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和财务报告来操纵盈余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更好的显示,以便吸引投资者和股东,或者达到某些财务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议题。
本文将综述盈余管理文献,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估计方法和假设等手段,来控制盈余的大小和时机,以使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加吸引投资者和股东。
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涉及正盈余管理和隐藏盈余管理两种类型。
正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会计政策和假设,来提高盈余,以此来提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东回报率。
而隐藏盈余管理则是指公司通过选择保守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来延缓或减少盈余,以此来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者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
市场动机是指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和股东的关注,从而提高股价,推动股价上涨的目的。
契约动机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某些财务契约或者避免违约,而进行盈余管理。
而管理层激励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激励机制中设定的目标或者获得激励报酬,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及研究方法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以及投资者和股东的决策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盈余管理不当会导致财务报告失真,从而影响投资者和股东的评估,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和股价表现。
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盈余管理通常采用了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等。
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考察盈余管理的行为和影响。
理论模型则通常以假设和数学推导的方式来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和结果。
而案例分析则是采用具体公司或者特定行业的案例,来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具体行为、影响及成因。
三、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作为财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文献。
盈余管理案例近3年_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管理综述 3篇精选(最新)
摘要:基于发行新股、避免报告亏损等目的,管理层操纵公司报告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现有大量的研究更多地是关于两种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计利润操纵与真实交易盈余管理。
然而少有文献研究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
分类转移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
将通过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从其他方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看清上市公司在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行为选择,为监管者和投资者提供识别盈余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综述一、盈余管理方式简述根据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可将盈余管理的方式基本归为三类,即通过对应计项目的操纵进行盈余管理(Accrual Management)、通过操纵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Manipulation of Real Activities)和通过运用非经常性项目① 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进行盈余管理。
1. 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作为最常见的一种盈余管理的方式,应计项目操纵是通过改变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时间达到盈余管理目的,但无论是将收入、成本费用提前确认还是延迟确认,都只是将利润在时间上进行了转移,理论上并不会影响利润的总额,即当期增加或减少的利润必然会在以后会计期间出现相同金额的“反转”。
这是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利管理的方法的最主要缺陷,而且这种方法也较容易被审计师所识别。
2.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法,通过构造真实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因为其并不直接违背企业会计准则。
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利用对研发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②利用对销售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③利用对资产的购置、处置活动来调节利润;④关联交系调节公司利润。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虽然比较隐蔽,不易被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所发现,但却有其自身特有的缺陷,即这种方法有可能会给公司的运营带来风险或直接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IPO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来自我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上市公司IPO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来自我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上市公司IPO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来自我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引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上市公司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已成为企业获取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即通过会计手段将原本属于一种性质的盈余转移给其他性质的盈余,是一种常见的资本市场操作手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IPO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进行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1. 上市公司IPO的意义和影响1.1 IPO对企业融资的重要性首次公开发行(IPO)为企业提供了直接向公众发行股票的机会,进而获得大量资金作为企业运营和发展的资本。
IPO的意义在于能够弥补企业内部融资的不足,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提升企业的声誉和认可度。
1.2 IPO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上市公司IPO要求企业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公开、公司治理规范等,这对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同时,上市后企业需要面临更多的监管和市场约束,这有助于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规范运作。
2.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定义和机制2.1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定义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使用会计手段,将原本属于一种性质的盈余按特定方式进行转移,达到调整利润分配的目的。
