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引主题: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动能表达式我们学习重力势能的时候是从重力做功入手的,而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原因是力。

那么我们讨论动能也应该从做功开始入手讨论。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1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用m 、v 1 、、、v 2 表示)。

学生先独立推导。

然后让两个学生上黑板上分别写出推导过程。

得出表达式: 21222121mv mv W -= 221mv 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时和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这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

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 221mv E k = 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km/s ,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2、动能定理 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1222121mv mv W -= 或:12k k E E W -=(1) 公式的意义:2121mv 是初动能, 2221mv 是末动能。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7 动能和动能定理1-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7 动能和动能定理1-人教版

教学内容高中物理必修二7.7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能量转换和做功的情况,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会进行动能定理的推导3、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难点:动能及动能定理的建立过程三、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一动能的表达式】教师对学生课前任务进行检查: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水平恒力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速度由v1增加到v2,求这个过程中该力所做的功。

[小结] 一、动能:1、动能的公式:2、动能是标量,单位:焦耳1、观察题目给了哪些已知量?2、求恒力做功用哪个公式?3、观察功的计算公式,你发现求力做功还差哪些量?它们分别需要运用什么知识求出?4、最终求出功的表达式必须只包含题中给的已知量1、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用“逆推顺写”的方法解决问题2、求出水平恒力F所做的功与速度的关系,得出动能的表达式3、得出拉(推)力F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4、会进行动能定理的推导【探究二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以下两个实际问题中:一个物体的质量m=1Kg,发生下列运动:请按给出的表格分别求出(1)(2)问中的各个物理量,要求画出过程情境图,写出计算过程并将值填入表中(注意:力做功的正负)1、分别求出问题(1)(2)的各个物理量的值填到表格中。

2、小组交流想法并讨论1、通过实例分析能量转换和做功的情况,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让学生观察所得结果,得出关于力做功(1)初速度V1为零,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水平拉力F=2N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2m,速度增加到V2,在此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恒为f=1N;(2)受拉力的F=7N作用沿一固定的光滑斜面底端由静止开始运动,到达斜面顶端时速度达到V2,斜面长L=2m,倾角为θ=37°(sin37°=0.6,g取10m/s2)拉力做功(J)阻力或重力做功(J)W总(J)△Ek(J)(1)WF=4 Wf=-2 2 2(2)WF=14 WG=-12 2 2[小结]二、动能定理1、内容: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8-3 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案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8-3  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案

第八章第三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知识1.理解动能的概念。

2.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核心能力1.理解恒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理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对于变力作用、曲线运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科学品质1.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点】1.动能概念的理解;。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3.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教学难点】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

(一)新课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动能的变化与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二)新课内容一、动能的表达式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推导过程:自学课本84-85页推导过程。

1.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表达式:E k =12m v 2,式中v 是瞬时速度。

3.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国际单位都是焦耳,符号为 J 。

1 J =1 kg·m 2/s 2=1 N·m 。

4.标矢性:动能是标量。

动能的瞬时性:动能是状态量。

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

7.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7.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7.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能够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动能;2.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3.了解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理解;2.动能定理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动能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使用的所有机器都需要能源,这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2.接着引入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E_k = 1/2 * m * v^2。

3.使用实验模拟和具体例子说明动能的变化和转化规律。

2. 动能定理1.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中的作用力和动能之间的关系;2.接着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讲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内容和公式W = E_k2 -E_k1。

3.进一步探究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制动距离计算等。

3. 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理1.引出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理的概念;2.研究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动能的转化规律及其应用;3.探究动能守恒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弹簧振子中的动能转化、陀螺的运动等。

四、教学方法1.拟定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2.课堂解释与讨论,使用实验模拟和具体例子进行演示;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4.课后作业和作业辅导。

五、教学过程和时间分配时间内容10 min 引入问题,概念归纳和讲解30 min 实验探究和模拟、课堂讨论和演示20 min 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10 min 概念总结、问题解答30 min (作业)作业辅导和解答六、教学资源和素材1.平衡车、自行车等实验模型;2.模拟计算软件或工具;3.书籍和参考资料。

