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作业
传播学作业―内容分析法研究策划方案甄选
传播学作业―内容分析法研究策划方案甄选一、研究目的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旨在分析和评估传播内容的特点、趋势和效果。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策划方案的甄选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策划方案的特点、趋势以及市场效果,为策划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方案1.研究对象选择选取一定数量的策划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选择:-网上:收集相关行业的策划方案,根据排名和评价情况进行筛选。
-行业展会:参观行业展览会,了解最新的策划方案,并根据现场反馈进行选择。
2.数据收集对选定的策划方案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包括以下方面:-文字内容:收集策划方案的文字内容,包括目标、策略、手段、预算等。
-图片和视频:收集策划方案中所使用的图片和视频,以便后续的内容分析。
-市场数据:收集策划方案实施后的市场数据,如销售额、用户量等,用于评估方案的实际效果。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目标定位:分析策划方案对目标市场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否符合目标市场的需求。
-策略手段:评估所采取的策略手段是否创新、有效,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程度。
-内容主题:分析策划方案的内容主题是否与目标市场的关注点和热点相契合。
-媒体渠道:评估策划方案选择的媒体渠道是否适合目标市场的传播习惯和特点。
-市场效果:通过市场数据的分析,评估策划方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和成果。
4.统计分析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频次统计:分析不同的策划方案在不同媒体渠道上的出现频次,评估其传播效果。
-关联性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对比分析:将不同策划方案之间的数据进行对比,评估其策略手段的差异和优劣。
根据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对策划方案进行评估和分析,提供策划方案选择的建议和参考意见,包括:-优势和不足:评估各个策划方案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传播学作业
01
事件缘由 政府到底在怕什么?
广电总局到底在“怕”什么?
一怕 自制内容栏目化
栏目化:把同一内容或同一风格的节目归为一个栏目,安排在 固定的时间内进行播放,使其有一个固定的名称和时间长度。 而自制内容栏目化因其具有:能培育固定的电视观众群体、有 利于收视率的提高、使节目更加个性化及定位更明确等利好功 能渐渐在直播环境中形成了一种主流气候。
个人IP
传统的直播成功案例 个人IP带动直播 直播发展——社交平台的全面视频化 1. 直播降低了个人IP化的门槛; 2. IP化个人变现渠道更通畅; 3. IP化个人是在粉丝互动中形成的, 粉丝基础更强大;
4. 直播主播可以进行快速且高效的变 现。
企业与直播
误区一:借助泛娱乐视频直播平台进行企业 的视频直播营销。 误区二:自己独立开发视频直播营销平台, 这意味着企业将会增加营销成本,也并不是 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误区三:玩视频直播营销只是赶时髦,不注 重实际效果和营销转化。
广电总局到底在“怕”什么?
二怕 “个人电视台”
8月底,一位身着朝鲜族传统服饰的大妈在某直播平台上,操流利韩语模 仿朝鲜国宝级播音员李春姬,用慷慨激昂的语调点评播报奥运会和中国女 排夺冠,表情搞怪,走红网络,搅浑了这个原本由一众俊男靓女主播霸占 的线上地盘。 她的声音“能让敌人们肝胆俱裂”——《朝鲜画报》这样介绍李春姬的播 报风格。作为朝鲜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李春姬受到大力栽培及重用,荣获 “人民播音员”称号,播报了金正日去世、金正恩接班等重大新闻。今年 1月朝鲜氢弹试验成功时,官方电视台还重新请出这位已73岁高龄退居幕 后的主播慷慨播报。 “望京李春姬”走红源于戏谑和反差,以及中国人对于朝鲜一种复杂的情 愫,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娱乐表达。
传播学作业
集合行为一、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例如火宅、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二、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破坏力的集合行为的实例:甘肃陇南事件例如2008年11月17日,甘肃陇南突发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打砸抢烧事件,引发事件的是酝酿中的行政中心搬迁问题。
造成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武都区部分干部群众,特别是拆迁户担心行政中心搬迁后,其利益受损。
事件的起因是在2006年时,陇南市提出东扩西进规划,新的行政大楼将建在武都区东江镇,并拆迁完毕,居民也建起新房。
之后,两度传出市政府要搬迁至成县,东江镇居民两次上访,而政府两度辟谣“不会搬迁”,而在2008年地震后,专家论证后上报搬迁方案,搬迁传言再出,30多户市民上访而被少数人利用终造成群体事件。
事件发展:2008年17日19时30分许,400多名上访群众陆续突破现场维持秩序民警的拦阻,强行进入市委大院。
在市委中院与民警对峙一段时间后,这些上访群众进入市委后院主办公大楼前。
20时,陇南市委调集武警和民警到市委后院主办公楼前维持秩序,在对峙过程中,上访人员中部分群众继续喊着反对搬迁的口号,并多次冲击维持秩序的武警和民警。
22时,武警和民警采取措施将上访人员驱出市委大门。
之后,上访群众继续在市委大门口围堵。
2008年17日24时许,上访人员和围观群众增加到2000多人。
此时,部分闹事者开始在市委大门前向门口维持秩序的武警投掷砖块、石头、酒瓶,并点燃鞭炮扔到武警当中,砸坏了武警的盾牌、头盔,烧坏了武警的服装。
2008年18日0时30分许,部分闹事者冲进市委大门,冲上市委前院三层办公大楼,将1至3楼6个部门的门窗玻璃、办公设施全部砸毁,并抢劫了财物。
随后冲进前院,砸毁了停放在中院的11辆公务用车,继而又冲击中院三层办公大楼,砸毁了楼上的门窗玻璃、办公设施。
20秋西南大学[0444]《传播学》作业辅导资料
0444 20202单项选择题1、( )是传递信息,指示和称谓事物及其关系的代码1. A. 编码2.信号3.译码4.符号2、第一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个概念的著作是()。
1.《宣传与推行》2.《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3.《宣传与传播世界史》4.《宣传、传播和舆论》3、以下哪项不是大众媒介信息的特征 ( )1.价值性2.娱悦性3.知识性4.新鲜性4、群体规范的维持,主要依靠群体内的()1.自卫行为2.说服3.奖惩机制4.宣传5、下列哪个是拉斯韦尔的三功能中的宣传作用()1.协调社会关系2.分析传播内容3.传衍社会遗产4.监视社会环境6、媒介即讯息是由谁提出来的()1.施拉姆2.温勒3.哈罗德·拉斯韦尔4.麦克卢汉7、认为”媒介就是信息”这个观点的是以下哪个理论( )1. B. 媒介决定论2. F. 媒介失控论3.媒介情境论4.媒介偏倚论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传播上的优势地位不会导致文化上的优势地位2.语言传播是人类的重要特征3.电子传播将人类由国内传播引入国际传播,由大众传播带进跨国传播4.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人的传播特权9、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是()1.组织传播2.人际传播3.内向传播4.大众传播10、对"议题"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的是( )1.温达尔2.麦库姆斯3.韦伯4.李普曼11、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1.广大人民2.社会3.传播学4.某个传播学者12、信息爆炸的后果不包括()1. D. 信息浪费2.信息疾病3.信息超载4.信息匮乏13、具有独特“交互式”传播特点的媒介是()1. C. 网络媒介2.影视媒介3.印刷媒介4.广播媒介14、传播学界通常认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不包括( )1.选择性记忆2.选择性注意3.选择性排除4.选择性理解15、下列不属于传播效果三个层面的是()1.环境认知效果2.学习效果3.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4.社会行为示范效果16、()可分为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和平行传播等。
出版传播学作业1
《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分析》 李倩