这种操作手法主要通过调整会计政策、确认时机以及资本化等手段来实现。
2.2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机制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机制主要包括盈余转移和分类调整两个方面。
其中,盈余转移通过调整会计政策、确认时机等方式,将原本应归入某一性质盈余的部分转移给其他性质盈余,以实现利润调节的目的。
而分类调整则是通过调整资本化程度、资产负债表结构等方式,将原本应计入某一性质的盈余转移给其他性质的盈余。
3. 经验证据分析3.1 IPO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上市公司IPO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影响。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一、引言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涉及到公司如何管理其盈余和利润分配的决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众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论述。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了解盈余管理的本质、成因和影响。
二、盈余管理的定义和目的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高层管理者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和利润分配方式,以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或者满足特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操纵盈余水平和质量来影响公司的市场表现和财务状况。
三、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1.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经营者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隐藏或透露真实的财务状况,以对投资者产生影响。
2.股东代理理论股东代理理论认为公司高层管理者为代表股东利益的代理人,可能将盈余管理作为一种行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四、盈余管理的动机1.资本市场压力公司可能面临来自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压力,要求其维持一定的盈余水平和增长率,从而激励公司高层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这些预期。
2.管理者报酬奖励一些公司通过将管理者的报酬与盈余水平和质量挂钩,激励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以获取更高的报酬。
3.避税和减税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和利润分配方式来减少纳税负担,从而提高公司盈余。
五、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实践1.会计政策选择公司可以通过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如收入确认、资产计价和成本资本化等,来影响盈余水平和质量。
2.盈余平滑公司可以利用盈余平滑策略,通过调整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时间分配,以实现盈余的平稳增长。
六、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1.市场反应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公司市场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一些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提升盈余水平和质量,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度和投资者信任。
2.公司价值盈余管理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具体的影响因公司不同而异。
一些研究发现,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公司价值下降,而适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对公司价值有积极的影响。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引言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合法的会计手段和策略,以影响公司盈余的规模、时机和质量,从而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在合法的会计框架内,最大化公司的盈利能力,提高公司的股价和市值,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从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盈余管理的动机税务优惠盈余管理的一大动机是通过合理的财务手段降低纳税负担。
公司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税务优惠政策,合理安排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以减少应纳税额。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整财务报表的时间点,将盈余转移到更有利的税务时期等。
通过这些操作,公司可以合法地减少税务开支,提高盈利能力。
维持股价稳定盈余管理还可以帮助公司维持股价的稳定。
由于股价对盈余变化非常敏感,公司通过管理盈余可以控制投资者对公司的预期和信心。
在公司的收入下滑或不确定的情况下,管理盈余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提前确认收益或延迟确认费用等方式,稳定盈余水平,减少股价的波动。
吸引投资者盈余管理还可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
投资者关注公司的盈余情况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公司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提升盈余的质量和可靠性,增加公司的吸引力。
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公司的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
盈余管理的方法收入管理收入管理是盈余管理的一种常用方法。
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产品销售政策、定价策略和销售渠道等方式,实现盈余的管理。
例如,公司可以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将收入记录在更有利的时期,从而控制盈余水平。
费用管理费用管理是盈余管理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公司可以通过合理的费用分摊、费用计提和费用确认等方式,控制盈余的规模和时机。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确认费用,调整费用支出的时机,实现盈余的管理。
资本管理资本管理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股本结构和股息政策等方式,实现盈余的管理。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经营中实现的盈余如何分配和利用的过程。
盈余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财务决策,还关系到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政府等)之间的利益分配。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盈余管理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的现状盈余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态势严重,二是盈余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盈余管理态势严重。
一些企业为了实现短期盈利和满足市场预期,采取了一些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例如虚增收入、滥发股利、隐瞒亏损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长期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盈余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盈余管理的合理性和透明度,采取了一系列严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来规范盈余的分配和利用,提高盈余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盈余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长期性。