七、教学评估和反思1.教学评估:使用问卷调查和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2.教学反思:针对学生表现和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方法和操作技巧,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人教版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人教版人教版必修2

七、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⑵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
⑴体验实验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二、设计思路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很重要,建议安排一节习题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斜面、质量不同的滑块、木块等。

7.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7.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

2.掌握动能定理。

3.熟悉动能的计算方法。

4.强化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1. 动能动能是物体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因为具有速度而具有了动能。

其公式为:$$K=\\frac{1}{2}mv^2$$其中,K为动能,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描述物体动能和动能变化的定理。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为:$$W=\\Delta K$$其中,W为物体所受合力所做的功,$\\Delta K$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 动能的计算方法动能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以通过实验测量获得。

实验测量的步骤如下:1.放置一个装有块状物体的直线轨道;2.给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3.记录物体到达不同位置时的速度;4.计算不同位置物体的动能。

4. 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时,应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解决物理问题。

1.学习物理概念时,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场景和应用,让物理概念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2.学习物理问题时,应该注意观察和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运用物理公式和定理进行分析和解决。

3.在学习中要注重练习和总结,多进行物理实验和计算,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思维和计算能力。

三、教学流程1.讲解动能的概念和公式;2.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3.进行动能实验,并计算不同位置物体的动能;4.练习动能和动能定理计算题;5.总结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四、教学评价1.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公式;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计算,获得动能的数值;3.通过练习和总结,学生能提高物理思维和计算能力;4.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测试和考试的形式,评估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动能和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动能和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 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
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且具有动能,那么动能的具体表达式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动能定理》。

(二)新课教学
师:动能的概念是什么?怎样定义的呢?
生: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师:动能的表达式如何?
生:
师:很好,同学们预习得很到位,我们一起来推导动能的表达式。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
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于运动方向相同的水平恒力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速度由增加到求这个过程中该力所做的功
1.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是标量,是一个状态量,单位是焦耳J。

(三)动能定理
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即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5.7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能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3)能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4)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

二、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

2、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三、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四、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上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地确定物体的动能的表达式。

2.进一步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有什么关系,既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3.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5.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

(二)、创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对“动能”的初步认识。

教师启发: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代表回答:应该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有关。

教师启发:你能通过实验粗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可能的方案1:让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实验过程:①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②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新课学习】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进行新课一、动能表达式教师活动: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学生活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

讨论动能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

教师活动:投影简化的情景推导动能定理表达式。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与速度变化关系表达式。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推导,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

功的表达式为:提出问题:教材上说“221mv ”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是否也印证了你的观点?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运动时的动能为提出问题: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在SI 制中,它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1kg ·m 2/s 2=1N ·m =1J说明:①动能是状态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在动能的表达式中,v 应为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②动能是标量,动能与功一样,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的确定过程;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推导过程;3.掌握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1.动能表达式的推导;2.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1.动能概念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力对物体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w∝v^2.因此,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v^2这个因子。

举例:假设有两辆一样的卡车,一辆满载货物,一辆空载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撞到一颗大树上,哪辆车破损更严重?学生思考后回答:满载货物的车破损更严重。

教师引导回答:因为满载货物的质量大,具有更多的动能。

从这里可以看出动能还与质量有关系,因此表达式还可能包含m这个因子。

具体的表达式为:Ek=1/2mv^2(教师直接给出)学生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教师接着介绍推导过程,我们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方程下手。

一、探究动能的表达式。

假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何用m和v表示XXX做的功。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由运动学方程得v2-v1=2al。

由物体位移和做功之间的关系,W=Fl=mal。

2F=l(ma)=m(v2-v1)×2a=2ma(v2-v1)。

2F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mv^2”应该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表达式。

上节的实验表明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二次方成正比。

只要将表达式中的v1=0,就可以得到W=mv^2,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因此这个物理量就是动能。

