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3课西晋和东晋
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优秀

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优秀5篇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优秀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二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战火纷飞百余载,朝阳初起忆江南。
上述图片中的江南好美,上述文字都在怀念“江南”,尤其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生动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忆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你知道“江南”是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在什么时候开发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去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东晋的兴亡1.问题思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南迁的北方人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够恢复中原。
初中历史西晋教案

初中历史西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以及其短暂的统治时间。
2. 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认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政治黑暗的重要问题。
3. 理解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重点:1. 西晋建立、统一到灭亡的过程。
2. 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认识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2. 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
教学准备:1. 教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三国最终是如何统一的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西晋的建立过程,包括司马炎篡魏建晋、灭吴统一等。
2. 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原因包括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等。
3. 讲解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如战乱、灾荒等,以及内迁对北方地区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对我国历史有什么意义?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
2. 思考:为什么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西晋统一的意义,以及北方各族内迁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短命的重要原因。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历史资料的引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第23课 西晋和东晋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一
[考试类型] 同步试题
[章节]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文件] c1s23.doc
[标题]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内容]
前提测评
(一)填空
1.三国鼎立中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国、国、国;它们的都城分别在、、。
(二)单项选择
2.三国中魏国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袁绍
C.刘备
D.曹丕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 年,西晋派兵灭吴,统一南北。
年,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西晋的统一持续了年。
2.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统一流域。
其统治者苻坚任用汉人为丞相,励精图治,国家强盛起来。
(二)单项选择
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②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③西晋派兵灭吴④司马昭派兵灭蜀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4.西晋的开国皇帝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5.十六国包括北方十五个重要国家和西南地区的( )
A.西凉
B.前秦
C.后秦
D.成汉
(三)多项选择
6.淝水之战结束后的局面是( )
A.前秦统治迅速瓦解
B.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C.立即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D.东晋收复了黄河以北许多失地。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西晋和东晋》教学设计之三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三教案示例之三第23课西晋和东晋教材分析从265年到420年,历时150多年的两晋是三国和南北朝之间的一段历史。
280年西晋结束分裂,统一中国。
但仅维系30多年,又出现了山河破碎,群雄并立的局面。
软弱、腐朽的东晋只偏安东南一隅,一任北方各族竞相厮杀、争战,不敢北顾。
国家分裂,统治残暴,经济凋敝,人民困苦,构成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特点;而各族人民彼此学习,相互融合,在艰难中推动历史发展,则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侧面。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西晋的统一;少数民族内迁和西晋灭亡;十六国和东晋建立;前秦统一北方和淝水之战。
2.思想政治教育:①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通常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我国的历史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通过学习淝水之战,使学生认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③统治阶级的腐朽是人民痛苦、国家灾难的根源。
3.能力培养:通过对淝水之战胜负双方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西晋的统一和淝水之战。
难点:内迁各族和淝水之战胜败原因的分析。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1.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提问:三国时期的曹魏由何人、何时建立?学生答。
)曹丕建魏,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
司马氏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司马懿出身名门望族,青少年时期就有人夸赞他是“非常之器”。
曹操忌他智谋过人,未加以重用。
曹丕称帝以后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
丕死,他与曹魏宗室曹真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
这期间,他在平定辽东,抗拒蜀、吴的战争中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成为魏国最有权势的大臣。
明帝死,他又与曹真的儿子曹爽共受遗诏,辅佐年仅8岁的小皇帝曹芳。
曹爽见司马懿权势一天天增大,就设计夺了他的军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见势不妙,托病不出,用假象欺骗曹爽。
(一学生读“李胜访司马懿”和“高平陵事变”的小字。
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5篇)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总结: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历史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思考。
3.价值观教育:通过本章节学习,教育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业布置:布置与本章节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6.家作业:
-与家人分享本章节所学内容,讨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注意查阅相关资料,充实作业内容;
3.组内合作完成的作业,要明确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4.作业提交时,请附上作业完成过程的简要说明,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1.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2.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教育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思考题:
-请结合本章节内容,分析西晋统一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
-从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的发展情况中,总结出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件或现象。