盈余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短期的经营需求,还关系到企业长期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盈余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寻求最佳的利润分配方案。
2. 多样性。
不同企业在不同的经营环境和市场需求下,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策略和措施,例如盈余再投资、分红政策、股票回购等。
3. 公平性。
盈余管理要求企业在盈余的分配和利用过程中,保持公平和公正,充分尊重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避免出现利益输送或利益冲突的情况。
4. 透明度。
盈余管理要求企业在盈余的分配和利用过程中,保持透明度,及时公布财务信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报告,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三、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盈余管理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盈余水平、盈余稳定性、盈余分配政策、公司治理结构等。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综述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综述钟秋雄 广西大学摘 要:现有的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两类盈余管理方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对第三种盈余管理方式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较少。
自从2006年McVay提出预期核心盈余模型以来,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化。
本文首先简要地阐述了盈余管理的三种方式,然后把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从其他方式中分离出来,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计量模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动机 计量模型 研究现状盈余管理是财务会计研究领域里极具生命力的话题,它是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会计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
Katherine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得个人利益而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
根据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大致可将盈余管理的方式分为三类: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理论界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
盈余管理领域最新理论研究正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延伸到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分类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等手段进行盈余操纵。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盈余管理方式。
这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操作起来比较便捷,而且它只是把利润在时间上进行了转移,改变了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不会改变利润在各个会计期间的总额,也不会影响各会计期间的营业现金流量。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通过安排真实的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这种盈余管理方式相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来说更为隐蔽,但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比较大的风险或者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是通过对利润表项目的错分类来进行盈余管理。
这种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把经常性的费用向下转移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或者把非经常性收入向上转移到经常性项目来达到增加核心盈余的目的。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之一。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调整会计政策,以此来影响报告期利润以及报告期之后的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使公司的盈余水平满足股东、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监管机构的期望和需求,同时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过度盈余管理会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损害公司的声誉和股东权益。
过去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在公司财务报告中是普遍存在的。
研究者们通过从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和盈余演示三个方面考察并量化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公司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以此来影响报告期利润的大小和盈余水平。
会计估计是指在确定会计报表中各项账目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时,公司对经营结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判断和估计。
盈余演示是指公司为了向投资者、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一个有利益的会计报告,通过其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调整报告期盈余的大小。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市场动机,即公司为了满足投资者、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需求,通过盈余管理来维持或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和股价水平。
其次是契约动机,即公司为了满足债权人和监管机构的要求,通过盈余管理来保持公司的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
过度盈余管理会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盈余管理会导致公司面临财务困境,降低公司的偿债能力和融资能力。
过度盈余管理会导致公司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从而损害公司的声誉和股东权益。
监管机构对盈余管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监管,以保护投资者和维护市场秩序。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
可以加强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动机和契约动机两个方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研究,探讨管理层的意识形态以及个人素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可以加强对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两个方面,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与盈余管理相关的手段,如利润的资本化、盈余的滞后和盈余操纵等。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指的是在财务报表编制中对盈余的管理和调控,以达到管理者的目标。
