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地球物理场特征
初中中国地理海底地形归纳

初中中国地理海底地形归纳初中中国地理:东海海底地形东海,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是中国岛屿最多的海域。
亦称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
东海的海底地形总的说是西北高、东南低。
海区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717米。
依海底地形趋势,可分为两个区域:西部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冲绳海槽深水区。
东海大陆架特别发育,最大宽度达64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阔的陆架之一。
大陆架面积约占整个海区的66%,北宽南窄。
海底地势向东南缓倾,平均坡度1′17″。
平均水深72米,大部分海域水深60~140米。
陆架外缘在水深120~140米处。
东海大陆架又可以50~60米水深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岛屿众多,水下地形复杂,坡度稍陡;东部开阔平缓,只在其东南边缘处有些水下高地,中国钓鱼岛等岛屿便位于其上。
东海大陆架上延展着长江的沉溺河谷,它从长江口向东南方向延伸,穿过大陆坡,进入冲绳海槽。
沿东海大陆架外缘分布的大陆坡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向东南方向成弧带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33%。
地形陡峻,坡度3~10°。
陆坡主体为冲绳海槽,是一个深水槽,形似新月,向东南方向凸出。
海槽南深北浅:北部水深600~800米,坡度较小;南部水深2023~2500米,坡度也大,最大深度2717米。
海槽在剖面上呈“U”字形,谷底平缓,两侧斜坡陡峭,西坡约3°,东坡可达10°。
冲绳海槽以东,为露出海面的琉球群岛、九州及各岛屿在水下的岛架。
岛架宽度狭窄,九州处为30~50海里,琉球群岛附近为2~20海里。
岛架地形复杂,沙滩、岩滩众多。
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边缘岛孤的一部分,为东海与太平洋的天然界线。
总结:东海的优良港湾很多,如上海港位于长江下游黄浦江口,航道深阔,水量充沛,江内风平浪静,宜于巨轮停泊。
广东南澳岛与台湾岛南端的鹅銮鼻连线是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
评《南海地球物理图集》

18 年 , 95 中国海在解放后 二十几年的调查 , 先后发现 了渤海、 南黄海 、 北部湾 、 珠江 口、 东海 陆架 和琼东 南六 大沉积盆地 , 要把 中国海的油气资源调查提 升到维护 国家 的主权和 权 益的新高度 , 图势 在必行 。 当时拥有 测 编
线调查 的多道反 射地 震 166 0k 海磁 2495k 重力 884k 这就是 第一手 的资料 了。18 8 9 m、 8 6 m、 9 m, 96年 , 立 了 成
升 , 能让 中国的海洋地质事 业出现 断层。 不 也许就是巧合 吧, 我的博 士生 陈洁 , 也就是本 书 的作者 , 刚调 动到广 州海洋地 质调 查局 。从 她进 入海 洋 的
第一天起 , 我就 向她提 出“ 踏实做好 南海 的工作” 。她是 一位敬 业、 执着 的专 家, 负责 的“ 在 十五” 国家 高技术 研 究发展计 划(6 8 3计划) 索项 目课 题研 究任务 时, 探 认真 细致地调 查 了中国海 的地 球物理 工作 现状 , 知就 国土 得 资源部 在 18- 2 0 9 7 0 7年 间, 础 地 球 物 理 调 查 中 利 于 编 图 的 区块 调 查 重 力 勘 探 7 0 m、 力 勘 探 基 63 1k 磁 8 9 m、 10 2k 多道地 震 9 6 m、 76 3k 浅层 多道地震 4 0 m, 20 0k 另外还收集 了大量 国外在 南海 的实测成 果及科研 院
重磁异常 图开展 一系列的正反演处理 ; 汇集 了精 确 的南海 多波束测 深成果 , 成 南海地 形地貌 图; 又 形 地震 波场 部分 测线 已利用 了最 新的 83计划国家 重大项 目的长 电缆 大震源精 确定 位 的海上 二维 地 震采集 技术 的成果 , 6
东海海底地貌特征研究

东海海底地貌特征研究张洪沙;陈庆;孙家淞【摘要】The main seafloor landforms of the East China Sea are a wide continental shelf (shal ow water) in the west and a narrow trough (deep water) to the east, and the sea is divided into eight sections based on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This paper uses the results of a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survey to defin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forms, sediments, hydrodynamic forces, mineral resources, and potential geohazards in each s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urbidites of the Okinawa trough formed in the basin-like depression at the edge of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Seafloor landforms in the East China Sea are control ed not only by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but also by hydrodynamic forces and sedimentation. Continental shelf landforms are mainly control ed (at different periods) by hydrodynamic forces and sedimentation, while the eastern trough area is mainly control ed by tectonic movements. These results wil be of use in marin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lanning, marine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for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marine geology.% 东海海底地貌主要由西部宽阔的大陆架浅水区和东部狭长的海槽深水区组成,根据地貌特征共划分为8个分区。
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总结

