟推测是否一致。

4.小组讨论:
①尝试解释课本第20页几幅图中的现象。

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③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习评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1.比较同体积清水和盐水的轻重,需要用的仪器是()。

A.弹簧测力计 B.天平 C.量筒 D.烧杯
2.铜砝码能漂浮在()上。

A.盐水 B.液体的浓度 C.水银
3.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出现的沉浮状况的变化与()有关。

A.马铃薯的大小 B.同体积液体的轻重
C.马铃薯的轻重
4.可以使清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的做法是()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
阿基米德“王冠的秘密”可以帮你找到取同体积
第二单元 热 第 1 课 热起来了
A .往清水里加盐
B .把水倒掉一些
C .把马铃薯切小一些
导学反思
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热起来了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导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导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导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探 究 活 动
活动一: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试着分类,看身体增热的类型有哪些
⑴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⑵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⑶自身运动产生热的;⑷保温的
2.小组讨论: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活动二: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1.先预测加穿衣服能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 并说说预测的理由。

一、引入: 1、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
(或你)的手热起来吗?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
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 (活动要点:分析这
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
体热起来的?)
二、衣服能给身体提
第 2 课给冷水加热
第 3 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 4 课、空气的热胀冷缩
第 5 课、金属热胀冷缩吗
第 6 课、热是怎样传递的
第7 课、传热比赛
第8 课、设计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 1 课时间在流逝
第 2 课太阳钟
第 3 课、用水测量时间
第 4 课、我的水钟
第 5 课、机械摆钟
第 6 课、摆的研究
第 7 课、做一个钟摆
第 8 课、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运动4.1 昼夜交替现象
4.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4.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4谁先迎来黎明
4.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4.6地球在公转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