二、探究动能定理。

在一定条件下,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外力对物体做功的变化量。

设物体由v1运动到v2,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外力F的作用,动能的变化量为ΔEk=Ek2-Ek1,外力对物体做功的变化量为ΔW=W2-W1.由动能的表达式,ΔEk=1/2m(v2^2-v1^2)。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第3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案(2课时)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第3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案(2课时)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第3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优质课教案(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动能的表达式、动能定理。

教材一开始以炮弹的发射图片引入,让学生思考背后的物理知识;紧接着分析了推导了动能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

教材安排有思考与讨论、科学方法等以提高学生理解、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动力势能的概念及表达式。

2.结合实例理解动能定理。

【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通过学习,能从物理学视角形成能量观;能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科学思维:能从物理学视角认识动能和动能定理;能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抽象概括;运用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理解动能定理。

3.科学探究:能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认识动能定理,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表达式、动能定理。

(二)教学难点:理解动能定理。

【学情分析】学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动能知识,对概念有了较多的认识。

但本节是更深层次、系统的学习,旨在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能量守恒的观点,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师要依托学生的经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感悟动能的表达式及动能定理。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谈话导入。

1.师出示图片: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

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炮弹在炮筒内推力的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大,动能增加。

这种情况下推力对物体做了功。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7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⑴.理解动能的概念、符号、单位和表达式⑵.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⑶.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会用动能定理处理物体直线和曲线运动实际问题2、过程和方法:⑴.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⑵.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动能有了感性的认识。

在第一学期物理学习中,学生有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

且通过本章前几节的学习,学生掌握好了功的计算,在第六节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了当物体v0=0时,合外力做的功W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的实验结论。

三、设计思路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变化量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导入新课──提出动能的概念──动能的变化──推导合外力做的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推理、演绎)得出动能定理──理解好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知识应用例1.2.3题(直线,曲线)──方法总结──布置作业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推导及其理解应用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六、教学过程化 ( )(4)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不变,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 )过渡:合外力做功W 合和物体动能的变化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推导合外力做功W 合与动能变化ΔE k 关系学生分组协作,推导动能定理设计情景:如图所示,某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水平面是粗糙的,摩擦力为f,物体的速度由v 1增加到v 2,求合外力做的功W 合和速度变化ΔE k 的关系?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归纳,总结得出合外力做的功W 合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ΔE k三、动能定理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动能的变化。

高中物理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问题 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
(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
5.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当物体受变力作用, 或做曲线运动时, 我们仍可采用过去的方法, 把过程分解成许多小 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运动中受到的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
所以, 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 也适合于变力做功, 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 曲线运动。
1.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W
EK2
E K1或 W
1 m
2 2
1 m
2 1
2
2
3
①确定研究对象及运动过程
②受力分析,并确定各个力所做的功
③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
④列方程求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处,若在 A处的速度为 A , B处速度为 B ,则 AB的水平距离为多大?
可先让学生用牛顿定律考虑,遇到困难后,再指导使用

能定理.
解: A到 B 过程中,物体受水平恒力 F,支持力 FN和重力 mg

作用.三个力做功分别为 Fs, 0 和 - mg( h2- h1) ,所以动能定

写为: Fs mg h2 h1
1 173
2
2
②课本第 21 页“问题与练习”第 1 题
7.2
10 3
2
J= 4.48
× 109J
三.动能定理
1.若用 Ek 来表示物体的动能,那么刚才得到的表达式可以改写为:
W= Ek2- Ek1
2.学生叙述上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
W 表示 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八章第3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八章第3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科目物理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课 1 课时时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2.能从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意义。

教学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理解动能、动能定理及其表达式;与2. 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能用动能定理计算核心变力所做的功。

素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2.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会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理解其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动能及其表达式;教学 2.理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求解力与位移。

重、教学难点: 1.理解影响动能变化的因素;难点 2.理解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教学课件演示准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

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炮弹在炮筒内推力的作用下速度越来越大,动能增加。

这种情况下推力对物体做了功。

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说明动能和力做的功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通过回顾上有关吗?这对于定量研究动能有什么启发呢?论节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教师引导】大量实例说明,物体动能的变化和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物体的动能离不开对力做功的分析。

这与上一节研究重力势能的思路是一致的讲授新课:(1)动能的表达式【教师引导】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质量为 m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在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