有需求
文化娱乐需求
相关出版物
教育需求
老年读物 约60个
儿童读物 约270个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 ·········· ·· ·
中国老年出版社
蓝海
• 专业老年出版社很少,虽然很多出版社都会零 星出老年读物,但多以保健书为主,忽略了老 年人其他娱乐学习需求 • 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发的音像制品更是十分少 • 相对于儿童出版物,老年出版物可以算是蓝海
• 总结:理论上开发老年出版物面临很多需要考虑 的因素,但从现实数据来看,从受众群、老年人 消费能力、老年人需求和市场等几个方面,都可 以看出开发老年出版有可行性的。
四、举例说明
示例一.
• 《老年生活实用大全》1987年,文汇出版社出版。聂荣臻同志为此书作序。 本书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汇集2000个老年人关心或者在生活中遇到的 问题,如饮食营养、生活起居、医药保健、体育娱乐、文化教育等,分成14 卷80余篇,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作者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科学知识和先 进研究成果,信息量大,数据充实,融科学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堪 称是老年人生活的一个参谋. ————上海文化年鉴 《老年报》1996年,《老年报》正式推出周3刊,周二、四4开4版,周六4 开8版。并根据读者需求,从强化为读者服务意识人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 革一及时传播党对离退休干部、职工及所有社会老年人的各项新政策;强化了 老年人防病、治病、健康长寿及科学安排晚年生活的新知识;1996年《老年 报》发行量稳中有升,总量达40余万份,成为全国数10家老年报发行量最大 的报纸。 ————黑龙江出版年鉴
传播学作业
1.谈谈你对“传播的特性”这个问题的认识?你如何理解“传播是无处不在的”这个观点?答:(1)①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③传播是双向互动的④是一种行为及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作为一种系统,包括五个方面: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效果。
(2)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如:报刊传播,网络传播,教育传播,电视传播,人与人谈话也是传播,这些方式都是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人与人谈话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所以最能体现“传播无处不在”的特点。
2.你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与内涵?答:(1)定义:是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2)内涵:传播的内涵是传播可以带来正面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带来负面的硬性,对社会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方式。
3.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人类媒介进化的规律,特点有哪些,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答:传播经历的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
电子媒介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整合了媒介的功能,从印刷阶段的分化重新进入整合。
规律:各阶段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先进,传播的信息量更大,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特点:其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
未来的发展方向:向电视网络方向发展。
4.人类传播为何被形容成“I”和“ME”的对话?试举几种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传播存在的具体情境,并分析其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答:因为人类传播的方式始终以人与人谈话交流为主,现在传播推广更多的用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管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将是最有效最基本的传播方式,将一直伴随人类的存在。
具体情境:人们谈话时是传播,甚至吃饭时也在传播信息,老是上课也是传播信息,演讲也是传播信息。
最基本特征:说话就在传播信息5.如何理解人际传播史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答:多媒体传播是现在宣传传播推广的主要形式,其传播效果非常显著,让人们在短时间内了解相关信息。
乡村传播学作业
1、乡村社会学发端于()a 19世纪的美国b 19世纪的欧洲c 20世纪的美国d 20世纪的欧洲2、《创新的扩散》一书的作者是()a美国学者埃弗里·罗杰斯b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c英国学者埃弗里·罗杰斯d美国学者麦克卢汉3、内向传播是()a分众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自我传播4、数字鸿沟是指()a信息性质b信息定义c信息类别d信息差距5、乡村传播的传者类型不包括()a技术型b动态型c经济型d文化型6、组织传播分为()a横向和纵向传播b高级和地级传播c上行和下行传播d平行和交叉传播7、农业推广传播是()a组织传播b大众传播c小众传播d文化传播8、乡村传播受传者的特点不包括()a独立性b他述性c归属性d自主性9、社区是()a社会学概念b传播学概念c经济学概念d文化学概念10、面对面传播是()a人际传播的形式之一b大众传播的形式之一c组织传播的形式之一d农业推广的形式之一11、中国乡村人际传播的频度在()a没有变化b上升c下降d逐步与组织传播相结合12、下面哪一种是城乡传播互动的模式?()a均衡性的传播互动b差异性传播互动c偏向性的传播互动d无条件的传播互动13、大学生属于乡村传播的()a中介b受传者c受者d传者14、都市文化霸权是谁提出的?()a葛兰西b罗杰斯c陈力丹d施拉姆15、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是谁提出来的?()a马克思b拉斯韦尔c麦克卢汉d英尼斯16、下面哪一种不是平面媒介?()a报刊b广播c小册子d书籍17、项目推广是()a大众传播的类型b农业推广的类型c组织传播的类型d人际传播的类型18、美国农户新技术采用率呈()a多层次曲线b不规则曲线 c V型曲线 d S型曲线19、参与式乡村传播评估方法的原则不包括()a平等交流与沟通b鼓励社区不同阶层人员的参与c以研究者为主体d协助当地人20、参与式乡村传播评估的特点不包括()a因地制宜方法灵活b团队工作c转变角色自下而上d简化性1、参与式乡村传播评估工具包括()a农村信息需求打分排序法b农户和研究者的互动关系c农户使用信息的工具d农户信息类型调查法2、参与式农户日常行为习惯评估是()a定量研究的一种b是参与式乡村传播评估的基本原则c是参与式乡村传播评估工具d定性研究的一种3、创新的扩散是()a一种认识事物的工具b一种研究方法c解释人们行为变化的最基本的因素d一种新闻理论4、《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作者是()a丹尼尔·勒纳b费孝通c埃弗里·罗杰斯d威尔伯·施拉姆5、广州潮州的凤凰村调查是()a最早的中国农村社会调查b最早的农村政治调查c最早的美国社会学调查d最早的农村文化调查6、中国乡村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不包括()a文学理论b发展学理论c经济学理论d社会学理论7、下面哪一种不是组织传播的信息形式?()a会议b文件c打电话d谈话8、施拉姆认为,大众媒介在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作用不包括()a监督舆论b实施正规教育c扫除文盲d普及卫生知识9、信息扶贫是()a扩大数字鸿沟的渠道之一b传播信息的手段之一c信息学的要求d缩减数字鸿沟的渠道之一10、乡村传播者的特点是()a孤立性b非合作性c单一性d多元性11、组织传播分为()a组织与社区传播b组织传播与小众传播c正式传播与非正式传播d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12、双重行为模式是()a社会行为模式b信息传播模式c把关人模式d文化传播模式13、乡村传播的受传者角色是()a主观性b能动性c协作性d被动性14、哪一种是乡村传播的受传者心理?()a个性化心理b代偿性心理c叛逆心理d从众心理15、哪一种是乡村传播受传者的的特征?()a信息反馈的被动性b信息选择的多样化c媒介接触的多样化d传播环境的整体化16、按照反馈的时间把人际传播氛围三类,分别是()a即时性、非即时性和即时与非即时的混合b即时性、长期性和短期性c预期性、非预期性和短暂性d无限性、长期性和短期性17、哪一种不是印刷媒介的特征?()a视觉性b不易保存性c收听便利性d线性传播性18、网络媒体的优势是()a不可自主选择型b单一化c信息量的有限性d个性化19、哪一种媒介对于使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a广播b报刊c电视d电影20、模式是()a对于现象的抽象和总结b对于事件的内在机制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c对于事件的关系的一种解释d对于事物的复杂性的描述。
