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社会心理学 第一讲_导论
社会心理学导论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 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 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 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 作,喜欢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 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 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 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 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 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例: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 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 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 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 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 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 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 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事后聪明式偏见(事后诸葛亮)
你可能认为绝大多数心理学实验得出的可信度看 起来有些像常识,当然这是在你知道结果之后。 起来有些像常识,当然这是在你知道结果之后。 如:告知两组人不同的结论 1、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无论是择友还是坠入爱河, 那些性格与我们不同的人对我们最有吸引力,古 语说的好“异性相吸” 语说的好“异性相吸”。 2、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无论是择友还是坠入爱河, 那些性格与我们相似的人对我们最有吸引力,古 语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语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皮格马利翁效应”名言警句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 行也不行。 欣赏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学会欣赏自己,赞赏别人。 当你有了天才的感觉,你就会成为天才;当你有 了英雄的感觉,你就会成为英雄。 不要用怀疑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承诺,更不要讽刺 挖苦。 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批评与谩骂会使天 才变白痴。
社会心理学中的心理效应
社会心理学第一讲 绪论
认知失调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颇具罗曼蒂克色彩的 效应。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 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 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因此,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由于人们对父母反 对等恋爱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反而会使双方的感情 更牢固。当这种恋爱阻力不存在时,双方却有可能分 开。经历过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验的爱情,不一定能抵 得住平凡生活的冲击。当爱情的阻力消失时,也许曾 经苦恋的两个人反而失去了相爱的力量。
五、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 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 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 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 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 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 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 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为 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 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 正比关系。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 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 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 ,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 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 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 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向、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 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 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克服逆反心理的途径
1.认识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 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知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 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 宽容的思维方式。 2.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 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 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 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导论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 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 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 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 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 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 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 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1)个体过程
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 域的研究课题包括:
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 态度以及态度改变 归因问题 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 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 人格与社会发展 应激和情绪问题
(2)人际过程
这个领域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研究的 课题包括: 侵犯和助人行为 人际吸引与爱情 从众和服从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非语言的交流 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
1984/动物农庄,奥威尔著 西西弗神话,加缪著 局外人,加缪著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著 爱情笔记,德· 波顿著 呼啸山庄,艾米丽· 勃朗特著 儿子与情人,劳伦斯著 钢琴教师,耶利内克著 24重人格 倚天屠龙记 天龙八部
推荐欣赏
浪潮 追风筝的人 独自等待 奋斗第一部 生死朗读 禁闭岛 飞越疯人院 罗生门 活着 面纱 后窗 叛狱风云 楚门的世界 舞出我天地 黑天鹅 返老还童(本杰明· 巴顿) 盗梦空间 死亡诗社 霸王别姬 肖申克的救赎 海角七号 幸福终点站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的一门科学。
[美]奥尔波特 (Allport,1969)
内涵:
《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章概论本章内容一、社会心理学定义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四、社会心理学主要相关理论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就存在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两种不同的说法。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他人存在影响”(G. W. Allport, 1985)。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Kotsmin, 1979)。
(一)国外流行的定义—— G.W.Allport, 1968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与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内隐的心理)、行为(外显的)是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
孙晔,李沂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内隐的):动态的心理过程:知、情、意静态的心理特征:人格、智力行为(外显的)社会心理/行为: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他人要求、自我暗示等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内隐反应/外显反应。
(三)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1964吉缔·基诺维斯事件美国第一宗集体自杀事件社会心理学就是来研究这样的行为及产生这样社会行为的内在社会心理。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一)个体社会心理发展(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一)研究方法(二)伦理学原则(一)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5.跨文化研究法1.观察法研究者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观察和记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即为观察法。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我们是主动的,主观的) 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 险的(幕后的原因) 社会影响塑造行为(社会、文化等对行为的渲染) 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个体差异) 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进化的结果?社会神 经学家) 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 域中
但是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却要到1908年,以两 本书的出版为标志: 卖独孤(McDougall)的《社会心理学绪论》, 以个体作为研究的重点,用本能论的观点解释 人类个体的行为,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本能决 定的,本能决定着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倾向。
90年代末,美国俄亥俄大学的S.Reiss教授通 过对2300名被试300多种行为所做的因素分析 表明,人类的所有行为可以聚类为15种行为, 而这些行为大多数是由本能支配的,人类行为 的欲望大多数根植于基因。 这15种行为是: (1)好奇:学习的欲望 (2)食物,吃的欲望 (3)荣誉:希望遵守某种行为准则
当得知实验结果时,人们突然间觉得结果不是 那么令人惊讶,因为一旦遇到新知识,我们的 记忆系统便会自动更新过时的假定。
事后诸葛亮
拉扎菲尔德:“这些陈述中的任何一条恰恰与 实际发现的相反!”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给出了真正的结论,你也学 对给这些事实打上“显而易见”的印章!