2.论述题:
-以“西晋短暂统一的历史意义”为题,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论述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过程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历史发展过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
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
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优秀教学案例

本教学案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通过学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历史,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历史知识,还学会了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观念。
4. 教师适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以下为小组合作的具体策略: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能力、性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 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引导他们围绕问题展开合作探究。
- 能够通过时间线索,整理西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 能够对西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性描述。
3. 提高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联系,形成综合分析能力。
- 能够联系地理知识,分析西晋时期地理位置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 能够结合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探讨西晋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
2.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晋时期的历史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培养信息素养;
- 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3. 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1.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西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合集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合集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合集5篇)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历史教案: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历史教案:第23课西晋和东晋【教学目标】1.了解西晋和东晋的兴衰历程,明确其性质和特点;2.能够分析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作用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西晋和东晋的兴衰历程和性质;2.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西晋和东晋的兴衰原因;2.分析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教学准备】1.教案、多媒体设备;2.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晋和东晋的地图,简要介绍西晋和东晋的背景和时间。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西晋的兴起:a.通过讲述晋武帝的登基和三次征伐,介绍西晋的兴起。
b.讲解晋武帝的改革措施和政治制度,重点突出土地制度和官僚制度。
2.西晋的兴衰原因:a.通过讲述晋惠帝的失政以及外戚干政的问题,分析西晋的兴衰原因。
b.讲解外族入侵的威胁和内部社会矛盾的加剧,进一步说明西晋的孱弱性。
3.东晋的兴起:a.讲解东晋的兴起和建立,重点介绍刘裕的平定南方割据势力。
b.讲解东晋建立后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
三、讨论与分析(15分钟)1.分组讨论:请学生分为小组,讨论西晋和东晋的兴衰原因,分析并总结。
2.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辩论。
四、个人总结(10分钟)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进行个人总结,强调西晋和东晋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五、拓展延伸(5分钟)请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西晋和东晋的历史背景和其他方面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讨论与分析、个人总结和拓展延伸等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晋和东晋的兴衰历程,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要保证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使学生对于西晋和东晋的认识更加深入。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新课标、教材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民族 大交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民族交融”的主题?
一、历史的教训:兵戈声中看交融 二、历史的趋势:改革潮中看交融 三、历史的延续:胡风汉韵看交融
对比探究
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对比 殉葬牲畜
改革前北魏墓
陶猪等模型 牛、羊、马 的头骨、肢骨
改革后北魏墓
猪、狗、鸡、羊等 家畜陶器模型 现仅内蒙有殉牲
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材知识结构及知识变化】
西晋的建立
(重点)
三
个
子
目
紧 密
八王之乱
相
连
介绍西晋完成统一的过程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新教材着 重突出了西晋统治阶层的昏庸腐朽和唯钱是图的社会现 状,为八王之乱和西晋灭亡做出铺垫。
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争夺皇位的内乱。从八王之乱 的背景、波及范围和影响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特别注意 阐释八王之乱与分封、与人口南迁的内在联系。作为教 材新增的关于治乱兴衰的史事之一,要注意引导学生以 古鉴今、汲取教训。
4、明确重、难点,突破教学注意点
教学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 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 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 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教学重点具有一定的确定性 教学难点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很多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注意点】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新教材辅助系统的作用,教材辅栏设置的目的是 对课文中重要知识点的补充、拓展和深化。关注本课的“史料研 读”“课后活动”,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认识不同时期的江南经济 发展的概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东晋南朝的历史,着重分析影 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西晋的建立、统一以及短暂统治的情况,同时介绍了北方各族内迁的过程和影响。
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然而,西晋的统治却十分短暂,其内部的政治腐败、分封诸王等问题导致了八王之乱,使西晋元气大伤。
同时,北方各族的内迁,改变了北方的民族格局,也为后来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本课内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三国历史的延续,也是南北朝历史的前奏。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西晋的兴衰历程,认识到政治制度、民族关系等因素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的过程。
2.掌握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分析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4.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运用问题引导法,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让学生了解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2.北方各族内迁的过程和影响。
(二)教学难点1.分析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2.理解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框架。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3-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 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 是哪一年建立的?