南海海底地形知识点总结一、南海海底地形的特点1.岛屿分布形态多样:南海拥有众多岛屿,包括中国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岛屿。
这些岛屿的分布形态多样,有的是火山岛屿,有的是珊瑚岛屿,形成了南海独特的岛屿风光。
2. 海域面积广阔:南海海域面积广阔,约为350万平方千米,其中水深较浅的海域占据较大比例,适宜渔业和资源勘探利用。
3. 海底地形复杂:南海海底地形复杂多变,包括海山、海沟、海脊等地质构造,地形起伏不平。
4. 海底地质沉积丰富:由于南海地处东南亚地块、澳洲板块、印度尼西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四大板块的交汇区域,南海海底地质沉积丰富,含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
二、南海海底地形的形成机制1.板块构造:南海所处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以及欧亚板块的交汇区域,形成了南海地质构造复杂的地质背景。
板块构造运动使得南海地表和地壳发生了变动,形成了种种奇特的地质地貌。
2. 弧-后陆盆体系:南海地区经历了古-中生代的弧-后陆盆体系演化过程。
地壳由火山岛弧、陆缘海盆向向陆分别演化形成陆缘弧凹性轴向盆地体系、陆缘弧破裂向海分别演化形成陆缘弧破裂向海海盆和陆缘海盆体系。
3. 热液作用:南海地处太平洋"环太平洋火山带"和菲律宾海"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汇处,地表火山活动频繁,地热活动强烈,地下岩石和矿物质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发生了变化,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热液矿床。
三、南海海底地形的地质构造1.海山:南海地区散布有众多的海山,形成了南海特有的海山地形。
这些海山是地幔柱状物质上涌的结果,有些地方还有海底热喷泉与热液喷口,其周边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价值。
2.海脊:南海海底地形中,分布着一些海脊,它们通常是由地幔物质上涌,至海底表面、形成新的地壳,随后与周围海底地壳表面往两边扩张,形成新的洋壳。
海脊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是厄尔尼诺的重要影响因素。
02 地球物理场

重力异常
由于实际地球内部的物质密度分布非常不均匀,因而实
际观测重力值与理论上的正常重力值总是存在着偏差,
这种在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影响之后,仅仅是由于地下物 质密度分布不匀而引起的重力的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剩余密度与剩余质量
研究对象的密度与围岩密度之差称为剩余密度; 剩余密度与研究对象体积之积即为剩余质量M 据万有引力定律,存在比正常质量分布有多余(M >0) 或不足(M <0)的质量时,引力大小将会发生变化,进 而使重力值改变。
异大,可达上千倍;
应用: 重力固体潮是理论地球物理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与弹性等 方面的重要手段; 利用不同地球重力场模型的位系数,可计算出全球范围的重 力异常、大地水准面高程异常以及重力垂直梯度异常等,为研 究全球的板块构造、地幔内物质的密度差异、地幔流分布等提 供重要依据。
第二章
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特征
略讲
重力位
重力场为矢量场,根据场论,从场力作功的角度可引入一 个标量“位’’函数来方便地描述重力场,称为重力位, 它沿某个方向求偏导数恰好等于重力在该方向的分力。或 者说,重力可以用重力位 W(x,y,z) 的梯度表示。相应有引 力位和离心力位。 即 W(x,y,z) =V(x,y,z) +U(x,y,z) P=gradW=W 由场论知识,在地球外部,引力位V满足拉普拉斯方程, 但惯性离心力位不满足拉普拉斯方程:
在物体内部,引力位满足泊松方程:
略讲
重力位W具有以下性质:
在地球外部 在地球内部
重力等位面
垂直重力的方向l求偏导数时 积分后得到 对于确定的C值,上式代表了空间的一个曲面,该面上重 力位处处相等,故叫作重力等位面。 该面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测量学上又称作水准面,因为 此时水不会流动而静止下来-静止的水面(无水头压差)。 因积分常数C有无数多个,故重力等位面也有无数多个。
东海磁场特征及居里面分析

