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二第六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 人类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2. 2.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所受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二、 环境问题的产生 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全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②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③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②人类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们认识不到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楚能力,叫做环境的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质量下降问题。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继续发展(目的)三者相互联系、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3.基本原则:4.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庞大的人口压力 (2)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 深刻的环境危机5.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我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7.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自然灾害(自然原因引起):天文:太阳活动异常(黑子、耀斑),陨石流,彗星冲击,电磁爆,粒子流冲击等气象:又称大气圈灾害,包括干旱、暴雨、暴风雪、冰雹、风灾(台风、飓风),酷热、寒流、雷电等水文:又称水圈灾害,包括侵蚀、冰川、海啸、陆沉(地面沉降)、土壤盐渍化,海岸坍塌 地貌:泥石流、洪灾、水土流失、雪崩地质:又称岩石圈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坍塌、地裂、地陷等 生物:生态突变,物种灭绝,森林火灾,虫灾,鼠害等 环境问题(人为原因引起):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固体非切换、噪声、发射性、海洋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突然盐渍化、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8.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1) 人口增长量庞大,男女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2) 人口老龄化使老人的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
2019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小结与测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教师用书独具)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①持续性②区域性③生态破坏④崇拜自然⑤生态农业⑥资源短缺⑦社会持续发展[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专题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1)原因①自然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②人为原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2)分布:非洲、西亚、我国的北方地区。
(3)危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威胁人类的生存。
(4)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水循环利用。
[对点训练]1.下图是几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对东南亚哪个国家的气候影响最大?(2)穿越北冰洋是东亚—北美—欧洲之间海运的捷径,但目前仍未通航。
然而,科学家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条具有商业价值的海运航线就会开通,为什么?(3)目前图中A区因为气候变化及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4)北美东部及欧洲是全球酸雨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原因有哪些?【解析】(1)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发生时,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的速度会减小,所以首先会影响西太平洋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
东南亚国家中位于赤道附近的是印度尼西亚。
(2)全球气温上升,将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有可能在夏季开辟出一条西北航道,缩短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航线距离。
(3)A区位于沙漠的边缘。
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变化,气候变干,就可能引起荒漠化,或人类过度放牧、耕作及采伐薪柴等,也会造成荒漠化。
(4)大量的酸性气体与湿润的水汽结合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酸雨,而北美东部和欧洲具备这些条件,酸雨问题严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①全球气候变暖——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
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由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由制冷剂氯氟烃化合物引起。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人口数量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高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1%)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传统型。
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
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必修二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协调发展
第六章 知识点
1、四时期人地关系?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 表现、原因、分布? 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原则?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5、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6、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及措施?
1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生态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中的( ) A.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不属展思想。其 中A图建立自然保护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持续性 原则。B图体现了可持 ________ 公平性 和________ 共同性 原则。 续发展的________
6.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
典例: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 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 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当堂训练:
央视网报道:英国德文郡的莫德 伯里镇已经引领欧洲各城市之先,发 起了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的活动。购 物时,顾客可以从店里拿到可降解的 淀粉袋,可回收的纸袋或者可重复使 用的棉麻袋。根据材料回答以下2题。
(4)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生存 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哪些?作为公众 一员,你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哪些行 动,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严重的资源短 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行动:节约粮食,节约用电、用水,废 弃物分类放置,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尽 量减少空调的使用等等。
(3)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持 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但 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势必出现的后果 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2:章末整合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末整合网络构建整合提升一、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1.第一步,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
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
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第二步,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
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
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第三步,分析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第四步,提出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建议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可分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例1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破坏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2)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A.工业排放的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C.汽车排放的废气D.建筑工地的扬尘(3)图中①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B.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C.过度放牧,草原退化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二、地理漫画图的判读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警示的效果。
2019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 日本九州岛水俣湾的汞污
洋
染、墨西哥湾海上石油泄漏
专题一 专题二
【例题1】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 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 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 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月30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短缺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水资源短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 华北平原的春旱、