国号 都城
魏
洛阳
蜀(汉) 成都
吴
建业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建立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2、国家统一是主要趋势:
(1)依据:时间上合长于分、空间上合的范围不断扩大、 程度上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2)影响:统一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 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 提高国际地位等
问题1、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 条件。
317年, 司马 睿建立东晋, 都城在建康 (今南京)。
东汉至隋朝政权分立示意图
东汉
魏 蜀吴
(建业)
西晋
十六国
北朝
隋
东晋
南朝
(建康)
(建康)
宋、齐、梁、陈
封建国家分裂,
三国
魏(220—265)
蜀(221—263) 吴(222—280)
政权交替频繁 两晋
西晋
(265—316)
十六国
(304—439)
2、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 为江南的 发
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 社会秩 序
比较安定。 4、统治者实行奖励耕织等优惠政策。
问题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是什么? 铁制农具的推广, 育种施肥
农业: 的改进 手工业:纺船织技术、有制很瓷大提、高冶铁、造 商业: 建康(南京)成为大都会
高中历史必修上 (教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目标】1.通过构建时空坐标,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2.通过学习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民南迁等,知道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3.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合作探究,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2.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来又一次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
2.政治上,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之后重新走向新的大一统;3.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4.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北方汉民族为躲避战乱而南迁,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三国演义》主题曲,学生体会三国时期分分合合的历史教师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电视剧吗?学生回答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电视片断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回答:东汉末年,三国并起,群雄逐鹿中原,继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开始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
一、知识点:三国与西晋新知讲解教师出示PPT“三国鼎立示意图”,布置学生学习任务,结合教材概括魏蜀吴三国兴亡的基本史实学生回答:1.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洛阳、魏221年,刘备、成都、蜀汉222年,孙权、建业、吴2.西晋统一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教师出示PPT,介绍曹丕、刘备、孙权、司马炎四个人物曹丕:魏武帝曹操次子,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6课 三国鼎立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2.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3.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4.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5.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7.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8.教师归纳: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典韦、许褚等皆是东汉末年的猛将。
④重用人才。
官渡之战中的刘晔、荀攸、荀彧(yù)皆是有名的谋士。
袁绍: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9.教师归纳: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0.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公元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而当他凯旋回朝时,途经渤海,写下一首《龟虽寿》,其中有四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设计

(3)开展历史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直接输出教学内容部分:
教学内容: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这一章节主要围绕西晋的建立、统一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及其影响展开。以下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晋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西晋统一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
2.学习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掌握五胡乱华的历史现象。
3.分析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理解其内部矛盾及外部压力。
4.掌握西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与北方各族的内迁之间的关联。
a.西晋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b.北方各族内迁对西晋政权的影响
c.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北方各族内迁的关联及其历史启示
3.请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选取西晋时期的历史人物,再现与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相关的历史场景。要求每组准备一个5分钟左右的表演,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4.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资治通鉴》中关于西晋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的相关内容,了解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记载和评价,拓宽知识视野。
3.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树立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5.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有基本的了解能力。但在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针对本章节《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以下情况: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精品教案

教学反思1 、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不得偷懒。
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经验,扎扎实实搞教研。
2 、要勤于记录,善于总结、扬长避短。
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通过总结,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3 、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倾心投入。
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要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发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弘扬工匠精神,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
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及“八王之乱”.【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你认为这句话用在西晋时期正确吗?【自主预习】一.西晋的建立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
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
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第23课 西晋和东晋_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3课西晋和东晋_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3课西晋和东晋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板书)1.统一过程:(板书)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
(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示范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主要讲授了西晋政权的兴衰以及北方的民族交融,为后面北魏孝文帝改革做好铺垫。
整节课都围绕政权的并立和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题,在时间上属于西晋十六国时期,在空间上从统一全国的政权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这一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三国政权,下又为东晋和北魏做了铺垫,是本单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体现单元概念的一课。
教学目标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2.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
3.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教学难点】西晋短命王朝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材料和图片:凡今之人,惟钱而已!……(钱)为世神宝。
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晋)鲁褒《钱神论》教师:“孔方兄”一词,被人们视为“钱”的同义词。
“孔方兄”一词出现于西晋人鲁褒的《钱神论》。
鲁褒的文章讽刺了当时社会“惟钱是求”,惟利是图的社会风气。
这则材料反映的社会风气与西晋的兴亡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设计意图)通过“孔方兄”来引出西晋当时唯利是图的社会化风气,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
(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①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
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
②内迁各族(板书)
内迁各族,东汉、魏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让学生看142页《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记忆此图。
这些内迁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西晋政权却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为奴婢。
八王之战使西晋衰落,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又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3.西晋结束:316年被刘聪所灭。
(板书)
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刘渊之子刘聪又率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强调)腐败的西晋王朝是刘渊的儿子刘聪灭亡的,而不是刘渊,时间是316年。
思考: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引导学生从西晋灭亡原因和存在时间上分析:
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纷纷掀起反晋斗争,导致西晋灭亡。
②西晋从建立至灭亡(265年—316年)共51年,从统一至灭亡(280年—316年)共36年,所以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
西晋灭亡后中国的情况怎样呢?