( 1. 犙 犻 狀 犱 犪 狅 犐 狀 狊 狋 犻 狋 狌 狋 犲狅 犪 狉 犻 狀 犲犌 犲 狅 犾 狅 犙 犻 狀 犱 犪 狅2 6 6 0 7 1, 犆 犺 犻 狀 犪; 犓 犲 犔 犪 犫 狅 狉 犪 狋 狅 狉 犪 狉 犻 狀 犲犎 犱 狉 狅 犮 犪 狉 犫 狅 狀犚 犲 狊 狅 狌 狉 犮 犲 狊 2. 犵 犳犕 犵 狔, 犵 狔 狔狅 犳犕 狔
犪 狀 犱犈 狀 狏 犻 狉 狅 狀 犿 犲 狀 狋 犪 犾犌 犲 狅 犾 狅 犻 狀 犻 狊 狋 狉 犪 狀 犱犪 狀 犱犚 犲 狊 狅 狌 狉 犮 犲 狊, 犙 犻 狀 犱 犪 狅2 6 6 0 7 1, 犆 犺 犻 狀 犪) 犵 狔,犕 狔狅 犳犔 犵
, 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 a s e do nt h en e wm a n e t i cd a t ao f t h eE a s tC h i n aS e a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a n e t i ca n o m a l i e sh a v eb e e n B g g , a n a l z e da n dC u r i e i n t e r f a c eh a sb e e nc a l c u l a t e d . T h em a n e t i c a n o m a l i e s c h a n e f r o mw e s t t oe a s t f r o ml a n d t os h e l f y g g ,w i t ha l t e r n a t i n o s i t i v ea n dn e a t i v ev a l u e s. T h eh i h e s tn e a t i v em a n e t i c a n dt h em i d d l eo f t h eO k i n a w aT r o u h gp g g g g g a n o m a l e a r s i nt h eF u i a nc o a s t a l a r e aa n dC u r i e i n t e r f a c eo f t h i sa r e ac h a n e sb e t w e e n1 5k ma n d2 7k m. F r o m ya p p j g , t h em i d d l eo f t h eO k i n a w aT r o u ht oR u k u i s l a n da r c m a n e t i ca n o m a l i e s c h a n e f r o mp o s i t i v e t on e a t i v ea n d t h e g g g g y y C u r i e i n t e r f a c eo f t h i sa r e ac h a n e sb e t w e e n1 5k ma n d2 8k m. F r o mt h eR u k uf o r e a r cB a s i nt oT r e n c h,m a n e t i c g y y g a n o m a l i e sc h a n eb e t w e e np o s i t i v ea n dn e a t i v ea n da r ep o s i t i v eo nt h em i d d l ea n dn e a t i v e i nt w os i d e so f t h i sa r e a g g g , a n dC u r i e i n t e r f a c e c h a n e sb e t w e e n1 9k ma n d2 9k m. A c c o r d i n t o t h e a n a l s i so f t h eC u r i e a n dM o h o i n t e r f a c e w e g g y , f i n dt h a t t h e a v e s o m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 t h eE a s t e r nC h i n e s eC o n t i n e n t a n dS h e l fB a s i nw i t h t h en o r t h e a s t t r e n d yh w h i l e t h e i r t r e n d sa r ed i f f e r e n t i nt h eb o t t o mo f t h eO k i n a w aT r o u h. T h eC u r i e i n t e r f a c e i sb e l o wt h eM o h os u r f a c e g ,w f r o mt h eR u k uT r e n c ht ot h eP h i l i i n eS e a h i c hm a ec a u s e db h eu w e l l i n fo c e a nc r u s ta n dm a n t l e y y p p yb yt p go m a t e r i a l so rd u e t oo t h e r r e a s o n s . ,m , ,M 犓 犲 狑 狅 狉 犱 狊 t h eE a s tC h i n aS e a a n e t i c f i e l df e a t u r e C u r i e i n t e r f a c e o h os u r f a c e g 狔
中国南海地貌概况

中国南海地貌概况南海海盆是一个断陷盆地,中部有一条东北-西南向断裂带,在地质史上向东、西两边扩展,形成了深海盆地。
在海盆扩展过程中,残留的陆块碎片,成为海底高地或下陷为海槽,其间有断裂发生,成为海底火山喷发堆积的熔岩高地,露海面形成高尖石式的海岛。
南海盆地形成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间排列的海底地貌南海的演变过程(图片右上角数字为百万年,据Robert Hall, 1995) 海底自外围至中心顺次为大陆架、大陆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圆式的三层环状结构图式,地形似菱形[21]。
最外一环是大陆架,包括岛弧向海盆陆缘以远的岛缘陆架,大陆架深度一般为0~150米;宽度不一,西北、西南两部分较宽而缓,分别宽300~484公里(坡度2‰~1.2‰)和230公里左右(坡度3‰),为堆积型陆架,富含油气资源;东部岛缘陆架狭而陡,吕宋岛以西之陆架宽仅5~10公里,坡度31.3‰,巴拉望岛以西之陆架宽约46~57公里,坡度3.97‰,为侵蚀-堆积型陆架。
由大陆架和岛架往内一环是陡峭的大陆坡,大陆架到大陆坡转折处的水深是150~180米,大陆坡水深在100~3500米上下,坡面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垂直方向的坡长也有差别;面积在海盆的不同部位也不同,西北部和东南部的陆坡面积比高居它们之上的大陆架和岛架面积要大,东部和北部的陆坡面积却较小。
南海海底中心一圈最深部分即中央深海盆地,是南海海盆的盆底,平均水深约4000米,最深处为4577米(马尼拉海沟),底部平坦,与周围陆坡成鲜明的反差。
[20][22]南海海底地貌的特点是:北、西、南部是浅海大陆架,外缘是大陆坡,陆坡上有高原、海山、峡谷、海槽和海沟;东部是狭窄的岛架,外缘临海沟和海槽;中央是深水海盆,盆底为宽广的平原,点缀着孤立的海山。
按照地貌成因和形态,结合南海诸岛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将南海海底划分为9个地貌区:北部堆积型陆架区、北部断裂阶坡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堆积-侵蚀型陆架区、西部断裂阶坡区、南部堆积型大陆架区、南部分割高原陆架区、东部侵蚀-堆积型岛架区、中央深海平原区。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海洋地球物理调查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海洋中的物理特征进行观测和研究的一种科学探测活动。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研究中,通过对海洋中的地质现象和过程进行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揭示海洋演化历史、构造特征以及资源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首先,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在海洋地质研究中起到了深入探索地下结构的作用。
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探测出地壳和上部地幔中的地震波反射和折射情况,从而揭示海洋地质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例如,通过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我们可以了解到奥陶纪末至志留纪初发生的北山运动在东华山地区形成了一系列断裂构造,这为研究该区域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在海洋地质研究中还可以用于研究海底地貌和沉积物的分布。
通过声学、电磁和重力磁力等方法,可以获得海底地貌的高精度拓扑图,了解海底地势特点以及地壳的构造特征。
同时,通过采集和分析海底沉积物的数据,可以推断出海洋环境的演化过程,以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海底沉积物的影响。
例如,利用海底重力磁力调查技术,科学家们在西南印度洋发现了巨大的新生火山中心,这一发现揭示了海底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和海洋生物演化的关系。
此外,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还可以用于探测地下油气资源。
通过声学、磁力和电磁等方法,可以对海底下的油气藏进行勘探,从而准确评估其储量和分布情况。
这不仅有助于国家制定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策略,还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例如,中国南海北部的珠江口盆地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大型油气勘探区,通过海洋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对其油气资源进行准确地探测和评估。
此外,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还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声学和电磁等方法,可以获取海底构造特征和地壳活动的信息。
利用地球物理调查技术,科学家们发现了南大洋磁盖系列局域扩张的证据,从而提出了板块构造的新概念。
此外,地球物理调查还可以揭示海洋中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_分布及地质特征

