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话题,涵盖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下面是一些针对中国文化史的复习题及其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回顾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1. 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2. “仁者爱人”的观念属于哪种思想?答案:这个观念属于儒家思想,代表了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核心理念。
3. “无为而治”是哪个思想的核心观点?答案: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主张顺应自然,不做过多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4. 被誉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路连接了哪些国家?答案: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西亚、中亚、印度、欧洲等国家。
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答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公元618年至907年。
6. 唐朝的艺术和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以下哪种艺术形式是唐代的代表?答案: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被称为“唐诗”。
7.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答案: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
8. 以下哪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紫禁城是哪个朝代的皇宫?答案: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
10. 以下哪种戏剧形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答案: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11. 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哪一天?答案: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每年的日期不同。
1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通过以上的复习题,大家可以回忆和巩固对中国文化史的了解。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思想体系、艺术形式还是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了解,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绪论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一)文化和文明1、文化的概念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文化多义兼容说”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
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2、文化与文明文化、文明同义说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文明大于文化说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文化大于文明说汪澍白“濬哲文明”——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2.封邦建国制3.甲骨文4.玄学5.文化基本精神6.长善救失二、简答题:1.怎么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2.简述唐朝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4.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5.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3.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现象的理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5.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6.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7.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8.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收书3503种,近8万卷,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的大量典籍文献,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整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共抄写了7套(现存4套),分藏各地。
《四库全书》既是清朝一项庞大的文化整理工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清王朝也通过“寓禁于征”的方式,禁毁删改了不少古籍,体现了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
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分封制。
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
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将王室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王室的屏障。
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
即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依次分封土地,建立邦国、采邑等,形成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分封制在周代和西汉初期一度盛行,后世也经常采取类似的分封,但权力和义务关系各有变化。
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复习试卷
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复习试卷一、单项选择1、以下属旧石器时代中期特点的是______(A)A、采集和狩猎生活B、制造使用简单工具C、学会直立行走D、知道用火2、据考古发现,距今约170万年前的_______,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
(C)A、北京人B、陕西蓝田人C、云南元谋人D、北京山顶洞人3、我国古代传说中的______氏和神农氏,就是原始蓄牧和原始农业发展的代表。
(D)A、黄帝B、女娲C、尧D、伏羲4、母系氏族公社的文化代表有黄河流域的_____和长江流域的________。
(A)A、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B、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C、西安丰坡文化,河姆渡文化D、仰姆文化,西安丰坡文化5、母系氏族社会属于_______时期。
(A)A、新石器时代前中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晚期D、旧石器时代前中期6、北京人和蓝田人都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创造了_____,并知道了用火。
(B)A、文字B、语言C、思维D、想象7、不属“三皇”的选项是_____(D)A、伏羲B、女娲C、神农D、黄帝8、黄帝和炎帝联合在涿鹿打败了南方的蚩尤部落,定居中原,火帝部落是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成份,所以中华民族自称为_____,尊奉他们为华夏族的祖先。
(B)A、华夏儿女B、炎黄子孙C、大汉民族D、汉族9、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______。
(A)A、夏B、商C、春秋D、西周10、公元前841年,镐京发生“国人暴动”。
政权由周公和公共同执掌,史称“_______”,这一年即为共和之年,是中国历史上确切约年的开始。
(C)A、共和之年B、共和执政C、共和行政D、共同执政11、______时制定的各项制度,奠定了以后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基础。
(A)A、西周B、秦C、商D、夏12、_____——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
(B)A、战国时期B、春秋时期C、秦国时期D、西周时期13、秦国经过_____之后,疆土扩大,国力富强,形成了由秦国统一中国的局面。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2.宗法制度:中国古代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它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3.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划分的二十四个时间阶段。