盈余管理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也会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一直是财务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及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启发。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对公司盈余进行操纵或调整的一种行为。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各种会计手段来实现,例如改变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虚构收入、资产减值调整等。
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影响公司的盈余水平,以达到管理者的特定目标,例如实现市场预期、满足股东需求、实现年度奖励等。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激励合同、套利、避税、满足市场预期等。
在激励合同方面,公司管理层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的激励目标,例如完成业绩指标、获得奖金激励等。
在套利方面,公司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股价提升的机会,例如通过虚构收入、资产减值调整等手段来实现。
在避税方面,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税务负担,例如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来达到减税的目的。
在满足市场预期方面,公司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盈余水平,从而满足市场的预期,避免股价波动。
三、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的激励目标,进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
盈余管理也可能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失真,降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从而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股价水平和企业价值。
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综合考虑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双赢。
四、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盈余质量的影响,二是盈余透明度的影响。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会计处理中通过选取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对会计估计的选择,从而影响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收入和盈余的过程。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行为。
本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和影响等方面。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分为两类:市场反应和管理者激励。
市场反应主要指的是企业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改变投资者对于企业价值的认知。
而管理者激励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市场反应主要包括投资者的需求和资本市场的奖励机制,管理者激励主要包括奖励制度和股权激励。
二、盈余管理的方法
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的选择和会计准则的运用。
会计政策选择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来影响财务报表的收入和盈余。
会计估计的选择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估计方法来影响盈余。
会计准则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利用会计准则中的灵活性来实现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投资者认知的影响、对经营决策的影响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盈余管理会改变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认知,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盈余管理也会对经营决策产生影响,例如企业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经营目标的达成。
盈余管理还会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例如通过对盈余进行管理来影响股价。
盈余管理方式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方式研究综述[摘要] 盈余管理的方式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本文对盈余管理的这两种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盈余管理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中,会计盈余一般分为应计现金流量和经营性现金流量。
因此,从盈余管理方式看,盈余管理可以被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公司的会计盈余进行调节。
这种方式通常指操控应计项目,这些应计项目不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
而应计项目的回转性质使得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不会对企业的盈余总额产生影响,只会对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余分布产生作用。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控制交易的发生时间,或者构造真实交易等方式,来调节公司盈余。
这种方式通常既会影响应计利润,也会改变公司各个报告期间的现金流量,不仅不会增加公司的价值,长期看来甚至会使公司的价值和利益受损。
然而,由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为隐蔽,并且计量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大多数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都集中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注还较少。
2 盈余管理方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和操纵应计项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主要指公司通过安排实际交易来操纵盈余的方式,如关联交易、资产销售等。
2.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2.1.1会计政策变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很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进行选择。
例如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运用年限平均法可以降低折旧提高盈余,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方法则会增加当期折旧以降低盈余。
然而,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调整盈余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同时,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自愿性政策变更和强制性政策变更往往很难区分,对公司盈余的影响也更难确定。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和会计手段来调整会计盈余,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和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综述。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避税和稳定收益等。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的首要目标,通过盈余管理可以调整盈余来实现这一目标。
盈余管理还可以通过合理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降低企业的税负,实现避税的目的。