二、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板书)
1.十六国:(板书)
从四世纪初到五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让学生看143页表,了解有哪些国家,各是由哪一族建立的,但不要求记忆。
十六国的多数政权都是少数民族首领建立起来的;二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2.东晋建立:(板书)
东晋最大的特点是软弱。
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地主(王导为首)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当时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这几句话,就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
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
东晋统治者软弱,而南迁的北方人民却怀念家乡,希望晋朝能恢复中原,祖逖就是当时恢复中原的杰出代表。
3.祖逖北伐(板书)
313年,祖逖渡江北上,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收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教师指出)祖逖年轻时胸怀大志,勤奋练武,随时准备报效国家,在北伐中又有“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的坚强决心,这是他成为恢复中原的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
教育学生学习祖逖“闻鸡起舞”的精神,从小刻苦学习,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祖逖北伐最终没有获得成功,其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东晋建立后,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江南,阻挠和牵制祖逖北伐,所以祖逖忧愤而死。
东晋实力弱,但在淝水之战中却一举战胜了兵力十倍于己的前秦。
三、淝水之战(板书)
1.战前形势:(板书)
(指《前秦东晋形势》图讲)经过五六十年,东晋在江南统治逐渐巩固。
北方经过长期混战,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国家强盛。
让学生看144页引文“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认识王猛和谢安这一南一北两位地主阶级的贤相,都有丰富的历史经验。
2.战争经过:(板书)
383年,苻坚看到国势日强的情况,就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率领大军进攻东晋。
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派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带兵还击,双方在淝水展开决战。
让学生看《淝水之战形势图》,对比讲述交战双方的情况:
前秦(80)东晋(8万)
苻坚谢石·谢玄
骄傲(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破秦军前哨
胆怯(草木皆兵)请秦军稍退
失误(后撤)渡河决战
溃败(风声鹤唳)收复失地
(以上图示可事先在小黑板上写好,并和挂图同时挂出,边看图边讲解。
)
3.战争结果:(板书)
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东晋乘机收复黄河以南的许多失地。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为什么会失败?
(教师首先指出)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从双方统治阶级内部对战争的态度和军队战斗力两方面进行分析)前秦方面:a.内部民族矛盾严重,一些少数民族贵族反对打仗,因此决策者意见不统一。
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离散(如朱序反秦)。
兵虽多,战斗力不强。
b.苻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
东晋方面:统治阶级内部意见比较一致,以宰相谢安为首的大臣都主张坚决抵抗,军队数量虽少,但战斗力强。
4.小结巩固:
按板书小结并勾划重点;采取多种方式掌握重点。
如:识图,编顺口溜,黑板演示,填表。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三道练习题。
(三)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较多,一般可不讲小字部分,(如八王之乱,祖逖北伐的内容),集中力量讲好西晋统一,内迁各族十六国、东晋建立和淝水之战即行。
其他部分可根据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决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