缺
水量大及降水量少
南方缺水
土地资源 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 化等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分布 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 短缺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专题二
图3 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生产流程图 图3所示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为污水处理厂、棉纺织、创 意产业、服装生产;该生态工业园实现了清洁生产,经济发展与环 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专题一 专题二
2.判读技巧 关联图的判读一定要注意图中信息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两 图之间的关联、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 判读时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顺藤摸瓜法。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 是什么;②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框中提供的已知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 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快 问题的解决;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 一遍,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
原因:生产力水平高,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生育观念转变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类型原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及型低自然增长率特点传统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型高自然增长率现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型低自然增长率然增长率﹤1%★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⑴生产力水平是根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本原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⑵国家政策⑶社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会福利型的过渡阶段⑷文化观念⑸宗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教信仰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⑹自然环境====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19世纪以集团性、大批的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前民为主往美洲和大洋洲国际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人向发达国家;迁入地⑵拉丁美洲人口迁往口迁定居移民减少,短期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移流动人口增多北非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20世纪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国内80年代制和严格的户区迁移人中期前籍管理制度,多是有口迁计划、有组织的人口移迁移,规模小频率低20世纪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80年代使人口迁移以城市、工矿区迁移;中期后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人口迁移的影响: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人教版地理(2019) 必修第二册 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的分布(1)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3)表现:①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②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有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③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4)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其中东亚和南亚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两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多聚居在城市。
(5)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6)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目前世界上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1)自然因素:①气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②地形:人口分布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区。
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③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有交通、水产养殖等优势,人口较密集。
(2)人文因素: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重点补充:①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自黑河——腾冲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②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问题及、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措施发达国家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原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口受教育程度高,生育意愿不强。
影响: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知识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2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知识整合新人教版必修2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主要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资源短缺。
具体分析如下。
1.环境污染。
3.资源短缺。
(2011·天津高考)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2)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资源为主的是( )
A.c B.d C.e D.f
解析:(1)从图中各生态功能区看来,abc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ab为沙漠广布的新疆和甘肃,位于绿洲地区,地形平坦。
c地光照充足、风沙强烈;e地处于青藏高原上,光照充足;f地地形崎岖,但降水较多;dg处于东北和东南地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林地多。
(2)e地地处青藏高原。
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有较多的高原湖泊和河流,因为该区域的生态功能主要是保护湿地和涵养水源。
其他区域主要是以保护林草和生物多样性为主。
答案:(1)D (2)C。
高中地理必修2:章末整合1: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章末整合教材P92活动1.(1)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①地面不均匀沉降。
矿产资源地下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是严重的,地面不均匀塌陷致使地面建筑物出现裂隙,甚至倒塌,出现大面积积水,交通道路破坏等。
②破坏地表和地下生态系统平衡。
一般露天开采需对地表土层进行剥离,破坏了地表植被和水系,使当地生态环境恶化,是滑坡、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诱因。
③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性影响。
一方面破坏地下水层,地下水流失,导致水源地紧张;另一方面又污染了部分水源,加剧了用水紧张状况。
④污染空气。
一方面是开采爆破所用炸药对空气的污染和爆破土石产生的尘埃对空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矿石层所夹含的有害气体因开采释放对空气的污染。
⑤废石污染。
开采过程中的大量废石大多与矿石一道被运到地表,占用耕地和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
(2)修水坝对环境的影响水库、大坝的修建,无疑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如果兴建水坝不从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全面考虑,则会破坏一个流域的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后果和巨大的隐患。
由于大面积灌溉,造成地表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由于常年蓄水,沿岸及支流水草丛生,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或通过灌溉系统使一些低洼地区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得以传播和蔓延;由于营养物质被拦截在水库中,下游的鱼类缺乏铒料,或因在支流建坝使鱼类洄游受阻,致使渔业减产;由于大坝或水体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可能使大坝下的地层产生新的断裂,诱发地震。
(3)修建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修建城市,一方面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同时对生态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铺设管道和电缆、修地基等有可能破坏地下水系统;城市建成之后,成为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2.(1)图6.5反映的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活动;图6.6反映的是工业社会时期集约型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特点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汇总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1)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3、(1)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布区我国南方,我国华北的水资源短缺。
(2)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
展》知识点总结
1、(1)环境问题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家,使得发展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2、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1)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布区我国南方, 我国华北的水资源短缺。
(2)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