一些企业为了稳定收益和维护声誉,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也会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股价大幅下跌或信誉受损。
盈余管理有多种方法,主要包括创造性会计、损失计提延后、收入提前确认和租赁等。
创造性会计是最常用的盈余管理方法之一,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改变会计盈余的金额和时间,从而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损失计提延后是一种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企业可以将损失计提的时间推迟,以减少当期的损失对盈余的影响。
收入提前确认是将应收账款或预收账款提前确认为营业收入,从而增加当前期的盈余。
租赁是一种可以通过调整租赁合同来实现盈余管理的方法,企业可以选择将租赁合同分类为财务租赁或经营租赁,以改变租赁费用对盈余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企业以及投资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盈余管理可以改变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表现,从而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盈余管理还可以对公司的信誉和声誉产生影响,一旦被发现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
盈余管理也可能对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靠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分析和判断。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动机和方法都会对企业和投资者产生影响。
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财务运作和决策,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方法和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分为市场动机和契约动机两个方面。
市场动机主要包括企业为了影响自身股价或股票市场的行为。
研究发现,企业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盈余水平,以提高自身的股价,或者更好地适应股票市场的预期。
一些交易商、分析师和操纵者也会利用企业盈余管理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契约动机主要指企业为了符合合同或协议的要求,对其盈余进行调整。
企业可能会为了符合贷款、股票期权或者债券条款的要求,对盈余进行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方法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的方法包括收入确认、费用确认和资产减值等方面。
收入确认是企业通过调整销售时机、价格、折扣等方式来影响收入的确认。
费用确认是企业对成本、费用的计提以及费用支出时机的控制。
资产减值则是企业通过调整资产价值来影响盈余。
三、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对企业和相关利益相关者都会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对企业的盈余质量、盈余稳定性、企业价值以及企业风险水平都有所影响。
盈余管理对股东、债权人、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也会产生影响。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要注意其长期影响和潜在风险。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未来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首先是盈余管理的监管和治理研究,研究监管机构和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调控和影响。
其次是盈余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盈余管理的态度和规定的差异。
还可以从行业、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等方面开展盈余管理的差异研究,探讨不同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围绕盈余管理的动机、方法和影响进行,对企业和相关利益相关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一、盈余管理定义美国k.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披露管理,它是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进行干预以谋取私利。
美国会计学者w.k.scott对盈余管理做了如下定义:它事实上就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后果,但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的根据都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p.m.healy与j.m.wahlen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回顾时,对盈余管理做了定义同时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层运用一些方法对财务报告进行一些修饰,从而引起了利益有关者做出错误性的决策。
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也有着自己的懂得。
魏明海的观点如下:盈余管理事实上就是管理层为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做出决策,而在编制报表时进行交易构造或者者会计选择的过程。
刘峰与章永奎把盈余管理当做是一种有目的的操纵行为,要紧是对盈余进行操纵。
张祥建与徐晋认为盈余管理首先的在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同意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层运用一些手段对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要紧是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使企业价值得到最大的优化。
结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对盈余管理有了自己的见解,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促使下,在法律与会计准则同意范围内对利润进行操纵与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要紧是为了自身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回顾时。
大致发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要紧是为了下列几大类动机:(1)契约动机,(2)资本市场动机,(3)监管动机。
(1)契约动机。
契约动机要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债务契约,另一方面是管理层的报酬契约。
所谓债务契约动机是指管理者为了降低违约风险而进行的盈余管理。
债权人与管理者存在着代理关系,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资金安全,即为了到期能收回利息与本金,会在债务契约中加上一些限制性的条款,而这些条款会增加企业的一些经营风险或者者丧失一些投资机会,管理者为了迎合债权人的要求或者者降低违约风险都会进行一些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会计上通过各种手段来影响其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例如改变折旧方法、转移利润、调整财务报表等。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企业的股价、信用等因素。
盈余管理是一个重要的会计问题,因为它对企业的持续稳定性和投资者信心产生深远的影响。
过去的研究表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许多企业都选择了盈余管理的方法。
因此,研究盈余管理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主题。
盈余管理通常被分为两类:合法盈余管理和非法盈余管理。
合法的盈余管理包括合理地调整会计政策、收入确认和坏账准备等,以反映企业中的真实业务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盈余管理可以使用会计规则和原则的灵活性,以合法的方式影响企业的财务报表。
然而,非法盈余管理通常是为了欺骗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状况,包括会计舞弊、隐瞒财务信息、虚报财务报表等。