(完整版)传播学试卷
《传播学》试卷 第 1 页 共 2 页《传播学》考试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提倡并亲身实践了( )A .实地调整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2、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 ) A 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 D.施拉姆3、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一是孤立性,既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一个因素的联系,这个因素是( )A .控制过程 B.社会过程 C.编码过程 D.反馈过程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有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连接它们的线条组成。
其中左面那个大圆的文字,依次为( )A 编码-翻译者-译码 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翻译者-编码 D.译码-讯息-编码 5、控制试验中实施刺激,也叫( )A .证真 B.自变量 C.证伪 D.因变量6、内容分析法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研究费用比问卷调查费和控制实验低,一是能真实的反映( )A 信源的特征 B.分析单元的百分比 C.信源的优势 D.分析单元的平均数 7、认为传播具有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这两种个人功能的学者是( ) A 托尔曼 B.拉斯韦尔 C.皮亚杰 D.贝雷尔森 8、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主要涉及( )A 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9、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是( )A 巴斯 B.怀特 C.卢因 D.伯洛 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 )A 社会责任理论 B.西方资本主义理论 C.极权主义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1、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从语义学的角度归纳了语言的三种特征,其中之一是( ) A.语言是生成的 B.语言是演绎的 C.语言是无限的 D.语言是静态的 12、系统科学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他们是物质、能量和( ) A 财富 B.信息 C.时间 D.资源、西方传播学界认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份是在( )A.1356年B.1456年C.1465年D.1645年 、“地球村”观念的提出者是( )A.霍夫曼B.英尼斯C.麦克卢汉D.梅洛维茨15、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构成了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他们的若干“关卡”,其中最后一个关卡是( )A.选择性记忆B.选择性注意C.选择性理解D.选择性暴露 16、广播、电视受调查中采用的即时式电话询问法,可以获得( )A.瞬间视听率数据B.长期视听率数据C.平时视听率数据D.短期视听率数据 17、根据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研究,“意见领袖”是指( )A.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B.社会公众的大人物C.特定社会阶层的成员D.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人 18、“说服与态度改变”的实证研究始于( )A.卡兹等对购物的研究B.拉扎斯菲尔德等对美国选民的研究C.罗杰斯对推广农药的研究D.霍夫兰对美军士兵观看电影的研究 19、“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这是( )A.麦奎尔B.诺依曼C.罗杰斯D.蒂奇诺 20、“培养分析”是一样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播学经典作业
传播学经典作业: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和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优劣分析新闻1202班周慧玲3121102207施拉姆在其《大众传播事业的社会责任》中,阐述了其对政府、媒体、阅听大众在大众传播媒体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关系。
从施拉姆的观点看,大众媒体责任的承担,是政府、阅听大众、媒体自身三方共同作用的过程。
但这三者责任的形式完全不同。
按照西方的民主政治理念,政府不应该插手媒体的运作,其最大的责任只是“保证传播渠道的畅通”。
如果媒体一出现问题,政府就插手干预,“这种治疗本身比疾病更可怕”。
媒体在最初就是用来监督政府的,现在让被监督对象去管控媒体,还会有多少人会相信媒体说的话?只有当媒体出现“一种明显而又即时的危险”时,政府才能用自身的强大权力对媒体的运作进行干预,但这个底线是非常低。
同时作者也认为这种底线很难把握。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综合艺术形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艺术形式,由于电影自身独特的性质,各国都有专门的电影审查法规出台,在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电影审查机制也是社会发展特别是这十年中国商业电影高速发展的需要,而作为电影强国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对我国电影健康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电影审查现状在美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电影审查与电影分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美国电影分级制度是指好莱坞通过美国电影协会制订并执行的电影业自律制度,靠美国电影人自觉遵守的。
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则从两个方面进行执行:一方面是指当地的州或者市级以上政府通过立法形式确定的电影审查制度,另一方面是好莱坞电影企业自己生产的影片先自我审查的制度。
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发展历史从法律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出,尽管对电影的其他限制依然存,但是电影一旦获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被纳入言论与新闻出版自由范畴,就获得了宪法保障权利,电影就可以在影院里上映了,这种制度非常有利于电影业的发展,而电影审查制度向电影分级制度文明演进,是对表达自由的尊重和社会多样性的认可。