后见之明( 后见之明(hindsight bias)的证明 )
科学(science):用系统的方法或程序来求知 解惑的一种活动,以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 环境。 方法: 观察 实验 调查 档案研究
理论与假设的检验 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相关研究的优势:通常在自然场景中包含着十 分重要的变量 劣势在于,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十分模糊
第1讲 导论社会心理学
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 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
(3)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社会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 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文化
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 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代表人物:
麦独孤:强调个人,研究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向 (1908)。
弗劳德·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意 识。(Floyd Henry Allport ,1924)
肖和康斯坦佐: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作为社会刺激之反应的 个人行为的科学研究。(Shaw & Constanzo,1982)
基本含义
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 社会刺激是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作用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做出的反应
(2)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与受动性
主动性: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 受动性:个人的社会行为也构成对他人行为的刺激
内隐性与外显性
内隐性:内在的体验过程,即通常所说的狭义的心理过程。 外显性:外在的表现过程,即狭义的行为过程。
王康的观点
王康:(1919-),1944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社会 学系。曾任中国社会学研究 会总干事,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核心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 对人的思想、感情、态度、 行为产生什么影响的学科。 (1985)
孙晔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 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1987)
核心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 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 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1982)
沙莲香的观点
社会心理学教案
社会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1.1 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理解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市场营销、社会工作、教育等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引导学生们分享他们对社会心理学的了解和认识老师讲解:通过PPT或教材,详细讲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分析其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二、第二章:个体社会化与自我认知2.1 教学目标理解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掌握自我认知的形成和作用机制探讨自我认知在人际关系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个体社会化的概念和阶段自我认知的构成要素和形成过程自我认知在人际关系和个体发展中的作用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个体社会化和自我认知的关系角色扮演: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自我认知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体验结果三、第三章:人际关系与沟通3.1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探讨人际关系和沟通在社交活动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分类:亲密关系、友谊关系、社交关系等有效沟通的要素和障碍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3 教学活动情景模拟:让学生们模拟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场景沟通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们的人际沟通技巧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模拟和训练结果四、第四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动力4.1 教学目标理解群体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团队动力的形成和作用机制探讨团队动力在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群体行为的概念和分类团队动力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团队动力在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中的应用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群体行为和团队动力的关系团队建设活动:组织一些团队建设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团队动力的重要性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活动结果五、第五章:社会影响与顺从行为5.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影响的类型和机制掌握顺从行为的原因和后果探讨社会影响在广告宣传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社会影响的分类: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顺从行为的原因:如社会规范、群体压力等社会影响在广告宣传和社会变革中的应用5.3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广告宣传案例,了解社会影响和顺从行为在其中的作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社会影响和顺从行为的关系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六、第六章:态度与偏见6.1 教学目标理解态度的构成和功能掌握偏见和歧视的形成机制探讨态度和偏见在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态度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偏见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态度和偏见在社会互动和冲突中的作用6.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态度和偏见的关系角色扮演: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偏见和歧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体验结果七、第七章:Stereotypes 与刻板印象7.1 教学目标理解刻板印象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和改变机制探讨刻板印象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认知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刻板印象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刻板印象对个体行为和社会认知的影响打破刻板印象的方法和策略7.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影响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刻板印象的案例,了解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分析结果八、第八章:社会认同与群体归属感8.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认同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群体归属感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探讨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在个体行为和群体冲突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社会认同的概念和作用机制群体归属感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在群体冲突和合作中的作用8.