许多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研究表明,有些盈余管理的手段虽然可以影响企业的股价,但是它们只能在短期内产生效果,长期来看却无法改变企业的经济基础。
另一些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很大的误解,从而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受到损害。
为了减少盈余管理的不良影响,一些国家采取了行动来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
这些行动包括建立规范的会计准则、更严格的审计要求、加强对非法盈余管理的处罚等。
此外,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指导企业改善财务报表透明度和可信度的建议,例如增加透明度、加强报表披露等。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一个重要的会计问题,其合法性和非法性均需要引起关注。
虽然盈余管理可以在短期内带来好处,但是其不良影响可能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和投资者的信心。
因此,加强依法监管、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加强财务报表的披露等是减少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
股权激励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股权激励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在实践中被普遍应用,人们在享受公司制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逐渐被股东与高管之间的代理问题所困扰。
股权激励机制设计的初衷便是试图解决这个难题。
股权激励试图通过使高管有机会与公司股东共享公司的剩余财产从而激励其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公司的价值。
股权激励机制诞生于美国,到上世纪末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普及和推广。
最早使用股权激励的中国企业是1993年的万科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在中国股权激励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方案制定及实施过程纳入法规规范的范畴。
但是由于契约具有不完备性以及公司的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经理人会有动机通过对公司的披露盈余进行操纵来获得股权激励的收益,而非通过努力工作真正提高公司业绩的方式。
2008年证监会颁布《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2号》规定绩效考核指标如涉及会计利润,应采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即核心盈余)。
因此高管有可能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选择分类转移帮助其获得收益。
以往学者在研究股权激励对高管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时,往往关注的是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鲜有学者关注对高管分类转移的影响。
因此,本文从中国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的特征等细节着手,探究股权激励契约中各要素对分类转移的影响,对探究如何通过对其方案的优化完善来抑制高管的分类转移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以2009-2015年我国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全样本,并进一步从全样本中筛选出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作为子样本。
首先,以全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股权激励与分类转移程度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子样本数据探究高管分类转移的程度是否会受股权激励模式的影响;之后,以子样本数据探究作为业绩约束因素的行权条件严格程度对分类转移的影响;最后,进一步以子样本数据研究激励有效期作为时间约束因素对分类转移的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企业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管理盈余来实现企业的长期利润最大化。
本文将综述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包括盈余管理的定义、目的、实施方式、盈余管理的优缺点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和目的盈余管理是指通过在核算、财务报表等方面进行安排和调整,使企业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所得税、增值税、印花税等税金的支付,以及最大程度地增加企业的盈余、保持盈余的稳定增长。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利润最大化。
二、实施方式盈余管理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核算方式的调整:通过变更核算方法、调整会计政策等来实现减少企业所得税等税金的支付。
2、业务结构的调整: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来实现盈余管理,如通过重组、分立、合并、产业转型等方式实现盈余增长。
3、资产负债表的调整: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等项目的结构来实现盈余管理。
4、财务报表的调整:通过调整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的项目和数据,来实现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优缺点盈余管理的优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税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但其缺点也不可忽视,主要包括:如果企业的盈余管理过分依赖于核算方式的调整,可能会出现违规行为,导致企业的声誉受损;过分追求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企业重心转向短期利益的追求,忽略了长期市场发展和企业价值的提升等问题。
四、影响因素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因素。
外部环境的因素包括税收政策、经济形势、市场竞争等因素;内部管理因素包括企业的管理机制、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
因此,企业需要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盈余管理策略,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总之,盈余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能够合理科学地进行,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需要注意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避免过分追求短期盈利的行为。
投资者视角下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识别与防范
投资者视角下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识别与防范投资者视角下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识别与防范摘要: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达到某种目的,利用会计政策或原则的灵活性,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的财务指标或目标。
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影响。
本文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识别与防范策略,以提供对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和决策的参考。
一、引言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作为一种有争议的会计行为,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它借助会计政策的灵活性,通过调整财务报表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需要具备识别和防范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能力,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形式与特征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主要形式:收入的确认与延迟确认、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资产的估值与减值等。