传播学的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的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之父是哪位学者?A. 卡尔·马克思B. 弗洛伊德C. 威尔伯·施拉姆D. 马歇尔·麦克卢汉答案:C2. 传播学研究的起点是?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传播效果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A. 媒介研究B. 受众研究C. 效果研究D. 心理学研究答案:D4. 传播学中的“两步传播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B. 库尔特·勒温C. 马歇尔·麦克卢汉D. 威尔伯·施拉姆答案:A5.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主要功能是?A. 告知公众B. 引导公众讨论C. 塑造公众意识D. 娱乐大众答案:C6.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卡尔·霍夫兰B. 诺尔·诺依曼C. 马歇尔·麦克卢汉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答案:B7.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的是?A. 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B. 受众如何使用媒介C. 媒介对受众的影响D. 受众对媒介的反馈答案:A8.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主要关注媒介如何?A. 选择信息B. 呈现信息C. 解释信息D. 分析信息答案:C9. 传播学中的“螺旋理论”认为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A. 信息的传递B. 信息的接收C. 信息的反馈D. 信息的存储答案:C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果”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A. 高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B. 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C. 高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D. 低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效果理论B. 传播媒介理论C. 传播受众理论D. 传播控制理论E. 传播内容理论答案:ABCD12.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哪些类型?A. 短期效果B. 长期效果C. 直接效果D. 间接效果E. 个人效果答案:ABCD13. 传播学中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A. 发送者B. 信息C. 媒介D. 接收者E. 反馈答案:ABCDE14. 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有哪些?A. 线性模式B. 循环模式C. 互动模式D. 系统模式E. 网络模式答案:ABCDE15. 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包括哪些类型?A. 印刷媒介B. 电子媒介C. 数字媒介D. 社交媒介E. 传统媒介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传播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没有交叉。
传播学作业
自19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迅猛发展,不仅成为二级学科(一级学科为新闻学与传播学),而且日益成为“显学”。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传播学者不仅继续翻译、整理和出版欧美的传播学理论,也尝试着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媒体发展和传播实践中总结出,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能解释中国社会的传播学理论。
请尝试着搜集和整理1980年代以来,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进展和成绩,尤其是一些经典的研究,并进行评论。
要求:2000-3000字;禁止复制粘贴;提出自己的观点;逻辑清楚,格式清晰;有标题。
80年代之后的传播学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随即,传播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被引进中国大陆,至今已经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传播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传播学学科体系逐步得到确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群体不断进步、学术水平持续提高。
30年来,传播学研究对推动我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播学是一门与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产生广泛联系的社会学科。
传播研究以多种途径对人类社会的传播行为、传播现象与传播过程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以理解人类社会使用不同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交换的行为及其意义。
虽然人类传播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现代传播研究则产生于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传播被西方那些具有实用主义思想观念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等看作是推动社会广泛变革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二战之后,欧美社会快速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转型,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传播研究者开始研究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如媒介如何影响宣传与舆论;信息传递模式;电影对儿童与社会的影响;商业广告的效果以及传播对人的态度和动机的影响等。
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广播、电视、卫星、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传播已经成为反映当代人类生活面貌的一个重要特征,传播与传播媒介也成为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
今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之一。
19级二工大本科传播学概论作业资料
1.1节1【单选题】传播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以后逐渐演变成为现代词形A、13世纪B、14世纪C、15世纪D、13世纪正确答案:C2【单选题】传播的实质是一种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A、心理B、感情C、社会D、信息正确答案:C3【单选题】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的物质运动形式A、客观B、主观C、社会D、信息正确答案:A4【多选题】下面属于信息传播的范畴的是A、刮风下雨B、扬花授粉C、人类社会的语言交流D、人类的书信往来正确答案:ABCD5【多选题】传播是一种信息()活动,是一种()的社会互动行为A、专享B、共享C、单向D、双向正确答案:BD6【多选题】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有的学者把信息分为两大类:A、动物信息B、自然信息C、人类信息D、非人类信息正确答案:CD7【判断题】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正确答案:√1.2节1【单选题】下面的选项哪个是正确的A、选择1B、选择2C、选择3D、选择4正确答案: A2【多选题】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的系统,它比一般的物理或生物信息系统更加()A、简单的B、存在众多可变因素C、复杂D、直接的正确答案: BC3【多选题】以下属于人内传播的是()A、内心独白B、跟别人打电话C、独自思考D、自言自语正确答案: ACD4【多选题】以下属于组织传播的是()A、党员会议B、教师会议C、高层管理人员会议D、家庭会议正确答案: ABC5【判断题】这个是对的还是错的正确答案:√6【判断题】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正确答案:√7【判断题】人际传播是由两个个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正确答案:√8【判断题】群体传播指的是在某一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如家庭、亲友、社交圈中的信息传播。
(9072)《传播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9072]《传播学》1[论述题]1、论述批判学派的由来及其立场。
2、论述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观点,并作评价。
4、传播中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的基本观点。
5、论述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理论观点。
参考答案:[判断题]3、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参考答案:正确[判断题]1、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社会性延伸。
