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61671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分析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一)隋朝科举制的诞生1. 背景(1)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的子弟中选拔。
(2)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2. 隋朝科举制诞生(1) 隋文帝时:开始用地方法来选拔官员。
(科举制诞生)(2)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科,按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正3. 作用(1) 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做官。
(2) 选拔官吏的权力,从集中到。
(二)唐朝科举制完善1. 唐朝科举制的变化:唐朝科举制逐步完善,常设的科目很多,以、两科最重要。
2. 关键人物:、、。
3. 完善措施:(1)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的规模.(2) 武则天:创和。
(3) 唐玄宗: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影响1. 影响(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3) 。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1.列举科举制诞生和完善涉及到隋唐五位阜帝及主要贡献。
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 都可以作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请回答:(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3.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唐太宗
唐太宗重视科举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贞观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者多达千人,而录取 者,仅百分之一二。
武则天
武则天首创殿试
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 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从而开创 了殿试制度。她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二、科举制的完善
增加学员。 4、武则天 开创殿试和武举
3、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舍,
5、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贡院考场
应试场面
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读书的 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 于唐诗的繁荣
4、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 年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贡院墙根街,是明、清时代的科举考场, 称贡院,此街因在其东墙外而的名。明 代称贡院巷,清代称云路街,后来改称 贡院墙根街。
隋文帝
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
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 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 可以做官。这就是科举制的源头。
隋炀帝
科举制诞生
隋拔人才,可以凭才 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 廷。
唐玄宗
科举促进唐诗的发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面试 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由于, 皇帝的提倡,唐朝的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 成为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
一、科举制的创立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 1、隋文帝 选拔官员 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 2、隋炀帝 举制正式诞生
创立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完善 唐太宗 扩大国学规模
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你了解科举制后来如何吗?
太宗:扩充国学
严格考试
则天:殿试、武举
文帝:分科考试
玄宗:殿试诗赋 (完善科举)
炀帝:设进士科 (科举创立)
八股文 鼎盛 禁锢思想
察举制、
衰落
九品制
隋 唐宋 明清
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
科举制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 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 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 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名, 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
改变了什么制度? 欧阳修 颜真卿
王安石
蔡元培
司马光
寇准
汤显祖
徐光启
资料一:
资料剖析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ǔ) 的诗,见《唐摭言》卷一引,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 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名闻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 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 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要制举出身的 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 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
资料二: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 宗扩大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 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 提供了做官的途径。
这些资料反映了科举制促进了什么事业的发展?
使社会上什么风气盛行?
诗赋
推动文化的繁荣(诗歌) 和教育的发展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
1、隋文帝时期: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期: 正式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诞生
【精品历史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寒门苦读
一朝登天
科举制的诞生 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朝代:隋朝 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过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意义:打破门第限制,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只
——《晋书·刘毅传》
注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重
——《晋书·王沈传》 门
世界 俄国十月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到来
中国 现代史
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917年) 五四运动(1919年)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 新中国成立(1949年) 开始社会主义现
代化道路的探索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二)目标 (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 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 ;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 (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 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 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 问题进行论述。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 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 试。”
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 《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 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 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 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地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 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 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1.改善了用人制度,聚集了大量的人才;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 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 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准备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
这是3年一度的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 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将获赐进士及第, 二甲和三甲分别获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上午 10时, 试题发下,是以皇帝名义提出的时务策问。贡士们立即 开始撰写对策文,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 建议。对策文不限长短,常例为2000字,规定字必正体、 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为交卷时限。这 次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 衍鎏。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5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 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 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 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 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科举制度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 (2)朝代:隋朝 (3)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4)过程: 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 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唐太宗:扩充国学,培养人才。
武则天:开设殿试和武举。
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义。 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 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状元匾
贡院考场
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春风得意马蹄急, 一夜看尽长安花。 ——孟郊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举子看榜图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中,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 倒,待到晚年一中了举,有人送银子,有人 送房子,有人送丫鬟,有人送衣服。就连平 日恶语相对的岳丈胡屠户,也送来了猪肉和 几千钱。而范进听说自己中举后,竟然发疯 了。
以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考中可
以做官,选官大权就控制在中央 手中.