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创造,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
两千多年来,我国农民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4华夷之辨:我国封建史学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统观念,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华夷之辨是根据《周礼》、《仪礼》、《礼记》以及《春秋》来区分华夏和蛮夷,其中《春秋》是华夏礼仪的宗旨,三礼是具体的规则。
“华夷之辨”的实质就是文明与野蛮之辨,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文化民族主义。
其重点在于保卫文明、学习先进,抵抗野蛮侵略和落后倒退,防止一切野蛮侵略文明导致的文明破坏、社会倒退的悲剧的发生,并追求对落后野蛮地区文明的感化。
5.《周礼》:亦称《周官》,儒家经典之一。
战国时代儒者搜集周王室官制和当时各国政治制度,并附以儒家的政治理想而提出的一部关于理想政治制度的著作。
内容十分丰富、庞杂,包含有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家庭婚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
历史古代中国文化复习题集及答案
历史古代中国文化复习题集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A. 火药B. 印刷术C. 照相术D. 指南针答案:C2. 春秋时期的五霸中,被誉为“天下第一霸”的是谁?A. 吴王阖闾B. 秦公C. 齐桓公D. 晋文公答案:C3. 公元221年,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A. 汉朝B. 秦朝D. 东汉朝答案:B4. 唐朝盛世的经济基础是:A. 精细的农业生产B. 发达的商业贸易C. 夸张的宫廷浪费D. 牢固的军事防御答案:B5. 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是经过哪条著名的古代陆上贸易路线?A. 丝绸之路B. 茶马古道C. 海上丝绸之路D. 滇缅古道答案:A二、判断题1. 孔子是战国时期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
B. 错误答案:B2.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五个大国,分别是北汉、南汉、南唐、北宋和南宋。
A. 正确B. 错误答案:B3. 中国的长城是古代中国人为防御外敌而修筑的长城。
A. 正确B. 错误答案:A4. 明朝时期,中国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由郑和率领。
A. 正确B. 错误答案:A5.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农业国家。
A. 正确答案:A三、简答题1. 简要介绍一下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答案: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考生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从而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实行了千余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描述一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答案: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
他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手段,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四、应用题1. 画出中国古代的历史时代划分图,并简要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
答案:(图略)总结:通过这份历史古代中国文化复习题集及答案,我们可以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重要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这些题目和答案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史复习重点内容
中国文化史复习重点内容1、中国的文化定义:①《辞海》条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在日常生活中,也泛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
②我们的定义: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成果的总和。
2、文化的基本属性①超自然性②时间性或时代性③地域性或空间性④民族性⑤承袭性和变异性3、文化的基本形态(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4、文化的主要功能即作用:凝聚功能、规范功能、认知功能、技术功能、教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愉悦功能5、文化史的定义:文化史广义指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社会发展史相近。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发展史,也即精神文化及其精神文化的物化现象的发展史。
6、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伦理文化(伦理型文化)7、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同化、融合、延续)(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5)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6)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7)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8、地形地貌特征对中国影响:①影响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延续性②影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③影响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与保守性9、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0、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①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中国文化史》冯天瑜(重点难点问题复习思考题)
《中国文化史》冯天瑜(重点难点问题复习思考题)1.原始宗教的内容有哪些?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宗教最初萌动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图腾崇拜。
对具体自然物的崇拜,后来抽象为图腾崇拜,即相信每个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并将其视作族徽。
生殖崇拜。
两性关系的原始本能和对生殖繁衍的渴望,又造成原始时期生殖崇拜盛行。
祖先崇拜。
原始人相信万物有灵,由此产生灵魂与鬼神观念。
鬼神崇拜兴起,源于对血亲先辈的敬仰,并在鬼神崇拜的基础上又产生祖先崇拜。
2.代表性的新石器考古文化有哪些?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中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在西安东郊的半坡村,由于遗物常有彩陶,所以也被称为“彩陶文化”。
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陶器为黑陶;大汶口文化: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距今约6000年,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的黄河下游地区,陶器为灰陶为主,红陶次之;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以小型彩陶为主;龙山文化:新石器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
3.如何认识传疑与信史之间的关系?•向来的史学研究都以中国史前史为“传疑时代”,认为“自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固不足信;然而历史传说中自有“历史真实”存在。
•一方面,虽然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多有附会演义,但它毕竟以远古时代的历史线索作为素材核心,具有部分的“历史影象”。
若剔除其中因后人的加入而衍生讹误、互相矛盾的内容,再与今天部分原始民族的人类学资料对照参证,便可以参见上古传疑时代的部分遗貌。
再将历史考核(文献考索和考古测定)与自然观测(天象观测和历象推算、气象及地质考察)相结合,必将使中国古史系统中的年代断定趋于精确。
高二历史(文化史)复习纲要