ISSN 1009-2722CN37-1475/P海洋地质前沿Marine Geology Frontiers第29卷第8期Vol 29No 8文章编号:1009-2722(2013)08-0001-06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尹延鸿1,温珍河1,孙桂华2,郭振轩1,侯方辉1,郭兴伟1(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摘 要: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已编制完成并即将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图件之一,据此成果,讨论了中国南部海域主要断裂类型、分布及地质特征。
主要断裂类型有俯冲带、碰撞缝合带、转换断层、扩张脊型断裂、大型走滑断裂及深大断裂等。
根据断裂规模及控制的地质构造单元性质划分出了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
一级断裂主要是指俯冲带、碰撞缝合带或者控制构造域、地块之间界线的深大断裂;二级断裂主要是控制隆褶带、海盆区以及大型沉积盆地的深大断裂。
这些断裂大多具有形成时期早、规模大、断层延伸远、断距大甚至多次活动的特征。
关键词:断裂;地质特征;中国南部海区中图分类号:P736.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最新调查资料[1-16]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包括区域构造图、沉积物类型图、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等5种图件。
分为2个阶段的工作,第1阶段为编制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的图件及说明书已于2010年正式出版[17,18];第2阶段为编制中国南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制的图件及说明书现在也已完成,并即将出版。
1 研究背景中国南部海区及其邻域1∶1 000 000区域构造图的编图范围为:3°00′—23°30′N,105°30′—收稿日期:2013-06-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6033);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1212010511302)作者简介:尹延鸿(1954—),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地质、构造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工作.E-mail:yyanhong180@126.com122°00′E。
海洋地球物理

海洋地球物理
海洋地球物理,是一门开拓性科学,它以海洋为研究对象,着眼于认识海洋的整体状况、变化与动力,以及研究海洋的过程和机理,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分配而被称为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地球物理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使人们了解海洋环流的形成背景、大尺度海洋环流特征及本底温度、海洋驱动力、海洋非平衡的动力体系,以及海洋的准相关性和季节性变化等,使得人们更加了解自然状况,有助于人们合理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海洋地球物理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海洋温度、海平面变化、海洋尘沙落入等重要问题,有助于改善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从而使人们了解海洋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它还能指导海洋多源数据同化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贸易等。
自然科学是无穷无尽的,海洋地球物理也是如此,孩子们要接触它就必须从早期开始。
学前教育是引导孩子们走上自然科学学习之路的关键,有利于发展孩子的专注力、潜能、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师能够以轻松的方式通过启发孩子爱上海洋地球物理等自然科学,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海洋的颜色、性质、结构等方面先明白海洋中的多种现象;让他们熟悉和认识海平面变化和对海洋海流的影响;让孩子们理解有关海洋地球物理的课程知识。
此外,可以通过小博物馆、展览、实验室等形式,引入孩子们,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
让孩子们从小学着海洋地球物理的概念,不 only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环境,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了解它,建立对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北部湾海区地形地貌特征描述