一、科举制的诞生 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朝代:隋朝
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过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意义:打破门第限制,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看书、讨论并归纳:
•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 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 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 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 .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B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
2.“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是哪个皇帝说的( A.隋文帝 B.唐玄宗 C.唐高祖 3.科举制度在何时被废除(
2、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 来,读书成了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权势的门路。这种 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很多人由此消耗了一生。
3、朝廷通过科举考试用所谓圣贤之书严重束缚了读 书人的思想,造成科学始终得不到发展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PPT文档演模板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⑷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
• 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 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 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提 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
PPT文档演模板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PPT文档演模板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PPT文档演模板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课堂小结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 •分科 •考试
•正式 •扩充 •殿试、
•设置 •国学
武举
•进士科 •的规模 •的开始
•诗赋成 •进士科
•主考 •内容
PPT文档演模板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PPT文档演模板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让你说说看:
•p16页“动脑筋”, • 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 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
PPT文档演模板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PPT文档演模板
•“
•“ •
慈
恩
五
塔
十
下
少
题
进
(名
士
• 唐时科举考的科目较多,以哪两科最重要?
•常设考试科目:明法、明书、明算、
•
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
•最为重要的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
PPT文档演模板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PPT文档演模板
第4课_科举制度的创立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本课分析“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它从创立到清朝末年被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作为一个专题学习,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另一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如高考制度是我国现在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在古代则是通过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的。
学习科举制,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结合隋唐时主要皇帝的图片、科举中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词等进行趣味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因素,并加以讲解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去深入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以达到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和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和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高考制度是我国现在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谁对它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有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隋唐,看看当时是通过什么制度选拔人才的。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课《科举制度的创立》
对未来的展望
改革考试制度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针对科举制度的局限,未来的考试制 度应该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减少对单一知识点的考察。
通过改革考试制度和选拔机制,打破社 会阶层的固化,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 脱颖而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强化实践能力
未来的选拔制度应该更加注重考生的 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使选拔出来的 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拔人才需要
为了打破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政 府,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创立过程
隋朝创立
隋文帝废除九品官人法,采用分 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 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 成。
唐朝发展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增 加考试科目,严格考试程序,提 高进士科地位,使其成为科举中 最重要的一科。
元朝科举制度的存废之争
元朝曾一度停废科举,但后恢复并确立了科举取 士的规则。
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与废除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弊端丛生,废除科举成为必 然。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戊戌变法与废除八股文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废除了八股文,改试策论 。
辛亥革命后的改革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新式学校开始 兴起。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人才 选拔提供了相对公平的途径。
科举制度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强化了社会对教 育的重视。
科举制度对东亚地区的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科举制。
02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阶层固化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社会阶层逐渐固化, 寒门子弟难以进入上层社会。
科举制度的意义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
科举制创立前,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 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必须有地方
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科举制: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 以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考中可 以做官,选官大权就控制在中央 手中.
板书
一、科举制的诞生 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朝代:隋朝 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过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人人齐努力,创造好品质。2020年10 月17日 星期六1 1时52 分52秒1 1:52:52 17 October 2020
以安全第一为荣,以忽视安全为耻。 上午11 时52分5 2秒上 午11时5 2分11:52:5220 .10.17
遵章是幸福的保障,违纪是灾祸的开 端。20. 10.1720 .10.171 1:5211:52:521 1:52:52 Oct-20
让你说说看:Βιβλιοθήκη p16页“动脑筋”, 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
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
“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三、科举制的影响
议一议:
科举制的产生有哪些影响呢?
1、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1)科考形式是封建时代锁可能录取的最公平的 人才选拔考试。
(2)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扩 大唐朝一后封建统治阶级基础,为封建封建 统治阶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3)开创了整个社会读书求学的良好风气。
2、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 造就一批诗人,推动古文运动和传奇小 说发展,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
3、在世界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 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题说明: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
课程标准: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标准解读: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中国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所在。
可以说,这是政治的开放,是入仕之途的开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会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具体完整的了解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变迁及影响。
通过联系现实,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并以史为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难点:科举制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背景简介)两汉:察举、征辟/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新课讲授:科举制的诞生[思考]隋文帝为什么要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备注):1、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2、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
旧的选官制度使的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
(说明)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完善[概括制表](简介)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
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2、进士科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策论/隋炀帝(联系公务员考试)、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唐高宗、诗赋/唐玄宗(附)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赵嘏)“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2、张瑰的故事、郭子仪(参考1)P16“动脑筋”:有,填空题。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华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 。延 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张之洞
•袁世凯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考生作弊用的 内衣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地方官员和豪门权贵推荐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却如鸡。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魏晋的九品
中正制 •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
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 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
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他们参加的武举、殿试考试出现在谁统 治时期呢?