高二历史(文化史)复习纲要第一单元复习纲要(整理)1、两条线索:一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里了应有的贡献2、掌握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4.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5.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代表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1、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有生于无。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政治上的放任主义和伦理的自然主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汇总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选择题:请详看ppt1、1871年,泰勒发表《原始文化》一书,第一次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3、狭义的文化,则仅指人类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新产品,包括一切社会形态。
4、心态文化层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
5、中国大地上文明运动的核心区域是中原地区,它是借助于国家权力的形成。
6、中国古代专制政体得以长期持续,与其紧密相连的是宗法制延绵不绝。
7、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的伦理性。
8、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以儒、释、道文化为主流,融会了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主要文化形式的动态文化系统。
9、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表达为“刚健自强、贵和尚中”八个字。
10、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强调的是人。
11、中国文化精神与西方中世纪以前以神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迥然而异,它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
12、我国笛子的鼻祖是贾湖骨笛,距今约8000年。
13、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是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
14、现存青铜器中刻有最长的铭文的是毛公鼎。
15、周人祭祀祖先,与商人的“周祭制度”不同,实行的是所谓“昭穆之制”。
16、周初“天命转移”思想直接启迪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
17、“天命转移”观念宗教神学从观念我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开始分离出来。
18、敬天法祖的宗法宗教构成中国宗教的主体。
19、考古学家在河北磁山遗址发现大约8000年前原始先民遗存的灰坑中有稷的遗迹。
21、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整罐的黍类作物。
21、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麦的炭化籽粒22、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类遗存,同时还发现人工栽培的葫芦籽遗存。
23、礼乐中的礼乐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权位的标志。
24、战国时对官吏的任免是以玺为凭。
25、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
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3.农耕经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4.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5.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
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6.文字狱:文字狱是指封建社会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份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定义为“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2]7.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8.经学: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9.玄学: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
10.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自考)(05696)总复习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自考)(05696)总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导论一、释“中国”1“中”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
“国”原指城邑。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2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3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1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2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4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5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1“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
“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2“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
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
3“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
4文明: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5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6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
7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
8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包括这四种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1地理环境2经济土壤。
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湿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
西极大漠的万里长城,大体上与这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线重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界线。
3社会结构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第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涵盖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中国文化史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以下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希望能够对你的期末复习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先秦时期的著名学派和思想家1. 儒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2. 道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 墨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4. 法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5. 名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二、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1. 秦朝统一思想和文化的举措2. 汉朝文化的发展和繁荣3. 宋代理学对汉朝文化的影响第二部分:中古时期的文化变革和发展一、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1. 唐宋文化的特点和代表作品2. 唐宋文人和士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3. 唐宋时期的科技和文化交流二、元明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1. 元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2. 文艺复兴对明代文化的影响3. 明代科技和航海事业的发展第三部分:近代以来的文化变迁和振兴一、清代文化的困境与复兴1. 清代文化的断裂和纷争2. 白话文运动和文言文的变迁3. 清末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多样化1. 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和思潮2. 文艺界的革命和鲁迅的文学传统3. 当代文化的开放与全球化第四部分:中国文化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中国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1. 思想文化对国家发展的贡献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3. 文化自信和自觉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二、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1.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2.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机制和平台3. 文化交流对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结语中国文化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仅仅通过这篇文章是无法全面展示其内容的。