它的特征是灵活性较高,会计政策和原则的选择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
三、投资者视角下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识别策略1.分析财务报表的质量和稳定性投资者可以通过审查财务报表中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有关的会计政策和原则,以及关键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初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
此外,关注公司的财务报表真实性、可靠性、一致性以及披露的完整性也是重要的标准。
2.关注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行业动态企业经营环境和行业动态对于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背景条件和动机。
投资者可以通过关注企业的经营策略、市场竞争状况、行业政策等因素,深入了解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动因。
3.研究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的健全程度对于发现和防范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投资者可以通过研究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管理层的激励机制、董事会的独立性等方面来评估企业的风险水平。
四、投资者视角下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防范策略1.加强审计监督投资者可以关注企业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尤其是关于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意见。
同时,加强对审计机构和审计师的监督,确保审计质量和独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方式综述钟秋雄 广西大学摘 要:现有的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两类盈余管理方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对第三种盈余管理方式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较少。
自从2006年McVay提出预期核心盈余模型以来,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化。
本文首先简要地阐述了盈余管理的三种方式,然后把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从其他方式中分离出来,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计量模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动机 计量模型 研究现状盈余管理是财务会计研究领域里极具生命力的话题,它是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会计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
Katherine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得个人利益而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
根据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大致可将盈余管理的方式分为三类: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理论界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
盈余管理领域最新理论研究正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延伸到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分类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等手段进行盈余操纵。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盈余管理方式。
这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操作起来比较便捷,而且它只是把利润在时间上进行了转移,改变了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不会改变利润在各个会计期间的总额,也不会影响各会计期间的营业现金流量。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通过安排真实的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这种盈余管理方式相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来说更为隐蔽,但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比较大的风险或者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是通过对利润表项目的错分类来进行盈余管理。
这种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把经常性的费用向下转移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或者把非经常性收入向上转移到经常性项目来达到增加核心盈余的目的。
这种盈余管理方式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有很大的不同。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会改变公司的净利润,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不会改变财务报表的净利润,只会夸大核心利润,改变利润在经常性项目和和非经常性项目间的分布。
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1.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
1.1满足分析师的预测。
许多研究证实,管理层进行分类是为了满足分析师的预测。
McVay(2006)认为管理层利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是为了满足分析师的预测,而且分析师在预测盈余时会把特殊项目排除在外。
Dechow 和Skinner(2000)发现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达到盈余目标时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Skinner和Sloan(2002)发现,如果公司的利润没有达到分析师的预测时,公司的股票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跌。
1.2投资者给予永久性盈余更高的定价,通过调增核心盈余获得更高的定价。
Lipe(1986)发现投资者能够区分盈余的不同组成部分,不同组成部分盈余持续性不同,特殊性项目具有高度的非持续性。
Bradshaw和Sloan(2002)发现投资能够区分永久性盈余和暂时性盈余,而且永久性盈余有更高的定价。
Bradshaw和Sloan(2002)发现投资能够区分永久性盈余和暂时性盈余,而且永久性盈余有更高的定价。
Brown和Caylor(2005)研究发现公司本期的盈余不亏损、超过上期或者分析师的预测时,在股票市场上将会获得正的回报。
当公司本期的报告盈余低于分析师的预测时,股价将会下跌。
1.3避免亏损、盈余减少。
许多公司之所以进行盈余管理,就是为了避免亏损、盈余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Burgstahle和Diechev(1997)研究表明,美国上市公司具有为了盈余减少、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Fan(2010)研究表明管理层通过分类转移时为了满足一系列目标阈值,包括零盈余、上期盈余和分析师的预测。
我国学者程富、王福胜(2015)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会利用线上项目和线下项目之间的分类转移避免营业利润为负和实现营业利润增长。
1.4满足监管规则的要求。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我国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监管规则的要求。
1999年12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文件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药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时分项披露所扣除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和金额。