•武则天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武举考试内容: •负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他为完善科举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隋文帝 开始
创 立
隋炀帝 正式
诞生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隋文帝 •分科考试 开始用
•进士科
创
员
•国学规模
立 隋炀帝 正式设 •殿试 •诗赋
•武举
第4课科举制度的创立抚顺五十袁纪 华
•他们都是进士及第
•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
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
职•。苏轼
•包拯
优品课件之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
本课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教学过程】从当前的考试导入(侧重于考试的功能)那么科举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一、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了解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
“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
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学生列表归纳)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位置:首页>>初中历史>>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教师用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
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可以做两种选择:一种是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为教学重点。
教材在前两个子目中分别叙述“创立”与“完善”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
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完成这些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另一种是充分利用课文中提供的材料、“阅读分析”,把教学重心放在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影响上,并对科举制度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
例如,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师不必细致介绍这两个制度,但可以点明:魏晋以来,做高官的基本条件是: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即所谓“怀牒自列于州县”,这样就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选拔官吏的实权,也就转移到朝廷手中。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
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3.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4.“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
例如: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
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5.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
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6.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7.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三、学法指导1.教师组织讨论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的原因时,应指导学生考虑隋文帝刚刚建立隋朝,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二是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
旧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注意提示学生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方法,言之有据地分析问题。
例如,从思想上看,从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2/3、从进士及第后的曲江宴和雁塔题名可以得出──科举制度笼络了读书人,从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可以得出──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
3.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
4.为了提高自学能力,开阔知识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或课后,查阅《辞海》等书籍,看一看自己知道的一些古代人物,例如姚崇、李白、杜甫、岳飞、司马光等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他们是否中过进士。
四、问题探究【动脑筋】1.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
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
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2.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
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练一练】D【活动与探究】1.阅读与分析: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
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悉朝廷的事情,也不能称职。
李德裕对于科举制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他的话是否有道理?李德裕反对科举制度。
他的话是不妥的,因为熟悉朝廷事物、礼仪只是有利于当官以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但这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2.阅读分析:看了下面这些说法,你有什么感想?可以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孙中山和英国大百科全书这两段话,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
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北京西城教研中心齐渝华)参考资料李昂李昂是唐玄宗时小有名气的文人,根据徐松《登科记考》卷5和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5册的考证,此人为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科举状元,但是籍贯、字号、年岁皆不详,新、旧唐书皆无传。
他任考官秉公录取、不徇私情的故事,记载在唐人笔记小说《大唐新语》和《唐摭言》中。
据载:“开元二十四年,李昂员外性刚急,不容物。
以举人皆饰名求称,摇荡主司,谈毁失实,窃病之,而将革焉。
”他把科举考生都集中起来,对他们说:“文之美恶,悉知之矣。
考校取舍,存乎至公。
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常首落之。
”李昂因为不徇私情,得罪了朝廷众官,从此官运不佳。
但他秉公录取、不徇私情的精神,却受到人们的赞扬,其事迹也被载入唐人小说中。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文帝分科考试究竟有哪几科?按《隋书·高祖纪》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所开为“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当时确已有秀才、明经二科。
《隋书·房晖远传》就说过隋文帝开皇年间命他主考“明经高第”的人。
还有唐初名臣韦云起也在“隋开皇中明经举”。
因此可以说,隋文帝开皇年间,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旧唐书·杨绾传》引杨绾上唐肃宗的奏疏说:“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就试策而已。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一书中说:“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开科考试在隋炀帝时就形成了一个层次不同、要求各异,由法令所规定的完整的体系,成为国家纯粹按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持相同意见者,还有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等。
房玄龄、孔颖达考中科举房玄龄为唐太宗时名相,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旧唐书·房玄龄》载:“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房玄龄于隋末举进士。
孔颖达是唐朝一代名儒,著名经学家、史学家,与房玄龄同为著名的唐代十八学士之一。
他在隋炀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
《旧唐书·孔颖达传》说他:“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
”唐太宗重视培养人才和发展科举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
他认为:“近代(指南北朝以来)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原因就是由于大臣们不读书,“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贞观政要》卷1、卷7),力纠重武轻文的弊风,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
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学生叫生徒,教师为博士、助教。
国子学收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孙、二品以上曾孙。
太学收五品以上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
四门学收下级官员及庶人子弟。
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
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
以后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都派遣子弟到长安的国子学学习。
“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
国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旧唐书·儒学传》)长安由此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