参考答案:错误[判断题]2、把关是综合分析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包括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的过程。
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参考答案:正确[多选题]3、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主要有()A:书面媒体B:会议C:电话D:组织内公共媒体E:计算机通信系统参考答案:ABCDE[多选题]1、人类传播经过了哪些阶段()A:口语传播B:文字传播C:印刷传播D:电子传播E:人际传播参考答案:ABCD[多选题]2、赖利夫妇1959年出版《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书,认为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包括()A:人内传播B:网络传播C:人际传播D:群体传播E:大众传播参考答案:ACDE[单选题]5、第一次进入家庭的大众电子媒介是()A:报纸B:电视C:杂志D:广播参考答案:D[单选题]4、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是()A:布鲁默B:戈夫曼C:米德D:默顿参考答案:C[单选题]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起源于()A:美国B:日本C:德国D:英国参考答案:B[单选题]2、第一次提出传播过程5W模式的学者是()A:韦伯B:申农C:拉斯韦尔D:林顿参考答案:C[单选题]1、人类最早是借助什么发声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的()A:口头B:符号C:手势D:动作参考答案:A。
传播学作业
从2010年流行用语浅析中国文化发展趋势文化范围之广,渊源之久远,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而不断演化的。
受当今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同时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说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文化产生,旧的文化革新,以及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的没落。
无可臵疑文化传播的载体是符号,通过符号来传达信息。
流行语作为大众评论的产物,实质上也就是反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符号,传达一定的信息,从一个方面记录了错综复杂的国际风云、变幻万千的国内时政、跌宕起伏的经济、与时俱进的科技、震颤心灵的文化娱乐、盛事迭出的体育、多彩和谐的社会生活、世界瞩目的上海世博会、精彩绽放的南非世界杯、立竿见影的房市调控、险象环生的突发事件以及纰漏“偶”出的社会问题等都客观地映照了时代发展中出现的诸多社会现象,以及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的热点、焦点信息。
而流行语的产生则是社会大众对于一个事件,现象等评论的频率。
可以说,流行语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大众的兴趣,关注的内容,甚至流行的趋势。
而流行词汇则更多的成为一种符号,体现着当今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势。
2010年涌现了一大批流行用语,渗透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少体现着我们的未,来生活所发展的趋势。
一.追求自然环保的生活方式曾经离百姓生活很远的“低碳”一词,最近突然热了起来。
去年11月中旬,奥巴马访华,掀起一阵“低碳经济”热;12月7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正式召开。
会上各国政府代表围绕让气候变化危机四伏的元凶“碳”展开激烈讨论,“低碳”再掀热潮。
其实,长期以来石臼街道就一直致力于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取得了明显成效。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随着低碳问题日益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低碳,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关于低碳的争议。
传播学练习题
传播学练习题一、单选题1.传播学的诞生地是(a )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2.第一个明确提出并使用“大众传播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d )A.施拉姆B.霍夫兰C.卢因D.拉斯韦尔3.申农一韦弗模式把传播过程中的媒介细分为三种,即发射器、接收器和(c ),A.讯息B.信号C.信道D.噪音7.施拉姆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环境监测功能比喻为(b )A.“反馈功能”B.“雷达功能”C.“整合功能”D.“议程设置功能”8.按照拉扎斯菲尔德等的观点,由知名人士在电视上推荐产品,具有(b )A.提供信息功能B.授予地位功能C.沟通交流功能D.麻醉精神功能:9.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a )A.自由主义理论B.法西斯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10.《权力的媒介》的作者是(b )A.赛伯特B.阿特休尔C.施拉姆D.马莱茨克11.大众传播中最主要最受重视的信息是(a )A.新闻信息B.教育信息.C.娱乐信息D.商业信息12.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d )A.一般性B.鲜明性C.操作性D.指说性13.现阶段普及率最高的大众传播媒介是(d )A.报纸B.杂志C.广播D.电视15.下述成语中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是(c )、A.爱屋及乌B.明察秋毫C.见仁见智D.见微知著16.大众传播有各种反馈,其中重要的是(b )A.报刊杂志的发行量B.一段时间的累计性反馈C.广播电视的收视率D.一定范围的一次性反馈17.李普曼在一本著作中阐述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这本著作是(b )A.《人际影响》B.《舆论学》C.《人民的选择》D.《自由与新闻》(18.按照“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b )A.有限的B.强大的C.无力的D.微小的19.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直接策源地在(a )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20.传播学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基本态度是(a )A.肯定B.否定¥C.中立D.批判21.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a ) 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22.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a )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23.在研究方法上,霍夫兰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c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24.“二级传播理论”的创立者是(c )A.拉斯韦尔B.卢因C.拉扎斯菲尔德D.霍夫兰25.下述传播模式中属于传统线性模式的是(b )A.德福勒模式B.申农—韦弗模式C.马莱茨克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26.申农和韦弗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因此他们提出的传播模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个环节是( a )A.噪音B.信号C.反馈D.信道27.内容分析法的操作程序由若干步骤组成,其中第一个步骤是(c )A.制定分类标准B.实施统计分析C.确定分析单元D.抽取分析样本28.赖特认为传播除了具有拉斯韦尔提出的三种功能之外,还具有(c )A.信息功能B.文化功能:C.娱乐功能D.协调功能29.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认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和发展。
《传播学》实践指导与作业习题。.docx
《传播学》综合练习册《第一章社会传播与传播学》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止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以下哪个传播现象属于传播学研究的传播现象()。
