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爆炸时代之选择性接

收网络信息

作者:

指导老师:陈庆江

学号: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学(秘书学)

信息爆炸时代之选择性接收网络信息

摘要:本文从受众分析的角度,讨论网络信息受众如何在信息爆炸年代有效过滤信息,攫取自身所需信息,看待不良信息的传播。对现有的网络过滤器提出设想,并列举实例分析网络信息过滤程序。

关键词:网络信息过滤传播

一、网络化信息时代概述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我们今天错过了互联网,我们错过的不是一个机会,而是一个时代。”自二十世纪出现第一台计算机以来,计算机科技已经带领我们完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步入信息时代。这已不是技术和产品的革命,而是信息的革命了,有时,一个信息就可能改变世界的格局。互联网的历史虽短,然而这个“第四媒体”却发展迅速,如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现代新闻传播和现代传播业的中坚力量。

不仅如此,“读图时代”的随之来临,也大幅度增加了网民辨别别信息真实性的难度;在无数搜索工具的“帮助”下,网络受众由于能接受信息的视野面狭窄,不得不被迫接受某些信息的灌输。依托互联网的网络新闻从一开始就有着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鲜明特征,如信息海量性,交流互动性,发布迅捷性,检索方便性,读者阅读的多选择性,新闻发布范围的全球性,发布方式的多媒体性等。

[1]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近些年,中国快速迈入网络时代。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一次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我国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今年1月19日,该机构第27次发布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另据统计,2010年我国手机用户破8亿,手机上网用户数近3亿。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能发布消息、发表看法的时代已经到来。[2]

由此可见,网络正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然而,这些蜂拥而至的信息是不是都是真实可靠的呢?是不是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用、适用呢?如果是不实的信息,我们又应如何对待呢?

二、网络受众的心理分析

网络受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网民。但是这个受众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不仅是接受信息的人,也可以变成传播信息的人。

据此,笔者把“网民”这个群体分为三个部分:

1.撰写新闻的人;

2.传播新闻的人;

3.认识和接受新闻的人。

网络信息的传播又不能完全作如此明确界定,这三种角色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例如,时下最流行的微博,微博用户对感兴趣的消息既可以是传播源又可以是传播途径,更是受众。

接下来我们就以微博为例探索网络谣言成长的全过程:

微博用户听说(直接经历或间接经历)——编辑成简单信息发布(包括文字图像,甚至视频、音频)——被感兴趣的网友转载——网友二次加工(添加多种恐怖或惊悚等元素)——效果引人注目——被广泛转载——微博首页被刷频——受众被灌输大量虚假信息——受众经过自我判断处理信息(或忽视或转载或评论)。

我们可以参考“5W ”更清楚地看到这种传播模式的运行机制:

网络新闻的传播反馈模式是:新闻主体(事件)传播至新闻客体(受众),新闻客体在第一时间变成了新闻主体,他主动向网络发布自己的新闻感受,于是新闻主体与新闻派生体一起传播至下一位受众,如果下一位受众也参与新闻发布,新闻就产生滚动,出现增量,

并一起影响新闻的传播。新闻反馈与新闻传播几乎同时在进行,形成一个复杂的,不断增加,不断增强的信息团。网络新闻是一柄双刃剑,

既有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的一面,也有激发人民政治生活热情,荡涤腐败,提高民主意识等作用。[3]

从网络传播的流程来看,影响传播效果最主要因素是传播过程中自发转载信息的这部分网民,因此,对于他们的转载以及转载效果,有必要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探讨。

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认为,受众的接收目的主要包括:(1)获取所期望信息的需要(例如,何处有适宜的商品出售?);(2)迎合一种已经养成的接触媒介的习惯(每晚收看新闻节目);(3)为了休息或寻求刺激而使用某种媒介(观看特别喜欢的球队和对手比赛);(4)逃避烦闷或无聊(去看电影、以避免在家里度过一个枯燥乏味的晚上);(5)陪伴(独处时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

避免寂寞。[4]

代入到网络受众——网民的身上,可以把网民使用网络平台的接收信息的目的分为两种:(1)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2)娱乐休闲。传递信息时的目的则为:(1)表达看法或抒发情感;(2)与他人进行讨论,寻找认同感;(3)监督社会机制,保护自身利益。

三、过滤爆炸式网络信息的几种基本方法

(一)使用网络过滤器

比尔盖茨曾预言:“你们晚间新闻的开始时间和播放长度可以有自己确定。新闻内容将由你们自己,或是了解你们兴趣的服务进行选取。”

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基本实现。通过RSS服务(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例如Blog。一段项目的介绍可能包含新闻的全部介绍等。或者仅仅是额外的内容或者简短的介绍。这些项目的链接通常都能链接到全部的内容。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5])互联网文字新闻已经做到这一点,随着视频搜索和标签技术的发展,盖茨的说法将被证明是正确的。

类似RSS这种网页信息过滤器还有很多,如微软公司研发的过滤服务和程序,360奇虎的网页防火墙等等,对于网络受众浏览新闻页面而言,都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这些工具都只能是过滤干扰信息,而不能直接辨别信息本身的真假,在这一点上,解决根本的办法还是受众自身要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二)网友提高自身辨别能力

1. 选择权威媒体作为信息来源;在选择网络传播媒介的时候,不同的受众会选择不同的媒体平台,普遍而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通常会浏览更多来自权威网站的信息,而这些网站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规范,通常发布的信息会比较可靠和真实。

2.选择性理解与接受;经过网页把关之后,信息要被网民所接受,还要经过网民们自己的理解和接收,人们的立场、观点和对生活的理解及接触传播的动机不同形成了对同一信息认识的反差。

3.

(三)法律明文规定和监视控制信息

《寒战》中有一句振聋发聩的经典台词:“香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最安全的城市,法治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可见,法治在监督系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个社会的先进与否,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便是它的法律。法律作为国家武器,不仅是衡量正邪的标尺,更是公正无私的法官,如果我们能够完善法律,为监督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后盾,宣传违法的严重后果,加强网络传播者的法制意识,那么有序而真实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3] 李其平. 网络传播的社会心理学.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理论建设. 2007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