北部湾海区地形地貌特征描述北部湾海区位于中国南海北部,地形地貌特征独特且多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片壮丽的海域中,我将向你描述北部湾海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一、山峦起伏的海底地形北部湾海区的海底地形异常丰富多变,山峦起伏,形成了一幅壮丽的海底山脉。
这些海底山脉错综复杂,有的高耸入云,有的蜿蜒曲折。
山脉之间的沟壑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海底峡谷。
这些地形特点使得北部湾海区的海底地貌显得异常丰富多样。
二、绵延的海底平原除了山脉和峡谷,北部湾海区还有广袤的海底平原。
这片平坦的地带延伸到海的尽头,一望无际。
海底平原上的沉积物丰富而肥沃,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
在这片平原上,有各种各样的海草和珊瑚,它们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海底花园。
三、奇特的海底洞穴在北部湾海区,还存在着许多奇特的海底洞穴。
这些洞穴有的深不见底,有的曲折蜿蜒。
洞穴的内部常年湿润,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里生活着各种奇特的海洋生物,如海蜗牛、海蟹等。
在洞穴的顶部,还可以看到一些独特的地质景观,如钟乳石和石笋等。
四、丰富多样的海底生物北部湾海区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极高的海域。
这里栖息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如鱼类、贝类、虾类等。
其中,一些独特的物种只存在于北部湾海区,成为这片海域的独特之处。
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彩色珊瑚礁,观察到迁徙的鱼群,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北部湾海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和惊叹。
这里不仅是自然界的奇观,也是人们探索海洋世界的乐园。
无论是潜水、游泳还是观赏海洋生物,北部湾海区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海域,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吧!。
南海北部东沙古隆起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栾锡武;刘鸿;彭学超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
【年(卷),期】2011(54)12
【摘 要】通过对南海东北陆缘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将原来东沙隆起细化为东沙古隆起和东沙隆起两部分.指出,东沙古隆起呈条带状分布于南海北部陆架外缘,长约550 km,宽约60 km,为一个和珠一坳陷、珠二坳陷、台湾岛隆起等构造单元级别相当的一个构造地质体.其地层的层状结构保存清楚,显示没有岩浆侵入、刺穿的现象发生.东沙隆起大致以东沙岛为中心,范围非常局限,其下明显为岩浆侵入结构.两者的形成时代相去甚远,是完全不同的两次构造运动的产物.东沙古隆起和南海东北部高值正异常条带相吻合,是正值高磁异常带形成的原因.东沙隆起,以及陆坡火山带为低值异常,正负并不确定.且南海东北部的正值高磁异常条带形成的时间很早(约裂谷时期),和东沙隆起没有关系.东沙古隆起在裂谷时期为一列由海沟俯冲形成的岛弧.由于俯冲作用时间较短,在岛弧下方的岩浆底侵只发生在地壳的深部,并没有向上迁移到地壳中部或者上部,更没有形成火山活动.底侵的岩浆冷却后获得正的强磁性,从而形成高值正异常.东沙隆起,以及陆坡和海盆中的火山链都具有相对低的磁性,是在晚期东沙运动时期在碰撞挤压背景下形成的.%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profiles, an ancient uplift belt was distinguished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This belt is striking in northeastern direction and about 550 km in length and 60 km in width. This belt is coincided well in shape with a high positive magnetic anomaly zone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So, the paperbelievedthat this ancient uplift belt is the origin of the high positive magnetic zone. Dongsha ancient uplift belt was a subduction related arc belt. Due to the subduction, the magma intrusion happened under the arc belt. And due to a short duration of the subduction, the intrusion only happened at the deeper part of the arc belt. So the magma accumulated and solided at the deeper part of the arc belt and acquired high positive magnetic.
海底五大基本地形特征

海底五大基本地形特征
海底地形的五大基本地形特征通常是指海底地形学上的一些显著特点。
这些特征包括:
大洋脊(Mid-Ocean Ridges):大洋脊是全球海底最长的山脊系统,延伸数万公里。
它是海底地壳分裂的地方,新的地壳物质从地幔中涌出,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深海平原(Abyssal Plains):深海平原是广阔而相对平坦的海底地形,覆盖大洋底部的许多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是由海底沉积物积累形成的,包括泥沙、碎屑等。
海沟(Trenches):海沟是深海中最深的地方,通常是大洋板块之间的边界,其中一块板块被另一块板块俯冲。
马里亚纳海沟是全球最深的海沟之一。
海山(Seamounts):海山是海底的隆起地形,通常是由地壳中的热带物质所形成。
它们可以在大洋中孤立存在,也可以形成链状群体。
海岭(Oceanic Ridges):海岭是位于大洋脊上的山脊,是地壳分裂和新地壳形成的地方。
这些地区通常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
这些海底地形特征反映了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复杂关系,对地球科学的研究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大西洋中脊Logatchev热液区的地球物理场研究

tco i cnrl[] E r n ln tr c neL tes 19 ,6 :2 —3 1 etnc o tosJ . at a dPa eaySi c etr,9 8 10 3 7 4 . h e
[] S 5 UDA KO SM ,R RI V OUMI ANTS V B Srcueo y rtema pu s t h o ace e til,44 M i At ni Rd e E A . tutr f doh r l lme eL g th vvn e 1。5N, d l t ig : h at fd - a c eiec rm e ce cl n ep yi l aaJ .o ra f l n lg n e tema Ree rh 2 0 ,1 12 5 5 . vdn efo g oh mi dgo h s a t[]J un l c oo ya dG ohr l sac ,0 0 0 :4 —2 2 aa c d o Vo a
( .中 国地 质 大 学 资 源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国 家 海洋 局 第 二 海 洋 研 究 所 海底 科 学 国 家 海 洋 局 重 点 实 验 室 , 1 湖 30 4 2 浙 江 杭 州 3 0 1 ; .国 家海 洋 局 第 三海 洋 研 究 所 , 建 厦 门 3 1 0 ) 10 2 3 福 6 0 5
16 2
海洋学报
3 4卷
[ ] GE 4 RMAN P CR, ARS Di r uino y rt ema cii ln h dA lni Rd eitrlyo amai a dtco i a d ON L M. s i t f d oh r l t t ao gteMi— t t ig : epa fng t n etnc n tb o h a vy a c n i c
南海海域特征