A.植物的授粉活动B.阳光照射在地球上C.打雷D.学校授课2 .以下哪个词语不属丁“传播”的内容()A.沟通B.运输C.交流D.宣传3.在社会传播过程中,人类接受信息以()为主。
A.味觉和嗅觉B.视觉和听觉C.视觉和触觉D.听觉和触觉4.在社会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受传者之间互相沟通,交换各种信息和感觉的过程称为()A.双向互动交流B.社会交往C.反馈D.传播5.按照一般的对传播的划分法,传播可以划分为哪四种()A.私人传播、公共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B.人际传播、文化传播、电讯传播、宗教传播C.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D.主动性传播、被动性传播、需求性传播、回报性传播6•以下不属丁•社会传播学的组成耍素的是()A.社会信息的传播者氏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过稈C.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D.自我传播7.社会传播学的研究是围绕着()而展开的()A.社会传播的领域B.社会传播的方式C.社会传播的对彖D.社会传播的内容8.以下哪门学科对于社会传播学来讲是学科的基础构成()A •社会心理学B.公共关系学C.新闻学D.广告学9.不属于传播学兴起的社会坏境因素有()A.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B.传统的学科研究不能满足需求C.社会交流沟通日益增长D. 军事行动的促进1 0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传播学家是()A.卡尔•霍夫MB.保罗•拉扎斯费尔德C.威尔伯•施拉姆D.库尔特•卢因1 1・不属于传播学兴起的社会需求因素是()A.商业的介入B.社会管理的需要C.电子技术的发展D.娱乐节目的占•据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至五个是止确的,将其全部选川并将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 . “传播”是作用于人类的()器官所进行的人类相互之间信息的传递互动交流沟通过程?A.嗅觉B.听觉C.触觉D.视觉E.味觉2.影响传播的因素有:()A.部分触觉B.第六感觉C.听觉D.视觉E.味觉3.依照社会学家P・Dentschman对传播的划分法,传播可以划分为:()A.需求性质的传播B.回报性质的传播C.私人的传播D.公共的传播E.人际传播4.按照一般的对传播的划分法,传播可以划分为:()A.内向(自我、体内)传播B.人际传播C.组织传播D.人众传播E.外向传播5 .本卩中的社会传播包括:()A.人际传播B.需求性质的传播C.回报性质的传播D.组织传播E.人众传播6.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理论是:()A.信息论B.控制论C.符号互动论D.系统论E.智能论7.传播学兴起的技术条件是:()A.技术和产业革命的促进B.军事行动的促进C.出版业的发展D.屯子技术的发展E.经费支持8.传播学兴起的社会需求有:()A.商业的介入B.政治的需要C.人们交流的需要D.娱乐节目的占•据E.社会管理的需要9.传播学兴起的社会需求中,政治的需要可分为:()A.控制社会舆论的需要B.政治体制中政党竞选的需要C.社会公众舆论的调查D.国际宣传的需要E.政策与法律的宣传和执行10 . “传播学之父” 一一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的著作有:()A.《传播与说服》B.《大众传播学》C.《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D.《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E.《人、讯息与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三、名词解释1 •传播。
传播学作业
1.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早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学者是( b )A.卢卡奇B.葛兰西C.哈贝马斯D.马尔库塞2.人们常常比较容易回忆起在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这一现象印证了( d )A.认识连贯论B.认知不和谐论C.实用论D.可获得性(易得性)论3.针对信息革命实质的问题,美国学者贝尼格尔提出了( a )A.控制革命的观点B.第三次浪潮的观点C.媒介一人体的延伸D.信息革命与信息爆炸4.在“使用与满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 a )A.面访记录法B.心理实验法C.实地调查法D.内容分析法5.20世纪30-40年代改进舆论调查方法,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代表人物是( c )A.李普曼B.卢因C.盖洛普D.拉斯韦尔6.使受众的判断能力和主动精神受到不利影响的是( c )A.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B.授予地位的功能失调C.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D.娱乐功能失调7.美国政府在60年代为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制作的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是( c )A.《米老鼠与唐老鸭》B.《猫和老鼠》C.《芝麻街》D.《汤姆历险记》8.互联网是( b )A.单一型媒介B.复合型媒介C.第三媒介D.传统媒介9.传播活动是一种( d)A.客观现象B.主观现象C.心理现象D.社会现象10.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卢因指出信息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必经的(c )A.地区B.门户C.门区D.枢纽11.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d)A.信源的可信性B.媒介的权威性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内容的说服力12.杂志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c )A.增插静态图像B.注意扩版C.向专业化方向发展D.模仿报纸的做法13.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 b )A.社会政治结构B.社会经济结构C.社会教育结构D.社会文化结构14.在控制研究领域中,探讨传播者究竟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等重大问题的是( d )A.耶鲁学派B.哥伦比亚学派C.传统学派D.批判学派15.“有限效果论”注重考察的是具体传播活动的( a )A.微观效果B.宏观效果C.长期效果D.潜在效果16.会分散和冲淡受众对重大问题注意力的传播内容是( b )A.新闻性信息B.娱乐性信息C.消息性信息D.维持性信息17.有关自然灾害和战争威胁的报道,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 c )A.社会动员B.社会规范C.环境监测D.社会协调18.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 d )A.内容分析B.议题设置C.媒介研究D.控制研究19.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 d )A.区别很大B.完全相同C.各不相同D.有重合之处20.“编码与释码”理论的提出者是( a )A.霍尔B.萨尔瓦焦C.贝尔D.罗杰斯21.各人的心理差异影响他们对信息刺激物的挑选及其对信息刺激物意义的解释,这种看法出自( b )A.社会分类论B.个人差异论C.社会分化论D.社会关系论22.媒介的“高清晰度”指的是( c )A.字迹清晰B.声音清楚C.信息的明确度高D.画面清晰23.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c )A.流行文化B.通俗文化C.大众文化D.商业文化24.在调查问卷上,适宜于放在前面的问题是( c )A.有难度的B.敏感性的C.容易回答的D.反映主要情况的25.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c )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26.批判学派可以追溯到( d )A.霍夫兰学说B.功能主义C.信息论D.法兰克福学派27.受众收听、收看轻松愉快的信息内容,主要的动机是( b )A.满足信息需求B.追求娱乐与消遣C.获取知识D.交往的需要28.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 a )A.人际传播B.自我传播C.群体传播D.网络传播29.大众传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 b )A.规范化B.合法化C.合理化D.标准化30.“小道消息”不胫而走,造成信息的误传和混乱,这说明了信息富于( b )A.传递性B.扩散性C.扩充性D.共享性。