核心盈余成为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高雨和闫绪奇(2014)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披露政策出台后,盈利公司具有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表现特征。
2.关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模型。
2.1McVay构造的模型。
McVay(2006)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的核心费用和特殊项目之间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他通过构造一个核心盈余模型,发现在盈余管理当期未预期核心盈余和减少收入的特殊项目呈负相关的关系,而在接下来一年,未预期核心盈余出现反转,这说明了管理层存在着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行为。
他把公司的核心盈余分为预期部分和未预期部分,他依照琼斯模型的构造方式构建了预期核心盈余模型。
模型如下:在式(1)中,CE t 是预期核心盈余。
CE t-1是滞后一期的核心盈余,把这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是因为核心盈余具有持续性。
ATOt 是净经营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是负相关的关系。
ACCRUALS t-1是滞后一期的应计利润,应计利润是公司未来业绩的重要解释变量。
ACCRUALS t 是当期的应计利润,异常的盈余变化和应计利润的变化高度相关。
ΔSALES t 是销售增长率,它等于本期的销售收入减去上期的销售收入再除以上期的销售收入。
虽然核心盈余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这种关系不是固定的,因为随着销售收入的增长,单位销售收入对应的固定成本减少,所以把销售增长率作为一个解释变量。
NEG-ΔSALES t 是这样定义的:当销售增长率小于0时等于销售增长率,但当销售增长率大于0时等于0。
McVay还构建了式(2)这个模型来检验未预期核心盈余和减少收入的线下项目的负相关关系是由于经营改善所致的还是由于管理层实施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所导致的。
式(2)中,ΔCE t 是预期核心盈余的变化,ΔATO t 是净经营资产周转率的变化。
2.2Fan et.al构造的模型。
Fan、Barua、Cready和Thomas(2010)借鉴McVay的模型,构建了一个预期核心盈余模型,这个模型中不包括应计特殊项目。
这个模型是对McVay构造的模型的修正。
这里使用的是季度的数据而不是年度的数据。
这样能够区分管理层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和在其他季度进行盈余管理的差别。
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管理层在第四季度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通过使用季度的数据,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个假设。
在这个模型中,CE q 是当季度的预期核心盈余,CE q-4是上年同一季度的预期核心盈余,CE q-1是上一季度的预期核心盈余,把上一季度的预期核心盈余纳入到模型中作为解释变量,是因为核心盈余具有持续性,而且上一季度和当前季度比较接近,能够反映公司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能较好的预测公司当季度正常的核心盈余。
把上年同一季度的预期核心盈余作为解释变量,因为很多公司的经营都2016年・12月・上期经营管理者学 术理 论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具有季节性。
ATOq 是资产周转率,ACCRUALSq-4是上年同一季度的应计利润,ACCRUALSq-1是上一季度的应计利润。
McVay构造的模型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预期核心盈余包括特殊项目中的应计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当减少收入的特殊项目中的应计利润增加时,预期核心盈余也增加,而未预期核心盈余是实际报告的核心盈余和预期核心盈余的差额,在这种情况下,未预期核心盈余就会减少。
即使不存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未预期核心盈余和减少收入的特殊项目也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
所以Fan et.al把特殊项目中的应计利润排除了。
ΔSALESq 是当季度的销售增长率,NEG-ΔSALESq是指当销售增长率小于0时等于销售增长率,但当销售增长率大于0时等于0的一个变量。
3.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外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较少。
McVay(2006)是较早研究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学者,。
McVay(2006)是较早研究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学者,她以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证明了管理层通过转移核心费用至特殊项目来提高核心盈余,而且在满足分析师的预测时更为如此。
Barua(2010)发现经理会将经营费用向下转移来调增核心盈余的证据。
Haw et.al (2011)发现管理层会将核心费用向下转移到特殊项目来增加核心盈余。
3.2国内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也是主要集中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张子余和张天西(2012)是国内最先研究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学者。
他们借鉴了McVay(2006)的预期核心盈余模型,研究了A股上市公司在新的会计准则发布后是否会实施特殊项目和核心费用之间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结果发现某类特殊公司存在着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
程富、王福胜(2015)考察了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方式调整公司盈余结构的行为。
周夏飞、魏炜(2015)研究发现企业会利用分类转移来增加其核心收益,而且在披露非经常性损益时,会少披露非经常性收益,而充分披露非经常性损失。
三、未来研究方向综上所述,国外的研究表明为了满足分析师的预测、零盈余、上期盈余等盈余阈值管理层会通过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来虚增核心盈余,调整盈余结构。
国内的研究也发现了我国公司存在着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证据,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盈余管理方式,这值得引起重视。
由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相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较低,不容易被监管部门和审计师发现,比较隐蔽,不存在回转效应,而且只是为了增加核心盈余不会改变净利润的数额,所以迄今为止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现阶段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需找经验证据和动机上,由于研究还比较少,所以现阶段的最重要的任务还是需找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以及实施这种盈余管理的方式,同时还应该关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和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1]程富,王福胜.基于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财经研究,2015,41(7):81—94.[2]高雨,闫绪奇.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研究—基于政策监管视角[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28(1):32—42.[3]张子余,张天西.“特殊损失项目”与“核心费用”之间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研究[J].财经研究,2012,38(3):70—80.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及其对策研究李永康 陈浩良(指导老师) 大连财经学院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开始不断重视企业的税收筹划,但是由于税收筹划本身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容易发生税收筹划风险,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