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9课《劝学》教案

合集下载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理解《劝学》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2. 文学常识:介绍《荀子》及荀子。

3. 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及断句,然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字音、断句。

4. 文本探究:学生自行翻译文本,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及每段论述的内容。

5. 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6.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学不可以已”的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实用的《劝学》教案(精选10篇)《劝学》教案篇1文本解读:《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

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

(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

如工作、学习、奉献等。

)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

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

它的题目是:《劝学》。

(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

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笔画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 (板书:性恶论学不可以已)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

关于《劝学》教案四篇

关于《劝学》教案四篇

《劝学》教案关于《劝学》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古诗《劝学》教案

古诗《劝学》教案

古诗《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劝学》;(2)理解古诗《劝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古诗《劝学》的主题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通过分析古诗《劝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2)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劝学》;(2)理解古诗《劝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古诗《劝学》的主题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古诗《劝学》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古诗《劝学》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劝学》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劝学》;(2)了解作者朱熹的背景和创作风格;(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向学生介绍作者朱熹的背景和创作风格;(3)引导学生关注古诗《劝学》的,激发学生对学习主题的思考。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古诗《劝学》,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2)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劝学》,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3. 词语解释:(1)解释古诗《劝学》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2)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语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 句子分析:(1)分析古诗《劝学》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2)让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主题与意境:(1)引导学生分析古诗《劝学》的主题,理解作者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2)让学生描述古诗《劝学》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劝学的课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

这篇*是这样吗?(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习借鉴其论证技巧。

3.领悟作者的观点,激发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观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劝学》片段,让学生谈谈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

2.提问:你们认为,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课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进行讨论。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勤奋好学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勤奋好学的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的基本结构。

2.提问:课文中的哪些论证方法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课文中的论证技巧。

三、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论证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互相学习、交流。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勤奋好学的议论文。

2.布置课后作业:查找有关勤奋好学的名言警句,并进行简要分析。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提问:你们认为,勤奋好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哪些影响?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勤奋好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进行讨论。

三、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互相学习、交流。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制定改进措施。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2.提问:你们认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勤奋好学?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勤奋好学进行讨论。

《劝学》教案三篇

《劝学》教案三篇

《劝学》教案《劝学》教案三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

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板书)二、作者简介、解题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明确:劝勉、勉励。

《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

“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

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

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疏通文意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

(同时板书)6、重点讲解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

《劝学》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到劝学的意义和重要性;2. 掌握劝学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结合学生实际,讨论什么是劝学,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劝学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影响。

二、阐述内容(10分钟)1. 解释什么是劝学,劝学的定义和内涵。

2. 分析为什么劝学很重要,列举例子加以证明。

三、劝学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巧妙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如设立目标、做好计划、制定奖励机制等。

2. 提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坚持的精神等。

3. 教导学生如何调整学习状态,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适度休息等。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以鼓励学生树立榜样。

2.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

3. 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学习游戏、小组竞赛等。

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10分钟)1. 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3. 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劝学的方法和技巧。

2. 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行反思。

3. 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扩展拓展活动:1. 学生分组编写劝学海报,展示在学校的校园布告栏上;2.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3. 邀请校外名师进行劝学演讲,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后提交写一篇《劝学》的作文,评判学生对劝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3.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跟踪,观察学习情况的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导入,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从而引入了劝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劝学》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劝学》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劝学》语文教案《劝学》语文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语文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5、教学工具:PPT、录音、图片6、课时安排:一课时7、教学过程Ⅰ 导入:“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Ⅱ 作者、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 检查生字词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ēngⅣ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 学生齐读课文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读出责备的语气(3)“卿言多务,孰若孤?” 语重心长。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 疏通文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当初对……说当权推辞用中多务。

劝学教案4篇

劝学教案4篇

劝学教案4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3、理解__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语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而智出学海。

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__:(板书)孙权劝学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卿qīng 岂qǐ涉猎shè孰shú3、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限制语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__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

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孰若孤(谁、比得上)5、出自__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四、精读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劝学高中课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0篇)

劝学高中课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0篇)

劝学高中课文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10篇较新高中语文《劝学》教案,希望在劝学高中课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劝学》高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⑴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⑴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⑴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较后的代表,朴素唯物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教案模板(通用13篇)

《劝学》教案模板(通用13篇)

《劝学》教案《劝学》教案模板(通用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有劝勉、鼓励之意。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1. 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槁gǎo暴pù 砺lì 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须臾yú跂qì 舆yú 生xìng 蛟jiāo 跬kuǐ 骐qí骥jì 驽nú锲qiè 镂lòu 螯áo 鳝shàn2. 梳理文言知识点:①通假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出文意;(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中心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运用文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朗读和背诵;2.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出文意;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中心论点。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2. 文章深层含义的领悟;3. 将文中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课文;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 实例分析法: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中道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课文,遇到问题可以组内讨论或向教师请教;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将文中道理运用到实际中;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做好课后复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评估学生对《劝学》全文的理解程度;2.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背诵情况和课后复习效果;3. 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和现实联系的掌握程度;4. 结合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对《劝学》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劝学》全文的文本材料,包括原文和注释版本;2. 准备生僻词语和句式的解释资料,便于学生查阅;3. 准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道理的实践应用;4. 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重点解析和课堂活动设计。

《劝学》教案一等奖5篇

《劝学》教案一等奖5篇

1、《劝学》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6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doc

劝学◎目砺解读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法福导1•熟读、巧记、多写。

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

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

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了的思想。

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

1.积累垂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

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

教学建双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谋,归纳出木课应掌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

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

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H的。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 “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耍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

苟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苟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家弟子。

荀子是笫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Z祖”。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

苟子是先秦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 砺lì参cān省xǐng 跂qì臾yú螯áo2.给本课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于(1)介词,从。

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

苛政猛于.虎也。

/ 而青于.蓝。

(3)介词,向。

告之于.帝。

/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1)连词:并列关系。

君将哀而.生之乎。

/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

/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

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为”,做成。

“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

“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

“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为“横渡”。

“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

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

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

“强”,坚硬的意思。

“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

“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背诵课文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

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

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

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

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

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