南海海域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和范围: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
域,也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
其海域自然面积约为350万平
方千米,是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
2.地形地貌:南海的地形呈菱形,从四周呈阶梯状向中部加深。
南海海底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中国大陆边缘向南海中心部
分呈阶梯状下降。
海底地貌大体呈菱形,中央海盆的外围是陡
峭的大陆坡,共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大陆坡外围紧挨
大陆架。
3.水文特征:南海的平均水深为1212米,最大深度达到5559米。
其海水温度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5~28℃,最冷的月份平均温
度在20℃以上,最热时极端达33℃左右。
南海的盐度分布有明
显区域性差异,近岸区多处在低盐的沿岸水控制之下,盐度较
低,而外海盐度较高。
4.气候特点:南海和南海诸岛全部在北回归线以南,接近赤道,
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这里终年高温,雨量充沛,季风明
显,常受台风影响。
5.生物和资源:南海拥有丰富的海洋油气矿产资源、滨海和海岛
旅游资源、海洋能资源、港口航运资源以及热带亚热带生物资
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岛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热带生
态系统分布区。
6.争议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南海的一些岛礁被越南、
菲律宾等国相继侵占,引发了南海争端。
中国海地球物理场特征

0 引
言
, 自北 而南 划分 为 渤海 、 海 、 黄 东海 和
中国海位 于西太 平洋 岛弧西侧 , 面积 近 3O万 O 南 海 , 中东海 和南海属 边缘海 . 其
早在 2 o世 纪 之 初 , 格 纳 ( r .Weee) 曾 指 出 , 太 平 洋 的花 边 构 造 是 地 球 表 魏  ̄ e L Mfd gnr就 西
表 1 地 球 物 理 与地 质 采 样 工作 ■
T be1 Sm m  ̄ 0 te al t fh 1Ⅻ 0 罟 a dg 0 酬 n ep 鞠啪p. a d剐 es 1零 n 啪 y
.
中国海 区及邻 域地理 位置 与编 图范 围如图 1 所示 . 编图所用数 据经 过严格 筛选 , 使用 的基 础
国太 地 构造 格 槊厦 其 演化 历 史 , 出 了 中国对 海底 油 气资 源 的看 法 . 提
[ 关键 词 ] 地质 地 球 物 理 系列 图 ; 国大地 构 造格 采 ; 国大地 构 造 演化 史 ; 中 中 中国海 油 气 责潭 [ 中图分 类 号 ] P 3 78 [ 献 标 识码 ] A 文 [ 章 编号 ] 10-9 3 20 ) 10 0 —2 文 0 42 0 (0 2 0 —0 11
图件 名称 ( : , o 0 0 12 o ,0 ) 0
地 形
子 图或 典 型 剖面
主 要编 图者
丛 鸿文
说
明
体地貌图 空 间重 力异 常 图 市格 重 力异 常 图
地貌 类 型 圈 I ! 星重 力 异 常囝 2 l 阶 帅 奠 霍面 深 度 图
刘 锡 清 , 家 精 孙 焦荣 & 雷受 是 黄兆 熊 , 和 明 王
中国海地球物理场与油气资源