希望以上复习题能够帮助你梳理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特点。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你结合课本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做好笔记,将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林刚(副教授)主讲绪论▪一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内容和目的▪1.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文化,一般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自然属性,使其体现出人的价值观念的一切活动成果或现象。
▪文化是人类现实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
▪广义文化史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其创造的手段、规则、制度、习惯等;狭义的文化史,则仅指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树。
绪论▪2.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和目的▪(1)意义: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通过文化的途径,能够获得社会进程的深层次信息。
▪(2)目的:▪一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创新的信心、智慧和本领;▪二是深入地了解国情(历史和现实);▪三是能够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
绪论▪二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1.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伦理性▪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1)广泛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文化融汇到一起,形成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
▪(2)连续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有贯,记载分明,从未中辍,这在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的。
原因如下:绪论▪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变易性。
▪二是中国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宏大气魄。
▪三是文化发育程度高。
▪(3)平和性▪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倾向。
它是贵和尚中的文化基本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操守上的体现,▪(4)独特的价值取向▪指中国文化受其伦理道德基本精神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地方。
▪例如:天人关系、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绪论▪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自强、贵和尚中▪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宋代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
高考中国古代史文化专题复习笔记
一.科学技术(一)四大发明A、造纸术我国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所知最早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所发明的纸被成为“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魏晋南北朝时,纸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传播:4世纪传到朝鲜,后又传到越南和日本(7世纪)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传到欧(12世纪)、非(12世纪)16世纪由欧洲传入美洲19世纪传至大洋洲意义:方便了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为资产阶级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创造了条件B、指南针我国先秦时已有司南宋代时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了中国船只用指南针辨识航向的情况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意义: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C、活字印刷术我国隋唐时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11世纪中期,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中有记载:“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用西夏木活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传播: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欧洲使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意义: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D、火药唐朝中期书籍里已有制成火药的配方:“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管型火器“突火枪”,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意义: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物质条件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地理学建筑学科学著作领先世界的成就成就领先时间铸铁柔化处理技术2000年东汉华陀麻沸散1600年南朝祖冲之精确圆周率1000年春秋哈雷彗星记载600年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400年(领先欧洲)元朝郭守敬《授时历》300年春秋十九年七闰原则160年诸子百家儒教、道教儒教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文学艺术文字文学诸子散文赋诗歌词小说绘画雕塑书法音乐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参考.doc
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由纪昀编撰于乾隆后期的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是对传世古籍的一次总整理。
全书结集了上古至乾隆时期的主要古籍,总数近80000卷,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对文献的整理和保存有重大作用;但纪昀在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曾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传统文化遗产遭到极大破坏。
2.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编成的一部类书。
由解缙主持,《大典》收书8000多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人事名物、农业手工业科学、古典文学戏文杂剧、僧道典籍等无所不包,成为后世辑佚逸书的资料宝库。
清末毁于战乱,现存世量较少。
3.宗族制度:4.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的重要经典。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又称《国风》,即15国风,保存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