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关系角色扮演: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群体归属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体验结果九、第九章:网络社会心理学9.1 教学目标理解网络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掌握网络社交行为和影响因素探讨网络社会心理学在网络传播和社交网络中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网络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网络社交行为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网络社会心理学在网络传播和社交网络中的应用9.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网络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和现象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网络社交行为的案例,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分析结果十、第十章:应用社会心理学10.1 教学目标理解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掌握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探讨社会心理学在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教育、市场营销、社会工作等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在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中的应用10.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作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分析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案例,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分析结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个体社会化与自我认知重点环节:自我认知的形成和作用机制,以及个体社会化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
本书是心理学与生活领域的经典之作, 全面介绍了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和实践。
书中详细探讨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关 系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心理学在教育、职业 、健康和社会政策等领域的应用。
本书适合希望了解心理学在生活中 的应用价值的读者阅读,对于提高 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象与骑象人》
01
本书是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 作品,通过象与骑象人的比喻 来探讨人类的情感和理智之间 的关系。
02
书中观点认为,人类的情感和 理智是相互独立的,但在决策 和行动中需要达到平衡和协调 。
03
本书适合希望深入理解情感和 理智关系的读者阅读,对于启 发思考和理解人性有重要的启 示意义。
网络社会心理学
网络社会的崛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会对人类 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影响日益显著,网络社会心理学应运而生。
网络社会心理学的挑战
网络社会心理学需要面对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理解和解释网络社会中的人 类行为和心理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
理解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 制,从而更好地预测和控制个体的行为。
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性
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和有效性。
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社会心理学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如何提高公众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如何 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改变人们的行为等。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的社 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导论
PART/02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奥尔波特 ——“群体谬误”
美国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研究的改造
关于态度变化的形成及其概念化时 期。
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实况看,构 建一种吸纳并超越两个研究传统的 宏观理论,仍然显得“先天”不足。
20世纪20 年代
20世纪30、 40年代
20世纪50、 60年代
20世纪70 年代
社会心态和心理表达的问题 社会心理唯以心理“状态”出现才能“嵌入”生活,这种心理 “状态”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它从生活中形成又回到生活中去。
文化的社会心理构造功能 文化作用的深刻性就在于对社会心理的模式化,这种“心理模 式化”基于“文化思维”,是潜在的深层的。
目录 CONTENTS
01 社会心理学早期形态的学科意义 02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03 社会心理与公众文明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2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这里所 说的人既包括个人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 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 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社会心理与人性中的“善”
个体文明与否决定权在自己,个体对自己的心态、行为能规定或约束。
从现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正负优劣美丑种种表现看,有一个“关系”端点上的东西 我们已经丢失的差不多了,就是“善”。在人际、群际、人与环境、心态与生态的关系处 理上,以善为端、用善心相会,用善言、善行相待,在当前不少地方金钱横行、道德衰败 的年月,显得格外重要,社会心理学的责任格外重要。
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调查法:
• 访问法 • 问卷法
问卷法:
• 社会心理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1.优缺点 2.内容: 个人资料 正式题目
3.注意点:
a.要防止暗示和引起被试的防御 如:调查女性对今日妇女地位看法的两道题目 b.抽样样本要有代表性 如:研究“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意见” 以大一学生和军事院校大四学生为被试?
• 第二阶段: 1949年至1980年左右的停滞 和空白阶段
• 第三阶段: 1980年以后 1982年,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的成立
张耀翔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 一、精神分析理论
□古典精神分析
• • • • • • • •
弗洛伊德 潜意识存在论/心理决定论 性与本能/驱力与自我 冲突与防御 自由联想/鼓励退行 澄清/面质/解释 移情分析/阻抗分析 躺椅/高频/长程
•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黑格尔的民族精神 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塔尔德、黎鹏的群众心理学 • 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麦独孤
Wilhelm Wundt
三、确立时期
社会分析论时期(1920年以后)
• 特征:从描述到实证; 从定性到定量; 从理论到应用; 从宏观到微观
(一)实验社会心理学
4.事前测验和事后测验
• 如:噪音对工人的工作效率的影响研究
5.分类:
a.实验室实验法
• 如班杜拉的经典布娃娃实验 • 优点和缺点
b.自然实验法:介于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
• • •
如温度对于汽车响喇叭的作用 特点:人为性比实验室实验法低 优点和缺点
c.现场实验法:对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
• •
如霍桑实验 优点和缺点
3.归因理论 • 海德的素朴心理学 •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 维纳的原因维度理论 • 罗斯的归因错误与偏差
(三)现状
1.美国:霸主地位。
2.欧洲: • 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建立。 • 如社会认同理论(Tajfel)
五、我国的发展简况
• 第一阶段: 1949年之前的初步发展阶段 孙本文、张耀翔、费孝通、周先庚 起步较晚
5.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 人际关系 • 人际沟通 • 人际吸引
(二)群体社会心理
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间的相互作用
• • • • • 群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群体内压力与规范 群体凝聚力 群体决策 群体成员间的合作与竞争
• 大众心理现象
从众、服从和顺从、暗示、模仿、流言、舆论等
• 民族心理
分支:
• • • •
军事心理学 环境与都市心理学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爱情与婚姻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