中 图分 类 号
P 6 3 1 , P 7 3 8
文献 标 识 码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 章 编 号 1 0 0 4 — 2 9 0 3 ( 2 0 0 7 ) 0 4 — 1 2 2 9 — 0 9
Ge o ph y s i c a l f i e l d s a n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r e s o u r c e s o f Chi na s e a s
Ab s t r a c t Chi n a s e a s a r e s a c r e d l a n ds of o ur c o un t r y 。 Th e i r t ot a l a c r e a ge i s u p t o 3, 00 0, 0 00 kmz, i n c l udi ng Bo ha i S e a, Ye l l o w Se a, Ea s t Ch i n a Se a,a nd So ut h Chi n a Se a . The Chi na s e a s ha v e di r e c t r e s pe c t t o s o ve r e i gnt y。r i ght s a nd i nt e r e s t s o f ou r n a t i o n. I n t he s t r u g gl e o f s a f e gua r di n g s ov e r e i gnt y,r i ght s a nd i n t e r e s t s,one mos t i mp or t a nt i s s u e i s ma r i n e r e s ou r c e s, e s pe c i a l l y o i l a nd ga s r e s o ur c e s . Ge o phy s i c a l me t ho d s a r e t he ma i n t e c hno l o gi c a l me a ns of e xpl o r i n g un de r s e a mi ne r a l r e s ou r c e s .Th i s pa p e r s um m a r i z e s t h e d at a a c q ui s i t i o n an d ma p dr a wi n g of ge op hy s i c a l f i el d s of Chi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编图的工作方法
系列图的编制 " 十分重视实测数据 2 表 #中所列的数据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 " 例如 " 反射
收稿日期 ’ 万方数据 修回日期 ’ 1 & 1 $ $ # 9 # 1 9 1 ( 3 & $ $ 1 9 $ # 9 * $ 2 基金项目 ’ 国家基础研究 ( & 5 *项目 ! $ $ $ $ 8 ) 5 % 2 ]1
!期
刘光鼎 L 中国海地球物理场特征
K? K
图 ! 中国海区及邻域地理位置与图幅范围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2 , # 0 *3 ’ * 3* 0 4* 4 5 * ’ 0 / ) ’ $ # ( 0 3
但是我们在东海南部的断面研究中发现 6 在进 7 8 8 "与 7 9 在大陆架地区几乎完全重合 : 入冲绳海槽盆地则开始有差异 6 尽管形态上仍 有 相 似处 : 而在 进入 海沟 地区才 有显 著差异 6 显然 6 这与中间层校正有关 % 同时 6 也说明 ; ; 8 8 8 9 要比 ; " 高出甚多 % 9 主要适用于陆壳地区 大陆架是大陆在海底 的 自 然 延 伸 = 而 它 们 的 差 异 对 于 过 渡 地 壳6 特别海沟是十分敏感的 < 6 图> < = % 根据 ; 即莫霍面的深度 % 图 ?给出中国海区及邻域莫霍面深 8 9 可以计算出地壳的厚度 6 度分布图 % 由此图可以看出 6 地壳厚度由陆及海是逐渐减薄的 6 在南海中央海盆处 6 地壳厚度 减小到 ! 属洋壳性质 6 而东海地壳厚度 由 ? 是向洋 壳 @A @A CA B6 B 减 小到冲 绳海槽的 ! B6 发展的一个过渡性地壳 % 此外 6 应该指出 6 任何重力异常 6 对于西太平洋沟 D 弧 D 盆系都有清楚的反映 % 在系列图 的编制中 6 以均衡重力异常 ; 主要是因为 ; 8 8 E作为背景来表现地球动力特点 6 E可以说明地 壳中质量的盈余与亏损 % F % F 磁力异常 在 调查 船尾拖 曳国产质 子旋 进磁 力 仪 进行 勘 探 6 其精 度可达 !0 联合 重磁采 集 的 数 G% I H J 万方数据 据6 根据综合解释原则 可以发现海山 6 并对其成因作出解释 < 图H 6 = %
项指导 # 以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作为理论原则 # 但反对生搬硬套 # 对问题 # 特别是前新生代的 问题 # 则必须具体分析 , 两个环节 # 指岩石物性和理论模型两个环节 # 岩石物性是联系地质与 地球物理之间的纽带 # 而理论模型则是地质解释的基础 # 特别是由定性解释深化到定量解释 的关键 , 三种结合 # 即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 # 正演与反演相结合 # 定性解释与定量解释相结 合, 多次反馈 # 即将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计算曲线相比较 # 通过多次拟合 ) 反馈 ) 修改模型 # 使 之逼近 # 取得逼近实际的认识 ’
$ 引
言
1 中国海位于西太平洋岛弧西侧 " 面积近 * 自北而南划分为渤海 + 黄海 + 东海和 $ $万 : ;" 其中东海和南海属边缘海 2 南海 "
早在 1 魏格纳 ! 就曾指出 " 西太平洋的花边构造是地球 $世纪之初 " 2B? % 7< = > ? @A C ? D ? > & # ’ 表面极为特殊的构造形态 " 从而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地球科学家的关注 2 中国海的地球物理 研 究" 始于 1 并在 6 $世 纪 / $年 代 末 " $年 代 对 所 积 累 的 资 料 通 过 编 图 进 行 一 次 系 统 的 总 & 1 ’ 中国海区及 邻域 地理位置与 编图 范 围如 图 #所 示 2 编图 所用 数据 经过严 格筛 选 " 使用 结 2 的基础数据如表 #所示 2