《雅》分《小雅》和《大雅》,多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和后世叙事诗很接近。
《颂》《周颂》、《鲁颂》、《商颂》,内容是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约作于春秋中期。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后代各类诗体的基础,并开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5.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6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7.中庸:《中庸》为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著作,原为《礼记》的一篇,主要阐述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国文化复习题
中国文化复习题复习题填空:1.中国古代宗法制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2.西汉时的_太学_是中国古老的高等学府。
3.“轴心时代”的提出者是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4.原始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祖先和图腾等的崇拜。
5.中国文化是以_汉民族_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
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两大高峰是先秦散文和汉赋。
7.辽阔稳定从未中断的中国农耕经济使中国文化具有_持续性__,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_复杂性_。
8.原始群居、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9.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
10.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
1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2.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
13.文字、典籍、青铜器,以及“殷”这座目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14.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15.“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16. 玄学是魏晋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17.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18、文化结构可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19、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0、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
2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持续性、多元性、早熟性。
2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家天下的延续、封建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0458)《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答案
(0458)《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答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源头填空题:1、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它参与人类的生活。
其次,对政治、意识形态等都要起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2、东亚内陆文化圈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具有较完备的“隔绝机制”。
问答题: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有哪些标志?近些年来,我国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对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标志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农业的发展。
早在一万年前,我国先民便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基础。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主要是以原始灌溉和耒耜耕作相结合为其特征的。
耕作技术的出现,说明在新文化和农业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土地进行整治,在翻整的土地上进行播种、中耕管理。
早期的灌溉农业,一是窑井,二是开挖沟渠、引河和灌溉。
这在龙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明。
水利灌溉事业和耒耜的耕种相结合,标志着我国古代农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产量的增加出现剩余物。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也随之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家畜饲养业是作为农业的付业而出现的。
(2)青铜冶炼技术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中国的铜器,很可能在商代以前已经有了约两千年的发展史。
(3)城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是文明形成的突出的标志。
中国的城出现很早,它是不断随着中国文明的出现而兴起的。
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宫殿遗址,规模较大。
在河南登封县王城岗和淮阳县平粮台又发现了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规模更大一些。
解放前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城址恐怕也是属于这一时期的。
这几个城址都有值得重视的传说背景。
淮阳为大昊之都城,登封为禹都阳城,文献均有记载。
偃师是西亳,或传为商之始都,或传为帝喾之都。
(4)文字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了许多文字篆刻的符号,它们大都在陶器或陶片上。
这些遗址的上限始于仰韶文化前期(BC5000),下限则止于史前时代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题型:名词3个,列举2个,(简答、问答、论述)各1~2个第二讲忠君观念一、忠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1夏商西周时期:以宗法制和天命论维护君主统治2春秋战国时期:(1)忠,最初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忠诚。
(2)忠,开始有条件地指向君臣关系。
(孔子: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
孟子:对等的君臣关系,“仁义”为最高原则)(3)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忠君观念。
(荀子:强调臣对君单方面的顺从。
韩非子:君主树立无上权威,臣子无条件忠君)3汉代,忠君观念的确立(1)董仲舒君权神授(君主是“天”在人间的最高代表、以阴阳学解释君臣之间统治与服从的关系)(2)《白虎通义》三纲学说4宋以后的忠君观念(1)突出了皇权的无上意义与臣属的绝对服从(2)不忠于君不仅违反了最高道德标准、而且是最大的罪恶(3)忠君的范围扩大到了生产经济方面(4)君主专制符合“理”二、孔孟与韩非子对于忠君观念的不同观点孔孟1忠君是有条件的韩非子1君权至高无上2君臣对等、相互利用2君尊臣卑3臣对君并非从一而终3臣对君无二心三、谈谈你对历史上忠君人物的看法(开放性试题)提纲:比如说关羽、杨家将、岳飞。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答一方面忠君有部分爱国,忠义,另一方面死忠,愚昧,封建毒瘤1忠君观念存在原因(1)地主阶级需要权威来处理其内部矛盾和冲突、并代表其整体的、共同的、长远的利益(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民需要保护者和仲裁者(①寄希望于皇帝②寄希望于清官)(3)忠君包含一定的爱国内容四、忠君观念的影响1忠君观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
2春秋战国时期,忠君观念的提出有助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3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成为专制君主维护统治的杀手锏。