• 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编著
《华人本土心理学》. 重庆出版社, 2008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个层次:
• 一般方法论 • 专门方法论 • 具体方法和技术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 其1924年出版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被公认为实 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研究
(二)社会学传统
乔治· 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 把对社会的宏观研究缩小 到微观研究,把社会行为 看成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 上的社会互动。
(三)文化人类学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特 征,揭示一定文化因素与某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内 在联系。
二、形成时期
社会经验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到1920年以前)
社会经验论 描述性的 • 1.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 2.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影响
3.一些重大事件
•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 家罗斯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
4.三大理论源泉:
(三)比较文化方法论原则
• 强调比较文化的研究 • 揭示文化因素对社会心理的制约关系和社会心理差异的文 化根源
• 注意点:种族、民族、群体的团结
二、具体研究方法
• • • • •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跨文化研究法
(一)观察法
1.观察:由研究者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仪器观察和 记录个人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判断两个或多个 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b.群体心理学:
• 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心理的分析研究中 • 力比多在群体中转化为爱,群体中的情绪联系是 靠爱来维系的。
2.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
•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荣格、阿德勒、霍妮、弗洛姆 • 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弗洛姆:《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 作者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 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 作者认为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 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 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 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 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 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作者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 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他认为 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弗 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虚假,而他提出人人相 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 幻想。
二、研究范围
(一)个体社会心理
1.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 各种社会化过程:道德、性别角色等 • 自我意识:如自尊等。 2.社会动机 • 如成就动机
3.社会认知; • • • • 人际认知; 自我认知; 归因; 等等
4.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 • • • • 态度的结构; 各构成成分间关系; 态度形成; 态度改变的条件和过程; 态度的测量等。
• 斯坦福监狱实验
该实验是心理学家菲利 普· 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 大学进行的。实验把征募 来的通过了专门测试的受 试者——24名身心健康、 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 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 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 计划是十四天,但到了第 七天就宣告终止。终止的 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 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
(四)个案研究法:
1.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
2.临床心理学家用的最多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3.特点: • 个案 • 广泛收集个案资料 如:法律心理学中对犯人的研究 • 兼用多种方法
(五)跨文化研究法
• 进行文化比较分析
• 文化人类学家 • 米德的研究 萨摩亚人的青春期少女研究
四、偏向及伦理问题
四、近七十年来的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 信仰、偏见、说服、宣传、 态度改变、大众传播等研究
(二)战后美国社会心理学
1.戈夫曼与社会大舞台 • 角色理论
• “戏剧论”
2.认知不协调理论
•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 • • • 阿伦森:不协调是 由人的认知与其自 我概念之间的不一 致造成的。
(一)观察法
2.分类:
• 一般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在不进行干预的 情况下观察和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
•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进入被观察者所处的社会环 境中,成为其中一员,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其活 动和表现。
(一)观察法
3.优缺点 • 优点:现实性
(一)观察法
• 缺点:a.不是所有的行为和情况都可观察; b.难以控制自变量,难以得出因果 关系的结论; c.观察者效应:因观察者的存在使 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受到影响; d.观察者的主观愿望易于影响观察 过程和结果。
(二)实验法
如:首因效应的实验研究 • E-I • I-E • E-E • I-I
1.特点:
• 对于所研究的情景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 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 因素的干扰。
2.实验组和控制组
• 班杜拉的经典布娃娃实验
3.随机化
• 实验取样的随机化,以减少实验结果的特殊性和 偶然性
2.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 从社会组织、文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来 研究人的心理。
•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 的心理为基础。 (艾尔乌德) • 未强调研究人的心理。
(二)我国学者
•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 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吴江霖)
□躺椅上的事儿……
• • • • • • 无意识 自由联想 阻抗 移情 解释 修通
1.精神分析理论
a.基本理论假定:
• 精神世界: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 力比多:由性本能扩展到人对快乐的寻求与满足
• 人格构造: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 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口唇区阶段、肛门区阶段、 生殖器阶段、生殖欲阶段
• 1.主要研究人的主观意识 如态度、动机、知觉、偏见、归因等 • 2.两个主要理论来源:
• 格式塔学派:强调知觉的整体性 • 勒温的场论:场包含了主观因素、 心理环境和行为,行为是人 和当时的环境作用的结果。
四、社会认知理论
• 3.海德的平衡结构理论(P-O-X模型) 费斯汀格的认知协调理论 • 4.归因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的倾向性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一)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 把注意力放在个体的心理状态,以此为根据判断 群体的心理状态、特点和性质
• 个体水平的心理现象(微观层次) 如:动机、认知、态度
(二)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 把社会结构作为根本的着眼点 • 把社会心理现象看作为超个体的构成体,这些社 会心理现象不能归结为各个个体的心理状态 • 群众性的心理现象(宏观层次) • 如流行、流言、舆论、经济恐慌、大众骚扰等 • 社会学与心理学方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