R S S ’ D $ G T U QV S WM X Y 式中 S 为正常重力值 为地理度 为高程改正值 采用公式 # , # Z X S W Y X S ’ O F I [\ ’ D & G YU F 式中 \为测点高程 D 的单位为 # D G ’ ]G X S ]^ _ ‘ Y 根据空间重力异常值 J 可以计算出布格重力异常 J # ’ S S T a R S S ’ F b $ %c \ ’ D O G aU R TV F O O 式 中 c为中 间层密度 D 陆 地选 c U& ’ [ de f U$ ’ [ be f # g ] #海 上 选 c g ]G \在陆 地表示 测点 万方数据 的高程 D 在海洋表示测点的水深 D MG # VG ’
表 - 地球 7 5 8 2 5 8 97 :8 ; 2</ =9 2 > 4 2 97 :? 2 7 1 7 ? @/ 5 A ? 2 7 = ; @ 9 4 6 97 :B ; 4 5 /9 2 / 9/ 5 A8 ; 2 4 >/ A C / 6 2 5 8 > 2 ? 4 7 5 9
h& h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 d卷
作者简介 " 刘光鼎 # 男# 山东蓬莱人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 ! $ % & %年生 #
地震资料只采用数字地震磁带记录 # 而舍弃光 点 记 录和 模 拟磁 带记录 ’ 其次# 系 列图的 编制
& " 非常讲究工作方法 # 并将它总结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原则 ! 简称 ( 一) 二) 三) 多* 即一 # +
第 #5卷 第 #期 1 $ $ 1年 *月 ! # a# 1 %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4 b c] b d e e f ‘ ] d c4 ghe f i e
^_ < 2 # 5 ‘_ 2 # 0j > k l 1 $ $ 1
中国海地球物理场特征
刘光鼎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北京 " ! # $ $ # $ # %
dZ d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 A卷
图 ! 东海地壳断面 " 北部 # 图中 $ &与 $ ’ 特征 % % * ! +, # &/ ’( & ( ) -. , / 0 1 2 , 34 . $ % 5 6$ % 50 7 ,8 2 1 3 0 9 2 4 . ( : ,4 . ; / 3 0 < 7 ( 5 /3 , /" =4 2 0 79 / 2 0
表 E 地球物理与地质采样工作量 F G H I JE K L MMG N OP QR S JT J P I P T U V G I G W XT J P Y S O Z U V G I Z G MY I U W T ZG W XZ L N [ J O Z
海 区 航磁 ! 点 % 地震 ! : ;% 海磁 ! : ;% 重力 ! : ;%海底重力 ! : ;% # 5( 8 / 6 $/ / / 8 86 ) ( # 8 $8 * ( 1 6 *6 $ 6 \ * *6 5 * # 8 *) ( ( # $ 5* ( 1 1 6 8( ) 8 \ )( 5 8 5 *8 $ 6 66 ( 8 6 (1 5 ) 1 5 * \ \ #$ 6 / #* / 6 *( # / * $( $ ) 6 *1 ) ( ) 66 ) # # 6 )( / # 测深 ! : ;% #5 $ $ (( / / # 5 8* 6 # ) )* / ( 1 / 1* ( / 取样 ! 个 % 钻井进尺 ! ;% # ) 8 1# * # 85 ( 8 8$ 6 / # ## 5 8 \ # // ) 1 1 58 5 # # 51 5 / ) $* $ 6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总计
在此基础上编 制出 , 中国海区 及领 域 地 质地 球 物 理系列 图 表1 并取 得对中 国 海 的 ! % " * ’ 一些基本规律性的认识 & 此系列图于 # 比例尺为 # 随后不 2 ( ( 1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 ./ 02 久"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太平洋大西洋编图委员会 ! 即将 (幅系列图中的 6幅 ! 除布格 ] 74 7% 重力异常图外 % 出版 " 从而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2
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已经指出 > 大洋地壳是以磁条带异常为特征的 * 我们在南海中央海盆 发现磁条带异常 " 图? 与古地磁时标相比较 > 其扩张中心从 ? 说明它是从渐新 # > @ > <前推到 @ 世" 南北扩张到中新世 " ! A BC !D/ # @ A B@ ED/ # * 在 南海西南海盆也发现磁条带异常 " 图F 其 中心 在早 渐新 世中间 " 扩张方 向 # > C ?D/ # > J F K 为 =GHI 由此可见 > 南海曾经有过 !次海底扩 张 * 它 在珠 江口 H 礼乐 滩的 综合解 释剖 * ; 面中 " 图A 有清楚的表现 * # > 带 L * M 本尼奥夫 " # N O P P Q R S 西 太平 洋沟 H 弧 H 盆 系是 地震活 动频 繁 的地 带 * 横切 此沟 H 弧 H 盆系 的剖 面可以 看出 地震震源随深度的变化 > 即本尼奥夫带的展布 * 本尼奥夫带表示板块的俯冲状态 * 在图 E中 > 是 从太平洋经东 京 V 金 泽到日 本 海的 剖 面 > 表 示此 处 太平 洋以 C 角 向西俯 冲 * HT U W X YHYU T 表示太平洋板块以 Z 角向东海俯冲 * 经过台湾 > 所有震源都分布于地表以下 A ? X [H[U W\ ] 范围 内 > 表示此 处没有 俯冲现象 > 而 可 能是 走 滑 作用 * 经过 巴 坦 群 岛 表 示 南 海 自 西 ^H^U > 向东俯冲 * 经过菲律宾群岛中部 > 本尼奥夫带表现出南海自西向东 > 太平洋自东向西 _H_U 的双 向俯冲 * 最后> 横 过菲律 宾 群 岛南 部 > 本 尼奥 夫带表 示太 平 洋 向 南 海 俯 冲 * 西太 ‘H‘U 平洋沟 H 弧 H 盆系的本尼奥夫带表明 > 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 > 在不同地段上是有不 同倾角的 * L * a 断裂体系 在 地 质H地 球 物 理 综 合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发 现 中 国 海 的 各 种 地 质 现 象> 如 地 貌V 构 造V 地 层V 岩浆等大多受断裂的控制 从而 > 断裂带的展布也就成为划分各种级别构造单元的依据 * > 万方数据 中 国海断裂带具有不同 的级别 " 图b 板 块 边界 断 裂 带 > 如琉 球 H 菲 律 宾 断 裂 带 > 是欧亚 # c @ #