4现实影响(向往专权(帝、权、宫)、善于服从)第三讲科举制度一、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有哪些1创立了以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制度缺点:没有客观标准、纠缠人际关系优点:(1)指定了考试必读书目(2)规定了考试文体(3)回避制度(籍贯、亲属)、保密制度(锁院,封弥,誊录)2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基本合格的官吏(1)考试内容、以礼仪、道德管理天下的管理学(2)前有陈规、上有上司、下有属吏和幕僚(刑名、钱谷师爷)(3)长期心理和见识的准备3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1)官员的选拔权和任用权收归中央(2)统一了考试标准,加强了思想的统一(3)向广大平民广开官路,调和了阶级矛盾a平民入仕b科举成为政府与士人联系的纽带c打破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等制度4儒学传承、精神秩序二、为什么说科举制度的产生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见上边的小3)三、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1维护了官本位主义(1)制定了看似平等的游戏规则,现实中有成功后的诱惑(读书——考试——做官——特权)(2)虽然成功的几率很少,但是人们还是充满希望(出路只有一条、特权)2对教育的影响(1)考试内容单一性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众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引向做官)(2)片面强调知识的记忆、极大束缚了读书人的创造力(3)强化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科举考试需要经济后盾)第四讲谋略观念一、①列举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②就其中一条谈谈认识(8分)1战争观:①不可避免(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崇尚和平)②以战止战(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2不战则已,战则必胜(重战、慎战,师必有名,未雨绸缪、备战)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最光辉的军事思想,同时他提倡的谋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它始终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
何谓“知己”,知胜有五,对自身条件的严格审查和分析,这样才能做好客观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军事优势何在,以此进行谋略和战术安排。
何谓“知彼”,知彼即对敌方的力量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敌人的优势和劣势,以做到避强击弱,因敌谋略,采取不同的应战方案。
所谓“知己知彼”即为了“运筹于帷幄之中”,以“决胜于千里之外”。
政治斗争中,进行的双方必定都各有优缺点。
要赢得竞争对手,特别是集中争取选票的过程,必定要先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也在任何一个时候是可表现。
对于对手,要充分了解他的缺点,以进行目的性的攻击,或者制造机会让对手出错,以此战胜。
4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
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
5因情用兵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也。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6奇正相生的辨证思维方式孙子:凡战者,以正合(合力攻击),以奇胜(奇兵制胜)。
7注重谋略(“诡道”制胜论)三、谈谈你对社会生活中谋略思想的看法。
(开放性试题)1 趁火打劫、无中生有、笑里藏刀、顺手牵羊、混水摸鱼、指桑骂槐《功夫》免费续杯的饮料2 各种“假”,假食品、假商品、地沟油。
陷阱、潜规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3 中国人享誉世界的是:不守规则、不讲诚信、勾心斗角。
第五讲三从四德一、谈谈你对三从四德的看法(开放性试题)何为“三从四德”为了维护父权制家庭的稳定,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儒家要求妇女的道德、行为及修养。
1未嫁从父(1)日常生活照顾周到(2)在父亲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3)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原因结婚太早、人均寿命短)(4)生死权掌握在父亲手里2既嫁从夫(1)跟从丈夫辈分姓氏(2)顺从丈夫(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3)侍奉公婆(4)忠贞不贰3夫死从子守节不嫁、抚养儿子、遵从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由儿子决定重大事情4妇德(贞、顺)5妇言(善于应对、说话得体)6妇容(重质朴、去修饰、掩饰女性美)7妇功(治家之道)(1)采桑养蚕、纺纱织布、饮食烹饪(2)奉养公婆、丈夫(3)生养子女(4)招待宾客(5)准备祭祀用品和协助祭祀等二、三从四德的影响1强化了男尊女卑和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女教、家法、国法、语言文字)2限制了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男女授受不亲,牝鸡司晨、红颜祸水)三、对比三从四德对女性的要求,列举现代女性解放表现在哪些方面?1在家:婚姻自主、生命受到尊重、继承权、受教育权。
2出嫁:不从夫姓、婆媳关系倒置、一夫一妻、张扬女性美、离婚主动性、丧偶再嫁、家庭财产权。
3社会:政治权利、法律意义上男女平等、垄断部分工作(护士等)四、列举三从四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1出嫁前:生育上重男轻女、受教育权2结婚后:家庭暴力、家庭责任3社会:招聘、就业、酬劳、参政、自杀(唯一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非正常的男女关系被指责、日常用语(女强人、吃软饭、妇孺皆知)。
五、三从四德(名词解释)(见本章第一题)“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第六讲礼仪之邦一、谈谈你对礼仪概念的理解:1何为礼仪?(1)礼1.1 礼的本义(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①礼是行动的准则②礼与祭祀鬼神有关1.2 敬意的通称(敬礼、礼貌)1.3 礼物(送礼、礼单)1.4 为了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婚礼、丧礼)(2)仪①法度、准则②礼节、规矩③仪式④容貌、举止⑤礼物(3)礼仪:广义: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一整套礼节仪式。
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及军事的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
(政治生活类、日常生活类)狭义:人际交往中为了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二、列举古代礼仪的功能1强调“等级区分”维护宗法制度和专制统治。
2维系国家、社会、人际、家庭等各种秩序。
3调节人们的分配、协调人际关系。
三、举例说明礼仪观念(等级观念)在官服、丧葬制度、建筑上的体现(任选一个)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
生活用品,诸如衣冠服饰、房舍家具、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其种类、形制、质料、样式、色彩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一定的规格,贵贱不能混淆。
等级观念在建筑上的体现:城的周长、城门多少大门:间、铺首质地、门的色泽、门钉的多寡台基、间架、梁枋彩绘、屋顶、瓦兽《礼记·曲礼》:吃瓜的方式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为天子切瓜,先剖成四瓣,再横切为八,细葛布覆盖诸侯,中剖为二,横切为四,粗葛布大夫,如君王,但不用葛布士人,横断两半,去掉瓜蒂庶人,去掉瓜蒂,啃2等级观念在丧葬制度(埋葬、丧礼)上的体现丧礼:饭含、袭、小敛、灵车埋葬:墓地大小、坟的高低、墓碑大小、神道石雕群、随葬品天子,崩/ 诸侯,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庶人,死四、列举礼仪观念的影响1等级观念:小灶、住房面积、配备小汽车的价格,排气量、干部与群众、事业与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的衙门化、科研基金的等级规定、期刊等级、人轻言微。
2循礼蹈规、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
形成了拘谨、守成、简约、古朴的民俗风情。
3遏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五、礼仪(名词解释)(见本章第一题)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六、礼治(名词解释)所谓“礼治”,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的区别。
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张根据“礼”的原则治理国家的一种统治方式。
“礼”在殷商即已出现。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殷人“尊神”,认为只有履行这样的仪式才能得到鬼神的赐福和保佑。
可见“礼”一开始就和神权、族权紧密联系并含有行为规范的意义。
以礼治国:①它以祭祀等方式,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达到规范人们星门的目的,而不是依靠国家专政机关的强制保障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