传播学作业
论述微博时代的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微博是全民参与的地球村,它以其独特的裂变传播方式及其别具一格的扩张力异军突起,不仅冲击着传统媒体,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媒体格局。
一、微博在网络传播中所带来的新变化:㈠微博带来新闻传播的新格局微博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及真实性的特点,因此在网络传播中逐渐成为一种新闻载体以传播信息。
它作为一个跨媒体的传播工具,用户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在网络上将信息概况在140字以内发布出去,信息简略迅速,也可用手机随机移动发布,方便快捷。
而且,微博以全民都参与的方式进行裂变式的传播、转发,也加大了信息传播的覆盖面。
㈡信息多元化以及受众参与的互动性微博作为新时代的网络媒体,为受众带来了多元化的信息及交流。
受众可以任意发布任何信息,并且许多都采用匿名制,这也大大加强了受众的参与性。
他们可以在微博上一起交流关于服饰、学习、时尚、美食等许多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任意畅谈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任何的压力与法律上的责任。
因此,信息内容的丰富促进了受众的参与性,受众参与的互动性也使得微博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完善。
㈢微博为受众提供一个交流辩论时事热点的新平台微博的出现,集先前的聊天室、论坛、贴吧、博客、QQ等网络媒体的特征于一身,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评论、交流传播、发布新状态、添加好友等为一体的新平台。
微博主要以发布即时的信息新闻评论来吸引受众,受众可以根据排行榜关注热点话题,并对其进行评论、传播,“在微博平台上,一方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另一方能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这是微博得以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①二、微博时代的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负面作用:㈠冲击传统媒体的写作方式微博在信息发布上有字数限制,规定微博发布者在140字以内将信息发布出来,这种用简短的文字叙述让受众来了解信息的方式能够让受众在阅读信息的时候避开很多无用的信息,而是直接观摩其精华、精彩的部分,对于受众来说节省了时间,也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
传播学作业
一、试分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受众既是大众文化的参与者,也是大众文化的创建者。
研究大众文化离不开对受众群体的分析。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传媒受众观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梳理这一历史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
其中作为“市场”或者“消费者”的受众观是这一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中“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又是该受众观的核心观点。
“受众即市场”,这一观点是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采用企业化经营形态而形成的,在现在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此观点认为,传播媒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是通过媒介竞争向潜在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活动,而受众是“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倾向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尽管这一观点有着独特的与经济相联系的倾向,但是第一,它同意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将复杂的传播关系简化为单纯的买卖关系;第二,它着眼于与受众的商品购买行为有关的特定属性,而不能反映更深层次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第三,只是站在传媒的立场而不是受众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受众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第四,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和发行量作为判断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属性被放置在了次要的位置上。
事实上,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还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和公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甚至是传媒信息的制造者之一。
这一点在我们紧接着学习的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观中得到辩证与完善。
正如该观点认为,受众不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还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或公众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第一,传播权。
即言论自由的权利。
这是从更广泛的传播手段上来讲的;第二,知晓权。
其中尤其指大众对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权;第三,传媒接近权。
利用大众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和第四,媒介监督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爆炸时代之选择性接
收网络信息
作者:
指导老师:陈庆江
学号: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学(秘书学)
信息爆炸时代之选择性接收网络信息
摘要:本文从受众分析的角度,讨论网络信息受众如何在信息爆炸年代有效过滤信息,攫取自身所需信息,看待不良信息的传播。
对现有的网络过滤器提出设想,并列举实例分析网络信息过滤程序。
关键词:网络信息过滤传播
一、网络化信息时代概述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我们今天错过了互联网,我们错过的不是一个机会,而是一个时代。
”自二十世纪出现第一台计算机以来,计算机科技已经带领我们完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步入信息时代。
这已不是技术和产品的革命,而是信息的革命了,有时,一个信息就可能改变世界的格局。
互联网的历史虽短,然而这个“第四媒体”却发展迅速,如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现代新闻传播和现代传播业的中坚力量。
不仅如此,“读图时代”的随之来临,也大幅度增加了网民辨别别信息真实性的难度;在无数搜索工具的“帮助”下,网络受众由于能接受信息的视野面狭窄,不得不被迫接受某些信息的灌输。
依托互联网的网络新闻从一开始就有着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鲜明特征,如信息海量性,交流互动性,发布迅捷性,检索方便性,读者阅读的多选择性,新闻发布范围的全球性,发布方式的多媒体性等。
[1]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近些年,中国快速迈入网络时代。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一次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我国互联网用户为62万。
到今年1月19日,该机构第27次发布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
另据统计,2010年我国手机用户破8亿,手机上网用户数近3亿。
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能发布消息、发表看法的时代已经到来。
[2]
由此可见,网络正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然而,这些蜂拥而至的信息是不是都是真实可靠的呢?是不是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用、适用呢?如果是不实的信息,我们又应如何对待呢?