速度由 v1增加到 v2(如图)在这个过程中,恒力 F 做的功 W F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a通过联系之学生经过老师引导,体前已知的知会动能的表达式识,思考如何计算动能再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v22 v12有 l2a把 F 、 l 的表达式代入 W Fl 中,可得 F 做的功W 1 mv22 1 m v122 2【教师提问】如果拉力 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斜向上 , 得到的结果与此相同吗?【教师总结】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1mv2表2示物体的动能,用符号E k表示。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了解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3. 能够解决动能定理的基本计算题,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动能概念。

2. 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或实验向学生介绍动能的概念。

2. 课堂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记作K。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公式为:$K=\frac{1}{2}mv^2$,单位是焦耳(J)。

2)动能定理当力F对物体做功W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K等于所做的功W,即ΔK = W。

可以用公式表示成:$ΔK=W=\int_{s_1}^{s_2}Fds$3.练习与讲解1)动能定理应用:- 做功变动能:物体所受的力沿着位移方向做功,就会消耗这个力所具有的能量,将它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一定量的功可以产生不同的动能变化:不同的物体大小和速度,需要不同的功- 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如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举个例子:某人以6.0m/s的速度跨过一段1.8 m宽的小溪,落差为0.8 m.假设这个人质量为70kg,他跨过溪流的时间为1.0s,求其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势能的变化,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解: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

先看一下给出的已知条件:v=6.0m/s,d=1.8m,h=0.8m,m=70kg,t=1.0s。

首先,我们计算物体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公式 $K=\frac{1}{2}mv^2$ 可以给出答案:$K_1=\frac{1}{2}mv^2=\frac{1}{2}\times70kg\times(6.0m/s)^2=1260J$接着,我们计算势能的变化,公式$ΔU=mgh$ 可以给出答案:$U_1=mgh=70kg\times9.8m/s^2\times0.8m=548.8J$最后,我们计算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要求与目标:
1、 理解动能的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 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3、 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4、 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二、重点与难点:
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①请同学们欣赏几个课件,这些课件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学生的回答是:这些物体均在运动, ②哪这些物体具有能吗?
归纳:我们把这些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叫物体的“动能” ③哪么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例题1、如图有一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当物体受到恒力F (F >f )作用从速度V 0增加到V 时,物体运动合力做功为多大?
解:物体运动中的加速度为:
m
f F a -=
由运动学公式得到as V V 22
02+= 代入得到:m
s f F V V )(22
02-=-
整理得到:s f F mV mV )(21212
02-=-
我们将:2
2
1mV =E k ,叫物体的动能。

s f F )(-=W 合,叫合外力做功。

(二)、认识动能:E K =2
2
1mV 动能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物体的速度平方有关;
它是一个标量,仅有大小而没有方向。

如一个物体以4m/s 速度从A 点运动过后又以4m/s 的速度返回A 点,两次过A 点时物体的动能大小相等。

动能的单位是:“J ” 有:1kg.m 2/s 2=1J
例题1、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能使汽车的动能发生改变,在下列情况下,汽车的动能各是原来的几倍。

A 、质量不变,速度增大为原来的2倍;
B 、速度不变,质量增大为原来的2倍;
C 、质量减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
D 、速度减半,质量增大到原来的4倍。

(三)动能定理: 1、 在物理上我们将
s f F mV mV )(2
1
21202-=-
叫动能定理,它反映的是物体合外力做
功与物体动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当合外力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其动能增加。

当合外力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其动能减小。

当合外力做功等于零时,物体的动能不变。

例题: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D )
A .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动能改变
B .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不为零
C .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但物体动能可能不变
D .物体加速度一定不为零
2、理解:(1)动能的变化量:ΔE K =
2022
1
21mV mV - 仅决定于初末位置,与过程无关.。

(2)合外力做功:W 合=F 合S
例题: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θ的恒力F 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恒为f ,当物体运动S 位移时,其运动的速度为多大?
解:先对物体受力分析,然后求出物体的合外力,W 合=(Fcos θ—f )S ,再运用动能定理:2
2
1)cos (mv S f F =
-θ 求出相应的速度v 值. (情况二)::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在确定的过程中变化时,则只能将力分开求。