二、网络受众的心理分析
网络受众,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网民。
但是这个受众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不仅是接受信息的人,也可以变成传播信息的人。
据此,笔者把“网民”这个群体分为三个部分:
1.撰写新闻的人;
2.传播新闻的人;
3.认识和接受新闻的人。
网络信息的传播又不能完全作如此明确界定,这三种角色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例如,时下最流行的微博,微博用户对感兴趣的消息既可以是传播源又可以是传播途径,更是受众。
接下来我们就以微博为例探索网络谣言成长的全过程:
微博用户听说(直接经历或间接经历)——编辑成简单信息发布(包括文字图像,甚至视频、音频)——被感兴趣的网友转载——网友二次加工(添加多种恐怖或惊悚等元素)——效果引人注目——被广泛转载——微博首页被刷频——受众被灌输大量虚假信息——受众经过自我判断处理信息(或忽视或转载或评论)。
我们可以参考“5W ”更清楚地看到这种传播模式的运行机制:
网络新闻的传播反馈模式是:新闻主体(事件)传播至新闻客体(受众),新闻客体在第一时间变成了新闻主体,他主动向网络发布自己的新闻感受,于是新闻主体与新闻派生体一起传播至下一位受众,如果下一位受众也参与新闻发布,新闻就产生滚动,出现增量,
并一起影响新闻的传播。
新闻反馈与新闻传播几乎同时在进行,形成一个复杂的,不断增加,不断增强的信息团。
网络新闻是一柄双刃剑,
既有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的一面,也有激发人民政治生活热情,荡涤腐败,提高民主意识等作用。
[3]
从网络传播的流程来看,影响传播效果最主要因素是传播过程中自发转载信息的这部分网民,因此,对于他们的转载以及转载效果,有必要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探讨。
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认为,受众的接收目的主要包括:(1)获取所期望信息的需要(例如,何处有适宜的商品出售?);(2)迎合一种已经养成的接触媒介的习惯(每晚收看新闻节目);(3)为了休息或寻求刺激而使用某种媒介(观看特别喜欢的球队和对手比赛);(4)逃避烦闷或无聊(去看电影、以避免在家里度过一个枯燥乏味的晚上);(5)陪伴(独处时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
避免寂寞。
[4]
代入到网络受众——网民的身上,可以把网民使用网络平台的接收信息的目的分为两种:(1)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2)娱乐休闲。
传递信息时的目的则为:(1)表达看法或抒发情感;(2)与他人进行讨论,寻找认同感;(3)监督社会机制,保护自身利益。
三、过滤爆炸式网络信息的几种基本方法
(一)使用网络过滤器
比尔盖茨曾预言:“你们晚间新闻的开始时间和播放长度可以有自己确定。
新闻内容将由你们自己,或是了解你们兴趣的服务进行选取。
”
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基本实现。
通过RSS服务(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例如Blog。
一段项目的介绍可能包含新闻的全部介绍等。
或者仅仅是额外的内容或者简短的介绍。
这些项目的链接通常都能链接到全部的内容。
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
[5])互联网文字新闻已经做到这一点,随着视频搜索和标签技术的发展,盖茨的说法将被证明是正确的。
类似RSS这种网页信息过滤器还有很多,如微软公司研发的过滤服务和程序,360奇虎的网页防火墙等等,对于网络受众浏览新闻页面而言,都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这些工具都只能是过滤干扰信息,而不能直接辨别信息本身的真假,在这一点上,解决根本的办法还是受众自身要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二)网友提高自身辨别能力
1. 选择权威媒体作为信息来源;在选择网络传播媒介的时候,不同的受众会选择不同的媒体平台,普遍而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通常会浏览更多来自权威网站的信息,而这些网站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规范,通常发布的信息会比较可靠和真实。
2.选择性理解与接受;经过网页把关之后,信息要被网民所接受,还要经过网民们自己的理解和接收,人们的立场、观点和对生活的理解及接触传播的动机不同形成了对同一信息认识的反差。
3.
(三)法律明文规定和监视控制信息
《寒战》中有一句振聋发聩的经典台词:“香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最安全的城市,法治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可见,法治在监督系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个社会的先进与否,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便是它的法律。
法律作为国家武器,不仅是衡量正邪的标尺,更是公正无私的法官,如果我们能够完善法律,为监督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后盾,宣传违法的严重后果,加强网络传播者的法制意识,那么有序而真实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3] 李其平. 网络传播的社会心理学.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理论建设. 2007年第6期
[2]互联网时代企业如何有效择取信息:
/anxindongtai/2011/0415/896.html
[4] 转引自董天策:《传播学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5]联合国网站主页关于RSS的介绍/zh/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