即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求出每个力分别做的功,再根据功是标量,确定力做的是正功还是负功。

即W 合=W 1+W 2+W 3+·······
例题: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物体受到的阻力恒为f ,物体从静止开始受恒力F 作用下运动,当物体运动S 位移时撤去F ,问物体在这个水平面上最多还能运动多远?
解:在起始到结束的过程中,由于力F 仅作用了一段距离,所以若用W 合=F 合S 显然不能求出其合外力,应该先求出F 和f 各自做的功,特别要注意是做正功还是做负功。

∴W 合=W F —W f =FS —f (S+S 1) 运用动能定理2022
121mv mv W -=

得到S f
f )
(F S -=
1
四:动能定理的应用:
从刚才解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应用动能定理时一定要明确对“谁”用动能定理。

对“哪个物体”和“哪个过程”,这一点是我们物理学解题的基本思路, 所以运用动能定理解题时,我们要注意两点:
① 明确研究对象(对谁运用动能定理)
② 明确研究过程(对哪个过程运用动能定理)
只有明确了这两步,我们才能放心地去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了。

例题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kg ,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5.3×102m ,达到起飞速度V=60m/s ,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收音机重力的0.02倍(K=0.02),求收音机受到的牵引力F 。

分析: 研究对象:飞机
研究过程:从静止→起飞(V=60m/s )
适用公式:动能定理:2022
121mv mv W -=
合 具体表达:=-S f F )(2
2
1mv
得到牵引力:N kmg S
mv F 42
108.12⨯=+= 详细书写板书过程,要有:文字说明,原始公式,重要的演算过程及数据代入,最后不能忘了单位。

例题2:有一长为L 的木块,质量为M ,静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 的子弹(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 0入射木块,若在子弹穿出木块的过程中,木块发生的位移为S ,求子弹射出木块后,木块和子弹的速度分别为多大?(设子弹在木块中受到的阻力恒为f )
研究过程:从子弹开始入射木块(v 0)到子弹射出木块(v )时为止
应用动能定理:2022
121mv mv W -=
合 具体代入:2
022
121)(mv mv L S f -=+-
可以求出相应的v 值。

(2)研究对象:木块
研究过程:从子弹开始入射木块(0)到子弹射出木块(V )时为止
应用动能定理:2022
1
21mV mV W -=合
具体代入:22
1
MV fS =
可以求出相应的V 值。

2、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而且还适用于变力做功或瞬时力做功。

例题: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用细绳经过光滑小孔牵引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拉力为某个值F 时,转动半径为R ,当拉力逐渐减小到了F/4时,物体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半径为2R ,则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多大? 分析,这个外力使物体从半径为R 变为2R ,但我们可以看出其力F 是一个变力,所以这是一个变力做功的问题。

研究的对象是:物体
研究的过程是:从小球半径为R 到小球半径为2R 。

适用的公式是:2022
121mv mv W -=
合 当物体在F 力作用下其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时,有R
mv F 2
=
得到:
FR mv 2
12120= 同理当物体在F/4力作用下其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2R 时,有R
mv F 241
2=
得到:
FR mv 4
1
212= 代入:外力F 做功为W=2022121mv mv W -=
合=FR FR FR 4
1
4121=-
练习:
练习:如图,在水平恒力F 作用下,物体沿光滑曲面从高为h 1的A 处运动到高为h 2的B 处,若在A 处的速度为v A ,B 处速度为v B ,则AB 的水平距离为多大?
解:可先让学生用牛顿定律考虑,遇到困难后,再指导使用动能定理。

A到B过程中,物体受水平恒力F,支持力N和重力mg的作用。

三个力做功分别为Fs,0和-mg(h2-h1),所以动能定理写为:
从此例可以看出,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牛顿定律无能为力的问题,动能定理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其关键就在于动能定理不计运动过程中瞬时细节。

通过以上三例总结一下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

(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W总=E k2-E k1)
(4)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